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时间:2019-05-13 21:2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一篇:-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号

毕 业 论 文

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学 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综合文科教育

班 级 09 级 01 班

学 号 12950093027

学生姓名 许 亚 东

指导教师 王 娜

职 称 讲 师

2012年05月

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摘要:环境伦理观作为环境法治的基础和内核,对环境保护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不同的演进阶段,对其所处时代的环境保护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就从环境伦理观的演进入手,分析了其演进过程,尤其是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现代环境伦理关于环境保护的政体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因而以环境伦理观来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环境伦理观 环境保护 环境法治 生态哲学

在历史与现实层面上,近代以来直至今日,人类都生活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只能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寻求发展。但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社会财富与物质文明,但同时也严重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如由于人类无节制地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锐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地球增温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目前世界各国认识到生态恶化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不仅纷纷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且开始思考如何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由此便产生了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一、环境伦理观的演变中基本内容伦理这一概念的核心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所谓环境伦理是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对于自己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与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来说这种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近代以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最初是原始人类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居住方式是穴居,主要从自然界直接采集食物、捕猎来维持生活。总的来说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和影响极弱,主要还是靠自然的恩赐度日”,对环境是一种依附的关系,对自然界是一种崇拜心理,如我们所熟知的图腾崇拜。尽管后来随着劳动工具的产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随之加强,而且为了拓展生活的领域,人类开始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尤其是铁的使用,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转变。

一方面人类为获取食物而在其居住的周围地区开垦土地,与此同时人类的这些活动也该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未超出自然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总体上是平衡的。此时期中国的环境伦理意识主要是儒家的伦理观占主导 1

地位,人类对大自然与其是一种滥用还不如说是一种关爱,正是这样一种环境伦理观才使得中华文明在古代文明都能得以延续。

其次是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发明了对付自然的有力武器即科学技术,机器劳动替代了人类劳动,生产力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均迅速提高了,出现了工业而且分工越来越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的成就使人类盲目自信起来,不再惧怕自然,并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此时的主流观念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定胜天”等等,在这样一种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疯狂地向自然界进军,并开始毫无顾忌的向自然排放废弃物,而且一切有助于征服自然的行为都被奉为正当的、善的,此时人类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二)科技发展膨胀了人类的野心与欲望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威胁反过来加倍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人类不再盲目的掠夺自然资源,而是开始自省和反思,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认识到自己与自然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维持万物的生存权利同维护自己的自然生存权利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一种以自然物权利,人类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新型环境伦理观,具体来说有:

1、动物权利主义环境伦理观

这种观点认为动物拥有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过完整生活的天赋权利,剥夺他们是不道德的。其代表主要是辛格,他认为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尤其是他的《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新伦理》被视为动物权利运动先驱的著作;还有雷根,他主张像对待人类一样给动物平等的幸福,应当尊重和关心动物的权利和价值。

2、生物平等权利伦理观

生物平等权利伦理观代表主要有施韦泽和泰勒,认为人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可分,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尤其是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要求人类向敬畏自己生命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

3、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

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最著名的是美国人利奥波德的大地金字塔模型,在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体系中,每一生物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发挥保证整个声讨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作用,以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本身。

4、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这是在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观,他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其主要含义有:一是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正原则,实现人类在环境利益上的公正,而是要求确立公正的环境权。

二、环境伦理观的启示下人们面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和提出的种种观点

即悲观论者,盲目乐观论者,积极乐观论者,但毫无疑问第三种更具有合理性和可采性。因为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但自然规律的作用与人类认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要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采用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弄清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将环境的考虑贯穿到社会生产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采取适当方针和政策措施管理环境,进行环境保护。近几十年来,经过努力,各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保护其实质是人类调整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如今在动物权利主义、生物平等主义、生态整体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深刻反省,开始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扩展传统的伦理关怀范围。无论人们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等措施,还是提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势力,均是为了实现在保护人类发展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现代环境伦理观要求人们在与自然打交道时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关心其他物种、尊重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一)环境伦理观为环境立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想

