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范文模版]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发展。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rehabilitation)。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 帮助其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治疗性小组
2,能力建立(capacity building)。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3,矫正(correction)。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 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5,预防(prevention)。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social action)。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 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 通过民主决策, 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类型 5很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借此可以提高组员的自信心, 体现组员的社会价值。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力。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工作)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动能力,促进改变。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 集结社会力量, 达致社会改 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 要尊重组员有选择参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 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
③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 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 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4,三种人际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5,小组的形成和瓦解: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
七、小组动力学由心理学家勒温创立
八、社会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班杜拉 2,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
3,核心内容:①观察学习与模仿。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其显著特点在于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 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②替代强化。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作替代强化。
③认知的重要性。在班杜拉看来, 人的学习绝不是像机器人一样被动、机械, 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④交互决定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 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4,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①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 形
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就提供给每个组员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 组员可以结合自 己的风格, 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 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 增加个 人的适应性行为。
②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小组成员间分享的经历、经验的材料, 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者前车之鉴, 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③班杜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个观点会使工作员在带领小组时更有信心, 也更能够放松。
九、社会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应用
1、主要内容:
⑴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 实现社会整合。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 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 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第二, 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 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第三, 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 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
⑵小组:此模式下的小组是通过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实现, 培养成员的社会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 推动社会变迁。⑶组员: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成员可以是全社会的所有公民, 特别是鼓励那些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参与。
⑷工作者:工作者在小组的整个过程中都与小组成员一路同行, 但在同行的过程中又扮演着一个可变的角色。
⑸实践原则: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小组本身以及有关的机构和社区要遵循许多原则。
⑹优势和限制:优势就是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 它将个人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强调个人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结构问题的解决相关联;限制是过分依赖意识形态, 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 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 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 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2,运用:这个模式的小组目前被许多社区发展(社区组织)机构采用, 有力地推动了
社区发展工作。如: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妇女成人教育小组
十、互惠模式理论基础之一: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每一个系统都会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协助人生活的系统: 非正式和自然的系统, 如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正式的系统, 如社区等;社会系统, 如医院、学校等。这些系统就是人所面临的环境系统, 每个人一生都要与这些环境系统互动, 既受环境系统的影响, 也对这些系统有能动作用。系统的适应性, 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小组成员 彼此之间必须互相沟通和接纳。
十一、理想情绪治疗小组
1,创始人:艾利斯
2,基本观点:认为每个人与生具有理性、直线思考和非理性、曲线思考的潜能。情绪的困扰来自那些个人的自我挫败的非理性的信念。为克服这些非理性的信念, 理性情绪治疗采用大量主动性与教导性的技术, 如说服、辩论、建议、指定家庭作业 等, 同时也挑战案主的那些非理性信念, 促使其以理性的信念体系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体系。
3,ABC理论:A 是直接的触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 是人们对该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C 是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情绪反应(emotional consequence)。A 并非必然导致C,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B 导致情绪后果C。4,运用: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彼此提醒接纳现实;可互相提供建议、评论、假设, 可互相发现问题, 提供反馈;可在他人的改善中学习和采取行动;可提供一个教、学、讨论与演练的实际环境
十二、小组领导者的方式(P101)
柏恩斯(Burns)把小组领导分为专权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
①专权式是指小组领导者以“权威”、“ 专家”自居, 将推动小组的主要责任寄托在自己身上, 小组的动力大都围绕小组领导者产生。
②民主式的小组领导方式是指小组领导者尽量推动小组的责任, 鼓励组员的参与和各尽所能去分担和完成小组的任务。
③放任式领导方式指小组给予每一位组员最大限度的自由去决定小组的目标和方向, 小组领导者是其中的一员, 其权力、责任与参与和其他组员没有区别。
十三、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P106)1.积极倾听
积极的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说话者所说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 也包括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途径让倾诉者了解你的倾听和关注。做到这一点的主要技巧是: ①倾听谈话者, 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②用眼睛扫视全体成员, 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姿态, 特别是面部表情和身体移动;③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 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挖掘出来, 适度地表达出来, 让全体成员知道。2.反映
反映是同感的传达过程, 主要是通过复述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揭示背后的情感来实现。反映是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的工作。
领导者对小组的反映有三个层次:①对某个组员的反映;②对两个或更多组员就某一话题的反映;③对整个小组正在经历的事情和阶段的反映。3.澄清
澄清是指使用某些方法使组员陈述的内容和感受更加清楚和条理化的过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澄清:①运用开放式的提问, 获得更多信息;② 可以采用重述的方法, 将组员混杂在一起的信息重新排列;③请其他的组员帮助澄清 4.总结
总结是将散落在交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 以精辟和简洁的语言对那些
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陈述。总结可以起到如下作用:①强化小组关注的焦点;②转换话题;③成为通向下一项活动的桥梁;④将主要点集中在一起, 深化主题。5.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
演讲要求做到: 有趣;与小组有关, 是小组此时此地所需要的;信息准确、新颖和客观, 并且考虑到了小组成员的文化和性别情况;简洁明了;令人振奋。6.鼓励和支持
