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时间:2019-05-12 02:1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第一篇: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差别感受性

5、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6、知觉的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

8、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整体性

10、时间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于感觉器官事物的()的反映。

2、我们一般把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分为两在类()和()。

3、并不是任何刺激物都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要使感觉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和()。

4、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

5、人能够觉察出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做()。

6、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

7、某个分析器刚刚能够觉察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

8、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关系。

9、在一系列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叫做()。

10、是指()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联觉并不会引起()的变化。

11、()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的深入和发展出,()作为知觉的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中。

12、知觉的产生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并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和()等各种心理特点所制的。

13、时间知觉的指()。

14、运动知觉是指()。

15、错觉是指()。

16、知觉的理解性受个人的()、()、()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7、知觉恒常性大多数表现在发下几个方面:()、()、()和()。

三、判断题:

1、盲人的听觉特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3、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4、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5、只要有感觉器官,感觉就可以产生。()

6、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而并不十分重要。()

7、眼睛是视分析器,耳朵是视分析器。()

8、感觉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源泉,是人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

9、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正比的关系。()

10、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11、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12、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13、感觉和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所发人们很难获得单纯的感觉。()

14、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因一时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四、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巧玲珑,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7、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8、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9、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的过程。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1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2、对联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4、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5、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6、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7、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8、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A、知觉恒常B、知觉选择C、知觉理解D、知觉整体

19、人的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的能力称为()。A、时间知觉B、生物钟C、时间估计D、时间错觉

20、人的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A、观察B、认识C、观察力D、知觉的理解性

五、分析题:

1、万绿丛中一点红。

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5、将一根木棒的一截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

6、吃了甜糖以后,吃桔子格外酸。

7、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8、同样听一个报告,本行的专家与对这个地球知道很少的人,所得到的收获就截然不同。

9、强光照射下的煤块的亮度远远大于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人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

10低年级学生常混淆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如把6看成9,把“折”看成“析”等。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感觉?它具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感觉阈限?怎样测定人的感觉阈限?

3、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4、什么是感觉对比?

5、什么叫适应,什么叫暗适应和明适应?

6、什么叫联觉

7、知觉具有哪些种类?

8、知觉有哪些特征?

七、问答题:

1、什么是知觉?它和感觉什么联系的区别?

2、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

3、如何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组织好教学?

4、讨述感觉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5、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篇: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第三篇:感觉和知觉[小编推荐]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感觉具有以下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属性。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外周部分(感受器),接受作用于它的刺激;②传入神经,它们把神经兴奋传递到中枢;③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来自外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分析和综合。

外部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外感受器),接受各种外部刺激。内部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内脏器官(内感受器)和关节、肌肉、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接受机体内部变化的信号。

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其他感觉。对每一种感觉器官,适宜的刺激只有一种。这种不同感官各自接受适宜的专门刺激现象,叫做感觉器官的专门化。

三、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适宜刺激是光。

2.听觉

是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3.嗅觉

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细胞引起的感觉。4.味觉

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触压觉

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引起触觉。刺激物使皮肤变形引起压觉。6.温度觉

包括冷觉和热觉。低于皮肤温度产生冷觉,高于皮肤温度产生热觉。7.痛觉

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等各种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产生痛觉。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个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1.运动觉

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2.平衡觉

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3.内脏感觉

又称机体觉,是对个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

四、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个体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

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2.感觉是认识的入口

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脏器官的状态。只有在获得感觉信息的基础上,其他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S=1/R。

感觉所能觉察刺激最小的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与它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用韦伯定律K=△Ⅰ/Ⅰ来表示。

二、心理物理定律

1.费希纳定律

又称对数定律:S=KlgⅠ+C。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史蒂文斯定律

又称乘方定律:P=K In。心理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这与费希纳定律相反,但却有实际意义,即人对有害刺激感觉敏感性的增长会快于物理量的增长,具有适应生存的作用。

三、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1.极限法

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是直接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

2.平均误差法

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用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恒定刺激法

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用来测定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4.信号检测论

又称信号侦测论、信号觉察论,是一种测量感受性的理论。主要用于测试人对刺激信息的辨别能力,能把被试反应的主观因素和感受性两者区分开来。

第三节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和感觉现象

一、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会使其他器官的感受性升高或者降低。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二、联觉