环境伦理观除动物权利主义将其关怀范围限制与动物外,均强调人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部分,人类与其他生物密不可分,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求,两者均是生态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化,这与环境法的真正目的是保持生态系统整体价值是相吻合的,同时也为人类在环境保护中转变从前的[1]“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思想前提。尽管这些年来人类在环境保护中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据统计到2003年止,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我国已缔结多边环境公约21项、双边环境协定21项,颁布环境保护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律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环境标准364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了一批国家环境保护行政规章,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则、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境保护方针,这些规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从整体上讲是一致的。[2]追究其根源还是立法指导思想存在问题,可以说没有成熟稳定及系统化的指导思想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所在。虽说在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但未在立法中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这从其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法”,[3]由此可以看出它并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不仅是这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一些环境立法也有不少地方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遵循环境伦理维护生态的长远利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尊重生态环境价值和发展规律的要求,改变原有的立法指导思想,以环境伦理观来指导现行环境立法。

(二)环境伦理是环境法治的内部基础与内核

环境伦理除了要求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强有力的环境执法体制以及健全的环境司法制度外,还要求有环境伦理的内部基础。因为法律要得到遵守,关键取决于各守法主体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价值观,因此良好的法律意识既是法律得到遵守的前提条件,也是法律被遵守的关键因素。[4]环境伦理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人们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法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以及公民道德观念薄弱。如果普通公民具有一定的环境伦理观意识,不再把人类看成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认识到了人与自然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必定能为环境法治的开展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公众基础。我们知道环境伦理与环境法治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凡是环境伦理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环境法律所不提倡的,凡是环境伦理所提倡和支持的行为必定是环境法律所肯定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道德法律化以及法律道德化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状况时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新型的环境伦理观能减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走弯路、绕圈子,能保障环境法治健康顺利的开展。

(三)环境伦理观在具体的法律中予以体现能更好地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美国著名法学家郎•富勒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的统一”。[5] 这就说明环境伦理观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法律体现出来,才能在环境保护实践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具体来说由立法者将新的环境伦理观中的某些道德观念与道德规则借助立法程序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后,并以此获得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并逐渐演化为社会的共同道德理想,才能保证环境法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是公正的,从而确保权利主体有效地行使他们的权利而不至于滥用权利,引发更多的环境问题,最终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展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尊重自然价值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才是既现实又清楚的环境伦理学观点 环境伦理学的实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还是规范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义务分担?对于这一问题的前提性合理追问是:环境危机是谁的危机,伦理协调的是谁之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实际上,从唯物史观维度审视,所谓环境乃是环人之境。而所谓的生态环境危机,简要地讲,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超出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非规范的污染排放突破环境的自我净化阈值,超常规的资源利用阻塞资源的自我循环路径,从而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环境伦理学正是探讨人们在面对人类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应如何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生态系统结构趋向合理,环境有序功能正常发挥,资源利用方式合理科学,从而不以一已的眼前局部利益,危害人类实现长远整体利益的生存环境以及探讨这些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换言之,环境伦理学是从时空维度上协调不同代际和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从表层现象上看,似乎是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但究其深层本质,实则是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际伦理道德关系。因为我发现这种观点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甚至在伦理层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深层意义始终是为了缓和甚至化解不同地区,不同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终极目标仍是协调人伦之理。

四、小结

在我看来,如何在探索通晓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认识其结构与功能,维护其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循环能力和补偿能力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环境建设,而不停止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具有人性化、生态化地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经济发展,同时又特别关注人类现实和未来多极主体之间包括环境权利与发展权利在内的各种利益之有序协调,以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应尽义务伦理所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建设性的重大时代难题。[6]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环境领域,尽管人们进行过调查研究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仍不断加大。……我们掌握了这一切所需技术,却未能缩短差距。”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以及环境伦理观存在颇大距离,其实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1999

[2]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 1997 [3]汪 劲.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J].现代法学,2002.4.[4]蔡守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环境资源法.[J].现代法学2002.3 [5]周一平,马鹏举 《新型环境伦理观对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影响》 [J].甘肃理论学刊 2005.2 [6]王紫零.《非人类存在物法律主体资格初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9 6

第二篇:我国旅游伦理建设及意义解析

我国旅游伦理建设及意义解析

摘 要

简要阐述旅游伦理的概念,从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及政府部门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旅游伦理建设的问题及措施,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旅游伦理建设

内容

意义

一、旅游伦理的概念

对于旅游伦理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见解,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徐少锦、温克勤指出旅游伦理是约束和调整旅游活动中旅游工作人员与游客、游客与游客、游客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旅游职业道德和旅游者道德两部分。[1]李健将旅游伦理定义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2]夏赞才认为旅游伦理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3]

