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觉的培养(推荐)
感觉的培养
作者:Felicitas Vogt / 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
如果只靠一种感觉器官,我们往往会“受骗”,不能真正地认识到真相。比如镜子里面看到的东西,只有我们用手摸到镜子的后边,才知道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不在这个地方。可见,我们必须用头脑把不同感觉器官对同样事物的印象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和判断它的真相。这种联系工作实际上就是判断工作。所有的判断都是这样通过不同印象的连接而做到的。但为了有这种判断的机会,我们的身体首先要以12种感觉器官把我们感觉的范围分成12个领域。也就是说,一个感觉器官虽然能得到印象,可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的合作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身体首先以不同的感觉器官把一个事物的印象分成不同范围的,这就是分析工作。然后我们在身体内再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又是判断工作。
甚至,眼睛自己看见的只是颜色和亮度,形态则是靠对眼睛动作的动作感才能见到的。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靠对眼睛动作的和眼睛本身对亮度的两种感觉、再把形态和亮度两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印象。
这种头脑中要发生的联系,小孩出生时还没有,是在出生后的几年内才要建立的。比如,小孩扔一些东西来看它怎么反应,是不是往下面掉,发出什么声音等。或者小孩看到月亮就想用手抓住它,像他也抓住身边的东西一样,因为他在头脑中还没有把两个眼睛的神经联系起来,还不能看出距离。如果要看出距离,我们需要让两个眼睛的射线互相交叉、合作,而这种交叉合作就会引起意识。
为了培养这种分析合作过程、同时为了让小孩通过感觉器官的合作也建设神经的结构,所有的事物都要同时通过几个感觉器官来接受,最好是包括对外界的和对自己身体的两种类型的感觉(比如视觉和触摸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这种工作,小孩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到外界,还能建设身体的神经结构。小孩在幼儿园要做的,就是建设和完成他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为了这样的建设工作,小孩需要很多可以得到感觉经验的机会。7岁以下还不了解物质的小孩特别喜欢使用对自己身体的基础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比较真实。这样,小孩当然需要用手、舌头等来感受所有的东西。
这些都是为了得到经验,为了调整把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头脑结构。如果我们在幼儿园不给小孩这样的机会,他就无法建设完善自己的神经。或者,如果小孩做神经建设工作时靠的不是真实的、事实的感觉,他建设出来的神经结构也不会有事实根据。比如小孩有一个电子玩具,每次在按压玩具的时候都会听见一种音乐。结果,小孩得到的经验就是:那种材料包含的是音乐。小孩得到那种不真实的经验,结果又是,他的感觉器官在头脑建设的方式是错误的,以后的感觉过程给他带来的信息也是错误的。
关键的是身体与环境物质的接触。小孩的身体需要进入环境的物质,需要接触它和“呼吸”在环境中。但光滑、妨脏、妨水、妨任何影响的物质不让小孩以皮肤的呼吸、以身体的温度等进入到这个物质中去。这样一个光滑的世界对小孩来说是关闭的。
多媒体又怎么样呢?多媒体技术除了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之外,专门给小孩带来很多假造的印象和幻想、又不允许他同时使用多几种感觉器官。屏幕上的图像和音箱发出的声音,不能让7岁以下的小孩知道声音和图像的来源。如果看不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幼龄小孩又无法建设逻辑思考需要的头脑结构。如果在年龄大一点时用电脑学习,电脑虽然已经能够培养逻辑的思考,不过,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电脑培养出的思维,不会是个人自己的、也不能创造新事物。多媒体不仅让我们生活在一种脱离真实生活的幻想中,也非常影响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重视感觉的培养。可是在将来,人的感能力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自然出现。将来,如果我们不努力和有意识地去培养感觉能力,很多现在还自然发展的感觉就不会出现。技术的发展很自然就会发生,就像属于现代的小孩很容易就学会使用电脑一样。要担心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萎缩的、本来自然出现的基础才能。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高科技的知识,而是人类慢慢失去的感觉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怎样才能让小孩建设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神经的结构)呢?在山村里,我看到一个老人拿了片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给1岁的小孩,小孩拿着来摸、看、又用舌头来舔,尝它的味道。好像这个老人知道:小孩刚出生不久,在物质的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尝试物质的样子。出生之前,他只与这些物质在精神范围中的根源接触过,不过这些根源在物质上的实现呢?再后,有另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塑料的带音乐的名牌玩具,可是小孩却很难受。是不是他认不出来根源(自然规律)在物质上的实现?
他肯定认为,什么都会表现自己真实的本质、有好,就像精神的世界一样。可是塑料没有自然材料具有的那种生命塑造的力量而形成的形状。木头的结构会告诉我们木头中的塑造过程,可是塑料没有我们能观察到的、让它形成的生命力。小孩还不知道,物质世界也包括了假造的和不好的。
他首先需要一个原因和结果都有道理、一个有明显逻辑的环境。为了让小孩了解到不同物质材料的本质,所有在小孩环境中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和表现自己本质的。最好,这些材料的加工方式也只是小孩能感觉到的(不是说能理解的)。如果小孩能在大自然中玩,也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材料,然后就见到老师怎样把它变成玩具,这样就最有利于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另外,小孩需要感觉到有生命的(大自然)和有情感的(动物)环境,也需要用自己身体的动作来感觉到自己(平衡感、动作感等等)。这不仅是全身体的运动,有时小孩也需要“安静”的动作,比如说手指细细的小动作或者想象中的动作。最后,小孩还需要给自己的感觉(感受)建设一个小环境,比如用木板和布来做一个小小的“家”。
青少年尝试吸毒一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想体验和感受到超出物质范围的边。但如果依赖吸食毒品,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可感受的物质的真实的经历、缺少超出物质范围的感受。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深深的、想得到感觉的愿望。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能够正常通过感觉器官去发挥一些给灵心带来经历的感受,他到了青春期就特别弱、特别容易依赖吸毒和其它可以依赖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电子媒体、过分吃东西、赌博等等。但通过吸毒得到的感受不能像真实的感觉那样给灵心带来经历,所以吸毒人的灵心永远是空虚的,得不到满足的。
在一些城市家庭,我看到父母有爱心地、耐心地和有原则地对待自己的小孩,可是他们的关心和原则,都是通过有逻辑的说明、通过智力上的手段去发挥的。如果这些小孩要发现父母对于他的爱,就必须在逻辑上理解父母对他们说的话,如果小孩不理解,就无法感觉到。
其实,幼儿园的小孩无法去理解这些说明,所以经常正在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哭。有的同时还会乱撒尿,因为身体感觉不到遮掩的保护。由于他们年龄天性的特点,这些小孩希望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我在城市看到的通过身体感觉不到关心的小孩甚至还要求自己的父母来打他。他们还不能在父母所说话的逻辑中发现,而只能使用感觉器官从父母的做法来感觉到关心,连打也比逻辑好。所以,只有父母抱着他们(不管他们同时和别人说的话),小孩才会得到满足。身体作为其他发展的基础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这个世界并慢慢地去参与它的方式,还是跟睡眠状态差不多的。生命开始的几年,小孩面对世界是没有意识的,否则的话,就是太痛苦的。他什么都同情地接受(要),不能区分好和坏。不过,在成长过程中,小孩会越来越有意识,使他的心里世界会适应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不能不抓住一些机会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也要学会把世界中的事情联系到自己,也把自己的做法联系到世界。不过,长大前他还保留了很多对一切的“秘密”。
为了培养能改变世界的能力,幼儿首先需要的就是玩,让他在自己的动作中醒来。所有我们跟小孩做的,都需要有对于人类本质的了解,使我们能让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又能让他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技术世界,使他能改变自己和世界的一部分,也能跟别人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一个小孩都要找到的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任务。小孩要学会的,是自由地使用和控制他的身体,使他能够在世界中做事。不好的情况是,小孩长大了之后,他的做法被他身体的欲望而控制。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他的身体,使得身体能够为精神和理想服务。精神和思想不能直接接受教育,因为精神要自由地使用身体做事。只有我们不影响精神和思想,同时让身体健康地成长,精神才能使用健康的身体在世界上做事。
