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

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

一、精确农业的定义

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简记PA)是大约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土壤学者倡导下开始探索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通称。作为基于信息高科技的集约化农业,精确农业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通讯及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实现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实施计划,并在GPS与GIS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的精细管理。根据ASAE的定义,PA就是针对田间不同的局部地块(或称小区)的土壤、地理等条件,通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位置投入适量的物质(如种子、农药、化肥等)而实施的一种田间管理方式,其目的就是同时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全的持续发展。实际上,关于精确农业,人们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规范化定义,但相关的技术名词已有不少,如空间变动作物生产(Spatial—Variable Crop Production)、基于GPS的作物管理(GPS—Based Crop Management)、处方笺管理(Prescription Management)、基于小区的农业(Site—Specific Agriculture)和精确农作(Precision Farming)等等。虽然术语不同,但所指技术思想大体是一样的,直到199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召开的第三届PA国际会议上,精确农业(PA)才被统一起来。至于PA和PF两个技术名词,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PA的意义更广,指的是更大范围内农业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涉及到耕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的产业系统;而PF一般是指田间作物生产的精细管理,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讲,PA与PF可认为是一致的,美国人称PA,而欧洲人喜欢称PF。

二、PA的产生背景

PA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全球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即来自环境保全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而引起的硝酸氮(NO3—N)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为此,欧美各国都相继出台了有关农药、化肥施用量的限制法规,一时间,无农药栽培、有机栽培成为时尚,但是这种栽培依靠过去的技术体系,并不能增收,因此不适用于大规模农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将大田分成若干小区以精耕细作,同时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土壤水肥力、提高生产力的新型农作业技术体系即被提出了,这就是PA。

三、PA的技术要素

不同于以往均一性的田间管理,PA的本质是对田间作物生产的非均匀的变动管理(Variable Management),针对大田内不同小区采用变率(Variable Rate)技术实施物质的变量投入,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物质消耗,发挥资源的最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变量管理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农田内小区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1)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土壤质量等)和产量的空间差异性(Spatial Variability);2)田间小区年间产量的时间差异性(Temporal Variability);3)预测和实际产量的差异(Predictive Variability)。因此,差异性的测量和描述是实施PA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田间小区土壤水肥力、作物生长、产量、杂草、病虫害等特性的差异性测量以及空间分布图的作成,为此需要的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确定田间的确切位置;遥感(RS),用于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的信息;土壤采样装置(Soil sampling devices),用于获取土壤有关数据;产量监控器(Yield Monitors),用于收获产量的动态计测等等。在差异性描述的基础上,PA要对田内各小区实施物质投入的变率控制(Variable—rate control),需要的技术除了GPS外,还有自动化农业机械,如自动施肥机、洒药机、除草机等,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组织和分析空间数据,为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最后,PA的技术还需要能够管理差异性与变动性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包括模型库(如作物生长模拟、投入产出分析等模型)、数据库、方法库以及知识库,为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持续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四、PA的发展

PA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农作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农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农业创新体系的主要

组成部分,对于实现“高产、高效、优质、持续”的农业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欧美各国及日本都在跟踪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作为PA的发源地、美国国家研究院1997年已建议将PF的研究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欧洲各国也相继开始了PA的研究与实践。日本政府还专门启动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也将PA的相关技术研究列入计划”。从理论上看,有关PA的研究论文与专题报告数量在日益增多,而且规模较大的相关学术会议每年都举行多次。在原国际土壤学会会长明尼苏达大学教授H.H.Cheng的倡导下,1990年召开了首届PA国际会议,会议代表150名;第二届PA国际会议于1993年召开,代表约三百名;而1996年第三届的会议代表多达600名。代表人数成倍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各国对PA研究的关注。1998年6月在MinneaPolice召开了第四届PA国际会议。从技术方面来讲,用于PA的相关装置及自动化农业机械开发速度之快、上市周期之短令人惊叹,在相关学术会议举行的同时都有许多公司展出新的PA产品。齐藤亘列举了1998年6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农林地理空间信息学术会议上展示的PA装置,如非接触性土壤传感器、联合收割机的割幅传感器等等。从实践来看,PA从中试至普及也在迅速扩大。1994年美国PA的作业面积达到100万英亩,而1998年则猛增到2000—2500万英亩,已有5%的农家实际引入了PA技术。预计2005年5000万公顷的玉米带可实现PA普及50%,而甜菜的普及覆盖率近期就可能达到50%。

