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江西有感
读《魅力江西》有感
今天,我怀着不一样的心情阅读了学校下发的《魅力江西》知识读本,那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我们江西的赞美。孩提时候,我的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唱《江西是个好地方》,那时,我为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现如今又重拾书本,重新在一行行文字中感受我们江西的魅力,心中那真是像汹涌的潮水,让我始终都无法平静。
江西是个好地方,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章节义之邦,白鹤玉米之国”之美誉。历史和自然的丰厚馈赠,造就了她的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赣文化,更是闪耀着史诗般的灿烂光芒,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光添彩。
江西是个聚宝盆,它能为国家,能为千家万户带来无穷的财富。江西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光热条件好,自古以来就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里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江西更是块英雄的红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八一起义在南昌,革命摇篮是井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引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块红色的土地也因此以“红色摇篮”永载史册,闻名中外。
江西的省会城市是南昌,南昌城因为发生过八一起义而闻名遐迩。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又让人遐思南昌古代曾有的辉煌。至今发表过的毛泽东诗词中,以省会城市名称为题目的,除了《沁园春·长沙》,就只有《七律·洪都》,洪都乃南昌古称。毛主席在这首诗里赞美南昌“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着意于南昌的滔滔江水。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古代,正因为是江西的好山好水,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如王安石、汤显祖、虞集等,他们活跃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当时的社会贡献自己了的聪明才智,抒写了自己灿烂的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景象,从诗中我们不难体会。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许是个幻境,但他写的那篇《桃花源记》却是一篇不朽的佳作,他在当中描写一个理想社会的同时,也写了当时这个村子的美丽景色,那种置身其中的意境现代人是无法体会到的。而据有关学者考证,陶渊明笔下的村庄就在现在的庐山汉阳峰下。当我们在赞美古人独到的想象之外,是不是也感觉到了当时的江西那优美的风光呢?是不是也感受到了江西的山水之美呢?
国家要富强,经济要腾飞,离不开搞经济建设,江西在历史的发展大潮中腾飞。江西的“瓷文化”,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闻名于世的,有着瓷都的美誉,“MADE IN CHINA”也正是从这里出现。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像这般江西代表企业,许多厂矿、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矗立。然而,它们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财富,但负面效应是环境污染问题。污气、污水乱排放,大气层被破坏,气候变得异常,江河湖泊水色发黑、发臭,大量的死鱼、死虾浮于水面。看到这些景象,我们还能高兴起来吗?我们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可能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沉重的代价。
赣文化,它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文化财富,是推动我们向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军的思想动力。赣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革命文化的组合。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江西将会重现旧日的风貌,让我们为江西的崛起添砖加瓦,使江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二篇:读《江西教育》有感
读《江西教育》有感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有诗为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阅读《江西教育》这本书一直是我的爱好,它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读了《江西教育》心中颇多体会,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更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怎样教书育人。
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飞美国》的作者别出心裁,把教师分为四类:以谋生为目的,以教育为己任;以自傲为动力;以爱为根本,我想《江西教育》这本书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吧!
《江西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于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文明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了独特人格魅力!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会开出令人不满意的花朵,如果我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继续着“教与学”,这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要想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江西教育》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 在课堂改革中,有了新的教育质量观,还需要重建新的教学评价标准,重建新的好课标准,只有这样,课堂改革才有方向。金伟局长认为:“在好的课堂上,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教师不仅仅关注教学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坚持知行统一”,“不仅关注学生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要达到这一好课标准,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因为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基层的执行者,他们离学生最近。如果没有好的教师,课改岂不成了空中楼阁?那么,好的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金伟局长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课堂中的角色,切实换“师本位”为“生本位”,沉入课堂的底部,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师长”为“学长”,真正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为学生成长提供必需的阳光与营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智力,展示学生的魅力,将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紧密对接,这样,离好教师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小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由“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授型教学”,向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互动型教学”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受到实效。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给与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定改正的措施。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的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应指导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一个教师的胜利青春不能保持,但是它可以保持职业青春 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学海无涯(读《江西教育》有感
学海无涯
——读《江西教育》有感
乐平市洪岩镇段家小学甘水良
我是从部队转业分到教育战线的一名普通教师。说句心理话,无论是从教学水平、班级管理和育人艺术方面都与正规的师范生相差甚远。但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努力,我以成为我镇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乐平市优秀教师,洪岩镇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除了我勤奋工作之外,主要归功于有一位良师益友一直伴随着我,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它就是——《江西教育》。它亲近一线,时刻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江西教育》,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江西教育》介绍了很多优秀教师的好经验,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案例。这些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的好论文,都是这些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从中可反映出我们的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寓思想
教育于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厌学变为想学。通过娓娓动听的谈心,科学精辟的分析,纠正学生的偏见,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特长,多赞扬,多鼓励,多赏识。小学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贪玩,缺乏自觉性,平时在家里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娇生惯养。此时,我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从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
《江西教育》中的论文还有很多善于如何当好班主任,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的经典论述,对于我这个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很有帮助。现在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占20%多,留守儿童占70%多。他们缺少父母的管教和温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些心理上、性格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孩子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努力的大工程。作为班主任,这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江西教育》,我学会了如何把握表扬与批评的适当方式,如何使批评变得甜蜜,如何爱着批评学生。