我们可以把广义的旅游伦理定义为,围绕一切旅游活动所产生的伦理行为和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伦理、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伦理及政府部门伦理道德。

二、旅游伦理建设的内容

根据旅游伦理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旅游伦理建设分为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旅游经营者伦理建设、旅游服务人员伦理建设和政府部门伦理建设。

(一)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

由于旅游具有异地性、暂时性等特点,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暂时脱离了熟人的目光和日常环境的约束,加上旅游在本质上对于消遣、娱乐等愉悦体验的追求,往往诱发旅游者人性中潜在的恶的东西在旅游行为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流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旅游是放松自我,从现实生活的约束中释放自己。于是有些人就把旅游当成从现实生活枷锁中的一种挣脱,在旅游行为中可以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可以随心所欲。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感支配而不是理性支配。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的行为表现为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具体表现为道德感弱化、挥霍消费、物质摄取(或占有)、破坏旅游资源与环境(如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

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是旅游伦理建设中的基础,也是难点。李健研究认为: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旅游者所协调的基本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历史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四个方面的内容。[2]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才能达到旅游消费者伦理建设的最高境界。

(二)旅游企业经营者伦理建设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经营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在市场恶性竞争条件下,企业采取不诚信的经营手段给游客设下种种陷阱,以至于游客对我国旅游行业整体印象较差。最明显的就是不按旅游合同提供标准的服务,降低标准或者随便转团。因此,目前旅游企业经营缺的不是人才和资金,而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倡导和谐经营的新商道伦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随着对金钱的追逐,人们对商道伦理越来越淡漠,倡导和谐经营的新商道伦理有利于旅游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二、实行旅游伦理营销。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真实促销,让游客真正理解旅游活动,减少旅游活动中的误解和矛盾。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旅游企业道德系统的背景要素,对于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计划安排以及道德决策实施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为旅游企业建立信誉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伦理氛围与思想基础,而一旦信誉机制最终建立又可以反过来继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旅游服务人员伦理建设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人员贯穿始终,在此,我们就以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例进行分析。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培养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谢冽等人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主要途径加强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4]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原有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如关于回扣、小费等的问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对现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修改、完善,使之切实可行又易于操作和管理,有章可循。

第二,建立健全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利用法律的强制性、社会舆论的压力及媒体的高曝光率,充分发挥行政、社会、媒体三位一体的监督保障作用,使导游市场监督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第三,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完善导游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

针对导游队伍在职业道德上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旅游企业和旅游组织应把导游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是在完善原有导游管理体制的同时,成立“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将所有“专职导游”和“社会导游”纳入统一行业管理。并可考虑成立导游协会,通过协会的自律作用,强化导游人员的管理;二是建立合法公开的导游报酬机制,旅游部门和劳动部门联合确定导游人员劳动报酬发放及社会保险缴纳,旅行社应按规定给导游发放工资,从源头上解决导游私拿回扣、索要小费的问题;三是加强导游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使导游人员学法、知法、守法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四是将规范和树立正面典型结合起来,抓住关键,树立表率,在导游队伍中倡导文明行业之风。

第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旅行社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人员获得相应回报,又能使导游人员为其不良道德行为支付成本的激励机制。如旅行社与导游人员签订相关的雇佣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对优秀导游人员给予丰厚的待遇。同时还规定违反合同、违反职业道德引起游客投诉后给旅行社造成其他经济损失时,旅行社将予以辞退并追究其经济责任,通过这种方法可控制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

(四)政府部门伦理建设

政府部门伦理道德建设,主要是各级旅游政府官员应廉洁自律,不参与旅游经营;在旅游管理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应注意讲诚信,信守诺言,取信于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

政府伦理失范实际上是党政干部和公务员错误价值取向造成的,因此,应该不断加强旅游部门的党政干部、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建设和完善制度,制度的好坏对官员的善恶走向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缩小政府官员涉租的空间,以减少涉租行为。

大力提倡公共管理民营化,建立企业型政府,改善旅游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和职能错位的现状,充分实现市场化,减少公共权力能配置的公共资源,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所有的资源,以减少旅游政府部门官员的涉租行为。

