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年5月党员思想汇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XX年5月党员思想汇报:以人为本--科
学发展观的核心
尊敬的党组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为“以人为本”,不但有“从人和物对立”的角度强调人比物更重要的思想,而且这里更核心的还是强调了“以人民做根本”。这里讲的“人民”概念,实际上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了人民为“国”之根本。如果与发展观联系起来,我们则可以把它展开为以下三层意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所一贯强调的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改变生产方式基础上而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现在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所一贯强调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集中表现。因为它强调的“以人民做根本”,已经不仅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一般劳动者放在了国家主体地位,同时也把其它社会各阶层都纳入了国家的主体地位。既然是主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享受物质财富的权利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就都要给予保证并予以落实。这样形成的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加上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主人的政治制度,不正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发展吗?它显然解决了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二,它是我党针对我国新形势新阶段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1978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迫切任务。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其核心“以人为本”的确立,对我国当前面临的不少问题,无疑是最好的克服和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同时也使之发展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总结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是对当代西方迄今所实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的超越。诚然,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经济,使得某些国家凭借已经占有的先机,凭借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大量吮吸别国特别是穷国的利益。他们以此来改善国内人民的生活状况,缓和国内的矛盾。但他们最终也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问题。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曾按照西方宣传的这套制度来发展自己,但绝大多数效果并不理想。以至人们逐渐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纷纷走上了批判的道路。而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更必然加快左翼和社会主义思潮、理论乃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由以上大背景来看,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利弊得失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之后,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选择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它对现在西方发展模式的超越,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用它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力争创造更多的成果。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定稿)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摘要: 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
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并不存在两极性的对立,在一定的意义上,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及其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从实践的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在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社会历史,就会得出唯物史观;从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就会得出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本”。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形成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核心。
2、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有其主体、承担者,社会历史发展也不例外。社会由人组成,社会历史发展由人的活动推动。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既是“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离开了这一主体就不可能理解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奠基正是由此开始的。所以说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的。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人作为价值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价值的享用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作为价值客体、价值的创造者,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
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不同,人的需要要通过社会生产才能产生和满足。人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转变为利益,动物没有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无所谓利益。社会生产是人改造自然以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形成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从人的需要和利益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至善的完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倡导的“圣贤”,中世纪的神学家们推崇的人格化的“神”、“上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推崇的多才多艺的“巨人”,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的人”,等等,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人类社会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思想渊源。
3、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很早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立则国固”。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孔子曰:“仁者,人也”,孔子把仁学作为他的学说的核心。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人“最为天下贵也”。还有其他一些哲人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虽然,这些思想在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和肯定的同时是带有工具性标记的,但它们毕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光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两千多年来“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同时,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化并发扬光大,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人民心目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他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大救星”。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人为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概括分析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江泽民“以人为本”思想纵贯始终,《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些思想不仅体现了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无限爱戴和深情厚意。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
4、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在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同人生观是人的行为的总开关一样,发展观也是社会前进中的总开关、是各项工作的总开关。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当代的主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发展观念的转变时期,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具体说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以人为本,胡锦涛做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又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是着眼于民生,民不聊生何以为本。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定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抓好抓实以下工作的重点、难点。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全民社会福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6、总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陶萍.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J].青岛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翟光艳.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陈富荣.浅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创新[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4]丁涛.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5]于英霞.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构建天人和谐[J].理论界.2006,(11).[6]庄前生.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
第三篇:最新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精品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提出超出现实可能的要求。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老老实实艰苦创业,踏踏实实艰苦奋斗。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体现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论文: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 别: 国际经济贸易系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 姓 名: 学 号: 1240302309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任课教师: 黄颖黔 定稿日期: 2013 年 12 月 15 日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 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价值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
