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

时间:2019-05-12 07: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

第一篇: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

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

2014-05-04 07:03:06|来源:大公网|我要分享

0

回顾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决议,其中明确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习近平旧文刊登的时间点上,各地正好开始清理专职秘书。于是,此文被当做“反腐”的新风向,有舆论认为这是要整顿“二号首长”、清理领导秘书。

文/李靖云

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一篇习近平1990年写的文章,广受转载。此文标题为“秘书工作的风范”,要求秘书人员要加强修养,告诫秘书不要认为有大领导做靠山,不能以领导个人名义有恃无恐谋私利。

回顾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决议,其中明确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习近平旧文刊登的时间点上,各地正好开始清理专职秘书。于是,此文被当做“反腐”的新风向,有舆论认为这是要整顿“二号首长”、清理领导秘书。

结合最近落马的冀文林、郭永怀等人的升迁背景,社会上认为反腐开始指向“秘书帮”这一颇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当然也不无道理。

但是,从习近平的全文来看,谈秘书工作其实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我们更能从中读到中国地方的政治现实。

强调办公室工作的现实需要

该文副标题为“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其实也是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对地县办公室工作的一次思考。所谓“郡县治,天下安”,当时作为地方主官的习近平,对地县办公室工作有所强调和部署,也是颇有意义的。

全文四部分,分别指出了办公室工作的四个特点,并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专门要求秘书人员加强修养,最后提出地县党委要支持办公室工作。作为一个在中央国家机关做过秘书、同时又长期扎根地县基层工作的官员,习近平对于地县办公室工作的强调,还是基于现实的地方政治需要。

自唐以后,中国地方政治就形成了官吏分开的格局。科举制度拔擢出来的“官”与土生土长的“吏”,形成了中国地方治理的基本政治力量。同时,县级官员长期异地任职,三年一换,这导致地方官熟悉本地社会经济的时间极为有限。土生土长的“吏”事实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极易成为较有惰性的地方利益集团。

到了当代中国,这一基本的政治生态仍然没有改变。名噪一时的北京大学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就指出中县干部的四个层级中,较高层级的处级和副处级都是非中县的北山市人,但是科级干部都是本地人。这种情况下,异地任职的地方主“官”是否能驾驭住地方的“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的,办公室就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地县办公室是少有的地方主官具体直接掌握的行政机构,也是完全向地方主官负责的机关。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强调办公室工作,而且专门撰文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既说明了习近平对于地方政治的熟悉,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中国地方主官要抓好工作,不能脱离办公室。

“关键角色”的甘与苦

从1990年到现在,已经24年过去了,当年的地委书记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地市合并的行政区划改革,也使得“地区”这一行政区划基本成为历史。但如果我们深入中国政治的现实,地县这一政治生态大结构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地县办公室依然是地县政治的关键角色。

前濮阳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关少锋就撰写过《市委秘书长的一天》,专门总结地方办公室的工作。

颇为有趣的是,与总书记所见略同,关少锋总结“当秘书长,一个字:‘杂’。两个字:‘辛苦’。三个字:‘不好干’。四个字:‘很锻炼人’”。

他记录他2008年夏天某个工作日,早上五点半起床,然后抓紧时间到室外游泳池运动一下,事实上这也是他一天难得的轻松时刻。

早上8点到办公室,他就遇到一个上访户堵着市委市政府大门放哀乐。原因是因为宅基地官司,法院判他胜诉,却因为被告家族势力大无法执行。市委秘书长责无旁贷,立刻上前劝说,算是处理了大门被围堵的问题。到了办公室之后,他又得立刻安排由书记和市长前一天晚上议定的一周工作日程、各项会议安排,然后立刻去濮阳辖属范县视察防洪。

下午返回濮阳开常委会,晚上连续参加三个接待宴会,从扶贫开发到计划生育视察组,跨度范围很大。为此,关少锋还特意先服用了解酒药。宴请活动结束之后,关少锋还要检查会议准备,回去签批电报文件。直到晚上10点半才上床休息。

