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

时间:2019-05-12 06:5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一篇: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

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字音、字形、近义词语成语)2. 文学常识(重要作家作品、诗歌流派)二.鉴赏能力: 1. 内容梳理:(筛选整合)

(1)意象?类别(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特点?意境?选择?意义?文化意蕴?(2)情感?(3)画面场景?(4)抒情层次? 2. 语言风格:(举例分析)

(1)多义性(A意象本身,B意境意蕴,C借助手段)(2)跳跃性(A意象随时空跳跃,B意象随意识流跳跃)

(3)可感性(A化抽象为具象,B借助修饰语—作定语的形容词和作状语的副词)(4)音乐性(A外在的回环往复的音节美,B内在的诗人情思的律动)3. 表现手法:(判定分析)

(1)虚实相生(化虚为实、借虚引实、虚实错置、虚实交错)(2)复沓手法

(3)人称变换(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4)对比

(5)开头结尾照应(问头答尾,问尾答头)(6)白描、细节、反衬、渲染。。。(参考古诗的表现手法)三.朗读 1. 停顿:

(1)语法停顿(主谓语之间停顿较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较短)(2)情感律动停顿(《无题》诗歌第一句)2. 重读:

(1)语法重读:(主语、谓语、修饰语)(2)情感律动重读:(《无题》诗歌第一句和第二句)3. 语调语速:(依据情感律动)四.同题材比较阅读 1. 题型:古诗与现代诗比较、现代诗与现代诗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同题材诗歌比较。2. 比较异同点:

(1)内容方面:意象(中心意象和集合意象)、情感(2)形式方面:抒情角度、语言风格、表现手法 另补充强调:

1.象征意象意蕴解读: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群体。

2.比喻意象意蕴解读:从喻体特点看本体特点,从知人论世挖喻体隐喻意义。3.意象交融:意象之间是本体和喻体关系。(《蛇》中的寂寞和蛇,草原和乌丝)4.意象叠映:意象组合顺序是按照诗人的意识流动顺序。(《预言》)

5.意象对比式组合:两个意象之间或者两组集合意象之间构成对比关系。(《窗》《这儿》)6.意象复沓式组合:意象回环反复出现。(《你的名字》)7.意象跳跃:意想是按照内在逻辑关系组合(《神女峰》),或者是按照时空快速跳跃(《乡愁》),或者按照相似联想关系组合(《金黄的稻束》)

第二篇:初中数学知识点提纲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精选,知识点提要

证明:线段相等

一)常用轨迹中:

①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②线段中垂线上任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二)三角形中:

①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②任意三角形的外心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③任意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内心: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④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中线)平分底边。

⑤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⑥有一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⑦同底或等底的三角形,若面积相等,则高也相等。同高或等高的三角形,若面积相等,则底也相等。

三)四边形中:

①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线相互平分。

②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其的交点到四顶点的距离相等。

③菱形中四边相等。

④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对角线相等。

四)圆中:

①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直径相等;等弧或等圆心角、等圆周角所对的弦、弦心距相等。②同圆或等圆中,等弦所对的弦心距相等,等弦心距所对的弦相等。

③任意圆中,任一弦总被与它垂直的半径或直径平分。

五)线段运算:

①对应相等线段的和相等;对应相等线段的差相等。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提纲

生物学科虽然在中学课程中不是主要学科,但是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那么你是不是想问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提纲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有哪些

题型一

曲线类答题模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题型二

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4)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题型三

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1)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题型四

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题型特点: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命题方向: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题型六

信息迁移类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

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

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迁移内化信息、组织达成结论:

紧扣题意抓住关键,根据整合提炼的信息,实施信息的迁移内化。信息迁移分为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

题型七

遗传推断类答题模板

题型特点:遗传推理题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或思想方法,根据一系列生命现象或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相关的遗传学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类题型。该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命题方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断、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导、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的区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等等。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刚开始学生物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我就没有及格,我当时不是觉的难,而是根本没这个概念,后来我感觉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1.背。学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没心没肺的乱背也是没用的。生物习题涵盖了不少的记忆成分,但是在书本的记忆上有所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背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平时的习题都是书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却又是一个档次,要求我们理解的知识点更多。

eg.书上我们背的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平时的作业题目可能是某一生活中的植物在特定时间下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详细过程,而高考的试卷中可能就是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给予不同光照会产生怎样的光合作用过程。

2.听。理科生中和生物最相似的可能就是语文了,但是作为高中的任何一个学生语文课从来没认真听过,考试起来都能考。生物却不是这样,不听课完全有可能考0分。语文太灵活,灵活到可以按自己平时的理解去答题,生物灵活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类的题目,学习怎样分析生物题目。

eg.书上介绍说细菌有什么样的结构,老师上课介绍了大肠杆菌的结构,试题考你甲硫杆菌你还不会么。

3.做。记忆+理解+老师讲解,相信自己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好好掌握了。

当然生物好几本书的学习不可能简单不用心就轻易学好,还要靠自己去摸索,但是万事读得用心。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知识点提纲)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P2)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P3)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P5)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P7)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P9)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P11)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P12)

8、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P17)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8)

10、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P19)

11、这次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P22)

12、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P25)

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26)

1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P28)

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30)

16、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P32)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P34)

18、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36)

19、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38)20、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P40)

2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43)

22、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46)

23、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P49)

24、课程标准语教材的关系如何?(P50)

2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P51)

26、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53)

27、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P57)

28、本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哪些?(P58)

29、各课程标准是诶和描述课程目标的?(P60)30、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P61)

