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农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彭春红
(徐州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 08国贸(1)20081401123)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一吨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规模经济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促进美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都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之处。
[关键词]美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特点;中国农业的不足;启示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美国农业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经过大约六十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的半机械化进程。随着半机械化的实现,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涉农劳动力明显减少。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的三十年,从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虽然遭受1929-1933年的大危机及二三十年代两次沉重的农业危机,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畜牧业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美国政府依然对农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保护其健康的发展。
二、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机械化与家庭农场
目前,美国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技术的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管理的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 %,合伙农场占10 %,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经营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20世纪70年代之前,南部的一些烟草和棉花农场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现在大都成为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目前,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176公顷,其中大农场已经达到1200~1600公顷。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而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农场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高度区域化与专业生产
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美国形成了些著名的生产带,如东北部的乳畜带、中央大平原的冬春小麦区、南部的棉花带、位于中央大平原冬春小麦区之间的玉米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政府政策支持
农业保护制度作为一个政策体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美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支持制度: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特别灾难援助、(2)价格支持制度:农产品贷款计划、政府采购、出口补贴
(3)信贷支持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信贷公司主要提供农场主以滞销农产品为抵押的短期贷款,进行农产品价格支持,以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利用这种金融手段对农产品销售和生产实行政府干预和调节,为农场主提供筹措和运用资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
4.农产品商品化
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体化 在1991年,美国消费者在食品上的花费价值高达4860亿美元,而农民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只有1010亿美元。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Agribusiness),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如在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入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机关单位食堂等,形成了个完整的体系。
美国的现代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由农业范围进入交换领域,除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以及兽医服务等,形成了农产品要素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中的社会分工已经深化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原来由农场完成的耕地、播种、收获、灌溉、运输、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和农场建筑等等,早就全部由专业公司来完成。同时,农
民的生活消费也全部成为商品性消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1.农业生产效率低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
2.农产品过剩
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
四、美国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1.政策支持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行并加大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完善农资综合直补制度。积极研究改进补贴办法,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应尽量简洁高效。要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救济的做法,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
2..科技的应用与规模化。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3%。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农教科紧密结合。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现代农民的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快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3.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之路,倡导生态农业
美国农业部通过实施土地休耕、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环境质量激励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和技术援助的方式,把这些资金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使农民直接受益。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走过不少弯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已经有了沉痛的教训,特别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建议借鉴美国经验,在继续抓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能源事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引导农民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发展节水、节能、节约用地的节约型农业。
参考文献:
[1]牟寅.美国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J].经济学动态,1979,(2)
[2]美国农业发展,投入保护及对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0,(63)
[3]刘志扬.美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乡村发现,2008,(7)
[4]林志远.可借鉴的美国“三农”政策[J].经济要参,2003,(3)
第二篇:生态养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养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污染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五成和六成以上。一方面,规模种植业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并造成氮磷流失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业又大量产生和排放畜禽类粪污及废尾水污染环境。目前,为了解决这种污染现状,种植和养殖业可广泛使用金宝贝肥料发酵剂(详情请点击)和青贮饲料发酵剂将收割的植物残体进入发酵池堆沤发酵,制成有机肥或者青贮饲料,循环再利用于田间植物和养殖动物;同时,畜禽粪污管理上可采用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实现猪鸡鸭鹅等动物的粪尿完全降解的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从这个视角上来看,农业领域进入了生态循环农业时代。
生态循环农业包括:1.有机农业。即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等的一种自然农业生产体系,为城市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2.环保农业,又称循环农业。它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绿色农业。它是指以水、土为中心,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的一种新型农业。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控制使用化学品,防止水、土、气环境污染,走“绿色农业道路”。4.绿化农业。它是城市农业的一种类型。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城市环境治理5.健康型农业。它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生产的环境有益于人们健康长寿的新兴产业。据报道,美国已培育了防止霍乱发生的苜蓿苗、预防白喉的马铃薯,英国利用培育出的遗传工程羊能生产治疗肺气肿和血液病的廉价药物,日本培育成“大豆米”,使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0%以上。健康型农业的兴起,使人们对农业有一个全新认识:农业已经并将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延伸,农民将成为人类新型的“医务工作者”。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简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种-养模式: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用金宝贝饲料发酵剂发酵后喂猪,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养猪的垫料和粪尿混合物作有机肥施于田地农作物。
