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时间:2019-05-12 06: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录片《圆明园》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

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

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

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

而《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从开始的空前繁华到这一人间仙境的最终毁灭,都在给人以震撼。一种是民族的自豪,另一种却是彻底的破碎!

本片以时间顺序进行了情景再现,大清王朝是其整个历史背景,圆明园伴随着清王朝由胜到衰走完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其中的画面、悬念、音乐、故事等很多手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单单情景再现就套用了四种表现方式:开场时的图画再现;圆明园经雍正帝改建后的特技再现;两位传教士郎世宁与麦基的自述以及贯穿其中的旁白。开场时的图片再现十分真实仿佛进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解说词则透过雨果的诗传达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雍正改建后的特技配合上推、拉摇、移的手法充分展现出整个建筑群的宏伟与奢华,加上远景、全景与近景的不断变化,暖色调的协调搭配给人以唯美的视觉冲击;再就是两位传教士的自述明显运用了人物扮演的手法,开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亲身经历圆明园和大清兴盛的整个过程,见证了整个帝国的辉煌,之后的法国传教士则目睹了圆明园与大清的衰落与消亡„„从那个他人之口更加增强了整部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说服力油然而生;旁白极有感情的朗诵与叙述一直渲染着本片的气氛与韵律,一种自豪与悲怆的情怀在不断交织,激起心潮中的层层涟漪„„

其次是它的悬念层出不穷,似乎帷幕已拉开就已布置好了第一个悬念。追随着雨果的诗,它把我们迁移到了它所说的一个“人类幻想的仙境”,还未来得及细想三个炙热的字眼便映入眼帘“圆明园”,顿时心中豁然开两。之后当意大利传教士到达北京,解说词便提到“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说到这里我们心中不免就有一些疑问:一位外国传教士怎么就能见证一个帝国的辉煌?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不难看出,正是以他的口吻介绍了圆明园的发展。又当康熙祖孙三代相聚牡丹园时,解说词又说道“有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园林与一个帝国怎么就能联系在一起呢?也正是这个想法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可就在圆明园和大清王朝眼看到达顶峰时,话锋突然一转道“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整个气氛由此渐渐降了下了,语气中透出的淡淡伤感也在其后体现的淋漓尽致。结尾处单单四个字“下落不明”就已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的进行深思„„一系列的悬念还有很多我不想一一列举,这些所有的悬念都使观者饶有兴趣的向下光看下去,虽然谜底早已在心中揭晓但其中的历程却鲜为人知,那种荣耀,那种辉煌。

片中列举的数字令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了解圆明园的宏伟,从雍正改建时200多座宫殿,300工匠,3000亩占地,24000名卫队,几万人的工作;到乾隆改建时数百画师,数万工匠;再到历经一世纪后的鼎盛时期100多组景观,1000座宫殿,5000亩占地更反应出它的发展与荣耀。这些也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数据。

音乐效果渲染着本片宏伟的气氛,不管是高亢或悲壮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无时无刻不再每一位观者心中徘徊。本片节奏大起大落:开场在抒情乐配抒情诗不断的交替回味中转而就是大清建国的铿锵;随着三代帝王相聚圆明园后的高亢忽而却是康熙逝世的悲凉;皇子皇孙射箭习武时的欢快音符还未散尽紧接着突然在低沉的乐曲中揭示了兄弟背叛的酸楚;雍正帝驾崩伤感的乐曲伴随的时乾隆帝登基时的豪迈;大沽口要塞被攻陷八旗战士的鲜血追随挽歌不断流淌镜头又在高亢的旋律中推向八里桥„„大起大落中震撼或悲伤,不断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洗涤。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本片给每一位中国人带来的震撼!

