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 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运用目标: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
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17岁硕博连读神童退学的启示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公认的“神童”。在大学4年里,魏永康的妈妈一直都在学校陪他。魏妈妈说,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所有的家务事情她都自己做了,包括给魏永康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不耽误永康吃饭的时候看书,他读高中的时候,魏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这一次魏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魏永康离开妈妈,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想去天安门玩,大冬天都不知道换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魏永康感到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 8月,已经上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结合案例,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谈谈“神童”魏永康的事例对我们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什么启示? 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 路。
教师点评:魏永康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委实启人深思。“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同样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中汲取养分。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
1.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
人只有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我们一定要走出片面发展的路子,实现各方面 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
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全面发展的案例:
全面发展的林志颖
华语小天王林志颖17岁出道,以神话般的速度迅速红遍亚洲及整个华语世界!18岁登上香港红磡开唱,是首位全部以国语歌曲入主红磡的歌手,同时成为有史以来在红馆开唱最年轻的歌手,并且在当年(出道后仅仅一年)完成世界巡回演唱会,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堪称奇迹!其所到之处,都会引起空前的轰动,被媒体誉为“娱乐圈最神的神话”!并且有“十年之前没有林志颖,十年之后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林志颖”这样惊人的论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林志颖现象”,影响力可见一斑。成为台湾本土偶像的鼻祖,第一位真正的小天王!同时也是华人世界中唯一一个获得“国际杰出青年”奖的人!在歌唱、影视、赛车、企业、慈善等方面,均创造了无数无人能破的成 就和记录!
林志颖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跨界之大、涉及领域之多,令人惊叹。他科技头脑一流,是台湾网络部门的要员,身兼数职:台湾网路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网路资讯中心网域费率委员会委员、台湾网路资讯中心网域董事。另外,泛珠三角“超级跑车协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家协会创会理事长、财团法人关怀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新网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他的职务。
结合案例,谈谈林志颖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中职学生应该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点评:林志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而我们知道林志颖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个演员、歌唱得很好,按说林志颖这两点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他却并没有满足。而是做到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更难得的是每个身份都做得很好,真正体现了全面发展。我们也要向林志颖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那么请大家思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呢? 课件展示:
(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得到衣食住行的满足。因此,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以经济增量为目标,为生产而生产,就会牺牲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各种危害,使发展不可持续。绿色GDP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4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越高。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人的才能的发挥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和集体。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动力和活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强,必将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人们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自由进行活动和创造,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实现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3)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个人的身心和谐,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合。它包括三个“平衡”,首先是心理平衡,即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个“平衡”是生理平衡。伦理平衡是第三个“平衡”,就是要修身,要淡泊名利。人生中,能做到身心和谐,就能比较充分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和谐的环境,正是要培养出身心和谐、协调发展的全面的人。我们中职学生一定要把握机遇,成为一个德能兼备的职业人。
3.做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我们先看一个德能兼备职业人的案例。
教师播放视频:B超“神探”贾立群
B超“神探”贾立群
他,从医36年,接诊患儿30多万人次无一漏诊误诊;他,确诊疑难病症7万例,挽救两千危重患儿生命。他就是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医生贾立群,5 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亲民医风在患儿家长和业内同行心中镌刻下了“贾立群B超”品牌。
多年来,由于贾立群主任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传来传去就有了“贾立群牌B超”的说法。贾立群主任承诺,只要不出差,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的一次,一晚上被叫起来19次。为了能给更多的孩子做上B超,贾立群主任已经有20多年都吃不上中午饭了。饭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吃。
30多年来,贾立群主任经常加班加点,也经常忽略了家人。一次,为了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闹得厉害,图像看不清楚。贾立群主任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用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一直下着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才突然想起来,他的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接呢。当贾立群主任飞跑到车站,看见儿子还站在大雨里等着呢,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
我们中职学生要以贾立群医生为榜样,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中职学生如何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教师提问: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教师点评: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职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千万不要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其次,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拥 有一技之长,将来才能顺利就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才。
再次,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清华馒头僧
张立勇,29岁,清华大学食堂厨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张立勇自学英语十年,获得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托福考试中获得630分的高分,他也因此受到媒体的关注,一时间英语神厨、馒头神、清华扫地僧成为他的代名词,张立勇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家庭贫困,读到高二就辍学到广州打工,尽管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来学习英语。1996年,张立勇经亲戚介绍进入清华食堂成了一名切菜工,清华园也成为他实现梦想的乐土。张立勇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的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张立勇的坚持得到了回报,2004年,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贸易本科文凭,终于圆了迟到10年的大学梦。2004年10月,张立勇获得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
通过张立勇的事例,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点评:我们现在拥有的学习环境比张立勇要好得多,我们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安心读书,不用为了生计奔波,可是我们有没有做到张立勇的勤奋呢?希望我们所有同学从今往后,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同时和个人的努力和追求也是分不开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兴趣是分不开的。因此个人要想全面发展还有追求个性自由。
体验与探究:
1.收集几个全面发展的名人的案例,思考并分析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全面发展,我们中职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2.我们中职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应该怎么做? 用所学过的原理解决以上问题。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希望我们自觉地指导实践生活,在创造中感悟美好人生。
第二课时 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性自由
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一味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自由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社会束缚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个性自由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发挥个性自由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正的个性自由正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学难点是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学习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的发展的知识,人不仅需要全面发展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施展才华,显示自己的独创性,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敢说敢干,渴望成功,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因此中职学生具有强烈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的意识和体验。但由于职校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一味地追求自由,而容易忽视个性自由与社会束缚的关系。这样又不利于其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未来的成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处理好社会约束与个性自由的关系,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个性自由是中职生一直积极努力争取的,同时他们又认为他们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受到家庭、自身、社会环境的制约甚至是打击,因此就出现与父母闹矛盾、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性自由,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自由也要遵守社会规章制度。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了解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理解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个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教师展示漫画(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漫画)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它感到很不自在,气愤地指责木桩说:“老东西,你为什么要束缚我,剥夺我的自由?”(见教材P196)
你怎么看待小树的自由和约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怎样看待人生自由。1.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1)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木桩的束缚是为了帮助小树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它茁壮正直地成长,“在束缚下成长”。
(2)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的。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一旦失去约束,不管是什么人,都会轻易将他击败。生活中不能没有约束。
2.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
任何个性自由也不能脱离社会的束缚,如果不顾社会的束缚,一味的自由,最终只能是毫无自由。
个性自由的条件:
一方面,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应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任何个人自由都必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
教师提问:以上漫画说明什么?
教师点评: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视频:北京第39例甲型流感患者带病活动频繁
在世界共同抗击甲型
H1N1流感的时候,留学生在网上发起暂时不回家的倡议书;大部分从国外回国人员自觉自我隔离。然而,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自加拿大抵京后不仅未按相关建议要求自我隔离,相反带病在京频繁活动。
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除了打车前往医院就诊,与出租车司机有过近距离接触之外,一直在家里呆着,与她的母亲在一起。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她把打车的票据一直保留着,方便找人。正是由于患者这种极高的自觉意识,在她被确诊之后,需要隔离观察的只有两人:她的母亲和出租者司机。而且因为她保存着票据,出租车司机很快就被找到了,为隔离工作节约了大量的寻找时间。
全班分组讨论:从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来看,归国人员应该不应该自我隔离?为什么? 教师点评: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不顾别人,只想着自己的自由,事实上是妨碍了别人的自由,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却严格隔离自己,尊重了别人的自由,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我们中职学生更是应该做一个尊重他人和社会自由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性自由。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个人自由妨害影响到别人自由?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列举桃林个人自由妨害影响到别人自由的行为,并以此为戒,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中职学生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职业人,作为职业人来讲,每个人应根据一定的条件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职业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实现人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呢? 教师展示案例:把自己推到前台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但是班级小组推荐的名单里没有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品不仅在学校获了奖,还在市里获得一等奖。
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一次,电视台、教育厅、省科协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经过长时间考虑后,给电台打去电话,擅自决定代表自己的学校报名参赛。结果他设计的电动车防滑带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举行一次“全球儿童文化论坛”,在全球每个国家选择一名14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赴巴塞罗那参加活动,这一次,他又主动报了名,并被列为候选。然而,全国共有120名候选青少年,从中只能挑选一人。组织方把120人分为12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演讲。他没有被小组选上。当其他选手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悄悄地靠近一位工作人员说:“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喊一下台上的主持人?”主持人 11 走近他的身边,他小声对主持人说:“尽管没有人推选我,可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您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您一份惊喜!”主持人和评委沟通以后,决定让他上台试一试。这一试,他成了中国唯一的入选者!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正式邀请,5月12日,身高只有1米2的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站在了国际论坛上,他的演讲赢得了场内持续热烈的掌声。这年12月,法国著名儿童动画片“天线宝宝”制作中心专程赶到了中国,为他拍摄专题片。
他的名字叫姚跃,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八中一位16岁的残疾少年。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每一方面,给出自己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
作为中职学生,我们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生发展能力,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体验与探究
李斌、许振超等是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刻苦、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创造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国家授予他们“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大力表彰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1)你了解上述列举的人物的事迹吗?将你查到(或了解)的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大家,并结合他们的事迹说明人生价值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2)假如你要走上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你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能力目标:培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情感目标:培养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人生态度与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理解和掌握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观点,有利于认识人生发展的丰富内容,认识和把握人生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这是因为中职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人生阅历也不够丰富,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会比较困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以自由与约束为主题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处理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3步来完成现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互为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设置情境,展示案例“坚持真理被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引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读书后交流:怎样认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而且锻炼了学生了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新课内容2:人的全面发展提出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设置情境,展示案例《老鹰的再生》引导学生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也需要个人的追求和努力。
