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时间:2019-05-12 12:5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第一篇: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如:我在教学《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一课时,用了图画导入,先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地平线,然后问同学们这单一的一条地平线美不美,怎样能让它变得美丽,然后找同学到黑板上来描绘,直到画面丰富时候,再找同学说为什么现在的画面比刚开始的一条地平线美丽了呢?从而引导学生们说出,画面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开始,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绝对的吸引了过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源于生活,激发情感。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要使其内化不是凭空想象来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主线。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新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近社会生活,让社会走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学习材料,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如教学《改革开放奔小康》一课时,老师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然而这些资料都是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见过的,有所了解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以电视的变化为线索,利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的方法来使学生总结出从电视机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发达了。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空间的、有说服力的图片素材,唤起了孩子们原有的生活体验,并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与现实生活建立起了联系。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用故事,知情明理。《品德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灵魂。只有联系学生生活,才可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材中大多选有一个主体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选取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和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感悟高尚,从而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榜样。如:在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首先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信息图片资料,并让学生自学课本中有关他们的事迹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家乡的名人事例故事进行拓展性的讲解,一下子唤起了学生求知欲,孩子争先恐后地讲出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并道出了心理话。再针对“他们为什么成为名人?为什么是家乡人的骄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什么不平凡的业绩?开展讨论,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谈感想,说体会,表决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明理的目的。

3、创设情境,感动学生。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是理智的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谢谢您,爸爸妈妈》。我先创设了父母在工厂辛苦劳动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后,我用竞赛刺激法,让学会说说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并表演做家务,比一比谁为父母想的多。从而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有趣味性,提问要有层次性、系统性,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面向全体,提问数量要适中。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为宗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启发学生,将情感体验和参与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做到知、情、意、行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临沂高都小学

尚冠军

作为一个年轻的的一线教师,本人带品社课已有五年的时间。通过这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本人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反思。对于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学以致用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各种课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多听课,多反思,多实践。以下几点是我的反思: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别人的优点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花点时间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保持着兴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都有所收获,既有了课堂活动也有了课堂活力。

2、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是一种示范,教师不但要“照葫芦画瓢”,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本人认为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一定要学以致用,多反思,多积淀。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这里面本人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体现主体地位。

1、师生互动。一堂课,教师不能以问代讲。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2、以人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如果学生的发言不积极,面不广,思维得不到锻炼,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那就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挥学生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当然,对于课堂上的“意外”,教师该讲的讲,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要讲。

三、科学运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不能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1、合作学习很必要。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学中合作学习目的要明确,过程设计,时机的把握多要恰到好处。一句话,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品社高效课堂的关键。

2、如何分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分组时,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每小组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请水平高的学生当组长,一起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着说,补充说,共同合作学习,无形中促使组员间团结协作,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高效?

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在品社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恰当运用上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使课堂教育效果更为突出,学生兴趣高涨,不仅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得到指导,还会掌握合作学习的品质和学法。任何教学方法,如果单一使用都会令学生觉得乏味,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也不例外,要适当的与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老师或学生点拨相结合,学生会时时有新鲜感,进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的小组学习会更有效。

当然也不能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何在这场改革中将自能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观念与理论实践化,促进自己教学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仍需不断努力,正所谓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要有好的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用实例导入法,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每次安排活动之前都会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留意全体同学的表现,同时采用许多组织教学的方法。如:手语提示法,声音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

三、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启迪思维适度提问,追问释问以升华提问,从而提高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启迪思维适度提问,追问释问以升华提问,从而提高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要有好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与激励的作用,它们帮助学生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由此可见,评价是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完善课程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可以评出方向、评出动力。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激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篇: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思想

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性质,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社会性发展)为宗旨。2.坚持以学习做人、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组织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愉快、轻松、有序、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4.坚持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

不仅要有道德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发展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教学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2.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目标明确、具体,易于落实,易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3.教学目标合理得当。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合理得当,具有适切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确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是引发儿童活动的一种工具,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让儿童死记硬背的课本。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抓住重点,揭示本质,不生搬硬套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的资源、案例,而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看图讲述的课本。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扩展教学内容。

3.重视发现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要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以及学生身边的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例,把它们作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这样,使教学与临沂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

4.师生课前教学准备充分,教具、学具等物品直观典型、可靠实用。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可以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有效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参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和创造条件。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道德认识的自我提高。

2.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学生学。

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从整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上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主动探究和获取道德认知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主动探究、自己领悟、自我构建的,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传递给学生的。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教。

教师不是只关注自己讲得如何,教案的完成情况,而是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领悟道理的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怎样通过教师的教,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的更紧密,教学更有实效。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反应的情况下,随时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

1.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

2.课堂要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3.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设计的活动和学习方式要形式多样,以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并且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和多维互动(即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等)。

4.要进行有效地引导、点拨和及时鼓励。

教师能及时有效地做到引导、点拨和鼓励,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使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六)教师对学生学习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学习反馈或评价不仅具有衡量与判断功能,还具有激励作用。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调整和改进学习行为,不断获得道德认识的深化,品尝成功的喜悦。可见,学习评价对推动学习的深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注重《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自从南县教育局把品社作为六年级毕业水平检测以来,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品社》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 小学《品社》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社》课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形成。

二.小学《品社》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校园,走进自然,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社》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四.小学《品社》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品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被教师们称着“小学科”《品社》的教学更是如此。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品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品社》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应该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品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鱼口常西完小

洪冬根

下载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经勇 2016年7月7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它......

    怎样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怎样使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怎样使小学思品课堂教学更有效果?这是我们做教师所企盼的, 在反复实践、摸索中,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紧扣目标教......

    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

    (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 请从以下2道题中选做一题: 1.找出你以往的教学设计,给教学提问分类、......

    小学品社论文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的思考 石门中小 xiao尹 摘要:江总书记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

    小学品社学习心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开学初,我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思品教学培训,听了讲座,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

    小学品社教学计划

    小学品社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3-6年级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

    浅谈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院东头

    浅谈小学“品生品社”有效课堂教学的探讨 上完一节“品德”课,我常常扪心自问,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吗?因课堂有效是教学的生命和源泉,所以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对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业)

    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