胎儿首先形成的部分是头,头是接受宇宙力量而形成的象征,不是只靠遗传就能得到的。由于物质的遗传而得到的因素是通过四肢接受的,而且整个身体给头提供的营养才从物质遗传的这一面去影响到头的形成。头不能直接接受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受孕影响。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知觉)器官都是接受宇宙的力量而形成,然后再跟其他身体部分联系的。为了培养好身体,把它变成一个精神可利用的工具,我首先想说一些最基础的、可能一下子不太容易理解的身体情况:7岁以下小孩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宇宙的精神在塑造和形成幼儿身体的物质器官。宇宙精神灵心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无形的思考)通过封闭的头部去做这个塑造工作,所以,幼儿身体的发展也是从他的头开始的。小孩封闭的头是他最大,也最完整的一部分。胸腔和四肢是后边才发挥和生长的。这样的塑造和形成工作需要幼儿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中,还不允许他与外界产生有意识的联系,使得他只根据内部的情况看待环境中的事物。但随着长大的过程,他会慢慢地进入外界。这个从头部开始的发展是精神灵心塑造物质结构的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去影响它。
另一个方面是物质世界的教育因素:从我们在物质世界中能教育小孩的角度来看,小孩的头是最后才醒来的,最先醒过来的是四肢。我们通过物质手段能教育的精神还是睡眠在小孩的环境中,它还没有进入和形成小孩的内心世界。人通过物质的教育手段只能从四肢的动作来开始。所以首先需要的基础是身体的健康,首先是四肢。最后,小孩的外界环境会形成他自己的具有根据的内心世界。
睡眠状态的,自然去塑造身体物质器官的精神力量通过已经有完整结构的头起作用,可是通过教育将要醒来的精神,是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四肢从环境接受的。
自然发生的是从头开始的,然后到胸,最后到四肢。可是我们能故意起到的作用(教育)只能从四肢(相反的方向)开始。四肢有道理的动作能接受到环境中的精神而影响到器官的形成过程,又能帮助构造生命的力量从头转入到整个身体中去,最后又联系(进入)到世界。通过我们物质的手段,我们也只能去教育身体,培养一个健康的,能为精神服务的身体(物质工具)。我们不要,也不能直接去培养精神(思考)。精神只能是自然形成和醒来的。为了帮助这一点,大人(的自我意识)要控制和教育小孩的身体。这应该是直接地去控制,比如通过动它或者让它模仿的手段,但不能是通过小孩还没有产生的思考和理解。小孩还是直接接受和行动
屯里人经常对小孩们说,我要把他们带出去,卖给别人。在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时,他们回答:“我让他怕,这样他就会听话。”另一些村民是想锻炼小孩,不让他弱。在小孩哭时,有的还靠打去制止。可是我认为,这样达到的只是把孩子的情感灵心给毁了。如果不能哭,有一种必须往外的情感就会往内心里去,使小孩容易得心理疾病。所以我对屯里人说:“如果经常让他怕,你们会破坏他的心,长大了他就没有了心,就无法关心你们。”有的屯里人就觉得:“是的,原来是这样!因为这样做,才让小孩变成了对什么都没有情感、很无所谓的样子,难怪我们越教越难教育他。”
因为幼儿的感觉很敏感,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身体器官的塑造和形成过程。整个幼儿就像一个感觉(知觉)器官一样。可以说,他整个人好像只是由感觉器官组成的。他不仅以他的感觉器官去接受和感受(感觉),而且是整个身体都在接受(感觉)。
比如小孩感觉到大人发火时,他以整个身体去接受和模仿这种发火,使他成长而靠的生命力和灵心的力量也受到一辈子的影响。因为小孩都很好奇地接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他就马上无意识地去模仿自己所感觉到的过程。因为他还没有属于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外界得到能所感受的情感,所以他就必须去模仿和接受。所以,小孩所有做出来的事情都是直接从感觉来进行动作,没有经过考虑的。这样,他们也能完全投入到某种感受中去。因为小孩不仅用感觉器官来接受,而是用整个身体、特别是使用了新陈代谢,所以,他也要用整个身体去反应。而身体经常作出的反应,又会形成反应习惯和身体结构。除了从外界接受的印象之外,他的灵心(心理)感受也进入到整个身体。不管他有什么感受,身体都会接受并免不了作出反应,比如哭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7岁以下小孩有意识的自我还没有进入他的身体,他的感觉主要只有意志(血)的部分,还没有建设好反射(神经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刚出生的小孩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假如刚出生的小孩要有意识地感觉到外界环境来的印象和刺激,他就是受不了而发展成一个麻木的人。所以可以说,他还没有意识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保护。意识只能一步一步跟着小孩的接受还有创造能力来产生。
因为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神经还没有建设完成它们的联系功能,所以,小孩还不能反射他以感觉器官中的意志“抓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不能认识和意识到他感觉的东西是什么,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结果,他就以好感的意志直接从感觉来作出反应或者模仿。包括所有的乱动,都是直接从对于感受的好感来发挥的行动。他完全同情地活在行动和感受中,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幼儿就通过自己睡眠的意志进入环境,而他睡眠的意志还是一种受不到控制的力量。也可以说,小孩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能控制自己做法的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意识,他的自我还是属于环境的,而因为这样,大人(环境)就需要用大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小孩的、来控制小孩的做法。
好感的意志是每个小孩很自然就具有的,他根据天性就发挥了血无意识地去主动的特点。可是反感才会引起的意识和思考,它是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那是神经被动、有意识的特点。我们将要把感觉和动作分开,也就是把意志从感受分出去,使感觉到的事情先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后才进行或者不进行动作。这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永远都留在小孩只有好感的这种状态中,如果他都不发挥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感,他就会发展得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动物一样。把意志的行动从感受分出去并跟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生活的路程中才完成的。7岁之前要完成的神经结构是更基础的、是感觉器官与头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在下面我想描写小孩整个成长最关键的特点:
7岁以下的小孩认为,所有他感觉(知觉)到的东西都是好的,他用自己的身体以模仿的方式去感觉物质的环境;
7到13岁的小孩认为,一切都是美的,他用自己的灵心以信任权威的方式去感受环境包含的情感因素;
14到20岁的孩子则认为,一切都是有真理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以追求理想的方式去感觉环境包含的思考因素。
经过让感觉跟“善”、“美”和“真”得到联系,小孩才能跟着得到的感受去培养感觉所包括的情感和思考。7岁之前的小孩通过模仿去学习。7到13岁的小孩根据权威去学习,他已经不会模仿所有好的和坏的动作,他会根据权威去区分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14到20岁的孩子则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他们崇拜和要学习的榜样。
有利和有害于感觉的因素
根据这个表,我们可以知道家长为了避免小孩到了青春期特别容易依赖需要培养的感觉。在这里写的能危害和能引导小孩发展的因素,都是对小孩起作用的家长、老师和其他从环境来的因素,不是小孩自己发挥的。
在0到6岁时,小孩主要需要发挥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就是发挥下面的4种感觉器官: 触摸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皮肤内的触摸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外限和所受到的保护。人由于触摸感能够相信一切存在的事实: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给小孩他需要的物质却不给温暖;
一个人孤单和跟大人在一起并受到保护之
保护过多或者孤单太多;
间的变换,身体温暖的接触和一个人安静之
接触不是为了爱护小孩,而是为了大人情感间的变换,拥抱和放手之间的变换。的满足。
生命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整个身体内的生命感就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生命状态、平衡和自己身体一切的合作: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打架和害怕; 每天同样的节奏; 时间过于紧迫和被惊吓; 互相信任的生活气氛; 不满意; 跟时间和地点有关的安排都有规律; 过分的追求;
感受吃饭。心理紧张;
不同动作之间没有关系和道理。
