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小学品社新课标心得体会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薛艳芳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
“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
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
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
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上传: 王志明
更新时间:2012-5-27 9:56:33
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3lian.com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二篇:品社新课标学习体会解读
品社新课标学习体会
从这学期开始,为更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拥有作为一名品社教师的基本 素质,我读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感触颇丰,具体如下:
一、品社课堂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资料的搜集。
品社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门学科牵涉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健康等等。因此 在品社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诸如网络、实地 考查、采访有经验的人、亲身体验等方法来搜集资料。在充分的准备之后,课堂上,采用讨 论、故事会、交流、表演、实地观察感受等活动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 活动起来,主动发现知识,牢记知识
二、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学生主体地位
在品社学习中, 由于学科的故事性, 学生对内容既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即学习的主动性, 又有相对的惰性。所以,教学中适当把握一个尺度才能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活。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不同的语言激励学生不同的表现, 让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 的能力, 并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得到老师来自不同程度的认可, 继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同 时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直观演示的重要性
在品社学科的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的同时, 我们要利用多媒体将更 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尽可能地以饱满地情绪将课上内容消化并吸收。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根本, 一个民族的自我成长历程, 一个习惯的养成对自已成长的影响, 一种科技产品 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带来的改变, 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隐患, 工业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 的影响……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学生渗透着爱国意识和环保意识, 都在向学生展示着我们该用 何种学习态度来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目标的确定和世界观、幸福观、学习观的形成, 品社 学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重要意识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
四、知识复习也是必要的。
经过长时间的品社学习, 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 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 堆积得越 多, 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应用时无法提取。我们在学期期末之时, 在上单元复习课时注重 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 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我们 可以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整理记忆复习内容,使知识条理化 , 避免孤立的死记硬背。同时,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主导,教 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 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应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配角变为主角,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 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旨在从开放课堂教材内容、开放教学时空、开放师生关系、开放评价形式等方面着手, 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第三篇:品社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归义小学 刘兆梅
11月4日上午,我们学校一行五人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全县教研员听课、评课暨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研员肩负的重任,也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此次活动分三个环节:
1、由李庄镇教研员任姗老师执教《站在长城上》一课;
2、由部分骨干教研员进行评课,骨干教师研讨发言。
3、由县教研员管老师对新课程标准做详细的阐释。现在就此次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听课收获:
第一、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方面,任珊老师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比如:学生介绍长城概况时,再汇报了长城的长度及横跨7各省市自治区等材料后,任老师利用课件出示长城地理位置地图,特别直观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读地图、读与长城有关的文字数据资料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感受长城的规模宏伟、长度长。
第二,活动、课件及板书设计的很用心。
任珊老师每次讲课,无论是课件还是板书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站在长城上》这一课,她课件制作的并没有很华丽,但是图文并茂,简单朴实中却突出了这一课的主题和重点。可以说着实用心了。再看板书,以图卡做成长城城墙,上面并伴有板书。此外,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比如:在介绍‘长城构造’时,任老师说:“假如你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你怎样指挥士兵打仗呢?”问题提出后,有2个男生说的很精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对长城的构造就记得更牢固了。这样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这儿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的配合是比较融洽的。
第三、“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任珊老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如:在‘品读长城文化’时,学生汇报了小组交流的资料,之后任老师课件补充了尼克松和米歇尔夫人登长城给予高度评价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补充这些外国领导人游览长城给予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驰名中外,激发学生的那种自豪感。
研讨和新课程标准培训收获:
聆听了任珊老师的精彩一课后,先由部分骨干教研员和教师从教材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然后由管老师做总结,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
听完后我深刻了解了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如果自己都没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怎么给学生上好课呢?另外,新课标准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时刻贯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教学有三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标准在之前追求以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引导新课改的基础上,更多增加了要求教学课程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对于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必须在实际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动脑等能力,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与渔,并关注学生个性情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于老师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教材与学生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但同时在被动要求的时候也需要学生便被动为主动学习,在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综合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并引导他们朝心态健康、快乐成长的轨迹上前进。
第四篇:品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
周淑红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品德与社会教学培训。在学习中,我领略了各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看了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 导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培训中我充分感受到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与课堂紧密联系的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走进生活去学习。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篇二:品生与品社培训的心得体会李林林
品生与品社培训的心得体会