第三,完善社会监督,特别是司法监督。

在有限政府的基础上,实施民主政治,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司法监督,实现伦理标准化,同时提倡处理旅游公共问题应具有的透明性,不让少数人中饱私囊,破坏旅游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和风气。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三、我国旅游伦理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旅游活动中的问题

1.有助于旅游者旅游目的的实现。

纵观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人类正在由“观光时代”和“休假时代”转向“文化娱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旅游目的也正在从简单的观光游览,向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文化性等多方面发展。旅游伦理可以为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行为习惯,提升游客的人格,从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在宽松的氛围中达到旅游的目的。

2.有利于减少旅游活动中的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了旅游活动当中,这使得旅游活动的主体从层次、水平和构成上日益丰富和多样,这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丰富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我国旅游活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挥霍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旅游服务缺乏诚信观念,经营组织者和旅游者的利益纠纷不断;旅游文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等。

比如,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内地游客与香港导游的纠纷事件,这些从根本上说明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的旅游伦理问题,随着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树立和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上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处于良性循环的进步状态。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旅游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旅游伦理的有力支持。旅游伦理首先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生人有助”是其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助于升华旅游者的人格,进而自觉创造熟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总之,旅游伦理在确认人类发展权利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自然环境的健康延续,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徐少锦,温克勤.伦理百科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李健.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0-04-11(C2).[3]夏赞才.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J].旅游学刊, 2003(2): 30-34.[4]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5]曹诗图,林红珍.试论旅游伦理道德的建设[J].三峡大学学,2008,30(1):23-27.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

[6]蔡丽梅.中国旅游伦理建设的意义及路径解析[J].商业时代,2010(35)

第三篇:浅谈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保护

浅谈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保护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反思探究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由此,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 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1]

2. 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2]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 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 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结束语: 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切不可破坏环境、牺牲环境,应时刻铭记环境保护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chinaqking.com

[2]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儒家伦理观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张关华

哲学学院2009300010055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

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

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关键词】儒家伦理观;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目前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活动,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所以构建和谐文化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世界各个民族发展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这充分说明了华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而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而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此略抒浅见。

一、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及其意义

儒家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词与期待上。儒家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这种修养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已修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而这种修养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

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这种道德自我正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所谓的“为己”“成己”的道德理念,其内在旨趣不外是在人格上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儒家的价值理想,也最终落实到人格理想上。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在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中,既含系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含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El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宪问》)“躬自身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要求自己而不强求别人的精神,是注重人的主体道德的自觉表现。一个有仁德的人。不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里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也就是这种“修己慎独”的修养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人们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诚信的职业操守等更高的要求,希望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精神需求和文化修养上更加和谐。而现实上,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

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的问题,如不讲公德、缺乏正义、不重视公平、友情和亲情的弱化,甚至出现了“见死不救”的现象等,这种行为和事情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给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带来了压力。而儒家道德文化理念上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正是为这些挑战和压力“排忧解难”。而这种途径的理论支撑点就是儒家的“修己慎独”的人格追求,这种人格追求强调个人的内心道德自觉,注重“内省~慎独”的人格修养。作为人们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从而也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及其意义

在人伦关系上,儒家重人与人之问的伦理关系,如果我们扬弃其注重等级名分的糟粕,那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原则可以说就是提倡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原则。儒家认为,人不是孤立自存的,而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人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礼尚往来”。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之德。其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稳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了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也就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儒家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爱己及人,利己利人,不能不说这中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内涵。由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条件、背景等各种要素差异的原因,使得各个阶层、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融洽相处的社会风尚,不仅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还需要伦理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所推崇的相互协调及和睦交往正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调节人们在处理人己关系时“能近取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欲望和要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腾文公上》)“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使人们能安老怀少,有责任地为家庭、朋友、社会而去把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总之,儒家推崇的相互协调的和睦相处能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来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去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取向。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的思想中,“义”即道义,也就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利”指利益,又指功利或功效,通常指个人利益、私利。【1】而在义利孰轻孰重上,儒家以义作为当然之则,“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

