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5篇)

时间:2019-05-12 06:5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第一篇: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反思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反思的常用方法有: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是指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

囿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的、封闭的。教师要打破教学上自我封闭的藩篱,进行同事间的对话,特别是批判性的对话。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3.课堂实录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教后记的内容包括:①对课堂里所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感想;②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③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④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

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

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6.课后备课法

课后备课法是指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7.阅读新知法

阅读新知法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搜集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通过阅读相关的信息获取与自己过去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帮助教师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见解和可能的新方案。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轻视理论,甚至拒绝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只能是在低层次上的摸索或重复。教师接触到的新知识与原来掌握的知识差别越大,越能启发教师的思维,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反思不排斥理论学习,相反,阅读相关的新知是教师反思时的必要手段之一。应指导教师开展专业理论的学习,鼓励、引导教师增强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阅读相关的新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与教育“大家”对话

第二篇:教师教学反思的两种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反思的两种基本方法 ——基于个案研究的归纳分析

孔凡哲 王威威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9(2): 49-52.摘 要:本文基于个案研究,归纳出教师教学反思的两种基本而实用的普适方法,即在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中反思,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教科书重组中反思,提高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实现课程实施的高质量。研究表明,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只有牢记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才有可能精彩生成;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特别是教科书评判能力),同时,往往需要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同步支持。

关键词:教学反思;预设;生成;教科书重组;批判意识

教学反思作为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实效、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然而,对于如何开展教学反思,大家众所纷纭。在笔者看来:

从宏观上说,教学反思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前教学反思旨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检验预设方案;课中的教学反思旨在调控课堂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旨在聚焦教学得失,激发教学智慧。从微观上分析,教学反思需要深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课堂时间分配、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等等进行反思,可以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积累经验和体验,内化为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因而,对教学反思方法的深入研究,必须立足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作实证分析。为此,本文立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多样性,选定六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个案教师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聚焦式访谈,在对比优秀教师教学反思案例的基础上,对个案教师自觉地开展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总结出从预设与生成中反思、在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中反思等两种实用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丰富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同时,这种研究能够引发有关教学反思的深入思考,进而有助于针对新理念下教学的理论提升和操作方法的凝练升华。

一、在预设与生成中反思

作为课前精心准备的结果,教案是提前预设的。但是,课堂教学受制于很多因素,因而,课堂教学往往需要随机生成。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课前精心预设,而课中不拘预设,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有机结合。但是,通常的课后反思工作,往往忽略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之间的冲突,而在我们选定的六位个案教师中,Z 老师 正是从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学发生的冲突之中,特别是,在预设与生成的对比分析中反思自己对教科书处理的优劣、得失。这基 于 Z 老师对教科书内容安排、习题设置等优缺点的整体把握。在为数众多的反思案例中,我们重点分析 Z 老师有关“预设与生成”的两个典型案例。案例 1填乘法表

在此前,学生已经逐步学习了乘法口诀,能够熟练的背诵乘法口诀和写出乘法算式。而填乘法口诀表是在学生学习完乘法口诀后,旨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目的是使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认识乘法口诀表的结构,深化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整理乘法表,找出乘法表中的规律,而找规律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Z 老师遵循教科书及其教师用书处理乘法口诀表的基本方式设计了教案,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 I.认识乘法表 1 中的行与列 .在教学中,为了能正确区分某行、某列,减少干扰,Z 老师让学生把最下边的行和最左边的列涂上颜色。以此来明确某行和某列。

(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行与列的认识很明确,全班 45 名同学都能正确辨认某行某列。)2 .某行和某列上的数是几?

(学生对乘法表中的每个数都能正确找到,正确率 100%。)3 .它对应的算式是什么 ? 在教学中,Z 老师产生这样的困惑(在课后的访谈中清晰地表达出来):乘法表中要求填写数字,问题中要求回答出对应的算式,在此是否应该明确这个算式是什么?如:第 1 行第 5 列上的数是 5,对应着算式是 1 × 5= 5;第 5 行第 1 列上的数也是 5,对应着的算式是 5 × 1 = 5。在这里,是否需要强调两个 5 对应的算式是不同的?

