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7:0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篇: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法学主要有应用的职能、认识论的职能、意识形态的职能。

2.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

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转变,它与剥削阶级法学有原则性的区别,体现在指导思想不同、阶级基础不同、载、在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上不同、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不同。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十点。

3.法学体系是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法哲学的基本问题;(2)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3)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调整方式。这种调整方式把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法的各种因素逐步成熟起来,最终形成为法。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法的古文先是 佱,后是灋。佱的意思是“模范”,也就是公正的常行规范。灋意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字“均布也”,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时广泛使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 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理解法的概念要注意几个基本方面:(1)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2)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3)法这种规范总是一定事实、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法的经济基础。

4.在归纳法的定义之前,一定要理解科学定义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法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充分的定义了。“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内容:

1.首先明确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关系。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又能分成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要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体现在:(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 19 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4.明确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的社会原因以及法律原因;认识奴隶制法、封建制法的本质和特点;正确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包含了产生社会主义法的必然性、必要性的思想;社会主义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使命的重要武器。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者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港、澳、台回归祖国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敌对,而是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的法也保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 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 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1)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法的部门原则;(2)一般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3)立法原则、适用法的原则、法律解释原则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1.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与社会生产力。

2.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法与精神文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

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当代中国在对外关系、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1)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2)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3)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 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法办事,另一种是为所欲为。依法治国是上策。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2)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

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科学的创见性;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守的规则、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立法技术的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1)分为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规划技术、法律规范表达技术;(2)宏观立法技术和微观立法技术;(3)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技术和英美法系国家立法技术。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 规范、专门性规范。(2)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3)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4)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包括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和基本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饬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

令被遵守。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1)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2)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时间是否具有溯及力等问题。

我国通常规定的法律规范生效时间有三种情况:(1)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时间;(3)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其他法律的生效施行。

我国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通常有五种情况:(1)新的法律公布实施后,原有的法律自然失去效力;(2)新的法律公布生效后,明文规定原有的同类法律废止;(3)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而自然失去效力;(4)法律本身明确规定生效期限,期限届满自行终止效力;(5)由有关机关颁发专门的决议、决定,宣布废除某些法律。上述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几种情况,可以分为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

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在一般情况下,法律不溯及既往,即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地方、区域有效。一般讲,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适用于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领域,包括领路、领水、领空,以及其他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航行或停泊在境外的本国船舶和航空器)。

我国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全国范围内生效;(2)在局部区域生效;(3)某些法律、法规不仅在我国领域内有效,而且还可以有域外效力。

4、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1)属地主义原则;(2)属人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一般法律关系是根据宪法规定,在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是指主体双方或一方具体化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均属于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是以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根据调整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保护性法律关系是根据保护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非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隶数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间窜在隶属关系,一方必须服从于另一方。、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1)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2)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3)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构成要件有: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的种类有: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的种类划分为:(1)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2)过错主任、无过错责任;(3)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执法、守法的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活动,监督他们是否合法。

2、法律监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法的创制活动的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我国目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

5、审判监督,是指由人民法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审判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人民法院对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检察监督,是指由人民检察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包括法纪监督、侦查监督、审判基督和监所监督。、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篇:法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 学号: 班级:2021 级 层次:专升本

天津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试卷

2021 级第 1 学年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专业: 法学 函授站:兰州三缔

题号

总分

阅卷人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马克思法学既有鲜明的______性、也有深刻的_____性。

2、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_________条件所决定的。这也就指出了法不是任何人的随心所欲,它具有_______性。

3、利益决定着法的______和_______。

4、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________对法进行的分类。

5、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规则。

6、中国社会主义法是_______________法和解放初期______________法的继续和发展。

7、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___________。

8、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__________和制裁。

9、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__________,义务被履行,禁令被___________。

10、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就是___________。

11、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__________。

12、法律调整是一种_________的社会调整。

13、正式解释,又被称为__________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

14、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__________原则。(161)

15、_________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102)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原始习惯