练习:结合案例《神童退学的启示》,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后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三 拓展延伸
结合案例《张立勇的故事》,组织学生分析张立勇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的。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60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理想信念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着重阐述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发到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和责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处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职生不仅较系统的掌握了专科知识,而且拥有较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应在学好文化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依靠意志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马克思》的故事,结合材料,提问:“结合马克思的奋斗历程,谈一谈你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意志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想以想怎样为实现周记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主观条件上,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板书标题、引出新课)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部分包含着本节课的重点---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重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第一环节:首先开展活动:“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每一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拥有理想。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信念的关系。然后结合表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第二个环节:多媒体展示高尔基和流沙河的名言,让学生思考讨论:“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他们可能会回答“理想信念指引着认识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等,让学生充分的发言交流自己的意见,从而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时进行练习,然学生举例子说出有关理想信念的名人名言,并说出它带来哪些启示。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
让学生阅读案例《徐特立学法语》,在阅读之前提出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则案例的启示。(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理想信念转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
新课内容2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
多媒体展示苏叔阳的名言,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信念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然后播放视频《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信念的特点和作用,并鼓励树立坚定的信念以奠定实现理想的基础。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开展“理想与人生”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由于有了铺垫,学生的观点会更理性,问题也会谈的更深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32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篇:《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着重阐述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并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树立科学的思想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基础。学生的理想往往比较片面,不够深入透彻,看到现实中阴暗的东西比较多。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往往把现实“理想化”,容易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产生迷惑,找不到二者的“桥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提出问题:“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2.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三个层次,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依次进行讲解。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多媒体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由教师分析归纳理想的种类,并指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为了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先用关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展示图表)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通过让学生了解马克思花了40年完成《资本论》,司马迁花了30年写《史记》等资料,使学生理解:一般情况下,理想越远大,实现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现场组织学生讨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的学生回答会有三种倾向,即:“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分析原因,不懈追求”。所以随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之后,各组出一名代表陈述观点。
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第一千零一次推销》(别急着站起来),在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他们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新课内容2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2步来完成:
首先,播放视频“枣庄电视台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录像”,要求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的讲话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收入来衡量“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要把个人理想的确立放在社会的高度,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其次,采用对比的方法,深化学生认识。例如:一心为公的焦裕禄、孔繁森与以权谋私的成克强、胡长清;汶川地震当中用生命保护孩子的谭千秋与只顾自己逃命的“范跑跑”等。引导学生体会出个人理想的高尚与否是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后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思考如何树立个人理想。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幻灯片展示一首有关理想的诗歌,让学生们朗诵。然后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诗歌的含义。然后让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现实,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可痒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23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 第十四课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第一课时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的第一课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当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考人生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需要认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故本课时在知识的把握和情感的提升上都是重要的内容。
本课时的逻辑线索是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要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渴望被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对于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看法,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一味说理。学生有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富有时代感的偶像。此前,通过较长时间的哲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但对于如何衡量人生价值,如何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理论认识,对于自觉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缺乏认可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相关名言的解读,自觉形成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意识。
运用目标:通过体验导行的冲突选择,学会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你认识这两位传奇人物吗? 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 像雕塑一样活着——尼克胡哲 问题:人该怎样活着?
