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学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医疗设备也越来越精密,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特别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严重危害到了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都有哪些,并通过分析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找到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引言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会对职业人群造成伤害或是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职业危害近年来逐渐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由于手术室环境特殊,经常使用各种医疗器械、做各种化验等,因此其中潜藏着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危害等,这些都可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并找到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分析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是指护理人员在手术例这个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等危险因素,正确认识并分析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对找到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物理性危害 2.1.1锐器危害
由于手术室经常会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伤口缝合等工作,如果病人不配合或者操作不正确等都会造成护理人员被割伤、刺伤等,而且极易感染乙肝、艾滋病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这些都会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护理人员工作和生活。2.1.2噪音危害 手术室经常会使用到电钻、电刀、电锯等手术用具,然而这些工具在使用时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开始护理人员可能会忽略这些声音,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不仅会造成我们听力下降、耳膜受损,还有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心脏疾病等危害。2.1.3辐射危害
手术室特别是骨科手术室经常会用到紫外线灯管,X射线、造影等检查辅助设备,这些器具的使用都会放出强大的电离辐射。护理人员单次接触或是长时间累计接触时间超标的话,就会提高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这些对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2.2化学危害
2.2.1化学消毒剂危害
手术室要求无病菌的工作环境,因此必须对手术室进行消毒;此外,还要求护理人员保持无病菌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会经常接触甲醛、乙烷等消毒剂,这些消毒剂会刺激和伤害护理人员的眼睛、皮肤、呼吸道等,对于一些高浓度的消毒剂还会对护理人员的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产生恶心、头晕、胸闷等异常现象。2.2.2化疗物危害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特别是在做肿瘤切除手术时,经常会用到各种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摄入部分药物的气溶胶,这些东西长时间在护理人员的身体内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护理人员的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而且极易引发癌症。此外,对于女性护理人员来说,长时间接触化疗药物,还会造成流产,导致胎儿畸形等危害。2.2.3麻醉等废气危害
手术过程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对病人进行麻醉工作,而医院经常使用易挥发的麻醉药物,即使是使用封闭式注入设备,麻醉药物也会挥发出来,这样手术室就会充斥各种麻醉药物及其他药物废气,这会造成护理人员神经中枢反应迟缓,记忆力、理解力下降,还会致使女性护理人员不孕、流产等,因此废气污染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是极大的。2.3生物性危害 2.3.1病毒危害
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各种病原体,而且由于进行注射、缝合等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等,这些都会通过呼吸、血液、体液等将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增加护理人员患艾滋病、乙肝等易传染性疾病。2.3.2细菌危害
虽然手术室是无菌工作环境,但是病人身体内存在很多病菌,而且手术室肯定会有杀菌不到位的地方,因此,细菌、真菌等也会是护理人员感染疾病,对其身体造成危害。比如,护理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脓液、呕吐物等,这些都包含很多病菌,处理不善就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其次,护理人员因为割伤等原因,还极易感染破伤风,这些都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见的。2.4其他危害 2.4.1生理性危害
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保持站立的姿势,一个手术有时候需要七八个小时的时间,长时间站立会使护理人员身体超负荷工作,再加上护理人员饮食、休息都不规律,这些都有可能使护理人员患有颈椎病、胃病等,增加护理人员患上慢性疾病的概率,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是极其不利的。2.4.2心理危害
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非常紧张,需要护理人员发应极其灵敏,因此,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的状态,再加上医患关系紧张,更使护理人员认真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长时间的这种工作状态,使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极大,神经高度紧张,这些就会增加护理人员患心理疾病、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率。3防护措施
3.1应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为了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必须以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保护意识为前提条件,只有护理人员有危机意识了,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对此,护理人员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术前检查。在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应该对自己进行彻底的消毒,这不仅是对病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避免细菌感染。护理人员还应该检查自己的皮肤是否受损,如若受损,应立即请求不参加此次手术,避免因皮肤接触感染病毒。
其次,在手术进行行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工作,避免已操作失误造成割伤等而感染病毒。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小心谨慎,避免皮肤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呕吐物等,将危害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最后,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还应对自己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病毒等滋生。
3.2医院应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定严格的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院应该及时更新手术室设备,选择噪音污染小、电离辐射小的手术器材,减少这些对护理人员的物理伤害,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次,医院还应制定系统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处理,将这些带有很多病毒、细菌等废弃物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降低护理人员受到病毒感染的概率,提高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水平。3.3医院应该建立定期体检和休假体制
由于护理人员处于高危的工作环境中,极易发生病毒感染,患有各种疾病等,因此,医院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体检,提早发现护理人员是否患病,早发现早治疗,将发病率尽可能降低。
其次,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必须保持心里紧张、头脑清醒,造成其心理压力极大。因此,医院应该建立休假体制,给予护理人员一定的放松时间,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降低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4.小结
因为手术室工作面临的职业危害过多,对护理人员的伤害极大,再加上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等,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首先,护理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有效防护职业危害的关键因素,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就可以避免很多职业危害。其次,医院应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建设,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危害因素,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的对策,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手术室护士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护理人员 手术室 危害因素 防范措施
