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材料)

时间:2019-05-11 22: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一篇: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三大本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本体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的概念,法的价值,法的要素,法的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以及法律责任。

法的概念:法的定义,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以及法的局限性。

法的价值:法的秩序、自由和正义价值;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的要素: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语言、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以及相互关系。

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法律体系的含义,我国主要法律部门。

法的效力:法的效力的含义和根据;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以及法的溯及力。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特征和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与免责。本章要准确理解法的概念、法的要素和法的渊源。

第二章 法的运行

本章主要内容为立法,法的实施,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以及法律解释。

立法: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和立法程序。

法的实施:执法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原则;司法的含义、特点及其与执法的区别,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适用的目标;法律适用的步骤以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

法律推理:法律推理的特点;演绎法律推理,归纳法律推理,类比法律推理和设证法律推理。

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含义与特点,法律解释的种类;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和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本章要准确理解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应掌握法律适用的目标和步骤,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法律推理的种类和特点,法律解释的各种方法,中国法律解释体制以及法律解释的特点。此外,执法的特点、司法的特点和原则也需注意。第三章 法的演进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的起源,法的发展与传统,法的现代化以及法治理论。

法的起源:法产生的主要标志;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法的发展与传统: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法的继承的含义与根据,法的移植的含义。法的传统和法律意识的含义;法系的含义,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含义与区别。

法的现代化:法的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法的现代化的类型,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法治理论:法治的含义,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与法制的区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本章要深入理解法的发展与法的传统。应当掌握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的含义,民法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区别。此外,内发型法的现代化与外源型法的现代化的区别,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独特之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等内容也需注意。第四章 法与社会

本章主要内容为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法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以及人权之间的关系。

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法以社会为基础,法是社会的产物,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法与经济: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科技进步对法的影响;法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法与政治:法与政策的联系;法与政策的区别。法与道德: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宗教:宗教对法的影响;法对宗教的影响。

法与人权:人权的概念;人权与法律的评价标准,法与人权的实现。

本章要深入理解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法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篇:最强考试整理——法理学知识点

立法的概念: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立法的特征:

(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

(二)立法是根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立法体制: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多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构成要素:一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的归属,性质,种类,构成,范围,限制,各种立法权之间的关系,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立法权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二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运行原则,运行过程,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三是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或机构的设置,组织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一)中国的立法权不是由一个机关行使的,因为不是单一的立法体制。

(二)中国的立法权由两个以上的机关行使,是指中国存在多种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等,他们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而不是同一个立法权由几个机关行使,因而不是复合立法体制。其三,中国的立法体制不是建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因而也不是制衡立法体制。中国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立法过程:

(一)立法准备:一般是指在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提供条件或奠定基础的活动。主要内容有:宏观上进行立法预测,编制立法规范,形成立法创议,作出立法决策。中观上包括:确定立法目标,目的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微观上包括:确定立法意图,拟出法案提纲,起草法案草稿,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等。

(二)由法案到立法。主要内容包括:意识提出法案,二是审议法案,三是表决法案,四是公布法案。

(三)立法完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一)提出提案:提案应遵循的法定程序是,第一,应就本身职权或业务范围内的事项提案,应提出属于接受法案的主体的职权范围内的法案。第二,应向自己能够提案的机关提案。第三,应符合法定人数才能提案。第四,应采取一定方式,向一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提案。

(二)审议法案。审议法案就是在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由有权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的活动。

(三)表决和通过法案。

(四)公布法

立法原则: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1.人民利益至上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3.少数利益保护原则4.利益最大化原则5.利益配置公平原则

(二)权利本位原则

(三)权利制约原则

(四)合宪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六)民主立法原则

(七)适用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原则性灵活性的结合的原则

(九)稳定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原则

守法的概念: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守法的构成要素:1.守法主体: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我国守法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3.守法内容。(1)履行法律义务(2)行使法律权利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一)守法是法的要求

(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

(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

(五)守法是出于心理是上的惯性

(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守法的主观条件:是指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通常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对其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

守法的客观条件: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的的社会环境,如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守法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执法的概念:广义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特征: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2.执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3.执法的活动具有单方性4.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5.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执法体系:根据法律的规定,执法体系是由行政机关的执法,根据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以及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类构成。行政机关的执法:1.政府的执法2.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1.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2.企事业组织的执法3.基层民众自治组织的执法。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条件是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执法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包括:1.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可超越法律而为。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2.执法的内容要合法。执法必须根据法律规定作出,没有法律规定,执法主体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合义务的决定。3.执法程序必须合法。执法主体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必须按照各自不同的执法内容来决定所使用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改变,调换,省略程序。4.执法主体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相统一。

(二)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三)效率原则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取得最大的执法效益。

司法的概念: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的特征:

(一)专属性,我国司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二)程序性。我国现行司法的种类分为三类,刑事司法,民事司法,行政司法。因此有三大法定诉讼程序,即刑事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

(三)专业性

(四)权威性

(五)结果合法性。

司法体制:

(一)人民法院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2.专门人民法院3.最高人民法院

(二)人民检察院1.地方各级检察院2.专门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铁路检察院。3.最高人民检察院 司法原则:

(一)司法法治原则 是指在司法过程之中,要严格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既指依实体法,也要依程序司法。具体体现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司法平等原则: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三)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力,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准确行使法律。

(四)司法责任原则。

(五)司法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主要是指司法裁判的结果公正。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当时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的公平的对待。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 合法 及时 公正 合理