鸡-猪模式:用饲料喂鸡,鸡粪经金宝贝饲料发酵剂处理后喂猪,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养猪,发酵床垫料和粪尿经过发酵床菌种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又能用于种植使用。每40只肉仔鸡1年的鸡粪可养1头肥猪(从仔猪断奶至育肥到75千克)。有效降低养殖饲料成本。
以上可见,生态循环农业充分解决了传统生产模式的种种弊端与不足,新型发酵技术能够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起来,废物循环利用的同时节省农业投入成本,并增大农业收入。
第三篇: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紧密连结的体系。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首先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其次是10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再次是完善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美国农业产业化走在了世界前列,领导了农业一体化的方向。
(一)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工综合企业;二是工商企业;三是农业合作社。美国的食品加工业已是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
1、农工综合企业。农工综合体是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融合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在综合体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几个相互连接的生产环节被置于单一所有权下,由同一个指挥中心管理和协调,实行类似流水作业的工作程序。
2、工商企业。由私人工商企业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通过合同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把产供销统一起来,原有的工商企业和农场仍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不变。合同制在战后成为私人公司与农业结合的一种主导类型,在目前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的产值里,合同制部分占75%。
3、农业合作社。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单个农民出于自身产销利益的考虑,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美国合作社主要有四
种类型,分别是生产、销售、购买供应和服务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在美国农村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在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美国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农业政策转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财政对农业支出、增加对农民补贴等多方面措施,在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增强美国农业竞争力的同时,农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1、生产支持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对多数农产品生产都给予支持,具体支持方式和程度随产品不同而有所差异。法律规定享受政府直接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的农产品,对有些农产品虽没有补贴规定,但如果出现灾害或其他特别情况,也常常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2、对外贸易支持政策。由于美国农产品30%以上都依赖于出口,所以美国农产品出口一开始便着眼于全球市场。2002年的农业法曾要求农业部制订一项农业外贸长期战略,明确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机会,确保不同部门的资源、项目和政策相互协调。
3、农业政策性保险。美国普遍实行国家对农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美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农业保险制度也相当发达。美国的农业保险是以农作物保险为主,目前,可保作物种类和参与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美国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职能在农业部,它包括农业行政、农业财政、农业金融、农业计划、农业政策、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商业信息、农产品出口。
1、确立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旨在把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排除在市场交易之外,使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能够更好的经营,为农业生产部
门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为了履行其监督执行的职责,农业部不仅在部机关建立了相应的主管机构,而且在全国各地维持了一支庞大的现场工作队伍。
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农场主由于力量分散,经济实力弱小,往往成为垄断行为、不公平竞争行为和其他商业欺诈行为的牺牲品。美国国会先后通过若干法律,对垄断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非股份制、非盈利性的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为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确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市场交易环境,为入市交易的经营者规定了经营行为标准,进而保证农产品运销加工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3、提供各种服务。美国农业部是美国政府第一大管理机构,它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参加者,又是协调者。作为参加者,它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系统向农场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作为协调者,它又利用自己的独特地位与身份从总体上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之外,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必须形成强大的法律保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保护农业的政策,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目前,美国国会已经制定了几百部有关农业的法律,使农业在产、供、销各个环节都得到法律的保护,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化政策体系。二是进行执法监督,联邦政府、州政府、私人企业每年约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农业的执法和监督;三是通过立法稳定农业的投入机制,使对农业的投入有法律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
美国农业立法人员促使美国政府把农业教育、研究、技术推广作为重要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系,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许多国家所效仿。这个体系有三个特点:(1)州农业大学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
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为农业生产服务;(2)推广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县政府以及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州政府负担50%左右,教育、推广、科研机构均可申请农业推广经费,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3)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由农业部、州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站组成。推广部门每年印发大量的科技资料,免费提供咨询,上门辅导和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市场化的调控机制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几乎都是采取了市场机制,真正做到了用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政府一般不直接对农场主发号施令,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市场解决不了的,如环保、科研、农业生态等涉及全社会共同发展的领域。美国农业的宏观调控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专门的政府调控职能机构,政府农业部门对农业的管理非常专一,种子、农药、植保等等都有专门机构、专门的政府官员去专门管理,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来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二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政府实行农场主“自愿”的农业计划,并用价格、信贷、补贴等手段予以有力的配合,从而实现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四)实现城乡和谐的发展目标
农业生产向少数大规模农场集中,意味着许多农民及其家庭必须放弃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和谋生,这个基本条件是由乡村城市化所创造的。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乡村城市化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劳动力和产值的份额都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这就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如果不是城市化吸纳了大量人口和劳动力,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都会受到限制,农业产业化也无法有效展开。