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表现。生活中根据这个原理来达到一些特定的效果。

三、不同感觉的补偿

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给予补偿。是因为一定条件下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四、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逐渐失去敏感性的现象。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2.感觉对比

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2)继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第四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与感觉的异同点

第一,感觉介于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它的产生来自感官的生理活动和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各种感觉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和相互关系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第三,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或刺激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三、知觉的活动过程

知觉活动过程由五个环节组成,称为知觉链。

第一个环节是外界环境,是指环境中作为知觉来源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位置和分布。

第二个环节是中介物。外界物体的各种属性,通过光、空气、力、热等中介物,传到感官。

第三个环节是刺激物与感官相互作用。把光、声、热、电能等各种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生物能量。

第四个环节是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第五个环节是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

四、知觉的种类

按照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

按照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按照知觉所反映的客体,把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映称为错觉。

五、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下产生的对刺激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可能由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引起。

一旦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受到限制,当前情景又与过去经验相矛盾,这时如果只根据个别分析器的信号按照经验习惯去知觉当前刺激物,容易发生错觉。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客观事物只有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感官,但人对它们的知觉是完整的。

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主要有四种。

1.相似原则

物理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和亮度)相似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接近原则

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闭合原则

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对客观事物产生完整的知觉。4.连续原则

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整体性的意义在于,人在新环境中能够根据对象各种标记间的联系来辨认它。

二、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

从背景中分出对象,受下列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运动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

三、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下列条件影响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1.言语指导

两种信号系统协同完成知觉活动。词语有助于迅速、完整地理解知觉对

象。

2.实践活动

在有明确任务的实践活动中,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

3.知觉态度

知觉态度取决于知觉对象是否符合个人需要、兴趣和任务,也与当时情绪有关。

四、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人能够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人总是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知觉对象,所以也就根据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印象去知觉对象。使人能够在变化的条件下,获得近似于实际的知觉映象。

第四篇: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C)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阈限: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的反应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征。

8、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认知。

五、简答题

1.请你说说听觉的信息加工原理。

声音信息自周围听觉系统传导至中枢听觉系统,中枢听觉系统对声音有加工、分析的作用,象感觉声音的音色、音调、音强、判断方位。还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对声音的开始和结束分别产生反应。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信息还与大脑中管理“读”、“写”、“说”的语言中枢相联系,有效完成我们经常用到的读书、写字、说话等功能。

2.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4.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⑴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⑵打破知觉习惯,不 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⑷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⑸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⑹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⑺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5.你有知觉偏见吗?怎样才能克服?

有。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6.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这与“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个命题矛盾吗? 不矛盾

第五篇:3 感觉与知觉

三 感觉与知觉 什么是感觉..........................................................................................................................1 2 感觉的作用..........................................................................................................................3 知觉的特性(1)....................................................................................................................4 知觉的特性(2)....................................................................................................................8

三 感觉与知觉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人类第二大非常有效的感官系统,就是我们的听觉,主要器官是耳朵,那么听觉的输入信息,就包括对声音的频率、音高和音色的分析,这些都要借助我们的听觉系统来欣赏。

人类另外两个有用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嗅觉和味觉,一个是靠着我们鼻子里的嗅球,一个是靠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来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感应和理解。味觉和嗅觉是紧密相关的,在很多时候,人的舌头,其实不一定能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滋味,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嗅觉来加以帮助。比如说我们在感冒的时候为什么尝不出来食品的味道,是因为我们的嗅觉被屏蔽,使我们很难体会到各种食物的美味。

现在我们心理学家已经知道,人类的这个味觉应该是有四大类:苦、酸、咸、甜。我们对苦味的感觉是最敏感的,其次是酸,再其次是咸味,对甜味的感觉敏感力最低,所以我们有那么多人的吃甜食不知道已经吃了很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甜食的敏感是最差、是最少的。现在还有一个学术上的争议就是有没有第五种味觉,这个味觉可以用中国词“鲜”来体会,就是我们煮海带所产生的那种味道。有学者认为我们人应该有这样的一种鲜味,但是还有些学者不承认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器官的存在。

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躯体感觉,就是触觉,当被接触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人类的触觉在生存进化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人和动物在六千万年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接触,触觉给我们带来舒适、安全、幸福、快乐的感受。感觉的作用

感觉有什么作用呢?感觉主要是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需要我们自己去感受。如果没有感觉的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的体验、什么样的心理的反应。有心理学家还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名字就叫做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感觉,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恐怖。