2、法的历史类型

3、法的第一级本质

4、违法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的关系。

A、主观与客观 B、归纳与演绎

C、“一般”与“特殊” D、历史与现实

2、法与国家产生的过程,是()。

A、同一历史过程 B、先有国家后有法

C、先有法律后有国家 D、各国情况各不相同

3、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

A、权利和义务 B、权力和责任

C、行为自由和责任 D、行为自由和纪律

4、最初的完全意义上的法是()。

A、习惯规范 B、渗入阶级性的习惯

C、习惯法 D、不成文法

5、()理论,包含了产生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思想。

A、民主与法制 B、无产阶级革命

C、人民民主专政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于()。

A、发展社会主义、消除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7、法的阶级统治职能与其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是()

A、前者反映法的本质而后者不反映

B、两者分别反映法的不同本质

C、后者反映法的不同的本质而前者不反映

D、是法的同一本质在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8、法的创制活动的起点是()。

A、取舍各种社会利益 B、协调各种社会利益

C、实现各种社会利益 D、认识各种社会利益

9、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无论是政府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

()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A、发明和记载 B、表明和记载

C、发现和记录 D、发现和反映

10、依其涉及的是全局问题还是局部问题,社会主义法的原则可分为:

()、社会主义法某一部门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法的几个部门的原则。

A、专门法律原则 B、一般社会原则

C、基本原则 D、一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原则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简要说明我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异同点。

3、简述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五、论述题(共10分)

1、法律关系的内容具体指什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究竟如何?

2、试结合实例说明社会主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一致性。

第三篇: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法理学》期末考试

三、简答题

1.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答:行动、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2.法律程序对于法律适用有什么作用?

答:①法律程序是约束适用法律者的权力的重要机制②法律程序是进行理性选择的有效措施③法律程序还是法律适用结论的妥当性的前提

3.适用法律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一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P194

答: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因果联系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责任相称原则⑥程序保障原则

4.法律对正义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50

答:一方面来说:①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②惩罚罪恶以伸张正义③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另一方面来说:①正义是法律的基本标准②正义是法律的评价体系③正义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5.法与道德有哪些区别?P81

答:①生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②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③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④调整方式上的外在侧重与内在关注⑤运作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⑥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⑦解决方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

6.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哪些?P161

答:①公民(自然人)②机构和组织(法人)③国家

7.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如何理解?P104

答:①假定条件: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②行为模式: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③法律后果: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要求的行为时应承担的结果部分 ※如何理解:①任何一条完整意义的法律规则都是由前述三种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结合而成的②立法实践中有时出于立法技术的考虑,为了防止法律条文过于烦琐,在表述法律规范的内容时,常常对某种要素加以省略③应当把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区别开来

8.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有哪些?P222

答: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④军事法规与军事规章⑤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⑥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⑦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⑧国际条例与国际惯例

9.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是什么?P151

答:①法律自身方面的条件:法的有效性,法的有效性是法的实质产生的前提条件②法的实施主体方面的条件:法的实施主体的因素,尤其是法的实施主体的法律认识水平和法律意识③法律运行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条件:1)法律制度的整体有效性2)法的实效产生的其他社会条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历史文化传统)

10.法的要素包括哪些?P101

答: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P117

答: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环境法、军事法

12.法的效力范围是什么?P217

答:①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法的生效、法的失效、法不溯及既往原则)②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全国性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地区性法律的效力范围、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空间效力范围)③法的对象效力范围④法的事项效力范围

13.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有哪些?

答:①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②将责任与自由联络③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14.法律移植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的不平衡性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③法制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而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途径,因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15.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构成要件)?P193

答:①民事责任②刑事责任③行政责任④违宪责任

16.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是什么?P114

答:①单一标准说: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调整对象②主辅标准说:主要标准是调整对象,辅要标准是调整方法③多重标准说④主客观标准说

17.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思考人权的价值有哪些?

答:①是人的利益的度量分界②是人对公共权力的评价的道德标准③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尺度

18.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动机②目的③认识能力

19.法的规范作用有哪些?P59

答:①指引作用:法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的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用②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能够衡量、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功用和效用③预测作用:由于法律的存在,且对人们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必然导致的法律后果④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规定和试试,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积极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用⑤强制作用: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用。

20.法律的形式推理包括哪三种?

答: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类比推理

21.法的适用的原则有哪些(司法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①司法法治原则②司法公正原则③司法独立原则

22.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哪几类?