这位善于总结的地县办公室干部,将秘书长的主要职责总结为“三办一服务一协调”,即办文、办会、办事,服务领导,协调各方。他在这个岗位一直呆到2011年9月28日,当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任命其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这位多年从事地方办公室工作的干部的奖掖。

从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地县办公室工作的甘苦,也能对前文所述的“关键角色”有一个具体的认知。

(本文由解放日报-上海观察授权大公网独家发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在传统上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谈及的种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物。因此,该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托克维尔抱怨短暂的王权专制统治给法国社会风尚带来的创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一直持续了两千年,它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在性质上与托克维尔所提出的问题类似。托克维尔对充满暴力的大革命没有好感,认为它反而加剧了专制制度。他说:“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这就让我想起清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争论--不管立场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也都是一样的。

托克维尔的一大主张是反对超越社会风尚现实去谈论社会的改造。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谈到人民对法律的尊敬问题时,他认为,法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应该归咎于旧制度对风尚的塑造:“人们常常抱怨法国人蔑视法律;哎呀!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啊?可以说,在旧制度的人们身上,法律概念应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之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的确,只有当他们想拒绝法规时才会以法规来反法规。人民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们遵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而今天,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法治化,托克维尔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以警示:在法治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风尚,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促进风尚的改变呢?

托克维尔说,中央集权制导致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过度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些改革家们提出的目标虽然不同,他们的手段却始终一致。他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问题只在于劝说它恰当地使里它的力量。”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思考中国今天的发展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比如对郎咸平观点的分析和批判),都是有益的。

另外,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与当年法国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一点类似之处。这两者都是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出身论。从前,人们根据某些需要制定了它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在今天,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进城的农民工看来,户口这个东西,正如从前法国农民眼中的贵族特权一样,将会变得毫无必要而且罪恶万分。托克维尔还描述了中央集权国家首都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的凋敝:“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一官半职。……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在一边。”对应中国三农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惊人的相像。

最后,在结束这篇书评之前,谈一点对“保守主义”的感想。读完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后,我在想,托克维尔本人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解释历史,他真的期望这本书能给人们带来警惕吗?作为一位“保守主义”的学者,他怎么看待一部书能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改变?然后,我就发现自己原先关于“保守主义”的看法是不准确的。说托克维尔是保守主义学者,这只是说他并不像他在书中描述的哪些18世纪的作家一样,号召人们去用激进的手段追求某个理想主义的东西;这并不意味者他主张现实坚固不可改变。保守主义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向人们强调,在决定社会的发展方面,“风尚”比“制度”更加基础,更加有力,所以,要想革新一个有疾病的社会,从“风尚”入手,要比从“革命”入手要更好些。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为法国“风尚”的改变贡献一点作用吧。

第三篇:《旧文重读》读后感

颇感内心浮躁,大部头典籍无法下咽,便找来《旧文重读》来看。这本书选编了朱自清、夏丏尊、胡适等大家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文章,涵盖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虽然年代略显久远,但对于当今语文教学仍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现挑选印象深刻的几段文字与大家共勉:

“……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人虽然不信古,不愿学古,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这也就是接受文学遗产了。”

——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

在动漫化、弱智化读物盛行的今天,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红楼梦揭密》、于丹《论语心得》等可以成为“洛阳纸贵”的流行书,固然有网络和电视媒介的作用,有赶时髦的成分,但其本身也说明:青少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要读书,关键是我们究竟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帮助”。规定篇目,进行考试号召读经典,固然是一种帮助,但是否“适当”?躲在象牙塔里搞精英文化的专家可以对易、刘等表示不屑一顾,但天天与学生接触的广大教师却不得不扪心自问:我究竟为学生提供了怎样的帮助?我们可以向易、刘等先生学习一点什么?

