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林感想
园林的现状和认识
园林是已经持续数千年的人类实践活动,是大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代,风景园林事业特别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伸与扩展,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科学与艺术的高度和谐已成为面对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核心力量。公司董事会以超前的意识、惊人的胆魄对企业产业进行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园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对社会对百姓功德无量。
下面谈谈我对园林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园林的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五大功能的定位,已经得到业内的社会的普遍认同。其中,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物种多样性的理念,在这些功能中占据上风。
二、园林绿地建设促进了城乡大发展。公园和城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促的发展态势。如今,公园绿地已经不仅是改善生活环境的的简单工具,也成为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以北京为例,在实施人文、科技、绿色北京战略中,北京部署了郊区几十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和一系列郊野公园的建设。在各大城市里,连房产商也开始用绿地带动楼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举办城市在整治改善城市环境中,公园绿地都在唱主角。
三、生态园林在实践发展中正在走向多元、开放和包容。从传统到现代,从文脉到时尚,现代园林走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脉,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已经导致城市现代生活的趋同。因此,城市园林在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两方面将并存。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适度的文化品位,体现对人的关怀和找到独特的创新视角,将是与时俱进的园林发展必然途径。
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催生园林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出,其覆盖面越来越广。生态园林正在承担更广泛的使命。例如,园林学科方向将面对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将面对生态保护、修复和再塑;城乡空间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将面对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绿地系统新的课题,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次中心等在衔接与分隔上将面对绿化隔离带与楔形绿地的新布局;高速公路、高铁、空港对城市的改变将面对相应绿地的新要求等等。
五、信息、生物、经济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为园林这一应用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动与能量,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为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工程与技术、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如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等领域的应用,为资源与环境的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平台,如基因技术使植物品种的培育与筛选提供了新的手段。生态园林开放包容的姿态,务真求实的作风,广 泛 吸 收 并 实 践各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以实现风景园林行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化性的整体目标。盛世兴园林,在生态园林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更应认识到肩上任重道远的社会责任,怀着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决心,为社会与人民,为人类与自然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园林专业就业感想
就业感想
摘要:到了大四,就业是我们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能顺利的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我结束大三的暑假,我选择了到园林公司进行实习,经过了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对园林这个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这一切的努力让我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大学的结束,将是我从学生转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母的殷切期望,无形中给我很大的就业压力。不到大四真的不知道,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今年暑假的时候,为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和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与内容,我决定利用假期两个月的时间到园林公司实习。刚开始找工作时处处碰壁,人家一听说是没有经历的大学生,就下逐客令。经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有一家园林设计单位愿意让我到公司实习。刚开始一个星期的时候,我每天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到公司上班。以前在学校时,就听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们说,做园林设计师这一行业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刚开始听着不以为然,可是到现在自己真正到了岗位上,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由于刚出社会工作,对于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我来说,不能参与到设计的行列,而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着电脑画图,枯燥而繁琐,不过我还是感觉到很充实,毕竟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个星期后,我的兴奋度渐渐散去,剩下的只有好好完成工作的想法。虽然没有了之前的新鲜感,不过对于工作,我还是十分认真和负责,因为我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上级的肯定,让我我加入到设计的行列,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我也会十分的开心。终于,在工作了一个月后,老总决定让我到设计小组去学习,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个肯定,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很快的,2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该回到学校。在和同事们道别时,老总还特意和我说了一句,如果想回来,随时欢迎。两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十分庆幸自己当初决心出来实习的决定。
首先,我从书本中跳了出来,真正切身体会到了园林设计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环境,了解到行业内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前上课时,总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教授我们一切基本的理论知识,到了工作中我才发现,很多东西并没那么简单,实际要考虑的东西除了老师所说的之外,还有很多,比如说道路的设置,不仅要美观,宽度适宜,而且还要考虑到消防等问题。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十分的有限,自己还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工作后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和行业的发展。
其次,我从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到,虽然做园林设计这行十分的辛苦,不过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觉得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知道了自己适合的行业,和自己当初的选择并没有矛盾。据我所知,和我一样假期去实习的同学不在少数,有不少同学因为实习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一行而选择改行。所以说,实习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在自己还没有真正到工作岗位上时就了解到适合自己的行业,也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最后,到了工作岗位上,我才发现,能力虽然很重要,可是学会做人,与人沟通交流也同样重要。如果你是那种大家都喜欢接触的人,你的人生道路都通畅许多。如果你是那种大家都避而远之的人,你会过得十分的坎坷。所以俗话说得好,要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这一点也不假。
暑假两个月的实习为我以后的就业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大四开学不久,就陆续有用人单位来我们学校进行校园招聘。经过了重重困难和考验,我最后还是如愿的拿到了几家单位的职业邀请。我根据自己的自身要求和条件,选择了一家较为适合自己的单位。
这样一次的求职道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机会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只有准备好了,机会来临时,你才能抓住,我将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铭记这一点。
第三篇:入职感想(园林方面)
入职感想
转眼间来到这个大家庭已经三个月,有幸步入(公司名)这个大家庭,这是我人生上的一个新起点。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久传心间,可以说我喜欢园林,更喜欢这个大家庭,带给我不仅仅是技术经验,更多的是温暖,作为一个园林爱好者,我很荣幸能够来到咱们这个大家庭,来和家庭成员一起为园林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来到这个大家庭的,每天都会问自己三个“干什么”。
首先是“来干什么?”
