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医生事迹
28载扎根乡土医惠四方乡亲
——记宁乡县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卫生室村医生胡俊超
“您只用3个月时间就把困扰我几年的顽症治好了,这篮鸡蛋请您一定要收下……”今年7月,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谭桂香老人头顶烈日、颠簸十余里山路来到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对村卫生室的胡俊超医生有说不尽的感激,道不尽的谢意。老人腮部严重变形已达4年之久,曾辗转各地花去3万余元医药费却一直未治愈。通过胡医生仅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痛痊愈了。胡俊超行医28年来,累计为村民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10多万人次,他每年对五保户、幼保户等弱势群体减免各项医疗费用3000余元,累计减免金额达8万元之多。
其实,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及周边乡镇乃至益阳、桃江等地,付家冲村的胡俊超医生看病收费低廉、技精德高早已是名声在外。
孜孜不倦学医术
他积极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充电”提高业务技术,他经营的村卫生室成为宁乡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1979年,胡俊超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煤炭坝镇原贺石桥乡卫生院学医,经过培训、考试,从此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他白天上门为村民治疗,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晚上潜心研读业务书籍,书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逐渐掌握了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民间传统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了许多患者的多发病及疑难病。为了做到“一专多能”和更好的学习业务知识,他不放过每次机会,积极参加县、镇里举办的业务培训。1985年,经县卫生局统一考试,他获得了乡村医生证;1986年至1988年,他自费前往桃江县中医院“充电”。1992年他又获得省里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此外,他每年还订阅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乡村医生业务丛书》等专业刊物,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医疗技术。
为了让每一个患病的村民得到及时治疗,胡俊超几乎全天候看病,每天诊治、护理病人达20人以上;为了提高医术,减轻村民医疗费用,他刻苦研读,钻研民间验方、偏方,学习“一根针一把草”,先在自己身上作实验;为了让村民摆脱不良的卫生习惯,达到防疫目的,他自制医学科普知识材料,挨家挨户分发;为了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1989年,他筹资1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达60余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并在煤炭坝镇率先实行了诊断室、药房、留观室、治疗室“四室分开”,同时他还按正规医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2004年,胡俊超经营管理的村卫生室成为了全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鞠躬尽瘁干工作
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应对;对“新农合”惠民工程他总是积极推进。
作为村卫生室的“舵手”,胡俊超掌握着付家冲村4000余人的身体健康。当乡村医生是一份苦差事,苦就苦在出诊上。步履匆匆,风雨无阻,责任如山,从不懈怠。这是胡俊超从医以来的真实写照。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
在胡俊超心目中,病人就是自己的亲人,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他有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及,时刻为患者着想。199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天下着大雪,刮着刺骨的北风,他刚躺下不久,忽然接到一个急诊电话。原来是当地的吴阿婆患急性心肌梗塞昏迷不醒。胡俊超蹬上自行车匆忙往病人家赶,由于冰冻路滑、夜黑风高,他不幸在途中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左腿骨折和身体多处撞伤。当时,胡俊超忍着剧痛,对身边的人说:“我现在赶去吴阿婆家治病来不及了,请你们赶快帮忙为她联系乡卫生院的医师……”在场的人均被胡医师这种危难关头心系病人的情怀所感动。直到现在,胡俊超的身上还有撞伤后留下的疤痕。
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胡俊超坚持每天对学校、各家各户消毒,给村民讲解预防知识并将预防药送到各户。为了及时排查发热病人,村民前脚回乡,他后脚就来登记体检,并劝他们自觉隔离。有些村民不愿隔离,他便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所有返乡人员全部自觉在家隔离14天。2006年宁乡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胡俊超深知这是一项惠及农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在启动之初,面对村民的疑虑,他踩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上门,深入农户家摸底登记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再去。今天做不通,明天再来。2006年付家冲村参合率达96%以上,今年该村的参合率高达98%以上,该村连续两年都是煤炭坝镇参合率最高的村之一。
