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在学习中年轻
生命在学习中年轻,生命在阅读中快乐
为响应上级号召,充分落实南通市全民阅读推广通知,激发社区群众的读书热情,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兴起热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源兴社区居委会在四月十五号开展了全民阅读“室外图书馆”活动,在源兴小区北大门已“地摊”的形式摆出上千本书籍供社区内老百姓免费阅读,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发动
一是在全体社区居民当中大力宣传,并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活动的原则,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开展好各项活动
向社区群众发出倡议,号召每人读一本好书。通过广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群众读书、爱书,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开展了开展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社区图书室对到室读者进行读书宣传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引导广大群众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书本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青少年的读书热情和质量。
三、活动效果
通过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居民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社区“室外图书室”作用,引导群众读书、爱书,社区群众口碑相传,陆续走进“室外图书馆”,利用“室外图书馆”,群众参加了各种活动,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书本资源的利用率,在社区营造出了“以求知为荣,以读书为乐”的良好氛围,为群众献上了精彩的文化活动,让全民读书结出了丰收的硕果。
第二篇:让生命在学习中亮起来
让学生的学习生命“亮”起来
让生命在学习中“亮”起来
(碰撞智慧火花 飞扬生命活力)
(潜能如花绽放学生如鱼得水)
帮选一个好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雅戈尔小学胡红艳邮政编码:3151
53摘要:新课程给予了语文自由的翅膀,也赋予了学生个性飞扬的天空。课堂教学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历程,理应关注学生学习生命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学习生命的成长寻找最佳的“生长点”,为生命的成长创设最佳的“生长态”,为生命的成长补充最佳的“生长剂”。
关键词:学习生命生长点生长态生长剂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价值、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生命的成长,激发学生生命的创造力,越来越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理应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理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迸发出来,飞扬起来,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一、为生命的成长寻找最佳的“生长点”
“生长点”就是教材内容的关键点,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师生对话的胶着点;就是那些最具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就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具体实践中寻找最佳生长点的方法有:
1、找准“可燃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可燃点”就是教材中学生可能最感兴趣的“疑点”,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写得最精彩的“美点”,写得含而不露、最能给学生想象的“空白点”等。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离不开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入研读与挖掘。如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的重点段时,我提出三个探究性问题:课文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愤恨?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敬佩?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欣慰?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确定探究内容,划找重点句研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选择探究方式,自己选择合作伙伴,1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由于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内心感受被引发出来了,学生自己选择感受最深的语句,尽情地去阅读、去品味、去体验,教学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2、捕捉“创生点”
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新课程倾心追寻“动态生成”的课堂,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提升生命质量。捕捉“创生点”即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质疑点”、“争论点”、“错误点”、“感悟点”等即时性学习信息展开教学。这样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从而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如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有学生说这小马也太不爱动脑筋了,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学生马上举手反驳认为小马这样做有道理,他做事非常小心。因为如果河水真得很深,那么小马轻易下水性命就难保了。针对这个比较另类的引人思考的声音。我就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法来知道水的深浅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拣一根长长的树枝,测量水的深度;有的说可以和老牛去比一比,老牛浸水的部位到底在小马的什么高度„„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那课文里的小马这样想了吗,它是怎么做的?”学生纷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小马并没有动过脑筋。最后引导学生总结: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本是一个学生理解上的偏离,课后我想,如果当时忙着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跟着教案走过场的话,学生就不可能会有深入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处处存在,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放开手脚,让孩子大胆地说,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就能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
