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经验总结研讨会交流材料---王辛柱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7:5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经验总结研讨会交流材料---王辛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经验总结研讨会交流材料---王辛柱》。

第一篇: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经验总结研讨会交流材料---王辛柱

2016年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得与失

王辛柱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得与失》。

由于我也是才刚刚完整的带完自己的第一届学生,经验不是很丰富,有些认识也不是很深刻和到位。下面就粗略的把自己这一年来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认识到的一些问题和总结的一些东西给大家交流。

俗话说:得文综者得天下。读文科的学生在高考中要想考高分,文综很关键,而文综要想拿高分,当中的历史学科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向学生们灌输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耳濡目染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一种重视文综,重视历史学科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以后的教学。下面我主要从得与失两大方面进行今天的交流。

一、得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近年来由于历史高考试题难度的不断加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已经不再重要,他们觉得:即使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在高考中也不一定能考到高分,而我们首先就要转变这样的认识,要重视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因为我们学校文科生的现状就是---初中历史的基础特别薄弱,高一为了应付学业水平考试,拼命的赶上课的进度,所以其实很多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历史的基础知识是非常薄弱的,那在高考中你要读懂材料的立意和方向,然后逐一的加工选项的正确性,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的难度就会变得很大;其次在后面的材料题当中有一类题目是这样问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的话,答到这类题目时就只能要么放弃,要么乱编。所以一定要重视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那如何才能有效的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呢?我的建议就是做好时间规划,一定要在高考前做好一、二、三轮的复习。一轮复习重在详细讲解考试大纲中的考点,二轮复习采用通史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体系,三轮复习重在回归教材,指导学生注意平时忽视的内容(可能是教材里的地图、插画、知识链接等)。同时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检查复习的效果,比如:在讲题过程中,遇到已经复习的考点,可以就着提问,随时提醒学生背诵。

2、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教学。

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历史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作为教师要从学生角度看教学,理所当然地要关注学生的眼光,触摸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选择,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赏识学生的微小的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失败,学会让学生心里上感受到学习快乐与兴趣,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学生交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做也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教学。

3、注意平时测验和练习的选取---实用性、适用性、时效性(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不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来做,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是不是近期正在复习的内容;建议选取某些名校的成卷,根据那些学校出题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刷选,如:昆一中和师大附中的试卷试题就是偏怪难,银川一中和玉溪一中的试卷稍微简单基础一点;)

4、三轮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并且注重效果的反思

(1)时间安排:一轮复习:从2015年5月中旬到2015年11月底

二轮复习:从2015年12月初到2016年4月中旬 三轮复习:4月下旬到6月初

(2)复习内容:一轮复习:结合考试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删减。用考点的方式将三本必修课本进行完整的复习。必修一27个考点;必修二23个考点;必修三17个考点。

二轮复习: 按照通史的复习策略,把三本必修教材用时间串联起来,总的分为13个大的时间阶段(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元朝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等等),把这13个阶段里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知识点归纳起来。

三轮复习:高考热点专题专讲专练,参考不同版本的高考资料,给学生进行了10个高考热点专题的讲解。(如:

一、史料、史观和史论。

二、西学东渐和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三、儒学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等等)(3)效果反思:一轮复习:该记住的知识点到底学生记住没有

二轮复习:在做题过程中能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历史知识时间和空间的体系。

三轮复习:应试能力有没有明显的提高。

5、对平时练习的处理:有做必改,有练必讲,有错必究。

6、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7、每次考试结束后对学生的成绩分析

二、失: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是成果不大,效果不好。

2、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做得不够,例如一些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像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学生经常还是容易混淆。

3、对学生答题能力训练还做得不够。例如:一些学生答题层次不清,审题不清,措词不当,画蛇添足,张冠李戴,不会归纳,叙述口语化,不会史论结合地评述,空洞无物,答题角度单一。

4、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单独辅导做得不好。

5、原二中班级和一中班级的复习进度不同

第二篇:2013历史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清水县第六中学 2013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历史学科组

张锋

2013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I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一、2013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结构和题型基本保持去年风格

