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时间:2019-05-12 07:5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篇: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第二部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第三部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的认识的人物,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下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一部分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一)真理客观性 表现在哪些方面?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向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这是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三)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联系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转化的原因:第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若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第二,真理是全面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真理都可能变成谬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第二部分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根据在那?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但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镇旅游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有相对性真理想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第三部分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阐述了外部客观事物对于人的需求满足与否的关系。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由生存状态决定,本质客观)。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祖尧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题的特点相联系。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如钻石的价值可以是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的定义各是什么?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绝对真理指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相对真理指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价值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揭示了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对任何价值的评价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耻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馆、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4)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2、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第二篇: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例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的观点 B.辩证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例题】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D)

A.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真题】(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题思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1年、2015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因为正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需要,人们才去认识世界。

其二,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作为中介,实践把主体和 客体直接连接起来,使主体能够从客体那里获得有效信息。

其三,主体用于处理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源于实践。列宁:“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对此不能做狭隘的理解:

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牛顿—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实践中,经验材料日益丰富,物质手段日益完备。

其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人 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改造客体、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真题】(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A)

A.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袁隆平的话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选项正确。实践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依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选项错误。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C选项错误。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D选项错误。

(3)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009年、2012年、2013年): 1)认识、理论指导实践的理由:由实践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

其一,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二,从认识的特点上看,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认识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2)认识指导实践的表现

其一,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其二,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

其三,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其四,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

其五,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3)理论指导实践的表现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这种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其一,端正方向。科学理论能正确地预见未来,为实践的正确开展指明方向。

其二,指导进程。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开展。其三,推动创新。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

其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

【例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所揭示的是(B)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离开了理论,就不会有实践

2、认识观

(1)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1991年、1993年、2008年)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2000年、2002年、2006年、2010年)

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异: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查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其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一个由 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其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没有客观对象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能动的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为基础来实现的。【真题】(2016)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前一种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强调”自由在于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一种观点认为”'由自'及是随心所欲"忽视了客观规律性,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或者唯意志论观点。故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真题】(2010)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 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D)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999年、2000年、2002年、2012年)

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的含义、表现形式和特点:

含义: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表现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其优点在于贴近现实即反映对象;其缺点在于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和局部 理性认识的含义、表现形式和特点:

含义: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表现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优点是深刻、全面;缺点是容易脱离实际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其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是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这就是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的含义。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促进。一方面,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样的。所以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促进感性认识。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含义。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其一,获取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础。

其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实现飞跃的必要条件。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飞跃的必要性:

其一,它是实践的需要。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二,它是认识的需要。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飞跃的实现条件:

其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 “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从正反两面说明实践和理论关系的典型事例。

其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

其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其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真题】(2012)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

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 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A)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辩 证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它既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及其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其一,指导作用;其二,解释作用;其三,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

含义: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如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和非逻辑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作用:动力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诱导 作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激发作用。

【例题】“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 求。”该论断所具体揭示的是(D)A.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B.感性认识的作用 C.理性认识的作用 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009年、2010年)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含义及原因:

含义: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其一,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到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其二,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恩格斯—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指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终点。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 的,所以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不会结束。

认识运动过程的实质:

认识运动过程,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间的每一次循环,都较前一次循环达到更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真题】(2014).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B选项正确。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历年无命题))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由于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所以产生于某个具体实践的某个具体认识,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其他的实践中。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所以,当事物发展、实践深化时,认识也应当随之改变,不能故步自封。

第三篇:马原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之一认识论区别于其他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认识到实践有哪些条件: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第四篇:2018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小结:认识的本质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小结:认识的本质

马原中的政经部分作为一个知识理解难点,确实每年出题的热点,知识掌握重在理解,下面为大家带来马原核心考点,一起来看下!【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首先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四)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1.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2.能动反映的特点:再现客体(摹写性),创造性(以实践为基础)。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第五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去取代手工操作。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于是工业革命就发展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新需求的不断提出,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经验和条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几十年来,袁隆平仍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后,又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优化水稻品种,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人类不断地探索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间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必须用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3

下载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

    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

    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

    马原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马原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生医101 学号:100839 姓名:徐红光 任......

    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