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
2017年12月13日、14日参加了“成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公开课程“非泛的人力资源管理”。本次学习,认识了***老师和诸位同学,很荣幸。同时,接收到许多不一样的管理理念,很高兴。人力资源课程之前在考证时有学过,平时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多参加这方面的管理课程也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学习,我认为比较好的几个方面分享给大家: 1.多沟通比不沟通好;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左边会议室的外方代表因项目方案问题争的面红耳赤,就细节问题展开激励的讨论。会议结束后,大家勾肩搭背的出去喝酒放松。右边会议室的中方代表都安祥的坐着,仿佛上空笼罩着一片祥云,领导拿着方案问大家有没有意见,没有人随便发言,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出了会议室,老李对小李说,这个方案他觉得哪哪哪有问题,小李附和着说,他也早看出来了,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这个事例最终的结果是,外方代表开会时争论,耽误了些时间,但方案执行起来很顺畅、效果很好。而中方代表开会时很平静,很快就确定了方案,但最后执行起来问题百出,无限期推后。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一定要多沟通,放开自己的思想多和别人交流,并且就单纯的为这件工作,不带其它情绪的沟通。2.招聘的重要性;
人才的管理包括:选、育、用、留,换言之就是: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原来我一直认为人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薪酬,因为这个是影响人才能否长久干下去的主要原因。学了本次课程后,我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招聘。招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流失率。招聘者根据岗位要求对应聘人员的严格筛选,可以为企业寻找到优秀的人才,从而降低企业的流失量。就好像猎头公司。
3.面试技巧的多样化;
应聘者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招聘的质量。运用一定的技巧,可以收获更多真实的信息。比如: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白问,谁都会说自己是个好人)应该问:你做过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你带过多大的团队?你遇到过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 4.职位说明书的重要性;
一份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包括:岗位信息、职位描述、任职资格、职位关系。职位说明书能够让任何一个新人到了这个岗位上都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当有人员流失时,上级领导不至于变得很忙。是人事部门进行招聘录用的前提和基础。
但在我们公司,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强,直接上级领导根本写不出下级岗位的职位说明书。
5.奖励分次发;
一份奖励不能一次发完,分两次发。比如一万元,先发八千元、过段时间再安排个两千元的旅游活动。心理效应大不一样。6.坚持早会;
每天坚持早会,有事说事,没事唱首歌、分享个心情、喝一碗鸡汤。关键在于坚持,聚拢人心。7.轮岗制;
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比别人多、比别人累。轮岗制可以改善大家的这种想法,又可以减少人员离职后的不适应。8.各种角色组合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西游记里面师徒四个,每个人的性格不一,但最终他们取得了真经。如果里面有两个任何一个角色最终都不会成功。所以我们的团队也需要有各种性格的人来组成,互补。
其中,我觉得马上可以应用到工作中的是:第1、3、7点。
最好的一点是,第1点。我们真的该学习老外精益求精、就事论事的优点。
本次学习,好的知识点远不止我写的这8点。因为孩子的原因很久没有参加过学习课了,很高兴参加此次学习,学习前收到通知很高兴,学习回来后也很高兴。当压力很大时,去学习也是一种放松。
*** 2017/12/18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
我们电大本学期开设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所以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我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现在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人力资源专业方面的知识,但以往在理论方面欠缺很多,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为日后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现就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总结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历史背景及发展方面:从管理目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工作中心、人员中心、人员工作互动等三个阶段;从管理内容角度看:大致经历了现场事物管理、档案业务管理、指导协调管理三个阶段;从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非独立的综合阶段、专业的技术化管理阶段、专业的人性化管理阶段、专业的综合化管理阶段等四个阶段;从管理历史发展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经验任务管理、科学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所有的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主动性。科学技术瞬息万变,而竞争环境也变化莫测。这不仅使得人力资源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也变得越来越紧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科学预测,保证组织在需要时就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进而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在各项管理职能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①、通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一个组织制定战略目标、任务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②、导致技术和其他工作流程的变革;③、提高竞争优势,如最大限度削减经费、降低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④、改变劳动力队伍结构,如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⑤、辅助其他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等; ⑥、按计划检查人力资源规划与方案的效果,进而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⑦、适应、并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社会保障.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预测规划、教育培训、配置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和维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组织若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组织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组织人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和开发是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有一些差别。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开发则是指一种长期的培训,它强调的是鉴于以后工作对员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员工进行的一种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活动。培训和开发的目的者在于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使之适应现职工作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培训使用的技术和开发中使用的技术通常是相同的。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任何一个新员工,不论他具有多高的素质和技能,都不可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直接吻合,也缺乏在企业集体中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的工作经验和态度。因此,企业为使新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现今的企业将培训用于实现两个新的目的:
