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模版)

时间:2019-05-12 06:3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模版)》。

第一篇: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模版)

最全汇总>>>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

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重要意义】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4.进一步凸显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

5.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1.江苏省:构建公共服务法律网络平台

【现实案例】

1.江苏省:构建公共服务法律网络平台

目前江苏已经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构建了“一条主干”“四张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现了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三级平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网上网下“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模式。下一步,还将加快推动服务资源由集中向全面覆盖转变,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一向综合转变、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的法治服务。

2.司法部: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今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12348中国法网(中国公共法律服务网)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9月召开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对平台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其中,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是“互联网+”在司法行政领域的创新实践,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一项新的、朝阳法律服务模式。

3.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

当前刑事辩护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律师辩护率较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出决策部署。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在刑事诉讼中提高辩护率,完善律师辩护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的办法》,在8个省(直辖市)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

【现实问题】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国考面试大全

最全汇总>>>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

1.司法行政工作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司法行政改革还需不断深化;

2.对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影响和制约了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具体落实】²

1.在思想上,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2.在政策上,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继续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在措施上,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还必须按照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提升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行政执法的水平,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侵犯。

4.在行动上,广大律师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依法治国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公教育·做一个善良的人!点击查看国考面试大全

第二篇:《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张丽平水利46期处级进修班

学习了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封丽霞教授讲授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课程,很受启发。她从三个方面讲授了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要怎样做。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第一个阶段,即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要求“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即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两个阶段目标,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加快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全面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宗旨;必须以改革与法治为主线;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重点内容;必须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本要素;必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法律体系与法治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法治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新的使命。作为水利行业的党员干部要努力增强法治意识和遵守制度规矩,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单位和部门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这样才能风清气正,为身边人树立守法守规的榜样。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

(撰稿:水利部灌排中心 张丽平)

第三篇:省考申论—依法治国

省考申论范文:“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篇申论范文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政务公开作为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民主的基础是公开。政务公开,就是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内容、程序和过程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当前,社会开放度显著提高,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主动、更有效、更方便地参与政府工作,实现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履职能力的需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各种新媒体手段不断出现,对各级行政机关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一些热点事件尤其是负面消息通过网络被聚焦放大,激化了干群矛盾,损害了党和政府公信力。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一些行政行为公开和透明度不够,为各类谣言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政府主动适应信息化挑战的自我变革,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主动告诉全社会政府的所作所为,在政府行政行为中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我国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不折不扣履行透明度等各项义务,及时向世贸组织成员和企业、个人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文本,接受国际社会和国内公众监督,大大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力推的高水平国际经贸谈判中,很多都把透明度要求作为谈判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政务公开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务公开标准向国际惯例、通行规则看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谈判、以开放促改革奠定基础,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被滥用。从权力行使看,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行政审批的随意性,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开行政和透明行政。从权力运行看,政务公开使整个行政系统的运行更加透明,使“暗箱操作”“灰色交易”“权力寻租”失去生存空间。从权力监督看,政务公开激励普通公民、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参与行政事务,有利于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就是要让公民通过事前了解、事中参与、事后监督等多种手段来规制行政权力,促进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这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主要举措

《决定》从政务公开的原则、制度、重点、载体等方面,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系统部署。

转变政务公开观念。公信力是政府有效行政的前提。信任源于坦诚,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决定》指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表明,政务公开不是政府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力,而是对社会公众应尽的义务。各级政府都要将政务公开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府工作人员要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遵循客观规律和社会进步要求,克服畏难情绪、轻视思想、观望心理、敷衍态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权力清单制度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政务公开规则,它是指通过清单方式,把政府的各项权力公之于众,告诉社会公众政府的权力范围,促使政府规范履职行为,严格按制度办事。《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通过制定和公布权力清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权力将得以明晰,权力的“家底”将公之于众。按照《决定》要求,各级政府要对权力进行审核确认,该调整的调整,该削减的削减,该限制的限制,该下放的下放,对超越法律法规授权范围的权力坚决予以取消,对保留的事项悉数予以公开。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将进一步督促行政权力“瘦身”,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让阳光封堵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

突出政务公开重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抓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决定》指出,“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在财政预算领域,政府预算和决算要全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算和决算公开到具体项目,部门预算和决算尽快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在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着力抓好征地拆迁、土地

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保障性住房分配等涉及公共利益方面的信息公开,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监管、招标、投标等信息公开。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灾害救助与社会救助、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不断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舆论生态和政府行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应贴近时代脉搏,创新方式和手段,加强载体建设,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决定》指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在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方面,重点是公开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活动中的履职情况,推进执法投诉和执法结果公开,增强执法透明度。在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方面,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要畅通互动渠道,注意倾听网民的意见建议,努力做到及时在场、天天在线,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行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水平。善于使用新媒体手段,进一步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的积极作用,善于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灵活传递政务信息,增强政务公开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政务公开是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项工作。把《决定》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加强组织领导尤为关键。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决定》要求,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发挥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对预防腐败的重要作用。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等领域的治本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关口前移,防止权力滥用。把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干部选拔使用、学习培训、机关内部预决算、政府采购、基建工程、资产状况等干部职工关注的问题,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开,维护干部职工合法权益,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保障功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要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要倾听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做到公开透明用权、干干净净做事。始终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作为政务公开重点,依法及时

