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摘要】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和对策,以促使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
【关键词】 护理人员;现状;职业危害;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及对象的特殊性,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身边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对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各种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侵害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医疗条件比较优越或是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均是如此,不过是程度轻重之
分和防护措施得当与否。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1]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1.2化学性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医院。它们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存在着潜在的毒副作用。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损害作用;甲 醛 在 高 达20毫克每立方米20毫克时,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痛、心悸等不适。[2] 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异味气体,它们与消毒剂一起形成混合气味产生综合作用。长期慢性接触后,会产生致癌、致敏、致畸作用。病人为了治疗疾病不得以才使用的药物,而护理人员必须接触,从而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伤害。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较好药物,但正常人在经常接触后,则导致局
部肿胀、头痛、心悸等。[3]抗肿瘤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护士直接接触化疗药。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可进入人体,护士出现血细胞下降、头晕、咽痛、月经不调、脱发等。护士职业接触的抗肿瘤药对自身淋巴细胞有损伤作用,DNA断裂增多、免疫力下降、造成怀孕护士胎儿致畸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操作依次为搬运患者、更换床单、翻身拍背、每小时记录尿量、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注射等。这些时间长、强度高的操作使得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4]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5] 1.4锐器伤情况严重
护士经常使用手术所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如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约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0%。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
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6]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原因是,目前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造成护生在校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能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要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的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的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基础设施落后
4.1很多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
4.2很多医疗机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4.3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尽管任何医院都有特殊的消毒和通风办法,但由于多人长时间在室内近距离工作,难免互相影响,氧气缺乏,久而久之,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精神倦怠,萎靡不振,在不知不觉之中身体素质下降或感染上疾患。
【结论】 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日益重视,但目前整个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努力健全职业防护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为护理人员提供充足且品种齐全的职业防护用具,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防护水平。
【 参考文献 】
[1]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2]Cabre E,Gasssull MA.Complication of enteral feeding [J].Nutrition,1993,9(9):1-9 [3]Caos A,Gogel HK.A simple method for clearing obstructed enteral feeding tubes [J].Gastrointest-Endosc,1986,32(1):55 [4]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5]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6]李茂莲.张月英,王清馨等.职业接触杭肿瘤曲物护上血清免 疫球蛋白的变化[J].护理研究,2004,8(10):909—910
第二篇:血液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进展
血液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进展
1.护士发生生物性危害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哪一项无关(20分)E
A、生物种类 B、暴露剂量 C、暴露方式 D、接触者免疫力 E、年龄
2.锐器伤最常见的是(20分)A
A、针刺伤 B、掰安瓶时刺伤 C、手术刀片划伤 D、切割伤 E、水银体温计破裂刺伤
3.避免或减少职业损伤,最根本方法是(20分)A
A、加强职业防护 B、购买商业保险 C、减少工作量 D、分工合作 E、以上都不对
4.下列哪项不属于化疗药物对护士产生影响的急性反应(20分)E
A、风疹 B、过敏反应 C、恶心呕吐 D、头昏 E、便秘
5.配置抗肿瘤药物的区域应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宜在哪里配置(20分)A
A、II级或III级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配置 B、治疗室 C、处置室 D、患者床旁 E、室外
第三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第四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损伤因素:1生物性因素:病毒,细菌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第五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服务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1、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2、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3、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4、医院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每年体检一次。
5、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患者享有的权利
(1)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3)职业病患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
(4)职业病的确立应按照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执行。
7、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