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体现群众的利益。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1.1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1.2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努力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
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参 考 文 献
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008年9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早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但却在2008年9月才部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提出5年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意义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2007年在党的历史上有一件大事,这就是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呢?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表述,含义深刻,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修改党章虽然并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实际上已经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的高度,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已不仅仅
只是局限于当初提出来时的意义,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而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现在在全党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我们对科学发展观不能只是停留在掌握和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这个意义和层次上,不能只是停留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方针这个高度和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对于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意义,要把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并重。
对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做了完整的表述,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大报告关于“以人为本” 实际上讲了三层意思:
1、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2、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为本;
3、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追求发展,不仅仅只是为了GDP数位的攀升,不仅仅只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民生”福祉,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大众。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也正是这一核心的确立,使“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党的执
政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也使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路线“国富民亦富”、“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追求变得眉目清晰。今天我就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讲一讲我的理解和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西方人本主义,是其历史渊源。
在哲学上,“人” 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
1、“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关系: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汇集管仲思想观点的《 管子》一书“霸言”篇中,书中有管仲向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一段记载,其中的一段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就是说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人本思想。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民为本。在我国古汉语中,“人”和“民”是通用的,意思就是平民百姓。应该说在当时,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我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实质上就是民本思想。后来的孔子、孟子。老子也都提出过类似的“以民为本“的观点。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说孟
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一语道破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因而成为我们党提出 “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历史渊源,但这并不完全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确切底蕴。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包含着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在历史上起到过缓解阶级剥削和民族矛盾、减轻民众痛苦的积极作用,但这些思想不过是对封建专制的皇权思想的甜蜜补充而已。封建士大夫们热衷于宣传这些思想,一半是对统治阶级的规劝,一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颂扬。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无非是讲天下人是君王霸业之基,百姓安定了,王权才能巩固。孟子宣传“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于提醒统治者要时时防范载舟之水变为覆舟的狂澜。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 虽然吸收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人民性的精华,但是,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已讲过,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本”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也讲民,但这里的“民”是人民群众,也即集合概念“人”,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并不是对我国古代统驭概念的“以民为本”和“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简单延续,而是对后者在超越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包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我们绝不能把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简单地视为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2、“以人为本”与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西方人本主义经历了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和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两个时期。
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同,它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提出来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古希腊时期政治家伯里克利就主张:“人是第一重要的。” 至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出现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家与西方早期人本主义思想家一样高扬人的理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要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费尔巴哈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上帝的本质不过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而已,主张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吸收了西方早期人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中的积极因素,但与它们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早期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虽然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它主张的是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为主要的价值追求。而我们党提出 “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的是以社会和人民整体利益为本位,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主张集体主义,即在人民整体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满足每个人的合理要求。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用人权反对神权,虽然在当时对推进人的解放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恩
格斯曾批判说:“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近代西方人文主义者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和性别,彼此亲爱。显然,在阶级尖锐对立的社会中,宣扬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对社会的进步只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可见,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一)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关键在于理解“人”和“本”。
1、“以人为本”的“人”
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是关于人的抽象说教,主张对人作出具体的历史的规定。那么,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只要我们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这个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以人为本”从理论定位上来讲,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这个理论定位来看,其中所说的“人”,不用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从事着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其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因而,“以人为本”这一命题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所在的理论定位,已经排除了对其中所说的“人”的抽象理解。
目前在理论界有一种观点,有人主张用“以人民为本”来代替“以
人为本”,认为“以人民为本”的提法更为准确。我们知道,人民通常是个政治概念,有两个相对面,一是敌人,二是官员。而作为发展观范畴的“以人为本”,则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很显然,在涉及发展观问题上,没有必要用“人民”这一政治概念同“物”来相对应。
2、“以人为本”的“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之“本”,就是根本、第一位的意思。但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来理解,其中所说的“本”,除了含有根本之意以外,更强调的是目的之意。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看成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其中目的高于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也就是说,首先要讲发展是为了人,然后再讲发展要依靠人。
然而,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原则和目的,把人当成了发展的手段,从而把“为了人而追求发展”变成了“为了发展而利用人”,人被淡出了目的之 外,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地会陷入到“以物为本”的误区中去。因此,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更强调的是目的之意,才能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才能避免本末倒置,防止目的和手段关系的颠倒。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根据上述对“人”与“本”的定位,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