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一)以主体类型分为:1.议会监督2.国家元首监督3.政府监督4.法院5.检察院6.社会力量

(二)以监督对象为标准:1.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2.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3.国家元首的行政活动

(三)根据法律监督的关系划分:

1、内部监督2.外部监督

(四)根据监督内容和标准:1.宪法监督2.立法监督3.执法监督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体系:一个人所持的或一个团体所赞同的一组相关价值。三个基本特征:

(一)从价值属性上看,法的价值体系是由一组与法的创制和实施相关的价值所组成的系统。

(二)从价值主体来看,法的价值体系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所持有的一组价值所组成的系统。

(三)从价值体系的构成上看,法的价值体系是由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和评价标准三种成分组成的价值系统

法的目的价值体系:属性:第一,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第二,法的目的价值的时代性。

法的形式价值体系:法的形式价值是指法律制度在形式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尽管这些品质并不直接反映法的社会理想和目的,但是却构成了良法和善法在形式上所必须具备的特殊品质。四种重要价值:发的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

法的评价标准体系:法的评价标准也就是在法律上对各种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遵循的准则。我国应当坚持到原则是:第一,生产力原则。第二,人道主义标准。第三,现实主义原则。第四,历史主义原则。

法的价值整合:是一个对各种具体的价值目标加以统筹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谋求价值总量最大化的过程,在民主体制下,它也是一个通过对话,沟通机制来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

法的价值整合的基本特点:第一,宏观性。第二,基础性。第三,机动空间较大,立法者对各种价值目标的安排,尽管也要受到上位法,法律连续性,社会情势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其回旋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远远较法律使用者更大。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中对法的价值进行整合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兼顾协调原则

(二)法益权衡的原则

(三)维护法律安定性原则

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法律秩序的特点:是一个独特的完善的社会秩序,法律秩序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社会秩序,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法与秩序的关系:1.秩序是法的基础2.法律是实现秩序的基本方式

法律实现秩序的方面:1.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防止限制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2.法律具有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的运作,秩序使得国家权力能够正常进行3.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4.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5.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一)维护阶级秩序(二)维护权力运行秩序

(三)维护经济秩序:第一,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第二,对经济主体资格加以限制。第三,调控经济活动。第四,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

(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第一,确定权利义务界限,避免纠纷。第二,以文明的手段解决纠纷。第三,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

(五)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几种主要的秩序观:第一等级结构秩序观。第二,自由平等的秩序观。第三,社会本为的秩序观。第四,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

自由:是指法律上的权利,其边界就是不能从事的法律禁止的行为。自由的实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自由的主体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

自由对于人的价值:第一,自由是人的属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第二,自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第三,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

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第一,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人们之间的相互强制与相互侵害。第二,自由需要法律排除主体自身对自由的滥用。第三,自由实现的条件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一)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是实现方式

(二)将责任与自由联结

(三)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

(一)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

(二)消极自由之保障原则

(三)公益干预原则

(四)积极自由之保障原则(有限干预)效率的适用范围:

(一)资源配置上的效率。第一,效率是由人民大众的法律评价所得出的。第二,效率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第三,效率原则是由效率价值的属性所决定的。第四,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第五,坚持效率原则,并坚持效率优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收入分配上的效率

(三)特定资源上的配置和利用上的效率

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一)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二)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人们为着物质利益而奋斗

(三)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着效益的目的占有,适用或转让财产

(四)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之更有效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

(六)实施制度创新,减少交易费用

正义的概念:1.正义意味着各得其所2.正义意味着一种对等的回报3.正义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4.正义指某种自然的,从而也是理想的关系5.正义指法治或合法性6.正义指一种公正的体制

正义的种类:第一,从主体的角度,把正义划分为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第二,从正义发生和实现的领域和角度,把正义划分为道德正义,经济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等。第三,从正义与主体利益的关系,正义可以分为实体正义和形式正义。

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一)正义对法律有积极的评价推动作用

(二)正义对法律的进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正义推动了法律精神的进化2.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3.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4.正义提高了法律的实效 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一)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

(二)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1.司法独立2.回避制度3.审判公开4.权利平等5.合乎情理6.案件审理应当及时高效,不得延误7.应有上诉和申诉制度,容许对初审判决不服的当事人把初审法院的法官置于被告的地位由上级法院审查下级法院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8.律师自由。

(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

(四)促进和保障国际正义:1.促进国家之间的平等相处,废除不人道的殖民主义2.为不同国际社会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当程序。3.促进和平解决国际纠纷4.对国际自然资源的分配的合理分配和为弱化因发展的不均衡所产生的不正提供了规范保障。5.制止国际犯罪行为

人权的含义: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在我国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宪法上予以表现。基本权利是指那些关于人的先天既存在的和后天能够实现的价值在法律上的一般承认。有六个方面:1.基本权利对人的不可缺乏性2.基本权利的不可取代性3.基本权利的不可转让性4.基本权利的稳定性5.基本权利的母体性6.基本权利的共似性

人权的价值:1.人权是人的利益度量的分界2.人权是人关于公共权力评价的道德标准3.人群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

中国社会主义人权纲领:1.人权主体的普遍性2.人权内容的广泛性3.公平性4.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5.人权标准的原则性和宽容性相统一6.国际性

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第一,对待人权的态度的改变。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宪法。第二,人权主体观的改变。第三,是对人权体系的发展。第四,是对人权标准和价值的更新。第五,是人权救济观念的进步。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

