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红色历史
感悟红色历史,承传革命精神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际,为了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工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感,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的三十余名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奔赴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解放新中国的辉煌历史,在“隆隆的炮火”之中,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西部、沈阳和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2天,共歼灭敌人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辽沈战役纪念塔。它是1957年2月落成。塔身高8米,为花岗岩砌筑;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战士全身塑像,高6米,重18吨。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看着名录碑上的一个个名字,许许多多模糊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我们静静地感觉时光的流逝,心中感慨万千。是这无数的烈士铸造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纪念馆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弹打成千窗百孔的塔山英雄树,它把我们又一次带回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英烈馆里介绍了很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锦州战斗中牺牲的马云飞、梁士英;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最后参观的就是著名的全景画馆,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它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战斗的现场,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烈士们谱写的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次活动使我们又一次接受了红色洗礼。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的夺取新的胜利,奔向美好的明天!我们全体党员们更要在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动群众“创先争优”,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转)
2009-11-28 18:12:28| 分类: 有用资料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这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共和国壮丽的史册上,因为它卓著,而成为伟大的开篇,这就是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辽沈战役。沿着当年的足迹,战场成为今天的画卷,遗址成为今天的殿堂,追寻他们的身影在轰轰烈烈的陆战,开辟了今天胜利的坦途!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隆隆的炮火”之中,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 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历时52天,先后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决战辽西,占领沈阳,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辽沈大决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为纪念那些曾为中国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烈士们,锦州人民在辽沈战役旧址建立起一座宏伟的建筑群——辽沈战役纪念馆。
进入被称之为“胜利之门”的展馆大门,在南低北高的中轴线上有104级台阶,寓意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拾阶而上,辽沈战役纪念塔巍峨耸立。塔前是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廊,烈士名录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次撞击。面对着这曾经代表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名字,我们不仅扪心自问,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呢? 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塔身上镶有朱德同志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在辽沈战役纪念馆里面内设有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在战史馆,我们了解到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支前馆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的,可以说辽沈战役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在英烈馆,大家抚今追昔,在感受东北解放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时,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
最盼望的就是看里面的全景画,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站在全景画馆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震撼着每个游客的心灵,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今天这种和平的环境里,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虽然过去不等于未来,但是过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太多……
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教师队伍的后续力量,我深切地明白,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让我们用我们一颗爱国之心,一颗感恩之心,向我们的祖国献上我们自己特有的爱!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0-08-17 16:06:27 点击: 1802次
【字号 大中小】【打印】【关闭】
2010年7月9日,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党支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党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了辽宁省锦州市,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我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馆里那一幅幅画面,展橱里那一件件战利品以及战士们所穿过的一件件血衣和那足以使人们泣然泪下的一封封遗书,我仿佛已臵身于那硝烟迷漫的辽沈战场。
辽沈战役是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这一战共歼敌47万余人,为解放华北和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这一战役中无数先烈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解放事业,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那种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精神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得纪念馆里有这样一段资料记载,我们的一个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60多个敌军,为这次战斗的胜利立了一大功,还有一个战士独自一人缴获敌人轻重机枪各两挺,使我军在整个的战斗中大显神威,诸如此类的事迹显然太多太多,我想我们能夺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不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光荣伟大而又勇敢的战士吗?他们实在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指挥官们也同样把生死臵之度外,在战场上他们即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从始至终他们体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就象我们的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他完全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前沿指挥作战,当他看到自己的炮兵弹无虚发而敌人的炮楼应声而倒时,激动万分,竟然不顾危险,跑到指挥所外亲自观察,结果踩中地雷光荣牺牲了,难道他这种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纪念馆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东北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可以说辽沈战役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在感受东北解放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时,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扑面而来,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我们都是跨世纪的新人,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缅怀先烈遗志,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拨云见日,一些浅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方法不计,正确的方针,要坚持执行。