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心得

时间:2019-05-12 06: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心得》。

第一篇: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心得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之心得 ——W682团队精神

W682 张玉皇

经过学习详阅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后,感触颇深,结合本次学习国学中的管理之道之团队精神和本组的工作职责,心得体会如下:

作为设备处磨润液控技术小组专案工程师,自己肩负着磨润液控技术组织的统帅,是W682战略管理的核心,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了W682组织的兴衰。而塑造一个高效的W682团队并发挥其作用,就成为全公司液压润滑技术管理有效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方面。

W682在建立之初,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动机、价值观不同,此时则需要团队成员动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讨论和完善一个在集体层次和个体层次都能被接受的目标,而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漫长的过程,做好了它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做不好则前功尽弃。

由于W682小组在组建之初困难重重,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求同存异未做的很好。在组内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实现自己中的价值。其次,彼此过于依赖。成员由于经常在一起生活和工作,所以常常会导致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而失去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只有团队成员相互依赖,团队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但是成员过于依赖容易阻碍成员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大锅饭现象的发生。

W682小组的组建和融合及把该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高质高量正常开展是过程是漫长的,但它也不是无坚不摧的,以下就从国学角度来阐述应对团队精神破裂措施: 一、一视同仁。作为一个团队,需要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去尊重、理解信任对方,还有一句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和为贵”。既然缘分让大家聚在一起共事,那就应该拿出海一样的胸襟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共同为企业效力。当然,如果有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融入这个团体,那只能被淘汰出局。“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相信这个团队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二、“和”能兴企。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要恰到好处的相合,最适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在团队中,就是人和、心合、团结一致,向既定目标前进,作为小组长,我将严格落实好“和”的精神,让工作在“和”中更好的完成。

最后,尊重与信任。团队的尊重与信任包括两重含义。一是组内的每个成员能够相互尊重和彼此理解;二是小组长能够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调,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应该向人民军队学习,虽然说达不到他们的标准,但如果能学到几样,对团队的整体发展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我们的W682小组亦如此,应该有自己的灵魂,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合作,交流,拥有自己的灵魂,才会拥有军魂般的团队精神,敢于担当责任,敢于奉献一切。作为负责该小组的我要以身作则、统领大局,不断提高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标准,为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团队而努力!

第二篇:浅议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之道

浅议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之道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特别关注员工的激励。一是因为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 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和效果明显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如今最剧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企业管理课题。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一个 矛盾:如何解决员工欲望的不断膨胀和薪酬的相对稳定。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面对企业员工 欲望后面的永恒难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和企业的整体激励机 制,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创新激励教育机制,强化对职工的潜能开发。

一、企业对人的有效激励,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对员工的直接激励——这肯定是重要的 现实社会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分配。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 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 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 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 80%—90%。所以如果员工对分配制度不以 为然或者觉得理所当然,那么这种分配制度一定是失败的; 而没有达到激励效果的分配对企 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损害。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模糊理论:满 足员工的需求,就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企业成员都想得到而又不可能都得到最大化的企业所拥有的分配资源,将这些资源优先 分配给成绩优异的员工,是必然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最大的工资、福利的回 报(管理学/工商管理/企业研究论文。有的企业虽然给骨干员工以极其丰厚的工资待遇,但是 他们并不满意,反而愿意到别的工资、福利相对低的单位去,这就是因为后者有良好的文化 氛围,协和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思想有魅力的企业家。在很多全球名企的实践看来,解决人才激励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员工 待遇的一部分。

(一)企业社会美誉度是员工得到的文化待遇 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必然产生良好社会美誉度,这会给每个员工带来许多无形的益处。这 样的企业招聘门槛高,外界印象是非常难进入,而你一旦进入成为其中一员,首先你会觉得 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有一种自豪感,自信心很强,工作是愉快而充实。同时社会也对你另眼相 看;当你选择流动,企业品牌背景又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砝码。

(二)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积累是宝贵的个人竞争资本 一个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有些经验甚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你只有深

入其境,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经验的获得,远远无法用金钱

入其境,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经验的获得,远远无法用金钱的尺度去衡量,将使你终生受益。

(三)企业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这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福利。

二、除了对员工的直接激励以外,企业的整体的激励机制,往往更带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的激励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人们由需要而产生动机,由动机而产生行为,由行为而产生效果。有效果不一定产生激励。必须有好的评价才会产生激励。——评价是激励问题的关键所在。评价有两类:

第一类是他人的评价。如对员工工作的认可、首肯、鼓励、奖励都是“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产生激励作用。管理人员应当善加利用,不要吝惜适当的评价,就能够产生很好的员工激励作用。不见得要给员工很多的奖金和福利才能够产生激励作用。因为两者并不成正比。第二类是自我评价。管理者与员工共同确定了目标,员工实现此目标后自我评价很好,就能起激励作用。其他情形下员工所确立的工作期望、追求,实现之后,都起激励作用。评价受企业整体状态的直接影响,激励在组织系统中就不可能是孤立事件。企业的整体的机制必然对激励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构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更重要的问题。