(一)人权的国内法保护:1.人权的宪法保障2.人权的立法保障3.人权的行政保护4.人权的司法救济

(二)人权的国际保护 法与生产关系:

(一)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1.法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2.法的性质和内容总体上受制于其赖以建立的一定的生产关系3.法的作用和生命力取决于其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历史合理性:第一,非绝对。第二,非自发。(客观性)第三,非唯一(还有其他的因素)

(二)法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关系:1.法确认一定的生产关系2.法引导一定的生产关系3.法保障一定的生产关系 法与生产力:

(一)法与生产力的间接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性质,要求和整体功能状况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在深层次和根本意义上决定着法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法对生产力的作用常常也要以生产关系为中介。法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法维护和保障的生产关系是否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关系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

(二)法与生产力的直接关系:生产力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直接对法发生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一国法发展的总体水平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可以导致法的发展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引起法律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法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组织和协调科技活动,为科技活动和管理提供民主,可学的规则和程序:(1)法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中的优先地位,(2)法讲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确定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3)法确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组织,协调和管理科技活动(4)法推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运用。第二,法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障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第三,法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气形式理性和价价值理性一直科学技术的负面效果。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1.商品-市场经济在品行或本能上更加需要法律这种复杂而又具形式理性的规则,而法律在形式,程序和技术上的品性或特征与这种需求正好相契合。第一,商品-市场经济在天性或本能上需要形式上的平等,在法律形式上的普遍性和抽象概括性,在逻辑和技术上的中立性和共通性以及程序上的同样对待,类似情形类似处理恰好满足这种需求。第二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而交换前商品所有权的归属的权威性确认是交换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第三,商品交换乃至市场经济充满功利计算和理性交涉,故而特别需要复杂且具有可计算性的规则和方程式,即使是最简单的商品交换也是如此。2.市场经济与法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因有法律的参与而不断发育和发展,另一方面,法律也因市场经济的需求的刺激而愈加发展和完善。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权利的行使范围,程序,和保障权利。2.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要求法律设定契约的原则,技术和标准,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的有效性。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要求法律提供公平,自由的竞争规则,规范交换和竞争行为。4.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平等。5.市场经济似乎交涉性经济,要求法律提供交涉程序,使交易,活动通过制度性协商和对话实现。6.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要求国内立法与公认的国际法律原则,规则惯例相一致。市场经济制度的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怎中市场经济内在法则的原则

(三)宏观调控原则

(四)经济民主原则

(五)社会保障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人民主权:是指由人民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2、法律之上: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社会活动主体都必须服从法律、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不能超越法律;任何权力都必须接受

法律的约束,受到法律的制约。

3、法制完备:是指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而无一遗漏。

4、依法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

5、司法公正:是司法最本质的要求,是司法赢得群众信赖的最基本的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6、权力约束:权力的根据在于民众对权力的赋予以及民众对权力行使的许可。

7、权力保护:是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权利受义务的制约,权利受权力的制约。

8、人权保障:在法治国家中,人权能获得相对较好的保障。

9、社会自治:社会要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就必须将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社会自治在我国尤其薄弱。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

1、实现共产党依法执政:依法领导政治、主导国家权力;积极主导立法;努力确保执法;自觉遵守法律。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3、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5、推进司法改革、健全司法体制,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6、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依法治国方略的内涵: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权力和公共事物

3、依法治国的根据是法律制度

4、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多种而可行的5、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民主。

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的差异:

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在法治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在人治中,领导人或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2、法律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法治中,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治中,法律的地位是低下的,是被轻视的,法律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法律只是纯粹的统治工具,而不是目的。

3、权力是否受法律约束不同,在法治中,权力受法律约束,在人治中,权力常常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4、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不同,法治总以民主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同时把自由平等人权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而人治总与专制相联系,不但不具有自由平等人权的价值目标,甚至是反自由反平等反人权的。

5、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法治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中总有自己的地位,但人治总是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的。

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

2、民主是法治的目标

3、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

4、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

5、法治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

6、法治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7、法治是一种社会秩序状态

文化: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综合的现象,法是这种综合现象的一部分。特性包括:第一,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第二,文化具有复合性。第三,文化具有民族性。第四,文化具有传递性。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一)文化对法的相互作用:第一,法所反映的是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第二,法律包含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第三,法律规则通常是社会中通行的重要规则的重述。第四,社会中亚文化对法也有影响,法律会认可亚文化中的合理内容。

(二)法对文化的作用。第一,法律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二,法律强化主文化的价值准则。第三,法律强化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

道德的概念: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共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道德的属性:第一,物质性和历史性。第二,阶级性。第三,民族性。第四,人类共同性。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法与道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它们联系首先表现为纵的联系。所谓纵的联系,是指它们和其他社会现象间的共同关系。法和道德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它们又都受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由此,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纵的联系决定着它们的社会阶级本质和服务方向必然是共同的,因而它们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必然是一致的。法与道德的联系其次表现为横的联系。所谓横的联系,是指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横的联系有 3 种情况:

(1)互相渗透。法贯穿着道德精神,它的许许多多的规范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2)互相制约。道德通过对法的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的改、废、立,使其符合统治阶级(或人民)的利益,保持法的伦理方向。(3)互相保障。既然法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凡是法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或应该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或应该是)道德所要培养和赞扬的行为。法与道德的区别