答:①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②过错:主观故意或 过失③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④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四、问答题 1.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P38 答:①法是出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规则体系②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③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则体系④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体系 2.法在哪些方面对秩序起着维护作用? 答:①维护阶级统治秩序②维护权力运行秩序③维护经济秩序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3.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有哪些? 答: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其他法的形式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是什么?P331 答: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的法律机制。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律师制度。5.试述法的定义、本质和特征。P29、P138 答:定义: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制于人们的理性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特征:同(第一题)试述守法的条件、违法的构成要件和6.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P188、P190、P194 答:守法的条件:①法律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②良好的法律意识③良好的法律环境。违法的构成要件:①违法的主体条件:拥有自然生命的个体的人②违法的客体要件:指违法行为侵犯的由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③违法的主观要件:行为人在行为时主观上的过错④违法的客观要件:违法必须是客观行为,就是人体在其意志支配下的身体状态,包括作为与不作为。归责原则: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因果联系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责任相称原则⑥程序保障原则 7.试述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P299 答:从宏观角度看:①在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民法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②在法的渊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制定法,而在普通法系的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渊源。③在法律的分类方面,民法法系国家一般都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普通法系则是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④在诉讼程序方面,民法法系与教会法程序接近,属于纠问制诉讼,普通法系则采用对抗制诉讼程序。⑤在法典编纂方面,民法法系的主要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普通法系则不倾向进行系统的法典编纂。8.守法的根据和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哪几个方面?P188 答:根据:①法律的权威性②社会压力③服从的习惯④自身利益的需要。理由:①守法是法的要求②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③守法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④守法是出于社会压力⑤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⑥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9.法律应当从哪些方面尊重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P76 答:①确定市场经济基本走向与基本原则②确认和维护各种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市场主体微观经济的行为③通过法律培育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④运用法律解决保障问题⑤运用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矫正市场经济的弊端,引起市场经济良性运行 10.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是什么?P164 答: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法律权利和义务,也就不存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①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②权利与义务互相独立——权利不能被看做是义务。义务也不能被视为权利,混淆两者的界限,必会导致法律上的错误③权利与义务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对应:权利意味着对利益的获取与实现,义务意味着对利益的付出与负担,法律确立的不同社会主体,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构成了在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自己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一行为。

1、法律原则: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2、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调整人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

3、违法: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法律体系:由若干法律规范及法律制度构成的一个集体,用来描述和分析一定区域内法律规范整体构成的概念。

5、法律权利:法律规范规定的,具体表现或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

6、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守或履行的法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与方式。

7、守法:是指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8、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体现或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来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责任。

9、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10、法律解释:指的是对实定法规范性含义的阐明。

11、法律:泛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例如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特指一国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2、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现行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13、法律责任:法律规定的因损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导致的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14、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15、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16、执法:执法主体执行法律的活动,广义上指一切有权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将司法排除在执法之外,仅指行政主体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17、法律推理:广义上指的是从含有法律观点的一定论据中推导出法律意义上的主张或结论的思维活动或方法本身。狭义上指的是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有效的方法和规则推导出具有法律意义的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方法。

18、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通常也简称为“立法”。

第四篇:电大_法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1.法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法学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3.法系

(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4.法制

(法制是以法为核心,包括与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以及相应的法律实践在内的某国或某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5.法治

(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6.法的创制

(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7.法的原则

(法的原则,是指体现法的本质和内容的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8.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主体、肉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9.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10.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11.法律调整

(法律调整,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13.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

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13.法律义务

(法律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14.法的部门

(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出的分类。)15.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判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16.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址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17.法的实现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实现强调法实施的结果,强调把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和实际状况。)18.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力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祷会关系的活动。它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19.立法体系

(立法体系称为制定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所构成的整体。)20.—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21.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22.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23.社会调整

(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社会调整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24.违法行为

(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25.法的历史类型

(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26.法律规范的效力

(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27.法律监督(狭义)

(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28.法律监督(广义)

(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在法的一般理论中,法律监督是指广义而言,它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1.权利能力

(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当事人参加任何法律关系,实际取得权利的前提条件)3.司法

(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4.法律程序

(法律程序是指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步骤与形式,是实现实体权利与义务的合法方式与必要条件。)5.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6.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7.免责

