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06:5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总结报告》。

第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总结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

开发整合工作情况总结

.....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地处大巴山余脉,总面积2317.16平方公里。总人口182516人,耕地总面积18965.74公顷,人均耕地0.1公顷。现将.....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我县累计发现地质灾害417处,其中三峡库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的105处,总方量约2亿立方米,危及到3167户14970人,6座电站、2所学校和部分企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不断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为我县的重点工作来抓。每年4月份,县政府专门召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县政府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局成立有应急调查分队。各乡(镇)政府成立有相应机构。

(二)规范管理,狠抓落实,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在实处。一是完成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后三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制定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二是及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和措施,将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按县、乡、村层层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公布了监测员、责任人的联系电话及报警电话。

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我们在坚持常年宣传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为主体的纪念宣传活动,自制宣传单4000余份下发到监测员和受威胁农户手中。今年我们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了部、省组织的培训班,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组织国土资源所所长参加市局组织的培训班。目前我们已经对两个乡镇的村书记、监测员进行了培训。

(三)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灾情速报制度》、《汛期值班工作制度》、《汛期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两卡”发放制度》、《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档案》等日常工作制度。同时,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县气象局根据降雨趋势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做出预测判断,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台发布气象预报。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检查。根据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汛前我们组织专班对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地质灾害排查。

今年6月24日召开全国防汛抗洪救灾视频会议和全国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后。我们立即组织专班对全县进行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

三是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地质灾害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村责任人、监测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对重要隐患点作长期监测、预报。并坚持24小时值班制,从而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通力合作、逐级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全县417处地质灾害都落实了监测员、制定了防灾预案、发放了“两卡”。进一步明确预防方法和防治措施、撤离路线等,广泛进行宣传和动员,使受威胁群众知灾、识灾和防灾,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

(四)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加强重点防护区的防治工作。一是我县多方筹资150余万元对全县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治理;对全县417处地质灾害点每年落实了300元的监测经费;对全县3000余户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财产进行了保险。

二是加大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库区共纳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59个(73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点)。其中:一期纳入国家治理项目1个;二期纳入国家治理项目11个(25个地灾点),治理总投资9735.9万元。三期纳入国家治理项目47个,应急项目28个,其中省管项目1个(金乐村滑坡);县管项目27个,概算总投资14754.88万元,目前已有20个项目通过了国家终验,7个项目通过了省级初验。19个非应急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情况

(一)第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全面完成。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等文件精神,我县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用了三年时间持续不断的开展了全县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对现有矿山保留一批,关闭一批,整合一批,使重要矿山总数和开发主体分别压减28%和30%,实现了规模矿区“一矿一权一主”开发目标,开发利用结构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磷矿山16家、开发主体12个,到2008年底,整合工作后全县磷矿保留矿山数9家、开发主体2个,全县磷矿资源全部由.....开发利用,实现了磷矿资源矿区“一矿一权一主”的开发目标,实现了磷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目标,实现了磷矿资源采选加一体化、上下游相结合的目标。2006年全县煤矿14家,到2008年底全县煤矿数量保留为7家,矿山生产规模达到6万吨/年以上,开发利用秩序稳定,安全生产有保障。主要经验是:组织领导是保障,突出重点是关键,科学整合是基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手段,巩固成果防反弹,建立机制管长远。

(二)第二轮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根据部省市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度安排,我县第二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本次整合是在上轮整合工作基础上进行,是上轮整合工作的继续和深化,整合期间矿山基数是60家(其中省发证17家,市县发证43家),整合目标是矿山 数减少至57家,矿山数量减少率5%。整合重点是市县发证矿山,重点矿种涉及硅石、花岗岩、石英砂、建筑石料用灰岩等4个,其中难点是花岗岩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实际已关闭了矿山17个(煤矿1家、硅矿3家、采石场1家、花岗岩12家),使全县矿山总数减少至43家,减少率达28%,超过规定5%的指标,整合矿山发证工作已基本完成,关闭矿山工作全部到位,正在依法办理注销手续。主要做法是:

一是迅速启动。在总结上轮整合工作基础上,根据县政府要求做大做强石材产业的要求,加大对全县花岗岩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花岗岩整合实施方案,出台了《.....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推进花岗岩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确定了花岗岩整合政策措施、准入条件、整合程序、时间要求。编制了《.....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2010年5月26日市政府下达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实施方案的编制与报批工作,为整合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重点。为快速推进整合工作,我县把重点整合矿区和矿山作为整合的突破点和难点进行攻坚,重点整合矿区和矿山整合工作完成了,整合工作就完成了大半。我县把花岗岩矿区和矿山整合作为工作重点,由于启动早,措施得力,推进很快。目前,矿山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原有的开发主体16个矿山21个,现已确定整合主体5个矿山9个,其中8个矿山完成了发证工作。