向社会公开,引导和保护好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积极性。对通过公开发现的问题,要用纠风、惩处的手段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抓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配套制度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抓紧实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各项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各个环节工作。对经过实践检验确属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要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及时转化为规章制度。把政务公开的要求融入权力运行全过程,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第四篇:依法治国理念的构成与深化

依法治国理念的构成与深化

10年前,“依法治国”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弹指一挥间,法治走过10年,党的十七大深化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法治的选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9年3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成为其中最光辉的词句之一;2002年12月,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实行2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铿锵有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个国家法治的路线和状态,执政党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法治,没有法治的进步。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依法治国服务于社会主义,走上了保障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光大道;社会主义实行依法治国,就找到了人类文明积累的最佳治国方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阔步迈入法治时代。

二、人权的法治保障

人权入宪,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定权力。

法律保护所有公民,更要保护弱者!让人人都能照到法律的阳光。

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短短九个字,人权一大步。宪法,成为人权最高“保护伞”。

曾几何时,对人权,我们闭口不谈、讳莫如深,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禁区早已打破: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将中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政策昭告天下;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中“尊重和保障人权”闪耀其间……

人权入宪,标志着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定权利。

呵护人权,法治快马加鞭。

让我们看看这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初审,各界大呼“保护公民权利”,限制过于强大的警察权。此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成为新增原则;并增设“执法监督”一章。

参与立法的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说,如此大的修改,在以往审议法律草案时并不多见。

立法多了人权理念,法律多了人文关怀:《劳动合同法》加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物权法》细致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农业法》专设“农民权益保护”一章;孙志刚事件,催生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让我们听听来自司法的声音——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回最高人民法院。这是尊重生命、保障人权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继去年死刑案件数量成为近10年来的最低点之后,2007年上半年同比继续明显降低。法官们说,生命权,勘称最重要的人权。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超期羁押,曾是司法“老大难”,久治不绝、反复发作。在2003年开始的这场规模最大的清理超期羁押“风暴”后,更完善的长效机制启用。2003年,全国刑事案件超期羁押24921人次;今年截至目前,锐减至43人次……

让我们说说法律的温度——“农民工维权中心”、“少年法庭”、“残疾人权益保护中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国家赔偿……法律保护所有公民,更要保护弱者!让人人都能照到法律的阳光。

让我们回眸这些普通人——状告公务员录用存在歧视的乙肝病原携带者张先著;为家乡征地批复状告省政府的浙江农民张召良;因拒开发票状告“铁老大”的法律硕士郝劲松;质疑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不一致而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河北老太太王淑荣;15年与高速公路不合理收费不懈斗争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淑媛……

在法律的平台上,为保护普通人的权利,他们执着先行。

三、治权是法治之首

权力越大,行权者越没有自由。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为权力划边界,为权力定规则,为权力套上“紧箍咒”

权力信马由缰,权力就摆脱不了被践踏的命运。

2004年早春,国务院的一份文件引起世人瞩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向世界宣告;10年建设法治政府。

此时,大多数中国人对“法治政府”并不

熟悉。国务院法制办对此的说明相当朴素――法治政府,不仅要求人们守法,更要求自己带头守法。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为权力划边界,为权力定规则,为权力套上“紧箍咒”。一句话,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比如审批。

“公章履行”曾是一个“万能剧本”,在不同时间和

地点、不同人物和部门中上演。有人抱怨,自己一个建设项目盖了上百个公章。

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带来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撤销了重重“关卡”。仅仅几年,国务院部门、31个省份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

从“权本位”到“责本位”,行政执法责任制给权力量身划界。全国30个省级人民政府厘清“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23个省份及国务院执法任务较重的10多个部门,开展执法考评,从细节限权……

有人感叹:执法变得“规矩”了。

阳光是做好的防腐剂。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6年元旦正式运行,权力的执行者随时向主人报告言行;到2006年底,国务院74个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07年1月,国务院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信息公开,拓展为从依据到程序再到结果的全过程公开……

权力,正从“暗箱操作”转为“透明运行”。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今天,中国对于权力的监督日臻严密:党内、人大、政协、司法、舆论等监督,让权力监督不留死角;“审计风暴”连刮5年,更加重视纠正问题。2007年,有关单位和地方共纠正问题金额358.7亿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49项;“二十年磨一剑”的监督法,将人大对权力的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

治权,也要靠民主。目前全国超过70%的市县政府建立了政府决策公开听取公众意见制度。决定利益调整前,听利益相关者说话,让公众知情、让公众参与。

11年前,“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当年一位公务人员对权力的认识,似乎代表了相当数量的执法者。