故事性是现今大多记录片常用的手法,本片也不例外。不管是旁白的故事性解说,还是人物扮演都将本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推向另一个高潮。《圆明园》是以先总后分的形式进行叙述的,通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咸丰帝四个帝王时期的大小故事,郎世宁、麦基两传教士的自述经历完整的再现了这部民族兴衰史,身临其境的品味本片所传达的情感。它的故事性有一个层层递进的特点:大清建国时因木质结构宫殿容易起火、紫禁城宫殿的燥热等等原因致使清帝王须要另建一座离宫作为政治中心,后畅春园建成这大清第一座离宫就是未来一个世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圆明园的雏形,再后来三代帝王在未成形的圆明园的聚会无形中就奠定了圆明园在未来的历史地位。正是这样一步步的扩展慢慢揭示出圆明园出现并不断扩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观者进一步看下去的兴致同时也被不断的被吊起。这种手法在影片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清晰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家。

片中的中的细节很难使人忘却。康熙对弘历眼神中头露出的赞赏,雍正吃“仙丹”时双手震动表现出的痛苦,乾隆挥笔研磨下的认真,清军在末路上露出的从容坚毅,麦基大提琴曲中深远悠长„„都可看出本片的精湛。而其中一幕“大沽口战役”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是本片最为细致的一大亮点。一边是清军勇士硝烟满面手持弯刀与长枪大炮的英法联军对抗在一场结局已定的战争中频频悲壮牺牲,另一边是咸丰帝躲在承德避暑山庄享受着花瓣浴时闭目养神的悠闲。两种相差悬殊的图像不断切换一种悲愤冲击了全部视觉,只得感叹咸丰他不懂得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心境。一边是枪炮、号角与挽歌,一边是闲适的宁静。不同的听觉感受带来心中同样的丝丝悲痛。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民族的领袖已经如此麻木,它的军队又能凭什么与敌人厮杀?咸丰沐浴的朵朵鲜花是我们中华民族滴泣的鲜血„„有着这样的统治者圆明园怎能不被焚毁?首先他们自己就已放弃,就已无所谓的麻木目睹。当法国个格尔金爵士坐在皇权最高的象征——龙椅上时,心中只有一种感觉:他践踏的不是满清的皇权而是中华的自尊。

记得宏伟的圆明园再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多么骄傲,记得感受到国外无数殷羡的眼光是多么自豪。而现在只剩得废墟下每一位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痕„„那是华夏子孙共同的耻辱!

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辱史!情景再现真实客观,看着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天天繁花似锦,鼎盛一时却最终毁灭似昙花一现般的圆明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国家衰落沦陷,一切的皇权强权都将不复存在!一切的历史都在预示着这一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最终消亡!现今北京,圆明园的残垣仍在夕阳的余晖下放映出昔日的辉煌,但那种辉煌并不只属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去,只要国家强盛,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中国人!一座圆明园既然已经建成,中国人同样可以再建出另一座崭新的„„“圆明园”。