三是明确目标。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矿山总数要减少至57家。整合实施方案中,我县关闭矿山以市县级发证为主,重点矿种涉及硅石、花岗岩、石英砂、建筑石料用灰岩等4个,花岗岩矿整合目标是主体3—5家矿山10—15个,确保整合达到减少矿山5%的目标。

四是严格准入。本次整合工作,我县对不同矿种设置了准入条件。特别是花岗岩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我县制定了6条基本条件:

1、采矿权申请人必须是企业法人,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设备;

2、采矿权申请人的注册资本不得小于500万元,银行提供的资金证明不得低于矿山开发项目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

3、矿山设计生产能力必须达到3000立方米/年以上;

4、开采规模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矿山占有矿产资源储量要满足五年以上服务年限;

5、采矿权申请人与县政府签订的石材开发项目协议书;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通过严格准入,大大提高了整合工作力度,使整合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矿山布局合理,规模经营,科学开采,安全生产。

五是宣传到位。为了使本次整合工作高效推进,我县加强整合工作宣传发动,政策宣传到位。花岗岩矿山全部集中分布在水月寺镇,县国土资源局主动上门服务,到„„.召开了花岗岩矿山企业负责人会议,学习整合文件,宣传整合政策,讲解整合要求与条件,过去是我们要求矿山企业整合,通过宣传发动,矿山企业现在是主动要求整合,按照整合目标、整合条件进行整合,整合的效率高、效果好、矛盾少。

六是依法推进。在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中,我们坚持了依法推进的基本原则,我们制定的整合政策、条件、程序都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我们关闭了一家煤矿,矿山业主很不情愿,但是该矿资源枯竭,改扩建不能达到最低生产规模6万吨/年的要求,只好同意关闭。我县花岗岩矿整合难度最大,第一轮整合时,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把相邻矿山合并整合为一个矿山,由于主体不好定,利益不好协调,整合工作进展很不顺利。这次整合时,我们从准入入手,依法推进,符合条件就整合、就能延期,不符合条件就依法关闭,把主动权交给矿山企业,一下子就把矿山企业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矿山业主各显其能,纷纷从外地引进了有实力有技术的石材开采加工企业来兴山发展,为我县石材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七是领导重视。县领导高度重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花岗岩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制定了政策措施,凡是参与花岗岩矿产资源整合的企业,与县政府签订石材开发协议,享受县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足额配置资源,满足较长服务年限,解决了资源少、服务年限短的问题,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敢于投资,安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受人员、设备、通信、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具体防治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建议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落实人员编制5-7人,纳入财政全额预算。

(二)2003年三峡库区开始蓄水时,库区有监测预警点105处,监测经费由省环境总站统一拨付。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时间为2009年底,但实际经费只拨付到2008年。2009年我局与监测员签订合同但无经费来源。建议解决库区105处监测经费。

(三)建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对我县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 斜。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建设。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基层国土资源部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国土资源部门面临困难多,主要有:工作量大,人手不够,穷应付;待遇差,招不到专业人员,招到了也留不住,

第二篇:关于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结报告

关于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09-06-15 点击:157 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admin 本文所属专题:※工作总结

标签: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

总结报告

地质-省国土资源厅:

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为基础,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各项责任措施,以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点,集中力量,下大力抓好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提高了防灾意识

今年“4?22”世界地球日我们配合法规监察科进行了宣传纪念活动,市、县(区)局分别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纪念活动。据统计,共设立宣传咨询点12处,装饰出动宣传车辆8台(次),悬挂横幅123条,刷写宣传口号、标语6800条(幅),散发各种宣传资料(传单)20000多份,解答咨询群众1800人(次),并展示了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图片。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全民防灾意识,为做好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学习宣传效果明显。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

1.成立了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赵景山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薛晓宏、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好春同志为副组长,市公安、财政、建设、气象、民政、交通、环保、卫生、水务局及武警支队等为成员单位的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落实。

2.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好春同志为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执法支队、地质环境科、地质146队副队长兼总工程师为指挥部成员的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部下设东片(华亭、崇信、灵台县),西片(崆峒区、泾川、庄浪、静宁县)两个应急指挥分队。明确了应急指挥部、应急分队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确保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案和突发性应急方案的落实。