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那些生产技术落后,员工素质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的企业更是举步为艰。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要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创新激励教育机制,强化对职工的潜能开发。

(一)大力开发现有人力资源,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资源方方面面,管理内容繁多,而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才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造就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开发队伍是企业产品开发、适应市场的重要环节。

企业发展离不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无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市场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生存发展要靠加快产品更新速度来赢得市场,确保优势,就需有一支具备持久的创新能力,拥有丰富想象力、观察力的技术开发队伍。

(二)成功的企业激励机制,从提高员工自信心开始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于企业来说,最具活力的是人的因素,是职工饱满的热情、高效工作,积极创新的意识,令人振奋的工作效率。这些不仅是组织得以维持,发展的基础,更是任何蓬勃向上的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内在机制。

自信是个人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员工潜能开发的前提。企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一批饱含热情、充满激情、拥有自信,富于创新的优良员工。长期以来,企业不重视或根本没有开展员工自信心教育培养,造成了企业员工普遍存在信心不足,动力不够的状况,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步,使企业管理的各种措施难以顺利实施。当前企业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员工自信心培养教育体系,提高员工的自我形象,使

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企业组织和个人所面对的各种挑战。

(三)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教育体系

为让员工树立人生奋斗目标,企业应告诉每个员工,企业的战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产品开发目标、创新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到每个基层组织,直至员工个人,让广大员工事业有奔头、工作有干头、经济收入有想头。通过构造企业员工共同的目标体系和价值观念,将全体员工的潜在智慧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强大动力。

(四)强化激励教育,促进潜能开发

国外许多成功企业一般均已建立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经营理念奋斗目标的完整激励教育体系。应用心理学的成果,通过培训会、成果分享会、成功心态教育等多种形式强化员工的成功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训练和磨炼。

过去,我门不重视个体心理对其行为的重要影响的研究,强调用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去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原有的说教方法已难以在员工内心产生振荡。因此,应在现代心理学、行为学、成功学的基础上借签国内外企业成功的潜能开发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教育体系,使员工充分认识潜能开发的意义和重要性。

总之,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决策正确,组织管理得法外,提升员工的士气与斗志的激励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决定因素已不仅仅局限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财产物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在企业管理中采用有效的激励之道就成为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寻求更加有效的激励之道。

参考文献:

[1]李家强,《员工激励——16种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广州,广东出版社,2010年10月;

[2]格伦辛格.波帕尔、郭存海,《员工激励的实践与案例(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

第三篇:国学中的管理之道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转载)国学中的管理之道》(转载)》(转载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内容介绍: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内容介绍:

翟鸿燊主讲:《大智慧二》已经上市!欢迎来电订购!嘉宾简介 国学应用专家、书道家、演讲家、国际 TAT(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学术体系创始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 特聘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乘智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 目特邀国学专家、博雅观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家顾问。长期以来,他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的研究,在融会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 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 了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很大凡响。近几年来翟教授应邀向政府部门、知名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做了上千场各种 形式的国学应用培训与演讲,场场爆满、场面火爆、反响极其强烈、使数以百 万计的各界人士获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悟。翟教授面向政府部门的培 训经常是省长或省委书记都自愿出席。翟教授的培训课程诙谐、幽默、妙语连 珠、思想深刻而生动、感人至深、发人深醒,过后让人回味无穷。极佳的培训

效果使得翟教授的培训课程和企业咨询项目应接不暇。翟教授被誉为中国当今 最具价值的国学应用专家。翟鸿燊教授畅销专著:《领导的力量》、畅销音像制品《国学之大智慧》 和《道法自然》等。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翟鸿燊主讲的又一鸿篇力作——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 这些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包含着哪些卓越的智慧? 这些盛传数千年的人生智慧,有着怎样突出的当代价值? 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管理者,如何使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完美结合? 如何用国学智慧开创现代管理新局面? 管理中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沟通、协调、用人、团队建设…… 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完美结合,国学大师翟鸿燊主讲——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 隆重问世!敬请关注!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课程提纲: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课程提纲: 第一集 见贤思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独乐乐,众乐乐 4.四海之内皆兄弟!案例:北京 2008 奥运会开幕式。

第二集 立德修身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人与道之间的关系 案例:1.限行车辆,换来数日蓝天; 2.快乐资产负债表 第三集 忠孝天下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3.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案例:1.经济崛起文化繁荣,“汉语热”席卷全球 2.孝敬父母要趁早

第四集 处世之道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之道,其为仁之本与(欤)2.子曰:色难!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求百世功 求千秋利用 求万代名 案例:1.感恩要常怀于心 2.蒙牛文化

第五集 沟通智慧 1.精乃生命之力;气乃生命之能;神乃生命之光 2.喜悦心——是最好的人格状态。案例:

第六集 人脉建设 1.喜悦心——是最好的人格状态。2.人脉建立 案例:火车站接人

第七集 团队精神

1.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 2.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3.利者义之合也。案例:1.捐出全部资产 580 亿美元的比尔盖茨。2.将源兵魂(亮剑)

