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5篇

时间:2019-05-14 11: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第一篇: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3]高乐,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护士的职业防护[J],现代护理,2010,7(10):181

第二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分析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6]Wnuk AM.Occupationnal.exposure to HIV infection inheal249-252.

第三篇: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灵石县人民医院

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预防要点: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结,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抧,尽量避免乾地外科手术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如果进行,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物品及环境的处理措施

(1)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规范使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也片等锐器。(2)在给病人进行各种操作时尽量选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双层实密闭封口进行焚烧处理意见接触过血液或体淮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

(3)不耐高温诊疗用品,可固定患者处使用,定期消毒,用2%戊二醛浸泡10分钟、70%酒精、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0%酒精擦拭消毒。

(5)接触过血液或体液的医疗废物应收集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好,贴上注意隔离标疻,由医疗废物回收人员送焚烧站焚烧处理。

(6)被褥、布类物品:可用高压蒸汽消毒、有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

(7)病室物表及地面应每日清洁两次,有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擦拭消毒。

5、病人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患者的体液应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体液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1000mg/L,放置2h后倾倒。

6、排泄物:患者的尿液、粪便应用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排泄物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每1000mg/L,搅匀放置2h后倾倒。

7、科室采集标本时要注意盖紧盖好,并要醒目标明“小心血液,提防污染”放入标本箱再送化验室。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病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所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浸泡或涂抺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在进行伤口局部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预防控制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垂问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特制订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报告程序:

1、临床科室、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多重耐药菌病人管理方面建立快捷有效的合作机制。

2、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当检测出多重耐药菌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科室,并记录。

3、临床科室应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药敏试验标本的送检,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主管医师接到病原学检测报告后,首先要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确认为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质控医师及时在科室登记留存资料,并跟踪监控,在24小时内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疑似或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必须在24小时之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及时下到科室察看病人进行指导、监督各项控制措施。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2)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能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管理措施

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实施冲洗伤口、经口鼻吸氮、气管插管等可能有分泌物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使用口罩;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对确诊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一直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若患者需要转诊应当以前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2)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针、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当专人专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鞥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对其他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换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常见医院感染。

4、加强清洁消毒工作

科室应当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值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重点部门(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新生儿病室等)应当固定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过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采用适宜的低效或高效医用消毒剂,每天必须仔细擦拭、消毒,如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的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定。6.临床医生要对下列情况进行监测和主动筛查做到早发生早诊断:(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及较长时间住重症室的患者;(2)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3)留置各种管道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的患者;(4)合并慢性基础的患者

7、解除隔离:

患者隔离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耐药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接触隔离。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

——选择快速灭菌程序,必须是单一,实心和无包装的器械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微生物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各种诊疗器械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艾滋病标本、配血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第四篇: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为了保障我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黑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了集贤县人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请遵照执行。

一、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适用范围

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

三、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普遍性防护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认为,当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或其HIV抗体阴性还是阳性,都应当认为具有潜在性传染性而加以防护。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容:

1.处置锐利器具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将使用过的器具传递给他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严禁向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加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直接放入专门的容器中,以便集中统一处理。切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放在一起,也不可将锐利废弃物置放于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2.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先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凡用于杀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均足以杀灭艾滋病病毒。常用的方法为煮沸法和化学灭菌法。煮沸即对已清洗过的器具煮沸20分钟是较好的灭菌方法。化学灭菌法常用于不能加热灭菌的器具。以下3种是常用的化学灭菌剂:含氯灭菌剂漂白粉;2% 过氧化氢(双氧水)以及75%乙醇(酒精)。

3.认真洗手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经常保持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也是有效地预防微生物侵入的好习惯。

4.防护设施

可根据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来决定采用防护的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双层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和隔离衣服等。

5.安全处置废弃物

运送废弃物的人员必须佩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液体废弃物时须戴防护眼镜。对于没有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可按照普通废弃物进行处理。口腔科医生防护

在对病人进行口腔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血液、唾液的飞溅和产生气溶胶。操作完毕后应对有血液或唾液感染的环境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对每位病人用过的器械须进行消毒后才能重新使用,消毒的方式可采用消毒液擦拭、浸泡、冲洗、高压灭菌消毒等,同时须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期及浓度,并保证足够的消毒时间。

为防止将病人口腔中的液体抽入牙科机头或水管,应安装防止回流的控制阀。

对器械难以消毒的部位如手柄把等,可用表面光洁剂易擦拭的材料覆盖。护理人员的防护

实施护理工作时需穿好隔离衣,戴好一次性手套。在护理完第一位病人后及护理另一位病人之前必须先洗手。

护士在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如遇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由技术熟练的两人或以上的人员配合,操作可尽量集中安排,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

在实施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应注意避免锐利针具的误伤。

使用注射器时,要确保针头牢固地安装在针管上,采血后不可将注射器针套套回针头,针具应置放于坚硬的厚塑料容器内,统一消毒毁型处理。使用过的利器须置放于特殊的容器中以保证安全。

四、危险性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暴露级别

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五、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1)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2)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六、应急后处理

1、事故登记

发生事故的科室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

2、事故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防保院感管理科和单位主管领导。

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并立即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主管领导要求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

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和前,各事故处理单位要将上半年和下半年填写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报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

3、监测

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

暴露人员在暴露后的一年内要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不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HIV抗体,检测时间同上。

定期检测HIV抗体及随访结果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4、保密

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单位和个人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七、组织管理

1、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进行初步的危险性评估。同时在1小时内分别向所在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纳入全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用药计划,药品由政府免费提供。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

第五篇:艾滋病职业暴露评估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评估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底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预防用药方案:

(一)基本用药程序:2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二)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疗程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三)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一级暴露且病毒载量水平重度或者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亦可)。

(四)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五)随访:在暴露后的第4周、8周、12周、6个月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下载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_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大全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一、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损伤因素:1生物性因素:病毒,细菌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服务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 (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 (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

    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急诊手术或检查报告未出结果需进行手术的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

    实验室职业暴露的防护+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 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有直接接触 2、 加强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李芳(610017) 【摘要】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从而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