动作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整个身体内的动作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动作、能动的可能、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自由: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小孩自己进行活动; 经常不允许小孩做一些事情; 给小孩一个能允许他摸所有东西、能随便玩因为缺少榜样不引导小孩去动; 的环境; 因为在接受媒体就不动; 有道理的动作过程。只让小孩成为观众的自动玩具。平衡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耳朵后边的平衡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安全平衡状态和自信状态: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活动太少; 活动、平衡玩具、在梁柱上走、跳等; 心理不安; 带小孩的态度很稳定、不急; 悲观和放弃; 家长心理的平衡。受够了的心情,没有信心;
不断被推动;
心理矛盾。
7到13岁的小孩主要需要发挥对外界的知觉,并通过外界也知觉到自己。这个时候下面4种知觉器官的发挥就特别重要: 嗅觉:
一个人经过他在鼻子内的气味感就能知觉到他与外界气味“世界”的关系: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房间内空气不新鲜、不自然; 体验各种各样的植物和食品的气味。工业造成的不自然的气味;
让孩子感到难受的印象和做法。
味觉:
一个人经过他在舌头上的味道感就能知觉到外界的酸、甜、苦、辣、咸,而且和气味感合作,还能知觉到不同因素组成的味道: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经过做菜的方式让不同菜中的自然味道出所有菜都做成同一种味道(工业化的食品); 现; 没有“味道感”的判断; 美的环境; 不得体的做法; 对美的判断很有“味道”。不美的环境。眼睛:
一个人的眼睛能知觉到外界的光和颜色: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吸引注意力的没有文化的画; 通过老师自己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大自然颜激烈的不自然的颜色; 色的注意; 看电视;
衣服和生活环境的颜色搭配自然、互相协不美、不亮的气氛; 调。没有兴趣;
无彩色的悲观的环境。
温度感:
一个人经过在整个身体内的温度感就能知觉到外界对身体的冷和热的影响:
危害知觉的因素:
过分地让身体学会吃苦;
引导知觉的因素:
开空调太大;
用适合年纪需要的衣服保留体温;
穿衣服不够;
情感灵心和精神上的暖和;
冷淡、没有人与人关系的气氛; 故意而假装的热情。
14到20岁时,青少年孩子特别要发挥对外界和别人内心的知觉。所以他们主要需要发挥下面的4种知觉器官: 听觉感:
一个人的听觉感(耳朵)能知觉到声音和对方心理的气氛: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过分地刺激听觉,比如声音太大、太快又没有人在念或者讲的时候让速度适应孩子的情的媒体;
接受能力;
不是根据内心而在表面上说出来的话;
唱歌、用不同乐器一起创造音乐。
没有人情的声调。
语言感: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感能知觉到对方说话心理表达出来的、塑造声音的过程,以及语言民族表达的塑造过程。引导知觉的因素: 热情说话的声调; 危害知觉的因素: 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能够表达; 封闭起来的表达;
让心理的和表面上表达的统一起来,避免假平淡的、不让小孩弄清大人心情的表情; 的印象; 撒谎,表里不一。感受个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理解感:
一个人的意思感能够知觉到对方心里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思考过程: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没有道德、没有意义的动作;
有真理的、没有错误的道理;
乱的、没有规律的思考;
不同事情之间的比较;
把本来存在的意义倒过来;
感受环境中不同事情之间存在的关系。
没有道理或者原因的联系。
自我意识感: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感能知觉到对方心里的自我意识、对方的本质和性格等: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小时候能触摸和经历到一个关心小孩的人之间没有兴趣、不理会、不爱;
人;
接受媒体和其他没有真正存在心理本质的东大人之间和对孩子的爱;
西;
多访问、多在一起;
发挥对别人物质身体的想像,强迫做爱。
真正的对别人的知觉和意识。
第二篇: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
一、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动作是智慧的基础,而且动作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能力都有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统失调的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到了孩子上学以后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就有了较大的差距。跟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在学习中也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学习能力比较低下,不会和同学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大可不必为此过于忧心忡忡。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要关注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状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早期训练,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很多父母会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而进行的训练和矫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过:0-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器官本身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为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感觉统合的训练和游戏,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目前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开始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训练和挖掘、艺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感统能力的训练。其实,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感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感统训练,在孩子以后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如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非常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在外胆小怕生,从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等问题,而孩子更多的问题则可能是在孩子上学以后才会表现出来。
二、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递来的外界信息进行正确有效地分析和整合处理,以致使大脑对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从而导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行为出现失调,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对婴幼儿及儿童的学习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失调的孩子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容易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感觉运动统合能力的知识,及早发现孩子的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和行为治疗训练。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平衡感,出现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常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很差,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易摔倒、磕碰、撞人,转圈时容易头晕,怕上高处,不喜欢被高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写错字,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2.视知觉不良:表现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但不喜欢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也会经常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无法做到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知觉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不敢登高望远,不敢荡秋千等。多动,但动作缺乏技巧,如很难安静下来,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时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说话发音不清,语速慢。6.触觉失调:表现为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讨厌被触摸。对身体接触表现得过于敏感,对触摸反应强烈,特别不愿意洗澡、洗头和剪发。过于胆大或过于胆小。或卤莽胆大,对危险的知觉性差,行动不计后果;或腼腆胆小,不敢和陌生人接触,上课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经常咬指甲、衣袖。(本章第二节主要讲解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视知觉,听知觉的问题在其他章节中有具体介绍)