那么有了感觉,我们的生活又会不会变得非常得美好?心理学家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感觉其实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快、积极、主动。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研究一下人类的触觉对于我们的意义,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的电话号码,如果你不碰他的话,你成功的概率也许只有10%。但是如果你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轻轻地接触了对方的上肢,你就会得到20%的肯定的回应。同样的是,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亲人之间,如果有很多的肢体的接触,我们的感情就会变得更加的深刻,更加的有意义。现在我们有些亲人之间、有些夫妻之间,连手都不碰,爱情如何产生,触觉对于我们确实是非常得重要。如果我们要真实的认识世界,仅凭我们的视觉 触觉 味觉 嗅觉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整体的加工。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感觉甚至可能是有错误的,比如说昨天晚上我下班回家,我就觉得路上有一个大石头,猛踩刹车,仔细一看不是石头,是阴影,那么这种感觉的刺激误认为是石头,还是需要我们的大脑进行分析、判断、解释,这种分析、判断、解释和信息的综合,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知觉。

知觉的特性(1)

知觉是我们人脑对刺激物体的整体的观察、感受、整合、加工和解释。感觉和知觉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般来讲,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是比较客观的;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间接反映,是比较主观的。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心理学家有过很多的辩论,形成两种加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两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一种是从下而上的加工,一种是从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指对刺激的分析始于感觉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詹姆斯·吉布森

自上而下的加工往往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语气,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理查德·格雷戈里

知觉相对于感觉,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属性,第一就是它的整体性,知觉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鼓励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下面我们请大家看一张图,那么你对这个图的认识,就不是一个局部的、分割式的认识,而是一个整体式的认识,这个认识我们心理学家叫做格式塔,Gestalt,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学说,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的心理学认为,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组织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个叫做接近律,接近律是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相接近的东西,我们把它容易形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个叫做相似律,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就是相似的东西,我们容易把它认识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个叫连续律,是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就连续的个体,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第四个就是相关律,指的是将图形看出一个格式塔而不是部分。有相关系的一些东西,我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1969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殷发现,人类的整体的知觉还有一个未知的效应,也就是说在正面看的加工的刺激,我们加工的比较快比较准确,倒置过来以后这个刺激我们就加工的非常得慢,而且非常得不准确,最有名的就是面孔的倒置效应。把我们一个熟悉的面孔倒过来,我们就看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貌。

知觉的第二个特性是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对周围所有的刺激进行知觉,我们只能有选择的知觉部分的信息,那么被选择的这部分信息,我们就叫做知觉的对象;那些没有被选择的,就叫做知觉的背景。一般来讲,知觉的对象是鲜明的、具体的、可记忆的;而知觉的背景,经常是被我们忽略的、不鲜明的,就像老师讲课的时候,老师讲的话就可能是大家知觉的对象,老师身后的背景,那么就是知觉的背景。你可能记得我说的话,你不一定记得我周围的这些背景的一些变化。但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截然不变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其实可以进行互换,我们关注什么东西,它就成为的对象,不关注的就成为了一种背景,比如说著名的两可图,你就可以看见两个不同的事物,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就是因为我们不时的变换我们关注的对象和不关注的背景。

鸡尾酒会效应,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的其他的对话或噪音。鸡尾酒会效应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除了选择性和整体性以外,知觉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做理解性,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是加以理解、分析、判断,有的时候还要加入自己主观的体验、主观的经验和主观的期望。

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下面的视频中你会看见一个鱼缸的图形,你看一分钟看看你能记住什么样的东西,你能告诉我刚才的鱼缸中,都有哪些事物,你是看见了鱼缸,还是看见了鱼,你看见了蜗牛没有,你看见了水草没有,你看见了气泡没有。心理学家Nisbett和Masuda他就发现,日本人、中国人往往容易关注鱼缸的背景,而美国人容易关注鱼缸的视觉的对象,他关注的对象就是前面三条大鱼,而亚洲人更加关注大鱼后面的背景的事物。除了鱼缸以外,我们看街景,其实也有知觉的理解性的差异的存在,因为不同经历的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关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日本的街景再看一看美国的街景,这两个街景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之下,那么你对周围世界街景的注意和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学实验,这有两张照片,表现的是机场的情景,你觉得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机场,还是两个不同的机场?