II.完成乘法表(实际教学表明,学生对于填写乘法表都没有困难。全班 45 名同学都能正确填写。)Ⅲ.观察表中的规律 .对于第 2 行和第 2 列上的数,学生们马上能发现它们都是双数。例如,课堂实录是:

师:为什么是双数?

生:它们都是 2 的乘法口诀。师:它们相差几? 生:相差 2。

学生们解释的理由是“ 2 的口诀从 1 开始乘每次多一个 2 ”,“ 2 的口诀就是每次多 2 ”,“都是 2 和 1 ~ 9 相乘,所以每乘一次就多一个 2 ”。2 .请用线把绿色方框中的数连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得到的?

全班同学 43 人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是由几和几相乘得到的。其中,有 2 个同学当说到 36 是由几和几相乘得到时,给出 4 × 9=36 的答案。(Z 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有个性,想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此,Z 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是:观察这个乘法表,看看 36 这个数对应的算式是什么?而不是只看是等于 36 就可以的。3 .观察这条线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些数对应的算式的乘数都是相同的,相同的两个乘数得到的积。而且这条线把这个乘法表分成了 2 半,如果把其中的一半翻转一下,它们正好重合。教师:对了,这条线把这个乘法表分成了 2 个小乘法表,也就是 2 个小九九表。„这条线像一条大河一样,正好把它们分成了一样的两个乘法表。4 .圈数,连线,发现了什么?用红笔圈出第 2 行第 9 列上的数,这个数是 18。你还能再找出 18 这个数吗?

实际的教学表明,学生能找到第 9 行第 2 列上的数 8,但也有部分学生找到了第 3 行第 6 列上的数也是 18,以及第 6 行第 3 列上的数也是 18。对此,Z 老师产生这样的困惑:这里的找数只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关于中心线的对称:第 2 行第 9 列上的数是 18,而第 9 行第 2 列上的数也是 18。为什么学生会想到其他的答案呢?(Z 老师事后反思发现,学生正是受到“三六十八”这句口决的干扰,才会找到其他的数。)

因此,在第一次课下课后,Z 老师反思预设与课堂实际的冲突,认为: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在第四问应该修改“比如请你找出第 9 行第 3 列上的数,你还能在其他的位置找到相同的数吗?”实际上,这个数是 27,学生必须在另一半表中找此数。即:第 3 行第 9 列上的数—— 27)

笔者在课堂观察之后,马上对 Z 老师进行了访谈,对于这节课,她是这样反思的:

我按照教科书的安排编制教案,实际授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内容回答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条件众多、问题模糊、不够明确。学生受乘法表中算式 9 × 4 的干扰,如此,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实际起到副作用(其中,既有教科书设计的问题,也有我自己备课不充分、对学情估计不足所致)。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授课(即重复课)时,我对教科书的提问方式(以及我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上述修正。

事实上,单纯的填乘法表只能起到复习乘法口诀的作用。在第二次的重复课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找出乘法表中的规律,Z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是如何作乘法得到的,并在观察之前用不同颜色强调了行与列的区分,这就修正了教科书单调的编排对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明朗。与其同时,在让学生填表的同时,Z 老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妙想——把乘法表与坐标系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设计的第 I、II 之间加入“如果想向学生渗透 5 这个数的坐标是(5,1)横坐标是 5、纵坐标是 1,那么,在写乘法算式时,我想应该是: 5 × 1=5。”这样,就既渗透了坐标思想,又引导学生对于 5 × 1=5 与 1 × 5=5 进行必要的区分。此外,她在反思后的另一个富有创意的设计就是,将乘法表从中间裁开,旋转之后能够彼此重合。

以上这两种处理的细微之处就在于,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以后要学习的坐标思想以及平移、旋转的知识,而问题设计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案例 2“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的“意外”

