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观摩总结
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观摩总结
珠城观摩归来呱体会
——观摩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心得体会
(合肥市南园新村学校、历史兼职教研员 訾化木)
2012年10月15日至17日,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在蚌埠举行,适逢合蚌高铁开通,我们包河区一行28位历史老师开始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蚌埠取经之行。16日上午在蚌埠五中的一楼报告厅拉开了这次比赛的隆重而盛大的开幕仪式,接着激烈的说课比赛开始了,来自全省不同地区的选手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作为亲友团的我们包河观摩老师先是直奔敏行楼五楼,因为此处有包河区三十二中徐宏敏老师的一节《美国的诞生》说课,徐老师虽然一夜没合眼,衣带渐宽,但丝毫看不出疲倦之意,我们作为亲友团都为徐老师紧张,但徐老师展现了大将风度,他从容不迫、非常老练的一气呵成完成了这节精彩的说课,这让我们常舒了一口气,大家都为徐老师独特的教学导入和新颖的教学流程设计所折服。
听完徐老师的说课大家又急忙奔向一楼去听合肥55中叶玲老师的《工业化起步》这节说课,叶老师也充分展现了来自省合城市老师的形象,可谓气场很强,虽然叶老师很年轻长得很萌,但课说的却很老道,对说课驾轻就熟,说得是神采飞扬,课件的制作也很精美,再加上胜人一筹的教学设计,所以叶老师的说课赢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热烈掌声。毫无悬念地叶老师赢得了此次说课比赛的一等奖,赛后其他地区的评委老师都不无羡慕的说:“你们合肥的选手实力太强了,我们差得很远”。不知是谦虚还是佩服,反正合肥的两位老师的说课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人挥之不去,令人回味。
下午紧张激烈的上课比赛开始了,上课在蚌埠五中和九中同时进行,可恨我们是分身无术,只能忍痛割爱选择一个地方听课,大家早早来到报告厅先占个有利位置,(全省来观摩的教师很多)我们都期待着一场激动人心的高水平的上课,我们先后听取了十三位来自不同地市的初中历史老师的课,十三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每位老师在教学的导入设计上都各显神通,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了回身解数,不过基本上都是靠视频导入,播放一些精心截取的画面,把学生和老师带入到历史的情境中去,选手普遍重视教学理念创新,在课堂上都能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引学生有序学习、有效学习,老师在讲授中能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可惜的是没有看到学生能走上讲台)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以及积极的评价语言,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但好像还没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总体来看此次比赛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创新,让人领悟到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有的选手还对教材合理地进行处理,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和创新意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师讲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老师以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为主线,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等贯穿其中,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点拨精讲指导,整个课堂结构环环相扣,但由于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到位,颁奖词应该让学生去撰写,可能学生写的不够好略显稚嫩,但要大胆的让学生去写,还有老师的激情不够,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的效果打了折扣。
有的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属于贴“标签”,陷于形式化,活动价值不大。但多数选手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置恰当的探究活动情境充实课堂。
还有一位老师上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把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成四个一:一群新青年,一本新杂志,一部新作品,一场新时代。特别是通过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节选一些片段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种设计就比直接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人妖高明的多,这种设计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经过这样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使知识体系更系统简约,充分体现了这位教师对教材的高度驾驭能力。我市金湖学校的单超老师上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节课说实话的确很难上,因为这节课内容太少了,本课只有两个孤立的知识点: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来华,说实话平时我们自己在家上这节课也就三言两语结束了,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节课要想上好难度可想而知,单超老师展示了他过硬的功底,就是这样简单的知识
他也把他上活了,他从文明史观的高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整合,一、回望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这需要对文明史观有个整体的把握,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这样的大手笔,二是寻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这个环节他的设计也很匠心独运,使者一阿拉伯是一群人,使者二马可波罗是一个人,但使者绝不仅仅只有阿拉伯人马可波罗,相信还有很多很多,很自然的带出和平交流的代表性事件诸如鉴真玄奘郑和丝绸之路等等,最后在情感升华感悟人类文明之花部分,单超老师更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倾倒了评委和观摩老师,听得老师和学生是如痴如醉,纵观单老师这节课,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位老师具备了很多老师不具备的素质,正如回来之后我和他聊的那样,单超老师的课不单是无法模仿更无法被超越,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让我们不断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不断的去追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需要不断的去积累,特别是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的去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凝练但又不失生动幽默和机智,在这方面有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尽在身边的科大附中的李茂华老师,远的更有称为史上最牛老师的袁腾飞,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才能厚积薄发。