第四篇: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生活的安定,人们对其所遭遇的风险总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处理措施,于是保险伴随着这种需求应运而生。保险(Insurance),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无论是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还是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保险企业相比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的中国保险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背景,开放市场,融入国际保险业已成必然。美国是全球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其规模约占世界保险业的三分之一,其市场模式、管理和监管体制、运营方式、对高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代表着当今世界保险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因此,关注美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并吸收其有益经验,对于加速推进我国保险业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新观念,改善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六个主要章节,即保险及其原理、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美国现代保险业的经营特点、保险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因素、我国保险业发展概况、矛盾和发展对策。第一部分阐明了基本概念,介绍了保险的内涵、特征和分类等一些背景知识。指出保险的确立必须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可保风险的存在;二是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三是保险费率的厘定;四是保险基金的建立;五是保险合同的订立。同时重点阐明了保险业运作的原理,指出保险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是概率论,保险原理就是建立在概率论的重要法则—大数法 WP=44 则之上的,大数法则是保险的数理基础。第二部分则阐述了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美国是当今世界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早在1759年,美国就有了第一家寿险组织,1792年成立了第一家寿险公司。从20世纪的30年代、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美国保险业持续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保险需求和保险品种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国保险公司不断开发产品,同时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成为美国保险业的一个分水岭,它使美国保险公司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保险的内涵以及当代美国保险制度和体系的缺陷,它对美国保险业的影响将会持续好多年。美国保险业的发展走过了200多年没有间断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2002年,美国保险市场的保费收入高达10081亿美元,约占世界总保费规模的三分之一,雄居世界保险业之首。保险以其特有的经济杠杆的功能,深深地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当中,对美国经济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美国现代保险业的经营特点。指出经过长期发展,美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结构。其经营也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技术;(2)高效率;(3)严格的成本控制;(4)优良的员工培训。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保险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1)促进金融稳定,减轻焦虑;(2)分担政府社会安全保障压力;(3)推动贸易和商务发展;(4)激活储蓄;(5)促进风险的有效管理;(6)鼓励减损和防损;(7)推进资本有效配置。从以上七个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保险业的特殊经济性质和其具有的比较全面的经济调节效能,使其在当今美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第五部分是本文阐述的重点,通过对销售系统、竞争、投资、监管和政府的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分析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发展规律。WP=45 论文指出,美国保险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保险企业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销售系统,向客户推介和销售了数以千计的保险产品,使企业业绩不断得以提高。充分的竞争是促进美国保险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当代美国保险市场,随着技术的进步,保险公司之间在价格、服务、承保模型、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竞争完全开放,空前激烈,这种竞争反过来刺激了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另外,美国的保险公司主要靠投资组合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弥补承保亏损,取得经营利润,其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两大主导业务之一。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也是促进美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最终保障了美国保险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险业成为监管的最终受益者。
最后,美国保险业的高度发达与政府积极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政府坚持不与民争利和弥补市场失效的原则,通过政府发展政策性保险,完善保险功能和服务体系,同时,在税收和资金运用上积极支持商业保险的发展。第六部分叙述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内在矛盾及其成因,并在研究和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保险业未来的努力方向,即:注重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服务;发挥保险业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
第五篇:韩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韩国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田绪永
韩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科学论断及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韩国把发展文化产业当成一项国策,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1、增强文化的科技含量,发展文化科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存贮形式之一的文化和作为知识表现手段的科技在社会发展中占居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韩国人把这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独创了“文化科技”这一产业名词,并把它确定为政府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产业之一”,显示出韩国的特色与抱负,充分展现了“典范移转”的效果。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科技的主体,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文化科技发展形势的人才也成为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经验之一。
在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上,韩国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大批适应文化科技的人才。
人才管理系统化。产、学、研联手,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
利用专门院校进行培养。近年来,新建汉城游戏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清江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校等。还在一些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共80余种,目前在校学生5000多人。
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自2003年开展文化产业网络教学,计划到2006年共开设21个专业,培养4500名急需实用性人才。由文化产业研究开发中心负责,通过产、学、研联合办学,培养特殊专业的教授级人才。此外,发挥一些非正规院校的作用,向其赋予更多的教学任务。
加强专业资格培训。委托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并正在逐步规范化。
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如2002年共派出两批180人,培养CEO、中层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各60名。国家为每人补贴6100美元。
2、加强立法,理顺文化组织管理机制
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立法和政府的组织管理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文化产业的定义,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两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的内容达70%左右。
此外,在改革原有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些机构组织,初步形成了运作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1994年文化观光部首次设立的“文化产业局”是主管文化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1999年,文化观光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讯部通力合作,建立了各自下属的“游戏综合支援中心”(主管政策、规划等)、“游戏技术开发支援中心”(主管游戏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游戏技术开发中心”(主管游戏产业技术开发)。文化观光部和产业资源部还分别设立韩国卡通形象文化产业协会(负责创作等)、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协会(负责市场开发),共同推动卡通形象业的发展。在电子图书、在线游戏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领域,分工由信息通讯部主管基础技术开发,文化观光部负责应用技术开发。
韩国在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基本上都有一套奖励措施。近两年尤其加大了对影像、游戏、动画、音乐等重点文化产业的奖励力度。2002年,游戏、动画业分别评出15个、12个获奖产品和单位,“国务总理奖”(大奖)为最高奖项,奖金1000万韩元,“文化观光部长官奖”(优秀奖)奖金500万韩元,“特别奖”奖金300万韩元。文化观光部计划2003年把“大奖”升格为“总统奖”,提升奖励的权威性。
3、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经费的供给
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振兴院2002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基金等方式共融资5000亿韩元,为文化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销和出口、人才培养,各投入1700亿、1870亿、1430亿韩元。
第一,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近几年,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预算由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亿元,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例由
3.5%增长到约17.9%。
第二,国家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先后建立了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