“……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得,倘若看几本普通的文言书,写一点平易的文章,也可以说是有了运用国文的能力,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去理解国文,这可使我有点为难,因为我没有被教过这是怎样地理解,怎么能去教人。如非教不可,那么我只好对他们说,请多看书。”

——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

周作人学国文的经验看起来有两点:一是传统的——先集中识字背书,所谓“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书、背诗、写字。二是反传统的——读小说、读闲书。所谓反传统是指他没有在读经书、写八股文、试帖诗上花大力气;而是读外国小说,读古白话小说,这是能通白话的路子;由古白话小说而至于《聊斋》和其它文言笔记,这是由白话转到“文言的径路”。结论是请多看书。

这些话确实“平庸极了”。但是它们同样是正确极了。丹麦当代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可是我们通常做的却是在岸上给孩子们身上洒水,教他们“分析”游泳动作;讲解此动作“好不好”,“为什么”,彼动作是如何“用法”,什么“规律”。以为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可以收“举一反三”之效。然而,“不下水游泳”则“举百不能反一”。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结果是学生一头雾水,“下水未有不溺死者”。

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将各家之说一一列举在此,但名家之言句句发人深省。这许多年过去,语文教学仍存在过去的种种弊端。学生被众学科的题海战压得分身乏术,除了在课堂上接触有限的几篇文章外,课外阅读成了一种奢侈,更被视为“不务正业”;家长急功近利,用各种课外辅导班压缩学生的阅读空间,却又期望课堂教学出现奇迹,寄希望于语文教师的言论句句命中考点,只求花一分时间换十倍功效;教师少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力,为应试而不得不审时度势,凡考试内容必讲,凡与考试无关内容统统省略,只重技法,忽略内涵的深入,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阵地迟早“沦陷”!忧心忡忡,忧心忡忡!

第四篇:读《旧文重读》有感

读《旧文重读》有感

大连市向应中学张进新

自从毕业以来,我整天埋头于教学,一直认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批改辅导等教学活动就是我工作的全部。这次参加骨干培训,在教研员老师的推荐下,有幸读了《旧文重读》这本书,才发现我只知道充实自己的语文知识,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理论指导。《旧文重读》一书选编了朱自清、梁启超、胡适等大家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彩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如文言文的教学、作文的教学、语文学科的考试、阅读教学等,让语文教育者获益匪浅。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困绕着我,所以我更多地关注书中对作文教学的论述。梁启超先生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文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怎样地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的规矩”,那么到底有哪些规矩呢?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三点:

1、该说的话。作文第一步,先把原料搜集齐备,便要判断哪种原料是要的,哪种原料是不要的。也就是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学作文的人,先要定出个立脚点,然后根据这立脚点把该说的话定出个范围。

2、要说的话原样说出。

3、令读者完全了解。这三个规矩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很困难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很强,学生写作往往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本就没有什么话说,只是因为要作文才勉强找话来说,更不知道如何原样说出。何况有些真话一旦说了出来,恐怕会适得其反。所以这三个规矩只有在语文考试制度改革后才可能真正的实行吧。

想想还是黎锦熙先生的《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中提到的具体操作法更可行。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写作训练:每周必写的日记、当堂的小作文、每周一篇的大作文。但是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日子久了,这些训练便流于形式了。学生和教师都在做量的积累,却没有上升到质的飞跃。现在看来,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当之处。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学生写“周记”,不如写“修养日记”。修养日记,以逐日于临睡前写讫为原则。以对于自己生活之反省与认识为主旨。这样一来,学生便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还有教师的批改也要有针对性。每周评阅一次,评阅时,于文法、文字、思想、事实四方面,均使用“作文批改符号”。评阅后,发还各生。各生应依符号自行改订。有改才能有提高,否则只能是量的积累,于学生作文提高无益。黎锦熙先生就教师的评阅还作了具体的论述,值得教师借鉴。

最让我为之警醒的是叶圣陶先生的《教师下水》一文。作为教师,我们一直站在高处俯视学生,对学生的作文多是批评,甚至是吹毛求疵。可是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们又能说比学生强多少呢?自从工作以来,除了写些工作方面的材料,我都已忘记了学生时代写作的感觉。我想只有同学生一起写一写,才能真正知道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所以,“教师下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书中还有几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我将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此外,《旧文重读》一书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都很好,我想只有真正用心去读,才能体会,才能收获,我将慢慢去读,去读懂书中的每一篇文章。