尚德精术济苍生
他常说:“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村民们说:“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
乡村大夫必须是“杂家”。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胡俊超把自己锻炼成了“中西医结合、经方与偏方并用”的多能大夫:在使用中医药的过程中,他常想,中草药虽然能治本,但不具备西药的起效快、使用便捷等特点,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中西医结合疗法,逐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风湿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经验,先后治愈了数百名骨伤科、风湿病人。
1985年,东山村杨家湾组村民潘梦交患慢性下肢溃疡导致不能行走,找胡医生治疗时,整个小腿已全部溃烂,并散发出恶臭。胡俊超对照病症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书籍,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及通过在用药过程中不断摸索,半个月后,潘梦交下肢痊愈且行走自如,他特意为胡医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感谢胡俊超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
看到村民大多家庭经济困难,胡俊超在行医中总是在思考,如果既能解除病人的病痛,又能节约费用,该有多好!于是他拜师学习针灸技术,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用针灸治疗多种慢性病和部分疑难病的方法,既为病人解除了病痛,又为他们节约了开支。“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这是在付家冲村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俊超看病,总是精打细算,想办法为病人节省费用。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有一本村伍某家的孩子感冒了,要求胡医生输液治疗。他耐心解释:“普通感冒不需要输液,吃点药,多喝开水多休息就行了。”伍某感慨:“你能这样替我着想,我信你的”。
在为村民治病的同时,胡俊超还承担着宣传防病知识和计划免疫工作。做这些工作没有一分一毫的报酬。在1万多个日日夜夜,他走村串户,风雨无阻,提供咨询服务,宣传、落实防疫保健工作。前几年,村里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想办法切断传染源,自筹资金购买鼠药,调配好免费送到各家各户,并自办黑板报、张贴标语宣传灭鼠的重要性和好处。几年下来,如今村里没有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了。在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中,不管是上门接种或定点接种,他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近年,村上“五苗”接种率达到了100%,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并多次被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和“先进个人”称号。
万倾深情献乡亲 他常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民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累计为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减免8万余元医药费。
胡俊超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用一腔真情关爱乡亲,对自己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五保户和特困户就医的,一律减免医药费。在周围村庄,他的药价最低是出了名的,医德好,服务热情,虽然医疗条件比不了市县级大医院,但他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村民们患病不管他能不能治,首先要找他商量一下,或就地治疗,或向上级转诊。
今年7月13日正午,村民陈秀英老人病重,当时胡俊超正准备吃饭,他二话不说就往其家里赶。经检查,陈秀英患急性心肌梗塞,胡医生一边采取急救措施稳定病情,一边联系车辆将其送往县中医院救治,并一直陪同到晚上九点多其远在长沙的儿子赶来才回家。而当天胡医生连中餐、晚餐都没来得及吃。
家住付家冲村宋家湾组的杨一阿公夫妇系五保户,两老均患严重的气喘病,需常年服药。从1989年起,胡俊超坚持10余年义务为两老送药,且每隔几天,就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查身体,陪老人拉家常,逢年过节,他就给老人送些礼品和零花钱。几年前,两老相继去逝,在弥留之际杨一阿公拉着胡俊超的手说:“我这辈子还不了你的账了,只有下辈子才能报答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胡俊超声名鹊起。近年来,县城有几家医院相继邀请他去坐诊,还有老板邀他合伙到县城开私人医院,但他都婉言谢绝了。“救命如救火,迟一分钟可能误一条命,快一分钟就可能救一条命,这里的乡亲需要我。”这就是胡俊超,一位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28年如一日,把守护农民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地从事着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工作。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或许,这是对胡俊超事业的最好诠释。滴水映出七彩光,平凡孕育高风尚!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胡俊超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真情赢得了一方尊重!
