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历史中考考标研读心得体会
对2013年的中考历史命题趋势和动向本人有一下的体会,现作如下介绍:
一、2013年中考历史命题原则及依据
(1)原则: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全面考查、科学规范。(2)依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
二、中考复习的方法
(1)应加强考法研究,把握中考动向,要求教师研读考纲——明确考什么、怎样考,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方向:一重视时序性和整体性的结合,方向是“古今贯通”考趋势,理清发展线索; “中外关联”考异同,加强中外比较。二依托教材,适度拓展延伸。选材涉及考点但超越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内容源于书本,答案源于理解。教材对命题者而言,只是命题的知识背景„„,方向是内容在书外,落脚在书内,定向联想。三命题视角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试题更灵活,方向是以新的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四通过材料情景多层次、多角度设疑考查能力,方向是史实细透,阅读能力多元化。五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隐性介入,培养学生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2)紧扣考纲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抓好复习的切入点,一是微观切入——学透知识要点,如基础知识的七要素、解析考点、古今联系、中外对比、升华认识等。二是宏观突破——搭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把握阶段特征。如九年级上册的历史线索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理清了基本线索,便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九年级上册的阶段特征是: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14—18世纪末)—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命题视角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试题更灵活,有利于提升思维品质。近年来,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来指导历史命题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在我们后期的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史观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就某一历史事件也可以用多种史观整合内容,展开复习。
三、注重细节,认真仔细提高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一些细节的关注与否,会成为得失分的外在因素。首先要善于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另外,还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由于是电脑阅卷,要向学生强调卷面书写要认真,力求程序得分。要做到:(1)文字规范化。用楷书或行书书写,不写草体字、繁体字、简化字,文字最起码要工整,力求美观,坚决杜绝错别字,尤其是关键字。(2)要点序号化。要求答案标上1、2、3...或(1)(2)(3)....或①②③....的序号。要按照每个设问所赋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例如有的题目是4分,实际上刚好有4(或者2个)个得分点。(3)语言学科化。用严谨的历史学科语言来作答,不能用空洞无物的模糊语言或任意夸张的文学语言。
最后,不滥用资料,资料贵在精,最好的资料就是课本。资料应是线索、脉络式的,不应过多、过杂,重复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以上就是我这次参加中考研讨会后主要的收获,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对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由此我对接下来的历史复习,以及教学更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把握好中考的命题原则和考点,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深入研究复习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在2013年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中科实验学校
第二篇:中考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中考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姚 祯
3月28日我们全县历史教师在四中听取了省教研室周济荣老师的中考研讨会,听后很受启发,收益颇多。
会上周老师作中考分析报告会,讲考点、教法、复习方向、及指导学生怎样复习有利于中考等,教师进行点拨,联系拓展。与会教师交流、讨论。感受历史课程的改革趋势。
会上预测2017年中考历史命题导向。命题特点:
1、图标、数据、图片和符号题增多;
2、命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3、命题的微观性越来越强;4命题的材料越来越全;
5、加强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尤其是理解与运用层次的试题。
最后,分析了中考2017年历史变化情况,并分析对策。他在讲解过程中提到这几个特点,很重要:
1、历史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必考,包括世界史中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中古史中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和中近史中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
2、树立问题复习意识。
3、明确考点,抓住重点,准确、扎实理解历史概念。
4、材料分析题一定要“小切口,深挖掘。”在讲评试题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重视研究历年中考副题。
研讨会后,我静心思考,想了很多。我觉得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2017年历史中考进行有效率的复习。
历史复习既要重视知识考查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中要淡化面(学科体系)、突出线(专题知识)、辐射点(社会热点),建构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新模式,做好专题复习,这是中考成败的关键!因此,下面就如何预测考试动向,做好专题复习,谈一点看法!
