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2 11: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经勇 2016年7月7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乐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课堂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怎样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堂要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以趣激情。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二、课堂教学要文道结合,让学生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四、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五、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方法。

六、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要丰富多样。(1)巧设活动,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像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新朋友》时,我通常都会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学生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同时让学生懂得,班内的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游戏中,学生通常还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更多地了解自己。教师则要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提醒违纪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2)利用插图,明事悟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即文章”,“懂事、明理、通情”也是品德培养的目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其中浅显的生活常识、道德常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道理。主要从以下四小方面做起:一是图中悟道,晓之以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图喻理更容易使他们明白事理,获得简单的认识。二是分析插图,动之以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听故事,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崇敬等情感。三是借助插图,导之以行。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实践,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知、情、行得到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七、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1、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教学《家人的爱》,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侯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的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3、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学中我试着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同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第二篇:浅谈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院东头

浅谈小学“品生品社”有效课堂教学的探讨

上完一节“品德”课,我常常扪心自问,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吗?因课堂有效是教学的生命和源泉,所以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对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这样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学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认真备课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备课不等于只是写教案,备课是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知识目标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寻求最佳教学方法和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教学实践,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备课需从二个方面考虑。

1、备教材:要走进教材,尊重教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了解教材特点,吃透重难点,抓住关键点,明确目标,把握要求,要活化教材,加工教材。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有目的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二、巧妙导入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兴趣与情感和一种学习欲望,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我们明白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小品表演、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特点,才能灵活运用。如学习《美丽的生命》时,我用了图画导入法,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地平线,后问学生这样一条地平线美不美,怎样让它变得更漂亮,后又找学生到黑板上描绘,画面丰富时,再找学生,为什么现在的画面比刚开始的一条地平线更漂亮呢?引导学生明白,画面上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我所用,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三、动态生成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从“教学相长”的目标看,一个有效课堂不应该让任何一方因被对方“预设”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虽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当中还有“突发事件”。要想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则要我们以生成问题调控教学,有效追求深化教学,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案作出及时灵活的调整与改变,实现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的再次创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中,教师“不再是拿出真理的人”。只有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做到教材与学生紧密相连。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四、科学提问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这说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一节课由若干问题组成,问题解决了,教学目的则达成了。优异教师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可以“激起千层浪”,那样问,则“波不现”,原因何在呢?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所以提问要有目的性、启发性、层次性、系统性,要难易适度,要面向全体。比如学习《诚信就在身边》时,我问学生,我们班有一个孩子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与众不同,特别新颖有趣,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会不约而同的说,想知道。那大家想过没有,假如你是那位妈妈会喜欢那件礼物吗,为什么?假如你收下了这件礼物,快乐吗?那我们一起找快乐吧,在找快乐的这个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快乐的根源原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诚实。这样一步步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把握了知识点,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便得以呈现。

五、机智评价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表扬中感受成功。”我们的品德课,学生活动多,问题多。应多运用激励性语言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共同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总之,提高小学“品生品社”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方面面,我的几点看法是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

借此机会,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业)

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标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思品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标,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材。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怎样设计良好的课堂提问呢?首先是精,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高。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要能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要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避免诸如:你们懂不懂啊?会不会啊?有没有问题啊?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时机要恰当,要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重点之处、知识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之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设计好有效的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合理,有效地探究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在课堂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在思品课的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计情境,如:在《和爸爸妈妈谈心》一课中,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一男生一女生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男生很不高兴的样子。女孩跑上去关心地问:“什么事不开心?”男生边走边沮丧地答:“今天早上妈妈不给我签字”。“为什么?”“她说我作业做得太慢”。“那你怎么做的?”“我就赌气跑出来了”。(两人边谈边走向座位)女生向全班同学求援:“这个问题请大家帮帮忙吧。”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活动的形式,就可以为思品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要有好的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用实例导入法,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每次安排活动之前都会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留意全体同学的表现,同时采用许多组织教学的方法。如:手语提示法,声音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

三、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启迪思维适度提问,追问释问以升华提问,从而提高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启迪思维适度提问,追问释问以升华提问,从而提高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要有好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与激励的作用,它们帮助学生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由此可见,评价是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完善课程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可以评出方向、评出动力。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激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五篇:《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注重《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自从南县教育局把品社作为六年级毕业水平检测以来,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品社》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 小学《品社》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社》课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形成。

二.小学《品社》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校园,走进自然,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社》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四.小学《品社》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品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被教师们称着“小学科”《品社》的教学更是如此。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品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品社》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我们应该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品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鱼口常西完小

洪冬根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全

    (一)教学思想 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性质,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社会性发展)为宗旨。 2.坚持以学习做人、良好品......

    小学品生与品社

    《说 声 “ 谢 谢 ”》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生活随时随地都要说声谢谢。 情感目标:愿意送出自己的感谢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谢。 能力目标:能用行动表达......

    小学品生品社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 生活中体验,在体......

    小学品生品社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之我见 临沂高都小学尚冠军 作为一个年轻的的一线教师,本人带品社课已有五年的时间。通过这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本人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

    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

    (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提问的技巧——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 请从以下2道题中选做一题: 1.找出你以往的教学设计,给教学提问分类、......

    品生品社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思品的课程标准》为指导,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