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就是把人看成是主体,而不是将人看成冷冰冰的客体,或者是把人看成是需要同情或照顾的他者。作为主体,自己就不仅仅只是别人对待的对象,不只是自己能否作某事,行不行?好不好 ?对不对?而是自己有权利作某事,自己做自己的主,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现实中,由于我国文化悠久而强大的历史渗透性,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我们党今天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一些人的理解中,在一些官员的实践中,仍然带有封建的烙印和历史的情愫。在有些时候,在一些领域,在一些单位,虽然“以人为本”登在报上、写在纸上、讲在会上,然而,就其实质来说其中原应为“本”的人,仍然只具有客体价值、工具价值、利用价值,而不具有主体价值、根本价值、终极价值。
以农民中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为例,虽然经常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有多少人将他们看成是主体,在一部分人的眼里,他们至多是需要同情或照顾的对象,有时是需要被驱赶的对象,是需要严加防范、管束的对象,是客体,而不是主体。
实践中不仅农民工被看成了客体,其实很多时候普通老百姓在一些人的眼里同样被看成了客体,某杂志一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对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片面理解,把原本为主体的人看成了客体,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基础在提高人的素
质,核心在满足人的需要,本质在释放人的潜能,目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上述一段话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提高”、“满足”、“释放”、“促进”。我们知道,人的“素质”、“需要”、“潜能”和“发展”,是需要“提高”、“满足”、“释放”和“促进”的。但是,这段话中隐含的意思是:这种“提高”、“满足”、“释放”和“发展”,并不体现为人们自己的主体行为和自我动能,而是表现为外力和他者施加于主体或自我。
上述一段话其中的逻辑即在于,“人”本身不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基本功能,只能依靠高居于“人”之上的外力和他者来“提高”、“满足”、“释放”、“促进”。由此可见,这段论述中,“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主宰自身命运的自我和主体,而是这一系列动词后面被动的接受者与从属者,而“以人为本”中的“本”,却是那些隐匿于动词前面高居于“人”之上的外力和他者。所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中“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科学内涵是关键,如果我们的理解有偏差,在实践中就会偏离“以人为本”的本意,从而偏离党的“以人为本”这一执政理念。
三、提出“以人为本”的意义
在当前,很多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为了纠正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偏差,由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走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总结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
教训来讲,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然而,提出“以人为本”还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根据,那就是要反映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与时俱进地强调我国发展应由过去过于注重物走向注重人。
(一)着眼于对过去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反思
首先,是总结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不小代价。面对我们付出的代价,我们要进行反思:我们发展是为了什么?不用说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发展依靠什么?当然依靠的也是人。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变得模糊了,我们追求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因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同其它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不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生存危机。因此,要纠正过去实践的偏差,就要从单纯追求物质增长的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其次,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全球扶贫事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年,中国的城乡、地区、行业、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这种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正视这一现实,尽一切办法维护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就必须从过去只追求物质增长转变到在重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重视社会进
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提出“以人为本”,更是反映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代发展的总趋势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对这一点,一些人目前还认识不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主要表现在从注重“物质资源”走向注重“人力资源”这一趋势。人自身作为一种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与具有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古代,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大明显,人类并没有明显的主体意识。
到了农业社会,人开始以自身的体力和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由此,人的体力、经验和主体性开始受到重视。
到了近代,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货币以及机器设备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进而取代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然而,人的主体性再次被淹没于货币中,人成了货币、资本和金钱以及机器的奴隶。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张,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高科技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与之相应,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取代土地、资本、机器等物质资源,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一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替代的资源,而人又是知识和信息的鲜活载体,因此,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变
得非同寻常。这意味着人力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资源,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的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无法替代的关键因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着眼于政治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以人为本”的提法不如“以民为本”科学,主张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实际上,“以人为本”既具有政治上的原则性,又具有政治上的灵活性:在党的执政活动过程中,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执政本质的时候,我们应讲“以民为本”,即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这是原则性;而当需要整合各种合理要求、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时候,当与西方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应讲“以人为本”,这是灵活性。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有区别的:“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与意义。
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一个抽去“官”“民”的社会身份和等级的普遍性概念,指所有的人。而“民”则是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差别的特殊性概念,它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部分。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外延宽泛,更具包容性;
第二,“人”是一个哲学范畴,从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来说,“以人为
本”意味着人们之间具有共同人性,人人平等,互相尊重;而“民”则是一个政治学范畴,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民”是与官相对应的,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不管你怎么讲“以民为本”,“民”都包含了服从、依附。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平等博爱精神; 第三,“以人为本”多是在民众之间来讲的,其主体和客体都指所有的人,强调的是人人都以他人为本,其实质是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而“以民为本”则多是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来讲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客体是人民群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带有明显特殊的政治含义。因此,“以人为本”更具人性化,更接近普通个人,更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第四,“以人为本”是从全人类、全球性和普遍性角度来看问题的,因为今天人类面临日益增多的、需要超越阶级界限来思考和解决的全球性、全人类的问题,也需要积极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而“以民为本”则是从党执政的政治角度思考问题的。因而,当在意识形态领域就“人”的问题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讲“以人为本”就会使我们具有话语权和主动权,也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防止把“以人为本”思想引入误区
一是防止过份强调“以人为本”,放松必要的执法和管理。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干部由于片面强调以人为本,对那些在法律边上打擦边球的,放松了必要的管理,本该用法律制度来约束管
理的,结果只靠说服教育,使得管理效果大不如从前。在执法方面,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也自觉不自觉地有所放松。事实上,在执法方面,应该慎言“以人为本“。法律强调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现代社会,司法的职责和作用从来都没有“以人为本”的概念,而只有对事不对人的“以事为本”的内涵。“以事为本”的司法原则体现的是法内无情,“以人为本”的人本关怀只能体现在司法的法外施恩中,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假如司法也要“以人为本”的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司法反腐实践中,“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典型的“以人为本”之罪。我们知道,腐败案件针对的是权力犯罪之事,而掌握权力的这些“人”几乎都是当官者,如果司法以人为本,那么众多的腐败犯罪之“人”几乎都可以在“以人为本”的“财产来源不明罪”面前享受重罪轻判或者轻罪不判的特别关照。因此,司法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司法的精神就是“以事为本”!司法的最高境界实际上追求的是以事为本,以“公正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所以,没有绝对的以人为本,只有不断完善的以人为本!二是防止在处理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方面失之偏颇。
有的基层干部,由于对“以人为本”缺乏正确的理解,把“以人为本”完全等同于“群众说了算”,在群众眼前的局部利益与长远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使得一些原本该及时决定的事情难以及时拍板决定。比如,有的地方因修公路或水利设施,要占去部分农民的耕地或
宅基地,尽管从总体和长远看,是有利可行的,但也会因为损害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遭到部分群众的反对,如果片面强调“以人为本”在是否兴建的问题上就会出现搁置,甚至夭折,虽然坚持了“以人为本”,但却影响了群众的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五、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如何做?