就是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公司,来是做什么的,我回答是我爱园林这个行业,我爱这里的人们,有句话是干一行爱一行,不过我更喜欢是爱一行精一行,既然喜欢就要拿出自己那颗炙热的心放在园林上,我入职三个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园林行业是个精细的行业,容不得一点的马虎,只有我们真正的付出,才能得到真正的回报,作为一个新人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锻炼自己的毅志,既然选择就是要付出。
其次是"能干什么?”
我懂得植物栽培,能够应用园林方面的软件,我有的就是毅力和细心,我能做的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将学到的知识和失败的教训运用到工作中,我拥有园林方面的知识,加上我的细心和毅力,我相信我能够为咱们这个大家庭为一份力,我相信我能够为公司的荣誉和利益做出一份贡献。最后是“将干什么?”
入职之前,自我感觉良好,憧憬这美好的明天,参加工作了才发现,其实现实和理想差的很多,但是要放弃吗?那不可能,我将要怎么做呢?虚心学习,像老前辈们学习经验,不只是靠自己的毅力瞎干,而是将前人的经验为自己应用,少走弯路,团结同事,要明白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团体协作才能到达高峰。
第四篇:苏沪杭园林实习感想
南方实习感想
为期12天的南方园林实习之旅已然结束,此次旅行使我真切感受到了江南园林的迷人之处。辗转四个城市,领略了四种不同的园林风格,无不让我流连忘返。
若是在大学以前,旅游来到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最多也就是被这的美景所沉醉,拍个照合个影,吃点特产买点纪念品,然后食而不知其味地打道回府。而现在,在经过三年的园林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日常学习的积累,带着稍微专业点的角度再来审视这一路游赏过的园林景区,感触自然是深刻的多也独到的多。比如游览过程中对某些庭院美景从最初单纯的惊叹到现在的研究它的设计技巧及设计理念,比如对湖池水景现在会去仔细推敲它的岸线和植物石景的搭配与布置技巧。于是,游览之后的心得自然也将比以前更贴近专业方面。
下面,就四个地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处景点简单阐述游赏后的感想与心得。
苏州。第一站苏州给我们土生土长的北方娃带来了足足的新鲜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南方的气息。按照日程我们依次去了桐泾公园、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狮子林、网师园、金鸡湖公园和留园,其中拙政园和苏博是我的最爱。
拙政园不愧为我国四大园林之一,在课本上反复出现的与谁同坐轩、荷风四面亭、小飞虹等等著名园林建筑,亲自身临其中时那种激动与兴奋是无法言喻的。初入园时低矮幽暗的回廊给人一种稍稍压抑的感觉,顺着这一回一转的回廊,一片开阔的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得不感叹原主人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整个园子也是以这块开阔的水面为中心。池的北面有错落堆叠的假山,年代久远的古树默默的陪伴在耸立在假山上的亭子,向我们诉说着这园子的每一个故事,池的西面有一轩,坐落在高处,站在上面能俯视全园,并有才子佳人在轩中唱着悠扬婉约的昆曲。园中东部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冠云闻名遐迩的冠云峰,它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丑的特点……总之,园子的每个角落都无不彰显着它的设计的独运匠心。
苏州博物馆是贝律铭的封官之作。这位享誉国际建筑界的建筑大师,无疑是苏州最大的骄傲。进到博物馆的中庭,真的是被这新奇巧妙又合情合理的设计所折服,粉墙黛瓦的底调与周围的拙政园忠王府等古建筑和谐融洽,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拓展,既不会在整片区域中突兀地高出,又有足够的空间供人们参观游览。庭院借鉴日本枯山水的造园手法,巧妙的将山水之景浓缩在了方寸之间。馆内的展区布置也是让人惊叹不已,驻足留恋。
杭州。在杭州期间我们几乎都是在西湖周围游览,西湖十景自不必说,那是从古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的人间天堂。但太子湾公园则是那个给我留下最深印象,也是整个实习中我最最喜欢的一处景区。
清澈见底的溪流宛转流深,大片缓坡草坪更是给人以无比的亲切之感,大尺度的公园规划让人如真正的身临自然草地树林,抛弃周身的繁杂事物全身心感受自然给予的馈赠。缓坡草地上或坐或躺,放松休憩;清澈的河边或赤脚戏水或观赏游鱼虾蟹。哪怕只是在树下的木椅上少坐片刻也能使心情彻底宁静下来。设计者借用自然地势起伏然后稍加人工整修,依山傍水建造了太子湾公园,给城市中奔波忙碌的人们一处放松身心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