3.设制了全市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主管领导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电话通讯录名单、联系电话,为汛期防灾联络提供了方便。

三、开展了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发布工作

按照省厅环境处去年会议要求,今年四月份,我们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完成了全市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工作实施期间,我们以平凉市人民政府名义向各县(区)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具体要求,科室抽出专人配合、协调工作,主动查资料、找文件,为调查组同志提供方便,使这项工作进展顺利,较好地按期完成了任务。自2012年以来,我局与市气象局气象台联合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发布工作。在预报发布工作中,与市气象局密切配合,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根据全市气候特征,降雨情况技术资料分析发布预报及时;二是预报情况比较准确,针对性强;三是气象值班、防灾值班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灾情值班巡查和预警预报工作不断加大。今年4月份,我们主动与市气象局联系,进行了座谈交流,认真总结了工作经验,加强协作与配合,不断完善和提高了工作质量。全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4起,为汛期地质灾害的早检测、早预防提供了条件。

四、建立健全各项防灾工作制度,认真编制全市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1.根据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制定了《平凉市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平凉市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三个制度分别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人员值班、检测巡查、预警预报等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市、县(区)认真编制了《2006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应急预案,并报市、县(区)人民政府批转下发执行。预案对全市的地形特征、气候状况和2005年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2006年地质灾害种类、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以及各县(区)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了筛选圈定,并对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的防灾措施要求。预案明确了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四大类。圈定主要危险点81处,预测受灾户数2230户,受灾害威胁人员10417人,制定预防要点28条。

3.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依据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筛选圈定的重点,发放防灾明白卡81份,避险明白卡2230份。做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健全,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五、加强对全市公路沿线、风景旅游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年初,我们按照省厅《关于加强风景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甘国土资发[2003]100号)通知精神,对全市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按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五一”、“国庆”节日期间,尤其把旅游景区(点)、公路沿线、桥梁附近作为节日值班的主要内容,对各县(区)上报的山体滑坡、矿区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加大了值班巡查力度,发现灾情要及时汇报值班领导,发生等级以上重大灾情要迅速上报市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抢险救灾领导小组。通过以上制度和措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工作开局良好,步入正规化。

2006年5月2日下午5时40分我市华亭县马峡镇孟台村正沟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后,市、县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实施了紧急避险防灾措施,组织疏散险区群众29户145人,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月7日晚11时至8日凌晨3时,崇信县柏树乡陶坡村后沟社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由于县政府、县局的高度重视,及时启动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24户104人实施了搬迁撤离,无人员伤亡;8月13日晚20时至23时、14日中午12时至14时,静宁县的贾河、仁大、余湾乡遭受强暴雨袭击,引发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各级组织反应迅速,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及时从危房和险情区搬迁撤离群众238户1064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华亭县、崇信县、静宁县三次较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防治,充分体现了我市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防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工作比较扎实,各项措施、制度落实比较到位。

六、进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查和全面检查工作

每年5至9月份为主汛期,是地质灾害易发期。根据这一特点,在4月初,我们要求各县(区)对辖区内的危险点进行重新调查圈定,建立健全防灾领导机构和群测群防体系。在调查的基础上,由县(区)对入汛前的防灾工作进行自查和检查,市局组织人员进行抽查。通过自查和抽查,各县(区)都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编排了汛期防灾工作值班表,设置了全市汛期值班电话通讯录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为汛期防灾联络提供了方便。同时以平国土资发[2006]34号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通知、[2006]105号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加大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5月份省厅检查组张调研一行来我市对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通过实地调研、查看现场灾情、听取汇报,抽查住户防灾明白卡等,对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评价,检查组认为:我市防灾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声有色;二是防治机构健全,各级高度重视;三是各项防治措施扎实有效,落实较好;四是汛期值班监测巡查工作到位;五是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工作成绩显著。

七、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

为了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我局与146队联合编制了平凉市地质图和平凉市地质灾害分布图,为全市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我们通过全市地质灾害分布图,就能明确反映出全市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点防治区,为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八、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上,我们积极支持、配合各县(区)成功申报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遗迹保护项目3个。一是崇信县新赤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经过积极申请努力,于今年4月27日完成项目设计书,经省厅和省内专家评审通过,国家拨付项目实施经费500万元;二是华亭县前岭矿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设计书4月28日经省厅评审通过,国家拨付治理经费500万元;三是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二期项目经费150万元,三个项目总计115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现已圆满完成了项目实施任务,待省厅验收。

