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4..
青岛商圈的变迁
——从中山路商圈到台东商圈
课题研究组成员:
资料调查: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青岛39中学)初三6班 杨婧、国茹锦、贾楠
撰稿:杨婧
指导老师:赵玉芹 2007年2月
研究课题摘要
研究课题:青岛商圈的变迁——从中山路商圈到台东商圈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青岛的商业圈建设现在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一方面,东部、台东商业圈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百年老街中山路正进退维谷。究竟在商业圈的变化下隐含着怎样的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商圈的天壤之别?我们从中应该领悟些什么?
研究方法:亲自调查百姓对中山路商圈以及台东商圈的看法,到两大商圈实地考察,上网查找两个商业圈的地图,在商圈的设计建设中发现本质原因,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
一、研究过程
二、调查结果
三、课题研究结论
课题研究的感悟体会:
商圈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社会的繁荣,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索。
不只是社会学家应该研究商圈发展问题,我们中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始终保持先进性,博得众生喝彩,受到社会的欢迎。我们不仅要对于课本知识了然于心,对于社会时政问题,新生事物的发展,我们也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认知,用与时代潮流相统一的进步思想武装头脑,不做书呆子,而是成为尽知天下事的社会小主人翁。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青岛成为奥帆赛的比赛场地,青岛的城市建设就显得是重中之重,商业圈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青岛现在的商业圈建设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一方面,台东、东部商业圈蓬勃发展,经营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中山路商圈正处于低靡期,冷清惨淡。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极大兴趣,一个是伴随着青岛长大的百年老街,一个是由一条普通街道演变成的如今的“青岛的王府井”,只是几年的时间,中山路商圈就由原先的“门庭若市”变成现在的“门可罗雀”,而台东却由原先的“平平淡淡”变成现在的“车水马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曾经的繁华地带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没有生气?当初的平平商业区为什么成为现在青岛人购物的首选地带?这其中,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时代规律?究竟反映出了人们怎样的思想变化?今天的台东商圈将来会不会变成如今的中山路商圈?又有何处会成为当今的台东商圈?我们中学生应该从这些现象中领悟些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这次研究性学习,分别走进台东商圈和中山路商圈,采访人们对于这两个地带的看法,并深入研究这其中的原委,发现这其中的规律。
研究方法:
亲自调查百姓对中山路商圈以及台东商圈的看法,到两大商圈实地考察,上网查找两个商业圈的地图,在商圈的设计建设中发现本质原因,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题报告。研究报告:
一、研究过程
2007年2月21日: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商定研究课题 2007年2月22日:课题研究小组分头行动,上午来到台东商圈和中山路商圈的附近居民区以集中部居民区,实地采访,分发调查表,了解百姓对于两大商圈的看法和选择。(约120人参与调查问卷)下午集体行动,来到中山路商圈以及台东商圈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有关资料,考察两个商圈的建设特点以及店面种类、分布。
2007年2月23日:课题研究小组将调查结果汇总,进行分析总结。2007年2月24日—2月25日: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制作这次研究性学习,由杨婧同学撰稿,集体修改,并畅谈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所感所想,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报告基本成型。
附1:课题研究调查问卷
您对商圈的选择?
a 中山路商圈 b 台东商圈
您的选择主要依据?
a 服务态度 b 商品种类 c 商品质量 d 便利程度 e 娱乐休闲 f 饮食种类 g 价格档次 h 环境设施
您认为中山路商圈所存在的主要优势是:
问题是:
您认为台东商圈所存在的主要优势是:
问题是:
2、一份采访记录
我和同组的贾楠同学来到位于中山路商圈附近的几个小区,采访了那里的居民,下面是我们对王阿姨的采访记录:(王阿姨 职业:老师 年龄:40)
课题研究小组(以下简称“课”):请问,您平时购物,一般选择什么地方?
王阿姨(以下简称“王”):一般是去台东转转,有时会去家乐福、佳世客。
课:为什么呢?
王:台东那里大小商店都有,基本上转一圈,想买的东西都能买到,而且价格也不贵,交通也很方便,另外,台东那里的餐饮也比较好,有的时候购物一天,中午找个吃饭的地方就很简单。
课:您住在中山路这边,那么平时去中山路商的商店购物的次数多吗?