上海。上海的繁华是众所周知的,个人感觉在上海的三天从世纪公园、徐家汇公园和外滩旅途,总体的最大感触就是上海这个水泥森林的坚硬与麻木。各处景点几乎遍布人工痕迹,期间有当地游人也大部分行色匆匆,与之前苏州杭州的柔和与浓重的古典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是大尺度设计的上海世纪公园里的自然景区,似乎也被城市的喧嚣所包围,就算偶尔融入到景色之中,抬头见到不远处耸立的各式高楼大厦,游赏的心情便消减了三分。没有诋毁上海园林风格的意思,只是个人的偏好而已。
最后一站——扬州。对于瘦西湖和个园,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好个园一点。个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幽深的竹荫路,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什么叫曲径通幽,个园的竹荫路给了我最好的诠释。头顶是两旁高大竹丛夹起的一线天,前方是宛转幽深的小路,一阵风吹过还能听到竹叶竹枝碰撞摩擦的沙沙声,真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园中的四季假山增添了游园的乐趣,个人感觉与狮子林的假山相比更喜欢个园的一点。假山材质的选择,各种形式的堆叠,大量框景的应用,充满了游趣。
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格的江南园林后,除了惊叹古今中外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更给我一种反思。身为园林人,今后也将投入到园林的建设当中去,是一味瞻仰先人的光辉,还是励志追随他们脚步像先人一样创造出流传后世的杰作,这是值得所有我们园林人深思的问题。不管怎样,我坚信这次的实习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即使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峰,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总是无悔了吧。
第五篇:游留园感想-园林意境
境虽小而意无穷
——游留园有感
留园,取刘氏之园“刘园”之谐音而来,历经数代而成形。在我看来,留园亦可解为“请客人留下来的园子”。在留园游历几番,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初游园,体味其园之意。
留园的入口并不起眼,就如平常人家的大门一样,初见之人绝不会由此联想到里边那另一番洞天,这仿佛古代中国文人的性格一般,喜藏而不露,深谙中庸之道。由此向内,需经过一条昏暗压抑的小道,人在其中慢慢的习惯了黑暗与狭窄,期待着光明的到来。这条入园必经之路有很强的引导性,曲折幽暗,狭长封闭,给入园之人染上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直到后来走到院内的主要空间之后才豁然开朗。这种经过欲扬先抑手法处理过的空间,便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般,“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经历了这番黑暗与曲折之后,那开阔的湖面,嶙峋的假山,满眼的葱郁,难道不会使人感到眼前一亮吗?正是这种明暗的对比,狭窄也宽阔的对比,才使人在看到园中主景后更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中国古人造园,一向追求为园林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留园亦是如此。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造园其实是在追求自然,追求自然所带给人类的一种真感情,但在模仿自然的同时,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一个园林,尽其能的将自然收录其中,以石为山,以池为海,以树木为森林。人在其中,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到自然大景之美,之意。而之一切,仿佛是经人之手,加之人之意,将自然界按照一定比例压缩成了一个人可以置身其中的模型。这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枯山水,那不正是在更小的一片空间内创造出了自然之意吗?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自然。