法与道德虽有密切联系,且有着共同的基本原则,但它们毕竟是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规范体系,各有自己的特征。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表现形式不同。第二,违反的后果也不同。第三,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第四,调整的对象不同。

法律对道德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制之所以能够有效地促进道德风尚的建设,这是因为: 1、首先,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调节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经济职能(保卫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组织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社会职能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2、其次,社会主义法制是批判剥削阶级旧道德,传播社会主义新道德,用新道德改造旧社会、改造人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物质力量。3、再次,法律把道德原则具体化,把遵守某些道德规范确认为公民的法律义务,国家才能够对公民的道德行为实行真正的和直接的监督,并为公民提供同严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和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法律武器,提高公民同不道德的、违法的现象进行斗争的勇气和积极性。

法和政治

政治是个社会范畴,是阶级社会里特有的现象,其核心问题是政权。法与政治的关系:

1、法受政治的影响与制约:(1)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对法的变化与发展有重大影响(2)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法的内容的变化(3)政治活动的内容对法的内容也有影响

2、法对政治的影响。(1)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关系以及统治阶级、集团与其同

盟者的关系。(2)法要制裁、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制裁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往往明显反映政治。(3)法通过调整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法对政治的功能:(1)协调政治关系。(2)规范政治行为。(3)促进政治发展。(4)解决政治问题 法与国家的关系:

1、法离不开国家。(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靠的是国家的力量,法律的立、改、废离不开国家行为。(2)法律形式受国家形式影响。(3)国家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直接的、实际的渊源。

2、国家不能无法而治。(1)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德系统表现。(2)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法律是组建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4)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5)法律对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

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1、所体现意志的属性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机构所反映的人民的意志。而政策本身则是党的主张,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形式不同。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它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便于国家机关和公民对它的普遍遵守和执行,也便于人们群众对执法进行监督。

3、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政策的贯彻执行不是依靠国家强制力。

4、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对于国家、对社会的领导主要依靠政策来实现,因此党的政策的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法律一般是调整那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普遍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关系:(1)政策对法律的作用。(2)政策的制定和实现离不开法律。(3)解决执政党的政策和国家现行法律矛盾的原则。

国家概念:

1、国家一词指称国家政权和行使政权的国家机构体系。

2、国家一词指称由政府、人民和领土所组成并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

3、国家一词指称在法律上代表公共利益的具有法律人格的特殊权利主体。

4、国家一词指称政治社会。

5、国家一词指称社会的总和

法与国家的关系的意义:

1、从国家与法的起源上看,两者都是在社会出现私有制和分裂为阶级的过程中,为了控制个人之间、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的存在而产生的。

2、从国家与法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上看,它们都是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发生着最直接、最明显的反作用。

3、从国家和法的本质上看,在阶级社会它们都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统治的工具。

4、从国家和法的存在方式上看,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正确处理党与政治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在

1、党的领导最本质之处是执政,而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第党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执行和遵守法律。

(二)依法治国应当改善党的领导为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切实有效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而依法治国正是民主集中制的时代精神和基本保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这是因为:

1、法治是全体人民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治教育等体制运作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2、社会主义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法治,而共产党是争取民主、发扬民主、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法治。

3、法律的制定过程是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化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过程,是党领导立法机关统一认识、集中智慧的过程。

4、法律的实施经常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全局问题,触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外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牵涉到诸多政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5、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法治观念如何,有无依法治国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能否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实行法治的决定性因素。

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的一致性:

1、两者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共同构筑现代国家,就是说,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它们都是建基于市场经济之上的上层建筑。

2、两者在内容上大部分是相同的,诸如民主的政治制度,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平等的普选制等等。

3、在基本理念上,两者也大体一样,诸如人权、自由、平等、正义、公正等等。

4、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差异性:

1、侧重面不尽相同。法治国家重视实现法的功能与价值,强调法律的权威;政治文明重视政治制度的民主,提倡社会正义。

2、手段也不尽相同。法治注重强制性和国家意志性,提倡法不徇情,要求一切按规则办理,对违法和犯罪行为将予以制裁;政治文明侧重于人的思想解放,提倡社会和谐,维护人的尊严。

3、法治国家侧重于国家生活,中心是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政治文明涉及各个领域,重点是人们相互间的尊重与团结、友好与合作,中心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法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1、法的产生和发展以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为一般基础

2、法的理性化、形式化和技术化借助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渗透性影响

3、法的内容为科学技术知识所丰富、充实

4、法的调整范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5、法的运作机制和技术受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

6、法律观念、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7、法的良善与否的评价尺度与科学技术的尺度相关

8、法在应对科学技术带来的困惑、挑战和问题中校调、发展

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1、法组织和协调科技活动,为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

2、法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

3、法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在一些国度,宗教教义本身就具

有法律的效力,成为法律主要渊源。

宗教精神与法律发展:宗教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民族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宗教精神对法律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法系乃是法律传统的聚合体。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之间尽管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历史差异性,但是二者的一个共通性特征是法律规范与宗教教义的内在融合。

伊斯兰教确立了伊斯兰法系的基本结构。

在西方,基督教则推动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变革与发展。

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制度:第一,宗教信仰纯属公民个人的私事。

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第三,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第四,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

法律文化的概念:所谓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法律文化的构成:一是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它是由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构成。二是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它是由法律学说,人们的法律价值观,法律信念,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构成。