(免责,即法律责任的免除,指行为主体已构成法律责任,但由于存在法律规定的某些主观或客观条件,而不实际地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

8.法律效力向法律实效的转化

(法律效力向法律实效的转化,是指法律的应然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现实化为实然的作用力,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事实力量,法律规范设定的行为模式具体化为人们现实的行为方式。)9.法律的目的价值

(法律的目的价值在整个法律的价值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地位,它是法律的社会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反映着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宗旨,它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当是怎样的权威性宣言。)10.法律功能

(法律功能即法律的功用和效能,指法

律作为体系在一定的立法目的的指引下,基于其内在结构属性而与社会单位所发生的,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运行)造成一定客观后果,并有利于实现法律价值,从而体现自身在社会中的实际特殊地位的关系。)11.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泛指法律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实际发生的影响。)12.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通常是指有关国家立法权限的划分和国家立法机构设置的制度。它主要说明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分别有权制定哪些规范性文件。)

13.法的实现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所包含的立法意图,通过法律实施转化为社会现实,把抽象的、概括的、“应然性”的法,转化为“已然性”的现实、具体的社会关系和主体的行为。即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14.法律机构

(法律机构,即法律职业机构,是法律职业主体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组织。它是社会分工和进步的产物。)15.语法解释

(语法解释,又称文法、文义、文理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1.法律调整

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的作用。

2.法的历史类型

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

作的基本分类。3.法律事件

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4.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5.法律责任(狭义)

就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6.法理学

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7.法规清理

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8.法律意识

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9.法的价值

是指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10.法的体系

是指对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11法的实施

是指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12法律权利

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13法的部门

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14法的实现

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15法律关系

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16法律制裁

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17法系

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18法学

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19法的创制

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20法制

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21法的(形式)渊源

它仅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22法律规范的效力

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23法律事实

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

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1.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是指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只对个别人或个别事件有效的文件。1.命令性规范

就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体现的国家规范性命令,一项命令往往就是一个规范。1.相对法律关系

是指有具体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1.大陆法系

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 9 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1.绝对法律关系

是指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1.合法行为

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或者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 的行为。1.地方性法规

是指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发布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一国两制

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1.狭义的法律监督

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1、法学

所谓法学,也称法律学,法律科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索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2、法学的职业性

就是法学的专业性,即通过系统的法学专业学习培养职业素养,而所有从事法律专业的人员是在统一的法学语言中对话。或者说,要把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法律专业问题进行思考。

3、法学体系

也叫法学的分科体系,是指法学各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比较法学

是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其基本研究方法的法学学科。

2、法系

是指由若干国家或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系不是一个国家法律的总称,而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总称。

3、英美法系

是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习惯法)为基础和传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因此又叫做普通法法系。

1、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是指,在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行为自由和行为控制,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由他人的法律义务和国家的强制力加以保障的权利

2、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是自然人或法人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因法律规定的其它事由而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从性质上说,民事责任是补偿性的财产责任。责任的承担者是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

3、归责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指法律规则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来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2、行为模式

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3、法律后果

所谓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承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3、法律原则

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4、法律体系

也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法律关系

是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形式,法律主体基于一定法律事实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保护性法律关系

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的是法的保护功能,实现的是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部分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3、双向法律关系

是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向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关系。例如买卖合同关系。

4、法律事实

所谓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现实地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1、法律行为

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2、单方法律行为

即一方法律行为,是指由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或由一方当事人主动作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3、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者必须遵守特定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4、主行为与从行为

根据行为之主从关系所作的分类。主行为是指无需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从行为是指其成立以另一种行为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1、立法

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2、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是指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

3、立法程序

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4、司法

又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法的实施方式之一。

1、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的主体这里特指享有法定法律解释

权的人或组织。法律解释从性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

2、文义解释

又称文法、文理等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含义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内容。法律解释一般都是从文义解释开始的。解释可以分为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

3、历史解释

是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法律条文的内容和含义。

4、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1、正式法律渊源

主要指权威国家机关经常据以作为法的来源或据以作为处理法律问题根据的法的渊源。

2、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 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自治条例

自治条例一般是指规定关 于本自治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以及其他比较重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