留园的中部以大片的水体为主景,假山集中在水面的西侧与北侧,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且水中有岛,谓之小蓬莱,又与曲桥合而为界,划分出另一小片水面,这一大一小的组合别有一番情趣。徜徉在这片山水之间,闻鸟语花香,感阴晴雨雪,这与置身于高山大川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古人对于自然的营造,不仅在于这片山水之间,更在于园中植物的种植。园中树木繁盛,遍植花草,满眼葱郁,绿意盎然。古人追求自然之感,注重对自然的体验,而植物的所在便可将自然之感更真实的表达出来。这是因为植物不仅以它四季的色彩、形态的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真实体验,更使人在听觉、嗅觉甚至味觉等方面多层次的体会自然。西山正中的闻木樨香轩便是赏桂花,闻花香的好去处。每至秋日,桂花漫山飘香,再配上月夜水中倒映之月,必是人间一种享受。四时之变,阴晴雨雪,风霜雾霭皆可由植物体现,植物在园林之中是必不可少的。看着池中的荷叶,听着雨滴落在荷叶上的滴答声,仿佛是荷叶将这雨放大,将这雨传入了观景人的心中。留园中还有另一处引人注意的古木,那便是留园入口部分古木交柯庭院中的老槐树,槐树虽然干枯,但却仍旧苍劲古拙,风采不减,仿佛一位古稀的老人见证着整座园子的兴衰变化,守着园子的兴盛繁荣。植物的种植为园子添入了生气,添入了自然的气息。
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留园整体意境的塑造如诗如画,各种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其层次丰富,内涵和画面感十分强烈。同时,留园中景观的意境也经常借扁联的题词来破题,犹如绘画中的题跋,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留园的主人盛康便曾在五峰仙馆题字:
“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
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这简单的几句词便道出了盛氏购园的原由和他爱好所在,使观者感同身受。也有一些小筑的名称,直接引用诗文,以增加其文化底蕴,如涵碧山房便是由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而得名的。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为名。
徜徉于留园之中,静静的体验这山水的美好,感受四季的变化。虫语花香,莺歌燕舞,阴晴圆缺都仿佛在与人述说,述说着岁月的静好,人间的安好。仔细的体悟,便觉人与大自然有种天生的亲近之感。这便是古人常说的意境吧,境虽小,却给人以无限的思想空间,天地宇宙仿佛都在这方圆之地。
再游园,观其造园之技。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是自古造园者所最求的。文人造园,便将诗情画意放入了园中,园林建筑在模仿自然的同时也加入了造园者的主观情感,这样一来,便需要高超的造园技艺才能使其境本于自然,却高于自然。
留园的建造十分精妙,整座园林巧妙的融合了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造园者巧妙的堆山叠石,不仅创造出了园中部大面积的假山,使园中山林气氛浓郁,更将像冠云峰那样的独峰立于独院之中,成为整座园子的精髓所在。留园的用水也有两种形式,中部集中的水面和西部活泼泼地分散用水。中部的水面使人感到开朗宁静,而活泼泼地却因水的流动性给人一种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同时,留园的花木配置也很有讲究,不仅考虑到视觉上的感觉,也给人以听觉和嗅觉上的愉悦之感。如闻木樨香轩周边桂花的种植,便是有漫山飘香的效果。留园的建筑集中在园子的东边,整体空间开合交错,收放有致,建筑与庭院相辅相成,各个院落之间曲折相连,造成了多层次的穿插与渗透。自古木交柯向西至明瑟楼,或向东经曲溪楼、五峰仙馆至石林小院,主要就是利用建筑物互相交错穿插,从而形成了极其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同时,像连廊、漏窗,门洞等建筑小品的运用也为留园多层次空间的创造提供了条件。曲折的游廊不仅具有引导的作用,也具有分隔空间和联系空间的作用。漏窗使相互分割的空间有了的联系,使彼此孤立的空间流动起来。留园之中,在鹤所一侧的墙体上就开了若干个巨大的、完全透空的窗洞,致使处在畅厅之内的人可以透过各个窗洞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景物,使两个空间相互渗透联系起来。
总体来说,园林的建造综合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创造出美,创造出意境的目的。
留园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形态之美,更在于其内涵丰富之美。细细的品味留园,感受留园,定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