五、对我国PA的几点思考

与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相比,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程度及综合生产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况旦中国的农业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多投多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过高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高。因此,发展同时追求生产力提高和环境负荷减少的持续农业在中国也势在必行,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确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也必将推动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大力提倡和努力开展有关中国PA的研究,以期推进PA的研究进程,中国农业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为带头人的“精细农作研究中心”,我们期望中国的农业借着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会有长足的发展。针对日本PA的研究动态,我们拟对我国PA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关于PA在我国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还不高,所以离完全实现与普及PA还有很大距离。但因为PA的本质是非均一的变动管理,所以象日本一样,我国的农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实现PA生产方式。比如考虑到当前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可按下列四个阶段推进。1)PA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积累,所以一开始最好购置产量监控器,可以是低档的,结合人工作成的产量图来描述空间差异性。2)当农户熟悉了产量监控技术之后,可引进DGPS、土壤采样装置等等。3)农户可以安装微机、土壤测试装置,以实现机械自动化。4)引进VRA技术及相关的PA技术,逐步完全实现PA生产方式。实现PA的上述四个阶段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范例,真正的可行性还需要科学地分析与论证,这里还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政府官员到农户对PA的认识问题,因为PA的实现是产、学、官、民统一认识、协作攻关的任务,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对PA的认识是一个关键。

2.关于我国PA的研究展开

由于PA是基于知识的系统,是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所以有关PA的研究是很艰苦的,成果的取得和实现应用是需要时间的。

(1)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PA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跟踪国际PA发展的前沿与趋势,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可组团去发达国家对PA考察,缩短我国PA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2)在基础研究方面要成立更多的专门研究机构,力争得到政府社会的资助,尽快探讨我国PA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相关学术团体也要将PA的学术交流纳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要加快PA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

(3)在技术研究方面要在国家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通过招标、立项,用最短的时间开发出有效的高性能的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在“硬件”开发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软件”的研制与构建。

(4)在普及推广研究方面要尽快建立稳定的示范区和有关试验基地。考虑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与非平衡性,现阶段全面实现PA生产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PA的实现在技术方面需要较大的投资,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PA的巨大效益。为此PA的实现要从长计议,要先在有条件的地区搞示范和试验研究,比如试验区可选择东北产粮区和西北产棉区。当然,由于示范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经营风险与价格风险,所以从经济产益的角度,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保险与补偿等。

王立舒摘自杨印生文章

第二篇:我国农业类节目的现状研究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江 农 林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5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农业类节目的现状研究 课程名称:农业传播与应用

任课教师: 吴家森

级: 经管研152班

号: 20***

名: 谢细妹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农业类节目的现状研究

摘要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将现代农业科

技成果准确、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农民手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新的信息技术在广大农村还得不到普及,加上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在我国广大农民接受媒体信息的渠道依然是以电视节目为主。然而从目前的状况可知,电视节目为三农为服务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农民不能快速准确的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本文通过阅读和借鉴大量的文献,从我国目前农业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建议、发展前景等方面简要的阐述了我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总体情况。希望通过本文的建议,使电视节目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关键词:农民信息获取

农业类电视节目

现状 信息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ime division in timely and accurate technical achievements into the hands of the farmers, conveniently into realistic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t widespread in the countrysid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armers affected by education level is generally low in our country In our country, the broad masses of farmers to the media information channel is still mainly on television However,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TV programs t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s the effect is not as good Rapidly and exactly farmers cannot get needed information from television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reading and draw lessons from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class television 1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program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problem solving proposal development prospect briefly expounded I agricultural class television's overall situation Hope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enable TV programs t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Key Words Farmer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gricutural TV program current situation Information