九、存在问题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地质灾害的防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缺乏设备、经费,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培训不够,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三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环境、值班条件差,值班人员少

本文来自国土资源文秘网:http:///79/n-1479.html

第三篇: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4、地质灾害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

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

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5、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

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2)滑坡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小型坍塌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响声,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5)滑坡体上有裂缝、房屋倾斜,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

(6)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等。(7)滑坡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三)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3)地下有响声。

(四)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

(1)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2)深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6、发生地质灾害前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一)临时避灾场地的选定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外,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场所。避灾场所的选定,一定要选取绝对安全的地方,绝不能选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岩体的坡脚下或泥石流沟沟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二)撤离路线的选定

撤离危险区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经过地段。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三)预警信号的规定

撤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应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号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乱用,以免误发

7、发生地质灾害时怎么办?

(一)发生崩塌时怎么办

崩塌发生时,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只能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二)发生滑坡时怎么办

滑坡发生时,应向滑坡边界两侧之外撤离,绝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动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动或抱紧一颗大树不松手。

(三)发生泥石流时怎么办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应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暂停观察,选择远离泥石流经过地段停留避险。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体冲毁。

8、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的主要任务

(一)第一时间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灾现场指挥机构,启动防灾预案,根据防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

(二)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转移安置人群到临时避灾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组织的救援受伤和被围困的人员;

(三)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四)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建立警示标志;

(五)加强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监测,并对周边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排查;

(六)排危及实施应急抢险工程;

(七)信息、通讯、交通、医疗、救灾物资、治安、技术等应急保障措施到位;

(八)根据权限做好灾害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评估并上报,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

9、灾后如何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信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三)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特别指出的是对泥石流中受伤人员的救治主要是避免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10、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一)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

(二)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

(三)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

(四)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五)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

(六)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第四篇:201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六盘水市2015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精神,切实做好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区域地质环境、水文、气象等条件和《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一、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情况

截止2015年4月20日,现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21处,受威胁农户50530户,197945人,其中包括特别危险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涉及5502户,22467人。

二、全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一)滑坡:主要集中发生在5—9月,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特大型次之,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和舌形,主要分布在陡峻的山原、高中山、中山、低中山斜坡和峡谷地带,坡度大多在20°—50°之间,常发生在软质岩体和软硬相间的岩体构成的斜坡,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建筑切坡、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

(二)崩塌:大多发生在5—9月和凝冻期,以中小型为主,多发生在坡度为50°以上的陡坡,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地表水冲刷以及切坡、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

(三)泥石流:均发生在5—9月,尤以每年7月发生频率最大,以小型、沟谷型、降雨型、稀性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高中山、狭谷、沟谷斜坡地带,主要诱发因素是不合理的采矿、修路弃渣弃土、过度砍伐林木等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强降雨。

(四)地面塌陷:均为小型,多处于发展期。主要是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1)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分布于水城盆地、六枝峰丛槽谷等地,主要诱发因素为抽取地下水和暴雨渗灌;(2)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大规模采煤的矿区,诱发因素主要是地下采煤形成大面积采空区。

(五)地裂缝:大多产生在含煤岩层及其上覆地层,主要分布在煤矿开采区域。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下采煤和矿井疏干排水,导致顶板失去支撑,岩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围岩产生变形,沿构造裂隙等软弱结构面发生拉裂。

三、2015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与降水密切相关,今年发生的特大旱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严峻。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趋势预测,我市今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为5至9月,这一时段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其中6月到8月为地质

灾害高发期,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控制。当连续降雨达到150毫米或日降雨达10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即可发生;当连续降雨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达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预测 1.六枝特区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龙河镇、新华镇、新场乡、落别乡、牛场乡、关寨镇、大用镇等区域内地质条件较差,在降雨集中时期,极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和逐步进行搬迁。

2.盘县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乐民镇、响水镇、柏果镇、红果镇、松河乡、羊场乡、淤泥乡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诱发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岩石崩塌、泥石流隐患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自然等原因,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积极采取搬迁措施。

3.水城县重点防治区

该区包括阿戛镇、鸡场镇、金盆乡、保华乡、蟠龙镇、米箩乡等区域内地质条件较差,人为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在降雨集中时期,极容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应加强监测和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

4.钟山区重点防治区

该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强烈,由此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且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将越来越严重。重点防治:大湾镇、大河镇、凤凰街道办事处及各煤矿采空区。