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室又是医院抢救生命的重要核心地方,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经常直接的接触患者体液,又经常身处在化学药物、有害的气体和放射性仪器等中。加上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工作时间不规律等,及其容易在工作中造成感染
1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手术室常用的消毒灭菌剂有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液,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1]
1.2 心里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压力大,思想高度集中,经常加班加点的长时间工作等。护理人员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可引起胃肠道德疾病和神经功能絮乱的发生,疲劳、精神压力过重,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懈怠等不良心理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1.3 护士在手术中的工作时间通常在6到8小时,长时间的站立工作,经常地快速走动,搬运器械包和辅料包,清洗和处理各种器械和重物洗手护士需长时间站立,有时连续站立6.5小时/天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分钟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小时/天或以上。护士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护士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2]。
1.4噪声的危害 手术室的噪音包括电钻、电刀、负压吸引器、麻醉机、血压检测系统等。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还可使人烦躁、精力分散,工作容易出现差错[3]
1.5眼睛的损伤: 长期强烈的灯光刺激,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如防护不周,会引起角膜炎、结膜炎。
1.6 X射线的影响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放射病等)
[5]。
1.7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的环境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某些吸入麻醉药物如氨氟醚、笑气及乙醚等,吸入人体后经一定的时间才能排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4]。
2手术室护士的防范
2.1消毒剂使用 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取用戊二醛熏箱内物品时尽量一次取完,有条件时用H2O2等离子体灭菌器或者用环氧乙烷灭菌。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
2.2护理人员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加强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要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法施护,避免或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要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要注意健康饮食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3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 由两名夜班护士承担的繁重的手术准备工作分摊给当日白班的6名护士,大大降低了夜班护士的集中工作强度。我们还坚持了每日14点30分后更换洗手护士下台休整的做法,工作效率有了提高。针对以往器械护士准备次日手术,费时、费力、压力大的情况,医生有时还不甚满意,我们制定了一套器械准备常规卡,使护士准备次日手术器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减轻了护士在时间和精神上的压力。
2.4噪音的防护 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陈旧落后产生噪声大的设备尽量淘汰,引进仪器时要考虑到环保因素。手术过程中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为医务人员和病人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
2.5应用防护眼镜、防渗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渗手术衣或手术衣内穿一次性围裙:防止器械落地刺伤足部,清洗器械时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操作,防止水滴四处飞溅,沾在衣服、操作台、甚至自己身上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冲洗各种带管腔的器械时应戴面罩,冲洗时管腔朝向后下方,避免直接冲洗到池壁上,防止管腔内的血液、痰液及各种液体物质飞溅到池壁上反弹到操作者面部,特别是眼睛。
2.6 X射线的管理 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及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尽量避免身体照射,合理安排人员,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X线照射。孕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
2.7改善空气环境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每个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装有抽吸装置,定期抽吸。术前提醒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减少药液散发在空气中。
3总结
经过护士对手术室危害的认识和了解,不断的学习和提高防范的意识,已对职业危害引起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防护,从而减少了危害,护士身体的健康也大大的影响自身的心情和工作态度,会更好的服务和治疗患者,身体的健康也大大的影响自身的心情和态度。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莲,陈玉平.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9):434-435
[2]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3]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4] 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5] 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
第三篇:_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一、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二、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1、乙肝病毒(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丙肝病毒(HC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丙肝病毒(HCV)抗体,丙肝病毒(HCV)阳性者需要检测丙肝病毒(HCV)-RNA证实。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三、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1、加强护理人员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防护措施。
2、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时必须戴手套。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时也必须戴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后要更换手套。
3、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4、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应先采取措施保护破损伤口,再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的操作时要带口罩、眼罩或面罩,避免口、鼻、眼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当可能有大面积飞溅时,还应穿具有防渗功能的隔离衣。
6、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
7、使用后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外套黄色垃圾袋。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禁止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
9、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渍,须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将血渍全部覆盖,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洁处理,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拭。
10、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试管内,再放入密闭容器内送化验室,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标本运送遵循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11、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12、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应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13、请感染科专家对伤口进行评估、处理及预防用药。