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农业推广工作中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 系,提高农业信息传播水平,让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 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是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解决的 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受到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制约,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缺乏对农民必要的引导,信息服务范围相对狭窄;农业推广信息传播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推广信息服的务体制不完善,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瘫痪,导致农业推广信息难以化零为整;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还很落后,存在着明显的农业网站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现象;农业信息系统定位不明,目的性不强,功能单调,整体信息网络建设缺乏规范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基于我国农民文化水品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传统农业信息传播还是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传播。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面对的群体主要是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地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着优质节目少、播出频率低等问题,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1)了解和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类节目的现状;(2)探索并发现制约我国农业类节目发展的主要因素;(3)提出有效引导农业类节目积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农业类节目的现状

农业电视节目是引导农村发展,反映农民心声,为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领域的服务,是媒体工作者制作定位观众是农村人的电视节目。农业电视节目应该努力服务农业、农村和 2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农民、沟通城镇和农村,并且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的责任,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还应满足关心的三农问题城市观众的观众需求,在全社会共同构建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氛围。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党的十八大后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农民的小康是国家富裕的必要前提。如果想实现农民小康,必须首先解决的三农问题。通过大众媒体为农民提供政策、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娱乐信息,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和信息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它是一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交流,引导农村消费,加强农村公共舆论引导,提高农民的政治成就,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电视节目在农村地区存在的意义是非常大的[1]。“农业推广沟通和非正式教育的双重过程相结合,也就是说,一方面是向农民传播有用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是帮助农民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改进的态度,使其成功地解决自己的问题”[2]

(一)农业类电视节目的作用

1、政治方面的作用

可以让农民及时地直观地了解党中央关于农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群众路线是实施。通过电视节目可以拉近农民朋友与中央领导人之间的距离。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更接地气。

2、经济方面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农业类电视节目通过对成功致富农民实例的介绍,树立致富榜样,共广大农民观众参考借鉴。充分利用先富带动后富,生动有效地把现代科学技术和最新致富信息传递给农民。如通过电视节目科普互联网知识,让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过程中,电视节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文化方面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与之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缓慢。[4]目前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中,农民的娱乐消遣依然只有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一方面让农民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使农民的观念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农业类电视节目可以使中国的传统农村文明得以传承,如舌尖上的中国使许多中国农村的传统美食公示于天下,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二)我国农业类节目的整体现状

目前,在我国除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频道为农业科技军事频道之外,省级电视台中,只有河北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少数几家电视台建立了专门制作对农电视节目的农村频道。跟据有关调查,我国近千家电视台,开办对农节目只有1%,而在这1%的电视台中播出的对农节目的质量,让农民很难锁住该频道,与此同时,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节目的理解方式也是存在差异的。随着农民对精神文明需要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增设了农业类节目,节目的质量也越来越能符合广大农民观众的需求。目前有的栏目有:cctv7主办的“聚焦三农”、“乡土”、“农广天地”、“美丽中国乡村行”、“每日农经”、“乡村法制剧场”等。

中国的对农电视节目在整个电视行业中相对来说是一个较弱势群体。目前,对农电视节目以下的这些特点使其处于尴尬境地:

1、农业电视节目的量少、质量差。量少表现在:一是农业节目数量少尤其是农业电视新闻类节目,目前有些电视台甚至有些是省级电视台,根本就没有设置农村类电视节目,或者直接在节目改组时战略性的淘汰了。二是农业电视节目内容少,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多为科教类和服务类节目,主要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及市场信息等,除了有的对农专业频道开办对农节目之外,几乎所有的城市台在主档新闻节目之外都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受众播出的新闻节目。三是受众数量少,面对农村的传输资源处于劣势地位。一些现有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也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收看到,特别是在许多偏远的地区,一些优质的农业节目农民根本收看不到。因此,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观众数量很多,但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农业类电视节目却少得可怜。

