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助产士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如何提高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己成为本行业领域中的—个职业性问题。
1.助产士的职业性危险因素
1.1针刀及锐器伤: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主要是针头及锐器伤,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或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司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据文献报道: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由于针刺或利器造成AIDS从病人传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发生率为0.1%-0.3%,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感染率为1.8%,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有一所医院手术室一年病例牛,仅HBV病毒感染就占12.7%。助产士在各项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粘膜损伤的是缝台。
1.2化学因素: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
造成的伤害缓慢却不容忽视。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甲醛司诱发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另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痛的几率比普通女性高出8%-60%,这与夜间灯光会使体内褪黑色素分泌减少牙口梢神高度紧张百关。
1.3皮肤粘膜暴露: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性传播疾病(STD)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和体液中,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司避免的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些资料表明(1)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AIDS的几事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得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暴露含STD的体液的感染率为I%一5%。
1.4社会心理因素:助产士印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责任重压力大,是助
利器时不要使利器面对人,以免伤及他人:不能将针头丢入垃圾袋内,应按规定扔入锐物箱内: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
2.1.4意外暴露的处理:血液或羊水溅到眼睛,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或碘伏消毒皮肤。锐气刺伤后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包扎伤口,更换双层手套再进行操作,司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2.2空气及物品消毒:产房应定期通风换气,每口开窗,采用自然风通气,每天空气消毒或产妇分娩后再进行消毒,司采用三氧消毒,消毒前保持湿润,每次消毒30分钟。所有物品表面用有效氯擦拭,被褥经常阳光下暴晒消毒,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怎样保持自身精神健康,需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兴趣牙口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宜池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必须学习—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
2.4确定政策,做好宣传教育:完善医疗机构感染监督机制,确定相应保护政策,是医务人员感染预防措施得以落实,加强助产士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定期绍织培训学习,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正确认识各项技术操作的重要性。
第二篇: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 目的 助产士是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群体,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危害了助产士的健康。因此,关注并降低助产士职业风险势在必行。方法 探讨医院产房工作中存在着的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本文总结了助产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分别为医源性感染、体液污染、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从助产士职业安全教育、生物、理化、环境和心理等方面提出做好安全防范对策。结论 结合临床,针对助产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进行综述以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助产士;危险因素;防护措施;产房;安全管理;针刺损伤;感染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有可能意外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而导致感染。产房环境封闭,助产士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危害了助产士的健康。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助产士防范意识不强、防护意识缺乏和防护措施不严,可使助产士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因此要关注助产士职业危害,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保障助产士身心健康。
助产士的职业性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另外,助产士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后果而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如新生儿窒息抢救、急产、产后出血、羊水栓塞、DIC等,往往在患者未得到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抢救工作在时间上不允许助产士进行自我防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而含病毒浓度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中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1]。
1.2 化学因素 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如各种消毒液,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戊二醛有刺激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肺水肿,同时致细胞突变,致癌、致畸,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2]。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比普通女性高(8%~60%),这与夜间灯光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助产士长期倒班,成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1.3 物理因素 针刺伤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会阴缝合术和各种注射操作时,助产士常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有研究表明,只需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2],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危险[3]。助产士在接生时,需保持前屈侧屈的体位,易引起腰背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风险、工作压力有关,助产士的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大常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久地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紧急事件,如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这些都会对助产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助产士面临专业发展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另外,助产士还会受到来自人际关系、晋升评比、学习进修及家庭等诸多问题,这些社会心理因素都会使助产士产生疲惫感、焦虑感,影响其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安全培训制度 应定期对助产士进行在职培训,学习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宣教,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4]措施,护士在接触患者血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让助产人员了解其工作对身心安全的直接或潜在威胁程度,提高防护意识,教育他们用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以使危害点降到最低限度。