感觉统合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比如说,视觉失调会让人在阅读时速度减慢,甚至出现阅读障碍;四肢不协调会使本来很好看的动作做出来显得机械而呆板。而对于儿童来说,虽然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正常,但由于他们的统合能力不足,就会导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无法得到充分地发展,孩子心理会一直处于一种紊乱状态,导致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会不断下降。尤其是到了学龄期,孩子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发育迟缓,人际关系差,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打架、逆反行为等问题。所以,家长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
三、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
造成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
1.母孕期因素(1)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新生儿黄疸等、环境毒素如空气污染物、破坏性病毒及其他进入体内的化学物等都可能引起脑功能失调,从而造成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2)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物,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
(3)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都易引起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4)孕妇的紧张心理可导致儿童感统失调。心理的焦虑,行动上的姿势不佳,运动不够都会影响胎位的正确变动,进而影响儿童将来的平衡能力的学习。
2.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先兆流产或采用剖腹产、电吸引等生产方式,既往病史如头部外伤、高烧、患脑炎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尤其是早产或剖腹产的儿童,由于出生时触觉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习缓慢、迟钝。
3.抚育方式
出生后家长摇抱少,“襁褓期”延长,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会走路,孩子静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4.早期教育
家庭、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四、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治疗
如果孩子患了感觉运动统合失调,一般3岁左右就会有所表现。经常细心观察孩子,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对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矫正,最有效的时机是小学三年级以前,而且年龄越小越有效。
1.儿童感觉运动统合训练应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改善和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实践表明,参加训练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训儿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如果没有条件到专门的训练机构进行培训,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家里通过亲子游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前要初步断定孩子是感觉运动统合中的哪个部分存在问题,并制定合适的训练内容,训练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兴趣,训练要适度,以免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训练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感觉运动统合失调与其他疾病不同,治疗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家长完全可以经过努力后改善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亲子活动
活动一:各种走姿
家长可以视孩子的情况训练孩子的各种走姿。如,猫步走、大跨步走、学正步走、绕过物体走(不能碰到物体)、携带物品走(可以用任何姿势,背着、挎着、拉着等)。家长可以先和孩子协商训练内容,也可以制定出训练计划直接让孩子接受训练。
活动二:爬行
让孩子将两只手放在鞋子里(也可以直接将两手放在地上),沿一定路线爬行,可以在爬行路线上设置障碍物,爬行时不要在太柔软的被褥上,尽量在坚硬且稍微有些粗糙(不划伤手和腿)的地面上爬。
活动三:走高跷
把两个易拉罐靠近底面两侧钻上小孔,从中穿一条不易拉断的绳子,让孩子双脚踩在易拉罐上,双手拎着绳子行走。易拉罐尽量用低矮的。(经过长期实践经验得知,这个游戏可能会扭到孩子的脚踝,但概率很小。孩子摔倒危险不大,可以继续玩,如果有小伙伴一块玩趣味性更大。)
活动四:弹跳训练
半蹲下跳起,够悬挂的物体,开始时物体悬挂高度控制在孩子弹跳时有时能够到,当孩子每次弹跳都能够到时再适当调高高度。活动五:球类游戏
1.给孩子一个皮球(篮球对于婴幼儿同样适合),让他练习各种拍球方法。对3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训练他分别用左手和右手拍球,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让他用左右手交替拍球。家长可以和孩子互相抛接皮球玩,可以要求孩子用各种姿势抛球,当孩子再大一点,也可以从简单的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他打乒乓球和羽毛球。
2.趴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双臂伸开后恰好把篮球按到墙壁上,游戏开始后孩子要把篮球推到墙壁上,篮球弹回后再把篮球推向墙壁,连续进行这个动作。推球时头要抬起,双腿贴在地上,双臂不能贴在地上,动作要规范。家长可以给孩子计时1分钟,看孩子能推多少个,以后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要有进步。家长也可以不计时,看孩子能坚持推多少个。这个游戏能够提高颈部和双臂的力量,还能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并能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以及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
球类游戏能增强孩子小肌肉、大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反应速度,训练他的注意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六:扮演小主人
每隔一段时间,你可以教孩子做一样家务,如擦桌子、扫地等。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让孩子的眼、手、脚、脑等各部位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让孩子长期承担一项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取报纸、摘菜或者给花浇水等,这不仅仅是提高孩子运动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责任心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活动七:打鸭子
游戏时,父母分别站在孩子的前方和后方,用一个沙包击打孩子(力量要适度),当孩子被击中而且沙包掉在地下时,则要下场变为扔沙包的一方,而击中孩子的家长要站在中间当“鸭子”;如果“鸭子”一方接住了沙包,则多了一次当“鸭子”的机会。家长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要刻意地延长孩子当“鸭子”的时间,以此更多地训练孩子的各种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活动八:挑木棍
家长准备小木棍若干,游戏时先将所有木棍握在手中,然后抛向底面或桌面(规定在一定区域内,面积不能太小或太大),第一根木棍要用手拿起,其他木棍可以单纯用手,也可以用手中已有的木棍挑起其他木棍,要求是挑动一根木棍时不能碰到其他木棍,一旦其他木棍动了则轮到下一人来挑。这个游戏要求的是心细和动作巧妙,在游戏中会不知不觉就训练了孩子的精细动作。
其他手指小肌肉的精细运动训练,可以根据孩子年龄、能力等特点,自行设计抓、握、捏、扔等游戏,如摆积木、投球、捏橡皮泥等。尤其应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幼儿园之前要学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自己擦屁股。之后要练习拿笔、拿筷子、系扣子、系鞋带、夹豆子等。只要能训练孩子的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的游戏,家长都可以应用到训练过程中,平常生活中有许多诸如跳绳、踢毽子、抓石子、游泳等活动都能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家长可以灵活科学地运用。
一、造成儿童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的主要原因