第八集 团队打造 1.精乃生命之力;气乃生命之能;神乃生命之光 2.领导人: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5.知治身,则能治国,内圣外王,其理一贯。案例:1.里根拜老子为师 2.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第四篇: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

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学院式教育有一个规范长度,但宽度却可以改变。也许孔子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大家知道,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其实这就是正的结果。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一切为我所用的融合境界呢?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

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不愿意提及神、鬼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他着眼于现实的表现。

比如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淡淡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你还没弄明白,怎么先想着去侍奉死人?就是说,学习还是要先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别去考虑虚无玄远的东西。

子路不甘心,说:“敢问死。”死亡是怎么回事?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孔子的这个态度对我们今天仍很有启发,在学习的时候,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到了该立的年龄才真正可以立起来。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严冬时节“独钓寒江雪”,完全是为了垂钓而垂钓;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转身走了。为什么?他因为想念这个朋友,乘兴而来;到了朋友门前,兴尽而返。这就是“雪夜访戴”的故事。这些古人,都忠于自己的心灵,心灵的指向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四十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

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它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但现在往往被大家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对于一种行事方法的判断,无所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只有什么是合适的方法,而合适往往不是走到极端的。“四书”里面有《中庸》这本书,《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而当走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人的很多标准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再过十年,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的同时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就是因为在他自己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说,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赞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外”,明白了“荣”与“辱”。

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我们谈论“知天命”这个境界的时候,很自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该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

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到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度。这就是孔夫子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的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就好像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支铅笔,一个圆,将圆画成七等份,再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戳在笔尖上快速旋转,结果呈现的是白色。这种白就是七种颜色绚烂之极之后融合而成的一种颜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生活。

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实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第五篇: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光阴荏苒,我已经步入高中了。偶尔也想到人生这一大题目。特别是夜深人静时捧读《论语》,细细品嚼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未免不是一种享受。

——题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首先是有价值诉求的。在他看来,人生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一.正直

孔子认为,正直是人的天性,是人最基本的素质。所以“人之生也直”。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乏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在矫饰和虚伪中度过一生,但“罔之生也辛而免”。这些不正直的人只是侥幸逃避了惩罚,并不值得羡慕和模仿。正直在外在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情感,如率真,真诚;从内在看则是道德境界和行为方式。

正直的人,要用正义规范自己,用正义来处理周围的事。孔子强调正直是与义密切相关的,“质直而好义”。一个正直的人必然是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必然是见利思义。人生只要有了“只”和“义’,即使平平淡淡也是快乐的。

二.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到的升华和人格完善。“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在人生的追求中我们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三.学习

孔子认为,学习是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的基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要学习新的知识,还应该反复练习巩固。在学习过程中,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专心思考,而这种专注于思考的能力使人更具深度。能坚持学习新知识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在此基础上“时习之”,更加考验一个人的毅力、耐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不拘泥于课本,汇江河为大海。孔子的学习是广义上的,永远都保持谦虚地学知识,学礼法,学习他人的处事态度,或者思考别人的行为而使自己有所收获。更可贵的是这种学习不是盲从,而是有选择性的,基于理性思考的学习。学习他人是为了完善自我,而不是一味模仿导致最后遗忘了真正的自我。

四.理想

孔子认为,志向并不是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成绩更加重要。

孔子的人生思想是丰富睿智的。他所期望的人生是积极入市的人生,是达观进取的人生,也是谨慎戒惧的人生。两千多年来这些人生思想孕育了无数志士仁人。至今任然具有现实意义。

——后记

雷紫光

2012年元月

下载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之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心得之家和万事兴

    国学心得——家和万事兴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万事兴,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礼千斤。老百姓流传一句话,国安享太平享太平,国强民才富,民富国安定,......

    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心得(范文)

    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心得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两天的国学与......

    浅谈国学与企业管理

    浅谈国学与企业管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传统国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国学......

    国学与企业管理

    国学《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培训大纲课程背景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意识!随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企业批量进入世界500强,目前的中国企业,已不再满足于照搬照抄、盲目......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忠孝天下(最终版)

    国学中的管理之道——忠孝天下 主讲:国学大师翟鸿燊 你们老有人问我,团队的忠诚度怎么建立,如何找有忠诚度的员工?其实,我送给各位一个字,也就是我们山东人,也是我们国人,非常重要的......

    翟鸿燊国学中的管理之道

    《翟鸿燊国学中的管理之道》有感 在《国学中的管理之道——立德修身》中,一代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用他生动幽默,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

    “两面派”:CEO现代企业管理之道(精选合集)

    “管理,就是让他人做事的艺术”。作为管理者,要使团队具有战斗力,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更应具备卓越的管理艺术,用自已的人格魅力感染下属,使下属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

    感悟企业管理之道(共五则)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感悟企业管理之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万众瞩目与期待中胜利召开了,总书记做了工作报告,下发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