2、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编排上存在问题。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民一天的生活节奏。农业电视节目无论怎样编排,始终都要与农民的生活、生产节奏相结合,而不能凭空想象,主观武断地做决定。农业节目的编排不但要符合农民“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习惯,还要根据农业劳作时间长短在各个季节不同的特点进行编排。调查显示农民收看电视时间段长短的季节顺序是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但是从中央电视台的农业电视节目到各省、各市县级的电视台,很大一部分都没有根据农民的季节性收视习惯将节目的播出时间做出相应的调整。作为农村观众的黄金收视时间应该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之间,但是各地的电视台在这个时间都没有相应的农业类电视 4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新闻节目可供收看。很多电视台甚至将农业类节目安排在深夜或者是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几乎没有农民看电视节目。

3、农业类电视节目缺乏实用性。可用性、可操作性,播出频率不高等问题。多数电视台自办的农业类电视节目,没有深入了解农民朋友的需求,只是停留在农业新闻和科技信息服务的较浅的层面。再就是很多的农业类电视节目策划者不能够深入到农村、农民生活当中去,无法获得第一手的受众资料,这样做出的节目就脱离了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与全面性。更有甚者是为了做节目而作秀的资料。

4、节目传播效果差,不能做到通俗易懂。前面我们讲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对城市气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接受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情况中专业的对农类节目常常极端化,要么全部按城里人的思维模式制作节目,强硬地灌输给农民,要么枯燥乏味地制作科教式的节目对农民进行说教,所以达不到理想的收视效果,也没有发挥作为电视节目应该具有的社会影响力。

三、导致我国农业节目现状和制约我国农业节目发展的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利润空间决定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前景。在各种传媒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为何农业类节目被忽略甚至是被忽视。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类节目无利可图或者的利润稀薄。在这个以效益为马首是瞻、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哪家电视台愿意将限有的资源花在不挣钱的节目中。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政策上的忽视,对各省级电视台没有做出硬性的要求。也可理解为对农民的求知欲望的强烈程度的滞后性察觉。

四、如何改变农业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一)打破思维定势,转变观念

1.节目要注重内涵要有新意。农业文明的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汗水源源不断地灌溉浇筑辉煌的农耕文明,农业电视新闻节目如果是基于农业文化的一定会让更多的观众接受。

2.要力争做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业电视节目。能否制作出好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是关系到能不能被农民喜欢和接受的大问题。由于历史、地域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观众的综合文化素养不高,这就要求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策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划时要注重实际,紧密联系农民群众生活。抓住农民对电视节目的需求特点:生活娱乐和生活实用。

3.报道要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加大情感含量。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电视。要真正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当中去,与农民朋友平等交流,语言一定朴实,要有亲和力。农民爱听的是朴实的语言,所以,报道如果采用平民化的视角,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样农民朋友一定会喜欢。(二)要加强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做好服务。

1.指导农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朋友迫切需要通过电视媒体在报道中的科学分析,指导农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多与农业专家交流,多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围绕市场做出科学的分析,为农民朋友提供指导。

2.为农民科学种养提供指导。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强化农业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推广手段的提升。农业电视栏目策划者平时应该注重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在科技推广实践过程中把农民与科技工作者联系起来,实现通过电视节目让科技示范面对面、手把手的开展指导服务,以便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丰富,沟通能力,推广技术得到提高,增强入户指导的信心和能力。使农业栏目成为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

五、农业类节目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正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转变。在这个转型期,农民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对新的经营观念和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对相应的农业类节目需求更强烈。国家的重视和受众的需求构成了农业电视传媒绝佳的发展机遇,而农业电视传媒自身需要做的是切合实际深入农村市场,了解农民所需,调整思路,加大力度,拓宽内容,转换视角,明确定位,活跃形式,塑造自己的“农村”品牌,这才是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和农业节目的可发展之路。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六、结论

本文主要对农业电视节目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现状的进行了整体描述,引出并具体分析了影响农业电视节目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使农业电视节目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得到切实加强。