31、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65

32、本次教学改革额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111

33、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113

34、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5

35、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116

36、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118

3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20

38、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22

3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那些转变?124 4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28

4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0

4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1

43、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应如何重建?135

44、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38

45、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41

4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45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148

48、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51

49、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156

50、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160

51、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61

5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167

5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170

5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那些变化?173

55、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5

56、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177

57、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81

58、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184

59、如何改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187

61、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方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

62、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P 196)63、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P197)64、国家课程只是国家的责任吗?国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P200)

65、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P200)

66、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P203)

67、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P204)68、国家有哪些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P205)69、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P206)70、教材审定制包括哪些内容?(207)

71、为什么要逐步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制度?(208)

7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P211)

7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P212)74、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P213)75、我们有教科书,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P214)76、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P216)77、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P217)7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P219)79、怎样筛选课程资源?(P220)80、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P221)

81、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26 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229 83、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30 8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31 85、不是试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因该为不久的将来参与和实施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233 86、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234 87、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哪些变化?236 88、全国有哪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些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工作职责是什么?239 89、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

第五篇: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提纲

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是什么(第一课)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外延: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①从静态角度(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活动。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5、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

①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②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③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 二、文化的作用

(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第一课)

1、文化的总体作用(文化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而发展,或者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国内)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

②现状: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③目的: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

④怎么办: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课)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强调待人接物的方式、习惯。)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影响的过程,方式,空间来看,词语:熏陶,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润物细无声)

(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从影响的效果,时间来看。词语:乡音未改,依旧,仍然。)

4、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强调人的主观领域,人的主观精神感受。)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强调在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侧重综合素质,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注意】:区别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①关键词:决定、反作用、基础、重大影响、促进等。②侧重点:强调彼此制约、相互作用,侧重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而不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2.相互作用:①关键词:科技、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②侧重点: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突出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知识延伸】综合考查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

2.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文化交流的意义(第三课)

3.传统文化的作用(第四课)4.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五课)

5.中华文化的作用(第六课)6.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七课)

7.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地位: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表现:通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表现出来。

2.文化遗产

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作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表现:通过文物、建筑和遗址表现出来。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世界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统一的关系。

(三)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四)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1)传媒:

①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2)大众传媒

①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的态度)

②主动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重要途径进行文化交流,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传播)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

④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基本途径之二)

⑤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成俗、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4.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

①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创造新生活。

5.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内涵: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如何继承好发展传统文化?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③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更替),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外部因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科学是文化的一一种形式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自身因素)——思想运动是一种文化活动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交流)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③(文化传承)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重要影响。

④(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⑤(对人的影响)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特点)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4.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二、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4.坚持正确方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创新的主体)

6.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的内容)

四、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3.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五、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必要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要经历的过程。

2.创新和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动态)的角度说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汉字:①文字地位: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地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2)史书典籍:

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静态)的角度来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内涵: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要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注意】: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二、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地位)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意义)

【明确几对关系】

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4.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作用)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知识拓展】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

1.(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发明创造)、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原因: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②作用、意义: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2)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3)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表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特点: 继续弘扬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4.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区别: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联系: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色彩斑斓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样性)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大众传媒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文化市场与传媒的影响)

1.“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2.“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三、发展大众文化(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

1.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区别:大众文化与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①大众文化(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性质)社会大众性。大众文化以营利为目的。

②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内容)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性质)社会主义文化。

四、阳光下的阴影

1.落后文化(认识上的问题)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现形式: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如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③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腐朽文化(祸国殃民的社会危害):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态度: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仍然存在落后和腐朽文化的原因:①历史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的冲击;③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五、净化文化环境的措施或如何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从国家角度看:

①(管理引导)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奏响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倡多样化。

④(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健康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⑤(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⑥(思想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从生产者角度看:

(企业责任)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3.从个人角度看:

①(公民修养)公民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辨别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

②(公民实践)公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是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⑦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1、彰显文化自信的原因(地位、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形成(来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原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坚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精神提供精神指引。

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

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③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怎样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③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是什么?(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际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地位)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2、为什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①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①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第二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为什么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

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2、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①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脚踏实地,坚持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三、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②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⑥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下载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诗歌知识点总结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知识点提纲(5篇)

    高中化学既有文科的性质,需要背诵很多的公式以及知识点,还有理科的属性,需要计算大量的内容,化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杂。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提纲,下......

    初中生物知识点提纲[推荐五篇]

    对很多准备中考的同学来说,每当复习生物的时候都会很苦恼,在想着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生物成绩,复习好的前提是要有个好提纲,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知识点提纲,下面小编......

    高中数学知识点提纲(5篇)

    学数学要对整个数学知识点的脉络有清晰的掌握,就是心中要有一个发展的数学框架。把每单元前的单元介绍看看,注意后几行,一般都是重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知识点提......

    初中化学知识点提纲(最终5篇)

    初三的化学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但是我们又面临着中考,时间紧迫,做好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知道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如果......

    中考地理知识点提纲(汇编)

    现在,初一新生已经开学了吗,上了初中后是否觉得课程变得多了呢?学习讲究的是一种方法,很多人可能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地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考地理知识点提纲,肯定会对你......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模版)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

    高数复习知识点及提纲

    高数复习知识点及提纲 1. 瑕积分的判别,广义积分和Γ(n)的计算。6分 2. 罗必达法则求未定式。6分 3.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凸凹性和拐点。 10’ 4. 利用定积分求解封......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本站推荐]

    地理对很多初中生来讲都是学得很吃力的,主要还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一定要善于总结知识点和列好提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