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传达对成员的支持, 用及时的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7.基调的设定
基调的设定是指设置和创造一种小组的情绪氛围。领导者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言辞和他(她)所允许发生在小组中的一切来设定基调的。领导者在设计和带领一个小组之前, 应该根据主题和对象, 对小组的基调有所考虑, 如, 是严肃性的, 还是松弛社交性的;是对抗性的, 还是支持性的;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针对任务性的, 还是针对人的关系性的。8.自我流露
自我流露是指领导者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时, 将个人的资料、感受真实地呈现在小组中的情况。领导者的自我流露, 可以显示自己愿意透露个人的情况以及愿意冒险与大家交流个人情况;自我流露也可以告诉大家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 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和成员们一样要面对的问题;自我流露还可以作为一个样本, 让大家知道领导者希望从成员们那里得到怎样的回应。9.眼睛的应用
在领导小组时, 知道怎样运用眼睛是非常重要的。眼睛可以帮助领导者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成员们发言, 也可以阻止成员的发言。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注小组中的非语言的线索;②引导成员看其他成员;③引导成员透露其内心世界;④打断成员的发言 10.识别同盟者
在小组中, 如果领导者能够正确地识别那些可以依赖和合作以及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某个任务的成员, 将会对领导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十四、小组促进和干预的技巧(P113 注意掌握每一个技巧的内容)1.引导互动 ①联结。联结是指将组员之间的共同点提炼出来的方法。这个技巧可以帮助成员减少分离的感觉, 彼此之间获得更大的认同, 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增加小组的凝聚力。领导者有意识地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 并将组员尽可能地联结在一起, 其目的是减少领导者和组员之间的沟通, 增加组员和组员之间的沟通。
②阻止。阻止是一种干预的技术, 避免小组或某些成员做出不好的、不合乎伦理的、或者不适当和不利于小组发展的行为, 包括侵犯和攻击, 讲很长的故事, 回避或一直穷追不舍地向别人问问题等。阻止也是保护成员免受伤害的一种方法。当小组压力过大, 而且没有治疗性作用时, 或者组员被不适当地批评或者成为小组的替罪羔羊时, 或者被他人伤害时, 领导者可以通过阻止来保护组员。③设限。小组过程中, 有时候需要领导者设定好界限, 让小组的互动有所架构, 不可逾越或偏离目标。2.融合
融合是指领导者通过聚合或结合的方法, 简洁、有条理地对成员间的差异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可能是超越组员们的意识层次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以实现。
①综合。综合是指将成员口语的或者非口语的沟通内容, 即他说的和做的事情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结, 借以指出他们的某些重复的行为, 让他们看到一个成员谈到的四个或五个他自己觉得并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如此,成员会在旧的事件中领悟到新的意义, 更清楚地看到自己隐藏在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因而能够更了解自己。
②摘要。摘要是指小组的领导者简明回顾小组过程中成员们讨论过的核心问题和重点。摘要在小组会面即将结束时十分必要, 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的线索串在一起。摘要也可以用在聚会的中间阶段, 它提供给成员们一个机会, 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时间和机会深入下去。此外, 在每一次小组的开始阶段, 对上一次聚会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摘要,可以帮助组员回忆小组以前发生的事情, 也可以帮助上一次缺席的组员了解小组中发生的事情, 可以增强小组聚会之间的联结和整体感。③分类化。分类是指小组领导者打散小组成员的问题或关心的事情, 使其不至于太过复杂, 而是将这些问题分解成比较容易处理的单位。3.对质
对质是指领导者出于助人的目的, 在适当的情形下, 对组员言行的不一致, 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 对组员试图逃避的事情等做出挑战, 带领组员或整个小组对成员的软弱、盲点、内心矛盾和冲突做直接的接触。对质的形式:
①对质和挑战小组。对质一个小组, 主要是集中在挑战小组的主题和过程上, 尤其是小组的沟通形态、角色、抗拒和决策。领导者的目标是增进小组的互动, 发展增进成员沟通的方法, 并且提供成员进行事实验证的环境。领导者必须帮助组员, 维持小组的主题和焦点都是围绕着小组的目的进行的。在挑战整个小组时, 领导者应该强调对小组过程的特别关注, 对质造成小组产生障碍性的互动, 努力使小组成员更加亲密。领导者对小组整体的对质, 其注意力应该放在成员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成员本身。应该注意此时此刻。②挑战个人。在小组中挑战个人, 主要是帮助小组中的个人检查其行为、沟通方式和想法, 个人对小组和小组内的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个人正在发生的改变。对质个人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组员有足够的力量, 对质可以帮助他(她)运用资源, 突破个人现在的限制和想法, 重构个人的价值。但当一个组员正处于困惑或危机的时刻, 对质可能会加剧个人的危机状况, 给组员造成伤害。对个人的挑战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个人的矛盾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被扭曲的事实(组员经常会扭曲事实来符合自己的需要);阻抗(在小组工作中, 阻抗是指小组的成员试图保留不健康和非适应性的行动方式, 为抗拒改变而发生的针对小组和领导者的对抗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表现为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
十五、反情感转移(P122):工作员被案主所激发的意识反应或潜意识反应。
十六、社工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则(P132)1.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
作为一个小组工作者, 要想很好地领导一个小组, 与组员建立良好的沟通, 首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个人素质: ①自我察觉(锐地察觉自己的角色和应该表现的角色行为)②接纳③同理心④温暖(无条件地对组员表达关怀、亲切、友善、热忱)⑤令人信任⑥开放(不坚持己见)⑦一致性(真诚不做作)⑧专注⑨具有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 2.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技巧首先源于一个正确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技巧, 在小组工作者的培训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①不批评、非控制的态度: 遵循案主自决的原则, 尊重组员的选择和权力。②平等、协商的态度: 以平等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以协商的态度, 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
③关注的技巧: 谈话时的姿态、神态、坐姿、眼神等都能够反映出对组员的关注。
④语言使用的技巧: 多使用描述性语言, 少用评价性语言;多问开放式问题, 少问封闭式问题;多用简单句, 少用多重长句。多谈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不经刻意修饰而自然真诚地表达出来。口语表达要简练, 比喻要恰当。⑤积极的倾听和适当的回应。
⑥敏锐地察觉对方身体语言的意义, 辨别对方的情绪反应, 并有效地处理。
十七、小组冲突的种类(P135)从形式上来看, 小组冲突可分为: 1.真实冲突: 指围绕小组目标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冲突。2.非真实冲突: 与小组目标实现无关的矛盾表现。3.实质冲突: 指围绕小组目标的冲突。
4.感情冲突: 组员间情绪、性格上的冲突。(注意区分这几种冲突)从内容上来看, 小组冲突可分为: 1.理性及秩序性的冲突: 指围绕实现小组目标时发现的冲突, 表达方式是理性的。
2.心理及情感性的冲突: 指组员性格和行为不协调造成的冲突, 或因为组员未能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冲突。
3.权力及控制性的冲突: 指组员间因争夺小组权力和影响力而产生的冲突。★
十八、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P188)1.寻找相似性
在小组刚开始时, 成员会以外表特征和经验基础来互动。例如相同的年龄、民族、性别、教育状况、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爱好特长等因素都可以促进互动。2.彼此交谈
在交谈中应注意两点: ①在这一时期成员倾向与工作者谈话, 所以工作者要试图转移话题, 引导成员彼此之间交谈。例如, 可以让成员自我介绍;给一个话题, 让大家轮流发言等。
②成员此时只想听别人谈, 而自己羞于启齿, 工作者应该帮助成员梳理思路, 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3.消除顾虑
成员在交谈中总有小组不能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意图的顾虑。这时工作者应该积极与成员沟通, 仔细倾听, 引导成员之间最大限度地沟通。对表达能力欠缺的成员应该给予特殊的关注, 积极引导他们发言, 帮助成员梳理思路, 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4.仔细聆听
工作者应要求成员注意他人的表达内容, 学习聆听他人的心声。工作者本身也应该用聆听的技术来协助成员沟通。训练成员倾听的方法: 工作者可以询问是否听懂他人所说的意思:或要求成员轮流做段落总结;工作者可以问成员当别人不注意听你谈话时, 你有何感想等。5.同理、真诚和接纳
①同理就是工作者应该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倾听也是同理心的表现。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能够给予有效的回应, 让对方感到贴心、被理解了, 这种状态是人际互动的最高境界。工作者要使成员的同理心增强, 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表达同理心达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训练可以用“注意对别人言行的反应”、“ 角色扮演”、“给予及时回馈”等方式进行。
②工作者必须是真诚(坦白)的, 并且会对小组成员做出诚实的回馈, 使组员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真诚包括诚实与开放的心胸。真诚要靠自我了解来实现。真诚也应该包括工作者对成员不掺杂任何偏见, 对成员和小组的意见及时指出。③工作者必须学会接纳。接纳就是接受, 工作者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 对组员的行为、语言和想法等接受, 然后加以仔细分析, 制定一套有效的援助、治疗方案, 以便有效地工作。6.向成员解释清楚工作者自己的角色
聚会一开始成员还是非常关心这些问题, 工作者在这一阶段有必要说明自己的角色。小组成员对工作者的角色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不论工作者的角色是促成者还是治疗师、援助者等, 让成员清楚工作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7.向成员解释清楚成员自己的角色
许多没有小组经验的成员, 在第一次聚会时往往不知道小组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他们对一些问题问题非常关心和感到疑惑。工作者应该提前向成员说明小组的目标、规则、表达方式、自己所拥有的权利等内容, 鼓励成员大胆互动、表露、倾听、支持和对质等。8.掌握几种相互认识的活动并加以灵活运用 ① 游戏: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寻找相似点等 ②缓解紧张气氛的活动:多说问候语;唱一些流行的歌,减少紧张气氛;利用聚餐、郊游、舞会、劳动等多种形式达成共识等
十九、小组规范的定义(P192)