法律文化的作用:1.沟通作用2.选择作用3.指令作用4.整合作用5.社会化作用

社会主义的现金法律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第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法律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在。以人为本是将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是尊重人而不是利用人。第二,注重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对立,社会中虽然还有阶级斗争,人们之间还存在各种矛盾,但社会的主题不再是斗争而是和谐。第三,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第四,包含各种先进法律调整方式和技能。

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对于近现代中国来说,法律文化的变迁乃是一个前进或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近现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近现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起源于以皇权为中心,以“重刑轻民”为表征的中华法系,而这个过程交织着西方法律文化的东渐与冲击。在剧烈的法律文化冲突过程中,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它逐渐地吸收和融合了外域法律文化的某些因素,导致法律价值取向的巨大转变,进而适应新的社会条件,开始了新的法律文化体系的整合或重建过程,并且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现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过程,也是传统法律文化迎接挑战、扬弃自身、进而实现创造性转换的过程。

和谐的概念: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1.明确个体身份及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机制2.确保人与人之间诚实信用的法律机制3.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法律机制

(二)引导和维护人和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1.公民与国家的和谐2.个体与集体的和谐3.居民与社区的和谐4.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的和谐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法的价值冲突与整合:

1、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

(一)自由与秩序的整合。自由是以一定秩序为前提,必须在国家权力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要想获得自由,必须获客观规律认同,人必须过有组织生活,必须收社会秩序制约,自由永远是相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必然触犯他人自由,即法不禁止就是自由。自由重来就不是我行我素、不受约束的,自由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责任就是秩序的主要内容,因此,自由只能在秩序中实现,而秩序是以一定自由为内容,现代社会的秩序不仅应该是一种稳定社会状态,而且在这种稳定状态中,人们拥有一定自由和权利,法律所确定秩序应以赋予人们一定权利为前提,以责任为

(二)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自由枪带个性的发展,而秩序强调的是有序状态的建立和维持,但自由难免会打破既定的秩序,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自由,出现两种观点:(1)、自由优先论;强调法所保护的秩序在立法上必须让位自由,它只能是自由的确认者、分配者和保护者,不能成为自由的否认者和妨碍者,在法的实施过程中,当自由与秩序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自由,自由全面高于法和秩序;(2)、秩序优先论;法师秩序的化身,秩序的存在是对自由的压抑、束缚和归置,自由必须以秩序为归置,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吴条件服务秩序,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应当强调秩序,限制自由在立法上,以秩序为目标秩序应当全面高于自由。

2、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一)公平与效率的整合。公平与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公平就产生低效率、就丧失公平,两者不是越公平就越有效率,两者不存在优劣,效率和公平通常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追求稳定就要强调公平,追求发展就要强调效率,公平和效率是一中利益比较的结果,并非对立而不相溶,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的统一,没有公平的效率是无用的效率,没有效率的公平是乌托邦式的公平,因此,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两者平衡发展,有时,为效率要放弃一定的公平,为公平牺牲一定效率,无论牺牲单方,都为另一方,都为另一方增益为条件,最终,两者价值目标都提升。

(二)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公平强调平均、一致和共同富裕,效率强调发展、快速、差别,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价值取向上有两种观点:(1)公平优先论。效率和公平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价值形态,当两者发生冲突,应当选择公平,在整个法律价值体系中,公平价值居于优先位阶,它决定权利权力这些法律资源的配置,不允许强调效率来损害公平。(2)效率优先论。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效率价值取于经济范畴,其他价值属于法律范畴,法律经济学认为法律通过产权关系的界定和维护以及对商品交易成本的降低来促进经济有效发展,因此,促进效率增长是首要任务。效率价值应居于优先位阶,它决定权利、权力等法律资源的社会配置,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优先选择效率。

第三篇:司法考试法理学与论述题有关的知识点.

司法考试法理学与论述题有关的知识点 第一章法的本体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法与道德的关系

第一章中的重要问题是法的概念的争议。要注意两大学派,一个是自然法学派,也称非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认为恶法非法,强调法律一定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另一个是分析法学派,也称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认为恶法亦法,他们并不要求法律符合道德的要求。他们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权威性制定。第二,社会实效。

因此,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有关法的定义或概念有2种,即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要素的法的概念。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义法学。而自然法学派,要求法要符合道德要求。非实证主义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的定义要素。同时也可能关注法的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因此,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分为两类。第一,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第二,以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和社会实证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前者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后者的代表是超越自然法与实证主义之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那些法学理论。

二、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有三个特性:第一,正式性;第二,阶级性;第三,社会性;注意社会性,社会性是指法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社会决定了法。社会是土壤,而法是在土壤上结出的花。

在答论述题时,要注意最后的拔高。例如2005年的一道题:请你就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释进行论述。司法解释在我国法治建设中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司法解释按照它的本来的含义,是属于最高法和最高检在具体运用法律时所做的解释。事实上,司法解释在很多情况下都突破了被解释的法律内容。实际上是新的立法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司法解释的出现其实也是司法机关司法权对立法机关的立法权 的一种侵犯。这构成了我们法治建设中的不和谐。而且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在我们当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司法解释等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尽管给整个法制带来一定的不和谐。未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最后会逐渐消减。

三、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第一,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第二,普遍性。是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和约束力。第三,法的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公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注意,统治阶级意志和国家意志是没有矛盾冲突的。因为国家意志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把本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以达到普遍服从的效果。

