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的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
一、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二、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三、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失去对环境的保护,更不能因为以保护环境为由在发展经济问题上畏缩不前。出路还在于发展经济。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动脑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不是必然矛盾。相反,发展经济应该促进环境保护。广泛多发展科技水平高,无公害的绿色工业。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人们不但有能力保护环境,还可以改造环境。将沙漠改造成良田。发展经济是保护环境的出路。
五、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许多部门都存在着牺牲环境而发展经济的情况。这有历史和现实原因,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们会更加深刻认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级领导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因为污染当然会造成危害。地球是一个循环的世界。其实,在地球上没有绝对的废弃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循环利用。但是人类的介入,使这个循环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不能循环的东西。比如早些年的发泡饭盒。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样地球的资源就会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险了。保护的措施应该是尽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环。预防应该是多做些“远视”,不要老是盯在经济目标上。应该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发
第二篇: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欲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则是必由之路。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政府的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人大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是文明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不论是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或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当今,世界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
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化肥和农药的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以这些都对土地构成一般是不可扭转的污染。
气候的变化和能源的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海平面的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将有被水淹没的危险。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所以,我们特别应采取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率的工艺技术。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瘟疫。
森林面积减少。近几十年来,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又相当严重。现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2000万公顷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时就有一种物种在灭绝。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的减少速度,四十年以后,可能东南亚国家将见不到一棵树。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根据现实情况,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我们不能造水,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好水资源。
化学污染。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假如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混乱的城市化。城市的无限扩大,将给城市里的生活条件造成恶化。拥、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等等,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将面临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空气污染。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染物。这些染物也严重的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极度臭氧层空洞。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达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已损失到50%以上。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尝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正在经历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薄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人们虽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证公民的环境利益,不论国家为保护公民环境权做了多少立法和执法上的努力,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觉得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因素。因此,国家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因为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教育要立法、教育甚至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从娃娃抓起,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年岁多大,这是一项终身的教育,也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冲击。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能够将学习过程和所得到的环境知识纳入到个人的经验中,进而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界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充分表现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下面几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其次,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而森林对于大气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五,离开房间时,随手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夏天空调的温度不要低于26摄氏度,这样下来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
第六,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很一小部分。
第七,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八,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或篮子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九,在刷牙或洗澡的间隙时,请关闭水龙头;平时日常生活的用水可以循环使用,这样才能节约用水。水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第十,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可以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这样既节约能源又可以锻炼身体。
第十一,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心系全球,着眼身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把环境搞好,我们才会生活的更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第三篇: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环保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20多年里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未来5~15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环境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大声呼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把环保问题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我国政府对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10月8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明确提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目标。因此,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已迫在眉睫。
意义
目前,我国在校中学生约有1400多万,这些高素质、高层次的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心程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将对今后我国各项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起到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能否肩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中学生环保社团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学生生态环保社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主题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了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培养了中学生的环境保护素质,为推动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中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很好地带动和影响了全社会关心生态建设,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投身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因此,中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已经成为开展生态环保活动的重要力量,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
阵地,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渠道。组织好中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活动,发挥好中学生生态环保社团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
进一步与致力于环保志愿者交流,同时积极参与到全社会环境保护的大军中,携手共创美好家园。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并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做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实践项目。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天更蓝、水更绿、大地更苍翠。
第四篇: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有可能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影响,限制了国内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80079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73.3万个,共征收排污费94.2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个,合格项目76038个,执行合格率95.7%,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22649项,关停并转企业13338个。*进入2005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承担着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消减和控制投资是由私人部门直接支付的。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我国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不足,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国务院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行动,这表现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第五篇:环境保护的意义论文
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
发展的时代意义
论文标题: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时代意义
论文作者 程华国/汪长根/陈肇琪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开放导报 6,论文单位 深圳,点击次数 52,论文页数 059-06