小组规范是指小组成员之间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规则与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 包括: 保守秘密、彼此负责、参与原则、开放和诚恳的态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对小组和成员不满的表现方式等内容。规范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同和默契, 它是在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 而不是工作者附加的。规范有利于小组凝聚力形成,也是治疗的有利工具, 规矩使小组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和活力, 使个人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规范引导小组的行为、安排小组的经验、制约小组的互动。当小组发展出规范时, 成员已经能彼此分享, 彼此之间已经可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规范进行接触。★
二十、小组冲突时的工作(P202)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的角色和小组规范形成阶段基本相同,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的地位是轴承的位置, 角色是可变的角色。关于工作者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技巧, 现提出以下几种。1.包容
工作者应该认为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 是小组的自然整合过程, 不一定是坏事, 绝大部分小组都会经过这一阶段, 处理得当, 坏事会变成好事的。其一, 没有冲突的小组是不存在的,冲突是小组的正常现象;其二, 许多矛盾是可以自生自灭的, 有时矛盾不公开化,反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若不加思考就将冲突公开化甚至上纲上线, 可能不利于矛盾的解决。2.冷静
①不做冲动的反应。应该善于利用冲突, 冷静分析, 循循善诱。遇到冲突时, 工作员应该冷静和敏锐地觉察出问题症结所在, 不宜有威胁、指责、挑衅或惩罚的行为。
②冲突有其积极的意义, 工作者必须协助成员使用冲突, 其方法是澄清冲突的本质, 支持和协助成员去解决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情绪。
③工作者协助成员澄清小组的过程时, 他可以将论题提升到意识的层面或使之语言化。④工作者干预冲突时不可太早封闭冲突, 也就是工作者不能为了及早跨过冲突的障碍而粉饰太平, 刻意地使小组表现牵强的和谐。3.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无偏见, 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冲突。这种冲突无论是成员之间的, 还使成员对工作者的, 都应该持有“公心”。4.分享
工作者应该对冲突负责任, 敢于面对冲突, 决不回避矛盾。工作者只有懂得分享, 才会认真关注每一个组员的实际困难和他们的思想、情绪, 也才会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援助。5.稳定
面对冲突, 工作者为了整个小组的稳定, 应该尽可能协调各种矛盾。在冲突阶段工作者应该以大局为重, 表现出高超的协调能力, 因为此时成员把工作者放在了“矛盾的焦点”位置, 他们会把各种不满、指责、攻击等情感莫名其妙地发泄到工作者身上, 这时工作者应该表现出高度的同理、诚恳和接纳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渡过危机期, 顺利进入成熟期。6.焦点回归
就是把问题抛回给小组成员, 让他们自我解决。工作者把论题抛回给小组是表现其轴承位置与可变角色的实质功能。所谓把论题抛回小组是指工作者不担任最终的决策者, 而是一位提醒者和鼓励思考的媒介, 他用启发性与示范性的表达以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看法, 让任何引起争议的话题能透过共同的参与达成共识, 也就是创造一个以小组为焦点的问题解决 情境。
7.充分运用下面两种游戏
这一阶段要充分运用建立价值、信念和角色扮演的游戏, 帮助成员澄清价值 两难困境, 解决冲突, 使小组顺利进入成熟和谐过程。
①认清价值观、修正信念的游戏:价值拍卖、鳄鱼河、冰海沉船 ②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互换、角色冲突 8.其他 ①退却。一部分成员放弃争执, 如儿童放弃游戏、夫妻由于情感破裂而离婚等。② 压制。小组领导通过强制手段解决矛盾, 主要有命令、暴力、强制解散等手段。③多数原则。即多数压制少数, 只不过不像前面的方法那么武断。④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经表决, 少数服从多数。⑤妥协。双方各自让步, 达成妥协, 以求取协调。⑥团体整合。经双方努力和磋商, 达成共识, 这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二
十一、小组评估(P230)
评估指就某个干预的效果或整个小组工作的效果进行的信息收集的过程。小组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一次干预过程, 或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 从而监测干预过程是否有效地完成了其既定目标, 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要, 是否对当事人产生任何有害的影响;干预过程中, 哪些因素导致了预期的变化, 哪些因素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干预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小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 组员改变的状况, 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小组评估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它是每个小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贯穿于整个小组工作全过程之中。二
十二、小组评估的类型(P231)
根据小组的进程,分为以下几种:
1、策划评估。评估小组的设计和计划过程,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在进行组前计划评估时社工要掌握以下资料:组员是否自愿参与小组,参与小组的动机,每个组员的能力,组员是否能够帮助小组实现目标等。
2、过程评估。又叫形成性评估,指对小组整个过程的评估,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3、结果评估。通常在小组结束时,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检测小组是否完成了目标。
4、效率评估。将小组服务的成果与成本进行比较。
第二篇: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小组评估总结报告
浏览量:167 来源:青翼网 发布人:chunjingtong 日期:2011-12-21 1:39:33 小组评估总结报告
一、背景资料
1、小组名称:快乐?宿舍大本营
2、小组性质:成长发展性小组
3、小组周期:1个月
4、小组共聚会次数:4次
5、小组聚会密度:3天一次
6、每次聚会的时间:90分钟左右
7、出席状况:每次都有人缺席,只有一个人四次到齐
二、小组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和组员间的相互支持,来帮助组员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到与舍友之间性格差异,进而能够理解包容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的舍友关系,正确处理宿舍出现的摩擦和矛盾。
对于小组工作人员的目标是培养其组织、策划、领导、协调的能力,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小组理念和技巧,帮助组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三、评估内容
1、小组目标是否达到:在第二、三以及第四次次活动最后我们都请小组成员对我们的活动进行评估,组员表示,小组活动中有很多的活动非常与实际相关,对处理宿舍矛盾矛盾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在活动过后,我们工作人员也会自己对小组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自评,判断小组目标是否基本上达到。
2、招募及宣传:招募首先是采用了在每幢宿舍楼下贴海报对小组进行宣传的方式,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没有太多人报名。大部分的成员还是通过别的方式招募的。根据我们四次活动的经验,招募确实是小组工作中比较困难的一节,很难招到人,而答应了要来的人不一定来,来了一次不一定来第二次,几乎每次活动都会有人员变动,让小组工作困难重重。
3、时间、长度和地点的评估:聚会时间往往与组员商定,由组员给工作人员自己的空余时间表,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筛选所有人有空的时间。有利之处正如上文所说,这是大家都有空的时间,方便组员参加;不利之处在于两次活动间隔时间比较短。
每次活动的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的控制和把握每次活动都做得很好。
活动地点设在社工实验室,环境很好,极适合做小组活动,但是在活动中,要是忘了关门会有人中途开门进来,就会极大的破坏讨论或者是游戏气氛。
4、小组结构:由于本次小组系普遍性的成长小组,且招募对象都是本校学生,宿舍生活背景相似,所以可以认为所招募的组员没有不合适之处,而具体的组员也没有合适不合适之说,各个不同个性的人在小组中担当不同的角色,保证了小组的多样性和小组文化的包容性,也促进了小组成员间对接纳的感受和学习。
5、活动的适切性,内容及方式:本次小组活动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本小组的性质,采取的活动方式以含有深层寓意的游戏为主。让大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同时,也在其中产生对自身和宿舍人际关系思考和反思。从内容和适切性以及方式方面来评估,四次活动都是很成功的。
6、个别组员的表现和改变
许小牧同学参加了三次活动,她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小组,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时,她总是能给出独到的见解,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组员。成员中袁帅是也参与三次活动的,他的改变十分明显。一开始,袁帅同学表现很羞涩,也不愿与别的组员交流,但到后来他慢慢地接受了小组,对小组有了认同感,愿意发言了,甚至介绍他的同学一起来参加小组。
7、小组互动
1)沟通和交往模式:在最初的破冰阶段,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不熟悉,所以第一次聚会时主要以工作人员即主持人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相互认识为主要内容,但通过一系列的破冰游戏和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渐多,小组的沟通模式于是也从一开始以社工带领为中心的模式,发展为后来的小组组员中心模式。
2)小组气氛:小组成员多数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所以小组气氛从始至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和谐状态。小组成员对于同一问题都由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也出现不同意见的争论,但最终都能以接受他人意见和提议。
3)小组规范:本小组规范主要是尊重所有小组成员,遵守保密原则,并保证每次活动都来参加,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所有游戏活动,尽情发挥组员自身特长,是组员在活动中增强自身技能。但因为活动在考试期间开展,很多同学空余时间较少,所以出现有些成员不能准时参加每一次的活动。但除了一些特殊原因,小组成员基本上还是能够遵守小组协约的。4)小组凝聚力:第一次小组活动和聚会较为成功,基本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所以小组凝聚力有了较好的基础。此后,经过后面几次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交流沟通逐渐增多,彼此更加了解,凝聚力也随之增不断强。小组凝聚力使得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还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5)领导模式:本小组没有明显的领导,由每次的主持人带领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组员与工作人员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之间都比较自由,无明显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6)解决冲突的方式:本小组一旦出现冲突,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都会有明显的觉察,会共同面对问题,并一起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工作人员主要充当协调者和中间人的角色,在小组冲突和矛盾无法靠组员自身解决时出面帮助协调组员关系,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