第四,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又是技术规范相对而言。社会规范是人和人之间的规范,技术规范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是由最强的外界强制。因为他是由国家权力来帮他实施的。但国家在行使国家权力时一定要讲究程序的要求。

第五,权利和义务性。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社会规范。第六,法的可诉性。法是能够用来作为维护公民权利的工具。

我们国家诉讼案件的不断增加,这就是法的可诉性得到了运用。司法机关运用诉讼程序来维护公民的权利,充分体现了法的可诉性。注意宪法也是有可诉性的,或者说宪法也是能够用来作为维护公民权利的。例如2001年,山东济宁市发生齐玉苓诉告陈晓琪一案。当年,原告齐玉苓与被告陈晓琪曾就读同一所初中,1990年齐玉苓

被济宁商校录取,但陈晓琪却隐瞒事实盗用齐玉玲的名义到该商校就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银行工作。后被齐玉苓发现,于是齐玉苓就以陈晓琪的父亲和济宁市商业学校,该初中,济宁市教委,共同为被告。提出了两点请求,一是陈晓琪侵犯了我信誉权,二是侵犯了我受教育权。济宁市做出一审判决时只支持他的信誉权,没有支持受教育权。齐玉苓不服就上诉到山东省高院。山东省高院依据民法通则规定,也拿不准,于是请求最高法院进行解释,做一个批复,最高法院在批复中说在本案中,陈晓琪等人是以侵犯齐玉苓姓名权的方式分侵害了他受宪法保护的受教育的权力。根据批复,山东省高院做出了支持齐玉苓受教育权。这被称为我国宪法司法化的第一案。

例如,送法下乡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如果这个说法不准确,从哪些方面可以进行论述。

送法下乡隐含的潜台词是乡里没有法,所以违反了法的普遍性。法律在一个国家主权所及的范围内是普遍有效的。而我们不是送法下乡,而是要送法学家下乡,送法律意识、法学观念下乡。

权利和义务性的关系:第一,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第二,两者的总量上是平等的。第三,两者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浑然一体,其次是分裂对立,最后到对立统一;第四,两者的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法律精神。尤其在民族法治社会,要坚持权利本位,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在国家的公权力和公民的私权利两者关系上,要坚决、限制国家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二是在公民权利义务两者关系上,义务的设定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权利,而不是权利的履行是为了更好的履行义务。

四、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是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但法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论述题要注意法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法律也有它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第一,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法律只调整人的外在行为不调整人的外在思想。因此,马克思曾说:“我除了我的行为是不存在的,行为是我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第二,法律自身的特点也有局限性,包括:一,法是一种规范,它不是规律。总是体现人们的意志,法律总会存在着某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二,法是一种概括性的规范,不能在一切问题上做到天衣无缝,周密缜严,也不能处处做到个别周密。三,法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它总是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法律具有滞后性,不能够随时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四,法是讲究程序的规范,缺乏对社会、社会实践的及时应对和处理。

同时,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除受到了人的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导致法的作用是具有局限性。

法律的作用不是无限的,法律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法律也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有时甚至也不是最佳方式。中国的古代虽然讲究无诉,他们更多的是用调解来解决纠纷。这里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能够为我们今天解决纠纷提供有意的启示。今天我们应该强调纠纷解决他的多元化的机制。不仅是用依据法律进行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还应重视包括调解在内的其他解决纠纷的途径。

法的规范作用具体分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例如,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薄弱。村长的法律意识也很薄弱,所以村长对村民动辄进行处罚,对村民拳打脚踢。村民都以为村长的做法是合理的、合法的。有一次,村长踢一位村民时,用力过猛,导致村民受伤,后来村长被法院抓走,并被法院因故意伤害罪判处了有期徒刑。村民听说村长因为踢人而把人踢伤构成犯罪都恍然大悟。过去都不知道村长的这种做法是犯罪的。以以上这个材料作为论述的对象,就可以考察法的规范作用。村长因为故意伤害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这是法的强制作用。村民因为村长受到处罚,受到了教育,这是法的教育作用。

五、法的价值的冲突及解决

法的价值:自由、正义、秩序、效率、利益等。

价值发生冲突,有几个解决的方式。第一,价值位阶原则,就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具体说来,是自由大于正义,正义大于秩序。例如,某地方出台了治理交通的新举措,为了治理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该市规定,如果行人如果违章过马路,被车撞死或撞伤,则司机完全不承担责任。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请进行论述。第二,个案平衡原则。第三,比例原则。

这个地方政府出台这个措施是由于很多行人经常违章过马路,结果撞伤或被撞死,引起了交通混乱,为了治理交通,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出台了这个措施。所以这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秩序,但他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或是以漠视人的生命来换取秩序,显然违反了价值位阶原则,这不是正义的法。违反了正义大于秩序的位阶原则。

例如,很多城市也是为了治理社会秩序出台一项措施:禁止乞丐在商场、地铁、车站等地方乞讨。请对这个“禁讨令”从价值位阶原则进行论述。

“禁讨令”的出台是为了治理秩序,但侵犯了乞丐的自由。这是有关自由和秩序有冲突的例子。

例如,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他发生背景有法律规定,就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收容遣送条例的出台是为了维护城市秩序,但它却限制了农民到城里去的自由。农民进城,这是迁徙自由。收容审查条例的问题在于,也是违反了自由和秩序的位阶关系,它是以牺牲人的自由来达到这种治理秩序。也是不合理的。