王:偶尔去,这边人气不旺,几家大商场也不太好,唯一能数的上的百盛,东西也不便宜,选择面也不广,所以,只要有时间购物,我一般都选择台东。
二、调查结果
1、人们对商圈的选择:
2、选择的主要依据统计结果(有重复选择)
3、中山路商圈以及台东商圈的主要优势以及问题:
中山路商圈:
优势: 1)、中山路商圈是青岛代表传统,它那“百年老街”的名号一直记在人们的心中。“百年老号”是中山路的招牌。2)、中山路商圈周围有广大的消费群体。
问题: 1)、中山路商圈原来应该是以中山路为圆心,并以周围的天津路,河北路,海泊路、四方路、广西路、胶州路等交错路段共同构成的一个商业团体。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除中山路外的其他街道上许多网点都已经“人去楼空”,现在的中山路商圈基本上就是指中山路这一条街道。商圈规模缩水,是中山路商圈人气下降的首要原因。2)、栈桥本来是中山路的保护神,因为以前从火车站出来的游客,走过栈桥之后,都会上中山路上来购物,但是现在,这种局面有所改变,暂且不说旅游淡季的时候,中山路上冷冷清清,就是在旅游旺季,走过栈桥的人,很多都愿意沿着海边一直走,一直看着沿岸的新建筑,走向比较发达的东部,自然就远离了中山路,况且现在老火车站已经被爆破拆除了,所以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没有栈桥,火车站这样的保护神,是中山路商圈人气下降的第二个原因。3)、中山路本以百年老街闻名,但是现在街上所剩的百年老店已不多,而且都不是很受欢迎。没有稳定住“百年老街”的招牌,是中山路商圈人气下降的第三个原因。4)、现在的人消费讲究“一站式”,连购物加吃饭、休闲,而中山路上的餐饮业并不太合人意,基本上大同小异,缺少一些带有不同地区风味的饭店。我们采访的很多人,都称中山路上很少有他们青睐的饭店。餐饮业的不合人意,是中山路商圈人气下降的第四个原因。5)、休闲的地方太少,人们购物时很难找到休息的地方,就让原本劳累的购物显得更加辛苦。没有休闲之地,如咖啡馆等场所,是中山路商圈人气下降的第五个原因。6)、中山路上的大型商店是走在几大商圈的前面的,但这些商店有些倒闭,有些经营得很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中山路上的各大商店所经营的商品类型太过类似,而且长年累月如此,使人们的新鲜感渐渐消失,加上其他商圈的步步紧逼以及他们不断推陈出新的经营策略,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其他商圈,留下的只是中山路商圈上各大商店的尴尬。而且,这些大型商店占据了中山路上太多的地方,剩下的店铺,除去原来的一些百年老店,就只有不多的几家网点了。老套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商品类型,是中山路商圈人气下降的第五个原因。
综上所述,中山路商圈确实处于很难的境界。
台东商圈:
优势: 1)、台东商圈以台东三路为中心,近几年,这条街道经过不断整修,成为青岛的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又被称为“青岛的王府井”。在这条街的周围,有像利群、万达这样的大型购物中心,还有国美、苏宁、三联等电器专卖店,又有一些小型的多样化的60多家商店、饭店,甚至连旅店都有。店面种类繁多,是台东商圈人气上升的第一个原因。2)、台东三路周围的其他商业街也是各有特色:有以台东六路为轴心的“台东餐饮小吃街”,以人和路、和兴路为主的“台东女人街”,长兴路“台东旅游小商品街”,台东三路与威海路步行街交界处的“台东珠宝街”,丰盛路的“台东文体用品街”。这些街道没有因循守旧,模仿台东三路建设,它们树立起了自己的特色,另辟蹊径,选择了不同的重点经营项目,让每位顾客都能满怀希望而来,高高兴兴而归。主题街特点鲜明,各不相同,是台东商圈人气上升的第二个原因。3)、台东商圈的餐饮娱乐业也很完善:各式餐馆能满足老老小小的需要,既有适合恰谈贸易的大型餐馆,又有适合青年人聚会的餐馆,加上必胜客,舞敦这样的特色餐饮经营,想找到不合己意的饭店都不容易。有着完善的餐饮业体系,是台东商圈人气上升的第三个原因。4)、至于娱乐,原诺玛特楼上的电玩,鬼屋,都是让顾客们青睐的去处,还有咖啡厅的经营,让一些追求安静和浪漫气息的人们有所去处。有着受各年龄段人喜爱的娱乐系统,是台东商圈人气上升的第四个原因。
这样的一个商业圈,能够吸引大量顾客自有它的道理所在。问题: 1)、台东商圈太受欢迎,许多人开着私家车到台东消费,这就造成了台东商圈周围水泄不通的现象,要想保持台东商圈的火爆,不让里三层外三层的车辆堵住顾客,解决交通问题是首要任务。2)、台东商圈的人气旺盛,也是小偷、扒手、社会不良青年活动的“好场所”,所以,台东商圈的治安问题也需要再加大力气治理。前景观望: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认为,中山路商圈重振雄风的机会已经到来了。为了2008年奥运会,市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中山路的问题。市政府在天主教堂前面的地方将建设一块商业区,其中会包括咖啡馆,商店等各种各样多样化的经营,整条中山路及其周围的一些重点街道都在改造范围之内。在这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不断修改,即将完稿之际,我们又喜闻“西部大改造”的工程,这就又为中山路商圈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条件。况且,历史的痕迹是无法掩盖的,中山路商圈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本,是它最重的砝码,也必将在未来烨烨生辉。