平山县南贾壁小学 李林林 2014年10月14日、15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石家庄市三支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王彦怀、杨今宁两位专家的报告和几位老师的说课,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品生(品社)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学以致用。现在就自己参加这次培训,谈谈自己对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学好课标,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课标,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要通读全套教材,细读本册教材,精读本课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需要几课时,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情况,然后定出合理的课时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把学生的真实生活带进品德课堂,最后确保课程回归生活。
第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重组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活跃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几位说课教师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很好。我要努力制作好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这次培训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明白了品生与品社课应该怎么上,明白了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明白了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篇三:品社优质课学习心得体会
省品生品社优质课听课体会
惠民县胡集镇陈集小学 刘莉莉 2014年10月21号--24号,山东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泰安市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本次会议,收获颇多。站在那个讲台上的都是各地市优秀的教学骨干,短短的几天能有幸领略到二十七位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风采,真像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让我深深的受到了文化的洗礼,沉醉在这课堂的精彩之中,在陶醉之余我深感自己的教学有待提高,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课前交流异彩纷呈
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前交流,有的是短短的几句问候语,有的是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还有的是一首优美的小儿歌等等,这些交流都很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把那种紧张的心情一扫而光,轻轻松松的开始本堂课,当然,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就可想而知了。记得济南的张生老师执教的《人民当家做主人》一课,课前老师先介绍自己学校定期带领孩子们去旅游,极大地激发起了孩子们旅游的兴趣,然后引导孩子们也可以给自己的学校提意见,定期带领他们去旅游,那么,到底去哪儿旅游好呢?这就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去解决。然后,慢慢的引出人民当家做主人。这堂课本来是很枯燥无味的,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始至终都兴趣高涨,直到下课,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呢。
二、课堂上注重培养每一个孩子。
不放而是找了几个孩子做示范,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最终这个孩子在其他同学的示范和鼓励下,大方地完成了和老师的碰鼻礼。老师高度的评价他:“你真是表现出了一个国际友人的风范”。这个孩子从一开始的羞涩到最后的坦然,离不开老师一步步的引导,这种变化我觉得是会影响他一生的。
三、每节课都离不开漂亮的板书。
总之,细细琢磨每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努力、认真、踏实地去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让课堂更成熟、精彩。篇四:小学品社学习心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开学初,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思品教学培训,听了讲座,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上午,我们聆听了教研员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讲座。给我们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概念界定;有关“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的案例分析;对“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下午,我们又与茅心荷校长一起分享了她的品德教学的一点感悟。
必然要开口说,并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随着小学思品课堂改革的推进,思品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思品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思品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从思品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思品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思品课堂任务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思品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思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 学 品 社 学习心 得 体 会
崔 晓 亮
碱场营小学校
2012.10篇五:品社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归义小学 刘兆梅 11月4日上午,我们学校一行五人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全县教研员听课、评课暨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研员肩负的重任,也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此次活动分三个环节:
1、由李庄镇教研员任姗老师执教《站在长城上》一课;
2、由部分骨干教研员进行评课,骨干教师研讨发言。
3、由县教研员管老师对新课程标准做详细的阐释。现在就此次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听课收获:
第一、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方面,任珊老师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比如:学生介绍长城概况时,再汇报了长城的长度及横跨7各省市自治区等材料后,任老师利用课件出示长城地理位置地图,特别直观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读地图、读与长城有关的文字数据资料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感受长城的规模宏伟、长度长。
第二,活动、课件及板书设计的很用心。任珊老师每次讲课,无论是课件还是板书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站在长城上》这一课,她课件制作的并没有很华丽,但是图文并茂,简单朴实中却突出了这一课的主题和重点。可以说着实用心了。再看板书,以图卡做成长城城墙,上面并伴有板书。此外,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比如:在介绍‘长城构造’时,任老师说:“假如你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你怎样指挥士兵打仗呢?”问题提出后,有2个男生说的很精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对长城的构造就记得更牢固了。这样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这儿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的配合是比较融洽的。
第三、“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任珊老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如:在‘品读长城文化’时,学生汇报了小组交流的资料,之后任老师课件补充了尼克松和米歇尔夫人登长城给予高度评价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补充这些外国领导人游览长城给予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驰名中外,激发学生的那种自豪感。
研讨和新课程标准培训收获: 聆听了任珊老师的精彩一课后,先由部分骨干教研员和教师从教材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发言,然后由管老师做总结,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
听完后我深刻了解了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如果自己都没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怎么给学生上好课呢?另外,新课标准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时刻贯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教学有三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标准在之前追求以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引导新课改的基础上,更多增加了要求教学课程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对于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必须在实际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动脑等能力,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与渔,并关注学生个性情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于老师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教材与学生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但同时在被动要求的时候也需要学生便被动为主动学习,在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综合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并引导他们朝心态健康、快乐成长的轨迹上前进。
第五篇:品生品社新课标再学习心得
新课标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小学新课标品德与生活,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其课程标准,认识到在品德课教学中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是标准或教材强调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认为教师要创造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学习的乐趣。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