1.制定专题要“大跨度、小切口、深挖掘”:即从大处着眼,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类的、分散的知识高度概括,同时还要从细微处人手,把大专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把握知识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归纳知识应做到“精、细、专”。归纳知识不受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局限,只要是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和属性的知识都归纳到一起。学生在自己归纳整理时,可尽量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由“细”到“精”,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之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3.加强“纵”“横”联系。纵向发展是指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展演变,横向发展是指按区域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既要做到“纵中有横”,也要做到“横中有纵”。
4.研究试题,精心训练。
(1)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2)摒弃繁难、怪偏知识,充分理解课标要求的内涵和细微变化,做到题型新颖、点拨到位,题量精当。
(3)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中考历史复习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材为本,紧扣课程标准,扎实基础,以新的复习模式指导学生做到四看四抓,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的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三篇:历史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历史中考考标研读心得体会
对2013年的中考历史命题趋势和动向本人有一下的体会,现作如下介绍:
一、2013年中考历史命题原则及依据
(1)原则: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全面考查、科学规范。
(2)依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
二、中考复习的方法
(1)应加强考法研究,把握中考动向,要求教师研读考纲——明确考什么、怎样考,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方向:一重视时序性和整体性的结合,方向是“古今贯通”考趋势,理清发展线索; “中外关联”考异同,加强中外比较。二依托教材,适度拓展延伸。选材涉及考点但超越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内容源于书本,答案源于理解。教材对命题者而言,只是命题的知识背景„„,方向是内容在书外,落脚在书内,定向联想。三命题视角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试题更灵活,方向是以新的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四通过材料情景多层次、多角度设疑考查能力,方向是史实细透,阅读能力多元化。五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隐性介入,培养学生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
(2)紧扣考纲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抓好复习的切入点,一是微观切入——学透知识要点,如基础知识的七要素、解析考点、古今联系、中外对比、升华认识等。二是宏观突破——搭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把握阶段特征。如九年级上册的历史线索是:资本主
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理清了基本线索,便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九年级上册的阶段特征是: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14—18世纪末)—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命题视角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试题更灵活,有利于提升思维品质。近年来,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来指导历史命题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在我们后期的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史观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就某一历史事件也可以用多种史观整合内容,展开复习。
三、注重细节,认真仔细提高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一些细节的关注与否,会成为得失分的外在因素。首先要善于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另外,还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由于是电脑阅卷,要向学生强调卷面书写要认真,力求程序得分。要做到:(1)文字规范化。用楷书或行书书写,不写草体字、繁体字、简化字,文字最起码要工整,力求美观,坚决杜绝错别字,尤其是关键字。(2)要点序号化。要求答案标上1、2、3...或(1)
(2)(3)....或①②③....的序号。要按照每个设问所赋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例如有的题目是4分,实际上刚好有4(或者2个)个得分点。(3)语言学科化。用严谨的历史学科语言来作答,不能用空洞无物的模糊语言或任意夸张的文学语言。
最后,不滥用资料,资料贵在精,最好的资料就是课本。资料应是线索、脉络式的,不应过多、过杂,重复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以上就是我这次参加中考研讨会后主要的收获,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对2013年中考考试说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由此我对接下来的历史复习,以及教学更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把握好中考的命题原则和考点,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深入研究复习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在2013年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中科实验学校
第四篇:2016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2016春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木植街初级中学
王晓亮
2016年3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洛阳市2016年中考研讨会的汇报会议,听后很受启发,收益颇多。
本次研讨会的汇报工作由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会上专家作中考分析报告会,讲考点、教法、复习方向、及指导学生怎样复习有利于中考等,教师进行点拨,联系拓展。与会教师交流、讨论。感受历史课程的改革趋势。
会上预测2015年中考历史命题导向。命题特点:
1、图标、数据、图片和符号题增多;
2、命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3、命题的微观性越来越强;
4、命题的材料越来越全;
5、加强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尤其是理解与运用层次的试题。
最后,分析了中考2015年历史变化情况,并分析对策。他在讲解过程中提到这几个特点,很重要:
1、历史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必考,包括世界史中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中古史中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和中近史中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
2、树立问题复习意识。
3、明确考点,抓住重点,准确、扎实理解历史概念。
4、材料分析题一定要“小切口,深挖掘。”在讲评试题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重视研究历年中考副题。
研讨会后,我静心思考,我觉得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2015年历史中考进行有效率的复习。
历史复习既要重视知识考查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中要淡化面(学科体系)、突出线(专题知识)、辐射点(社会热点),建构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新模式,做好专题复习,这是中考成败的关键!因此,下面就如何预测考试动向,做好
专题复习,谈一点看法!