二、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联系现实,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材料的展示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所有上课的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史料,采用论从史出的教学手法,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历史教科书比较重视史料的运用,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黑体字,或者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还有就是每课一得,课后的练习与巩固,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材料,这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史料教学的有效运用能使老师潜心设计深入浅出的问题,激起波澜,引发动机,诱导思维,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运用史料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史料教学是现在国内外历史教学的流行趋势,从近几年的安徽中考试题命题的趋势也可以看到这一端倪。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听课时我特别注
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很好、答的非常好、你真棒, 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多数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还待于进一步努力。
四,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点拨精辟到位;善于利用多媒体,图表,表演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教态亲切,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这需要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素材丰富,课堂充实。参赛选手无一例外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有的选手受累于课件,教学素材选取过滥,不能精选,造成了有堆砌之嫌,这样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拖了堂,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图片、每一段教学视频或文字材料都能够“用足”、“用透”,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教育要感人,历史课有政治内容,但是历史课不是政治课,不能形式化。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所听老师的课基本改变了以往过分关注学科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观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非常明显。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中,我看到了“情感升华”这么一个环节。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提炼五四精神,谈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怎么去做,结合中日钓鱼岛之争谈如何理性爱国等等,但遗憾的是很多选手还是喊口号贴标签式的情感升华,事实
上,我们在让学生感知过程、探究历史、理解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在逐渐实现。记得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你的设计要让学生融入或沉浸在历史中,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此次比赛给我区历史教研的启示:
1:不断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照本宣科,简单的让学生画一画,背一背,其实老师如果想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上得有水平有品味,让学生都爱听。这需要历史老师要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智商就是要求你要有独特的眼光,新颖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充分的挖掘和整合,这样你才能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如果只看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你的课只会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泯然众人矣。因此需要老师平时做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因此今后我们要在教材资源的开发做进一步的探索,组织我区精干力量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大家的平时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资源支撑,(资源库我觉得应包括教学设计(尤其是导入设计以及教材的重新整合);教学课件的开发;典型试题提供;课程资源的拓展(视频资料,文字资料,以及史料等)
2打造一支包河区的历史名师团队。从这次比赛看,每一个成功教师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成功的团队,都潜伏着一群默默奉献的名师,就像周老师说的,现在提到瑶海区历史教学,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二刚”不管是孔志刚还是王志刚在历史教学这方面都是“刚刚的”我们要充分调动包河区历史骨干教学力量,培养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支名师团队,在这个团队的带领下力争能够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的新人。当然这需要我区每一个历史老师抓住每一个珍贵的机会,不断自我加压,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总之,此次次观摩活动中收获很多,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新的突破。很盼望今后还有更多的学习交流观摩机会!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第二篇:观摩2010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一点心得(本站推荐)
观摩2010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 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一点心得
金江实验学校
张家仕