在刚开始的两分钟里,编导引用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来描写圆明园。用雨果的话说,圆明园就是一个梦,一个用汉白玉,青石雕塑的梦,一个用雪松做框架的雄伟而壮丽的梦。那些圆明园里的金银珠宝就只是给这个美丽的梦再涂上一层艳丽的颜色而已。雨果的语言将整个圆明园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没有一开始就讲圆明园的兴建及构造,而是从1644年满族人进军北京城开始了数百年的清朝统治开始诉说圆明园的历史,讲述为什么清朝皇帝要花费那么多钱去建造一个那么大的皇家园林,以及建造圆明园的地址。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区,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个园组成。圆明园的名字是康熙皇帝取之于他的第四子,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的法号“园明”,而且后来把它赐给了雍正。圆明园并不是在康熙年间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后来在雍正和乾隆年间分别又建造了许多宫殿。乾隆是将整个圆明园的建设推向高潮的伟人。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圆明园》和别的纪录片不同的地方还有,真实的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圆明园的被焚毁之后的残破废墟。因此,纪录片《圆明园》是不可能真实再现圆明园在清朝时期的雄伟壮观的模样的,只能通过一些现存的历史文献及当年施工建造圆明园所用的设计图来想象当时的圆明园到底有多么伟大而神圣。《圆明园》最常用的拍摄手法是“真实再现”:也就是将清朝时期在紫禁城和圆明园发生的事情重现在荧幕上。因为是在清朝时期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拍到真是的事件,只能进行真实再现。纪录片《圆明园》运用的真实再现的方式是场景重现。把当时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的有关于圆明园或者传教士所记载的事情真实再现。纪录片中每一个特定的环境都有特定的声音,所以如果拍纪录片并不是只有解说词就行的。空音代表的是某个环境的声音。每一个环境都有其特定的声音,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所以在纪录片中出现空音是很明智的,而且可以提高纪录片的真实度。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包括对影片的解说外,还有两个外国人的解说。我想导演是想让观众有一种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听传教士郎世宁和麦基在讲他们在圆明园建造时和被侵占焚烧时的所见所闻。影片中采用了远景拍摄,全景拍摄,近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拍摄圆明园的整体是采用的是全景;分别拍摄各个宫苑时用的是近景拍摄,远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最后圆明园被大火包围的时候又采用了远景的拍摄手法。因为是历史有关的纪录片,没有真实的事件,人和物,因此制片人运用了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废墟的基础上用电脑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圆明园,其图片的逼真与气势宏大都是空前的。在视觉上也给了观众一种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三维技术将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上演的如此触目惊心。纪录片中运用三维技术的场景达到35分钟之。这又给观众一次视觉上的震撼。在大概55分钟左右的时候,影片用了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鲜明生动地还原了。看着一幢幢宫殿,一件件装饰从原有的残破不全的基础上一件件还原,这又给了观众一次视觉上心灵上的冲击。连法国的传教士麦基都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瑰丽最雄伟的宫殿,就是法国的所有宫殿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圆明园。而且再也没有能够超越它的。没人能够形容这样一座宫殿,这样的宫殿已经达到了一种鬼斧神工的境界。圆明园也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八国联军侵入紫禁城,攻占圆明园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为了给中国皇帝一次致命的打击,就命人将整个圆明园置于一片火海中。这座历时一个多世纪的伟大宫殿就这样在八国联军的抢掠和焚烧中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眼中。影片中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烟火弥漫了整个北京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纪录片更加唤起了人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篇:纪录片精品赏析

纪录片精品赏析

论文

题目: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学号:

912113850117

姓名:

陈志岩

成绩: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观看纪录片《平衡》有感

一部《平衡》,又让我们看到了西藏的无奈和难言之痛,一段段坎坷艰辛的巡山路,一个个辛酸苦涩的心路历程,平静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可西里,美丽与丑陋共生,正义与邪恶同在。

——前言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扎巴多杰那双忧苦的眼睛。这双犀利的眼睛,屡次将盗猎分子抓获。这双眼睛,看透了一些东西,肮脏的、丑恶的。这双眼睛,时常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平衡。

这双眼睛,总是湿润。当说到,凶恶残暴的盗猎者将刚生下小羊的藏羚羊杀掉,眼看着小羊在母羊身边嗷嗷待哺,这双眼眼睛湿润了。当说到,他们已经几天被困在刚下过雪的草地里,饥饿就要夺走弟兄们生命,面前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藏羚羊群,他冒着内心的剧痛、良心的谴责、犯法的危险,为了弟兄们活命也要枪杀其中的一只藏羚羊,这双眼睛再次湿润了。当说到,他们的工作收入是卖掉缴获的藏羚羊皮的所得,对他来说,多么于心不忍啊,他的眼睛又一次地湿润了。

细细观察着双眼,上面布满了血丝,四周被粗糙的皱纹紧紧包围。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使他的皮肤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光泽,让他变得更加苍老。不只是容貌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杂乱和斗争,各种体制失衡带来的茫然、愤恨、压抑和苦恼。

无人区里的斗士

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除了三支枪,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1995年 10月7日,在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八工区一顶帐篷内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西部工委野牦牛队。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温顺忠厚、吃苦耐劳,但是一旦侵犯了它,即使是

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也会被它掀翻,扎巴多杰他们取这样一个队名,正是寓意着他们是高原藏羚羊的保护神,无论多么艰险,都永不退却!