结合他们的传奇人生,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探究活动一: 1.典型人物:乔布斯
材料一:乔布斯为地球留下什么……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最早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精美的苹果电脑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音乐播放器iPod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智能手机iPhone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应用程序商店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平板电脑iPad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为用户创造需求”的设计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产品如做人”的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产品时的“简单与专注”理念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说不”的勇气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对“工作的意义”的理解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人比资金更重要”的研发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对“坚持到底”的理解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永远记住你将会死去”的名言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人生感悟 材料二:乔布斯获得的个人财富 苹果公司年薪为象征性的1美元
拥有550万股苹果股票,价值为20亿美元左右 拥有迪士尼7.4%股权,价值约45亿美元
问题:乔布斯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2.问题讨论:
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
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指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3.名言赏析:分析下列名言,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
——莎士比亚
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这个原则我们应该时时放在心里。
——徐志摩 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他摆脱了“自我”,又是为什么。
——爱因斯坦
4.探究小结: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探究活动二: 1.典型人物:乔布斯
问题:结合探究一的两则材料分析,哪个方面更能体现乔布斯的人生价值?为什么他在苹果公司的年薪仅为象征性的1美元? 2.问题讨论:
有人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其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又有人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自己获得了多少。”
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呢?
3.名言赏析:分析下列名言,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
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奥斯勃 人的价值社会价值(根本价值)满足基础自我价值满足社会、他人辩证统一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曹 禺
4.探究小结:
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志,个人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来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
探究活动三:
1.典型人物:尼克·胡哲:像雕塑一样活着!(看视频)
问题:为什么尼克·胡哲被称为“像雕塑一样活着”,他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哪里? 2.问题讨论:
有人说,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 3.探究小结: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
探究活动四:
1.典型人物:烟台91岁老人刘盛兰拾荒18年资助上千名学生
刘盛兰慢性肾衰竭住院期间,很多陌生人来探望他。一位义工对刘盛兰说:你帮了那么多学生,现在你老了,我们就都是你的儿女。
问题:通过刘盛兰老人的事例,你体会到奉献和索取是什么关系? 2.问题讨论:
有人说,一个人的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 3.探究小结:
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索取是个人从社会的索要和获取。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创造、奉献与索取、享用的统一。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运用哲学)活动一:学校公告栏同时贴出两则启示。启示一:招募
学校志愿者协会招募义务家教,为困难家庭子女和病残儿童义务进行课外辅导。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假期。启示二:招聘
学校创业社团招募员工,有可观薪资。工作时间:周末或假期。面对这两则启示,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活动二:中职学生可以怎样为兴校振邦做贡献?
1、参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
2、参加一次义务劳动。
3、为同学捐一次款。
4、献一次血。
5、帮同学一次忙。
(尽管时间不长)(尽管非常简单)
(尽管不是太多)(尽管有些害怕)(尽管事情不大)第二课时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的第二课时,同样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当学生开始思考人生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认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明确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故本课时是本课内容的重要落脚点。
本课时的逻辑线索是人生没有不劳而获——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2.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学情简要分析
此前,通过较长时间的哲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中职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可能要更早地踏上工作岗位,通过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是否真的认可劳动的价值,坚定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通过图片、视频、名言等明确劳动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坚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意识。
运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自觉地学习和培育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
材料一:千万富婆竟做环卫工人 余友珍是湖北的一位普通农民,因为拆迁赔款而成为千万富翁,现在有17套房子,这样一位身家上千万的农民却每天起早贪黑的做环卫工人。而她之所以这样坚持的理由就是希望能够给子女做个好的榜样。余友珍的子女现在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领着普通的工资。
千万富婆为什么选择做环卫工人,作为母亲,她想用行动给子女传递怎样的信息?
材料二:视频“李嘉诚的一分钟自我介绍”
李嘉诚的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通过以上两则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
探究活动一:
教师出示图片和相关名言,让学生总结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苏霍姆林斯基 真理从辩论中来,幸福从劳动中来。
——谚语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
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
——卡莱尔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为什么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在人的价值实现中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把人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
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才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又把二者统一起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类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与人类社会。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条件。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辛勤劳动的积累。
探究活动二: 视频一:状元360 视频二:“油条哥”刘洪安
结合视频,请谈谈如何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途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论我们以后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秉承劳动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做出新贡献。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运用哲学)
中职生职业规划设计竞赛
一、指导思想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成功者”的心态,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二、活动主题
认知真实自我,把握职业方向,规划精彩未来,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