2010年11月15日至16日,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美丽的江城安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云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四百余位评委老师、参赛选手及观摩代表,我有幸作为观摩代表之一,全程观摩了本次竞赛活动,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却感觉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这次竞赛分说课与上课两个单元分别举行。我觉得几节表现较好的说课还是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内容全面。完整的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透视、教学目标诠释、教法学法的预设,还有板书构想,重点则应是教学过程的阐述。二是准备充分。比如,大部分选手的说课内容都是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课件制作水平有明显差异。就我所听的那组来讲,合肥市的选手明显技高一筹,尤其是来自合肥四十五中与合肥五十五中的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让人耳目一新,加分效应显著。其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理论素养。说课绝不是纸上谈兵,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所以说课首先应该着眼于教育教学实际。不过,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未免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高屋建瓴的说透教材。有些老师在说课的部分环节中还加上了理论依据说明,就显得特别有深度。而说课之后,评委老师一般都要问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教育教学理论有关,尤其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当然,真正检验竞赛选手水平的还是上课这一环节。这次竞赛,在上午上课的选手是在头天晚上抽签选题,在下午上课的选手抽签选题时间是在当天上午,因此,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又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选手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在本环节竞赛当中脱颖而出者,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创意新颖,创意富含竞赛选手的个性与风格。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如看山不喜平”,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比如在上“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这一课时,安庆四十五中的选手以“布朗的烦恼”为线索,把课文内容有机组合起来,可谓别具一格,而来自淮南市龙湖中学的选手则假设自己是工业革命的一位工厂主,以日记的形式串联全课,也让人印象深刻。这说明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有创新精神,有创造思维。其二是师生互动和谐。师生互动的效果如何其实也与教师的创意有关,好的创意,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否则就等于无的放矢,失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而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这方面参赛选手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在课前就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充分的沟通。比如黄山市的一位选手在课前先是与学生合秀了一段黄梅戏,又由黄山古称徽州,徽州与安庆合称安徽,安徽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安徽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导入新课,这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有的提前准备课本剧让部分学生当堂表演,还有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设置虚拟的历史展厅,让学生参观。诸如此类,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安庆被誉为黄梅戏之乡,人们常说戏曲艺术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同样也适合于教学艺术。比如,在这次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一些表现特别优异的选手,其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风度就很明显透露出其基本功的扎实与深厚。相反,如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细节的完美和过程的反思,难免会在竞赛中留下遗憾,更可能对学生形成终生的误导,这就严重了。比如,有个别竞赛选手说“到广州参观中山陵”,“京师同文馆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这些常识性错误的出现就很难用紧张、口误来解释。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深切感到自已的不足,但我又暗自庆幸:幸好自己能成为我们金江实验学校的一员。因为我们学校的所有成员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学习之处。我想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能收“勤能补拙”之效,及早缩短自己与大家的差距。
第三篇:观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有感
观摩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竞赛活动有感
土门镇初级中学 刘家明
10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郧西县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竞赛评选活动。两天内观摩了10多位参赛教师的精彩教学,感受颇深。
教学设计显精妙
优质课大赛,参赛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课,每一堂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着精妙,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真正体现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校课堂。有的老师从活动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如店子陈勇老师执教的《我走丝绸之路》一课中,对活动课的环节的处理上,他精心选择了四个环节,“画一画”、“说一说”、“走一走”、“悟一悟”。不但培养了学生展示、思维,还使学生的智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兰兆运老师在讲《重温长征路》时,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画地图、讲故事、介绍自然景观等一系列活动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孩子很自然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课堂教学见功夫
各位老师上活动课都能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学思路。如锻炼老师在讲《我走丝绸之路》时,活动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由两名学生穿着古代着装告别汉武帝的小品。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的浓厚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历史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活动设计。教师在设 计活动教学环节时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活动学习任务。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实际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比如:城北中学的张友华老师执教的《甲午风云忆旧》一课,把课堂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持全班参与。紧紧围绕“讲述历史——展示素材——畅谈感想”三个环节,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参赛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学科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值得总结与学习。课堂教学立足活动课的特点,立足教材,跨越教材,跨越知识。每节活动课均精心设计整合大量资源巩固和强化活动课训练环节,方法灵活,素材鲜活,各具特色,整个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为的主体,紧紧把握“三环六部”的教学流程。绝大多数老师的课反映了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新思想、新思路,影视欣赏、历史还原、情景模拟等多角度、多触角的历史素养感知,整合一体,回归到历史教学的真实面目。