3、选准“链接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选准“链接点”就是凭借教材这个范例,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探究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使教学呈现出多元的、开放的、灵动的、整合的、高效的,并且是向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延伸的动态生长态势。如学习了《新型的桥》这篇课文后,就联系美术教材中《家乡的桥》和科学教材中的《桥》,设计了题为《桥》的“知桥”、“画桥”、“造桥”、“颂桥”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和相关的力学知识。然后画一幅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纸。按照设计图纸,用胶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模型。最后写一篇关于赞美桥的文章。学生的设计极富想象,创新的火花一次一次闪现,学生由衷地发出对桥的激情赞美,也深深感染了老师和每一位同学,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吸引力的。
二、为生命的成长创设最佳的“生长态”
“生长态”即课堂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学生的“生命体”,把学生看成了“认知体”,忽视课堂生态的保护与营造,从而导致了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精神压抑丧失学习兴趣。其实,课堂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在课堂上要坚持“生命优先”的原则,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建设精神良好的课堂生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
1、营造“对话态”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可以消除“知识权威”和“教师权威”。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宜安居”。在对话的情境中,课堂便会弥散着一种“人文”气氛,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带来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如我在教学《詹天佑》的“勘测线路”部分时,引导学生先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一处你最感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学生读、画、写后交流:有的学生说,詹天佑你是总工程师,应该只在家搞搞设计,遥控指挥就行了,为什么要亲临现场呢?你真是与民同苦,身先垂范呀!有的学生说,詹天佑你真谦虚呀!自己是个总工程师,还不忘请教当地的老百姓。而我有了成绩就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生,同学们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还有的学生说,詹天佑你是多么认真啊!“大概、差不多”不能说,真是精益求精。而我呢,做事学习总抱有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也该一丝不苟呀!„„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情景,体验了角色,在诵读中逐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因此,学生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感人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2、呈现“活动态”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儿童正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体验而构建知识、意义的。新课程要求教师高度尊重学生,尽量的少干预学生,要注意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总之是个体
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如我在执教《秋天的雨》时,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合作演其中的一个情节,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然后写成童话形式。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创意。要完成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必须得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课文,研究课文语言到童话的转化、发挥想象等诸多因素,而且整个过程还得要求组员之间要很好地合作。通过表演使孩子们的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活动,促进了学生生命的生长和发展。
3、追寻“生活态”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啊,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教材中的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活情景、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追求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唤醒生活中体验得来的真情实感,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如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中介绍“军阵”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出示三项探究任务:(1)画、摆军阵图。(喜欢画画的)(2)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写作顺序。(爱好写作的)(3)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长大想当播音员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二项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可坐在一起,合作研究,最后指名交流汇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负担。每个孩子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中。这样,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的是学生情感的亲密交融,看到的是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景象。
