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课件]第一、二节 感觉和知觉、注意
第三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思维与语言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视觉大师艾舍尔 这是个什么图形? 本节概要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及其规律
(一)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二)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二、知觉及其特征
(一)知觉的概念与种类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感觉概念 内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一)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 视 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视 觉 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颜色的属性 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明度(亮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则是不饱和的颜色。视 觉
(二)颜色的混和 色光混合: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如果两种色光混合起来形成白光,这两种颜色称为补色。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视 觉
(三)色觉缺陷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在刺激光较弱时,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视 觉
(四)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可很好解释颜色混合现象,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视 觉
(四)色觉理论
2、拮抗理论(黑林,也称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各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及颜色后像问题,但不能很好解释颜色混合现象。那么,哪一种颜色理论是正确的?实际上,两者都正确!三色理论适用于视网膜。研究表明,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类型的视觉色素,同时每一种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最敏感,三种色素的波长峰值基本上落在红、绿或蓝区域(Nathans,et al.,1986)。拮抗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信息在离开眼睛之后视觉通路上所发生的一切,颜色信息的编码似乎是按“或者―或者” 拮抗方式进行传递的。所以两种理论都是“对的”。一种解释了在眼睛本身发生了什么,另一种解释了信息在到达人脑的过程中如何被分析,合起来它们解释了颜色视觉。视 觉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①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②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视 觉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①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②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如果用眼睛注视左图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你会看到什么? 听 觉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耳的结构图 听 觉 听觉的基本现象
(一)声音感觉属性 音高: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震动频率决定。响度:声音的轻重强弱,由声波震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声音的纯度,决定于声波波形的复杂程度。听 觉 听觉的基本现象
(二)听觉传导与听觉 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内的基底膜,当声波传到耳蜗时,耳蜗里的液体随之震动,引起基底膜上神经细胞的活动,电信号便会产生,并传递到脑。声波通过两条通道传播到基底膜,一条是耳传导,即信息经外耳道传至耳蜗;另一条是骨传导,即声波引起头骨震动,传递声波至耳蜗。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系统对物体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其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感受性差异对发展的影响 个体之间存在着感受性的差异,即同一种感觉通道的感受性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个体的感受性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接受信息的方式,这是学习者形成不同学习风格的重要方面。感受性差异还会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倾向性。感觉刺激剥夺的影响 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以阻止图形视觉,戴上纸板做的袖筒和棉手套限制触觉,用空调器发出的单调的声音限制被试的听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小床上躺尽可能长的时间。只要被试想脱离实验情景,他就可以离开。感觉刺激剥夺的影响 被试的不良影响: 其一:被试的思维过程出现了混乱; 其二:部分被试在感觉剥夺期间出现了幻觉。意义:生活中各种感觉输入是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这些感觉输入虽然不一定具有什么意义,但能够维持脑皮层的清醒状态,使神经机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临床心理学家由此受到启发,认为精神病和神经症往往表现出主观与客观不能分辨,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混淆,这与他们的人际交往经历的缺失有关。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含义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 例 含义 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过弱的刺激如落在皮肤上的尘埃,我们是觉察不到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觉察到。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感觉阈限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也会因个人的身体条件和动机状态而不断变化。一些感觉的绝对阈限的近似值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的相互关系是,它们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对这一规律的解释是,如果一个人的绝对感觉阈限越高,则他的感受性越低;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感觉阈限越低,则他的感受性就越高。例 例如,同一物体发出的声音对于两个人来说,在声音较小时,如果甲能听到而乙听不到,我们就说甲的感觉阈限更低,乙的感觉阈限更高;另外,对于同样一个声音,如果一人在很远时就能听到,而乙要在声音距离更近时才能听到,我们也说甲的感觉阈限更低,乙的感觉阈限更高。