子·荣辱》)孟子要求“先义后利”,针对这一观点,他表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即使圣_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二程集》第396页)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遵循“先义后利”的原则。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儒家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取向,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当前,由于功利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人们受到“利”的驱动而做出了一些丧失道德的事,如毒奶粉、黑心棉、假药、假酒、豆腐渣工程,有的为了遗产、家产而使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有的为了一己之利而使朋友反目成仇等等。一般说来,求利是无可厚非的,也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惟利是图、见义忘义、损人利己,那么会败坏社会的风气,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必须要招致他人的怨恨,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然而,儒家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能对此起到抑制作用。儒家主张在合乎道义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宜合理的方式去取利;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能够“以义为质”、“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谋利中不失义,以保证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1994年10月5日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韵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孔子及其儒家给予评价中说:“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国家、社会应有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这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2】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观,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在它的熏陶下,圣人们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以表彰忠臣孝子为要务,以先义后利为准则来修身治平。这种伦理思想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始末,支配了中华思想界几千年,影响极其深远。当然,无论哪家思想,哪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儒家在文化格局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得以复兴,而不是复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和发扬,为当代中华和谐文化找到重要的源头活水。

总之,儒家伦理观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当代具有共时性价值的一面,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苗润田.。放于利而行多怨”—— 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J].哲学研究2007(4).

[2]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环境伦理论文

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

摘要:综览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大致可以归纳为3 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经济层面;三是意识层面。人类的长期实践证明, 环境保护, 需要技术、经济和意识的协调展, 才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在这3 个层面中, 我认为, 作为环境保护和建设者的主体!!人, 他们对待环境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成败。为此,倡导人类对待环境的伦理责任, 把伦理道德规范引入到环境保护系统工程之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伦理、随着经济人口的迅速增长,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的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我们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一、环境问题呼唤环境伦理

按照生态科学的理论, 整个地球上的生命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生态网络, 这个网络中的成员荣辱与共。而造成今天这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原因正是人类过分强调自己的需求, 而忽视了大自然和其他生命体的权利。傲慢的人类一直将自己凌架于整个自然界之上, 战天斗地, 违背自然规律, 以损害自然的形式发展经济, 创造人类文明, 然而这种文明是悲剧性的, 大自然对人类的每一个胜利进行着无声的抗议和报复。而人类却依然在沾沾自喜, 仗着自己科技发达, 认为物种灭绝之后可以创造物种,生态破坏之后可以创造生态, 这种愚蠢的思想使人类在一系列无法预料的事变中陷入尴尬的境地。

当人类不得不正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时候, 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关系, 认识到要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必须在价值观上摆正大自然的位置, 确立人从属于自然, “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人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情谊关系, 尊重大自然和其他物种的权利, 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人对自然界进行保持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环境伦理学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显露之时产生, 它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 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 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重视道德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 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 帮助人类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活动中走向理性阶段, 受到理性的约束和道德的约束, 人类只有与天下万物和睦共处才是最大的幸福。

大地是一个共同体, 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 但是, 大地是可爱的且应受到尊重, 这是伦理学的一种扩展。人类只有在意识上真正承认自然界的价值, 尊重自然界的价值, 才能在保护环境的行动上有质的飞跃。自然界的价值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自然界的外在价值表现在它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即其“有用性”,自然生态不但给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的需要, 还可以使人类获得精神与文化上的享受, 同时他作为一座丰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记录了人类久远的历史,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源泉之一, 这些都是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能够体验到的价值。大自然的价值更为可贵的是其内在价值, 大自然创造了地球上的人类和成千上万的生物物种, 并提供了适宜生命生存与繁衍的生态环境, 这正是人类应对自然界表示尊重与敬意的原因之一。大自然创造、哺育了人类,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人类应该用爱待母亲的心理关心地球。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 善待地球, 使人和自然共同迈向未来。首先, 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任何物种都和人类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人类应该像尊重自己生命一样尊重其他生命物种。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 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稳定性, 整合性和平衡性, 保存生物群落的丰富性。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应该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生活, 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协调起来。从保护生态价值与生态资源出发, 在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 采取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至最低限度的做法, 即人类在利用和享用资源时, 尽量避免对自然界造成过度的伤害;在改变自然生态环境时, 要慎重行事, 避免不可扭转的恶果。当人类的基本生存利益得到满足后, 人类不应为了追求消费性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生态的利益。即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应该让于其他物种的基本利益。当然也存在着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基本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 即冲突双方都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 那么双方应对资源实行共享, 公正分配有限的生存环境;在资源利用上实行功能替代, 即用一种资源代替另一种更为宝贵和稀缺的资源。在人类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中, 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环境和其他物种造成伤害, 应根据公正补偿原则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进行补偿, 对濒危物种加以保护, 给它们创造出适宜于生存和繁衍的有利环境。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晚出现的生命体, 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思索大自然的价值, 把人类的生产方式规范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在热爱自然,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人类只有帮助地球恢复了生机, 才有光明的前途。