三、为生命的成长补充最佳的“生长剂”
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优秀的课外阅读可能影响人的一生,给孩子们的心灵涂上最初的底色,那是留在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东西。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他的心灵会在书籍中慢慢得到净化,大量的阅读会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细微的辩护会有更深切的体察。在学习中,我积极把学生带入课外阅读的情景中去,让他们沉浸其中,陶醉其中„„
新课程给予了语文自由的翅膀,也赋予了学生个性飞扬的天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吧!
第三篇:在沉思中感悟生命(范文)
在沉思中感悟生命——《我与地坛》读后感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可以让人以明镜般净无瑕秽的“眼睛”去观察,去洞察,去感悟那难以捉摸的生命。它虽真实,但能够发现它,并在其中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的,只有他——史铁生。
《我与地坛》的背景是北京的地坛公园,它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思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寻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的歌!是对人生深切感悟的歌。一个人,在他的人生处在顺境的时候,他是不会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也不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人生得到十字路口,在身心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才去思考人生,拷问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篇拷问灵魂的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整部作品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第二部分,或许是涉世未深的缘故,其他部分对我的触动远不及第二部分。母亲是最伟大的,同时也最痛苦的,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我不得不对这样一位母亲产生一种由衷的尊敬。
再想自己,自己的倔强或许会伤到母亲,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护着我。我很庆幸,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读懂母亲无私的爱,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后悔自己的过往,去改变自己的未来。这算是一种自省吧。
第四篇:生命在为民服务中延伸
生命在为民服务中延伸——记灵璧县黄湾镇柯湖村党总支委员柯增华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3日 00:09 | 来源:安徽日报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举报/纠错 ]
连日来,灵璧县黄湾镇柯湖村党总支部委员柯增华身患绝症,但仍抓住余生,以乐观的态度、顽强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等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柯增华同志学习。
12月22日晚,记者一行来到黄湾镇柯湖村柯增华的家中,对人生乐观的他,没有被绝症吓到,尽管身体疲弱,肝部时常疼痛,但他勇敢地坚持着,和记者一行畅谈了他当村干35年来的点点滴滴。他说:“身患绝症不可怕,人生到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我要抓住余生有限的时间,为党和人民多做点工作。”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何军(左2)看望柯增华同志(左3)
柯增华,男,1955年10月出生,1976年12月高中毕业于晏路中学,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柯湖村党总支部委员。黄湾镇党委书记晏金两动情地说:“柯增华自1977年任村副职干部35年来,对党忠诚,工作认真负责,不计得失,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无怨无悔,确实值得敬佩和学习。” 只要身体还能撑住就得干好工作
认识柯增华的人都说他有一种视工作如生命、为工作不要命的奉献精神。
2012年10月5日,当他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专家诊断为肝癌晚期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还能活多久,而最牵挂的是他所包的两个村民小组小麦良种还没有发放到户,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治病误了群众秋种,得赶紧回家,实现收缴良种款时许下的承诺,把种、款给群众兑现清。10月9日,他放弃在蚌埠住院治疗,返回村里,继续开展他的工作,立即安排儿子和女婿放弃自家的农活,开着自家的四轮机把国家补贴的小麦良种2.4万斤兑现到户。在收取良种配套款日子里,为了使他所包的两个村民组所有农户都能种上国家补贴的良种,他起早贪黑上门做工作,有的农户不愿买,他就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上门做工作。个别群众看到他身体消瘦、脸色发黑,猜测他可能是得了重病,怕他活不了几天,不敢把钱交给他。他就郑重其事地表态:“我以我的党性保证,我死!钱都不会少你一分钱,种子也不会少你一两。马上就要秋种了,再不交配套款,良种就买不到,来年丰产丰收就成了大问题。”一些农户看着他多次带着重病上门,被感动了,当即就把钱交给了他。随着病情的加重,当他再一次拖着走动不稳的身子上门送麦种,豆粒大的汗珠从黝黑的皮包骨头脸上不断滚落下来,一些村民忍不住地掉下了泪。目前,他所包的两个村民组小麦到处葱绿,而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变的更弱、更瘦。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家到处借债治病,而他为困难户垫付的1800多元麦种款还没去要。他说:“我为乡亲多增收,不怕人死债烂。”
从11月底开始,按照镇党委、政府安排,集中时间收取2013新农合款。他所包的两个村民组有245户、1500余人,且居住分散。加之外出流动人口多、困难户多、需要照顾服务的空巢老人、儿童多,这给他收取新农合款带来更多的艰难。他采取近处自己上门收,远一点的安排其儿子骑电动车带他上门收。每天晚上回家,他顾不得吃药就急着加班,整理每户每人的资料,核算账目,打电话、发短信向众多在外务工人员做宣传,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家乡的民生事业,一般熬夜都到12点左右。每每出现肝疼发作难忍时,他就采取用东西抵一抵,或用手揉一揉。12月4日,是他第8次来到村民徐善灵家催要农合款,刚下电车,肝疼加剧,他用力揉压过猛,鲜血从两个鼻孔里喷出,在场的群众惊呆了,徐善灵被感化了,当场把款项交齐了。到12月上旬,他创出奇迹,拖着与癌症抗争的弱躯,在全村第一个超额完成了2.5万元的新农合款收缴任务。他还为在外务工户和特困户垫交1500多元,实现辖区内村民参合率达100%。
我是党员干部,向我看齐