在进行“ 19+18 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作为青年教 师的 Z 老师,需要先在学校数学学科组试教一次,而后再开设面向全校(和全社会)的汇报课。Z 老师最初的预设是 10+10=20,9+8=17,然后再用 20+10=30,30+7=37。显然,预设的每一步都比较清楚、明确。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直接说出了 9+8=17,20+17=37,这是跳跃式的,出乎 Z 老师的预料,经验的欠缺、教学机智的缺失导致 Z 老师只能将学生“拉”回到她原来的设计思路上来。这时,教师的预设与学生思维的实际发生了明显冲突。

正是对于这种冲突的敏感和及时反思,Z 老师重新思考课前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在正式的汇报课中,Z 老师对这一部分的修改令人眼前一亮,当时的课堂实录片断是这样的:

师:(对于 19+18)你估算得真不错,大约等于 40 左右,那么 19+18 究竟等于多少呢?应该怎么算呢?请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

师:请你先拿出 19 根小棒,也就是 1 捆零 9 根,放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 18 根小棒,摆在右边,现在要把 19 和 18 根小棒合起来,看看是多少?自己来摆一摆,让别人一眼能看出你的结果是多少。„„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们在拼摆)

师:摆得真不错!„他把单根的凑成了整捆,我们一起数一数,1 个十,2 个十,3 个十,就是 3 个十和 7 个一合起来就是 37.师:按照这种摆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 生: 9+8=17,10+10=20,20+17=37 师:除了这种算法以外,谁还有不同的算法?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把 18 分成 1 和 17,19+1=20,20+17=37 生: 20+18=38,38-1=37。

师:你可真聪明!我们先把 19 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数 20,20+18=38,38-1=37,因为呀,我们刚刚是假装看成 20,怎么了?多了一个 1!所以要减 1,就是 37!„„

由此可以见,经过对预设的反思,立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发言,Z 老师不再把学生的不同想法拘泥于自己的预设之中,而是因势利导,较好地实现了这节课的“使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在上面的两个个案中,正是由于预设与生成产生冲突,而 Z 老师经过及时反思,洞察预设的不妥之处,根据课堂实际,提出修正方案,在第二次的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有较大改善。

其实,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课前的预设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预设是保证教学有效、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教学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的关键。有人说有效的动态生成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去把握,这似乎有些片面,这样容易使人错误地理解为“动态生成不需要课前预设”。其实不然,要使一节课能达到有效的动态生成,教者必须预先思考每一个环节,再到实施时去灵活把握,才有可能实现最佳效果。也就是,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纵观上面的两个个案,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启示: 一是,没有精心的预设,很难产生精彩的生成;

二是,精彩的生成需要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教师时刻牢记 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 学生发展的需要,亦即,在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凡是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又能满足学生在本学科上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活动,教师都应该因势利导,及时地生成。这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对于课堂随机发生事件的及时甄别和判断。

二、在教科书重组中反思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提供了教学内容,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可以借鉴的方法。同时,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的反思活动首先要从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开始。这里的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就是指对教科书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利用,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而获得在学科上的全面发展。

个案教 师 Z 老师的很多节课都是对教科书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以切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3 “ 小脚丫走天下—— 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综合课”的形成历程 100 以内加减法是学生继续学习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要达到上述目标,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师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进行计算的训练,但是,单纯的口算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有可能淡化数学学习的兴趣。Z 老师在就读教育硕士期间,根据自己从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尝试着以游戏为载体,将教科书中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重组成一个活动课。其间,历经两三年的思考和尝试,经历了“设计→施教→反思→改进→再次教学”的历程。【游戏准备】 100 张扑克牌或数字卡片,分别写上 1 ~ 100 各数;中国版图路线图;小“棋子”;游戏记录卡;评价记录单。

【教科书内容分析】加减法计算的学习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书就有 3 个单元的内容,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趣的手段来学习计算致关重要。“小脚丫走天下 ”的计算游戏正是旨在整合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五单元的知识点,淡化学生对计算的枯燥情绪,将计算作为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强有利的工具,进而在达到游戏目标的过程中促成计算技能的形成。