4、“禁止拒绝裁判”原则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是指法律禁止法官借口没有制定法或制定法不明确、不完备而拒绝受理案件的原则。主要发生在民法领域,刑事法上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1、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指各种法律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力或拘束力的通称。其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法律文件。分为对象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三种。

2、法的溯及力

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一般说法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法律的失效时间

指法律从何时起开始消灭作用力。一般根据法律的规定、立法发展、客观情况变化等因素决定。

4、法律溯及力

法律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以适用的效力。如果不能适用,则称无溯及力。

5、法律的域外效力

是指法律在其制定国主权领域以外的效力。域外效力是域内效力排他性的例外。各国基于保护原则、互利原则和国际义务的理论,以条约、公约等形式确认一国法律的域外效力。

1、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这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法本身的作用或法的专门作用。

2、法的预测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的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

1、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第五篇:浅谈法理学

浅谈法理学

——论法治国家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讲,法律渗透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法律无处不在。每一个法律里面,都有法理问题。不管是一个制度,一个法令,一条规则,或者法官的一个判决,都有其背后的法理,否则,无以解释它成立和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可以说,法理问题可以由任何一个法律问题引起。目前,法律问题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法律问题的解说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生活中存在的每一条法律,都有法理问题;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都是法理学涉及的的问题,甚至生活中没被法律涉及的问题,也是法理学研究的问题。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说:“法理学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法理理论的哲学成分、社会成分、历史成分以及分析成分。”

对于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社会而言,就得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

当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法治。纵观法的历史,我们认为法治至少具有以下五层涵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方略有多种多样,法律的治理是其中的一

种。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前面选择

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

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

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只要法律已经规定,任何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

正当或不正当的目地(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而只能遵照执行。之所以说

法治是理性的,是因为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它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

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

式。

第四,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法治的这些精神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

和权力问题的原则、观念、价值关系,它体现了人对法律的价值需要,成为

人们设计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这种精神导源于文明的社

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是文明在法律上的转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文明一脉相承。

第五,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

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以宪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协调配套的法律关系;(2)法律一旦颁布并生效,就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的一切活动(包括政府行为和公民个人行为)必须依法办事;(3)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法律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将法律作为其行为规范和守则,并运行法律来行使正当的合法的权利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现法治国家不是无条件的,光靠领导人的宣布是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的。还应当注意到法律对于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依赖关系。我们要寻找并利用本民族的法治建设的资源,必须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道德、非正式制度中去发现中国法治有用的东西。

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出了方向。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行法治的主张集中体现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短短几十年内,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成就。这主要体现为这样一系列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转变:(1)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2)从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到完善,再向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转变。(3)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的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的实现。(4)从司法制度不健全到初步建成,再走向健全而公正的司法制度。(5)从执法人员数量缺乏到建成一支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执法队伍,再到高素质养执法队伍的建成。(6)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到全民普及法律知识,再到走向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法治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1996年,中央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选定,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推行法治的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以建设法治国家为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人治”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日益完善,执法逐步规范,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立法、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

下载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专升本 法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影响。通常可以把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2、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客体对于社会主体的关系和......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材料)

    三大本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本体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的概念,法的价值,法的要素,法的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以及法律责任。 法的概念:法的定义,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

    法理学(重点概念总结)

    第二编 法的本体 5.【法】是法和法学领域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是法和法学领域的起始性、基础性概念,但也是法和法学领域中语义极为含糊和复杂的概念[基本特征]①......

    法理学总结(五篇范例)

    一.简答题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

    法理学案例分析题总结

    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一)据报道,自1996年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法律硕士(简称法硕)一直是每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引人注目的报考热点。特别是该专业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

    2010期末考试总结

    喀什市第十八中学2010-2011学年 上学期期末考试工作总结一、我校按教育局要求,安排在以下时间进行了期末考试: 1、小学部:2011年1月5日——7日 2、中学部:2011年1月11日——13日......

    期末考试总结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语文期末测试总结本次考试我校各班情况良好,根据各班的考试情况,对今后的工作做以下改进: 1.优化课堂设计 优化课堂设计,一方面,变满堂灌为把主......

    期末考试总结

    山东省艺术设计学校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已经顺利结束。本次期末考试分为专业技能课考试和文化理论课考试两个阶段,共历时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