题量、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非选择题侧重世界史,所以选择题有8道属于中国史,有4道属于世界史。选做题的命制延续了传统风格,但仍然没有摆脱难易度差异明显的困局。四道试题中,第47题继续保持了选修三一贯的难度,难在要大量结合所学知识、难在知识取舍的角度。

二、2013年历史试题体现的特点:

1、选材凸显主干知识,重点内容反复考,尤其注重考查历史概念。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等。

也加强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历史概念它源于史实,具有确定不移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特征,即它的具体性;另一方面,它又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如25题对土地兼并、33题对联邦制和邦联制及共和制的考查等。

2、注重对历史方法和历史理论的考查、注重新史观的理解、史论结合的原则的考查。

今年历史试题体现了重视多角度多视角对历史问题认识的考查,如第24题对历史文献和口传史料的认识;其次体现了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得考查,如第29,30、33题的考查;

历史学科考查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也会涉及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反映主流史学理论、史学观点和现代意识的。如第40题通过爱因斯坦热在东西方的兴起 ,以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和古今贯通的方式,考

查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第41题以中国古代皇帝和英国国王和首相的官邸为主题,通过文明史观的角度和中外关联的方式,考查了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的能力。

3、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3年历史试题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如第25、26题;以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如第30、31题;以答案的非唯一性,考查思维的创新性和开创性,如第41题。

4、2013年历史材料解析题出现新变化是一大亮点

首先,总体看阅读难度降低,学科素养、学科思维能力、理论方法要求提升;侧重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考。

其次,关注人类在历程中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成为新的命题热点。今年的试题延续了2012年试题第40题的风格,通过爱因斯坦热考查中西科技成就与差别;第41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是材料形式完全是图片,二是设问由评论改为比较分析。12分评论题改变的原因可能是,评论题已经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今年的12分题,无需评析,只需比较分析,相对难度会下降。但对学生而言,由于考场时间紧、学生紧张,有个别同学考场应变能力差,影响了审题能力的发挥,对成绩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备考经验总结

为了做好2013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一、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

(一)、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11年2012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

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古代史中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汉、唐、元三大朝代均在西北地区休养生息,那么当我们复习到唐朝的民族关系时就要与汉代进行比较,依次类推,进行元与唐的比较,元与汉的比较;各个朝代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充分理解课本中所有的古文材料是第一步,再者就是对所做过的历史试卷中一些材料进行分析。那么如何加强古文基础呢?这就要与语文的复习相结合,语文考试中因为有文言文阅读这类题型,所以对文言文的复习也就成为语文整体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学生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攻破历史古文阅读难关。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

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

在认真分析研究2011年和2012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应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但对历史学科整个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覆盖。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才能有望在2013年高考中有所突破,再创新高。

第三篇:2009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经验总结[范文]

2009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经验总结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龙江中学刘作彪

2009高考成绩现已公布,我所任教班51人参考,政治单科成绩平均分103.2,高出全区平均分6分,最高分122分。居于我校在镇属完中相对落后的生源条件下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下面本人就一年来高考备考复习的做法作一个回顾。

一、指导思想

以广东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把准高考脉搏

⑴研究高考。落实高考要求,研究《考纲》、《考试说明》,研究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特别是对比新旧《考纲》,找出新增考点和新调整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渗透新版教材内容,以明晰高考方向和要求。

⑵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及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熟悉考试大纲,依据考点来编制教学案。

⑶研究学生。依据我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复习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讲解及训练由做到浅到深,深入浅出,⑷研究教法。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适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⑸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技巧的传授和培养,通过专题讲座和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试能力。

2、落实复习计划,夯实知识基础

为了使复习工作能有序、有效进行,制订严密的计划,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并认真加以落实。整个复习过程的规划如下:

第一阶段:从08年8月---09年2月初为一轮复习阶段,参照一轮复习用书,重点是夯实基础知识。按考点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对于基础知识,通过默写等方式强化记忆,要求每个学生过关。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考点、学习目标、复习重点、知识点梳理、联系实际、相关高考题及随堂练习等,做到讲练结合,当堂巩固。