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早在 1948年2月7日,就致电东北野战军,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设想。并要求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考虑南下北宁线作战,截断敌军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通路。毛泽东的主张,显然是先打锦州。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考虑到部队只带了从后方南下的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又过长,并担心华北傅作义集团由关内北上。于是,他决定先打离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的长春,并得到毛泽东的批准。5月下旬,林彪以2个纵队试攻长春,却发现攻占长春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遂改用长困久围的方针。7月,林彪与东北局其他要员磋商后,最终下定南下作战的决心,并电告中共中央。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9月7日又电示:“臵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在对敌作战的总的态度上是不变的,就是要化整为零,分而吃之,然而,在具体策略上面,作为战役的直接领导者林彪和方针规划人毛泽东之间是有分歧的。毛泽东做为大局掌舵人,以大局出发,会着重从布局上考虑,而林彪,作为方针政策的执行人也就是基层执行人,在细节上面考虑的更多些,就操纵的可执行程度上面考虑的更多些。所以,在执行毛泽东的命令时,会看到毛看不到的困难,因为那些是直接摆在他面前的,也是他在完成战斗之前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决定先打长春,完成自身补给,给自己的部队留下余地。林彪的顾虑并没有错,可是在当时的环境,辽沈战役对于共产党在战略上的位臵来看,打锦州吃东北势在必行。以其在实战部队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强令执行中央方针,最后落到失败收场,还不如先同意打长春,在可放宽的程度内让其一试,用事实说话,证明中央决策的真确性,让林彪自觉自愿的打锦州。这样,方向不变,还能充分调动作战部队的积极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毛泽东反复说的“我们不强迫,靠自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他心里不是不着急,从大局上来看,打锦州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一步,也是有难度的一步。怎么才能在困境中得胜利,毛泽东选择隐忍,选择相信,他的以退为进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换一种方式坚持,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二、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
在影片中,蒋介石和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下属的态度上。辽沈战役,无论对共产党还是对国民党来说都至关重要。可谓是生死存亡之战。这点,毛泽东知道,蒋介石也知道。在具体的指挥上,两方的最高领导人都参与了指挥。但是,双方在管理艺术上面截然不同。前面说到,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让其一试,再加以引导,达到战略统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他给予林彪充分的信任,对于林彪几次战略部署调整基本上给予肯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尊重事实。共产党的团队,每个个体都舍短求长,就如田季赛马,当然能造就出最强的团队了,取得胜利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而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如此越俎代庖,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因为他不懂授权管理,放大权不能,放小权不舍。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
我认为,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领导人要忍得住寂寞,面对热闹的战场,管得住自己跃跃欲试的心。
三、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精心刻画,步步为营。
所谓伤敌一万,自损三千,任何胜利都需要血汗付出。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然而又有多少革命先烈埋骨东北?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时刻记着,控制我方伤亡,保存我方实力。两败俱伤,险胜收场并不是完美结局。形势时刻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没有万全之策,只有围绕既定目标,不断微调,才能成功。世界上,很少有一条直路走下去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左右摇摆着前进,我们要做的是,让这条路趋进于直,坚定信念走下去。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电影看完了,感慨发完了,但是工作在继续,生活在继续,困难仍在,希望仍在。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不要仅仅发发感慨而已,要继承革命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一起走过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第二篇:红色历史足迹个人心得体会感悟汇报
红色历史足迹个人心得体会感悟汇报3篇
红色历史足迹个人心得感悟一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要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党的事业血脉永续,必须传承红色基因,使之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之中、内心世界、灵魂深处,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红色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大别山地区许多革命前辈都是坚守信念的光辉典范,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心中的理想信念,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红二十五军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牺牲时年仅28岁,一家6人先后为革命献出生命,妻子甚至饿死在给部队送食物的返程路上。红九军军长孙玉清负伤落入敌手后,怀着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我从参加红军时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死而无憾,并引以为荣”。红色精神凝聚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当代共产党人修身立德的重要力量。曾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曾经在豫鄂边地区战斗过的陶铸也说过:“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修身立德,是党员干部重要的人生课题,也是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革命前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董必武在担任最高法院院长时,审批调整工资人员名单,唯独划掉了自己的爱人;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掌管物资供应分配大权,从不占用公家任何财物,一件灰布大衣从鄂豫皖穿到川北。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年来查处的腐败分子,都具有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作风上专断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丧失理想信念后,也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弘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大别山革命精神,有利于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党员干部树立铁一般的信仰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红色历史足迹个人心得感悟二
从南昌到瑞金,从井冈山到于都,在江西每一处红色旧址,都流传着动人的英雄故事。许多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年轻。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时22岁,红十一师师长张子清牺牲时28岁,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牺牲时25岁……
“以前,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他们也是我们的同龄人。”这是陆军步兵学院党的历史学习教育课堂上的一幕。今年即将毕业的学员,正与戍守在祖国边关的毕业学员视频连线,追思昨天的英雄,畅谈今天的选择。
吴景伟是该学院20xx年毕业学员。那年夏天,视察学院时,吴景伟作为学员队训练骨干,示范汇报了障碍训练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景伟无比自豪:“勉励我们说,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那次汇报后不久,他以全优成绩毕业,主动要求到北疆边陲阿尔山卫国戍边,用实际行动续写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华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尽管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陆军步兵学院不少学员已经向组织递交了赴边疆工作申请书,有的还连续递交了几次。