1、向员工传授更为广泛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的技能以及团队建设的技能等。企业是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出必须和这种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因此,培训就不单是针对新员工的一次性工作,而是一种经常化的制度;
2、利用培训来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强化员工的献身精神。工作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经,培训能够有效地开发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可见,对员工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讲,是经济、技术进步和员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在公司中,公司是组织、部门是组织、事业部是组织、为完成一定工作而集合的员工也是组织。所谓组织绩效评估就是对以上组织的工作结果的评定。组织绩效评估强调绩效评估的效果导向,其着眼点在于做成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1、评估载体:组织工作的任务不同阶段的要求往往不同,所以组织评估一般要单独订立绩效契约,事先约定双方的责权,明确组织目标;通过契约,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管控;便于组织目标向各级员工的传达。
2、组织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组织评估的指标可以是定量指标也可以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对于定性指标事实认定更容易、评估结果更清晰。组织评估与个人评估相比,对综合性结果要求更高,指标更为综合,其考核指标一般并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工作。所以,组织评估应尽可能地采用定量指标。指标的选择还应注重指标是否具备可统计的条件,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并不仅仅统计有几个客户是否满意就可以的,根据RATER指数(客户满意度统计方法之一)应根据:依赖度,即企业向客户履行承诺的能力;专业度,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实际表现;有形度,即服务场所及人员的有形表现;同理度,即服务人员从客户角度出发,理解客户感受、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反应度,即根据客户要求快速提供服务的能力等五个方面。企业如果尚未建立五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统计方法,那么客户满意度指标很有可能会流于形式。组织评估指标的标准应参照几个因素:历史情况,即以往组织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行业情况,即同行业或竞争对手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战略要求,即公司战略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或水平。确定标准,还应考虑到影响该项指标实现的客户因素,并在约定时事先对客观因素的影响予以约定。
第三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本学期开设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本人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为日后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人力资源管理历史背景及发展方面
从管理目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工作中心、人员中心、人员工作互动等三个阶段;从管理内容角度看:大致经历了现场事物管理、档案业务管理、指导协调管理三个阶段;从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非独立的综合阶段、专业的技术化管理阶段、专业的人性化管理阶段、专业的综合化管理阶段等四个阶段;从管理历史发展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经验任务管理、科学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
所有的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主动性。科学技术瞬息万变,而竞争环境也变化莫测。这不仅使得人力资源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也变得越来越紧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科学预测,保证组织在需要时就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进而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在各项管理职能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1①、通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一个组织制定战略目标、任务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②、导致技术和其他工作流程的变革;
③、提高竞争优势,如最大限度削减经费、降低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④、改变劳动力队伍结构,如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
⑤、辅助其他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等;
⑥、按计划检查人力资源规划与方案的效果,进而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⑦、适应、并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社会保障.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预测规划、教育培训、配置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和维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组织若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
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组织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组织人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和开发是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有一些差别。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开发则是指一种长期的培训,它强调的是鉴于以后工作对员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员工进行的一种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活动。培训和开发的目的者在于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使之适应现职工作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培训使用的技术和开发中使用的技术通常是相同的。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任何一个新员工,不论他具有多高的素质和技能,都不可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直接吻合,也缺乏在企业集体中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的工作经验和态度。因此,企业为使新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现今的企业将培训用于实现两个新的目的:
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在公司中,公司是组织、部门是组织、事业部是组织、为完成一定工作而集合的员工也是组织。所谓组织绩效评估就是对以上组织的工作结果的评定。组织绩效评估强调绩效评估的效果导向,其着眼点在于做成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1、评估载体:组织工作的任务不同阶段的要求往往不同,所以组织评估一般要单独订立绩效契约,事先约定双方的责权,明确组织目标;通过契约,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管控;便于组织目标向各级员工的传达。
2、组织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组织评估的指标可以是定量指标也可以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对于定性指标事实认定更容易、评估结果更清晰。组织评估与个人评估相比,对综合性结果要求更高,指标更为综合,其考核指标一般并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工作。所以,组织评估应尽可能地采用定量指标。指标的选择还应注重指标是否具备可统计的条件,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并不仅仅统计有几个客户是否满意就可以的,根据RATER指数(客户满意度统计方法之一)应根据:依赖度,即企业向客户履行承诺的能力;专业度,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实际表现;有形度,即服务场所及人员的有形表现;同理度,即服务人员从客户角度出发,理解客户感受、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反应度,即根据客户要求快速提供服务的能力等五个方面。企业如果尚未建立五个方
面的工作制度和统计方法,那么客户满意度指标很有可能会流于形式。组织评估指标的标准应参照几个因素:历史情况,即以往组织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行业情况,即同行业或竞争对手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战略要求,即公司战略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或水平。确定标准,还应考虑到影响该项指标实现的客户因素,并在约定时事先对客观因素的影响予以约定。
六、组织评估方法
组织绩效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直线式,即由上级单位或领导,根据各项指标统计完成的情况,依据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定。在各项指标评定之前,上级单位或领导应做好沟通工作,要适当听取被评估者的意见。组织绩效的评估工作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也可以由计划统计或财务部门负责。因为组织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的是组织行为,与企业战略制定、企业运营管理密切,而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些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根据相关资料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建议。与这些部门相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优势在于整合了绩效评估与激励职能,能够更加直接地将激励应用于绩效管理过程中。当然,无论由哪个部门负责,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掌握一些必要的组织绩效评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给了我很大启发,对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全方位的了解。
第四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总结
本学期开设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使我学习到了许多人力资源专业方面的知识,现就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总结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历史背景及发展方面:
从管理目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工作中心、人员中心、人员工作互动等三个阶段;从管理内容角度看:大致经历了现场事物管理、档案业务管理、指导协调管理三个阶段;从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非独立的综合阶段、专业的技术化管理阶段、专业的人性化管理阶段、专业的综合化管理阶段等四个阶段;从管理历史发展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经验任务管理、科学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
所有的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主动性。科学技术瞬息万变,而竞争环境也变化莫测。这不仅使得人力资源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也变得越来越紧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科学预测,保证组织在需要时就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进而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在各项管理职能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①通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一个组织制定战略目标、任务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②导致技术和其他工作流程的变革;③提高竞争优势,如最大限度削减经费、降低成本、创造最佳效益;④改变劳动力队伍结构,如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⑤辅助其他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等;⑥按计划检查人力资源规划与方案的效果,进而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⑦适应、并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社会保障条例等。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预测规划、教育培训、配置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和维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组织若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组织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组织人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和开发是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有一些差别。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开发则是指一种长期的培训,它强调的是鉴于以后工作对员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员工进行的一种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活动。培训和开发的目的者在于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使之适应现职工作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培训使用的技术和开发中使用的技术通常是相同的。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任何一个新员工,不论他具有多高的素质和技能,都不可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直接吻合,也缺乏在企业集体中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的工作经验和态度。因此,企业为使新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现今的企业将培训用于实现两个新的目的:(1)向员工传授更为广泛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的技能以及团队建设的技能等。