1页
199
5年
1995
月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paper_152051911/
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乡镇经济小区的全面崛起和蓬勃发展,是九十年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之一。实践证明,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不仅为争取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为区域性环境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成功的实践。
众所周知,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走的是一条“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办厂路子,这就经济发展的过程而言,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在“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状态下,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区域环境的优化,并非易事。多年来,尽管各地牺牲了不少经济效益,关闭、淘汰了一些重污染企业;尽管人们不惜功本,将一部分效益虽好,但污染较大的企业实行易地搬迁;尽管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大了治理“三废”污染的力度;尽管有关部门严格把关,“偿还旧账,不欠新债”,使城乡的环境状况逐步好转,但终因点多、面广、线长、财力不足,环境与经济两全其美难成夙愿。而伴随着城乡各级各类开发区和经济小区的全面崛起,这种夙愿终于逐步成为现实。可以说,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加速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区域环境的整体优化;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改变了原来城乡企业布局分散零乱的状态,为集中控制环境污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加快了产业经济从量态扩张向质态提高的步伐,为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开辟了一条实现环境超前控制的现实出路;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崛起,拓宽和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环境,为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各级各类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出现,无可置疑地为争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创造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超前的认识、精心的组织、足够的投入,从希望到现实仍是一席空话。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发区环境问题的时代意义,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先导。当前,至少应当着力形成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其一,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开发区与经济小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开发区与乡镇经济小区是工业企业林立之地,正如有的同志指出的那样:“搞得好,它是新的生长点;搞得不好,它是新的污染源。”很显然,保持经济与环境两其全美,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至少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增强引资力度的内在呼唤。应当肯定,以往的以“几通一平”吸引外资的举措,在开发初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投资大环境的普遍改善,以及投资层次和规模的不断提高,这一较为朴素和基本的引资方法,已很难适应日益开放的发展趋势。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考察方式也已逐渐从“明察”转向“暗访”。有位外商在考察了某地的大环境后,还不露声色的取回了一瓶河水,确认水质符合标准,才来该地投资。因而,一些富有远见的开发区和经济小区,在投资环境的改善上,已进入了意义更为广泛的第二轮发展阶段。昆山市正仪镇旅游度假区的明智之举就是,在外资项目还未正式进区的先期,就果断地率先投资980万元,在区内建立了日处理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中心,使项目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到位外资已达2.6亿元,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形象地把污水处理中心称之为“摇钱池”。二是进一步吸纳高科技人才和人流的内在呼唤。各级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既然是作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就必然首先要成为各类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区。另外,繁荣新区也要求吸引大量人流。而这种聚集和吸引,毫无疑问必须以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支撑。因而,创造优美的区域环境,就成了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各种高科技人才和人流将日趋迫切,随之对区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趋提高。可以说,没有一流的环境质量,吸纳不了一流的人才。因此,世界上一些高科技园区,都把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建区标准纳入开发范围,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三是进一步实现产业经济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呼唤。如今,在环境保护问题是最大的认识偏差,恐怕就是环境投入无效益论,总认为环境投资是额外负担,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其实,环境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体现在优仍是一席空话。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发区环境问题的时代意义,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先导。当前,至少应当着力形成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其一,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开发区与经济小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开发区与乡镇经济小区是工业企业林立之地,正如有的同志指出的那样:“搞得好,它是新的生长点;搞得不好,它是新的污染源。”很显然,保持经济与环境两其全美,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至少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增强引资力度的内在呼唤。应当肯定,以往的以“几通一平”吸引外资的举措,在开发初期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投资大环境的普遍改善,以及投资层次和规模的不断提高,这一较为朴素和基本的引资方法,已很难适应日益开放的发展趋势。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考察方式也已逐渐从“明察”转向“暗访”。有位外商在考察了某地的大环境后,还不露声色的取回了一瓶河水,确认水质符合标准,才来该地投资。因而,一些富有远见的开发区和经济小区,在投资环境的改善上,已进入了意义更为广泛的第二轮发展阶段。昆山市正仪镇旅游度假区的明智之举就是,在外资项目还未正式进区的先期,就果断地率先投资980万元,在区内建立了日处理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中心,使项目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到位外资已达2.6亿元,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形象地把污水处理中心称之为“摇钱池”。二是进一步吸纳高科技人才和人流的内在呼唤。各级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既然是作为高新技术的密集区,就必然首先要成为各类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区。另外,繁荣新区也要求吸引大量人流。而这种聚集和吸引,毫无疑问必须以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支撑。因而,创造优美的区域环境,就成了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各种高科技人才和人流将日趋迫切,随之对区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趋提高。可以说,没有一流的环境质量,吸纳不了一流的人才。因此,世界上一些高科技园区,都把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建区标准纳入开发范围,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三是进一步实现产业经济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呼唤。如今,在环境保护问题是最大的认识偏差,恐怕就是环境投入无效益论,总认为环境投资是额外负担,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其实,环境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它不仅体现在优美的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插上翅膀,而且环境保护本身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水资源的利用和水污染的处理为例,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高出发达国家5至10倍,这既浪费了能源,提高了成本,又增加了污水排放量,破坏了环境。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唯有运用技术手段,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既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开发区第二次创业的必然选择。吴县用直环保示范工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气、供水,集中污水处理,其节约的生产成本约占30%,每年可节省废水处理费近百万元,每天可减少数百吨的废水排放。
其二,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有效带动提高全社会生存空间质量的现实要求。
各级各类开发区,作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集约发展经济的示范区,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愈益明显。在开发实践中,一般都比较注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对外辐射和带动。比如,在昆山市,现已形成了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20个乡镇经济小区为配套的“众星拱月”式的开发区群落;在张家港保税区,则形成了“以保税区为中心,南北呼应,东西联动,区港同步,内外并举”的开发态势。因此,必须把开发区与经济小区的环境效益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充分发挥它的示范效应、辐射功能。这些开发区和经济小区能否实现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无论对自身,还是对整个区域范围的社会经济,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一些国际和国内一流的开发区早就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有益于周边环境”,要“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有些更是把开发区当成“环境保护的种子”,致力于开发环境保护技术,并逐步向外扩散和延伸。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把自然优美的环境资源当作度假区的生命来保护和开发,按照“全面保护、严格控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使自身的环境资源与毗邻的西山、光福、木渎等多个景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发挥自身中心区功能的同时,与周边景区形成互相呼应、相映成趣的大旅游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应。
其三,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接轨国际、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理智选择。
从更广的空间范围与更大的宏观背景来认识,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要求与趋势。据报道,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间进行投资与经贸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项,并已逐步成为国际合作与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热点。世界银行在1988年到1992年的财政期间,选择贷款项目中大约在60%的贷款项目明确包括环境目标,或者以解决环境问题作为贷款的前提条件。关贸总协定也作了修正,允许各国用抵销税来平衡污染控制支出和环境标准上的国际差异。并且,这一趋势的作用与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单纯解决环境问题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把国际环境准则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力图通过这一主导性竞争,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各级各类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开发区在大开放格局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步伐的进程,直接影响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理应在环境问题上主动与国际接轨,在更高的起点上,全面、系统地搞好环境保护。如果谁在这一点上觉悟得早、行动得早,谁就能在实现第二次创业的进程中争取主动,从而在未来发展态势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苏州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