第二篇:乡村医生事迹
乡村医生事迹
篇一: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1锦屏县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默默无闻做奉献村民爱戴好村医
——记锦屏县固本乡乡村医生姜荣显
姜荣显,男,苗族,贵州省锦屏县人,1964年7月生。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计生专干,1993年至今担任固本乡美乐村卫生员,22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90年刚毕业,姜荣显就在美乐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对于九十年代初的农村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美乐村人口一千余人和周边黎平县大稼乡归斗村800多人,两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姜荣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县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向固本乡信用社贷款3万元,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姜荣显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和医院院长等的帮助,通过考试于2010年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
涌回,姜荣显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姜荣显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归斗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寨子有人服了农药,姜荣显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起程步行十多里山路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姜荣显来说真的是太多了。十七年来,姜荣显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出诊行程不少于十万里,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十七年来,姜荣显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 11 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姜荣显的两个子女正在读高中,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现还欠信用社三万元贷款。家庭重担全部落在贤惠的爱人身上,姜荣显不能为家庭分忧,他深感自责,但为了让群众减除病痛,他还是坚持行医。
爱心是他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来,他先后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减免医药费5千余元,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达三千余元,他从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更是伸出援助之手。
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乡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保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使姜荣显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配合村两委开展计生和人口信息工作,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赢得了组织和政府的信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乡村医生,他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解除病痛。他拥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他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开发扶贫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无私奉献青春热血,不愧是人民心中的白衣天使。
篇二: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男,汉族,年 月出生。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职称:主治医师,年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市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从医30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 11 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让患者满意,也让家属放心。
2012年元月份的一个夜晚,已是十二点多钟,本村低保户常年患有肺气肿、肺心病,因受凉急性发作,情况十分危急,家人只是给我打了电话,我就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寒冷,立刻起床赶到病人家,对病人进行抢救,使病人得以脱险,患者家人十分感谢,又经过十多天观察、护理与治疗得以好转,因患者家庭困难,只收取了连成本费都不够的医药费。还有本村五保户,因患偏瘫十多年,家中无人照疗,而且经济又十分困难,我就主动上门了解病情,为他免费治疗、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还耐心向他讲解偏瘫的康复知识,还帮他做康复锻炼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像这种情况还很多
很多。
这些年来,我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即使半夜三更出诊,也是这样,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我还采取赊欠医疗费待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或者直接免费治疗的形式,为患者扰忧解难。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我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我经常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配合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及当地卫生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工作是消灭传染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他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始终以防病工作为工作重点点,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利用广播、墙报等向群众讲解各种预防措施,使预防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我村的防疫工作始终保持在全镇的先进行列。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对全村新生儿进行普查登记,及时上报,做到无漏登、无错登,建证、建卡率达到100%;每次接种我坚持亲自上门通知应种对象进站接种,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在我的努力下,村儿童接种率超过98%以上,在各种传染病预防宣传中,每次都是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确保不发生一例病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几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医
疗,享受国家的优惠政,我冲锋在前,耐心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使农村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提高了农民参合率,张寨村村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更好的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的问题。