第二阶段:09年2月初---4月10日为第二轮(热点专题)复习阶段。重点是围绕社会热点辐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的训练。把教学环节设计为背景材料、知识点切入、能力训练题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分析素材,提高结合材料引申联系理论的能力。此次热点专题复习在时间上作了调整,本人精心选择了八大热点专题自编资料,由于此时热点专题辅导资料尚未到位,所需资料只能由自己进行收集和加工整理,难度很大。特别是“广东本土专题”基本上原创。

第三阶段:09年4月10日---5月15日为第三轮(知识专题)复习阶段,参照专题复习用书,重点是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知识。按主干知识进行网络教学,带动社会热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结构及内在联系,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单元学习目标、主干知识网络构建、基本观点归纳与总结、知识迁移与点拨、易错知识对比、学科内综合练习等。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是引导与点拨。

第四阶段:5月中下旬到高考前,主要工作是回归书本,学生自主学习,模拟训练与考前指导,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考题预测、题型解法辅导、应试技巧心理调适等,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试素质,以确保学生在高考中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3、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水平

⑴注重学法渗透,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浓缩记忆、列表对比记忆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掌握知识;

⑵加强解题指导。在选择题训练中则采取“两抓、两合、两排除”法。两抓、吃透材料;两合、连接设问;两排除、实现材料、设问和选项的三个统一。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强化技巧,以提高选择题准确率;在主观题训练中,突出三环节(审题—分析—作答),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

⑶开辟辅导平台。在课堂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开展时政述评活动,引导学生日常关注时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报纸、张贴时事材料、运用教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LZB0240)和播放视频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教学互动,及时解答难题,关注学生思想动向,进行学法和心理辅导,激发学生进取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抓好平时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⑴重视习题选编。对订购的资料充分利用,精心选择习题。在选择习题或自编习题时,尽量体现时代特点和热点,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增强高考实战功能。

⑵坚持讲练结合。每堂课争取留10到15钟让学生做练习,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坚持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并能及时订正。对于平时的试卷,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讲解,要求学生主动送交老师面批。切实过好单元关,单元测试定时定量,严格考试纪律,以取得预期效果。

三、努力方向

1、教学效益要提高。目前教学方式方法自感比较单一,教法已形成定势思维,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一些课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需要继续改进教学。

2、高考研究要深入。很多时事内容,没有充分挖掘其应有的思想性,不能根据社会热点和难点,找到高考的切入点。从题目设制上看,有些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发挥,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迁移。如从今年高考第36题的考查来看,从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海军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背景材料中引出安理会的职权设问。由于复习中缺乏准备,许多学生失分严重。

3、辅导效果要增强。因辅导的学生比较多,造成作业、试卷的面批、答疑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培优方面成绩不突出。另外,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辅导不够。

第四篇:201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备考经验总结

罗山二高历史组

为了做好2013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现将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总结如下

一、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11年2012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 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

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

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在认真分析研究2011年和2012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

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

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应侧重于同步教学的内容,但对历史学科整个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覆盖。在起初阶段,对还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的题目可以力求常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随着复习的深入进行,再逐步过渡到接近高考难度的程度上来。如此长期训练下来,才能有望在2013年高考中有所突破,再创新高。

二、学会精练 高考典型原题

历史科目在第三阶段的备考策略,重点是“四忌和四要”。

第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是要突破高频考点、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焦老师总结,近三年高频考点:西周政治、科举选官、古代中西方思想、经济政策、科技史等;重难点:罗马法的解读、明清进步思潮、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等;易混易错点:儒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内涵及特点、四国代议制的共性和个性等,这些主干知识需要讲清讲全讲准讲透。

第二是忌大而空,泛泛而谈。而是要小而精,并关注热点和现实问题,小专题应根据高考命题方向来设计,新史观和历史问题的有效结合。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来设计,比如学生对重要时间及概念掌握不清,可以专题梳理。一些长效和现实热点也要梳理,比如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价值取向等。拓展阅读:历史突出自主复习确立备考优势

第三是试题训练,忌选垃圾题,而是要精练高考典型原题。垃圾题要么简单重复,要么偏难谬怪,会混淆思维,甚至误导学生。但高考原题是高考专家依据课标和考纲精雕细琢的产物,真正体现高考试题的规律和方向,学生做高考题,就如同和高考命题人对话。精选精练高考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新课改区高考原题。