二、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环境伦理道德成为一种新型的道德关系, 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 是人类道德的的新境界。建构生态环境伦理是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包括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空气污染、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危机、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1、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中国水利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全球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全国约半数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中国七大水系约有三成的淡水资源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甚至无法用来灌溉农田。中国85%的湖泊已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中国一半的污染事故为水污染事故,而水污染的来源有一半都是工业污染。因为污染,中国有9000多万人饮用水得不到保障,超过40%的农村饮用水尚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标准。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严峻威胁,中国淡水资源的未来更令人担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大幅后退。这些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的现象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存。2.2、空气污染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每年将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这些煤炭为中国提供了70%的能源。燃煤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购买私人汽车,而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的飞速增多已经导致中国近40%的城市空气质量遭受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也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2.3、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危机

地球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只占了不到10%的陆地面积,而中国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内森林总面积的2%。中国国务院的数据更表明:四分之一的国土已经呈现严重的荒漠化。野生动物的最重要栖息地之一是原始森林。虽然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近一百年来,中国已经陆续灭绝了很多物种,其中包括野马、新疆虎等。栖息地的破坏,包括开垦森林、草原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变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对整个世界的森林同样带来巨大的压力。2.4、气候变化危机

近年来,暴雪、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的侵袭几乎没有中断过。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更是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另外,气候变化也加剧了中国的荒漠化。气候变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环境问题,也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伦理学分析

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因素。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有学者提出,由于人们对人类自己和自然界及其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使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环境危机的出现使人们透过其表层,看到了隐藏在其深处的问题,即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的缺失,是引发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

3.1、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般说来,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依次经历了“依赖自然——初步对抗——大规模地征服与反抗”三个阶段。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就愈发地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巨大作用,也就愈发地掠夺自然。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体现,把其他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存在,仅仅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那么人类就会无所顾忌地去掠夺它们,就不会考虑到它们自身存在的价值,就谈不上对它们的尊重与关心。

3.2、人们对自身实践后果的伦理影响缺乏充分认识。对于人类来说,在20世纪,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并没有把人类引向伊甸园,而是把人类拖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使得地球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加上环境影响的非及时性,人类对自身行为的长远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或者预定的目的与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偏差,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后果,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它们给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所造成的严重而又长期的危害。这样的后果不仅危及到现代人的利益,而且危及到后代人的利益。环境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环境公正原则,不仅要实现代内公平、公正,而且要实现代际公平、公正。3.2.1、代内平等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上的空间, 资源, 能源和环境都是有限的, 伦理学强调代内平等原则, 即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资源, 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 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为代价。但是现在代内不平等的现象相当严重,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一些国家和地区, 先享用了地球,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其后果不仅限于个人, 而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因此对于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全人类的努力与合作。这就要求人类在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的同时, 必须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

(1).任何不顾及环境后果, 仅仅追求生产率增长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不正义的, 直接侵犯了其他人平等地享用自然环境的权利, 因此每个人不仅不能污染环境, 而且要采取各种措施, 有效地治理环境, 遏制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全人类行动起来谴责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以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的非正义行为, 褒扬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的维护的正义行为。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属于全人类, 任何人对它的使用和消耗均要兼顾全人类的利益才是公正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这就要求人类在处理环境纠纷时要维持公道, 由造成环境问题的个人, 地区和国家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3).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上要讲究权利平等。权利平等的原则适用于人与个人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对全球“生态赤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该限制其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 节制其奢侈和浪费的行为, 给不发达的国家以利用资源, 发展经济的平等权利。不发达国家也要结束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 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是没有国界的, 在环境问题上, 全球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单独采取行动效果甚微, 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保护环境, 治理污染要求全人类的积极合作与配合, 在消极意义上, 要防止“污染”输出, 不要“以邻为壑”,而从积极意义上要开展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全球合作。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当代人的努力, 每个人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每个国家都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保护我们这个“唯一的地球”,因为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渺小的“地球村”中, 为他人敲响丧钟, 同时也是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人类应该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 这是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人类负责, 对地球负责的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实现可持续发展, 求得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命运, 更关系到千秋万代的生存与发展。3.2.2、代际平等