我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管理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况,认真做到了补偿单、补偿登记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实行微机操作,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则大幅度地降低。但我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11 积极正常宣传医改政策,除了自己自学电脑操作、医改系统外,我还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并帮助他们尽快熟练操作流程。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保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在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的同时,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全村1140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尤其为本村93名老人,143例高血压病人,39名糖尿病病人,3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纳入慢病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为了关心老人身体健康,每年都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
体检,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人建立了“晴雨表”。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乡村医生,我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消除病痛。用我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一方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我们的中国梦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篇三: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范文一:
史怀清同志是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史家圪崂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回村担任乡村医生工作,48岁的他,一生只会做一件事,也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乡医,终结了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灰色历史。他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也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十多年来,史怀清把每一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视群众的身体健康犹如自己的生命,一心扑在全村258户1300口人的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妇幼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些平凡而又崇高的事业上,坚持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与管理知识,注重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使史家圪崂村卫生室成为全市较早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村级医疗机构,大大方便了全村及附近两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3000多名群众的卫生保健,医疗就诊。同时,在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上,他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他自己的人生途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激情投入 真心奉献
从小生长在沟壑纵横的山乡,史怀清曾不知多少次看到庄稼人田间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不知听到多少次农家院里乡亲们身患疾病的无奈呻吟。这些深深的印记,使他在上中学时就萌发了将来学医回乡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缠绕的愿望。
高中刚一毕业,他如愿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当时,史家圪崂大队部只有一孔破窑洞,一付药箱,一只听诊器和为数不多的一般常用药,集体经济收入也很微薄。史怀清不等不靠,用自己家的油菜,烤烟收入,从县药材公司够置回治疗感冒、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常用药品;接着,他与父亲商议忍痛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用所得的600多元钱重建了卫生室,购置了药柜和常用医疗器械。他一边向书本学,一边向乡卫生院的大夫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胜任了定期为儿童接种疫苗,实施妇幼保健等多项工作,而且能够上门为村里人诊治一般的头痛脑热等病症。为这些距乡卫生院较远的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掌握真才实学,史怀清与1986年至1988年自费在洛川卫生学校学习医士专业,其/ 11 后又两次在县医院参加集中培训,多次到延安市,渭南市人民医院观摩学习,并订阅了《卫生报》、《健康报》、《中国医刊》、《实用内科学》、《陕西中医》、《社区医师》等专业书刊,通过充电使自己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为了乡村医生这个无悔的选择,史怀清放弃了学生时代培养的其他特长爱好,常年与药箱,药柜做伴,在解救病人中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自己的事业,他让一个个轻松赚钱的商机擦家而过,却情愿为家庭生活困难的村民垫付累计达2.5万多元的药费;苹果生产大忙时节,他不时穿梭在众乡亲的果园里,为防止发生中暑,感冒而操心忙碌,却惟独难得到自己的十亩果园去干活。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鏖战中,史怀清所在的村因其地处延安与渭南两市的交界处的交通要道位置,县上在路边专设了检查点,他一面坚持挨家挨户宣传,发放口罩,体温计,到各个角落消毒,一面逐一登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及时查体温,留观,保证了全村群众的健康安全,同时还冒着酷暑奔波于村里于检查站之间,为检查人员送水送饭,协助他们检查过往车辆,人员,保证了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心系群众 无愧医魂
1998年冬,村民史学礼抱着三岁抽风的孩子到他家求诊,在吃药打针仍退不下烧的情况下,他想只能靠物理方法降温,顿时心中涌动着一股无形的力量,摸黑到附近的河里,侵着刺骨的河水捞起冰块,跑回家中用毛巾冷敷,用酒精擦洗手足,终于在凌晨五点多使孩子的烧退了下来。2002年村民史虎全母亲成玲女老人因患脑血管疾病在西安大医院治疗,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她无法承受放弃治疗,史怀清按时为老人上门输液治疗,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老人慢慢好转起来。村民史苍海在2005年春一场车祸使他瘫痪在床,史怀清定期为史苍海换药清理褥疮,也不收任何费用,输液药品都按进价开药,有钱无钱都按时治疗,史苍海病危时他联系镇医院救护车亲自送到县医院治疗。
多年来,村里有病人,他都随叫随到,免费为群众诊断,及时开方送药,近年来,他坚持每月按时督促每名适龄儿童到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疫苗接种,从而杜绝了全村传染病的发生,同时与镇妇幼专干协同进行产后访视和降消项目的政策宣传。在计生对象家里,他时刻不忘宣传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政策,宣传生殖健康有关知识,使计生对象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全村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
2008年预防手足口病重要工作时期,史怀清积极配合食品卫生监管执法人员检查村完全小学,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工作,细心指导学生灶,幼儿灶从业人员严格规范操作。同时,为300多名少年儿童讲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引到他们讲究卫生,杜绝手足口病病源,从而确保了校园食品饮食安全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更使史怀清寝食难安,他及时查阅网上资料,关注甲流动态,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向广大村民宣传甲流的有关防控知识,注意事项并免费给村民提供消毒药品。
热情服务 精心管理