8、小组发展的阶段及方式
小组的过程分为开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第一次活动以小组成员的相互熟悉和认知小组目标、主题内容为主。第一次聚会的开始阶段,主要的方式是破冰游戏和沟通游戏、签订协约以及填写问卷等。从第二次活动开始,通过“模拟宿舍”的活动,认识宿舍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并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从而认识到宿舍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合理存在,并提高组员今后解决宿舍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属于成长阶段。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涉及到到培养成员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及涉及到“怎么做”,一进进入活动的应对措施阶段,主要培养组员能力,提高他们今后今后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小组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达到成熟阶段。最后一次小组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离别情绪,但由于小组成员都积极开朗、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因此并没有花太多经历去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活动中小组成员才艺展示部分,给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了组员对他人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促进了更深的相互认识,达到并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功结束。
9、社工专业态度及所运用的知识和技巧
在小组活动中社工运用了专业的价值观和技巧,并体现了专业的态度。对小组成员表达了无条件平等的尊重和接纳,在多次活动中运用了倾听、澄清说明以及引导谈话和游戏控制的技巧,运用了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知识,如符号互动论等。
四、财务预算报告 本小组活动中主要的财政支出是送给小组成员的游戏奖励和纪念品。4次活动共计176元。具体预算见下表: 物品 个数 金额
饮料 饮料 18瓶 45元 饮用水 20瓶 20元 奖品
棒棒糖 5支 5元 面包 不定 12元 奖状 12张 6元 零食 不定 25元 油桃 不定 10元 卡纸 3张 2元 墙纸 1张 5元
礼品 本子 18本 40元
复印 问卷及复印资料 不定 6元
五、遇到的困难
1.招募的困难:本来是室外展板宣传,由于放假原因,临时取消,只能宣传栏宣传,但是这种方式远比面对面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许多人对社工的认识还很匮乏,心理上不是很乐意参加。这个时间很尴尬,大家都处于期末考试阶段,不想浪费时间在“玩”上。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的话题比较现实,但也比较敏感,所以很多人不是太乐意参加此主题的活动。
2.成员的困难:有一些活动或许有些人做过,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导致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主客观原因,总有一些人迟到,活动不能按时参加,致使每次都有新面孔出现,四次全程参加的很少。有个别成员自身比较内向,比较拘束,放不开配合不太好。
3.社工的困难:分工不明确导致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有点互相推诿,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第一次主持,自身有点紧张,带动活动的气氛能力还不强。对小组的活动技巧还不能运用自如,对于小组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还不能灵活的处理,有待锻炼。经费有限,比较紧张(买卡纸、礼品、饮料及复印等)。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导致图片效果不太好。场地紧张,由于下一组的活动,我们只能草草换场地。
六、建议
1、社工在招募时要注意方式,比如说面对面的宣传,说清楚现小组的目标性质及活动形式,同时增加活动的创意,吸引广大大学生的参与。尽量面向学校全体学生,不要拘泥于一个专业或一个院系,以便具有代表性。
2、活动时间要把握好,不要过于拖拉,也不要过于太赶,要有条不紊的进行。
3、活动全程要有背景音乐,背景音乐要根据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注意音乐只是起调节氛围的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4、活动中要全程拍照,要注意抓拍细节,要观察所有人,而不是只关注个别人。必要时要进行录像,作为以后的分析资料。
5、对于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要注意安全,要有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好。
6、宿舍人际关系关系到小组成员的隐私,我们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对其他的成员也要进行约束坚持保密的原则。
7、对于有竞赛性质的游戏,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决抵制不公平现象。同时培养组员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三篇: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一:小组工作计划书格式
根据亲身体验和观察,发现过分依赖于网络社交的同学基本都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公共场合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没事整天宅在寝室且大部分都是手机控。这就严重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其以后进入社会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交生活。第三,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低,分不清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一味沉溺于网络社交,分不清社交网络的利弊,从而无法自拔。
那么如何减轻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走出虚拟世界增强其现实社交的能力呢?首先,大学生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心理诉求,认识到网络社交的利与弊,合理处理好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个小组会让组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有效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心理需求。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来促进组员间的互动,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借助小组方法的介入帮助其面对类似问题。并且组员在互动过程中可以互相监督,相互支持鼓励,从而有更大的信心去提高和改善。
除此以外,在小组的沟通方法上,会较多地应用到行为治疗、矫正等。因为假设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要通过准确的观察,加上此理论觉得行为是由环境和外界刺激决定的,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就很高。正因为小组希望改变他们目前的社交难题,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而在学习这些技巧的过程中,行为理论指出透过模仿学习、回馈及正面鼓励是能逐步帮助学习和运用的。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用正面增强和模仿。在正面增强方面,在提供沟通表达训练后,若组员能在组中适当运用,工作员便会给予这些组员口头上的称赞,来加强这种行为的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至于模仿示范,工作员会以角色扮演的方法示范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是供组员观察的模型,引导组员模仿学习。同时,组员间也会互相观察,对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加以仿效,也同样起到了模仿作用。
目标:改善大学生现有的人际交往的方式,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目的:
1、让组员进一步加深认识
2、让组员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
3、帮助组员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尊感,提高自信心
篇二:1小组工作计划书-新 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三:小组工作计划书—“网事”小组 小组工作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网事”小组——让网瘾成为往事
二、基本理念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是危害:性格孤僻、学习恐惧、精神不济、焦虑、失眠等。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自我发展,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治疗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网络成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课余生活单调,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差;摆脱孤寂,宣泄压抑情绪;逃避学习,逃避现实;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满足好奇心等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这次小组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小组成员就网络成瘾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网络成瘾程度确定目的,制定行动目标和计划,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变化给予反馈。最终使成员合理上网,丰富大学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重要理论
延安大学有网瘾大学生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向他们提供服务的介入点,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解决或者缓解他们
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社工的工作技巧,不断发现病他们的需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使其全面发展。
我们在与大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之后,逐步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主要在充分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之后,我们秉持着“人在情境中”的观点,运用同感、互助等方法,通过小组和个案相结合,小组工作为主,个案方法为辅的工作方法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需要,针对他们缺乏自信和自我认知以及对网络成瘾的正确认知,处理负性情绪,运用治疗模式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这几个方面,以此为侧重点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运用社工的专业技巧和方法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团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团体动力学。基于这样的理念,小组工作对于网瘾大学生具有直接的作用。