又如,对于溶入一克盐的一杯水,甲能品尝出咸的滋味而乙要再加一些盐才能尝出咸的滋味,则我们说甲的感觉阈限低而乙的感觉阈限高。上述所有情况下,我们都说甲的感受性更高,而乙的感受性更低。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含义 韦伯律 韦伯律的解释 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的相互关系 例 含 义 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这一适宜刺激的刺激量,那么,只有在这种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使我们觉察到变化后的适宜刺激与原适宜刺激之间的区别。也说是说,并不是刺激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刚刚能使人觉察出两个刺激之间具有差别的最少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觉差。人体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例 例如,在原有200支烛光上再加上1支烛光,我们是觉察不出光的强度有何改变的;一定要增加2支烛光或更多,才能觉察出前后两种光在强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们能否觉察出两个刺激之间是否有差别存在,必须使这两个刺激之间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行。韦伯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R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 这个公式称为韦伯定律(或韦伯分数、韦伯比值、韦伯常数)解释 即当R的大小不同时,△R(最小觉差的物理量)的大小也不同,但△R/R则是一个常数。这一韦伯分数表明,必须在原初刺激的基础上再增加它的一定比例的刺激量,人们才能觉察出这两个刺激量之间的差别。中等强度刺激的条件下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例 以“被提起的重量”为例,表4中各项目的含义是,比较一个物体是否比一个50斤重的物体更重还是更轻,那么,这一物体至少要有51斤(比50斤重的物体重1/50斤)以上才能让人觉察出它比50斤重的物体更重;或者要在49斤以下(比50斤重的物体轻1/50斤)以下才能使人觉察出它比50斤重的物体更轻。而要比较一个物体是否比一个100斤重的物体更重还是更轻,那么,这一物体则至少要有1
class=“ad_box”>
第二篇: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C)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阈限: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的反应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征。
8、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认知。
五、简答题
1.请你说说听觉的信息加工原理。
声音信息自周围听觉系统传导至中枢听觉系统,中枢听觉系统对声音有加工、分析的作用,象感觉声音的音色、音调、音强、判断方位。还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对声音的开始和结束分别产生反应。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信息还与大脑中管理“读”、“写”、“说”的语言中枢相联系,有效完成我们经常用到的读书、写字、说话等功能。
2.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4.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⑴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⑵打破知觉习惯,不 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⑷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⑸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⑹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⑺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5.你有知觉偏见吗?怎样才能克服?
有。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6.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这与“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个命题矛盾吗? 不矛盾
第三篇:设计心理学 感觉与知觉讲稿
第二讲 感觉与知觉(4学时)
第一节 感觉
教学内容: 提问导入:
1、人的感觉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2.1、感觉
举例说明感觉是人对外界刺激即时、直接的反映。区别于知觉。2.2、阈限
1、什么是感觉阈限?
感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受性,引起人们感受性的不仅要有外界的刺激,而且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比如我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看不到远处微弱的灯光,听不到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阈限有两种表现形式: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举个例子,在座的同学对辣的感受性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有些同学来说,一滴辣椒油就能感觉到辣这个感觉,而对于另外一些同学来说,一勺辣椒油才能感觉到辣。一滴辣椒油与一勺辣椒油就叫绝对阈限。一滴就能感觉出来,说明你的感受性很强,感觉的阈限就很低,因为他的感觉很敏感。一勺才能感觉出来,说明感觉性很差,感觉阈限就高。如果变化刺激程度,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2、阈限的基本规律 ——韦伯定律:
外界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所能觉察的强度的最小差别,和背景强度成正比,标准刺激越强越大,则达到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增量越大。
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在A实验中大约68%的人会换一家商店去购买,B实验中大约29%人会愿意换一家商店去购买。同样都是5元的差价,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呢?原因很简单,虽然两种实验中购物者实际节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对于价格总额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B中,5元相对于价格微不足道。
这就是营销学中著名的韦伯定律: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与基础价格的水平有关,购买者对价格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根据韦伯定律,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更多的取决于变化的百分比,而非变化的绝对值;并且在产品价格之上之下各有一个界限。将价格调整至价格之外容易被购买者觉察到,而在界限之内调整却往往被购买者所忽视。
再如,我们经常喝的雀巢咖啡,以前是小袋包装的(14克每袋),10袋是11元左右吧,现在也是这么多钱,但是换成小条包装的(13克每条)。其实也涨价了,但是我们消费者没怎么感觉到而已!还有就是去我楼下餐馆吃饭,以前宫保鸡丁一份一大盘,现在虽然没有涨价,但是盘子小了一些,其实也是涨价,只是我们不怎么觉得而已,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啦!