近年来,国家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举措,使亿万农民群众享受到政府大病统筹,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实惠。而在试点工作期间,不少群众心存疑虑,作为全省试点之一的洛川县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引导作用,使这项工作起步良好,平稳推进,史怀清正是这宣传队伍中/ 11 的一员。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史怀清把村卫生室宣传栏的板书与进户发放政策问答印单,向群众逐项解释结合在一起,宣传每人只花十五元,大病医疗得保全的道理,使村民知晓率达100%;同时利用最早参加投保的村民马红梅在进行剖腹产后报销住院费用3000元,村民李金成老人参加合疗后住院治疗脑血管病得到5000多元补助款这两个身边的事例,同时把自己积攒的20000余元给参加合疗的村民就诊免费供应药品,启发村民自觉参保,及早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引导说服工作,全村的参合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8.8%,几年来,全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达390多人次。
在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上,史怀清建立建全了《卫生室工作制度》、《预防保健工作制度》、《药房管理制度》、《乡村医生职责》等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包括全县统一的正规处方,统一的发票和门诊日志,出诊记录,传染病登记等28种表册;坚持从省医药批发总公司,恒庆医药公司等正规渠道进购药品,使药品质量得到保证;严格执行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明码标价,并为村民出具票据,以确保群众的医疗安全。由于他坚持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遵守职业道德,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农村患者,使得他从事的村级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达到了群众满意,卫生部门放心的良好效果。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一起与患者在就诊,药品价格方面的纠纷,深得群众的信可。三十余年来,史怀清始终把医者,仁爱之心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追求,曾多次受到市、县、镇卫生部门的表彰奖励,荣获康复患者所赠锦旗40余面。靠着这种激情投入与真诚奉献,1999年取得《陕西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2006年取得国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同年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荣誉称号。
注重创新 不断发展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卫生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史怀清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更大的满足农村人们日益增加的生活健康需求。于是他用自己辛苦积攒的60000多元建起四间平房,作为村卫生室,分别设置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值班室。投资1万多元,添置了红远外治疗仪,周林频谱治疗仪和电脑,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查阅最新的医药信息和农村卫生工作动态;通过选购,使药品种类增加到385种,总价值三万多元,此外,由省卫生厅配备的资料柜,检查床,高压锅,消毒柜,缝合包等,使史家圪崂村卫生室的设施更趋完善。每个季度,他都在100多平米的村卫生室为村民义务进行体检,村卫生室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在他为群众治疗多发病等发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村民看小病不用再出村。
新农合是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党的惠民政策的重要体现,门诊统筹补偿模式启动之后,史怀清更是彻夜难眠,他积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农合,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处方登记管理,加强审核督查,跟踪回访,免费为村民提供健康教育,康复服务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
走过昨天,史怀清同志为自己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农生卫生工作的不懈付出感到欣慰。放眼明天,他更加笃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的信念,在这片播洒希望的金土地上坚实前行,迎接农村医疗事业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范文二: / 11
张水兵,男,1945年出生,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汀头村人,初中文化,1975年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04年注册乡村医生。
张水兵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师,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村医卫事业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张水兵同志就是那时由群众一致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走上赤脚医生工作岗位的。当年的汀头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对付。那两年光乙型脑炎就出现了三十多例,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张水兵也由于患胸椎结核被取掉了几根肋骨,他的走马上任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自身少几根肋骨他可以不当回事,但毫无医学基础的他要独自挑起全村医卫工作的重担,他顾虑重重,彻夜难眠,的确有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作出决断,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毅然走上新的岗位。为了尽快掌握医卫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几番拼搏的张水兵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张水兵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拖着半残的身子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张水兵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象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之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张水兵为此付得有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生动 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70年代至80年代,疟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他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疟疾病象全省一样被控制下来了,二十多年来汀头村从未发生过疟疾病人。2001年,镇村开展儿童免疫,一组村民王志军夫妇因信奉基督教,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张水兵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张医师,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张水兵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王的父母从旁规劝,施压,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王志军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05年,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一组组长卜乐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张水兵不厌其烦,三次电话,四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张水兵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张水兵自己掏钱/ 11 垫付,疫苗接种人数多的时候,张水兵向村支委提建议,由村上统一付费,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在张水兵同志的努力下,汀头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局面,六次大型防疫接种中,汀头村次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张水兵同志认真负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年年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一次逐门逐户的结核病人的普查排查工作,并在每个农户的门或墙上都明确记录好本户有无结核病例。