媒体首先要从自身入手,从节目内容、形式和节目资源上拓展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空间,扩大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以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农业电视节目自身要深入农村市场,切合实际,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加大投入力度,调整创作思路,转换视角,拓宽内容,活跃传播形式,增强节目自身的吸引力,明确栏目定位,打造自己的“农村”品牌,明确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

《农业传播与应用》课程论文

谢细妹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阎玉.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郭慧.电视媒体与农村受众的良性互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5]刘江贤著;《农业电视节目策划3h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6]马梅著;《中国农业电视传播发展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2月 [7]尉增著;《如何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营县广播电视台;2015年9月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北京.2012 [9] 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 FAO/World bank.2000..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Rural Development(AKIS/RD):Strategic Vision and Guiding Principles [R].Rome [10]Turner,Victor.Images and Reflections: Ritual Drama, Carnival, Film, and S pectaclein Information Performance.In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1986,84-92

第三篇: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ZF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逐步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2008年,中央财政在2007年基础上大幅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保费补贴经费预算由2007年的21.5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对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由2007年的25%提高到35%,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由2007年的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底,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110.7亿元(如表1示),同比增长112.5%,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参保农户达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三项指标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30%、80.7%和113%。

表1 2004~2008年农业保险经营情况年份 财产保险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占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

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 财产保险比重 赔付金额 赔付率

(亿元)

(亿元)

(%)

(亿元)

(%)2004 1089.89

3.7

30.3

42.875.34 2005 1229.86

7.00

0.56

5.67

81.00 2006 1509.43

8.50

0.56

5.91

69.53 2007 1997.74

53.33

2.67

29.755.78 2008 2336.70

110.70

4.74

70.00

63.23

数据来源:赔付率为赔付金额与保费收入之比,实际上是简单赔付率。以上数据根据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由作者整理而得。

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农业保险险种达160多个,基本涵盖了种养两业的各个领域。种植业方面,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涵盖的主要农作物,在2007年初期的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5个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花生、油菜,达到7个品种;养殖业方面,2008年在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截至2008年8月22日,能繁母猪保险第一个承保周期结束,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4355万头,提供风险保障4373亿元,承保覆盖面超过90%。另外,除主要农作物外,各地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林木、烟叶、葡萄、西瓜、青稞等特色险种,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例如北京市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新增了豆类、柿子、大桃等险种,承保险种已达到1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95亿元,惠及农户16.4万户,已覆盖全市主要农业资源的30%。

三是政策性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鼓励人保、中华联合等全国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自2004年以来,保监会先后批准了5家专业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法国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此外,浙江等地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在“ZF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共保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方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也在积极开展渔业保险经营的探索。目前,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保险经营主体日益丰富,并形成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向前迈进。

四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促进了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粮食安全战略和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4~2008年,农业保险赔付共计117.26亿元,仅2008年农业保险就为1400余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0亿元。其中,种植业保险赔款46亿元,养殖业保险赔款24亿元(其中能繁母猪保险赔款17.5亿元,奶牛保险赔款1.5亿元)。在应对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仅能繁母猪保险赔款一项就近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工作。同时,保险公司发挥在防灾防损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大提升了农业防灾救灾的能力。例如,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购买相关设备及实施防灾作业,极大提高了农户在防损救灾方面的能力。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是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自2004年ZF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改革以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在ZF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但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诸多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

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这几年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方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方ZF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明确。为什么要试验、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是什么?这是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地ZF至今仍难统一或存在众多疑惑的问题。因此有的地方ZF把开办农业保险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把征缴农业保险费看成是“滥收费”。加之中央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地方ZF害怕遇到大灾“吃不完兜着走”。这样,地方上的积极性会打折扣,目前这点有限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二是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经营方式不够明确。迄今为止,我国的农业保险试点一直没有突破“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的框架,“以险养险”加ZF补贴的思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样,政策性保险业务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没有明确的核算界限,ZF在提供补贴时无法准确判断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亏损究竟是来自政策性业务,还是商业性业务,难以确定合适的补贴额度,难以科学评价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保险的绩效,最终可能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淡薄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逐渐铺展的进程中,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仍掣肘农业保险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费率与农户家庭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自身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于是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以高费率为保障。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作物的保险费率一般在2%~15%之间,比之家庭财产、企业财产的保险费率(1‰左右)高出十几倍到几十倍,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在较低的收入水平并扣除购买各项生活生产资料、供养子女上学等必要开销之后,其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所以即便是在现阶段ZF财政给予50%的保费补贴的前提下,1%~7.5%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支出也大大超过了其消费能力。