最后一“忌”是在训练答题技巧时,忌题海战术,要分类训练,找寻规律。收官阶段的题海战术,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考生迷失方向。教师应该按高考题型分类训练,找出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规律。如选择题可分为材料类和图表类,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解题规律。观点类试题可以按照观点、论证和结论三部分专项训练。材料性问答题要侧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及提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和逻辑表述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学科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五篇:2011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历史汇报材料

2011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历史汇报材料

一、研究考题(方向比速度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

(一)回顾高考改革历程

1977——1988年:严格“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1989——1991年:史料分析题的出现

1992——1999年:能力立意为主攻方向

2000——2006年: 呈现综合2007——至今: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阶段

高考试题专家评价

 07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平稳过渡,但一些内容剑走偏锋、过多考了选学内容和教材小字等

 08、09高考肯定性意见:试题结构稳中有新;内容考查突出主干;注重基础,彰显能力;凸显新课程理念等

 2010年新高考卷评价: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以考查基本能力为主线;命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老二卷学科内综合大题考查从明清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契合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反映了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处入手,突出体现了全球历史观、现代历史观和文明史观。全国试卷具有开放性和严谨性的显著特点。

 否定性看法——08、09年高度集中:选择题的材料多而且太“新鲜”,严重脱离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命题难度大,如2008年宁夏卷第40题(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中罗斯福政府的房贷政策与当前房贷危机);2009年文综一卷第37题“邓实题”、文综二卷第39题“荆州题”。

 2010年试卷给人的感觉是“保守有余,创新不足”

 个别试题的答案与中学教学并不契合,如2010年全国卷一第37题之一要求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参考答案突出经济方面,而学生组织答案一般分为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几个方面。

(二)解析四年高考试题

特点一:学科专业化考查加强

表现

1、对史料本身(分类和价值)的研

(1)对史料真伪的判别

(2)对史料进行分类解读

(3)对史料之间关系进行阐释

表现

2、史学研究原则的遵守

(1)史实与史论的判定(2)论由史出,史论结合(3)史论关系推导解读(4)论证讲求多角度、全方位原则(5)客观公正地解释和评价历史

表现

3、文史常识的考查

 姓氏来源(2007年上海单科B)

帝王谥号题(2007年文综全国卷一第12题)

祭祀功能题(2007年文综全国卷二第12题)

中国古代避讳题(2007年文综宁夏卷第26题)

山南水北为“阳”题(2008年文综全国卷二第12题)

山北水南为“阴”题(2008年文综全国卷一第13题)

干支纪年题(2008年文综宁夏卷第20题)

民国“元旦”与新中国“元旦”区别题(2008年文综宁夏卷第32题)

端午习俗题(2008年历史上海卷B组第4题)

节日(2008年上海单科)

姓氏来源(2009年全国卷一、二卷)

年龄(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

文字(2009年浙江文综)

史书体裁(2009年上海)

阴阳五行(2010年全国一、二卷)

表现

4、历史功能

隐性考查的热点问题

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

表现

5、史观的应用

表现

6、新史学方法的应用

法1社会史(妇女解放,社会生活)新方法2计量史学,新方法3心态史学(新方通过个人或群体的精神风貌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特征,表达个人或群体欲望及立场,特定时期个人或群体的思想观念变迁,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

表现

7、历史新专业术语的应用

表现

8、命题人专业研究领域对命题的影响(关于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的学术构成)

特点

二、基础升华,能力立意

1、阅读能力的考查

2、因果分析

3、阶段特征归纳

4、概念理解

5、问题比较 特点

三、选择题的选拔功能加强,主观题理论难度下降

 主观题对大纲所要求四种能力的考查最为明显。但从主观题考查的层次来看:按照

难度的深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概括类。概括现象、状况、特点、变化等。

第二层次:分析类:分析原因、影响,进行对比,揭示本质、提炼趋势等。

第三层次:探究类:谈认识、评价、启示、论证。进几年的高考基本上停留在前两个层次的考查上。

 但学生仍然得分率很低,说明在主观题的训练上要加大。

特点

四、综合能力的提高

 从单一思维向多种思维转变需要能力和训练(时间、心态、思维敏捷度、知识熟练

程度等)