历年以来,他每年积极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至6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每年都有13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在汀头村所有全程督导的结核病人中没有一个中断服药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在协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他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协助上级血防人员搞好本村的查螺灭螺,普查普治工作,每次都受到上级血防机构的好评,并赢得了汀头村百姓的信任。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张水兵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张水兵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汀头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张水兵当然受到表彰。
张水兵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他总是按时按要求呈报,从不缺漏和迟到。汀头村历年的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张水兵用辛劳换回了汀头村的美誉,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汀头村卫生室原设在张水兵自己家中,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1998年张水兵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花血本,出地租,自筹资金将卫生室迁建到村中心地域。环境大大改善,面积也成倍扩大,有药房24平方米,消毒注射室20平方米,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方便随时查阅。添制了紫外线灯、冰包、冰柜等消毒设施,在历次卫生查检中均符合标准要求。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三十余年来,张水兵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的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 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秀英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益阳市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村卫生室治疗,患者家属抱的是听天由命的态度,可张水兵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寒雨猛,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卫生室,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对待自己的亲
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张水兵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张医师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04年底,七组村民彭翠娥因失火,右大腿被烧见骨头,在益阳人民医院的治疗花去了5万元,也是钱空债累,只能回家治疗。张水兵同志为其换药护理长达14个多月,天天上门从/ 11 不间断,同样免收各种费用,仅按调价计算的几千元药费,张水兵也是至今还垫着。汀头村人家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张水兵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告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免收特困户患者药费近万元。张水兵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师,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罗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较难做到的。张水兵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汀头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去年春节,村民给卫生室送来一副春联:提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发白干部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干部群众对张水兵同志的无声赞誉。
四、遵纪守法,十分注重医品医德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张水兵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也靠预防保健一般医疗收入过日子,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张水兵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在岗位上奋斗不止,他有一个长远打算,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满足群众的需求,添制更多更新的设备,创造更优更良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培养接力人,逐步接替他的工作,为汀头村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11 / 11 / 11
第三篇: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范文。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第四篇: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医德高尚乐于助人
“为学习知识而去,为服务社会而来”的欧阳福佳,男,30岁,2009年7月毕业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2012年加入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后以高尚医德要求规范自己,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端正思想,服务态度明确,同时有一颗善良的心,作风严谨,为人谦虚诚实,不说空话,办实事,不骄不躁,有问题不回避,不泄露病人隐私,廉价行医,不谋私利。一个合格的医生,既要具备良好的医风医德,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临床的经验要靠反反复复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日积月累,逐步得以充实。
黔西县重新镇卫生院,离黔西县58公里,由于道路崎岖,很多地方180度转弯,甚至有的地方冬天容易结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每到冬天,大雪封路,很多严重病人无法到县城住院治疗。2012年冬天的一个夜班,黔西县重新镇头堰村杨月桥,男,60岁,患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0多年,症状加重,经积极治疗好转后,详细给病人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加重诱因,世界上治疗最新的进展以及一般注意事项后,病人虽然无法重塑心脏改变,但至今加重次数减少,家属多次感谢被婉言拒绝。
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从医6年来,我一直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村民深深的信任。并深信“一个医生取得病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以身相传”。为了更好的提高为广大群众提供治疗健康服务,为了给患者解除痛苦,为了很好地给基层患者解释疾病和理解疾病。我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现正在就读贵阳市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看书,网上查资料,虚心向老同志学习。
农村医疗工作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我只是千千万万基层医生的一个缩影,过去的成绩是我的开始,今后我要在医疗卫生事业上为人民的健康奉献我的一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业绩,我相信只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出彩的人生!