【设计思路】 . 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是今后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需要形成熟练准确的计算技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练习计算的过程,将这个过程与游戏融为一体,可能是出路。.“小脚丫走天下”属于游戏活动,融计算和娱乐为一体,通过抽数字卡片比大小,在画有中国地图的棋盘上确定前进的步数,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去计算加减法,使计算成为游戏活动的一种需要,将计算作为完成游戏活动的强有力工具,在达到游戏目标的过程中促成计算技能的形成。.期望学生能够将此游戏活动融入到生活中,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家长、好朋友一块玩,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游戏活动中,将行进的路线安排在中国版图上,前进中的每一个落脚点都是主要城市或旅游胜地,在游戏中有机会了解中国版图,丰富地理知识。Z 老师的研究,实质上属于对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即是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需求。它以既有教科书为依托,基于教科书又超越教科书,可以从三个纬度上展开,即“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其他新的教科书资源”。

然而,教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活动,有时需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才能更有效。笔者在小学亲身经历了个案教 师 W 老师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活动。案例 4 “表内乘法”教科书重组的反思

在长春市的一所小学,笔者对小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

(一)”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现场观察,任课教 师 W 老师从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游乐场的主体图入手,将教科书中的例 1 后移,改为“做一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接触乘法、学习乘法,教学环节的调整比较适宜。但是,由于教师对例 1 主体图中出现的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图形,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编写意图,因而,对一些内容的处理具有明显的灌输式痕迹。

课后,任课教师在与笔者的聚焦式访谈中这样反思道:“在这节课之前,我主要考虑学生在看情境图的时候能不能直接把乘法说出来,如果能说出来的话,就直接用情境图来导入,如果说不出来,就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引入„这节课基本上还是遵循教科书进行的。之所以用情境图来导出乘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此之前有点乘法的印象,但是,具体表示什么意思并不知道„。”在有关专家的现场会诊中,任课教师坦然承认“对编者的编写意图有一点理解和体会,却不是太深入”。综合 W 老师的实际,专家组给出“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及第一学段课程目标;揣摸编者意图;对比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权衡各种呈现方式的利弊,进而进行备课;课前充分备课,对每个环节多准备几个方案;注意积累课堂教学的经验,特别是教学机智”等建议 ⑥第 167 页,经过数月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W 老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事实上,教师对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是基于教学实践又直接指向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开发教科书使课程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当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科书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科书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在“二次开发”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就需要加入个人的教学经验、个人的教学反思、个人对教科书的诠释,也需要及时获得同伴的建议,特别是有关的专业引领。在案例 3、案例 4 中,个案教 师 Z 老师、W 老师对于教科书的校本化、个人特色化的成功处理,一方面,都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她们都有一定的专家引领,只不过,有的是教育硕士导师,有的是教研员、大学专家。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在教科书重组中反思,需要教师具备批判意识(特别是对教科书的评判能力),良好的教科书评判能力,已经演变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是针对教科书重组的反思活动,往往需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支持,更进一步说,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并非仅仅需要教师个体独立地开展反思活动,往往需要借助同伴之间的切磋交流以及专家的适时引领。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过程,是教师适应教学变化和发展进而形成新本领、积淀教学智慧的过程,其中,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审视自身的表现、学生的感受及教学的效果,使教学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可能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反思型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反思毕竟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内心活动,并非所有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都相同,也不可能有适合所有人的通用方法。但是,在预设与生成中反思、在教科书使用中反思,是普适性较强的两种基本方法。立足于这些反思平台,教师可以逐渐形成独具自身特点的反思方法和反思风格。