四、小组目标或目的
(一)、总目标
让成员合理上网,丰富大学课余生活,促使成员全面发展。
(二)、分目标
1、协助团体成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2、团体成员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间的互动。
3、帮助团体成员探讨个人网络使用情况,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成 瘾危害性,以及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学习积极的网络使用方式。
4、减少小组成员对网络的依赖,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自身生活。
5、引导小组成员树立信心,确立生活学习目标
五、小组性质
治疗性小组,并且为封闭性的小组,以互助的形式展开小组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让小组成员获得同感和相互支持,促进小组成员在认知网络成瘾的危害基础上,对自己加强管理,使其形成合理的上网时间。
六、服务对象及招募方法
4.对报名这进行适当筛选,并接受面试以确定小组成员资格
七、小组领导:8511宿舍全体
小组督导:马慧芳老师(公共管理学院)
八、时间安排:2012.6.10——2012.7.10 九.小组活动安排
第一节:网虫相聚之相逢是首歌
第二节:e网情深
第四节:穿越“生死网”
第六节:永远是朋友
十、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案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 :与服务对象深入沟通,邀请他们参与活动 从已经获得同意参加小组的组员出发,通过他们向其他人宣传,获得他们的认同感,积极参与我们的小组活动。2)组员对小组活动不感兴趣 :尽量使小组活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多互动,增强组员的自主性经常关注他们,给他们鼓励和关心。3)无法同时兼顾组内每个成员 :工作员分工合作,提前沟通,相互配合 在小组活动进行时,工作员要充分了解组员性格特征,在界定他们需要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和留意组员的言行并作出适当回应。4)小组内发生冲突: 工作员控制小组局面,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解决小组内的冲突和矛盾
5)几次活动后成员无故缺席:工作员进行口头劝说,做思想工作。6)资金不足:组员自己筹集。
7)天气恶劣:及时通知小组成员小组的安排,更换活动时间。
十一、预算
十二、评估方法
1、在每一节的最后部分,各组员的分享及意见,他们对小组的感受与意见。
2、工作人员的观察与分析。
3、出席率,小组投入程度。
4、后期跟进工作的情况。
篇四: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计划书
一、背景资料
1、工作人员资料
社会工作专业09级学生;沈可仁、陈诗梅、符莹; 督导:张源老师
2、小组名称 talk to her/him——男女大学生沟通促进小组
二、构思理念
1、问题界定
湖南商学院社会工作0901班原有23名同学,自大一以来,先后经历了4名同学的转系或转校,现只剩19名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同学们的交流明显不足,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极度缺乏,为了促进本班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特开办促进性小组。
2、需要评估
●本班男女同学缺乏沟通,忽视了与异性交流的重要性。●促进本班男女同学之间的交流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人际交
往的技巧。
●本班男女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将帮助他们克服在异性面前的紧张与不安,让他们更好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对可能出现的发生在男女同学之间的偏见或误解的预测和预
防。
3、分析问题成因及可能导致的长远性后果
●一般来说,同学们都更倾向于与同性交流,男女同学在同性
面前的交流频率更多、随意性更大,例如在同性面前交流的话题可以很随意。但是在异性面前,考虑到对方的兴趣爱好可能与自己不一致,害怕冒昧的谈论一些话题可能会涉及对方的隐私或对方不感
兴趣,所以促进本班男女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缓解异性间的尴尬气氛。
●由于男女生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
不必要的偏见或误解。所以让组员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4、介入点及介入策略
介入模式的选择:社会互动模式。介入策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男女同学沟通障碍问题。
三、小组性质及互动简介
1、小组名称
talk to her/him——男女大学生沟通促进小组
2、小组形式
组织性质为非自愿的封闭性小组,具有发展性功能。
3、举行日期
一周一次,每周周三上午
4、小组时间
鉴于每堂课的时间有限,建议每次小组活动为35分钟左右,即11:00——11:35。
5、小组地点
位于咸嘉4栋2楼的心理健康中心活动室。
6、小组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0901班全部学生。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
四、整体目标
促进本班男女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与异性交流的技巧,同时增强本班凝聚力。
五、具体目标/评估指标
目标
1、初步加深男女同学彼此间的了解,以逐步促进双方的交流。
目标
2、对可能出现的偏见与误解进行预测与评估,并设想适当的解决方法。
目标
3、评估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性别在自己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六、第一次小组活动的计划和日程 第一次小组活动
日期: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时间:上午11:00——11:35 目的:小组成员相互了解,促进男女组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根据本班学生花名册,确定本班所有同学为小组成员。
八、工作日程表
第一次小组活动:2011年5月11日上午,在心理健康中心活动室。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使组员相互了解,并促进男女同学间的交流。
第二次小组活动:2011年5月18日上午,在心理健康中心活动室。
九、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案
困难1:是否会有组员不愿意袒露心声,不能达到此次活动的目的。
解决办法:在小组活动时,尽量鼓励每一位组员发言,在必要时可以指明某位组员进行发言。
困难2:在小组讨论及互动过程中,仍然出现同性之间交流多的现象。
解决办法:工作人员在活动过程中,应尽量引导男女同学进行异性间的交流。
困难3:是否会有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兴趣不高,如何让大家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解决办法:在活动时要尽可能顾及到全部组员的情绪,使大家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十、评估方法
1、对结果的评估
评估方法:工作记录、结果报告。
2、对过程的评估
评估方法:观察、工作记录、问卷
十一、财政和其他资源的预算
1、地点和设备
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空间:心理健康中心活动室。比较舒适的椅子。一些纸和笔。
2、人力资源
本次促进性小组不需要太多的其他资源,需要三名社工专业的学生以及一名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的督导老师。
篇五: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工作计划书
一、小组理念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在当代大学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了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通过观察和总结二,这部分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缺少知心朋友。他们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感觉缺少能互吐衷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他们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和特定个人交往不良,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由于相处不好,常会影响其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同学交往面比较宽,但都是浅层次的交往,没有影响力,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并没有产生友谊,这种人际关系难以满足要求,所以他们多会感到空虚、孤独和落寞。
(4)感到交往有困难。他们渴望交朋识友,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以及本身个性缺陷和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如人意,感到苦恼,希望改变。
(5)社交恐惧症。这类同学对人际交往过于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交往中有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现象出现,常陷入焦虑、自卑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成长。
(6)抵制交往。前几类都有交往的意愿,而这类同学却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机,他们故意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癖。
大学生在具体交往中表现出以下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较强。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不适症”或“交往综合症”。经历各种酸甜苦辣的心理感受,给他们留下一些阴霾;严重者心灵扭曲,精神紊乱,甚至自伤或他伤,给自己、他人、社会都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就是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
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二、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同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歌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出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言行。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通过感知、认知、理解才能建立一定得关系。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如满意、厌恶等。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即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在小组活动中,组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完善、超越自我。
三、小组设计
小组目标: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小组目的:
1、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
2、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积极运用各种交往技巧。
3、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服务对象: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同学 小组性质:学习、发展性小组 活动次数:六次 小组人数:6-8人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沧波园校区社会工作系实验室 招募方法:
3、到学生班级和宿舍进行介绍并发放宣传单页
若人数过多则先对报名者进行了解,然后筛选部分合适的报名者入组。
工作员分工情况:共三名工作员,一名为主持人,两名为助理工作员,其中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活动进行记录、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另外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估、填写小组活动评估表。
三、活动内容: 嗨,你好!
本节主题:小组的形成和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
认识我,走近你(1)本节主题:自我探索与分享
认识我,走近你
(二)本节主题:自我行为的认知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种行为的认知
假如我是你
本节主题:同理心探讨——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心之桥
主题:学习各种交往技巧(信任、合作、沟通、理解等)
四、评估方法:
1、工作员自我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填写小组主持人自我评估表;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工作员都要填写工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估表。
2、小组成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前,都鼓励组员对本次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组员填写对整个小组的评估表。
3、督导或助理工作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督导或助理工作员填写一份对本次活动的评估表。
五、应变计划
篇六:小组工作计划书 第七
:
小 组 计 划 书 杨琦、梁艳、小组成员刘亮、曾星池、洪金 小组名称:突破第一步
小组理念
在两年的大学生活里,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勇气、胆量、自信心等方面的一些能力,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和自由发言,不少学生即使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害怕胆小不敢举手或站起来发言。在私底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对一些问题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是在公众场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在生活中,遇到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或是非常想去结识的朋友,亦或是其他的一些情况,由于勇气胆量,自信心不够,往往就会只能在心里想想,而不敢付诸行动,遗憾许久。大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的特点有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较强。一部分同学由于很少融入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的认识。
因此,我们社工应该开办一些服务帮助他们改善此情况。此外,对于一些并不像这类情况严重的同学,也亦多学习一些技巧,更好的提高和增强自己的能力。另外,工作员又可以通过小组中的互助,观察到组员的能力的改善,这比个案工作来的直接,实际,便于工作员给予更适当和实质的意见和帮忙。还有,组员间亦可互相发生“模仿作用”,从别人身上学习。
小组理论
(1)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注重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今后人格发展的影响,人的理性于意识的表现能力,个体所具有的不断成长和改变能力等。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的自信心。
(2)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的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三部分。在小组工作中,强调如何通过合适的“刺激”使成员的行为超着小组预设的目标发展。
(3)社会系统理论:就是将小组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的互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
(4)团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是相互关联的,且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故人们在其行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健全而适当的团体生活并且一直会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5)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理论内容:
(1)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人与社会并不是对立或割裂开的。
(2)镜中自我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
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3)首属小组
首属小组,它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这些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的品质和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获得并强化的。
小组工作模式 发展模式 1.理论基础
a)系统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b)场域理论 c)符号互动理论 2.小组目标:通过小组鼓励成员参与、表达自己,进而找出大家的共同兴趣和目标,以民主的过程实现小组目标和组员的自我成长。3.小组工作的特点
a)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b)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c)社工扮演协调者和使能者角色 4.工作原则
a)工作者应该通过评估其成员正在寻找的共同点,帮助小组强化它的目标。b)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和说明他与小组的角色,并订立一个明确的契约。c)工作者应该帮助小组成员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的小组目标上。d)工作者持现实的态度,相信小组主要是提供组员一个现实的人生经验,通过组员的互动及相互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个人成长。
e)工作者工作中以人性化的态度平等地对待组员,尊重组员,相信组员有权利和能力作出决定。
5.工作者的角色及技巧
a)工作者是一个使能者、教导者或领路人。
b)工作者本身是“工作者——案主”系统的一部分,既影响这个系统,又受这个系统的影响。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工作,而不是为他们工作或代他们工作。c)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包含很深的参与和感情投入。工作者必须表达他的期望,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的组员。
d)工作者处在小组和外界环境之间,成为调解人和资源提供者。6.工作者在这个模式中的任务:
a)找出组员个人自我感知的需要与其面对的社会要求之间的共同点。b)寻找并挑战组织实现共同点的障碍。
c)主动提供案主所欠缺的思想、事实真相和价值观。
d)通过揭示工作者自己的愿望、抱负和信念,鼓励小组成员,帮助他们观察及思考。e)界定“案主——工作者”体系处境所面对的要求及限制。
目标及目的
目标:增强组员的勇气,胆量和自信心,突破自己,勇于迈出第一步 目的: 1.让组员认识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从而为增强自己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
2.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积极运用各种交往技巧。3.鼓励组员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服务对象:希望提高自己的胆量,增强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心的同学 小组性质:学习、发展性小组
活动次数:4次
小组人数:6-8人
活动时间:下午4:30-5:30 活动地点:社工室
招募方法:
1、与之前参加过我系其他同学开展的小组活动的同学联系,邀请其中有意继续参加小组活动的同学参加我们此次的小组活动
3、到学生班级和宿舍进行介绍并发放宣传单页 若人数过多则先对报名者进行了解,然后筛选部分合适的报名者入组。工作员分工情况:共三名工作员,一名为主持人,两名为助理工作员,其中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活动进行记录、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另外一名助理工作员负责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估、填写小组活动评估表。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 活动内容(10:00am--11:00am)
第二节 活动内容(10:00am-11:00am)
第三节 活动内容(10:00am-11:am)
第四节 活动活动(10:00-11:00am)
评估方法:
1、工作员自我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填写小组主持人自我评估表;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工作员都要填写工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估表。
2、小组成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前,都鼓励组员对本次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活动全部结束后,所有组员填写对整个小组的评估表。
3、督导或助理工作员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督导或助理工作员填写一份对本次活动的评估表。应变计划
预算
共计 1.9+8+16+10+5=40.9 篇七: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工作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增强自信心
二、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四、小组目标:
1、帮助每个成员认识和了解自我的自信心现状从而全面准确的认识自我。
2、建立成员自信,促进成员接受自我、肯定自我,能够正面地确立自己及接受个人的不足之处,能够自我欣赏及较易找出个人的满足感;
3、协助成员增强自我,独立自主,帮助成员自我培养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4、帮助成员勇于自我表现,不再依靠别人的期望来生活,提高社会关键交往能力,增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5、让组员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拥有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五、招募计划:小组成员大约为8-12人,他们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心,渴望改变自己,提高自信心的大一新生。宣传方法包括同学老师介绍、班级宣传等。报名期限*****。甑别及确定小组成员的程序是自愿报名并经过挑选,额满即止。
六、活动场所:教师或会议室或操场
七、需要的资源;游戏道具、小组简介宣传单、相机等
八、小组活动时间:
九、小组领导者:
十、组督导:郝志成老师
十一、活动主要内容
1、见面会:
活动介绍:(1)、组织者/领导者介绍小组规则
(2)、组员介绍(打乱原来座位次序,前一人进行自我介绍,下一个同学重复前一同学名字,并且进行优点轰炸。)
(3)、互相鼓励(组员互相说出在见面会中发现对方的一些优点)
(5)、说出心目中的自己(每个组员都大声喊出自己想要改变的缺点,并说出自己想变成什么样子的人)。
目的:让成员了解参加这个小组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并使成员能够尽快彼此认识;使组员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让小组领导者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解每一个成员。