而对于现在就比较火热的商圈来讲,一定要保持优势,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
三、研究性学习的结论
城市的变迁必然带动着商圈的变迁,一个成功商圈的建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但是,要毁灭一个商圈,可能就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正所谓,谷底是希望的开端,商圈的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人们在不同时代的追求是不同的,只在自己的地盘上做守旧的生意,和闭关锁国就无区别了。我们课题小组认为,一个长久的商圈,是能够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基础上,跟上时代的旋律,不断给人以新鲜感,而且保持着综合化的经营。从这次的研究中,我们从人们选择购物方向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消费取向和新型事物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许多人都喜欢赶时代潮流,追求新鲜的事物,要求快捷化的生活,而这个快捷化,主要就是体现在人们喜欢只去一个地方,就能够办成自己想做的所有事。这就要求商圈建设的综合性应该很强,能够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所有要求。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商圈的变迁,而商圈的进步又能带动城市的前进。建设好商圈,是一个城市必须做的事情,也是商圈经营家应该动脑筋的事,做好,必能为社会造福。
课题研究的感悟体会:
商圈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社会的繁荣,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索。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我们都有了不少感慨和心得体会。
1、我们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始终保持先进性,博得众生喝彩,受到社会的欢迎。这放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不仅要对于课本知识了然于心,对于社会时政问题,新生事物的发展,也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认知,用与时代潮流相统一的进步思想武装头脑,不做书呆子,而是成为尽知天下事的社会小主人翁。这样的新青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内心需要,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
2、现在的中学生,在课本、辅导书籍堆砌成的围墙中,已经看不到、也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了,我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少,就越容易被社会所淘汰。正所谓,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我们能够感受到与书本上的知识大不相同的活生生的道理。就拿这次研究性学习来说,刚开始,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都有些些许的担心:这样一个有些抽象又有些深度的课题,会不会因难度而半途而废呢?事实证明了我们想法是错误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只有在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之后才会有一个全面的展现。当今的中学生,不只是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可以走向社会的新青年,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做得很优秀,甚至可以战胜自己。尽管,我们在这次研究过程中,也遭遇了冷眼,也受到了打击和挫折,但是,我们参与过了,这就是我们的经验以及财富,这是别人都无法抢去的我们心灵的宝藏,不管这篇研究性学习是否得到肯定,我们都将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来面对我们在这次活动中的不足,我们相信,我们体验了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过程,我们都成功了!指导教师意见
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分工合作,调查访问,做出了这份贴近社会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报告“青岛商圈的变迁——从中山路商圈到台东商圈”。