英雄精神,历久弥新,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在这片红土地上,记者被眼前这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孔感动着。
红色历史足迹个人心得感悟三
20xx年5月,在江西于都考察时,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草鞋地图”前长久驻足。当年8万多红军战士在于都河畔集结出发,走上了爬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为了不让红军赤足征战,苏区百姓家家户户打草鞋送给战士们。
叮嘱道:“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人民子弟兵的使命担当。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牢记嘱托,这些年,江西军地携手在这片红土地上打响脱贫攻坚战。
过去,于都县澄江村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部分村民长期生活贫困。20xx年春节刚过,40余名火箭军工程兵即投入该村公路建设。短短半年,一条宽6.5米、装有太阳能路灯的沥青公路,把澄江村与xx国道连在一起。不久,全村数十条通组路、通户路全部建成。
公路进村入户,产业落地安家。通过提供专项帮扶资金,火箭军机关帮助澄江村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让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底,澄江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73元,较4年前翻了5倍。
扶贫措施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
走进井冈山市坳里乡渡陂村,一栋客家风格的三层小楼房映入眼帘。这是东部战区出资援建的项目,楼内党建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会议室、图书室一应俱全。20xx年,东部战区机关将渡陂村确定为定点帮扶对象,扶贫工作组一次次进村入户,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共谋对策,加大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扩建红色旅游文化设施,使渡陂村融入湘赣红色旅游圈。
记者看到,许多从三湾村开往井冈山的旅游大巴都在渡陂村停下。游客们走进渡陂村,不仅能参观红色旧址、聆听红色故事,还能体验红军生活。村民们的收入随着红色旅游升温而水涨船高。
近几年,一个个小村庄的致富故事,从江西革命老区传出。20xx年4月26日,江西省xx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江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当年为什么那么多穷苦人跟着红军走?就是因为相信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一心一意为穷人打天下谋幸福的。”站在村里的“红军井”前,渡陂村党支部书记谢新发感慨道,“几十年过去,子弟兵的本色一点也没有变。”仅供参考
第三篇:铭记红色历史(范文)
铭记红色历史,弘扬革命传统
—郧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第二个校外德育基地今日挂牌4月4日郧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第二个校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关防乡太阳凸举行。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该基地的成立,为周边四个乡镇的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便利,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关防乡曾经是革命老区,该基地的建成必将推动我县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也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打造红色教育精品基地提供了条件。以此为契机该基地迎来了第一批瞻仰者,关防乡所有党员干部以及中小学生在该乡党委书记李强的带领下,为长眠在这里的烈士献上了花圈。
郧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2014年4月4日
关防乡太阳凸革命烈士墓是郧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第二个校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4月4日挂牌仪式在关防乡太阳凸举行。
第四篇:红色寻访感悟
红色寻访感悟
红色寻访结束了,但寻访的英雄前辈的身影却持久地停驻在我的心间。拭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无数革命前辈们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殊死斗争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无数默默为党为国无私奉献一生的英雄。正是由于他们经历并经受住了不同时期的种种考验,才铸就了坚强的党性和顽强的意志,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等待着更多人去追寻。通过此次寻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党史国情,希望我们能把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心中,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家国命运,肩负时代重任,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上我们当代青年人最好的礼物!。
第五篇:西柏坡红色感悟
2015年7月21日晚,我们从海口站出发,2000多公里的路程,30多个小时的火车之旅,依然挡不住我们队员对于西柏坡的向往,挡不住我们对于革命老区的热情。西柏坡,它对于我们是一个揭不开的谜底。怀着向往与激情,我们于7月23日到达河北石家庄,并于当天下午到达平山县。我们的学“习”信仰之路也正式开始,我们都在勾勒着接下来的画面。西柏坡纪念碑,它耸立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它像一座永不倒下的支柱,支撑着西柏坡这息蔚蓝的天空,见证着西柏坡的精神。我们队员在纪念碑下感受着党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的生活,回味着我们在此学到的党史和它的精神,上辈人的精神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由衷的佩服他们。我们于此照相做了留念。
接着我们迈向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这是1971年开始在原址北面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等复原修建的。复原陈列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旧址等。纪念馆辅助陈列,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这里,我们凝心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这里,我们汇神聆听革命先辈的传奇佳话。我知道,那一刻,我深有感触;那一刻,我被彻底的折服。
王震将军曾题写“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毛主席曾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党的群众路线提出我们应避免因为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四种情绪;五位书记曾在这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作出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七届二中全会曾在这里召开。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只是因为西柏坡有太多不能忘却的纪念,有一种革命精神永存于此,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植根于此。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将在石家庄北冶乡土岭村中度过。迎着清晨的阳光,感受着乡村的气息,我们的一天从北冶村的宁静中开始。吃着大锅饭,南方的我,居然就这样习惯着北方面食,我想这是集体的力量。就像寅哥所说,这应该是我们人生最值得回忆的聚餐。饱暖之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生活。宣传的忙碌,宣讲的准备,调研的探讨。略显干燥的空气中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身影。键盘的敲击声,笔尖与稿纸的摩擦声,时不时几句笑声就是我们这一天中最完美的交响曲。简单而略显忙碌的生活,我习惯了这样宁静。
7月30日,这是我们学“习”信仰之旅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前往古月中学为团员青年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宣讲。当在台上的我讲到,我们大学生不能做改革的旁观者,或满足于评头品足,而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所以,我希望台下即将成为大学生的你们,台上已然成为大学生的我们,都能够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心中有一股暖流,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台下的掌声与赞许声也让我很自豪能站在这里,传递正能量,传播红色思想。更让我感受到信仰与梦想的力量。
这些日子,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看到了梦想的力量,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红色的一代结束了,可这并不代表着它的结局,它的精神永远被后人传承了下来。革命老区并不仅仅只代表了一个红色的旅游景点,它代表的更多是一种理念,一种人们祟敬和骄傲的精神。我们不仅要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而骄傲,更要为我们能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党而自豪。我想伟人不仅存在于过去,并且在从今以后还会人才辈出,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