2、技能表/能力表(列出自己的优点):
活动介绍:(1)在纸上列下你曾经比较成功完成的一件事情,并于其后想想完成这
项工作需要有哪些技能,并将之列下。
(2)回顾你所曾受过的教育、所修的课程,在这些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技能,将它
们列下来。
(3)再想想你平时常常从事的活动,列下这些活动需要的技能,继续扩充你的技能
表。
(4)请回想一次你在工作(不是单指职业,指你曾做过的事)、学习上所曾经历的一次高峰经验(意指很快乐、很感动的一刻),与你旁边的同学分享这次的经验,并分析在这经验中显现 出你的哪些能力,把它列下来。将组员分为特定小组,分享彼此所列的能力
表
目的:让组员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优点;让组员肯定自我,提高自信心;让成员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增强自信。
3、放松自我
游戏介绍:(1)认识我,你很幸运(所有人在小组内自由走动,遇到想与之交流的那个人停下,握手作自我介绍,然后说”认识我你很幸运,因为我具备许多优秀品质,比如说„„” 至少说出四种优秀品质)
(2)互相鼓励(每个组员都大声说出其他组员的至少2个优点,并以“认识你我很高兴”来结尾)
目的: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游戏来加深组员的感情沟通,来放松自我,缓解各种压力,感受自信与人交往的快乐;进一步对自我进行了解,增强自信。
4、笑迎未来:
活动介绍:(1)互赠祝福(让每一位组员都写下对其他组员的祝福语)
(2)歌曲(所有组员同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3)组员互相告别(组员各自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组员成员告别)
目的:巩固本次小组活动,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小组活动。
篇八: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工作计划书
小组名称:dream high 指导老师:迟丕贤
一.小组活动名称:谁是我
二.活动背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下,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承担着较之父辈更大的压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认识社会,我们不得不组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小组,以获得整体力量。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难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总是存在各种干扰因素,让我们在生活中难以更准确,清晰地认清自己,了解他人,从而阻碍我们的成长和学习,不利于我们更好的融入团队和社会。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以及如何正确的认清自己、了解他人形成团队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更早的认清自己,做出合理的规划,准确地定位更好地培养自己,从而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小组活动的理论依据:
1自我概念: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影响到生活的每个部分。自我认识是留意及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一个过程,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还包括认识别人,并让别人认识自己。
镜中自我理论:镜中自我是库利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的主要观点包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
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五个等级构成,它们按照从高级到低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第一,每个人都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第三,基本人际取向。第四,关于相容。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四小组活动的目标: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小组成员在沟通之后更好地理解认识自己和他人,正确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相关方面的理解,是小组成员之间深入地了解对方,形成团队凝聚力。
五小组工作者:韩萍 孔凡琨
六小组成员:陈良霞,李蒙蒙,孙玉梅,王婷婷,耿阳阳,魏中彪,刘继康,刘永顺
七 小组活动地点:社工实验室
小组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7日
八具体活动内容:
第一:热身活动:(约十五分钟)
通过这一小游戏的讨论,活跃大家的现场气氛,为下一步正式开展活动做基础。
(一、)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接受表演节目的处罚。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二、)一反常态
规则:上场的队员听主持人的号令,作出与号令相反的动作!动作要快,若果做错则抽取处罚,(处罚方法写在小纸条上,由出错成员抽取。)
第二:主题活动
由工作者向小组成员介绍活动的名称、目的和目标以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流程,还有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规则。(约五分钟)活动一:
目标:通过交流互动,引导组员探寻自我,彼此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形成团体凝聚力。
方法:首先由每一位成员用小卡片写上有关自我形象的描述,包括个人特征、嗜好、个性、过去、未来、优点、缺点等。
然后,由主持人收回所有成员的自我描述卡片,并由主持人当场念出每一位成员的自我描述,由成员们来猜各个纸片上描述和刻画的是谁,并说出理由。注意,被猜组员不能承认是自己,可以发表否定是自己的看法。不论猜对与否,答案先不公布。
最后,到所有描述都被猜过后,再公布答案。讨论被了解与不被了解的感受。
规则:
1、自我形象的描述要尽量全面。
2、主持人在念卡片时各成员要保持安静,仔细倾听。
3、卡片所有人在活动进行中不能亲口承认或暗示所描述的就是自己,但可以想办法否定是自己。若违反此条规则则接受相应处罚(处罚写在小纸条上以供抽取)。
活动二:
讨论:1.成员谈自己的感受,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2.工作者将自己的观察与大家进行交流
活动三
将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与组员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对比和反思,更好地了解队友,加强对小组成员的信任、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
第四篇:小组工作游戏
小组游戏
1、手忙脚乱
适合人数: 15-30人 适合场地: 空地即可
需要道具: 每人一条绳,长度不同,视人数多寡决定大小。游戏规则 :
1.分派给每个人一条绳,每人大小不同,最长的绳围成圈要能容纳所有人,最短的至少要能容纳一个人。
2.请伙伴将绳子结成圆圈,并且双脚踏在绳圈内。
3.当主持人说“换”时,所有人必须双脚踏入另外的绳圈(给予足够的时间)4.进行二到三次后,主持人在说换时,拿起一个绳圈,这时候会有人迟疑要跟人共享一个绳圈,当绳圈越收越少,直到最后,大家全在同一个绳圈为止。游戏变化
1.可以增加移动的限制,例如:两人三脚,或是规定要用跳的等等。
2.规定绳圈内至少要有两个男生,或是至少要有一个A型的人,等限制,可以变成认识活动。
带领技巧: 主持人应注意组员的进度来调整活动的节奏,例如决定一次拿几个绳圈,目的还是要让活动紧凑,是最主要的关键。启示:可以拿来解冻,或是团队建立,也可以作为测试团队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是兼顾刺激性与教育意义的活动。也适用于迎新,或联谊活动。
2、左右护法
游戏方法:
(一)在教室中进行时,活动开始前应请同学将座椅前后左右对齐。(如在户外进行则请同学排成数列,并前后左右对齐,每列人数应一样。)
(二)请同学先认识邻近左右第一位同学,记住这二位同学的名字。
(三)带领者应事先准备全班同学的点名簿,活动开始时,由带领者抽点点名簿上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同学,其左边第一位同学要高举右手,右边的第一位同学要代替被叫到名字的同学大声答「有」,被叫到名字的同学则不需做出任何回应。
(四)如有同学未能在带领者喊出被点同学姓名一秒内做出反应,则带领者可请其上台表演或带领团康活动。
(五)依照以上的步骤,如进行顺利,则可要求同学多认识其左右各两位同学,依此类推,以增加活动难度。
启示:本活动主要用于在团体成员彼此陌生的情况,利用这一暖身活动可让成员有机会认识邻座成员,增加彼此的熟悉。
3、高空飞蛋
人数:五人小组为最佳,最多不超过30人 时间:三十分钟
材料及场地:每组鸡蛋一只,气球一只,塑料袋一只,竹签三支,塑料匙及叉各两支,橡筋三条;三层楼高度的房间及楼下的空地。活动目的:体验小组成员的创造力及团队精神。程序:
工作员把上述的材料分派给每一小组。请依照工作员所指定的高处(约至四楼层高度),将鸡蛋抛落地面。为了使鸡蛋不会掉破,可以用所给的材料来设计保护伞。
各组可享有二十分钟时间讨论策略并制造保护设备。二十分钟后,每组可指派一位学员在指定高处将鸡蛋抛
落地面,而其它学员可以到地面空地观察及检查落下的鸡蛋是否完好。鸡蛋完好的小组是优胜组。工作员可以奖励胜出组别一些小礼品作为鼓励。
启示:可以在由招培部培训志愿者的合作能力时使用。优点在于通过小游戏活跃气氛,并提些小问题,引导大家开动脑筋,发掘志愿服务中大家应该怎样协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有以小见大的功效。
4、空中楼阁
人数:大组可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为五人 时间:三十至四十分钟
材料:三条绳子长度分别为十米,九米,六米及十五个眼罩 场地:空地 程序: 第一阶段
工作员先把十五人分为三个小组 小组1:十米的绳子 小组2:九米的绳子 小组3:六米的绳子
工作员发给每人一个眼罩,并通知他们带上眼罩后 小组1:将绳子摆成一个三角形 小组2:将绳子摆成一个正方形 小组3:将绳子摆成一个圆型 第二阶段
当完成第一阶段后,工作员三个小组的全体组员,将这三个图形合并起来建造一所“房子”。
启示:该游戏的作用发挥志愿小组的领导能力,增强志愿者间的沟通默契,从而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并通过讨论题目反思在平时的志愿活动中,领导方面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及时解决。
5、同心网
活动时间:五分钟
准备材料:毛线五团、罐装饮料五罐 活动过程:
1.每八人一组,共分五组。一组一团毛线、一罐罐装饮料。
2.八人围成一小圈圈,毛线之一端由其中一人拿住,再将毛线团抛 向其他七人中之一人,其他人再抛向其他人。每人皆须手持毛线,再抛向其他人,每人可重复接到许多条毛线。
3.毛线在八人围成的小圈圈中呈网状,等到组员认为网够牢固足以 撑起罐装饮料时,便可把饮料直立放在网上(或将饮料撑起),若 饮料直立不倒,便算成功。
启示:让志愿者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使用在招培的培训中,加强合作氛围。
6、超级无敌猜猜猜
道具: 纸,笔,大盘子
玩法: 这个游戏跟国内的猜成语一样,就是把一些人名,地名,动物名,河流名等的写在纸上,然后玩家分成两大组,每轮各派出一名代表描述纸条内容,由组员们猜测,并记录1分钟内答对个数.至所有组员轮流描述完毕,统计哪组答对最多.7、麻 花 跳
项目类型:团队游戏
项目形式:6—8人最佳
项目目标:使学员认识到相互之间要协调好力量,照顾好弱势群体,一个也不落下
适用对象:小组成员
时 间:以竞赛的方式进行,用时最少的时间作为下一轮的时间底线
场 地:户外
项目要求:
项目描述:
1.所有的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小时侯玩的编花篮的游戏的方法把腿绞在一起
2.大家站好后,先顺时针转5圈,再逆时针转5圈
3.稳定好后再通过5米的距离,方法不限
启示:在该项活动中所有的人都要互相协调,配合在转的过程中才不会晕,在前进的过程中速度也会快一些。该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团结,大家因该时刻想到自己处在一个团队中,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8、警察抓小偷(呼啦圈)
道具:两个呼拉圈(一大一小)或(不同颜色)选定一色为警察,另一色为小偷。
玩法: 所有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不能放开,一个接着一个传,呼拉圈要通过整个人才行,当呼拉圈同时在一个人身上时,即警察抓到小偷了。
9、鸡蛋飞行器
操作方法:是用一个生鸡蛋和其它几种简单的材料做成一个“飞行器”,哪个小组的“飞行器”飞的最远而且不碎就是胜利者