如今,“合不合法”,成了更多官员的口头禅;“官不好当”,成了更多官员的共同感受。

四、良法才能长治久安

法律乃公正之准绳。人民的声音成为最高的法律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立法活动的整个过程

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作过统计,近些年,每次常委会基本上都要审议3-5部法律,这样的密度前所未有。

法治对中国的改变,正是通过这一部部法律。

九届全国人大期间,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共113件;十届全国人大期间,截至2007年8月底,这个数据为93件。

梳理这些立法项目,我们不难发现,民生开始成为立法者的偏爱。除了公司法、证券法等经济领域的立法外,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就业促进法等社会领域的立法,得到更多关注。

专家评价:立法离生活本身越来越近。

时代在进步,法律也要紧扣其步伐。黑格尔曾这样说:法律绝非一成不变的,相反的,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法治是良法之治。近年来,“立法驶上快车道”之类的表述,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出现了劳动合同法的“四审”、物权法的“八审”。(物权法最后通过时,表决情况为:赞成2799票,反对52票,弃权37票,有1人未按表决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这样说:“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于立法活动的整过过程。”不再追求立法的快,不再追求立法的量,优质成为立法最核心的标准。

有人作过分析,从法律草案提交审议到通过,绝大多数法律草案3/1以上条款经审议后,被修改或调整;少数法律草案一半以上条款被修改或调整。这说明什么?立法机关不单是“举举手”,更是“火眼金睛”。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一些地方人大主动委托专家、律师参与法规草案的起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感叹,“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事。以前的法律在公布前都是机密文件,不能对外,根本不可能让专家提前介入。”

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40天时间,物权法草案受到各界意见上万条;一个月时间,劳动合同法草案多达近20万条。立法大门,越开越大。

对法律草案中专业性强、各方面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通过立法论证会、听证会等深入讨论,集中民智。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举行听证会——个税法修改听证会。来自重庆的一名企业一线工人吴志才,至今记得自己当年在最高权力机关说过的话:“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我要尽量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

是的,人民的声音成为最高的法律。

五、法治就在彼岸

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坚强,处置更公平,监护更有力

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更权威的法治

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差,我们走了20年。从书上的口号,到治国的工具,再到信念的约束,要真正渡到法治的彼岸,中国又将走多久?

君不见,法治与法制不分的仍大有人在,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不例外;

君不见,“拍脑袋”决策大有人在,甚至变听证等法治手段为“掩护伞”;

君不见,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大有人在,甚至有意无意违法行政、以权压法;

君不见,“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从领导批示到领导讲话,再到红头文件、法律法规,效力反而层层递减……

法律的生命,在于不折不扣的实施;法治的效力,源于至高无上的权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在路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让法治肩上的担子更重。

2005年2月,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个个与法治紧密相联;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位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首。

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要靠法治。

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更权威的法治。

选择法治,因为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坚强,处置更公平、监护更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依法治国”大旗。

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和总结的历史跨度。依法执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保障人权的过程,我们见证了法治的进步和成就,见证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成就值得珍惜,教训必须吸取,经验需要总结。实践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民主法治人权的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决定当代法治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抬头向前,我们坚定而清醒,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将十分繁重而艰巨。

当法治成为一种必须的时候,当法治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当法治成为一种价值的时候,当法治成为一种信念的时候,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改变13亿人口的生活,法治对中国的改变,对生活的改变,给了我们的信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期许的明天。

第五篇:2014国考

2014年4月江西省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

学前教育专业

4月19日上午00398学前教育原理

4月20日上午00402学前教育史

教育管理专业

4月19日下午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4月20日上午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4月20日下午00453教育法学

教育学专业

4月20日上午00468德育原理

4月20日下午00453教育法学

4月21日上午00471认知心理

4月19日上午00464中外教育简史(补考)

音乐教育专业

4月19日下午07123中国音乐史(补考)

4月20日下午00735音乐教育学

4月21号上午07124西方音乐史

艺术设计专业

4月19日下午03521设计概论(一)

4月20日下午05546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下载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国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国考申论备考热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37390107

    2014年国考申论备考十八大报告解读系列之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 录 总论 ........................... 1 第一章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 .................... 1 第一节 国际......

    国考高频成语

    2015年成语 1、以管窥天:成语,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近义词】坐井观天、以管窥豹 2、等量齐观: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

    国考资料

    “国情社情”考点一 在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部分相较其他板块最大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测查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领域。主要测查......

    2011国考面试题

    2011国考面试题 一. 2011年1月24日国家公务员外交部 1、“有人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你怎么看?(3分钟演讲时间,10分钟准备时间) 2.、5分钟的自由问答时间 A、简单介绍......

    国考申论

    申论模板 每年各地方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选题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分析无外乎是社会的教育、医疗、环保、社会报障、经济建设、文化差异等几个大的方面。如此,我们便可以总结一个......

    2012国考参考答案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市地级)真题解读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材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

    2014国考申论

    五、给定资料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4国考资料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资料信息及复习建议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是由中央、国家各部、委、署等机关单位统一招录工作人员的考试。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未公布官方报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