(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观念。
第一,要树立起“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的观念。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做法却越来越多地背离了这个 “本”,更多地是追寻身体这个“本”以外的东西,身体的“本”反而被彻底地摧毁了。去年的山西襄汾尾矿溃坝事件;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就是忽略了人的生命安全,背离了“以人为本”,导致出现了让家人痛苦,让母亲泣血的惨剧。
山西襄汾溃坝事件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中央坚决对失职干部进行问责的行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老百姓的脑海中。失职官员无论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免职,都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立场。
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行动就是,“救人,救人,救人!快、快、快”。汶川特大地震惊天动地,同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是在这场灾难开展的对人的生命的大抢救。一位 哲人曾说,在一切价值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而尊重人的价值首要的是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之爱护和尊重。抗震救灾,抢救人的宝贵生命,并设立全国哀悼日为震灾中罹难的普通国民志哀,体现的正是我们党“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体现的是我们党“以人
为本”的执政理念。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树立起“以人的价值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在生命存在的价值上,在法律上人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中,当有些人高喊着“以人为本”口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在人身上的不平等,是“高贵者”对“卑贱者”的蔑视和蹂躏。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既有着强烈的政治优越感,也有着强烈的经济优越感。一个普通百姓,如果敢写一封短信伤害某重要官员,就有可能会立刻失去饭碗或人身自由;一个有着过亿家身的开发商,就敢用棍棒来结束阻挡他发财之路的普通人性命,而他只需付出一点钱财,有时甚至不用付。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对生命已经有了不同的诠释,同样是“人”,“本”已截然不同。所以,有的时候,在有钱人和有权人眼里,“以人为本”也就成了装饰门面的样子货。因而,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与“以物为本”相对,还有与“以权为本”,“以钱为本”相对的意思在里面。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树立起“以人的尊严为本”的观念。
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除过对人的生命、对人的价值尊重之外,更应该包含着对人本身的尊重。我们中华传统美德讲的是“尊老爱幼”,“尊老”是因为他年老体衰,需要他人照顾。“爱幼”是因为他弱小,需要别人的呵护。但是,我们如今的做法中却有着很多与此相矛盾的规定。比如,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规定,出差开会,年轻的教授可以坐软卧,而同行的副教授,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按规定你只
能去坐硬卧。我们可以想一想,当这些单位 的某些领导心安理得地做出这样规定的时候,尊敬的已经不是人的“本身”,而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其他成分。其实,年轻的教授科研有成绩,完全可以给他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让他在事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让他和年长者在一起时,感受生命上的高贵,享受本不需要呵护的呵护。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事做起
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因此,不能只是落在口号标语中,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落在行动上,哪怕就是一点小事。虽然“以人为本”很多时候带有不能量化的缺陷,但正所谓天地之间有杆称,秤砣是老百姓,只要一项政策能让广大群众,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如春运车票不涨价,那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除夕放假,虽然只是把假期提前一天,带有点朝三暮四的意思,在管理学上是创新,在执政方式上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去做,其实也很容易。
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解决零就业家庭子女就业等政策,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20字方略,更是落实我们党“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的具体内容,20字方略使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承诺更明确、更具体,也必将全面引导社会建设朝着更公平、更合理、更为民所喜所享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进步,这与我们曾经只承认“阶级性”,不承认“人性”,甚至将“人道主义”也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相比,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对于旧的传统和体制,虽然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但是,按照中国的旧例,一个新的社会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它的即刻扎根与确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观念的桎梏和利益的羁绊,且不说束之高阁、阳奉阴违的种种表现,就是在贯彻之中也有羊头狗肉,改造扭曲的种种范例。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只有破除一味构筑空中楼阁、画梅充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人为本”才能成为我们党高扬的时代与进步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