第三,动员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文化产业振兴院2000-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政府350亿,民间1723亿)。计划以后每年通过“投资组合”至少融资1000亿韩元。2001年韩国电影振兴公社通过“电影专门投资组合”融资3000亿韩元,保障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第四,政府完善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如:为重点发展的游戏、动画等风险企业,对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的单位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少甚至免除税务负担。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免除农田、山林、草场转让费和再造费,以及交通设施补偿费等。
4、建立集约化生产机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战略是,自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期间,全国共建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国文化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韩国充分认识到,韩国国内市场规模有限,必须开拓国际市场,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其基本战略是,瞄准国际大市场,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大力开发,促进出口,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赢利。他们通过加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集中力量开发名牌产品、在文化出口战略地区建立“前沿据点”、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合作、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性展销洽谈活动、设立出口奖励制度、构筑海外营销网等措施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借鉴韩国经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套用哲学上的一句术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来形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恰如其分。之所以说是“前途光明”,就是因为,一是我们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的历史底蕴;二是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这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道路曲折”,就是因为,一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下的文化事业体制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文化市场较为混乱;三是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匮乏,后劲不足。尽管我国国情和韩国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各国之间融合加速的现代社会,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是值得我国认真总结和借鉴的。面对飞速发展的国际社会,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
1、制定文化政策,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产业政策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之一,然而我国当前涉及文化产业的政策却为数不多。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和文化产业的实际需要完善国家产业政策,从而体现国家宏观经济导向,为文化产业的领导、管理、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对其监测、统计、检查提供政策依据。
文化政策决定着整个社会文化运作的体制和机制,决定着文化领域经济结构的组合和发展。面对急速转型的社会,我国应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WTO规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国家政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韩国于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所采取的人才培养、经费支持、出口奖励等具体的政策都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针对我国文化管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利益扯皮,某些文化管理部门集“裁判”和“运动员”与一身的实际情况,必须建立一个置于现行文化行政系统之外,没有自身利益关系的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由它来根据国家的文化利益和整个战略发展需求来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实施管理。坚决打破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建立平等、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从政策和机制上根除部门保护主义。要真正逐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发展文化政策提出的措施落实到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变管理主办为服务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在管理方面,仍习惯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管办结合,带来诸多问题,造成社会文化发展始终落后于社会文化需求,结果是经营主渠道和合法经营受制于宏观审批管理,发展速度不能满足消费增长,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理顺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的管理机制,避免两者对文化产业出现都管,又都不管的现象,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党委宣传部门负责的应该是意识形态,负责对文化产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审查监督,避免文化产业部门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甚至带来负面效应。而产业问题主要是市场行为,市场问题应该由政府管。当然,这并不是说党委可以对市场问题不闻不问,也不是说政府可以不问意识形态,而是要克服双重管理、职能交叉的弊端。党的意志应当通过司法程序变成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而不是直接去管市场。
2、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的保护神,它不仅保护广大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平等公平的进行交往竞争,而且保证党和国家的意志公平合理的实施于平等的市场主体之上,以最大限度避免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正常的“寻租”行为,影响了市场主体健康顺利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一个产业,理所应当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如上所述,为了鼓励文化事业,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于1999年2月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定义,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此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两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这些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证。
尽管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以后,我国法制化进程迅速加快,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像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这样的总体法律还尚未出现,因此,我国应该在加快法制化步伐,尽早制定专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方位人才
从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保证了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
1960年12月28日,在美国经济学会第73届年会上,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舒尔兹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讲演。他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际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他认为,完整的资本形式应当包括物质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在以智力投资为主的文化产业中尤其如此。人力资源既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依托,又是知识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基础和依托,因此必须注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关键还在于人才。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用人观念,拓展人才渠道,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传统用人上的论资排辈现象,尽管在今天文化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这种现象并未完全得到改变,在某些文化产业中还很严重,这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很多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创作、企划、市场开发人才短缺问题又日益突出,为此,要拓展人才渠道,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次,积极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对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的有序状态。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运用机制。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要想出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有大批高水准的编、导、演艺及专业制作人才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要想创作出一流的文化产品,必须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生产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建立平等的能够独立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和营业性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优势,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此外,应该借鉴韩国学校、短期培训、网络和其他媒体、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当然,在文化产业化底蕴并不深厚的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无论从思想观念上、管理体制上,还是从经济基础上,我国都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借鉴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