例如,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去医院,途中孕妇临产,情形危急,为了争取时间,于是司机将车开到了非机动车上调头,结果被交警拦住并被告知罚款,经过司机的解释,交警对司机不仅不处罚,还用警车为它开道,将孕妇及时送到了医院,请根据这个材料,有关法律价值问题或法律推理问题进行论述。

本题从法的价值角度论述的话,交警把违章行使的出租车拦住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这是法的秩序价值,但是如果交警把出租车拦住进行处罚,有可能会因为耽误时

间,使母子生命受到危险。于是交警不但不处罚,还用警车为它开道,及时将孕妇送到了医院,这里有个价值判断,就是交警在自由和正义之间进行价值选择,结果他认为该当要以母子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维护了正义。所以正确的适用了价值位阶原则,正义大于秩序。

第二,是有关法律推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不能行驶到非机动车道调头,否则将被罚款,这是大前提,现在司机在非机动车道上调头被交警拦住,并被告知罚款,这是一个从大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推理,这是演绎推理。但后来交警听完了司机的解释不但不处罚,还用警车为它开道,这是交警在有大前提的情况下不用大前提,这是辩证推理。因为如果从大前提的出发进行推理会得出一个显然不公正的结论。如果交警从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个大前提出发进行推理,这个司机将被罚款,孕妇及孩子的生命将受到威胁。这是不正义的结论。因此,他能够进行演绎推理而没有进行演绎推理,在不同的价值之间进行选择和判断这就是辩证推理。

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这是演绎推理,法律没有规定,就是出现了立法的空白或立法的漏洞,如果出现立法的空白或立法的漏洞,则就没法进行演绎推理,只能用辩证推理。所以辩证推理基本上发生了两个整合。第一,如果进行演绎推理,显然会得出一个不公正的结论。第二,没有大前提,无法进行演绎推理,因此只能用辩证推理。

六、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在以下情况下适用:第一,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第二,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因为法律规则是明确的是具体的,而法律原则上抽象的,是模糊的。所以法官一般情况下,要首先适用具体明确的规则,然后才适用抽象模糊的原则。第三,没有更强理由,不得经行适用法律原则。

七、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就是法的表现形式。分为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

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是制定法。那些能够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的明确条文中得到的,为正式渊源。那些不能够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渊源,而仅仅是表现为由法律意义的准则和管理,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学说等,是非法的渊源。法官在适用法律时,首先适用正式的法的渊源,没有正式的法的渊源时才使用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注意:判例也是非正式的法律渊源。作为法律渊源就,能够作为法官裁判的依据。

判例法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普通法。二是衡平法。在判例法国家,判例法具有遵循先例的效果。同时判例法还有程序先于权利的特点。因为在英国普通法法院,如果想去普通法院起诉,首先应当向国王审请令状,这些令状的种类和范围都是有规定的。只有先审请令状才有可能去法院争取权利。因此是程序先于权利。

判例法国家也有制定法,如英国,美国。在英国,制定法的地位要高于判例法,制定法可以修改判例法。美国也有成文的宪法,1787年的宪法。但在大陆法律国家也日益重视对判例法的作用。如法国,法国虽说是成文法国家,但其行政法几乎全由行政法院的判例产生。在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判例法的地位和作用。

八、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在我国,法律体系是一个由各个部门法所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的整体。通常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等等。我国的法律体系尽管有不和谐的地方,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九、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第一,对人的效力;第二,时间效力;第三,空间效力。

对人的效力,具体又分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折中主义。对时间的效力,要注意法的溯及力,即法对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能够适用,则有溯及力;反之,则没有。一般来说,法无溯及力。

例如,2007年的一道考题。第一,刑事法律若具有溯及力,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也违反了正义的原则。第二,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而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符合这要求。第三,要某些现代民事法律中,为了保证公民权力,一定程度上,是承认法律有溯及力。我国实行有力追溯原则,是指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法律有溯及力。

西方某法院指出,法律只向前看,不向后看,是指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同时,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从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开始规定的。

二战结束后,在德国成立的纽伦堡国际法庭,以审判纳粹战犯。纳粹战犯就曾以法不溯及既往提出抗辩。德国人的法治思想很强。德国法上有个著名的学派,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是萨维尼,提出了著名的“民族精神论”,深刻的影响了德国的民法典,使其制定推迟。致使《德国民法典》于1896年才予以公布,自1900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潘德可顿”法学派为德国民法典的立法奠定了理论上的坚实基础。具有概念准确、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等特点。

十、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合法性,合法性不是指指引起法律关系的原因只能是合法的。合法性的含义是社会关系的建立有法律依据。只要是有法律依据,都可能产生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文章来源: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2.法律关系的类型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由宪法或宪法性法律所确认的关系叫基本法律关系.由宪法以外的变通法律确认的关系叫普通 法律关系.由诉讼法所确定的关系叫诉讼法律关系.平权性或隶属性关系.如果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 则是平权性法律关系, 如果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 的,则是隶属性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是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特定的权利 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在民法上,物权法的关系是绝对权.而债权法的关系是相对权.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合法因素引起的,保护性法律关系是违法因素引起的.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边法律关系 如果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这是单向法律的关系.如不附条件的赠与.双向 法的关系, 是双方都赋有权利和义务.多边法律关系, 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 其中既包括单项法律关系,又包括双向法律关系.例如,甲向乙买了 10 台空调,后甲把这 10 台空调放到了丙的仓库进行储藏.后来甲委托丁运 输公司把 10 台空调运回家.其中甲,乙是买卖法律关系,甲,丙之间是仓储法律关系,甲,丁之 间是运输法律关系,是多边法的关系.主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第二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是指不以其他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 而能够独立存在的法律关系, 也称第一性法 律关系.必须以其他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而不能独立存在的法律关系叫从法律关系,也称第二 性法律关系.在上面的例子中,买卖法律关系是主法律关系,也叫第一性法律关系,仓储,运输法律关系是 从法律关系,也叫第二性法律关系.3.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是物,二是行为结果,三是精神产品,四是人身.注意人的身体在整体上是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的.因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整个身体作为法律 关系的客体,就成为贩卖人口.但人的器官是可以移植的,器官移植时不能有伤风化,同时要根据 法