在可可西里,他们不仅要和全副武装的偷猎者激战,更要和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有一次,扎巴多杰带队进入可可西里巡查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两根冰凉的火腿肠,有一天,他们竟然没有找到一滴水,第二天一早,渴了一天的扎书记一走出车门就趴在稀泥地上,埋头去喝车辙里积存的泥水,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吸起泥水来„„扎巴多杰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之所以不在县里的办公室里坐着,跑到这要命的深山来,一方面是为了一种亲情,我要为索书记报仇,这个帐我要记在所有盗猎分子身上;另一方面,我就不信中国没有环保,别人不做,我来做!”野牦牛队在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地区巡逻,每次都要往返十几天,必须带够油料和给养,用扎书记自己的话说:"我不怕盗猎分子,他手里有枪,我的手里也有枪,我怕大自然。那里面几百里,一个人也没有。一旦天气变化或是车子陷了进去出不来,弄的不好真的会把人困死在里头。有一次,三个队员困在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出来,耳朵冻的直流水,扎书记想起来就十分痛心。

用生命捍卫的事业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不可抗衡,在高原上与非法走私盗猎者搏斗固然凶险,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敛尽人民财产,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影片的最后,扎巴多杰在镜头前的一段话情绪显得很激动:“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从1995年9月到至今,“西部野牦牛队”共破获盗猎案62起,抓获盗猎分子240人,缴获各类枪支56支,子弹万余发,缴获各类车57辆,搜出藏羚羊皮3180张„„1998年,扎巴多杰曾赴北京各大学演讲,使长江源的保护和藏羚羊的保护受到了关注。当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要播出电影《杰桑.索南达杰》,由于扎书记下榻的招待所无法收看电影频道的节目,他决定找一家能看电影频道的餐馆吃饭。在景山公园西门附近找到了一家仅能摆放2张桌子的小饭馆,这里的黑白电视能看到电影频道的节目。当电影《杰桑.索南达杰》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扎巴多杰泪留满面,他哭着说:“只要有人理解,我死在可可西里也心甘情愿!”扎书记临离开北京时感慨地说:“还有很多同情支持者,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他真正感到保卫可可西里的事业不是孤立的。”

然而胜利在望,曦光就是前方之时不幸却发生了。在结束了北京寻求经费的活动回到青海家中的第二天,扎巴多杰被子弹近距离击破头部身亡。影片播到这里,我想每个观看者心里都特别的震惊,特别的压抑。我们悲愤,为什么那些盗猎者就如此丧尽天良泯灭良心?为什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个体对坏境保护的力量竟是如此地单薄?打击和报复竟是如此的猖狂,如此明目张胆?或许在盗猎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脱离不了肮脏交易的官场环境下,在这样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下,扎巴多杰等人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而他也只能含恨而终了。强杀案是意外也好,阴谋论也罢,事实是扎巴多杰之死可能永远就是个谜了,正如生态不会完全平衡,人性不会完全平衡,现实世界的各种结果也总是不平衡的。

还有那悲剧的野牦牛队,被拆并,被“秋后算账”,很难想像,什么样的交易才能够让当地政府对野牦牛队如此深恶痛绝,哪怕是中央领导的对野牦牛队的支持也仅仅只能维持一年的时间?

藏羚羊的保护

其实中国政府是很重视保护藏羚羊的,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遗憾的是,虽然政府不断采取各种形式严厉打击盗猎藏羚羊的违法犯罪活动,非法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制品的活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国际非法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藏羚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地的经济状况困难;盗猎、运输。走私活动组织十分严密,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

国际社会也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立国际公约或者加大国际间合作的打击力度,相信相信非法盗猎藏羚羊的活动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当然,我们也要努力改正我们体制当中的弊端,为保护藏羚羊的事业扫清障碍,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控制。

后记

看《平衡》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一点也不平衡,有的人为了人类事业为了环保事业,用自己的生命在抗争,而有的人,却一直做着损人利己的龌龊之事。感谢《平衡》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关注到了可可西里,关注到了野耗牛队,关注到了扎巴多杰。在可可西里,扎巴多杰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完成着自身美的塑造。这时的扎巴多杰,已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代表,在自己处境的一种不平衡中,用人类的共同精神,捍卫着人与生态的平衡,用人类共有的对自然美的理想捍卫着地球生命的平衡。

最后,想借用诗人臧克家的句子结束这篇观后感。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铭记,向斗士致敬!