Two Fundamental Methods of Teacher / s Reflection on Teaching : on Account

of the Case Study

Kong Fan-zhe & Wang Wei-wei(Country Centre of Basic Education Experiment , NENU , Changchun , 130024,China)Abstract: Based on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two basic ways of t eacher / s r eflection on t eaching , that is, o n the one hand , t ea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 base of pre-establishing and establishing ,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scientific design and effectiveness.On the other hand , tea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 base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textbook , the aim is to raise the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teachers,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fully prepare lessons, keep in mind that only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needs to reach the goal, bearing in mi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grow, best use of the situation, will it be possible to generate excellent.In carrying out against the textbooks to reflect the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 first of all teachers have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the need(especially ability to judge textbook), at the same time, make it necessary for mutual aid,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support for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lead.Keywords: r eflections on t eaching, default, production, reorganization of the textbook, a critical sense.孔凡哲(1965-),山东济宁人,博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导、教授(长春市,130024),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王威威(1983-),吉林白城人,硕士,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成都,610015)。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科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编号07JA880058)成果之一。注释:

孔凡哲,任亚南.课程改革中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J],中华民族教育,2008(10):27-29.孔凡哲.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章.个案教师Z:女,28岁,教育硕士,现任某小学数学教师。本文的案例1、2是基于王威威对Z老师课堂观察及课后访谈的内容整理而成。

赵春梅.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的设计及课堂实践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指导教师:孔凡哲.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9-13.孔凡哲著.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64-167.孔凡哲,王郢.提升教师教科书评价意识 保障教科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58-62.【返回参考资料列表】

第三篇: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语言教好声乐课,下面就我自己的经验体会。

一、精炼准确性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老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精而准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具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矗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辩证统一性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教学要求,心中是有数的,但在具体的分阶段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未来的目标要求拿到现阶段来付诸实施,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挤、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发声中要有点感觉时,又要注意整体面的结合;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真声位置假唱,假声位置真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三、形象比喻性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的唱,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气像伞的把”,“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着?“吸着唱”“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开着唱”“竖着唱”“圆着唱”“扁着唱”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自学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等是常用的基本方法。朗读法和背诵法的原理与方法在第五章第二节中有具体阐述,这里只介绍其他几种方法。

1.自学法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科技、继续教育倡行对人的要求。小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是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独立获取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学,二是想学,三是会学,四是坚持学。

运用自学法的要求是:一要明确目标。自学法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2)运用工具书进行自读;(3)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检和自评。学生明确了目标,就有了指向,就能自觉去学习。二是重视动机的激发。动机是学生自学动机的激发。三是知道自学过程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过程于方法,才能开展自学活动;如果培养学生的语系能力,教师就应该指导嘘唏的过程和方法;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识字写字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2.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小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运用练习法,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要求所决定的。语言文字浆果发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练习本身是一种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重复活动,但不应进行机械性的练习。练习法包括口语焦急的练习、习作的练习、朗读的练习等。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一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有观练习的基本知识于技能。只有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练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才可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可能避免机械的盲目的练习。二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正确的联系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同时,练习方式要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教师要依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材逻辑顺序,制订详细的练习计划,从模仿性练习到独立性练习,再到创造性练习;从基础性练习到综合性练习。四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效果。练习的次数要达到一定的量。有量才有质。但也不能以多取胜,更不能靠时间来磨。如小学生写字使,一个字写3~5遍效果最好,如超过5遍,则会事与愿违。

3.讲读法

讲读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讲读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讲授法,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教师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描绘的讲授方式;二是讲读。教师或学生默读课文或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内容,两者结合,讲中有读,读中有讲。

运用讲读法时注意:一要抓住重点,少讲,精讲。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点,教师要根据一组课文的训练项目和阅读提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去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少讲,精讲,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二要揭示规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钥匙。教师主要是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篇的讲解,揭示认识和掌握字、词、句、篇的规律性的问题,教会学生自学语文、认识规律的方法。三要注意语言的表现里,教学可以说的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运用讲读法时,语言表达要准确、通俗、形象。要把教材中“死”的书面谚语转换成“活”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言语,把深奥的词句、内容讲得有声有色,浅显易懂。四要兼用其他教学方法。为了发挥讲读法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教师可以讲读法为主,兼用其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保持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谈话法