 应变判别能力要求增加(综合题分不清政治、历史、地理题;不是传统的给出“据

材料几,而是连续设问都用相同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去提问)

(三)预测高考命题方向

1.“稳”中求“新”

(1)“稳”①形式稳定②内容稳定③难度、深度比较稳定

(2)“新”①题型新②选材新③内容新

一、“不变”的是新高考的理念

1、考试范围、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不变

2、对学科素养和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考查将一如既往(例题1、2,4—8分)

3、材料的多种呈现形式将一如既往(尤其是图文材料,说明中的示例展示了材料的多种呈现形式)

4、“依托考纲,不循课本”将一如既往。

二、题型示例的变化体现了以下命题思路:

1、从试题呈现形式看,更加注重新情境、新材料;

2、从试题难度看,材料阅读难度增加,对考生理论水平要求提高,更突出了透过

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一般规律的能力。

3、更加凸显“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意识,将中国经济和世界市场联系起来。

4、从内容看,突出了对社会史的考查。

2、新高考命题对老高考的影响

2010年经济史的比重猛增,表明高考命题对经济史考查的日益重视。其实,这一变化还是直接受了新高考的影响。

① 新课标的教改实行一纲多本;

② 教材对高考命题的束缚荡然无存;

③考纲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④新高考命题直接影响到老高考,包括 题型结构、能力考查力度、试题难度等。

3、考教分离

考教相对分离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试题所描述和展示的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等,已经有70%(按分值统计)以上不是中学课本上的。高考命题所呈现的“远离课本,而且越来越远”的倾向更加突出。

4、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①题量:共14道试题,包括12道选择

题、1道综合题和1道三科拼合题。

②选择题:有材料背景(包括图表)的题目保持在10道以上。

③综合题:学科综合题以大跨度综合为主;三科综合题通常以历史材料为基础,然后辐射或关联到地理和政治学科。

2)知识结构

①纵向结构。中国古代史约占32%,中国近现代史约占30%,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8%。由于受题型和题量的制约,各部分比重可能会有所波动。

②横向结构。政治史约占30—40%,经济社会史约占40—50%,文化史约占20%。其中由于题型和题量的因素,各部分比重可能会上下波动。

二、研究教学

(一)研究学生学习

1、阅读能力不足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是考卷失分的第一大原因。

首先与试题的阅读难度有关,主要是中国史涉及文言文的内容,或者是有些外国历史文献或著作的译文;

其次与试题所叙述的历史事物、事实,对考生来说十分陌生有关,这在世界史部分更为突出;

也与考生将已有知识和试题材料及其信息建立联系的思路不顺有关;

还与考生对试题材料中的主要或关键信息捕捉不准有关,等等。

2、概念理解不透

3、综合能力不足

4、迁移运用较差

5、学科素养淡薄

6、整体把握不够

(二)研究教师教学

1、教材挖掘深,学科素养浅

2、教师本位强,学生主体弱

3、关注教学多,注重管理少

4、下达要求多,提升自己少

三、复习策略

(一)专题复习目标

知识上:

基础知识熟练化、重点知识精细化、模糊知识清晰化、散乱知识条理化、缺漏知识完整化、表面知识深刻化。

能力上:

树立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培养考场应试能力。

(二)专题制定依据

1.近年高考试题

2.《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3.新课标理念

4.一轮复习暴露的教与学问题

5.有利于政史地学科知识交叉

6.主干热点

2011年高考复习重点可以关注以下热点:

1、“三农问题”(近年来持续热点)

2、民生问题(近年来持续热点)

3、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问题(如:西藏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近年来持续热点)

4、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问题(包括各国的应对措施)

5、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史(关注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际作用增大)

6、国际危机和国际合作问题(世界金融危机和哥本哈根会议的困境切入)

7、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问题(政治体制问题)(近年来持续热点)

8、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工业化与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近年来持续热点)

四、众心归一备课组管理文综管理班级管理

下载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经验总结研讨会交流材料---王辛柱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经验总结研讨会交流材料---王辛柱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