律的规定执行.当器官还没有离开人的身体时,还是他的组成部分,一旦植入别人的身体,就成 为他人身体的一部分.文章来源: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 4.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凡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化或消灭的各种事实.根据事实是否和当事人 的意志有关,分为事件和行为.行为是和当事人的意志有关的.事件是和当事人的意志无关的.

第四篇:浅谈法理学

浅谈法理学

——论法治国家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讲,法律渗透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法律无处不在。每一个法律里面,都有法理问题。不管是一个制度,一个法令,一条规则,或者法官的一个判决,都有其背后的法理,否则,无以解释它成立和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可以说,法理问题可以由任何一个法律问题引起。目前,法律问题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法律问题的解说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生活中存在的每一条法律,都有法理问题;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都是法理学涉及的的问题,甚至生活中没被法律涉及的问题,也是法理学研究的问题。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说:“法理学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法理理论的哲学成分、社会成分、历史成分以及分析成分。”

对于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社会而言,就得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

当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法治。纵观法的历史,我们认为法治至少具有以下五层涵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方略有多种多样,法律的治理是其中的一

种。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前面选择

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

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

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只要法律已经规定,任何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

正当或不正当的目地(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而只能遵照执行。之所以说

法治是理性的,是因为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它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

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

式。

第四,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法治的这些精神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

和权力问题的原则、观念、价值关系,它体现了人对法律的价值需要,成为

人们设计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这种精神导源于文明的社

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是文明在法律上的转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文明一脉相承。

第五,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

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以宪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协调配套的法律关系;(2)法律一旦颁布并生效,就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的一切活动(包括政府行为和公民个人行为)必须依法办事;(3)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法律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将法律作为其行为规范和守则,并运行法律来行使正当的合法的权利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现法治国家不是无条件的,光靠领导人的宣布是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的。还应当注意到法律对于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依赖关系。我们要寻找并利用本民族的法治建设的资源,必须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道德、非正式制度中去发现中国法治有用的东西。

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出了方向。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行法治的主张集中体现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短短几十年内,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成就。这主要体现为这样一系列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转变:(1)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2)从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到完善,再向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转变。(3)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的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的实现。(4)从司法制度不健全到初步建成,再走向健全而公正的司法制度。(5)从执法人员数量缺乏到建成一支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执法队伍,再到高素质养执法队伍的建成。(6)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到全民普及法律知识,再到走向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法治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1996年,中央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选定,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推行法治的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以建设法治国家为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人治”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日益完善,执法逐步规范,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立法、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

第五篇:河南专升本 法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影响。通常可以把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2、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客体对于社会主体的关系和在这种关系中所具有的可以满足或影响社会主体需要的属性和潜能。

3、法律规则(法律规范):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4、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5、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6、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

7、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

8、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9、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10、法律监督: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11、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意义的说明与阐述。

12、社会主义法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略,即与人治相对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和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2、简述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3)从产生和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

(4)从价值上看,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两者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

3、简述执法与司法的区别

(1)主体不同。执法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司法主体是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2)内容不同。执法的对象行政管理活动,司法的对象是案件。(3)程序性要求不同。司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4)主动性不同。执法具有主动性,司法具有被动性。

4、简述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发展过程。

5、简述法与道德的区别

(1)两者的起源不同。道德早于法。

(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法一般以成文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3)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法律既重权利又重义务,道德侧重于义务。(4)两者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道德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5)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广于法律,法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6)两者的解决方式不同。道德不具备可诉性。

2、法的价值包括(ABCDE)

A秩序 B 自由 C正义 D利益 E平等

3、法律规则(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ABC)A.假定条件 B行为模式 C法律后果

4、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包括(ABCD A法律至上 B权利平等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下载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大全5篇]

    法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 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

    法理学(重点概念总结)

    第二编 法的本体 5.【法】是法和法学领域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是法和法学领域的起始性、基础性概念,但也是法和法学领域中语义极为含糊和复杂的概念[基本特征]①......

    法理学总结(五篇范例)

    一.简答题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

    法理学案例分析题总结

    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一)据报道,自1996年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法律硕士(简称法硕)一直是每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引人注目的报考热点。特别是该专业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

    2017法律硕士联考法理学考点总结

    凯程法硕,国内领先的法硕法学辅导机构,法硕考研,首选凯程! 2017法律硕士联考法理学考点总结 法理学是法硕联考的一大版块,那么法理学在历年试卷上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呢?为更好帮......

    法理学在线作业总结[大全5篇]

    第五章 1、 判断题 7. 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实施的维一保证力量。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8. 法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9. 法的利导性取决......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2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

    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通常定义为:将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互连接在一起,由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进行管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