企业是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出必须和这种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因此,培训就不单是针对新员工的一次性工作,而是一种经常化的制度;(2)利用培训来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强化员工的献身精神。工作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经,培训能够有效地开发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可见,对员工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讲,是经济、技术进步和员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在公司中,公司是组织、部门是组织、事业部是组织、为完成一定工作而集合的员工也是组织。所谓组织绩效评估就是对以上组织的工作结果的评定。组织绩效评估强调绩效评估的效果导向,其着眼点在于做成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1、评估载体:组织工作的任务不同阶段的要求往往不同,所以组织评估一般要单独订立绩效契约,事先约定双方的责权,明确组织目标;通过契约,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管控;便于组织目标向各级员工的传达。
2、组织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组织评估的指标可以是定量指标也可以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对于定性指标事实认定更容易、评估结果更清晰。组织评估与个人评估相比,对综合性结果要求更高,指标更为综合,其考核指标一般并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工作。所以,组织评估应尽可能地采用定量指标。指标的选择还应注重指标是否具备可统计的条件,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并不仅仅统计有几个客户是否满意就可以的,根据RATER指数(客户满意度统计方法之一)应根据:依赖度,即企业向客户履行承诺的能力;专业度,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实际表现;有形度,即服务场所及人员的有形表现;同理度,即服务人员从客户角度出发,理解客户感受、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反应度,即根据客户要求快速提供服务的能力等五个方面。企业如果尚未建立五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统计方法,那么客户满意度指标很有可能会流于形式。
3、组织评估指标的标准应参照几个因素:历史情况,即以往组织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行业情况,即同行业或竞争对手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战略要求,即公司战略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或水平。确定标准,还应考虑到影响该项指标实现的客户因素,并在约定时事先对客观因素的影响予以约定。
4、组织评估方法:组织绩效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直线式,即由上级单位或领导,根据各项指标统计完成的情况,依据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定。在各项指标评定之前,上级单位或领导应做好沟通工作,要适当听取被评估者的意见。
组织绩效的评估工作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也可以由计划统计或财务部门负责。因为组织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的是组织行为,与企业战略制定、企业运营管理密切,而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些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根据相关资料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建议。与这些部门相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优势在于整合了绩效评估与激励职能,能够更加直接地将激励应用于绩效管理过程中。当然,无论由哪个部门负责,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掌握一些必要的组织绩效评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
六、公共部门薪酬管理:
薪酬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岗位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
(1)岗位工资制简称岗位制。也称职务工资制。是指按照不同岗位或职务的特点确定工资标准,并根据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支付报酬的工资制度。特点是:A、工资分配遵循“对岗不对人”的原则,岗位差别决定工资差别;B、强调一岗一薪,同岗同薪,以岗级差别体现劳动差别,拉开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差距。这种工资制度适用于生产专业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流水作业,以及分工细,同一岗位技能要求差别不大的企业和工种。
(2)技能工资制简称技能制。也可称职能工资制。它是指根据不同岗位或职务对劳动技能的不同要求和员工实际掌握的劳动技能水平而支付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一般来讲,企业称技能等级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称职能工资制。技能等级制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作为工资的确定标准,能有效地调动员工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掌握多种技能。这种制度适用于技术要求高,劳动效果主要取决于劳动技能高低,需要灵活使用劳动力,劳动采取团队合作方式的企业和工种。职能工资制是根据职务的执行能力不同来划分工资等级,并依据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来确定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特点是:职务内容和职务执行能力是决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这种工资制度适用于技能职务、管理职务、技术职务和事务职务等工种。(3)结构工资制简称结构制。它是指由若干个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组合而成的一种工资形式。特点是:A、工资由若干个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组成。B、通过复合的劳动衡量尺度考评一个员工的劳动差别,并确定其相应的劳动报酬。C、各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之间的比例关系没有固定模式。此工资制度既适用于管理职务、技术职务,又适用于事务职务、技能职务;既适用于自动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组织和工种,又适用于技术程度不高、分工不细的组织和工种。
(4)绩效工资制是根据员工的实际劳动成果或工作绩效来决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常见的有定额工资、计件工资、提成工资、奖金等。定额工资是根据员工完成一劳动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定额的多少来确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可以是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此种工资制度适用于可以制定工作量的定额来确定定额工资的组织和工种。计件工资是根据员工完成的合格产品或作业和计件单价来计算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方式主要有:个人计件和集体计件、直接计件、间接计件、有限计件、超额计件、累进计件等。它适用于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采取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的企业和工种。提成工资也称分成工资,是按照一定比例从企业的销售额、营业额或纯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货币进行工资分配的工资形式。适用于经营性企业和工种。奖金是根据员工超额劳动或超额贡献的大小支付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适用范围广泛。种类主要有:产出奖金和投入奖金、长期奖金和短期奖金等。