材料:一只生鸡蛋,四个纸杯,一双筷子,长吸管和短吸管各两根.两只气球,几根皮筋,几张彩纸和几枝彩笔,“一把剪刀和一瓶胶水。游戏要求:每个小组除了要用这些材料做一个鸡蛋飞行器外,还要制做一面彩旗,用来标记”飞行器“落地时的位置,并要求在--个小时内完成全部任务。
10、比萨斜塔
概要:利用名片搭建比萨斜塔 道具:废弃的名片若干张 玩法:
1、个人成组对抗(3-4名)或团体分组对抗(一组2-3名)
2、每人各发10-20张名片
3、做法:将名片稍稍对折站立置于桌面上,然后叠上一张平面的名片,再置上一张对折的名片,以此类推,愈叠愈高。
4、限时三分钟,叠得最高者获胜,如果倒塌,需重新来过。
11、打破成规
前言:不知不觉我们会为自己设置一些障碍,从而阻挡了对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的认可和接纳。打破成规,突破限制,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目标:用实例向学员证明,成见可能会妨碍他们接受新观点 时间:20分钟
教具:每人一份纸和笔 过程:
1.让学员看一下由九个点组成的图形(如下图)。请他们照原样把这九个点画在纸上,要求用一笔、四条直线把九个点连起来,线与线之间不得断开。
2.给学员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试着画一下。然后问有多少人成功地解出这道题,并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学员走到前面,画出正确答案,或者用幻灯片给出正确答案。
12、奇数偶数
人数队形:没有限制,人越多越好;围成一个圆圈。游戏方法:
1、将全队人分成红白两对。
2、所有人围成一个圆圈,面向内侧坐下。
3、然后依圆中央的主持人的口令逐次报数。但是和普通报数不同,以只报奇数或只报偶数的不按规则的形态进行。
4、如果主持人说:“报奇数”,就是1,3,5,7,主持人换成说:“报偶数”,则接在刚才的数字报8,10,12,14。。。
5、如果说错了,就被判出局,必须离开圆圈。
6、玩到最后人越来越少,就可以结束游戏。
7、由主持人计算人剩下较多的那一组优胜
13、造反运动
人数队形:10-20人为宜,围成一个圆圈 游戏方法:
1、参加者围成一个圆圈,主持人站中间。
2、主持人说“右”,全部人就将头转左,说“左”,所有人就将头转向“右”,说“前”则所有人的头向后,也就是要做和口令相反方向的动作。
3、裁判或主持人要仔细观察参加者,发现有人犯错,就要宣判出局。
4、最后剩下的人即为获胜。
14、红黄牌
游戏介绍: 时间:5分钟 道具:红牌、黄牌 游戏操作: 两人并排站立 听意思举牌
老蔡说:举起红牌——举起红牌 老蔡说:放下黄牌 ——放下红牌 老蔡说:不要放下黄牌 ——举起黄牌 放下红牌 ——放下红牌
老蔡说:不要不放下红牌 ——放下红牌 老蔡说:不要不举起黄牌 ——举起黄牌 我喊一声后就举起红牌 ——不举牌 老蔡说:举起黄牌 ——举起黄牌
老蔡说:千万不要不举起黄牌 ——举起黄牌 老蔡说:不要放下红牌 ——举起红牌 老蔡说:不要不放下黄牌 ——放下黄牌 千万不要不举起红牌 ——举起红牌
老蔡说:举起双手、原地跳一下、放下黄牌 — 放下黄牌、举起红牌 老蔡说:放下红牌 ——放下红牌 老蔡说:不要放下黄牌 ——举起黄牌 千万不要不举起黄牌 ——举起黄牌 老蔡说:不要不举起黄牌 ——举起黄牌
15、大树与松鼠
游戏介绍: 适合人数:10人以上 适用对象:所有学员 时间:5-10分钟 操作程序
1、事先分组,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面对对方,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人扮松鼠,并站在圆圈中间;培训师或其它没成对的学员担任临时人员。
2、培训师喊“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它的大树;培训师或临时人员就临时扮演松鼠并插到大树当中,落单的人应表演节目。
3、培训师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并圈住松鼠,培训师或临时人员就应临时扮演大树,落单的人应表演演节目。
4、培训师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扮演松鼠,松鼠也可扮演大树,培训师或插其它没成对的人亦插入队伍当中,落单的人表演节目。
16、解开千千结
目的:破冰,让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时间:10分钟 活动内容/程序:
1.请参加者手拉手,面向内组成一个圆环。2.熟悉两旁的参加者,记下他们名字。3.大家松开手,随意走动。4.主持人喊“停”,大家保持在原地,找到步骤2时和自己拉手的参加者,重新拉手,切记左右手不可混淆。
5.此时,大家的手臂交错成网,让参加者恢复到步骤2的圆环的情况,但在恢复的时候每个人不可松手。
6.如果步骤5不能完成,可以请成员商量,是否需要主持人剪掉其中一个“结”(即难以恢复步骤2状态的地方),如果需要,主持人可以示意剪开,让此“结”处成员松开手,恢复到步骤2状态。
7.直到所有“结”打开,活动结束。
注意:左右手不可拉错。从步骤5开始,不经过主持人同意,不可松手。
17、流星雨
游戏目的:
了解合作默契的重要和影响因素;体验、回味自己他人的互动情形,并找出增进彼此合作默契的方式。
游戏程序:
1、所有成员背向圆心,围成一大圆圈。
2、培训师给其中3个人每人一个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其听哨音向上抛球,其它成员接住此3个球(上述三人不可再接回他们向上抛的球),一个人只能接一个球,再由刚接住球的三个人,向上抛球,由其它成员接,如此练习直到所有人都接过球(接过的人不可再接球)。
3、培训师再加入2个球,重复上述第2步的步骤,直到所有人都接过球,且球不落地(若有一个落地需重新开始)。接着再增加几个球,重复上述第2的步骤,最后直至加到N个小球,让团体成员每人皆有一个不同颜色的球。
4、进行最后一项挑战,听到哨音,所有成员将球抛向天空,不能接到自己的球,看看团体成员总共能接住几个球。让团体进行讨论后,进行第二次全数抛球的挑战。
游戏规则:
1、每当球一落地,培训师需让成员共同讨论,再重新进行下一次的挑战。
2、重复接球时,成员不可接住自己向上抛的那个球。
3、听到哨音,才能抛球,抛球要有一定的高度,约5至6米。
游戏准备:
材质松软的小球数个(视人数而定,每个人球的颜色需不同);哨子一个。
18、记忆考验
简述:随着越来越多要记的东西,试试自已可不可以 人数:不限 场地:不限
对象: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游戏方法:
1.全部人围成一圈,从第一个人开始说”今天我吃了一个AA"(AA为随意食物名!)
2.接着第二个接着说,吃了一个AA,二个BB„(BB不同的食物名!)
3.像这样一直传下去,每传一个人就必须重复前面的食物名,另加一个新的食物名。
4.一直到有人中途讲错出局!
19、穿报竞走
游戏方法:
1.报纸中间撕个洞,洞的大小恰可容二个人头。
2.两人一组,面对面牵双手,头插报纸洞中,向前跑到折返点后折回,中途报纸不得弄破,破了必须回到起点重头来。3.以最快完成者获胜。器材:报纸。
20、回娘家 游戏方法:
1.一男一女,两人一组,男蒙眼,女在前,以敲打脸盆来引导男前进,绕过折返点后回到起点,换手进行。2.过程中,女孩子不可开口,也不可以手牵拉男孩子前进;违者重头来过。3.最快完成者获胜。器材:(各组)蒙巾、脸盆各一
第五篇:小组工作策划书
小组工作计划书
一、小组活动名称:抢时间,将默契,齐努力。
二、活动背景:
默契来源于和谐的自然,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汇。自然界的默契依靠其本身的和谐,生活中的默契却发于人们自身固有的灵性。培养默契可以促进我们跟好的成长和发展。
90后是吃肯德基、玩动漫、打游戏长大的一代,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他们爱钱、爱玩儿、爱自己、爱自由,渐渐地90后的孩子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他们就像金丝笼里的小鸟——看似安逸,其实是孤独的,但创新、主见也是他们“孤独”的衍生品。
在很多人眼里,90后像是川辣鸡翅——劲辣、古怪、自我中心、个性十足。的确,崇尚发展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是他们的信念,但这显然不是他们信念的全部。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充分展现个人风采,而什么时候应该适当收敛锋芒以便更好地融入集体、为整个集体的目标和荣誉而奋斗。90后的自我展现欲很强,当然他们也有表现的能力,对于事物的看法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见解,这让他们在团队中既容易脱离孤立,也可能提出更为有效的方案。但他们还需要去深入了解社会,才能理解团队默契合作的涵义。
三、小组活动的理论依据: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如满意、厌恶等。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既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艺术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积极运用社会工作的各种专业方法,帮助组员挖掘自身的潜能,鼓励组员勇于表达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需要理论 帮助小组成员明确小组目标和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对自己就业还是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会与人沟通保持默契在生活中是一种需要,在大学里是最好的提升这方面能力的时期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肯定。在让组员在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树立改变当前的状态,通过组内多方的交流学会沟通技巧,增强与人的默契程度。对于积极的行为进行肯定,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引导。
镜中我理论 感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映,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在小组内寻找他人眼中的自己,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己。
交流分析理论 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不足,纠正不良的沟通方式,以增强与他人的默契程度。
四、小组活动目标:
注重培养小组的开放性、小组的凝聚力和小组的责任感。发挥小组的领导能力,增强组员间的沟通默契,从而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小组组员团结默契,让组员知道默契的重要性,加强默契氛围,在实现共同的目标的同时也实现组员的自我成长,帮助组员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培养领导才能、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五、小组工作者:赵成才贾丽
六、小组成员:杨宇涵杨丽慧谢春红王雪时元镇陈旭谢卓飞衣龙凤薛淑云
七、小组活动地点:社工实验室
小组活动时间:2012年 4月13日
八、具体活动内容:
第一、热身活动(以老师安排的活动为主,破冰游戏根据时间安排可以省略。)
破冰游戏 :逢七拍手(15分钟)
破冰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使团体更加融洽,鼓励害羞的人更多地参与,活跃团队会议的气氛,使完全陌生的人群建立起凝聚力。
人数:8-15人,就是以小队人数为原则。
道具:无
场地:能让大家围圆坐下即可,长条形的餐桌也可。
游戏规则:
1.从某一人开始顺时针报数,当报到七或七的倍数时,此人报该数的下一个数代替,不能喊出7或7的倍数。
2.待大家熟悉规则后,就增加拍手的频率,除了七和七的倍数,只要有七的数字就要拍手,例如:17。甚至数字加起来是七的倍数也要拍手,例如:35
变化:
这个游戏变化很多,可以举一反三:
1.到七的那个人不喊数字,而旁边两个人要拍手一下。
2.到七的那个人不喊数字,他对面的人要拍手一下,并且喊下一个数字,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让大家报数,只报一半就从头。例如:八个人报到四号后再从一开始报,这样每个人对面就有一个人跟自己的号码相同,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对面的人是谁。
注意:这个活动关键在于规则的熟练,才能让活动刺激有趣,所以不要太快玩进阶的规则,甚至不要把规则作得太复杂,越简单可能会越有趣。该游戏有助于组员相互熟悉,减少陌生与尴尬,使其很快能感受到小组轻松、温馨的氛围。
第二、主题活动
由工作者向小组成员介绍活动的名称、目的和目标以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流程,还有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规则。(约五分钟)
(一)心心相印(指手画脚)
场地:社会工作实验室
道具:带词语的卡片
游戏规则:
1、将组内成员分成两组,每组4人,排成两列。每组后三个人背对着排头。
2、排头抽取带词语的卡片,看完后将词语意思通过动作比划给第二个人,不能发出声音。
3、第二个人将看到的比划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
4、最后一个人猜出成语,比赛看哪个组猜的准确,用时更短。
(二)互相交流学习
每个人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合作中较为默契的一件事,并总结上一个活动中自己的感悟与心得体会,说出自己以为怎样做更能增强与他人的默契程度。
(三)小组工作领导者总结
首先你得先清楚他们的个性,人品,素质,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