多年来,柯增华先后分管村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党建工作,并包东柯、徐圩两个自然庄,1500多人,为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凭着多学习、多观摩、多请教、多结合村情民意、多实践探新路的方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一个原本综治、党建工作较为落后的村,一跃变为全镇的先进村。
他常说:“一名村党员干部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就是凝望八方力量的一面旗帜。”他长期以“我是党员干部,向我看齐”的形象来开展工作。他的先进品质,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先两带”上。每年他在组织群众开展兴修水利和村庄修路工程中,他总是第一个先缴自家的集资款,先放自家工程段,先干出标准让大伙看。2011年和2004年春节前后,镇里在灵固路两边绿色长廊、姚沟堰上植树和黄湾北部2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家家户户有任务,任务都十分艰巨。天寒地冻,谁都不愿意多干一点。柯增华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起早贪黑带领一家老小干,还要指挥检查其他户的工作。他在检查验收一农户低产田改造工程时,发现质量不合格,要他翻工,他有意见并要求丈量柯增华家的工程段。柯增华当时向在场的群众承诺:“如果我少干一寸就帮你干一米。”丈量结果,柯增华工程段多了30公分。这名群众服了,其它群众也服了。后来,柯增华包的组工程被镇里评为优质工程。在姚沟堰上打穴栽树中,柯增华为确保植树的成活率,亲自抱着抽水机管头一个一个树穴浇灌。镇检查组看到柯增华一身泥水,中午在沟底吃几个凉烧饼算作一顿饭,非常感动地说,全镇的村干部都像你柯增华这样,就不需要镇干部督查质量了。
对于受灾困难户,他总是掏钱垫资来带动全体村民齐参与;对无劳力的户,他总是组织家人和亲朋出工,义务完成工程任务,以求带动整体工程全面完成。在他的模范带领下,徐圩、东柯两个自然庄近年来先后完成集资修路1000多米,打井机13眼,改造低洼产田800余亩。在各项工程建设中,他为困难户垫资1200多元,垫工程集体开支500多元。为此,他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户
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开始,由于一些农民朋友不了解、不理解,没有尝到甜头,持观望思想或不愿参与。收取农民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作物灾害保险,一事一议等项惠民工程款,成了村干部最头疼,最难干的工作。而在柯增华包的组,年年都是提前超额完成,在镇里评比中,都是前几名。为把党的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他爱动脑筋,善做会做群众思想工作。他的方法是:嘴勤、腿勤、眼勤加多付出。嘴勤就是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的好处,让大家认识到付出的少得到的多。腿勤就是不能怕吃苦,坚持深入农户家中,一边讲政策、一边催要,以此来感动村民。为了完成收款任务,柯增华真的没少吃苦。他抢抓一天三顿饭的功夫,起早贪黑,以情感人,好事多磨。去年冬天收“三保”款,一农户说,你明天早晨5点半前来我家拿,超时我就走,等外出打工回来再说。冬天早晨6点半天还不亮,可柯增华第二天早晨5点就来到该户门口等着了,这已是他第4次上门,终于使该户交清了“三保”款。眼勤就是学会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处理。个人多付出,就是对暂时无钱的户,个人先垫付,等有钱再给。
柯增华每天出门,都手提着黄皮包,包里放着各种农村政策书、报、文件、科技资料、笔记本、记账本和为民办证本。群众说他提的是“百科包”。对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宣传,常常说得群众频频点头、阵阵掌声;他的科技资料经常换,到什么农时就装什么资料,耐心地向群众讲解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给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上的难题;对群众要办的事情或是好的意见建议,他都及时记在笔记本上,以便逐一兑现。他说:“作为村干部,只有把政策给群众讲清讲透,群众才愿意接受你,才会支持你的工作。”
35年来,柯增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人们经常能在“两头”看见他疲劳奔波的身影。一头在群众家中看他做思想宣传工作,一头在镇机关大院看他为群众代理办事。这35年来,他本人及亲属,在为群众为集体办事,在助残、救灾、帮困等方面,所付出的劳力、物力和财力,每年都在300件(次)以上。他的四轮机是农村实行责任制时赊回的,现已更换到第3台,一直都是无偿为五保户、困难户、军属户和村组集体公用。为表感谢,5名五保户、困难户,去年中秋节一起给他送块肉却被他退回了,而且他还从自家树上摘了几斤石榴分给他们吃。在征收农业税费的年月里,他看到连孩子上学都掏不出钱的困难户,心软了,“我给你家垫,等有钱了再还我。”就这样,一户户、一年年,给困难户垫付的农业税费达8000多元,至今还都是一张张空账据。自在农村推行新农合、农保和农作物灾害保险以来,为了使更多的村民均等参与,得到政策带给的更多实惠,他又为一些弱势群众垫缴“三保”款8000余元。他说:“每当我看到一家家领到‘三款三笑’时,顿感幸福和满足,个人付出点换得更多人的笑,值!” 化解矛盾保民安
柯增华说:“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一个村干部要想管好1500多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想管事,你就有天天管不完的事。”在群众的眼里,柯增华就是一个爱管事的人,因为他能管好事。谁家没有矛盾纠纷和要帮忙的事,只要群众找到柯增华,他都积极去想办法解决,赢得了一片赞扬声。
那是2003年5月的一天下午,柯增华接到柯巷组党员柯庆举的电话说,他组柯永玉与邻居因换宅基地的问题发生矛盾,两家吵架了,发誓还要找人来打。柯增华丢下手中的农活,立即赶到现场,简明了解事情经过后,就在中间协商,稳定双方的情绪后,和柯庆举一起,经过10多个小时苦口婆心的说理,又列举打架的危害性,然后再说矛盾的交点,因为一棵不值百元的春树闹矛盾不值得,终于使矛盾化解,两家握手言和。柯增华回到家时已是深夜12点多钟。当他要吃饭时,妻子批评说:“干工作不要命了,饭都顾不上吃。”2010年夏天,该村小张组的两家村民因土地边纠纷一事,半年多时间,村里其他干部多次调处不成,双方多次找村、镇干部处理,并且打骂过。柯增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便主动向村书记要求去处理此事。其中有一名村干部说:“如果你能把此事调处好,我个人请你一顿酒。”他当场承诺说:“如果我处理不好,3天不吃饭。”结果,第2天在其他干部的配合下用了3个小时把问题解决了。村上有一家3个儿子因分老人土地不成出现不养老问题,柯增华把这家几个儿子找到一起,从赡养老人义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讲到和睦、诚让是成事兴家的基础,针对问题又讲了处理的办法,使他们口服心服,主动让步,主动尽赡养义务。
柯增华是个热心人,是个能干成事的人。村民们都如是说。他包的两个自然庄200多户,谁家有红白事或难题都愿找他当老支和帮忙。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柯增华,你就是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时刻为美好乡村建设点缀绿色,散发着令人难忘的清香。
第五篇:生命,在感恩中成长
生命,在感恩中成长
怀德苑小学一(6)班 张岚
(一)活动背景
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洒满了爸爸、妈妈辛勤的汗水,洒满了爸爸、妈妈深情的爱。爸爸、妈妈教孩子们学说话、学走路、学本领、学做人,他们是孩子们生命中的恩人。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如何懂得奉献?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如何能关心他人?