本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回忆学习这学期的课程给予了我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真的很开心。也通过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给了我很大启发,对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全方位的了解。
第五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谈公共部门人力激励
一、公共部门人力激励的特殊性
1.公务人员身份要有保障。由于职务身份的保障,公务人员一直被称作“铁饭碗”工作者。因而只要不犯大错,一般都能混下去。这种情况使得人力激励的手段“奖优罚劣”大打折扣,也就无足轻重,挫伤了其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层级节制,升迁遥远。由于传统的官僚体制,造成公务人员在升迁、处事、沟通等渠道,比企业缓慢、低效。产生了“山高皇帝远”,我自岿然不动的悠着走现象。公务人员在集体当中与组织和他人交往时,等级森严,感情疏远,从而妨碍了激励手段的采用。
3.法规限制,难以施展。由于太多的法律法规限制,公务人员产生了消极、僵化、不推不动、阳奉阴违等情况,形式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责任心、服务质量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很不满意。不少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4.预算限制,经费不足。受到财政预算的困扰,公务人员一般按照计划开展工作,缺乏创新精神,不敢开拓进取。于是激励手段无法运用,维持基本的工作局面,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
5.职位有限,升迁困难。受到“圈子文化”的不利影响,不少人注重走关系、托人情,以求得到职位的提升。于是,不少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容易散失。激励机制很难形成。
6.人事制度的残缺。招录制度、考试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比较公平。但是,一旦进入单位,不是比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好多时候将上下级关系,讲长官意识。制度有时成了一纸空文,何况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于是,就没有了人力激励的可能性。
7.政治挂帅,冲击业务。公务人员必须讲政治,不讲政治,就没法混下去。于是,在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圈子里工作,很难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更谈不上激励作用。公务人员大多按照长官意志开展工作。领导喜欢就是正确的,领导喜好决定了公务人员的绩效和升迁。
二、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尽量将员工安排在他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如果把一个人安排在他根本不喜欢的岗位,不仅不会产生效益,反而会挫伤其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完全懈怠,产生工作疲劳感,不利于事业发展。每一位公务人员还是有一种上进心和责任意识,但是工作岗位不对口,就会产生消极心理。
2.管理者要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首先是身体健康,职工身体有病,单位要提供就医的时间和条件,保障职工及时就医看病。有些岗位对职工的身体容易造成慢性伤害,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调整岗位。单位还应当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促使职工参加锻炼。当然,还要注意职工的心理健康。现代工作的节奏感比较紧张,职工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管理者要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们放松身心,得到舒缓,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了心理疾病,要看心理医生。
3.管理者要使员工的工作内容丰富化,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一种工作长期搞下去,重复劳动,就会产生厌倦感。因此,要给职工安排一些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工作,让他们去尝试,去改革,调换一下一下胃口,产生新鲜感。一旦职工有了长进、有了成绩,管理者就要及时表扬鼓励,甚至物质奖励。
4.管理者要公平地发放工资和奖金。所谓公平,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绩优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不能凭管理者的喜怒哀乐来发放工资和奖励。否则,就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管理者要注意运用表扬激励。一度时期,要总结工作。对表现好且成绩突出的员工实施表扬激励。对某一项专项工作做得好的员工进行专门奖励。当然,表扬的方式很多,张贴红榜,颁发奖状,发放奖金,都是激励手段。
三、目标设置激励与人力资源管理
1.目标是一个可以精确观察和测量的外在标准,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直接调控。
2.目标设置应具体,而且应当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让员工轻易就能达到。但是,目标又不能制定的过高,过高了就不能实现,达不到激励的目的。要让员工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可以实现,从而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内动力。
3.尽可能使员工获得较高的目标认同感。一是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二是相信员工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员工承担完成目标的责任心。激励和肯定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完成目标的积极性。
4.加强目标的过程管理。目标一旦制定,就要进行跟踪督查。人都有惰性,必须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督导,促使员工想方设法完成预定目标。
四、强化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1.正确地选择强化物。根据员工的需求特点,恰当地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强化物,不要搞“一刀切”。有些人需要表扬,有些人需要批评,有些需要物质奖励,有些人喜欢精神激励。管理者就要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采用个别谈话、会议褒奖、公开批评。物质奖励等形式给予强化督促。
2.正确地选择强化的方式。按照职工的心理接受程度,采用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等手段。正强化时常用的手段,一是职工容易接受,二是管理者操作简便。负强化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要让职工心服口服,愿意接受惩罚。
3.正确地选择强化时间。估计职工产生了松懈心理,就要实施强化。出现了工作问题,就要强化。尤其是在强化的手段采用上,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强化分寸,不要随时强化,不要过度强化。要注意职工的心理承受度,不要搞成物极必反。
4.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组织不仅要设立一个总目标,还要制定若干个分支目标。对每一个分目标取得的成果,管理者要及时强化,促进员工为实现总目标而不断努力。
5.反馈信息,及时强化。在督查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不断强化。增强职工完成目标的信心。
6.强调员工的社会学习。现代社会,不学习就会落伍,就跟不上形势。要鼓励职工参加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成熟自己,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提高工作技能。
7.要实事求是地强化。正负强化都要注意准确性。批评、奖励都要有根有据,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夸大缩小,要有的放矢,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