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学生在这 样的活动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锻炼老师课堂语言:“课堂大舞台,我来展风采”,“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张友华老师在活动课中的“回顾历史”,结合中日甲午海战谈感想,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誓言: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等。还有青年老师们的语气亲切自然,面带微笑,富有激情。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
活动课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正如熊主任点评道:教师的评价激励性为主,主体单一没及时纠正学生回答时不妥的地方。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复习课,没有突出活动课的特点。在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是“放手与放心”的问题,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感兴趣领域学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正如刘先品老师所说,教师教学就像放羊,要把学生赶到草源茂盛的地方,吃学生最喜欢吃的草,吃饱吃好。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大赛,特别是观摩优秀教师选手精彩表演,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活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名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新集中学初一和初三的历史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本人锻炼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技能,并试着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历史教学的新方法,效果明显,成绩乐观,现将各种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
毋为庸置疑,作为农村的初中,这里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提高成绩,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城市的高中进一步得到良好的教育。每当我置身于新集中学的校园中,学生的勤奋让我惊讶。每天天不亮,就有学生在我的窗前背书,每当周末结束我回到学校,总有学生早已提前到来,校园早已是书声朗朗,无需督促,无需提醒。我甚至常常会受到他们的鼓励,为自己浪费光阴而汗颜。
于是,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勤奋呢?我从工作以来,学校便提倡“高效课堂”,我认为这种思路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变成形式大于内容,套路代替灵活,不顾课堂内容实际需求,假高效,形式主义。我带初三毕业班,我认识到,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什么是“高效”?成绩高就是“高效”。初一初二可以在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搞。我们是农村,这是事实。我们要形式灵活,我们更要脚踏实地。
二、提高综合能力,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中学历史课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综合性的课堂。要让历史课堂“活色生香”,教师必须具备文科的综合素质。在上课时,在叙述基本的历史线索的同时,若夹杂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旁征博引,掌握叙述节奏、语气、停顿,掌握本课叙述史实与前后历时阶段间的脉络,才能使历史课堂成为艺术,才能避免味同嚼蜡之感。要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运用各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或运用多媒体,或用打油诗,或比赛,或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己进入历史情境,这样才能记忆深刻。
不要小看一节简单的历史课,若真正要讲好它,你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贯通文学、哲学、甚至艺术史的能力,工整严谨的构思,清晰准确的板书,引人入胜的表述。我认为往往一节精彩的历史课,一个课时的内容,常需要五六个课时的准备。
一句话,要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必须厚积薄发,要吸引学生,首先吸引自己。
三、不能丢弃历史教学的传统。
最近一些年,人们都开始课关于历史课堂的反思,针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情况,很多人提出“历史其实可以很有趣”的说法。并出现了袁腾飞等一系列的“名师”。这种想法很好,但是,仍值得反思。
1、袁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搞笑,这类教学多以一二搞笑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青睐。可历史并不完全搞笑,该沉重的地方依旧需要沉重,该死记硬背的地方仍需要死记硬背。
2、此种教学方法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缺乏互动,而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能互动,能交流,能合作。
3、掌握历史批判的度。袁氏教学,批判性强。但中学生认知能力仍旧有限,且面临着考试的任务。关于历史反思,要掌握度,可摆出历史事实,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人格、品质的评论应适可而止。有灵性的学生点到之后日后可自己去批判分析,资质平庸者,你就是给他说透,未必可有好效果,毕竟社会的脊梁总是少数。中学非大学,批判精神只需老师种下种子,日后条件成熟,自可成熟发芽。比如你可批判斯大林集权,但论及中国,启发对照即可,不可多做评论。
4、有人提出历史不需死记硬背,折磨学生。说此话者大言不惭,若教育部取消历史考试,自不必死记硬背,否则,死记硬背永远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本学期即将结束,做为一名新老师,我为学校对自己的工作承认感到欣慰。宋代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我认为,作为一位历史老师,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便是为天地立心,就是以自己的方式为往圣继绝学。
第五篇:观摩2012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比赛
观摩2012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竞赛
——学习心得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上午好!