第四篇: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摘要:设施农业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中国设施农业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条件,对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展望。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发展趋势 1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20 世纪下半叶设施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得到大规模和迅猛的发展,随着各国在设施农业上的投入和补贴增多,设施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世界上广泛应用温室进行设施栽培,目前全世界温室面积达60万公顷。荷兰拥有大量连栋温室l~2万公顷,是世界拥有最多、最先进的玻璃温室的国家,已研制出先进的设施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作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由计算机对设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光、水、气、肥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监测与调控,使设施土壤连作障碍不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1]。日本是世界上温室面积最大,而又集中发展塑料温室的国家,塑料温室面积占温室总面积的96%,其先进的温室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在组培环境调控和封闭式育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已具备了技术成套、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比较规范、产量稳定、质量保证性强等特点,并在向高层次、高科技和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形成了全新的技术体系。[2] 1.2 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基础差、起步晚,但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管理由粗放到集约。

我国设施农业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连栋温室,也有少量的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温室,其中日光温室发展迅速,其面积已超过温室总面积的60%[3]。目前,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

我国设施农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在温室主体结构的建造方面,不仅国产化水平较高,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因此我国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需要和技术进步,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品种的培育受到重视,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设施农业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林果、花卉等农业诸多领域[7],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2 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但仍与发达国家有一段差距,存在一系列问题。2.1 科技含量低

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 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2.2 设施水平低下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4]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3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2.4 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现代设施农业的优势是要靠现代工业管理和生产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3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针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1 强化政府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设施农业是向人们提供大量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最理想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单产,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在考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时,应注意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项目,根据各地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明确设施农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投入机制,确定发展重点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政府首先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部门、企业和个人创办设施农业项目。带动和吸引对设施农业项目的投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发展设施农业[5]。

3.2 提高设施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大都处于人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状态,为提高控制、作业精度和生产率,必须努力提高温室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3.3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首先要研究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新型系列温室及相关设施,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其次要研发设施配套技术和装备,包括温室覆盖新型材料、小型农用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研究开发温室各种先进技术,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增温节能技术,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水平和档次, 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 重视现有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4.1 设施农业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 提高硬件质量, 增强配套能力

我国设施农业要在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和节水节能工程方面进一步发展, 在提高主体结构质量的同时, 还要不断增强配套能力。4.2 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

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 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4.3 继续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

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和装备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4.4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以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4.5 设施农业与信息技术结合

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和远程服务等。

4.6 设施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

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 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 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6]。参考文献:

[1] 安国民, 徐世艳, 赵化春.国外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J].现代化农业, 2004(12): 34-36.[2] 闫世霞.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分析[ J].北方园艺, 2001(6): 4-5.[3]周莹,王双.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技[J].2010(1):257-258,261.[4] 李亚敏,商庆芳,田丰存,等.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4):120-121,124.[5]何芬, 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462-465.[6] 马承伟,苗香雯.农业生物环境工程[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5.