由于我们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对机场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关注背景,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两个照片,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对象,我们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两张照片,其实照的是两个不同的机场,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上,艺术反映的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到了我们知觉理解方式差异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2)

Nisbett和我还有我们的同事,多年来从事的一个工作,就是分析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差异,我们发现东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背景,而西方人更关注的是事物的对象。我们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其实就是充分地挖掘人类对背景的欣赏和理解。我们的长卷技术,我们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和借景,我们的鸟瞰技术、俯瞰技术,从上而下去观察世界的知觉方式(清明上河图),都是我们东方人对背景关注的表现,而西方的艺术,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对象,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强调对象的表现手段。比如说在很多西方的艺术绘画中间,对象非常的巨大、鲜明,背景往往处理的非常得黯淡甚至根本没有背景。西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是采用固定的知觉方式,我们东方人的知觉方式更多的采用动的知觉方式 这就是审美艺术,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心理知觉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同的关注度,还可以由另外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这就是著名的棒框实验。如果你要在右边的框里头,画一个跟左边垂直线一样长的线,你画多长,如果你画得跟左边绝对长度一模一样,那么你就是相对独立的画法,因为你不关注框的大小,但是如果你画的长度相对而言比左边的线要短,因为右边的框比较小,你就受到了框的影响,这就是相对场依存的认识方式。心理学家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做棒框实验的时候,它的长度、画法是不一样的,东方人相对而言受框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的长度线画得比较短,而西方人不受框的影响,所以他的线画得就和左边的一样的长。他们是绝对的认识,我们东方人倾向的是相对的认识。

这一研究最近有神经科学的证据,因为让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进行各自欣赏的表现方式的时候,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就会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方面,他使用的认知资源就少。这种知觉的差异,甚至还可以表现在神经的层次上,最近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在进行绝对表现方式的时候,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要少,而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与之相反,我们东方人在进行相对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少,而进行绝对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要多,这就是知觉的理解的文化差异。

知觉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做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虽然我们感官感觉到刺激它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不变的、稳定的,这种恒常性有很多的表现方式: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象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形状恒常性,是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为什么我们的知觉会有恒常性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它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它是用视网膜平面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我们的大脑理解的是一个三维的世界,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必须转换成一种三维的信息,那就会出现很多意外的现象。

如何在一个二维的信息加工里头,产生出三维的世界的印象?我们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经常要用一些线索,主要是有两种线索,一个叫做双眼线索,就是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视觉的不同,来知觉三维的世界。还有的是。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出了著名的视崖实验,来研究人类的深度知觉,它的形成以及它的表现方式,视崖实验是这么进行的。

视崖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深度知觉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但是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深度知觉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一些从小生长在浓密的热带雨林里头的部落人来讲,他们没有接受过有距离的事物 所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封闭、狭小、胆怵的,没有这种距离与物体之间关系的经验和印象,如果给他们看有深度知觉的图形,他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美丽地表达了眼睛对于我们的意义,他说眼睛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美好的礼物。其实上帝赋予我们的礼物不光是眼睛,我们所有的感官系统,甚至我们的大脑都可以说是美好的礼物,因为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让我们活得积极、快乐、幸福,这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美妙。

下载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C.外部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

    设计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讲稿

    第二讲 感觉与知觉(4学时) 第一节 感觉 教学内容: 提问导入: 1、人的感觉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2.1、感觉 举例说明感觉......

    [心理学课件]第一、二节 感觉和知觉、注意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思维与语言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这是个什么图形? 本节概要 我们看到的是真......

    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C ) A.人的......

    ISFP(内倾、感觉、情感和知觉)——思想起决定作用 -共16份

    ISFP(内倾、感觉、情感和知觉)——思想起决定作用 个性特征描述: isfp型的人平和、敏感,他们保持着许多强烈的个人现想和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行为而不是言辞表达自己......

    知觉教案

    知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特征;学会分析影响知觉 的因素。 教学重点: 知觉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识经验、知觉的角度影响知觉 教学方法: 讲......

    听知觉训练

    一.听知觉训练策略 1.什么是听知觉? 概念;是大脑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把声音和状况、物体等之间产生联系,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推理。 2.主要内容: 分析;听觉辨别能力、听觉广......

    感知觉教案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认知 0-6岁婴幼儿的发展 个性&社会性 幼儿认知发展感 觉 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是认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