中学生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作为社会的一员,城市里的一分子,对城市的变迁充满好奇,通过亲自采访调查,归纳分析完成了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成长进步,从组织、策划、讨论、成稿,一切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很高兴看到这样一份充实的课题研究报告从学生手中诞生。在这样一次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感受了实践过程,也为今后的成长发展积累了经验。
作为老师为学生能做出这样的研究报告感到高兴,学生们在成长,在关心社会。希望他们能做更多的实践活动,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指导教师: 2007年4月20日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探究原著与改编影视剧的关系
课题组员:李雨婷(组长)、桑雨晨、杜福凤、王郁萌、王南翔、刘帅博、刘益多 指导老师:徐剑
具体分工:李雨婷:总体构思、资料收集
桑雨晨、杜福凤:资料整理
王南翔、王郁萌:资料编辑
刘帅博、刘益多:技术支持
摘要: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小说和影视剧已成为我们的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人们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有不少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有广受赞誉的,也有褒贬不一的。关键词:小说、影视剧、改编
研究问题
一、小说改编影视剧一般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1、背景画面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有它特定的背景,而这些背景通常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元素组成。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以画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是影视工作者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只有把一部文字作品中所包含的背景以客观的视角表现出来,这种改编才会收到好评,同时也是对原著的一种尊重。
2、画面故事化。既然是改编成影视剧,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必须包含一定的故事情节,光有画面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不够的,那样充其量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让画面中的人物生动起来,而且还要使读者引起共鸣。
3、故事情节化。有了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情节。情节并不等于故事。对于电视剧,要在每一集中平均安排故事情节,达到一种节奏感,所以要对原著有很好的了解;而对于电影,要想在连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去展现整本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这要求编剧有所偏颇,对于情节的节奏性、层次性的要求也就更高。
4、情节娱乐通俗化。虽然文学有雅俗之分,但是影视毕竟是大众文化,观众的文化层次不一致,所以在改编中,应当往娱乐化、通俗化发展。对于一些名著,尤其是我国古典名著,语言方面更加注重通俗易懂;而对于外国作品,则不能把东西方产生重大分歧的事物带入。
研究问题
二、能够被改编电影的小说一般具有怎样的特点?
1、情节性强。不只是情节性强的小说才吸引人,电影也一样。如美国电影《魔戒》(又称《指环王》),改编自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1955年),故事以一片虚构的“中途大陆”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矮人、半兽人、精灵等各个族群的生活,集魔幻、冒险、励志为一体,在全球席卷将近15亿票房,由此可见情节对于改编的重要性。
2、有教育意义。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意义,电影在成为人们的娱乐工具的同时也要教给人们一些道理。如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斯蒂芬·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上映二十年以来,它不断被各种电影媒体推举至榜单之首,原因就在于它的教育意义之深刻。(时光一句话影评:100年后还是有人看的好电影,一部经典,我仍旧记得最后那个镜头,那一刻,眼睛都湿润了。有希望也许是件好事情!)