2.2 改善病区环境 产房应布局合理,在设计上考虑空气的流通性好,并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缝,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被血液、羊水污染时便于清洗和消毒。对分娩后的产妇及时行终末处理。每月定时进行空气监测。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2.3.1 防止交叉感染 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如备皮包、灌肠袋、婴儿吸痰管、便盆等。遇传染患者必须隔离待产、隔离分娩。在为患者做产检、会阴冲洗等操作时,手被污染的机会最多,所以要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的制度,洗手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为提高助产士洗手的依从性,最好在待产室内设感应式或脚踏式的流动水洗手池,在洗手过程中要规范。可将六步洗手法贴于墙面。
2.3.2 做好个人防护 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使用防护具。行肛查、阴道检查、人工破膜等,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羊水时均应配口罩,戴乳胶手套。接生时,由于胎膜张力高,羊水呈喷射状飞溅时应戴防护眼镜,穿防水接生衣。手皮肤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据新加坡的调查研究表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同时要穿雨靴,避免血液、羊水从接生床交接处漏下溅到脚上。如产妇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应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颜面部,并用抗生素眼药水做好眼的保护。
2.4 物理因素防护
2.4.1 避免针刺伤,安全使用锐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助产士应养成用镊子或持针器放取缝合针,使用后的手术缝合针、刀片、针头及时置入防水耐刺容器,避免锐器与其他器械混杂,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行会阴侧切术和宫颈、阴道、会阴裂伤缝合术时,由于操作部位隐蔽,要特别小心谨慎,尤其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应有他人协助。避免缝针和剪刀损伤。
2.4.2 建立刺伤登记上报制度 一旦发生锐器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处理,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水和大量流动水清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刺伤登记表。72h内作HIV、HBV等检测,当怀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当怀凝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进行后期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若确定被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5]。
2.5 化学消毒灭菌剂防护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穿戴不渗透的个人保护装备,最适宜的手套材料是丁基胶[6]。可以有效地避免与消毒液的接触。甲醛消毒灭菌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开窗通风;戊二醛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且室内应有良好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接触。
2.6 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工作管理上,助产士的配备要充足,采用弹性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助产士超负荷工作,保证助产士的休息和体力。加强助产士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以减轻助产士因学习新技术及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此外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应保持自身精神健康,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关心助产士的心理生理需求,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保持良好心态和体魄,以饱满的精神和工作状态应付日常及应急助产工作。
【参考文献】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2 李映兰.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17.3 张兴友,范江.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5.4 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5 曾俊,杨燕妮,任辉.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9.6 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5):230.
第三篇: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推荐]
[摘 要] 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颁布实施,母婴健康问题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愈来愈多的关注,产妇与社会对助产士的服务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其身心健康与工作质量。可见助产士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科知识与专业技能,还需具备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助产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护理工作,也由原来的功能护理观察产程、接产转变到责任制护理全程导乐陪伴分娩模式。助产士是护理队伍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其担负着促进母婴生命健康与安全的重大职责[1]。笔者将分析当前助产士常常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几点防护措施。
当前常见的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因素: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内涵的不断拓展,护理人员的编制却未增加,变相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由于产房工作性质特殊,其急诊多,工作量大,夜班时间长且值班人员相对略少,故助产士不仅需要完成繁重的工作,还要确保不发生差错,难免增加心理负担,夜班时间较长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体内激素分泌,生活不规律易造成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身体健康。持续的疲劳状态,不断能够使其记忆力下降,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还会降低助产士的自信心。护理模式的改变,使产妇焦虑情绪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期盼心理大部分转嫁到助产士身上,为其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
1.2 理化因素:现临床使用许多高科技医疗仪器,如心电监护、胎心监护、新生儿辐射台等,使用时的声音、产妇生产时的叫喊等噪音,长期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心情烦躁、失眠、头痛、注意力涣散等现象,极易因此引发医疗纠纷。此外,长期慢性接触化学消毒剂,不仅能够刺激呼吸道,还可能对肝、脾、肾等器官造成伤害。紫外线消毒的同时对人体的皮肤细胞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长期处于此环境中,甚至能导致皮肤发生癌变等。