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获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既有静态的听,又有动态的答,能在最大限度上维持心理活动对学习过程的指向和集中。小学低年级尤其需要谈话法。三是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心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可见“谈话法”将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一要准备充分。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问什么,提问谁,要准备充分。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教师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把自己的想法平等地与学生交谈。二要难易适中,问题的难易度是谈话法运用成败的关键。谈话法提出的问题必须适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甜头和乐趣。问题应向全班学生提出,但要尽可能避免学生齐声回答。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应答的时间。三要善于引导。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参加谈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自觉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或回答有困难时,四要及时鼓励,谈话中回答得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同学,都要给予鼓励。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谈话过程中学生的优缺点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

22.单元教学法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自学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等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1.自学法

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独立获取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学,二是想学,三是会学,四是坚持学。

运用自学法的要求是:一要明确目标。自学法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2)运用工具书进行自读;(3)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检和自评。学生明确了目标,就有了指向,就能自觉去学习。二是重视动机的激发。动机是学生自学动机的激发。三是知道自学过程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过程的方法,才能开展自学活动。2.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小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的要求所决定的。练习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重复活动,但不应进行机械性的练习。练习法包括口语交际的练习、习作的练习、朗读的练习等。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一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有关练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只有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练习,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才可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可能避免机械的盲目的练习。二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正确的联系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同时,练习方式要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教师要依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材逻辑顺序,制订详细的练习计划,从模仿性练习到独立性练习,再到创造性练习;从基础性练习到综合性练习。四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效果。练习的次数要达到一定的量。有量才有质。但也不能以多取胜,如小学生写字,一个字写3~5遍效果最好,如超过5遍,则会事与愿违。3.讲读法

讲读法,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讲读法就是讲授法,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教师往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描绘的讲授方式;二是讲读。教师或学生默读课文或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内容,两者结合,讲中有读,读中有讲。

运用讲读法时注意:一要抓住重点,少讲,精讲。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点,教师要根据一组课文的训练项目和阅读提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去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少讲,精讲,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二要揭示规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钥匙。教师主要是通过对具体字、词、句、篇的讲解,揭示认识和掌握字、词、句、篇的规律性的问题,教会学生自学语文、认识规律的方法。三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教学可以说的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运用讲读法时,语言表达要准确、通俗、形象。要把教材中“死”的书面谚语转换成“活”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口头言语,把深奥的词句、内容讲得有声有色,浅显易懂。四要兼用其他教学方法。为了发挥讲读法的长处,弥补其不足,教师可以讲读法为主,兼用其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可以保持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4.谈话法 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获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问题线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既有静态的听,又有动态的答,能在最大限度上维持心理活动对学习过程的指向和集中。小学低年级尤其需要谈话法。三是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新课程提倡教学时教师是与学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可见“谈话法”将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一要准备充分。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问什么,提问谁,要准备充分。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教师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把自己的想法平等地与学生交谈。二要难易适中,问题的难易度是谈话法运用成败的关键。谈话法提出的问题必须适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甜头和乐趣。问题应向全班学生提出,但要尽可能避免学生齐声回答。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应答的时间。三要善于引导。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参加谈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自觉地回答问题。四要及时鼓励,谈话中回答得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同学,都要给予鼓励。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谈话过程中学生的优缺点。

下载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基本方法反思随笔[五篇范文]

    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一种形式,多年的从教经历归纳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境激趣法,知识讲授法,过程......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平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习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平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习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第一,教学线索清晰。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

    基本体操教学反思

    基本体操教学反思 基本体操无论从教来讲还是从学来说都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圆满完成基本体操教学的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仅......

    **论文基本方法

    **论文基本方法 对于一些没接触过的同学,可能觉得写论文很麻烦,那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有经验的老**们一般的文科论文都可以做到一天一万字,下面用最简单的语言详细......

    绩效考核基本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 一、相对评价法 (1)序列比较法 序列比较法是对按员工工作成绩的好坏进行排序考核的一种方法。在考核之前,首先要确定考核的模块,但是不确定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将......

    电路设计基本方法(推荐)

    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 1. 能和性能指标分析 一般设计题目给出的是系统的功能要求、重要技术性能指标要求,这些要求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但仅凭题目所给要求,还不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