第三篇:纪录片”圆明园“感想

归来池苑皆依旧

——对电影纪录片《圆明园》的感悟

对于《圆明园》的第一感觉,自然是被圆明园的宏伟壮美所折服,只有在地大物博、皇权高度集中的中国,才会建成这样比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还要美丽的宫殿。可是现在,当那些残垣断壁展示着遗留的辉煌,当我们只能在外国博物馆才能看到那些属于中国的文化奇迹时,不禁感到中国文明的失落。

圆明园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园林,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呈现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在于它修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所经历的历史际遇。从纪录片中,可以把这种特殊总结成三个方面: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特殊时代背景中的中西融合因素;所蕴含的沉重历史意义。1.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结合

圆明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是有极浓的传统本土因素和政治寓意。这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之根本,同时也呈现出多种本土因素相融合的特色。

从精神内涵来看,圆明园总体上还是“依山傍水,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在圆明园的烫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建筑上来看,圆明园的建筑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用一些特殊形式(如“万”、“田”字形的房屋),表达类似于“九州清晏”“江山永固”的政治寓意,这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只是不同于故宫以红黄为色调的威严气势和封闭,圆明园是南方建筑的风格,灰白相间的瓦,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情味。还有个例子:在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建筑学中的障景、透视设计,在一面被小屏风遮住了一半的矮墙上,中间有一个大大的菱形窗子,映出了后面的景物,这是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和《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有些相似。可见圆明园建筑艺术的成熟。

2.中西合璧,别有风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出现在各种书中的圆明园断壁图中的一个白色石柱,那个就是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在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有一道米白色小型拱门,和17、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门前建筑很相像。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线条的应用不及西方,相对于传统的故宫,圆明园小巧优美的线条美独具特色。这是因为当时西方的一些艺术已经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欣赏,还有西方的设计师参与圆明园的设计。

但是有个问题,圆明园的中西合璧之美,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西文化的沟通,因为它只是是艺术和审美的相通,而不涉及科技和制度文化。恰恰相反,中国正在和世界拉开距离:中西本来就有较大的文化差异(郎世宁的画作被康熙认为没有意境,郎世宁则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欣赏光线美带来的真实感),封闭的封建农耕社会更是难以接受科技带来的文明。在开始时提到的郎世宁来中国时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康熙对天文和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群臣的不以为然,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3.圆明园特殊的历史意义

假如在战争中被抢掠和烧毁的是故宫而不是圆明园,那么完整保留的圆明园现在只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有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和文物,是文化、考古、建筑、艺术领域的宝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历史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那就是,它所承受的灾难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和抗争史的见证。在其本身的意义之外,它更因为历史原因被重视。圆明园的重建,不仅是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更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代表的不只是一段辉煌文明史的遗迹,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长鸣警钟,是每个中国人为富国强兵而奋斗的精神激励。如果今天的我们仅把圆明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考古遗址和旅游胜地,也就失去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对于圆明园独特的意义,就应该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如果昔日的金碧辉煌和珠宝满目已经难以追回,那就让今日的清醒拯救这座蒙尘的园林。

1.圆明园开发现状

现在的圆明园已经开放,但是真正提供给公众的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却很少。

2011年关于圆明园的新闻和主题旅游项目,除了四兽首,全是关于冬末的冰雪节、春季的踏青和夏季的荷花观赏。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旅游项目。中国有冰雪之城哈尔滨,有踏青圣地雾灵山,荷花更是多不胜数,正是这些毫无特色的所谓旅游项目,把圆明园由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公园。试问,这样的做法有何意义?!圆明园真正的意义何在?!

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中国圆明园辉煌于世300年,还有存在于今天的必要吗?

2.圆明园可做的重点项目

圆明园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一些切合其自身特点,同时又有一定现实教育意义的项目,而不仅仅是娱乐活动。

(1)园林艺术的欣赏

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不仅是因为占地面积和山水景光,更在于它将威仪宏伟的皇家园林与小巧淡雅的南方园林艺术结合起来,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和欧洲风格的建筑。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精髓和发展史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虽然很多屋宇阁楼已经被毁,但是基本的构造还有一些,可以将其旅游项目向这方面靠拢。

(2)历史资料的了解 圆明园是自康熙以后,皇族的主要生活场所,保留着很多关于宫中生活、皇族礼节、满族风俗和朝政事务的遗迹,是了解清朝生活的一扇窗口。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可以是一座小博物馆,让人们知道一些历史知识。(3)爱国主义教育

圆明园创建于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亦毁于曾经落后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在异国入侵时,中国将士英勇抵抗,但是终究不能抵挡西方的坚船利炮。这段历史是中国人的屈辱,被圆明园的残破永远记录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

关于圆明园,应该让中国人通过它了解清朝闭关锁国的落后、在列强侵略中受到的屈辱、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的英勇抗争,反省当今的中国的现状,寻找强国之路。这才是圆明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圆明园已经在中华历史中走了300年,以后还有更多的路要走。了解历史、善待历史,愿我们明日的圆明园——归来池苑皆依旧.