1.3 社会因素:伴随产科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家属陪伴,助产士全程导乐陪伴等服务的开展,大大增加了助产工作的透明度,对助产工作的要求也大大提高[2]。与此同时,助产士如何协调与患者本人及与患者家属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加重助产士的心理负担。在部分医疗卫生体系中,因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助产士严重缺编,而然护理强度却不成比例的大幅度增加,报酬不高,使其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这也能够使助产士产生心理失衡。助产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重视护理工作:助产士作为护理人员中的特殊群体,培养困难、编制缺乏、工作量大、工作环境特殊为其主要特点,医院的管理者应重视对助产士的培养,院领导应加强人文关怀、合理安排薪酬,以保证助产士获得与之劳动付出相匹配的所得。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助产工作,科学合理配置助产士,降低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进而有效缓解助产士的心理负担。
2.2 改善理化环境:不可轻视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在对产妇进行产前宣教时需讲解阵痛原理,应尽量避免喊叫,以取得产妇合作。对所用如心电监护、中心供氧及吸痰等仪器不用时关闭,说话轻、走路轻,尽量保持产房安静。平时应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需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熟练掌握其用法、浓度与时间,严格按规范操作。消毒时佩戴口罩与橡胶手套,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直接接触。紫外线消毒时应控制好时间,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面积与接触时间,不要用眼睛直视紫外线灯。
2.3 加强业务学习,完善对产妇的护理:助产士需加强业务学习,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建立高效的工作,面对紧张繁忙的工作有条不紊,处理业务能够分轻重缓急。医院应定期组织一些医源性感染防护知识与方法的讲座,以增强助产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在工作中应主动做好孕产妇待产过程中的心理、生活护理,及时与家属通报产程进展[3]。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整个过程中需加强与孕妇的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做好产前常规检查。
2.4 合理休息,调节心情,释放心理压力:助产士目前是一个面临心理压力重、劳动强度大的高风险职业,没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难以应付紧张工作,故应合理利用时间,注意休息,保持精力旺盛以适应繁重工作。助产士在工作中应秉持廉洁奉公,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分析一些纠纷原因,勇于面对医疗纠纷,在纠纷中积累经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平时需要多与同事和朋友交流,调整好心态,适当缓解释放心理压力,使自己能够以饱满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小结
助产士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的职业,要求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熟练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助产工作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神圣事业之一,找出助产士工作的潜在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保证母婴健康,提高产科工作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自 锦程医学论文网
第四篇:2012~2013年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及防护措施
2012~2013年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及防
护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暴露操作、暴露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148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分别占40.54%和35.81%;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其中发生针刺伤126名,占85.14%。结论 通过对来院工作人员和本院工作人员的不断强化培训,其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得到提高,各科室也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及上报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1.206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1]。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全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处理及随访结果等。建立调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中,护士、实习护士、实习医生、医师、工人分别占40.54%、35.81%、7.43%、10.81%、5.41%。2012年男、女分别占18.31%、81.69%;2013年男、女分别占11.69%、88.31%。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71名,2013年发生职业暴露77名,对比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发生针刺伤120名,占85.14%。讨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
3.1.1 职业分布与暴露种类 据本院的暴露人员一般情况分布及构成比的情况来看,近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而暴露种类的调查中,两年发生职业暴露148名,其中锐器伤暴露126名,占85.14%,因此,从本院的职业暴露情况来看,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针刺伤。
3.1.2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3.2 造成针刺伤的因素 造成针刺伤因素主要有人员因素、流程因素、制度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2]。
3.2.1 人员因素 造成针刺伤最主要、直接的一个因素。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长和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荷。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强度注意力和倒班制的护士来说,疲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正是因为疲劳工作,操作注意力不集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3.2.2 流程因素 专业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使用输液器后处理流程不当,是流程因素下发生针刺伤最多的一个事件,尤其对于头皮针,调查数据表明,暴露物均以头皮针和一般丢弃注射针为主,占其总数的39.68%、19.84%。一些对流程操作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在拔针头的时候操作不规范,会造成针头的反弹,回弹到自己的皮肤,使自己造成伤害,又或者是输液后将针头随手扔进医疗废物盒里面,力度过大所造成的针头反弹[3]。
3.2.3 制度因素 分为客观制度因素和主观制度因素,客观制度因素是制度本身所规定的,医护人员在正常执行该制度时对其自身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如医疗废物减排制度制约,制度所规定的需要排去剩余水分,而医护人员在排水过程会增加针刺伤环节。
3.2.4 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人员或者监督力度方面不足造成的因素,如管理人员的疏忽,没有注意到护士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管理层对于新入职护士和实习护士这一高发针刺伤的群体,并没有为其做好针刺伤培训以及后勤的培训监督。
3.2.5 环境因素 造成针刺伤较为客观的一个因素,处理锐器环境光线不足、空间狭窄、工作繁忙、环境拥挤,护士无法正常操作,容易被家属及患者碰撞导致针刺等客观环境因素都会使医护人员造成针刺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3 针刺伤的预防