1、制定专题要“大跨度、小切口、深挖掘”:即从大处着眼,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类的、分散的知识高度概括,同时还要从细微处人手,把大专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把握知识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归纳知识应做到“精、细、专”。归纳知识不受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局限,只要是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和属性的知识都归纳到一起。学生在自己归纳整理时,可尽量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由“细”到“精”,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之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3、加强“纵”“横”联系。纵向发展是指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展演变,横向发展是指按区域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既要做到“纵中有横”,也要做到“横中有纵”。
4、研究试题,精心训练。
(1)、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2)、摒弃繁难、怪偏知识,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涵和细微变化,做到题型新颖、点拨到位,题量精当。
(3)、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中考历史复习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材为本,紧扣考试说明,扎实基础,以新的复习模式指导学生做到四看四抓,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的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五篇:历史研讨会心得体会
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历史研讨会心得
王庄中学
王然军
2011年3月4日,在实验中学举行了九年级历史复习教学研讨会,听了二节示范课后,收获颇深。
学习收获
实验中学的刘建欣老师学识渊博,教学风格独特,通过试卷讲评,首先进行简单的成绩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成绩定位。讲评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古今中外知识串联,注重审题分析、失误矫正、方法指导,效果不错。
高桥中学的徐涛老师的课知识体系完整,纵横向脉络清晰,通过绘制表格辽、宋、夏、金政权有关知识,把辽、宋、夏、金政权有关知识对比让学生明确透彻明了。进行考点分析让学生明确中考动态,有利于针对性复习,课前导入,课的结束用音乐来进行,体现了快乐教学。
二节示范课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自我反思
从这二节课中,体会到我们的历史复习教学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纵横向链接、讲练结合、关注热点、史政结合,注重课堂的实效,注意解题方法的引导等。意识到在一些教学环节较欠缺,如在课堂的容量、习题的精选精练、解题方法的引导等方面需多反思、多研讨、多改进。“海纳百川便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贤者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
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更要与时俱进,终身教育不可丢弃。通过学习,我认为九年级历史复习阶段应该做到:
一、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专题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形成有机整体。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专题,如:①民族危机与抗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②民族探索与复兴(a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红色革命的探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世界近现代史的专题,如:①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②三次科技革命及科技进步;③两次大战及国际关系的调整④历史上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改革开放、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⑤美国简史(新航路的开辟、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华盛顿体系、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美苏冷战、霸权政策);⑥分裂与统一(美国内战、一国两制与港澳台问题)等等。
二、形成“大历史”观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要注意转换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立足点。如鸦片战争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五四运动与巴黎和会、抗日战争与二战等等。
三、关注热点焦点
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与现实社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台湾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重点就是与现实热点问题(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主干知识,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对现实生活有较大借鉴意义的主干知识,就是各个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或转折性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等等。
四、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和迁移、变通能力的训练。教师应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真正搞清历史问题中常见的提问语,如“是什么”“怎么样”“特点”“影响”“性质”“背景”“原因”等;训练学生审题的全面性,以免学生在考试审题时丢三落四;让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中常见的能力词,如“分析”“概括”“比较”“评价”“说明”等。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能力训练,最好从七年级就开始,并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目进行练习,力求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学会理解题意,尽早具备较高的审题能力。在加强审题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注意迁移、变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平时要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近两年的学业考试题),让学生切实掌握常见的“提问语”和“能力词”的应对策略,并指导学生能够灵活地迁移、变通这些“应对策略”去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迁移、变通能力,实际上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把已经掌握的“应对策略”迁移过来,并予以适度变通,来解决眼前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迁移、变通能力,是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渠道,我们一定要加强迁移、变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五、注意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当前,材料解析题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训练题型,无论在选择题还是在非选择题中,都含有“材料式问题情景”,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较强的材料解析能力。解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是目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的主渠道。我们必须把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材料解析能力,作为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中心,抓好、抓实。具体说来,要通过一些模拟题【事先准备、设计一些模拟题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找答案,学会看材料的重点内容,如中心句、出处、注释、省略号前后的文字等,学会把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图表内容,多让他们自主分析事件的各个要素,如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分析历史事件的良好习惯。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和指导学生把答案组织好、写准确、写清楚。
以上是我的肤浅的教学心得,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