《江西教育》“生活”栏目我十分关注。里面的故事几乎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是我想写却写不出来、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事情。通过阅读使我体会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境遇,体会到他们对教育的赤诚,对孩子的大爱,对责任的担当。我要学习他们水滴石穿的教育精神,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教育毅力,学习他对教育执着的信仰。
《江西教育》使我开阔了视野,它抒发着教师的人文情怀。刊登
着许多优秀课堂设计,它让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反思中不断积累知识,也获得了自我人格的提升,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之情与收获的快乐。它使我懂得了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得更多因教育而带来的快乐。从而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江西教育》,你是我的好老师,你让我在奋斗的青春里灿烂着自己,让我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不断茁壮成长。我永远喜欢你。
第四篇:读《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有感
读《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有感
在这几个星期,我在读一本名字叫做《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书籍。我被书里的一句句警句名言所激励着,被一篇篇美文吸引着,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动着。
学习之余,我不禁思索,和谐是什么?在你我的身边,总有一道和谐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觉得温暖,令我们感受幸福。和谐——是一首跨越国界的歌;和谐——是对次序和法律的敬意;和谐—— 是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和谐——是奋发的创业精神,和谐——是和平卫士的奉献与承诺;和谐——是对大自然的珍惜呵护… 可你知道和谐这个词的含义吗?所谓“和”,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顾名思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而“谐”字,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意思就是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拥有平等、尊严、独立和自由。可见,“和谐”就是人们内心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仰望蓝天,满眼尽是朵朵白云;放眼身边,无处不唱响着“和谐”的音符。记得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动。那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座乡村医院的产房里有一位孕妇因难产而生命面临危险,可是这家小医院并没有实行剖腹产的手术器械。于是院长马上打电话到上级医院请求援助。县妇保医院的院长一接到电话,立刻准备好剖腹产手术所必须的手术器械,顶风冒雨赶到几十里外的乡村医院,为那位生命危在旦夕的产妇实施了剖腹产。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手术,使这位产妇最终脱离了危险,而且还产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6斤多重的男婴。因为有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社会。
春天,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她每年都会来临,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色,感觉到春天的温暖。但是你有没有试过走进和谐的春天呢?那会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人的心灵就像是一个丰富的收纳袋,它不断的收获自己的需求,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付出。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学们,让我们以善良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以感恩的心去感谢所有给过我们帮助的人,以仁爱和诚信之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愿我们的心灵永远生机勃勃,艳丽芬芳!愿我们以诚信友爱之心,共建我们的和谐春天!
第五篇:多读书,广集益 读《江西教育》有感
读结合是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以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之目的。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范文中写作知识的提炼和借鉴,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吸取文本中的人文素养。下面就让我们从三位名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中,习得一些“读写结合”的三招两式——
第一招:抓言语迁移点,模仿文本——追击效度
【案例】执教:王玲湘
师:伯牙是音乐才子,他的琴声里肯定不止有高山、流水。钟子期还会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什么,又会如何赞呢?孩子们,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写一写。(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多媒体出示:志在,钟子期曰:“。”
师:孩子们,假如我就是那善鼓的伯牙,你会对我如何赞呢? 生: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感谢天,让你我相遇,我愿为你再弹——
生: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感谢地,让你我相逢,我还想弹——
生: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知我者,子期也!我还要弹——
生: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唯子期!让我为你再弹一曲——
生:志在长空,钟子期曰:“善哉,漫漫兮若长空。”
师:善哉,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赏析】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好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语言、精彩片断,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或结构独特,承载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训练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然后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仿写,就能促进学生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王老师在教学时,抓住“志在,钟子期曰:
‘。’”这一言语灼亮点,移花接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让学生发现了文言文的句式密码;又让学生感悟到了俞伯牙的琴技之绝,以及钟子期音乐鉴赏能力之绝,从而真正地理解了“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第二招:抓情境空白点,充盈文本——积淀厚度
【案例】执教:罗才军
师: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拿
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往下写。
多媒体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真乃知己者也。
师:真棒啊!“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啊!谁再说说?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
(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
【赏析】“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重要技巧之一。其实,很多文本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这些空白处正是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契机。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罗老师抓住了文本情境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添枝加叶”,善哉!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得遇知音”时的心历路程做了“留白”的艺术处理,言虽尽而意未了,给了学生极佳的品味和想象的空间;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换位体验,将伯牙“得遇知音”的狂喜和激动尽情倾诉,这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使教学震撼人心。
第三招:抓思维发散点,延伸文本——拓展广度
【案例】执教:闫学
师: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联系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日子总得过,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呢?我想这也是子期愿意看到的啊!
生:伯牙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要坚强地活下去!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敞开心扉,相信会有更多的知己等着你。
生: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知音,自然要倍加珍惜。倘若不幸失去了知音,也不要过分绝望,乐观一些,抬起头,前面的路依然宽阔。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于寻寻觅觅的过程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赏析】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师要有“向前走一步”的意识。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强烈的震撼中领悟美好和善良,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言语表达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和谐同构。《伯
牙绝弦》是一个悲剧故事,学到课尾,很多学生都沉浸在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惆怅和“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绝望之中,很多老师教学至此也仅仅停留在这一情感目标上。闫老师认为“人文关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她推陈出新,更进一步,在课尾处抓思维发散的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将文中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自身对友谊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巧妙设写——“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这样的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见证一种人生的美好、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在学生懵懂的心灵深处植下了对知音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求的种子。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使得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人文情怀得以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