黔西县重新镇卫生院 欧阳福佳 2015年5月20日
第五篇:十佳乡村医生事迹
乡村卫生员在村医这个岗位上,他(她)们急病人所急,默默奉献,为缺医少药的农村带去了党的关怀与温暖,深得广大农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大力宣传乡村医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乐于奉献、恪尽职守、积极进取的先进事迹,卫生部开展“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评选表彰活动”,我省评选出7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30位“福建省优秀乡村医生”。现将7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摘登如下。
先做人,后行医
——记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乡村医生廖正花
乡村女医生廖正花出生于浦城县忠信镇,1968年中学毕业时,她目睹了家乡姐妹年纪轻轻就因难产而死,就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接生员。1975年,在大队党支部和群众的推荐下,她先后到了忠信卫生院、浦城县卫生局和建阳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卫生所工作,从事农村医生和乡村接生员工作。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雨雪,只要病人需要,她就送医送药到家。经她接生的父子两代人在坑尾村比比皆是。如今廖正花被村民们尊称为“廖姥姥”。坑尾村有十几个自然村,有的村和浙江省交界,为了能给适龄儿童注射预防针,她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为他们注射疫苗。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当浦城县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廖正花深入农民家中,广泛宣传这一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她还亲自为几家贫困户,捐助了合作医疗基金。廖正花在乡村的35个春夏秋冬里,任劳任怨,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她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医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1985年她被评为省卫生厅优秀乡村医生。
忠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好医生
——记闽侯县荆溪镇关口村乡村医生王斯义
王斯义从小就酷爱医学,18岁就被群众推选为“赤脚医生”送去培训,获得优秀成绩。无论在节假日还是夜间,他总是热情接待来看病的人。甚至连附近工厂的工人也慕名前来就医。有一次一名患者半夜哮喘发作,王斯义及时抢救,事后患者千恩万谢要送他红包,却被他坚决拒绝了。83岁高龄的李莲英因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致半生偏瘫,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王斯义坚持每天上门为其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护理,病人慢慢康复起来。为了解决村民安全饮用水问题,王斯义多方奔走,在华侨帮助下,村民们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村民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大降低。为了保障全村四千多人口的卫生防疫预防接种,王斯义不辞劳苦,组织卫生人员挨家挨户上门为小孩接种疫苗,使该村的预防防疫接种率都在90%以上。由于他的努力,村里的防疫工作多次得到县、镇卫生防疫部门的表扬。为了加强与完善村卫生所工作,2008年王斯义多方争取60万元人民币,在村中心建起新卫生所,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王斯义从医40年来,扎根农村,默默奉献,成为一名深受当地村民爱戴的乡村医生。曾七次被评为“闽侯县先进卫生工作者”,还当选为荆溪镇第七次、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和荆溪镇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
村医岗位上的一朵奇葩
--记宁化县方田乡村头村女乡村医生张月红
宁化县方田乡是一个偏远贫困山区乡,缺医少药。张月红从事乡村医生25年,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的诊所是接待站,也是救助站。她不仅常烧水烧茶煮饭招待病人及其家属,还陪送急重病人到乡里县里医院就诊,以致让同病房的人误认为她是病人的家属。村里一位姓潘的婆婆临终唯一的嘱托就是叫儿子不要忘记救命恩人张医生。为了抢救老人的儿子,张月红冒雪摸黑几十里路,将其送到中心卫生院抢救,才从死神手上抢回了一条命!她的家庭并不富有,在孩子尚未成年时,她的行医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几乎靠老父艰难种地来维持生计,为此张医生总是深感愧疚。她积极改善村里的医疗环境,努力增加投入,扩大诊所面积,坚持向国营医药公司购进药品。对残疾孤寡老人实行减半收费,为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等患者减免医药费5万元之多。张月红大型防疫接种中,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村里的“五苗”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张月红还每年坚持自费订10余份报纸、杂志,积极向村民宣传健康知识。2003年以全票通过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成为宁化县女村支书第一人,被人们称为村医中的一朵奇葩。