触觉系统是个体在母体内最先发展起来的系统,也是个体最大的感觉系统,触觉对个体整个的神经组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出生过程中胎盘的包裹、子宫和产道的收缩以及出生后吃奶、穿衣、洗澡、吹风等,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刺激,促进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触觉统合失调主要是因为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的协调不佳,从而造成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出现障碍,包括触觉敏感和触觉迟钝。造成孩子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孕期因素: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等。母亲羊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胎盘与子宫内壁的正常接触,可能会导致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
2.早产:早产儿没有经过母体的正常孕育,使得婴儿的触觉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3.剖腹产: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必要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习
4.其他不正常生产:由于孩子难产而使用夹钳术,胎吸等方法,这样会导致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5.以往病史:婴幼儿有过严重的脑外伤、高烧、脑炎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触觉失调。
6.襁褓期:婴儿早期孩子缺少父母的搂抱、抚摸、轻拍,也会导致孩子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当防御,出现触觉敏感现象。
7.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缺乏和母亲身体充分接触的机会,致使孩子的手、口、脸等触觉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8.户外活动不足:婴幼儿长期处于室内,缺少了大自然的风吹、日照等刺激;缺少正常的接触性的游戏。
9.生活空间小:与亲戚朋友的接触少,孩子的生活空间仅限于父母,祖父母,缺少了和小伙伴们的接触。
10.其他因素:如洁癖症母亲会造成婴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二、触觉失调儿童的表现
1.触觉过分敏感的表现(识别性反应不足,保护性的反应过多):(1)通常不喜欢他人触摸,怕人触摸;不喜欢被人拥抱,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拥挤,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拒绝进入教室与其他人接触;婴幼儿期怕擦脸、洗澡、剪指甲,常拒绝理发、洗头或洗脸;大热天也要穿长袖衣服,不喜欢碰触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
(2)怕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缺乏自信;常固执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对任何新的学习都会加以排斥;喜欢独处,不爱团体游戏;在团体中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中。(3)爱哭;发音不清晰;胆小,容易惊慌、哭泣,爱玩弄生殖器;性格孤僻;嘴巴属于触觉敏感部位,所以幼儿会变得挑食、偏食、厌食、咬手指、咬嘴唇、咬衣襟。
(4)常出现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神经质、容易惊慌;脾气固执;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吓的感觉,容易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有耐心和恒心的学习。
(5)触觉敏感的幼儿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
2.触觉迟钝的表现(识别刺激的能力差,保护性反应过少):(1)反应慢,动作笨拙不灵活,少动,做事缩手缩脚,大脑的细微分辨能力差。
(2)粘人(粘固定的人),寻求很多的搂搂抱抱,需要父母特别多的抚摸。过分喜欢碰触各种东西,有强迫性的行为(反复做某个动作)。
(3)缺少自我意识,学习积极性差,有学习困难,感情比较冷漠。(4)遇意外碰伤或流血时,自己常未察觉;对打骂不在乎;常有冒险和自残自伤行为,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
三、触觉失调儿童的矫治
孩子的触觉敏感问题一般是在家庭环境下通过亲子游戏解决。1.对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睡觉前,以手或柔软的毛巾轻轻地触压或按摩孩子的手、脚或背部。或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或扭动。
2.多爱抚孩子:儿童情绪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依赖于安定的触觉系统,而爱抚是促进触觉系统安定的有效方法,父母用均匀的力度轻轻拍打孩子的手或背部,可增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3.提供干净、自由的游戏空间:让孩子能在地上自由爬行及接触周围物品,不要总把婴儿放在学步车或婴儿车内,使其丧失爬行和用手触摸环境的机会。
4.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玩泥土,玩水,玩沙,家长可陪孩子玩抓痒游戏,梳头游戏等。
亲子活动
活动一:梳头游戏
如果是女孩,则要利用给孩子扎辫子的机会,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头皮,并顺势梳头。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梳。如果是男孩,可以寻找些诸如“梳头能变聪明”等理由给孩子梳头。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触觉敏感问题,还可以锻炼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力,并了解自身的形象。
活动二:洗澡游戏
给孩子洗澡时可以从轻到重,从一个部位到其他部位用手触摸孩子的身体,也可以用麻布以中等力度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足部。一边刷,家长可以一边讲故事或唱歌给孩子听,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让孩子紧张。如果没有麻布,家长也可以用毛巾、海绵、软刷子等代替。
活动三:玩水游戏
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水温带来的刺激,可以主要由手来感受,家长也可先做示范,并鼓励孩子玩水。可以在一个空房子里和孩子玩泼水游戏。
活动四:抓痒游戏
让孩子躺在床或沙发上,家长用手抓挠他的腋下、胸口,并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控制力量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如果家长抓挠那些经常会被别人碰触的部位时,孩子也有强烈的反应,那么你就要经常和孩子玩这个游戏了。在抱着孩子给孩子讲故事,看动画片时要经常的触摸孩子的头部,背部,胳膊等处,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因外界语言或画面的吸引而将注意力转移,正是缓解孩子触觉敏感的好时机。
活动五:毛巾卷游戏
找一条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整个卷起来。然后轻轻滚动或下压毛巾卷,或者用双手轻轻抱紧孩子,强化他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
活动六:翻滚爬行游戏
让孩子躺在地毯上,双手抱头,然后向左右两个方向滚动,还可以练习前滚翻和后滚翻。多鼓励孩子在地板上爬行。这对发展孩子的触觉、动作平衡、协调性都很有帮助。活动七:沙土游戏
将淘洗干净的细沙放在大盆里,让孩子在里面玩耍,尤其要适当增加沙土与孩子身体的接触面。沙土可由纸、树叶、米、豆等代替,此种游戏更适合在沙滩上进行,鼓励孩子在沙土中玩出更多的花样。
活动八:刺球游戏
用带突起的小刺球或按摩用的滚轮在孩子身上滚动或轻压,四肢和前胸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后背则由家长辅助进行。
第三篇:培养英语感觉的12首经典动画歌曲
培养英语感觉的12首经典动画片中的经典英文歌曲
培养英语感觉从听英文歌开始
为什么介绍这些歌曲?因为这些歌曲实在是好听、有意思,充满了美感和正能量,而通过好的歌曲去亲近英语,培养语感,学习美丽的英语表达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无比美妙的体验,长期积累,语言学习的效果也会惊人。
1、WhenYouBelieve埃及王子
对于《埃及王子》这部无与伦比的史诗级巨作,无论铺陈多少溢美之词也不过分。这部片子更是凭借玛丽亚·凯莉(MariahCarey)和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ElizabethHouston)这俩超级大腕史无前例合唱的“WhenYouBelieve"拿下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歌曲奖。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动画片主角回忆向上帝祈祷的场景,起初,他们祈祷数夜上帝却未曾应答,最终却坚信,只要相信上帝,奇迹就一定会出现。歌词中的Therecanbemiracleswhenyoubelieve,正是这首歌的主题所在。
2、ColorsoftheWindIf&INeverKnewYou风中奇缘
不说故事,单就“ColorsoftheWind”和“IfINeverKnewYou”这两首荡气回肠的歌就足以让人记住这部动画。女主角宝嘉康蒂用歌的形式,告诫男主角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性,歌词中表现出的那种对现代人漠视甚至破坏大自然的无奈和感慨特别能让人有共鸣。Colorsofthewind也一口气成为了金像奖、金球奖和格莱美奖的三冠王。林凡的翻唱版叫《风的颜色》,也不错。
3、Reflection花木兰