(二)活动现状分析
本次活动围绕“感恩”这个主题,使学生体验和认识到自己是在母亲的关心下成长的,并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了无私的爱。从而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知道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学会感恩,从而知恩图报。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寻访、共同回忆等亲情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诵读儿歌、演唱歌曲、情境体验和孝心行动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并在感恩中成长。
(四)活动时间:3月8日
(五)活动过程
一、寻访成长的足迹
1同学们,爱的寻访,真心的收藏,你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请来“爱的小屋”交流交流。
2媒体出示:小脚印、小衣服、小帽子、小奶瓶、学步车„„ ⑴这些东西你熟悉吗?在哪儿见过?何时用过? ⑵展示自己课前搜集来的有关小物品。3从这些物品中,怎么能看出你的变化呢? 比比看看活动:
⑴学生取出自己带来的小脚印图或相册中出生时印有脚印图,与现在的脚比。也可以分别量一量,记下来。
⑵用毛衫与身上的毛衣比,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⑶小帽子与现在的头比,得出什么结论:头长大了。
⑷小奶瓶,以前每次吃多少牛奶,而现在每顿吃一碗饭。
„„
二、幸福的回忆
1、请家长上台演示一组自己孩子成长的照片。边出示照片,边叙述这是什么时期?当时有什么难忘的小趣事?激发学生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关注。
2、“听妈妈真情诉说”活动。
请出另外一位家长:介绍孩子成长中,最感人的一个故事。
三、夸夸我的好妈妈
在你的成长中,妈妈曾经操碎了心,为你们的成长倾注了满腔心血。谁能夸夸自己的妈妈?并把带来的母亲照片贴到“爱的小屋”中。
四、小合唱——《爱我,就亲亲我》
五、我懂得感恩
小朋友在妈妈关心、呵护下,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那么,作为儿女,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呢?
1、抢答题:
★爸爸加班去了,这时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做?请列出你可能想到的并表演出来,提示:注意语言动作,可加上适当道具。
★妈妈过生日,你会怎么做?
★妈妈为一件事不开心,你会怎么办?
★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你,你会怎么办?请列出你能做到的„„ ★你正在看一部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妈妈叫你去拿碗筷准备吃饭,你会怎么做?(要求:说实话)
2、感恩诗朗诵 《妈妈的爱》
3、亲子游戏
考考对妈妈的了解,如:妈妈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妈妈最喜欢的衣服颜色是什么?„„(每组一位家长和学生,共5组。)
4、赠送感恩卡,给妈妈一个拥抱。(每位学生活动前做好感恩卡)
5、舞蹈《妈妈的吻》
七、活动结束
集体宣誓:
我在一天天长大,让自理成为我本领,让学习成为我追求,让感恩成为我情怀!让感恩伴我成长!
齐唱《感恩的心》(打手语)
(六)活动效果
小朋友共同回忆,共同感受了妈妈给自己的无私的爱,体会到她们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小朋友们把那一句句爱的寄语写在了“感恩卡”里,留在了“爱的小屋”里,使感恩情怀陪伴孩子们幸福成长!妈妈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了孩子的心田;小朋友们感恩的话语,如同一个个甜蜜的点心,甜到妈妈的心尖。相信,孩子们的真情话语一定会让妈妈绽放出幸福的笑容,一定会让妈妈舒展开紧锁的眉宇。愿他们个个成为父母的开心果、小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