第五篇:保险学论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专业:××××学号:××××姓名: ×××

摘 要: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在许多国家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办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本文针对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

1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1]。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建立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对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受旱耕地面积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受旱的80%和74%。农业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样巨大的损失只靠国家来救济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此时就起到了对农业的保护作用。自然灾害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立农业保险,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基础产业,同样也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风险的重要工具,一般具有将强的外部性,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2]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成效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2.1业务快速发展,服务面迅速扩大

2009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3812亿元,同比增长59%;参保用户已达1.33亿户次,同比增长48%。农业保险规模已达到亚洲首位,全球第二。

2.2涉农保险产品更加丰富

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9个,地方性财政支持的险种已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

2.3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4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两家全国性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吉林安华、上海安信和安徽国元等4家专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网络。

2.5农业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推动农民迅速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4]

3.1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3.2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3.3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各部门和组织间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农业保险开展工作效率降低。

3.4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3.5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4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5]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化解风险能力差、巨灾保险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4.1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如四川省到200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26.26万,按19791959户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仅为0.47元。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还存在着“一旦遭灾,会有政府来救济”的依赖思想,因此,不少农民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没有什么必要。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因而投保能力较弱。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的保费率一般为8~15%,甚至更高,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费率仅为4%,这就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且零星分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7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农户耕种0.61hm2土地。被分割为8.99块,平均每块面积为0.068hm2,这种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格局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4.2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配套政策的保障

国际上,凡开办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等措施配套实行,一些国家甚至明确规定,不参加保险就不能贷款,不参加保险就不能享受灾害经济。这种由配套措施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计划,对农民吸引力大,约束力强,动作效率高,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救灾救济和价格补贴等手段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对通过保险转嫁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则运用比较少,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各种支持十分有限。在政策上,农业保险业务,除免交营业税外,其他方面同商业保险一样对待。政府也没有像相关的财力投入和扶持型政策,如补贴保费、管理费、支持再保险、允许经营健康险等。

4.3农业保险的水平较低

首先,我国农业保险在总体上普及率很低,覆盖面很小;其次,农业保险险种单调,保险范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自然灾害险,而自然灾害外的社会政治风险则属于保险责任以外,如农药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造成的损失未列入保险责任以内。

4.4农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农业保险的规定十分笼统,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定,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试验普遍存在着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问题,业务开展波动较大,很难正常运作下去。

5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发展现状比仍然存在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业保险的规模过小,保险保障水平很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所以针对农业保险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7]:

5.1建立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2006年底,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农业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

已经启动,但至今没有出台。应加快《条例》的起草,争取尽早出台。各省市区应根据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及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民的责任,各主体的保费负担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提留,监管责任,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业保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2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常规项目,明确每年财政预算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比例。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要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农产品保险的补贴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方式,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降低县级财政补贴投入比例。尝试建立省市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统筹制度,省市区财政拿一部分,其余部分根据各县(市区)财政状况,分配农业保险保费统筹数额,财政状况好的多拿,差的少拿或不拿。统筹起来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由省上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5.3加大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支持力度

要研究制定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给予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所得税。将机关车辆保险等赢利稳定的险种交由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经营,弥补农业保险业务的亏损,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

5.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在国家建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同时,按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分布,建立区域性农业再保险公司,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建立国家级、省市区及部分财政实力强的县(市区)农业保险超额基金或巨灾风险准备金,用于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5.5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其他支农手段综合运用

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为解决农业保险投保率低的问题,很

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实行自愿投保和有条件强制投保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将农业保险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养殖补贴等国家支农政策综合起来运用,对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品种,应有条件地强制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信贷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又可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积极推进农业贷款的发放。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不断创新农业保险方式和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参考文献:

[1]余科,刘刚.农业保险『遮风挡雨』——关于完善农业保险的初探[J].江海纵横,2009,(6):42-

43[2]唐福春.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3):57-59

[3]张世花,吴春宝.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保险公司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56-59

[4]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49-150

[5]孔云梅.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1,(9):60-61

[6]彭钢.对促进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建议[J].中国保险,2011.1:32-33

[7]张文奇.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1:41-45

下载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确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不高的现......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政策层面]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政策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运用利益机制,依托法人主体和中介组织,将农业生产、加工、供应、营销、服务等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精选五篇)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学院:金融学院班级:09保险姓名:李豹 学号:902022110 任课教师:赵丽娟 成绩: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保险概述 农业保险是指专门的保险公司......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精选)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有的进入了创新提升阶段。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11......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二) 时间:2013-04-10 22:18来源:中国休闲农业 作者:佚名 点击: 278 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