这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动画,配乐和主题很应景的用了很多中国乐器来呈现,但也仍然没有偏离现代百老汇的风格。这首主题曲是由美国著名歌手ChristinaAguilera演唱,大气磅礴,当年这首歌还被提名为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后来李玟翻唱了中文版,名叫《自己》。
4、BeautyAndTheBeast美女与野兽
《美女与野兽》是影史上第一部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动画电影,后来再有这样的成绩是20年后的《玩具总动员3》。主题曲是由大名鼎鼎的席琳·迪翁和比柏·布莱森(CelineDion&PeaboBryson)男女对唱,分别代表了野兽和美女柔情似水的内心世界在激荡,成为一首百听不厌的对唱情歌。哪怕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但配合这个音乐,想不动容都很难!这首歌在当年囊括了金像奖、金球奖和格莱美的大满贯,也被美国电影学会列为百大电影歌曲第62名。
5、You`llbeinMyHeart泰山
这首“You`llbeinmyheart”的创作者菲尔·柯林斯(PhilCollins)本身也是很出名的实力派歌手,更是曾经拿下8座格莱美大奖。这首歌不仅在音乐的排行榜上夺得佳绩,更同时夺得金球奖和金像奖最佳歌曲,并被格莱美奖提名。中文版的泰山译作“你在我心里面”,由周华健翻唱,有国语、粤语两个版本,听起来也毫不逊色。
6、CanyoufeeltheLoveTonight
狮子王是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片中有三个主题曲提名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歌曲”奖,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HakunaMatata被美国电影学会列为百大电影歌曲第99名。工整清晰的吐字、彬彬有礼的抒情、不紧不慢的钢琴。EltonJohn选择了温和的激情,使之升起在浑厚的伴奏之上,持续、延绵、海水一样将思绪环绕起来。他也因在狮子王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格莱美奖。
7、WeBelongTogether玩具总动员3
《玩具总动员3》又是一部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和最佳原创歌曲的动画电影,主题曲由好莱坞金牌作曲兰迪纽曼亲自创作并主唱。兰迪纽曼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以及电影配乐,这是他第17次获得奥斯卡提名。曲调轻快活泼,和整部影片轻松谐趣的气氛特别匹配。
8、BeyondTheSea海底总动员
这首歌的蓝本是CharlesTrenet原创的法国歌曲《LaMer》,由英国流行天王罗宾·威廉姆斯翻唱。爵士的随性曲风有如阳光灿烂的温暖海水,当片尾在一片湛蓝的海水中响起这首歌,心中就充满暖暖的感动。
9、AWholeNewWorld阿拉丁
阿拉丁可以说是1992年最成功的电影,也有一系列如电玩和卡通系列的延伸,顺带一题阿拉丁的卡通系列也非常的成功。这首主题其是第一首在美国著名音乐杂志Billboard榜单上登顶的动画电影原声带,也是一个会经常在音乐课上听到的教材级作品。由PeaboBryson和ReginaBelle担任男女对唱,编曲上具有浓浓的中东风情。由于曲调轻柔唯美,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已成为情歌对唱的经典,也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
10、TheBareNecessities森林王子
《森林王子》是根据华特迪斯尼先生生前最后一部手绘长篇故事改编的一部歌舞动画片,一点不夸张的说,片中的配乐每首都特别好听。这首主题曲由美国祖师级的爵士乐大师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Armstrong)演绎,结合了爵士乐和现代民谣,给予了主角毛克利丛林应有的生活态度。
11、WhenYouWishUponaStar木偶奇遇記
这首歌的主唱克里夫·爱德华兹(CliffEdwards)也是片中的配音者,整首歌舒缓、柔软,是迪斯尼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小时候看迪斯尼的电影或是节目,当商标出现时就是响起这首歌。后来也被世界各地普遍当成是圣诞节的配乐,美国电影学会将其列为百大电影歌曲第7名。
12、LetItGo冰雪奇缘
“Letitgo”应该是这两年传唱最高的动画片名曲,冰雪奇缘亦是迪斯尼第二部囊括最佳动画长片和最佳原创歌曲的作品。这首“Letitgo”
是迪斯尼为这部电影量身打造的歌曲,单听旋律本来就很好听,再融入笑中带泪的剧情,难怪这么会这么受欢迎。
第四篇: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
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 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 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 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 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 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 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 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 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 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 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 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 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 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功利实用的,比如市场 上有一头牛、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是否能为他赚钱;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牛 的筋骨是否强壮,能不能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的牛排,新鲜的牛肉,这些都是实用功利 的态度。而艺术家,具有艺术感觉艺术气质的人,却可超脱那些现实功利的目的,完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 待它。牛的毛皮是多么光滑油亮,色泽是那么美,牛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整个造型是多么伟岸,那是力量的 象征。牛虽然默默无言,却有一种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引起了审美者内心的愉悦 和情感的颠动,这就是审美态度。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态度而没有审美态度,就不免庸俗,单调而且痛苦。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其实,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 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的目的,现实的态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这种心 态,千万不要用功利的色彩来污染了那纯净的心灵世界。很多教师不理解这一点,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孩子,或是指导他们搞一些时代,政治需要而应景之作,更甚者为了参赛获 奖的功利目的而临摹抄袭,或是成人为他构思代笔。不少家长的功利性也太强,我花钱送孩子学绘画,就是为 了将来考美术大学当画家,于是为孩子制订了目标,若感觉没有达到或是太慢,就会横
加指责。这样给孩子造 成了压力和痛苦,孩子学习,作画完全是为了成人的功利目的,丧失了自我,成了被动的工具,“为地主干活 的长工”哪里还有半点审美愉悦。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 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花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 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 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浪漫超脱”还表现为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进入角色,进入一种境界。一是靠幻想,做白日梦,进入自 己幻想的世界。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幻世界,儿童尤其爱幻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去幻想,去想 象,为他们营造一个幻想的氛围。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的语言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身在教室,神游四方,上天入地、自由翱翔。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入,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 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 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 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 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人。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什么叫自我感觉呢?