第四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http://www.xiexiebang.com/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第五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1.我们常常看到的表达是这样的:“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此相类的有长城、兵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园„„我们后代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可是,有没有人问过,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怎么来的,谁让它们结晶出来的,劳动人民又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智慧这么结晶出来?而结晶出来的,除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还有血汗和眼泪?在一个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万千黎民生活的时代,我不相信这些古代奇迹的创造者们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而自觉自主地进行了这流芳百世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参与创造什么流芳百世的艺术奇珍。范喜良想参与建造那个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带状围墙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可是历史却把他生生封锁进了那万恶的墙垣,并引导他那原本柔弱堪怜的妻子放开喉咙,唱出古代女性反对强权的第一个高音。进一步说,这些从古代幸存至今的奇迹一般的建筑大多不过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欲望而兴建的,兵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仅是墓穴,而圆明园,那个被毁弃的,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万园之园,不过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闲的一栋特大号别墅。也就是说,这些被我们称颂、追忆、叹惜的所谓古代建筑奇迹,在当时乃是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只不过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而已。

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赞美长城、圆明园等浸渍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艺术品的论调,都是虚伪的,至少是冷血的。这是因为其在赞美的同时丝毫没有注意到这艺术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无辜的人民用鲜血与汗水构建起来,而这构建的过程,又必定导致我们无法对这些所谓奇迹抱一种简单的欣赏态度。在我看来,我倒宁愿我们的历史上没有这些艺术珍品,因为每一件流传下来或没有流传下来的建筑都是在向我诉说,我们现在坐享着的,不是什么祖宗的遗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鲜血。

而进一步说,我们从这些鲜血淋漓的建筑物中得出的所谓民族自豪感有时不

是靠得住呢?我要说,如果说一个人作为后代在看到长城时对于长城里面范喜良的尸身没有丝毫敬畏,那么我便拒绝接受其因为长城产生的骄傲与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们会因为历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对侵略者恨之入骨,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对那些凭一己好恶就荼毒天下的统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个人将长城、兵马俑、圆明园作为炫耀中国历史悠久华灿的论据,那么我将无法相信这些奇迹的创造者能够死而瞑目。也就是说,圆明园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细琢、妙趣天然的建筑奇珍,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记住,这美好的代价,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2.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

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

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3.在校园网论坛上看到很多写观后感的,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

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最后补充两句感想: 掠夺者注定被唾骂与谴责,不论他们扯什么淡。与历史进化发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总归会失败,这句话不止适用于被评论者,同样适用于评论者,没有例外。

我的话说完了。

下载纪录片《圆明园》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录片《圆明园》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纪录片《圆明园》,它详细地记叙了圆明园的筹划、建设过程。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灿烂文明,最终却被侵略者无情地践踏、毁灭。虽然已过去几......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圆明园-中华民族的特殊记忆与历史的警示圆明园——这个令全中国人都为之感慨而惋惜的名字,曾经的华夏民族至高无上的荣耀与近一个世纪集国人一切想象的艺......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观看了《圆明园》这部经典的纪录片后,感触颇多,为了我们的历史,我们骄傲又为其感到遗憾。该纪录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电影中对圆明园修......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大国的崛起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通过近现代史课,我有机会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以前的我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观看时内心还是五味陈杂,多的是对那段屈辱历......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日落前的东方倩影----《圆明园》观后感上周上近代史课时观看了纪录片《圆明园》。作为观看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所震撼,而对于最后的结果,那日落前的东方倩影......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在一节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课上,我们观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虽然以前的毛概老师也给我们看过,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纪录片不论让我看多少遍我也愿意。影片中呈现了圆明园的起源、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