3、有时代元素。时尚作为一个时代的标签,经常被带入到各种电影中。1961年美国电影《蒂凡尼的早餐》(改编自小说《蒂凡尼的早餐》(1958 杜鲁门·卡波特),以世界知名时尚品牌“蒂凡尼”为切入点,并且成为线索贯穿始终。
4、有一定的原著读者基础。各类中外名著一直以来都是编剧导演们的追捧对象。2005年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自小说《傲慢与偏见》(1797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好评,所以才会有之后的票房收益。这和读者基础是分不开的。研究问题
三、如何鉴赏此类影视作品。
1、从原著入手。影视剧的改编基本上是基于原著的,所以对原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是在观赏过程中很有必要的。如美国电影《暮光之城》系列和英国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两者都是由系列小说改编而成,《暮光之城》原著有四部,电影有五部(最后一部分上、下两部),《哈利波特》原著有七部,电影有八部(最后一步也分上、下两部)。小说的信息量很大,而两部电影在世界上获得广泛的成功,原因是它们具有庞大的原著读者群由此可见阅读原著对于观赏电影的重要性。
2、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信息交流发达的今天,有无数影评人活跃在各类媒体上,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对于同样一部电影,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感觉。观赏影评,尤其是一些好的影评,会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对于初级观众观影是有益的。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样本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背景:
阅读自古是人们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修身养性的事情。自古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可见古人对阅读的热爱。可现如今国人的阅读意识日趋下降,而在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面前表现则更为突出。况且现今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健康阅读又称问另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对于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目的:
1.弄清楚如今国人阅读的现状,尤其是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及与别国的差距。
2.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绘制图表。对身边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做详细的了解。
3.书写论文,深度探寻问题的根源,试探性的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研究方法:
资料查找,问卷调查,论文总结
研究时间:
2013年7月
研究过程:
一. 查找资料
中国国民的阅读状况:
2008年,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的48.8%增长了0.5个百分点,增幅为1.02%。
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比2007年的4.58本多0.14本。其中,男性平均每人读书5.87本,显著高于女性的平均每人3.48本;城镇人口平均每人读书6.53本,显著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每人读书3.49本。
在我国识字国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阅读图书5.2本。其中城镇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8本,农村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读书4.0本。识字男性平均每年阅读6.21本,识字女性平均每年阅读4.01本。出自——百度百科
中国与其他国的比较:
出自——百度百科
结论:通过这种比较不难看出中国的阅读率是最低的,虽然俄罗斯这几年在文化教育上抓的很轻,美国如此快的生活节奏下阅读率仍然比中国要高。阅读是一个国家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下一代的阅读状况则更应该抓紧抓牢。那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呢?我们特地对于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的调查表
二.问卷调查
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
各位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成都市双流中学的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针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项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则是其中关键的一步。所以希望您能积极的配合,诚实认真的答题,因为你们每个人的问卷都是我们研究性学习中宝贵的资料。以下是问卷内容: 1.您热衷于课外阅读么?
A.没时间,基本不看 B.有空时会翻翻
C.老师要求的会看 D.喜欢阅读,使生活的一部分 2.您平均每天花费多长时间在课外阅读上?
A.20分钟 B.半小时至四十分钟 C.1小时以上 D.20分钟以下 3.使您没有原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业余活动丰富 B.课业负担过重 C.家长不允许 D.没有兴趣,4.你课外阅读的目的是?
A.放松神经,纯属消遣 B.有目的性的阅读,对课业有实际意义
C.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D.家长要求或跟风从流
5.你经常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多选)
A.都市言情B.穿越幻想C.玄幻奇幻D.武侠仙侠E.游戏竞技F.烂漫青春
G.历史军事H.灵异悬疑I.名著传记J.科幻小说K.教育社科L.短篇小说
非 常 感 谢 您 的 配 合!二.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A为1,B为2, C为3,D为4,E为5,F为6 调查人数:1203人 调查结果:
第一题:A.120人 B.250人 C.400人 D.433人
简答评析:
结合数据,通过上表可看出,喜欢阅读的人数仅占36%,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而大多数人则是想起来翻翻,阅读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C选项的一定比例也说明了,现在中学生阅读的被动性。并且竟然有近百分之十的中学生不阅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可怕的数据。
第二题:A.360人 B.433人 C.192人 D.218人
简单评析:
通过上表并结合数据可知,课外阅读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的有30%,而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仅有36%.却是少得可怜。虽然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也有16%,但经过询问得知,他们学校每天开设了一堂阅读课,所以也就不足为其。然而让我们后怕的是,阅读时间在二十分钟以下的中学生竟然达到了18%。而如此快节奏的美国也保持在22分钟以上。
第三题:A.100人 B.800人 C.135人 D.168人
简单评析:
从上表结合数据和看出,我国现在中学生阅读时间短却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不管是家长不允许还是课外活动过多所引起的阅读时间不够其实都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加上课外活动,阅读时间减少。学习任务重,家长自然不会准许孩子看更多与学习无关的书籍。而对阅读没兴趣的人数也达到了14%,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政府在文化建设上仍然有所欠缺。