自我感觉包括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 自己还不错,有能力,自我感觉良好。儿童由于不能对自己进行评判,所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和 家长的评价,认可,以确定自己是否还行。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说他不行,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甚 至破罐子破摔而无所作为。有的教师和家长不懂得这一点,轻易指责儿童,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而且往往 以成人的标准和过高的要求去错误地评判他们,这样做只能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说严重一些甚至会毁了他们的 前途。所以,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 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 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当然也不能一味地不切 实际地乱表扬,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要把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又 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所谓独立意识就是不依赖别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娇气,由于家长爱之殷,忧之太勤,寸步不离,就 象忠实的奴仆侍侯皇帝,干什么都巴不得为他代劳。这样,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没有大人在身边就像丢了魂,无所适从,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要求他们不依赖别人,独立完 成自己的作业。要即时表扬那些勇敢的,不要家长帮助的孩子,让那些娇气的孩子有学习的榜样。有目的地训 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
自主意识也叫主体意识。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由和有独特的个性。儿童由于幼稚,所以往往 处于被动(受体)的地位,而我国长期的以“听话”为乖娃娃的教育也是将儿童处于被动地位进行的。孩子总 是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无条件,无选择
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采用机械的填鸭式教 育,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 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 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 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 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 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第五篇: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
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
毛兴红(重庆市歌舞团)
摘要:舞蹈是一门靠舞者主观意识操纵的艺术,舞蹈感觉是舞者肢体运动中队音乐韵律和肢体美的体验、感悟。舞蹈教学和艺术表现都是一种美感的创造体验,技巧训练的关键是培养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使舞者自觉地按照艺术的规律去进行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舞者的肢体动律主要在于节奏感,由此而产生协调以及美的感觉。舞者感觉是全面艺术修养的体现。舞蹈教学中注重的感觉培养,能使舞者尽快提高技巧和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舞蹈感觉:美感意识:音乐感觉:艺术修养
感觉是人类最初级、最直接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认识一切只是的途径。“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舞蹈是以舞者肢体为表现工具的艺术,集表演者及表演工具和作品于一身,技巧训练和艺术表现性,直观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决定了舞蹈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舞者感觉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感觉在舞蹈教学中无处不在,感觉的好坏直接制约技巧的发展,需要教师运用理性智慧积极地,科学地协调好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舞蹈是一门主要主观“感觉”的艺术
心理学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理源自感觉,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是人的天性,是对客观事物最简单的认识,反映出事物的个别特征。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人们进行各种运动时产生的运动感觉)、平衡觉(反应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机体觉(反映出机体内部的感觉,如饥、渴、内脏疼感等)。知觉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闹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能在感觉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认识事物的整体。感觉越灵敏,知觉就越正确,舞蹈感觉,简言之就是舞蹈肢体运动中队肢体美和音乐韵律的体验、感悟。包括舞者在技巧训练中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肢体把握、控制能力,也就是舞蹈艺术美的表现和艺术创作能力,它能体现出舞者的内涵和气质。感知是舞者进行艺术活动的基础,是认识艺术规律的开端。感觉的训练和培养气其作用在于充分利用理性的调节和控制,使舞者肢体复杂的肌肉运动达到协调和艺术化。舞者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赋予艺术的生命活力,也是舞者将技巧转换为完美艺术表现的必备条件。
舞蹈艺术史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创造活动,整个活动中舞者主体的感知、体验能力至关重要。舞蹈艺术需要舞者将自己的技巧与自己的感知能力高度统一,这也是一个由外及内、再由内到外的演化、转化过程。舞蹈的表演来自想象和意向的创造,它是舞者长期内心感觉、意象的积累。舞蹈动作展现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的流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肢体的跳动而是舞者灵魂的舞动,从舞者的身体无言感受到的是精神的升华。若舞者缺乏舞蹈的感觉,就谈不上表现和抒发情感,仅仅是动作比划,有人将此形容“借组镜子看自己是否舞得好看”而已,缺乏艺术美感,不能准确地通过舞姿表情达意。
二、“美感”是舞蹈艺术创造之内在核心 美感是人在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活动中的一种感觉,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深刻到超过意识限度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想感受中座位能量的思想。”美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能充分激发人的感知和创造能力,而美感意识是舞者感知艺术美、创造艺术美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观念。舞蹈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运用艺术美的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和不断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对舞蹈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由此健全舞者的审美心理的结构,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学中大量的模仿、感受、想象和积累以及教师积极的示范、激发、引导和讲解等途径来实现。