默默无闻做奉献
——记屏南县棠口乡西村乡村医生叶林球
屏南县棠口乡西村乡村医生叶林球,40年前在福清卫校农医班学习三年后,回到家乡卫生所担任赤脚医生。工作之余他还参加上海中医学院函受普及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村民叶清勉的儿子高热抽搐、神精志不清,十分危险,叶林球通过详细检查,诊为高热急惊风,通过及时的治疗护理使其得到康复。爱岭村林兴铭的女儿生病,无钱治疗,叶林球连续出诊几天,每次来回五六公里,终于把他女儿的病治好。村民都夸他是神医。尽管赤脚医生的工作环境差,劳务报酬落实不到位,很多人都改行或跳槽,甚至去做生意。当时乡卫生院也想调叶林球去卫生院工作,但他为了让村里的人能够及时看病,就留在农村,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医术奉献给当地村民。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叶林球对所有老人从未收出诊费和血压测量费。他的诊所做到了制度上墙、收费公开透明。他积极开展健康宣传和教育,增订卫生报和卫生知识书刊,做到每月出一期宣传刊。特别是非典期间利用村的有线电视广播给广大群众讲读有关资料知识,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员进行监控,并得到上级的表扬。现在,村里的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免率达到100%,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85%以上。从医40年来默默奉献,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赞誉,三次被省、县评为先进个人。
畲乡有个好村医
——记上杭县官庄畲族乡回龙村乡村医生周步芳
周步芳自1974年至今一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守护着全村4000多农民的身体健康。一次,一个小孩深夜发病,生命垂危,周步芳带上手电筒顶着腊月的寒风,步行8里多路,到村民家进行施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细心治疗,小孩终于脱离危险,病孩家人无比感激。又一次村民林梦卢于夜间起床突然昏倒,周步芳不管寒风雨雪,精心治疗五天,最终使病人得到康复。诸如此例,数不胜数。30多年,周步芳克服种种困难,每年诊治病人近万人次,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为改善村卫生所条件,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筹资近四万元,扩建了60多平方米的村卫生所,添置医疗设备等。10多年来,他免费为孤寡老人的咨询、体检、监测上千人次,对困难户看病者赊账累计七万余元。所在村免疫工作建卡率达100%,“五苗”接种率达100%。他负责的卫生所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卫生所”。
道德高尚 医术精湛
——记安溪县官桥镇草坂村卫生所乡医王才器
王才器自1969年任村里赤脚医生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形成了用中草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小儿营养不良”等专业特长。村卫生所坚持每月一期以上的卫生墙报,普及卫生知识,同时协助学校上好卫生知识课。为了不耽误村民看病,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2000年患尿毒症,2001年肾移植),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乡村医生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全村连续26年没有发生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历年来新生儿新法接生率100%,死亡率0。30多年来,全所没有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他工作的村卫生所多年来被县卫生部门评为“先进单位”,还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卫生所”。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个人”、“五好文明家庭”等,还先后担任过官桥镇第五、六、七、八、九、十届人大主席团成员,中共安溪县第九、十、十一届党代会代表。
村民爱戴的好村医
------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乡医周国生
周国生从小立志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平和县第一届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学习,加上自己不懈的临床实践,他的医术获得村民的普遍赞誉。从医几十年来,周国生体外肌肤手术成功率达百分之百,无一出现反复与后遗症。一次个别自然村出现“流行性脑膜炎”与“甲型肝炎”高发现象,他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改变生活用水水源,另一方面积极救治病人,经他接手的十几例“流行性脑膜炎”和数十例的“甲型肝炎”的患者都病愈康复,没有一例留下后遗症。周国生医德高尚,多年来不管在本村乃至小坪片区都有很好的群众口碑。1999年由于党组织的信任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及第八届镇党代会代表,并在第九届再次连任。2001~2002被中共平和县委授予“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2008荣获镇“十佳卫生标兵”等光荣称号。根据自己的“医案”撰写的“40%乙醇和山甘草液治疗早期烧烫伤的体会”和“三种草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体会”论文,分别《全国乡村医生优秀论文汇编》和《中国乡医临床汇编集萃》所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