第五篇: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一、主题活动目的和意义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四有”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周恩来在中学时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毛泽东也曾在中学时用一首律诗表达自己的雄心抱负,秋瑾女士更是用剑胆琴心来表达报国雄心,虽然时世造英雄,市场经济讲究个人价值最大化,作为年轻人,爱国奉献、民族自尊、社会责任等美好理想是断然不能缺失的。我们在强调个人权欲的同时,不能总是忽略自己作为高尚人应承担的义务。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我们的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有一定文化技能的人,更是需要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灵魂、有追求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这也是我们开展理想教育主题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之所在。

二、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的活动,进行一次寻找理想、探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而认清理想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青少年学生应树立起人身奋斗的目标——立志从现在开始,并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三、活动准备

1、小品

小品1概要:

有两个小孩求教一位老人:“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 ”结果,老人给他们一人一颗种子说:“谁能把它保存最好,便能通达理想”。几年后,老人去看他们;结

果,一个把种子放在锦盒里,样子仍和以前一样;另一位则把种子种在地里,每天浇水,现已长出遍地的果实。最后老人说:“?”

小品2概要:

有一名学生常立志,立短志。(冲动型,常受外界影响,结果一事无成。)

2、每人写下自己的理想,折叠后备用。

3、主题班会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总结前一阶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对理想与现实问题作进一步地探讨。

4、随笔《“理想与现实”之我见》(活动后的延续)

主题班会教案:

理想与现实

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事情:在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退休后拿

出当年孩子们留下的“我的理想”作文,逐一找到那些已长大成人的孩子,“核对”他们理想的实现程度,结果发现有近半数人实现了当年的理想,还有两成人接近于实现理想。于是他得出结论:理想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说,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我们的事业与生

活的精神支柱。那么,我们在座的各位是这样认为的吗?经过前一阶段的活动,我想大家对理想一定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同时,对理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请出今天班会的主持人,一起来作进一步的探讨吧。

主持人:大家好,让我们先以一首短诗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吧。(配乐)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多媒体课件)

那么,看看我们的同学有些什么样的理想呢?

第一部分谈一谈

从同学们写的理想纸条中随机抽取,请大家谈谈对它们的看

法。(主持人根据大家的发言即兴评论。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小品《常立志,立短志》

学生发言(略)

主持人(或请同学)简单小结

第二部分议一议(小组讨论交流、小结。)

马加爵临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什么理想了,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

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没

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是失败的”;

“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你对他临刑前的这番话怎么看?

小组发言交流(略)

现在还没有理想怎么办?

(一时还不能明确说出自己长大了要干什么的人,不等于没有理想。先请听名人的理想,想想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第三部分想一想

小品《一粒种子》

老人说:“理想只有用汗水浇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理想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性,二者融汇在现实的发展台阶之中,才能铺就一个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阶石。脱离现实的理想是幻想,没有真实的力量;没有理想的现实是僵土,不可能有生机与活力。

朗诵:《最低的一级石阶》

我是山脚下最低的一级石阶。

所有的远眺和俯瞰,全都远离了我。

我也想欣赏苍茫的云海,想领略一收眼底的万千风光;但为了那么

多旅游鞋的攀登,我甘愿在这里默默地卧守一生。

虽然旅游者的纪念册里往往只有一挂飞瀑,万丈深渊,却没有

我,但我依然有我的自豪;那些到达顶峰的微笑,在他们山路般冗

长的记忆里,我是最初的一层铺垫。。主持人: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追求的理想不管有多高远,总离不

开一步一步的攀登。也就是说:理想离不开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但有些人却无法实现,原因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只想不劳而获,或怕困难就放弃了;但也有许多不怕辛苦默默耕耘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实现着自己的愿望。所以,能不能实现你的理想,全看你如何做了……

第四部分做一做

现场采访(有目的地采访身边有理想的同学,让他们谈谈在生活中怎样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理想的,理想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又有哪些的影响。)

每人绘制一份从现在到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的行动图表。

(简洁、明了、可操作。)

主持人: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这个追求的过程便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归纳小结)

布置任务:每人完成随笔一篇《“理想与现实”之我见》。

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附:

背景资料:

当前在未成年人理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值得注意和克服的极端倾向:一是不讲理想,任其随波逐流,游戏人生;二是空谈理想,强制灌输,追求一律,脱离实际,事倍功半。这两极相通,都误解了理想,也无法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平时经常对学生们说的是,“努力学习,考个高分数”;“成绩才是你的骄傲,分数才是你的资本”。我们的教育行为围绕着功利性,而那些与成绩无关的副科、美术音乐、生活乐趣、个人奉献、做人境界却没时间讲述,没心思讲述。刚开始还知道讲,久之,被作业弄得头大眼昏,也就没了心思。什么理想,都比不上考上重点校更让人觉得光彩!教育更多地关注眼前蝇头小利,忽视发展性和远期效果,更不关注学生未来、潜在的发展前景,这已经是不争的教育事实。

若有时间,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的学生,尽管学习是紧张的,但追星

族并未减少;尽管课堂纪律是严格的,但动漫一族还是“冒险”与老师捉迷藏;尽管他们都知道网吧害处多多,但并未阻止部分孩子的脚步。当我们感叹学生们道德问题时,有没有考虑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主导着学生们的生活?他们了解自己、有自己的追求吗?

我曾经对本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课堂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请问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他们给我的答案可谓高度的一致——为将来有好工作、赚大钱。(几乎占了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当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他们毕竟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过多现实的考虑埋没了应有的纯真,正确与错误、美好与丑陋都在功利面前失去了分明的界限。人生不能没有精神的追求,他们缺少的不正是这一点吗?所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胜于再多的知识积累(当然知识是基础,非常重要)。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愿望与想象,现实生活中,人生的理想往往与某些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尊重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学生们把好工作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一样,但我们不能把人生理想仅归结为某种职业。一些人生的理想可以通过对某种职业的向往表现出来;但向往某种职业不等于就是有理想。理想应作为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对一个人的成长起激励作用。

人生的理想应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的人生理想是个人的最大兴趣点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理想既有一定的共同性,体现着社会对个体的普遍性要求

与规范,又有相当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只有为个人所真正认同并能自觉为之所奋斗才能发挥作用。同时理想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性,二者融汇在现实的发展台阶之中,才能铺就一个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阶石。脱离现实的理想是幻想,没有真实的力量;没有理想的现实是僵土,不可能有生机与活力。理想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提出与实施一个一个的具体理想,更在于激发人性中的开拓需要与创新能力,养成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去挑战现实中的自我与社会。在这种意义上,只有让理想的光辉照亮脚下的阶石,眼前的每一步才能成为趋向未来理想世界的坚实基础,理想也才能最终实现!

理想是自由的,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梦想,但当理想转化为我们的使命后,就成为一个确定的行动,它不可动摇,不能放弃。永远处于求变之中是追求理想的必然,一个心中存在理想的人必然也是不满足于现实,力求超越现实的人。

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满怀理想,生活目标明确,那么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们从心底认可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与做”。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当然,这是很理想化的教育愿望,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而努力的。

下载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旧文与地方政治现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现实的确会比理想骨感,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坚持我们的理想也未必会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很多人的理想是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梦想,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毛泽东解放......

    梦想与现实

    梦想与现实 人们总说:这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过:“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作为新时代......

    理想与现实

    玉和月 有些书看到最后,你回顾的就已经不只是书的本身 ——题记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它已经不再是一本小说这么简单的事了。 刚开始接触穆斯林的葬礼,是在初中某节语......

    梦想与现实

    梦想与现实 很久很久以前,我憧憬着我以后的生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每天下班按时回家,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有一个人和我分享一天的辛苦与快乐,如果有个孩子我还......

    理想与现实

    ~-6-10 字数:1615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你的运道决对不可能久长,转眼之间就会处处遇灾殃,你的喜悦不......

    旧县乡2011年文技校工作总结

    旧县乡2011年文技校工作总结2011年,旧县乡文技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实施教育富民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经济建......

    旧县乡2010年文技校工作总结

    旧县乡2010年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总结根据县教育局和成教中心扫盲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我乡高度重视扫盲工作,及时充实和完善了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对文技校工作精心安排,......

    习近平谈‘政治规矩’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规矩” 2015年01月17日02:29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规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月16日全天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