舞蹈的本职就是表现舞蹈的艺术美,也需要舞者具备能感知艺术美的素质和心理能力。舞蹈教学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思维为主导的创造性活动,也是舞蹈着审美体验和想象创造的一种心理过程。应将舞蹈艺术美的表现意思落实到教学比如基本功训练、作品排练、提炼作品风格,不管是动作技巧的表层打磨,或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层探索等诸多环节,要使学生在肢体运动的一招一式中都能感受到美,举手投足中都有潜台词,每一个手位、步法、身韵里都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的每个头、手、眼、腿在空间的伸展来表现美,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不管是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还是严格的动作规范,尽可能使学生在流畅、完美的动作流程中完成。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每个动作的规范,又要尽量准确的表现出动作应有的内涵和风格,比如动作的时代特点、名族特点等。特别是民族民间舞中各民族的性格特征,它是民族舞蹈的灵魂,不应只是动作的堆彻,应该将动作多应有的意味和韵律贯彻始终,能充分体现出该民族的性格特点。比如藏族的潇洒、蒙古族的彪悍、维族的热情、傣族的柔美、朝鲜族的含蓄、汉族的矫健等等、在提炼和“抠”动作的精细和风格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表达的内涵,使舞者能表现出深藏于内心的精神和情感,使舞姿更富有“舞韵”,充分表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这一切靠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富有艺术美感的动作示范,富有艺术想象的情感调动。要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舞者内在的舞蹈感觉格外重要,舞者有了思想,动作受意识的支配,神经中枢才能准确地调动发力肌肉的力量和发力方位,加之各部位的协调,才能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舞蹈是感知的艺术,更是传情的艺术,人心感于物而动,身则动于心而舞。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舞蹈艺术美的王国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展开形象翅膀自由翱翔的过程。舞蹈教学属有意型想象,特别是对肢体的美化和艺术表现中情感形象的把握,它是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或示范动作、图示的示意,在舞者大脑形成相应的心形象。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教师的语言描述,唤醒内心的表象储备,表象储备越多,想象的内容就会越丰富。要完成好想象首先要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要得益于教师良好的的引导和激发,更要靠积极的艺术思维参与,才能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状态。
三、“乐感”是舞蹈感觉培养的灵魂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是舞蹈发展的基础,舞者对音乐的感觉好坏直接影响舞者对舞蹈的艺术创造。’“乐感”是舞者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理解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之上的。人的乐感包括音乐的旋律感、节奏感、高音感、音质感、和声感以及速度、力度感等等,它体现了对音乐的直觉素质和理性创造的统一。舞蹈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事节奏感。节奏从广义上讲就是“一切有秩序的运动”。也被解释为“对称结构的协调性”。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脉络,通过节奏使音符形成有组织、有秩序地运动,音乐因为节奏而充满活力。
舞者所谓“节奏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节奏”概念,主要是舞者对节奏多蕴含动律的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
舞蹈一书中肢体动律由于节奏而产生协调以及美感。音乐以运动的特征被人们所感知,节奏感主要以内心感觉为依据,以体态运动感觉为节律,并以情绪感觉为起伏、变化,使舞者对音乐的感觉达到对动作快慢、舞步的节奏、力度的把握、主题的协调等一切都能在流畅自如中完成,这一切都靠舞者内在的感觉。舞者表演的节奏使舞者内心的情感节奏,也是舞蹈形象表现的节奏。肢体动作表现的轻重缓急、节奏变化是艺术表现的灵魂。
音乐的灵魂是旋律,舞蹈的灵魂是节奏。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和背景,它可以改善舞者肢体的韵律感,通过音乐的力量开发舞者内心的创造潜力,激发舞者的能量和灵感,使舞者能与音乐相呼应,以以音乐来控制自身的肢体感受。音乐还可以加强舞蹈的情感色彩,也可以帮助欣赏者理解舞蹈内涵,舞者通过对旋律的感知、想象、体验音乐的意境,是舞蹈更加生动感人,有哲人讲“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乐感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它是音乐思维和创造的基础,也是舞蹈艺术表现的引导者。经过不断地、反复的音响听辨以及训练,逐渐增强对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对音乐、音响形成的造型、对比的敏感性,逐渐形成稳定的判别和表现的能力。舞者心中始终活跃着所要塑造的情感形象,并能理性地控制肢体表现的节奏,这种控制是艺术表现成败的关键。
四、舞蹈感觉是全面舞蹈修养的体现
舞蹈艺术表现是一种心理创造,是通过舞者主观精神来操控。舞蹈技巧的关键,需要用心去舞,这也是衡量艺术质量高低的标准。舞蹈技巧是舞者心灵的再现,舞者用心才能使观众心领其意,要是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才能使欣赏者心心相应,要求舞者能将严重所见转化为心中所想,在转化为肢体之舞。所谓眼中所见,失误者所体验的现实生活,它是技巧表现的依据,也是舞蹈作品的内容提供者心中所想,是舞者的主管情思内心创造、物化为我的过程;而肢体之舞就是通过内心的转换,完成外部的表现。这个过程中舞者若能消除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的差异,就能达到灵肉一致的和谐境地。舞蹈技巧的完美体现应是舞者内外一致的和谐性。
舞蹈艺术涉及的知识广阔,要求舞者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舞蹈艺术美的创造十月舞者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因素密不可分的。舞者的感知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全面艺术素养的积淀。优秀的舞蹈感觉能将内心的感觉转化为心理操控,使舞者的技巧得到最佳的发挥。
舞者的表现能力非一日之功能达到,它是长期生活的积累、听觉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要靠平时用心、用耳去观察、体验、收集、感受来获得,也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验、对技巧的揣摩、对情景的演练等等。
舞蹈是艺术的表现,舞者的感觉是第一性的。技术是第二性的。感觉是舞者全面艺术修养的体现,只要有了全面的修养,才能让技术得以充分展现。真的舞蹈家应是超越技术,化能为巧。舞蹈是一门深度展示、抒发人们内在情感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诗意的表达。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心生意、意生气。气生韵。要达到这一切需要舞者善学多想、多情善感,不断拓展四维空间,全面完善艺术修养。
五、总结
舞蹈感觉是舞蹈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舞蹈感觉的培养是舞蹈训练中一个永恒话题,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综上对舞蹈感觉的理性剖析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舞蹈感觉的内涵,提高舞者感觉一时的科学性,增强舞蹈表现的灵活性,以至达到舞者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舞蹈艺术是一种心理创造,需要技巧与感觉的高度统一。舞蹈技巧训练需要配药舞者感知的敏锐性和灵活性。舞蹈教学活动若能强化舞者感知能力的培养,能使舞者更快掌握舞蹈技巧,获得完美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