3.3.1 人员及管理因素的预防 对于新护士,本院应该重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培训,把针刺伤防范措施纳入护生岗前培训和入科前教育内容,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
3.3.2 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 禁止护士用手按压医疗废物,以免被不慎混放的锐器损伤。教会护士胰岛素针的使用方法,安排糖尿病专科的护士示范胰岛素针的正确使用方法。用过的针头要及时放回锐器盒,减少中间环节处理致伤。不能剪用后的针头、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盖帽以及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
3.4 针刺伤后的处理 若科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应当做伤口紧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部位血液,流动水冲洗,消毒液消毒伤口。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之后应马上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患者是否有血源性传染病,初步评估伤口暴露级别,登记职业暴露表格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院感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应在4 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的针刺伤职业暴露危害,“安全第一”是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让医务人员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亚威,刘志广,刘晓,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077-6078.[2] 余金泉,杨永洁,林澜溪,等.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506-508.[3] 吕维红,谭善娟,韩玉芳,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697-5699.[收稿日期:2015-01-12]
第五篇: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适用范围
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
三、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普遍性防护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认为,当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或其HIV抗体阴性还是阳性,都应当认为具有潜在性传染性而加以防护。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容:
1.处置锐利器具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使用过的器具传递给他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严禁向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加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直接放入专门的容器中,以便集中统一处理。切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放在一起,也不可将锐利废弃物置放于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2.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先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凡用于杀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均足以杀灭艾滋病病毒。常用的方法为煮沸法和化学灭菌法。煮沸即对已清洗过的器具煮沸20分钟是较好的灭菌方法。化学灭菌法常用于不能加热灭菌的器具。以下3种是常用的化学灭菌剂:含氯灭菌剂漂白粉;2% 过氧化氢(双氧水)以及75%乙醇(酒精)。
3.认真洗手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经常保持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也是有效地预防微生物侵入的好习惯。
4.防护设施
可根据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来决定采用防护的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双层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和隔离衣服等。
5.安全处置废弃物
运送废弃物的人员必须佩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液体废弃物时须戴防护眼镜。对于没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可按照普通废弃物进行处理。口腔科医生防护
在对病人进行口腔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血液、唾液的飞溅和产生气溶胶。操作完毕后应对有血液或唾液感染的环境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对每位病人用过的器械须进行消毒后才能重新使用,消毒的方式可采用消毒液擦拭、浸泡、冲洗、高压灭菌消毒等,同时须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期及浓度,并保证足够的消毒时间。
为防止将病人口腔中的液体抽入牙科机头或水管,应安装防止回流的控制阀。
对器械难以消毒的部位如手柄把等,可用表面光洁剂易擦拭的材料覆盖。护理人员的防护
实施护理工作时需穿好隔离衣,戴好一次性手套。在护理完第一位病人后及护理另一位病人之前必须先洗手。
护士在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如遇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由技术熟练的两人或以上的人员配合,操作可尽量集中安排,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
在实施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应注意避免锐利针具的误伤。
使用注射器时,要确保针头牢固地安装在针管上,采血后不可将注射器针套套回针头,针具应置放于坚硬的厚塑料容器内,统一消毒毁型处理。使用过的利器须置放于特殊的容器中以保证安全。
四、危险性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暴露级别
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五、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1)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2)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六、应急后处理
1、事故登记
发生事故的科室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
2、事故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防保院感管理科和单位主管领导。
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并立即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主管领导要求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
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和前,各事故处理单位要将上半年和下半年填写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报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
3、监测
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
暴露人员在暴露后的一年内要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不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HIV抗体,检测时间同上。
定期检测HIV抗体及随访结果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4、保密
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单位和个人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七、组织管理
1、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进行初步的危险性评估。同时在1小时内分别向所在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纳入全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用药计划,药品由政府免费提供。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