(三)铁路及主要公路沿线、主要河流流域、水库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预测

1.水红铁路、贵昆铁路、珠六复线在市境地段,可能发生的灾害为滑坡、崩塌。

2.六六高速、水盘高速、内环快线、纸红公路、水黄公路及在建高速公路施工建设造成的不稳定边坡及弃渣弃土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3.南、北盘江流域局部地段,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4.盘南电厂、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施工造成的潜在不稳定斜坡地段,可能发生的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四)主要矿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预测 1.六枝工矿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2.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

泥石流。

3.水城矿业集团公司下属各矿及选煤厂、煤矸石堆积区、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五)六盘水市2015年地质灾害特别危险点统计表(见附表)。

四、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有关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部门责任制。

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督促直属责任单位制定防灾预案,建立监测系统,在危险点建立警示标志,设立观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明确预警信号及险情出现时的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并进行工程治理或灾民搬迁,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大隐患点,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预防措施。汛期各级各部门要

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和电话,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市国土资源局值班电话:8236614、8265190、8267860;值班人员:杨荣礼,手机:***)。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防御地质灾害必须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活动,汛前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的地质灾害点向当地受胁群众现场讲授地质灾害的简易观测方法及防灾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防止、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严格执行“先搬迁、后开采”原则,加大人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力度。对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一切可能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违规工程活动,要坚决予以制止,督促工程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对已发生和造成危害的,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充分应用,使全市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开设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区划、评估、监测、预报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及部分特别危险点受胁农户搬迁、治理经费。同时,对特大型、大型自然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要积极申报立项,争取国家投入,对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要加大调处力度,落实治理经费,确保受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12‟39号)要求,尽快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做到反应灵敏、到位快速、处臵得当。形成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体,专业技术队伍为支撑,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安、武警、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协调行动的应急救援体系。

(五)加强监测工作,做好预测预报

各县、特区、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建立警示标志,设立监测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加大监测力度,详细记录监测数据,并明确预警信号和险情发生时的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向受胁农户发放地质灾害“灾情防范明白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数据要充分进行分析应用,做好险情判断工作,为各级人民政府指挥防御地质灾害提供可靠的信息。

(六)加强用地项目审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要求,加强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审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勘察鉴定和履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工作,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和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及法律责任。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七)加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市的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危险性进行全面的踏勘,对确需进行工程治理的要组织编制工程治理方案,争取资金进行治理,对确需进行搬迁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进行搬迁。对应撤离危险区域,而未搬迁的,要说明原因,对工作不力造成伤亡事故的,将追究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

(八)各级国土部门要督促矿山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申请使用力度,及时履行矿山引发地质灾害的搬迁、治理义务,积极推进矿山复绿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

(九)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3‟69号)要求,扎实推进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做好2015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验收工作。

(十)加快受地质灾害危害学校治理工作实施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受地质灾害危害的22所学校治理,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地质灾害治理补助资金,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建设工作。

(十二)建立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系统,为指挥防御地质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394号 【发布日期】2003-11-24 【生效日期】2004-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条 国家实行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第十一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

第十三条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第三章 地质灾害预防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六条 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十九条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条 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第二十三条 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 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四章 地质灾害应急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六条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第二十七条 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发生其他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第三十二条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第五章 地质灾害治理

第三十四条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治理。

第三十五条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确定,应当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规模以及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四)有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七条 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 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责任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

第三十九条 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未按照规定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三)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的;

(五)给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证书的;

(六)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三)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四)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地质资料,应当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汇交。

第四十八条 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减轻依照防震减灾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防洪法律、行政法规对洪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相关业务股室的指导和永安乡各部门、各村、单位的支持下,我所在xx年度中,切实按照xxxx号文件精神及要求,层......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008-08-21 | 作者: | 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它主要依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勘察的结论,根据地......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合 同 书 工程名称: 工程建设地点: 合 同编 号: (由设计人填写) 设计证书等级:甲级(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2009273001号) 发包人: 设计人: 签 订 日 期:发包人: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市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山体滑坡、岩体崩塌和地面沉降;另外湖、河坡边存在小规模的崩岸。威胁人口计700余人、财产近三千万元,其中山体滑坡分......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原康一中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防止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

    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盐官国土资源所 关于编制盐官国土资源所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工作的报告 县国土资源局: 根据《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礼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礼政办发〔2011〕71号)文......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道真自治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我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山西中阳桃园容大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