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人类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 其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 还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但由于人类能够体验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至于遥远的后代人怎样对待生活, 怎样理解幸福, 同现实的利益相比是很抽象的, 要人类牺牲诱人的经济利益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个体是不特定的, 但总会有人生活在地球上, 他们同样需要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伦理学强调代际平等原则, 即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时权利均等。人类今天的行为必将在地球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给后代人留下一个怎样的家园是当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关系到人类及人类文明能否在地球上持久地延续下去。(1).人类不仅对自然界有责任, 对当代人有责任,而且对后代人也有不容忽视的责任。“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 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表明地球不是属于过去的人类, 而是属于未来的人类, 当代人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不适当使用和开发, 是侵占了未来世代人的利益。把完好的地球传给子孙后代, 确保子孙后代有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和空间是当代人责无 旁贷的义务。

(2).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当代人不仅要保持与维持现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而且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要奉行节约的原则。节约的生产方式要求人类改进生产工艺, 采取节省能源和资源的生产方法, 尽可能采取循环再利用的生产工艺, 开展回收再利用工程。节约的生活方式提倡人类过一种简朴的生活, 防止铺张浪费, 尽可能地使用环保产品而避免使用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的物品。这是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长期利用和享用的自然界考虑的。(3).人类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一刃对着自己, 某些技术的采用造成的后果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可扭转的恶果, 这就提醒人类在采取一项改变和改造自然的计划时, 一定要顾及长远的生态后果, 不仅要给后代人留下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还要给他们留下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4.1、加快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建设,加强对我国人民环境伦理学的教育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背景原因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主宰着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只有正确认识的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加深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整体认识和明晰其背后蕴藏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是提高国民环境伦理水平的必经途径。4.2、加强法制力度,强化环境管理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环境管理部门也要履行职责,理直气壮的依法进行监督。如果各项法规和计划得到落实,许多环境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环境状况会好得多,强化环境法律观念,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伦理是重要保障。

4.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我国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形象。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的过程和多方面的原因。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多种方法的结合,同样也要有较为曲折的过程。我们应在学习环境伦理知识,提高环境伦理意识的同时,不断地加强改善环境的力度,真正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收获。

参考文献:

[1]胡云江.《论环境伦理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支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2]梅广欣.杜宝玉.《环境问题、环境伦理与环境保护探析》.黑龙江环境报.2008 [3]刘 莉.《环境伦理与环境保护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4]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林 志.《建构生态环境伦理》[N].辽宁日报, 2000-01-13.[6]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7]胡云江.张敏生.《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8]张燕.陈劲.《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四川大学法学院.2006.[9]张大红.《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及启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0]李培超.《环境的伦理》[M].作家出版社,1998,18 [11]何志伟.《环境伦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功能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 [12]郑兰兰.《可持续发展之环境伦理分析》.社会探索.2007 [13]林雁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信息报.2002 [14]胡云江.《论环境伦理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支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15] 杨通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N].科技日报, 2001

环境伦理学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 学 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 业:环境科学 年 级:2009级 学 号:00914028 姓 名:其其格

日 期:2012年4月15日

下载-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环境伦理观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启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启示 吕中行 , 谢俊英 关键词: 国际经济 国际环......

    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敬畏生命伦理的内涵及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摘要:敬畏生命的伦理是第一次尝试将伦理学当中的内容和观点拓展到自然界的生命当中,这种以避免和减少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主要......

    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

    环境经济学论文-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在近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应经成为世界上GDP增长速度最快的的国家,2009年我国的GDP更是高居世界第三位!但......

    保释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保释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摘要】保释制度是指对被逮捕或羁押待侦查、审判的人提供担保后予以释放的制度。它起源于英国,是现代人权保障和无罪推定理念下的产物。我国的取保......

    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

    环境保护的意义范文大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一、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

    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期中作业

    屠杀的是海豚还是人性 ——《海豚湾》观后感 12金融工程2班韩宇扬120102200109 很久之前就听说了很多次的《海豚湾》,但一直没有看,觉得是纪录片,没有吸引力,没有兴趣,所以没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