四、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或使用一次性围裙,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输液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4、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第四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损伤因素:1生物性因素:病毒,细菌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第五篇: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 1.1粉尘危害
粉尘是翻新胎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之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打磨等岗位中都有大量的粉尘飞扬。从粉尘组分来看,翻新胎行业的粉尘成分较简单,主要为打磨形成的橡胶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不仅对上呼吸道有影响,且能引起矽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等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能与其他有害因素联合作用危害人体,例如由于粉尘粒径小,在空气中能长期滞留,吸附空气中水蒸汽和各种有害气体而形成烟尘、飘尘,它们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 化物,在其氧化作用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转化为相应的酸。这些飘尘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再例如,粉尘联合吸烟这一危害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2有机化合物
翻新胎行业接触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溶剂和原材料橡胶。溶剂主要是汽油,在半成品或成品干燥过程中产生溶剂挥发气而使工人受到伤害。按照国标,生产车间空气中溶剂的控制标准(m s/ m):苯和甲苯 < 4 0、二 甲苯 <1 0 0、汽油 <3 5 0。另外,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硫化氢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毒害。1.3 噪声
翻新胎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振动、撞击所 产生的噪声,使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操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例如导致耳聋、高血压、中枢神经受损等。按照国家标准G B J 8 7— 8 5 《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 h)噪声限制值 <9 0 d B。经过实测,橡胶厂多数工段在 8 0 d B上下,少数工段则超过9 0 d B[ 7]。另外,翻新胎加工生产过程中诸如高温、振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
2.常见职业病情况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发现,该行业尘肺病以尘肺为主。2.1 尘肺
在翻新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橡胶粉尘比重小、颗粒小,很容易悬浮于车间空气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织阴影和肺纹理增 多、增粗并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自觉症状有咳嗽、咳痰、鼻腔干燥等;有尘肺发病的潜在危险。
尘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胸痛、气短。X线特征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类圆形阴影致密度较低,边缘欠清晰锐利;炭黑尘肺的大结节多见于肺上叶,可能是这些部位的活动度比下叶要小,使已到达肺泡的粉尘不易咳出之故。2.2其他疾病
橡胶制品生产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对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橡胶粉尘影响外,还存在潜在的有机溶剂慢性危害。
尘肺病目前主要提倡早期预防和对因治疗为主,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即在营养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使用抗纤维化、减轻或控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物。结合肺部理疗、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肺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及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故尘肺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3.橡胶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但我厂高度关注工业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 3.1阻断接触途径
橡胶制品加工厂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如密闭硫化、自动称量、粉料造粒等,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如对粉尘的控制方面,在打磨岗位加设吸风罩,确保能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入罩内,以保证有效的除尘效果; 给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及时、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求工人及时、正确佩戴,做好个人防护;对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生产车间吸风排毒装置、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的吸风排毒、通风效果,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控制到最低限度。消除尘肺的最好途径是控制病因,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采取除尘措施,消除污染源,阻断接触途径,是防止尘肺发生的关键。3.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只有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工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尤其是慢性危害的可怕后果,掌握了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和执行各项预防规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亟需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能识别和治疗职业有关疾病,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经过对该企业工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职业卫生安全、健康知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干预,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综合素质等。3.3开展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暴露人数,早期识别和检出职业危害的亚临床改变及患有就业和上岗禁忌证者;早期检出职业病患者。健康监护主要运用在作业场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性健康检查两方面。在卫生监测方面,要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经常开展劳动卫生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和杜绝严重职业危害,防止和减少橡胶加工工作对工人的危害,保护橡胶制品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和防护建议或方案,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对危害较重的岗位工人或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除加强个体防护外,考虑实行定期脱岗休养或采取轮岗制,对生育期职工尤其要防止生殖功能和子代危害,加强女工保护和毒物登记工作。在职业性体检方面,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在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随后定期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对流动和临时作业工人要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跟踪管理,医学检查时,在查体中发现的患者均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定期复查、迫访,详细记录存档。橡胶行业是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危害因素较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大,是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可能性。4.结语
翻新胎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由于我厂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作业强度较小,劳动条件较好,因此职业病防护主要以加强员工职业健康教育与定期体检为。使从业人员了解预防防护知识,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研究及安全调查,了解工作中出现的危害健康的有害物质和有毒气体。出现的疾病及日常预防情况。对从业人员有个很好的参考。促进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