10月15日下午,我们无为县的六位历史学科老师在陈教研员带领下,历时近半天来到了素有蚌城之称的蚌埠。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观摩学习,受益匪浅。现在,很高兴在这里说一说,我的蚌埠之行,分享我的不成熟的三点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是必然的。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已经十余年了,历史学科在改革中已经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的教学过程中辅助的必备的手段。我们所观摩的14节课,其中有八节说课,有六节上课,它们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正如,陈教研员说的,现在任何一门学科进行教学比赛,如果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都将一票否决。其中有位繁昌的老师在PPt中插入一段flash视频,该视频将电视剧《霍云甲》的主题曲配上我们历史教科书的有关图片。播放时,全场一百多人鸦雀无声,教学效果非常好,紧接着的与之相配的学生活动,进展格外精彩。还有位安庆的老师,她的语言、仪表、教态以及无人能比的亲和力,即自身综合素质极好,可是她制作课件非常不流畅,每每播放视频都要重新返回,甚至出现 1
重播或没播完等状况。这显然会影响大赛最后得分,也会耽误教学时间。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是必须的。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2版)》,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自主合作探究的天地。根据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我们所学习的六节有生借班教学竞赛课中,有两节值得比较鉴戒。其中一位来自马鞍山的老师,她一上来就说,我从李白的逝世地当涂而来,顺便带来了有关他的名片,哪位同学举手,老师就免费赠送。于是,那节课有许多学生举手,甚至个别的每每提问都举手。课堂气氛活跃有序,教学进展非常顺利。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同样的课题,同样的四十分钟,在另一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下,由于没有将学生的兴趣与情趣激活等原因,她的课一下子成了“独角戏”,课堂上毫无生气。偶然一两个学生与之互动,但相当肃静。在坐的老师都急了,甚至有个老师代学生作答了。我身边一位老师不停说:“快点、快点,不然时间来不及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走,那位教师依旧很沉着,在等待;学生没有一个说小话,眼睛注视着老师。整节课没有改变沉闷状况。结果在煎熬中宣布下课。此时陈教研员忍不住跟我说:“你今后回去教学,一定要好好想想我们的学生。如果心中没从学生角度教学,他们是多么难受呀!你看我们的老师都坐不住了,学生们依旧遵守纪律,难能可贵。”她还说:“昨天下午的三节课,我们也没这样的一方面等着下课,另一方面期盼授课老师成功。”的确,教必须服务于学。教师虽具有权威性,但不是神,我们的和谐课堂搭建,像平衡的杠杆一样一头是老师,另一头必须是学生,而且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作用是同价的。
第三,教师强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备的。
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我们教师经常会说,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怕这怕那怕考砸。其实,面临不同类型竞争比赛,如果平时缺少相应的锻炼,有些教师也会怯场,也会焦虑,也会忐忑不安,也会表现得不自然沉稳。陈教研员跟我们说:“多数参赛的教师会彻夜难眠。举一个例子,如果第二天上午比赛,课题会在头一天晚上抽出,即你虽有12小时至18小时时间的准备,但是一般都会在天亮前准备好。即使准备好了,多数人睡下会思虑的,不会酣然大睡的。”我们也看到一位在一起吃饭的男老师,因下午要比赛而吃不下饭,表情憔悴。同桌的人怎么鼓励开导,也没见他舒展眉头,一直趴在餐桌上。还有一位女老师,一上课就急死了,不停地催促学生,抓紧时间。教学比赛成了赶场子。再想自己的教学经历,何尝不是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我的蚌埠之行,虽时间短暂,路途遥远,但是对于我们去的每个人来说是久久难忘的。当我们回家后第一天,我们就彼此联系,分享成果,包括精彩的课件。我还把八年级使用的课件中,选择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素材,展示给九年级学生。最后我以一位老师的话结束发言:青年教师要能迅速成长,承担重任,必须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要得到专家引领,发挥团体作用;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永不言弃,百炼成钢。
谢谢大家,谢谢栽培!
2012-10-1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