第四题: A.200人 B.412人 C.345人 D.246人
简单评析:
这道题的选项人数较为平均,但一些细微的差别,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不少中学生将课外阅读仅仅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无可厚非吧,而B选项不少的人数也说明现在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功利性,是好事也是坏事。但让我们欣慰的是仍然有一大部分的学生知道阅读对我们意义。而D选项22%的人数还是反映出现在中学生阅读的被动
性。
第五题:
A.272票B.654票C.411票D.496票E.394票F.499票 G.355票H.445票I.399票 J.540票K.198票L.383票
简单评析
由这个统计图可以看出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喜欢名著了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些杂七杂八的小说了。同学们更想在书中同作者一起思考。悬疑类小说总以一声尖叫开场,从表及里,对现场蛛丝马迹的勘察,对暗号的破译,侦探们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看破真相后的恍然大悟,喜欢他不仅因为他的睿智,也有我的思考。
课题总结近年来,我国群众的阅读情况呈现出一种可怕的态势。中国有一半以上国民不读书,阅读率为48.8%。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除了每日的报刊之外没有任何的其他阅读。在阅读的人群中我国读者以19-35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总体的72.8%,其中19-24岁读者占到读者的46.27%。其他年龄段中,14-18岁为15.8%,36-45岁为7.6%,46岁以上为3.8%。未成年人7-12岁少儿阅读情况最佳,13-15岁、16-18岁少年除课本几乎不读书比例已经非常之高。而远在欧洲的德国则好得多,其阅读率高达75%,并且家庭藏书量最高的国家也是德国,高达300本。中国只有区区76本。如果说中年人阅读少一事因为工作生活过于繁忙,那至少在青少年的阅读上应该有所提高吧。在德国,年满14岁以上的人中就有1/3每天读书,但中国只有17.6%.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可怕的,14——18岁正是理解力最好,时间最充裕的时候。为何中国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德国差了如此之多呢?我们利用这次暑假的时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用真实的数据分析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下便是我们的一些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于数据的简单评析,我们已经对于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所以在这就不过于详细的去说了。但是我们还是能找到四个可以代表这种现状的关键词。
人数少: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不难看出能够真正把阅读不作为一个任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中学生越来越少。
时间短:中学生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短,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较大的课业负担,必然使学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
主动性差: 据本次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不少学生阅读是家长和老师要求的,并且对于书籍的选择也受到了家长老师及学科需要的影响。而并没有自己去挑选喜欢的书籍。这对于阅读的主动性确实是一种危害。
远离名著,文化缺失: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选择上,我们看到喜欢古典书籍,中外名著的越来越少。学生的理由也很明确,过于深奥,难懂,没有兴趣。这也确实是这些书不受欢迎的现实原因。但那些文化的精髓,一个时代的描述往往就是在一本小说里得到体现。而那些校园小说因为情节与中学生相似所以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趣味,自然读的人多,可那种书籍却没有更深层次的价值,不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今后社会的建设者。德育教育必定重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培养学生品德及人生观,价值观最好也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我们要
去粗取精扬传统,发扬阅读好风气。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几部分内容:问题的缘起、选题理由、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6、正文: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研究步骤、过程如何
(4)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 《诗经》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
《诗经》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因此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可以说《诗经》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诗经》是现代流行歌曲的鼻祖。
流行歌曲又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诗经》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同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诗经》对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诗经》中的创作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最主要的创作手法为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中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简单地说,赋是铺陈直叙。《诗经》中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人相对而言是比较含蓄的,像这样直接表达感情的诗句较少,而今天的流行歌曲,对这一直奔主题的手法情有独钟,曾经一首很经典的歌里就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说,比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因此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中比兴手法运用十分常见。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代歌曲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常见了。如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在的《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郑伊健的《虫儿飞》:黑黑的天空低垂/凉凉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二,对诗经内容的化用
除了运用《诗经》的创作手法,部分流行歌曲还化用《诗经》里的意象,有些甚至直接把《诗经》中的名篇改编谱曲来演唱。
琼瑶作词 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便是由《秦风·蒹葭》的改编而来。
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歌曲《菊花台》中唱道: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其中“夜未央”就出自《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