再如在亲子关系中,子女习惯了父母对他(她)们的爱,对他们的好,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一天不对他们好了,他们就觉得怨恨!我说个例子: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 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妈妈看到女孩时,忙喊:“饭都已经做好,快回去吃,菜都凉了!”此时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却让我们就感激不已。这便是“韦伯定律”在操纵我们的感觉。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从韦伯定律中读出生活智慧 :学会感恩,学会雪中送炭
3、差别阈限在产品设计中有很多应用,以下从价格策略、包装策略、品格策略、促销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见ppt)
第二节 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
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图示)
1、颜色视觉
1)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
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2)拮抗加工理论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视觉后像(现场试验、讨论)
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sensory aftereffect)。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after-image)。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2、明度视觉
1)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图例)2)锥体细胞(cones)和杆体细胞(rods)
锥体细胞是人的彩色感受器,随着光量的增加,锥体细胞开始发射神经信号。人对颜色的感知是因为我们有三类锥体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感知的结果。即对颜色的感知是光源,物体和观察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准确的说是视觉最敏感区域,此处对光的感觉最精细、最敏感,分辨率最大。至于杆体感受明暗显然感受性较粗糙,杆体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图示)
3)光适应和暗适应
由于以上两种细胞要进行功能交换造成的。
4)眩光”(glare):当人的视野中物体与背景间的亮度对比过大时,就会造成视觉不适或能见度(visibility)下降,这也是人机工程学常谈到的“眩光”。(图例)
3、运动视觉
1)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
2)人们对物体空间移动的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视觉途径:网膜-映象系统和头眼系统。(图示)
3)动画中的人物,常常本身并没有在画面中运动,而仅凭借其原地动作,以及背景的移动,使人产生向前运动的感觉。(图例)
4)视觉暂留
是指人的视觉存在一定惰性,不能立即根据外在刺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闪烁率大于每秒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的光源了。而动画每秒
24帧左右画面就可让人产生动感。
4、设计中运用视觉原理 1)锻炼视敏性
如对尺度、色彩、相互关系的敏锐捕捉。2)强调视觉优先
人获取信息的80%来源于视觉,因此,设计中应树立视觉优先地位,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感觉带给人的设计优势。3)适度打破视觉习惯,强化视觉冲击力。
首先,设计师自身要从独特视角关照生活;其次,是突破受众的视觉惯性,强化视觉冲击力。
三、其他感觉
1、听觉
1)听觉形成过程:
振动—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图示,结合听觉器官解剖结构)
2)设计中运用听觉原理:
A 减小噪音、优化听觉感受。
B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视听通感)
2、触觉
设计中运用触觉原理:
A 合理利用材质特性,以满足功能需求。B 不同的触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材质对比)。
C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视触通感)
3、嗅觉与味觉
设计中运用嗅觉与味觉原理:
A 嗅觉味觉感受可大大促进受众对产品的喜好。
B 与其他感觉尤其是视觉的协调配合。(举例说明:电影《功夫熊猫》随影票赠送的卡片,按提示剐蹭指定位置,会有气味散发;视味通感等)
讨论: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结论:理论上可以,具体方法有:A、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但要做到主次分明,综合艺术(如电影艺术)中运用较多;B、有效利用联觉(下一节精讲);C、不能为五感而五感,要从设计理念出发进行有机组合,避免造成设计过度。
总结: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二者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感觉是人关照外部世界的第一步,人的很多知识经验来源于感官的接受,设计师对感觉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认识设计师和受众心理。本课程对五感进行了独立的讲解,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以上感官之间是有通道连接的,指所谓的通感现象,我们在后面的设计应用课程中会分析。
作业:
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2个利用错觉或避免错觉的案例,加以说明。
第四篇: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差别感受性
5、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6、知觉的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
8、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整体性
10、时间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于感觉器官事物的()的反映。
2、我们一般把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分为两在类()和()。
3、并不是任何刺激物都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要使感觉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和()。
4、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
5、人能够觉察出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做()。
6、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
7、某个分析器刚刚能够觉察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
8、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关系。
9、在一系列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叫做()。
10、是指()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联觉并不会引起()的变化。
11、()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的深入和发展出,()作为知觉的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中。
12、知觉的产生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并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和()等各种心理特点所制的。
13、时间知觉的指()。
14、运动知觉是指()。
15、错觉是指()。
16、知觉的理解性受个人的()、()、()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7、知觉恒常性大多数表现在发下几个方面:()、()、()和()。
三、判断题:
1、盲人的听觉特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3、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4、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5、只要有感觉器官,感觉就可以产生。()
6、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而并不十分重要。()
7、眼睛是视分析器,耳朵是视分析器。()
8、感觉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源泉,是人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
9、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正比的关系。()
10、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11、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12、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13、感觉和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所发人们很难获得单纯的感觉。()
14、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因一时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四、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A、反映B、感觉C、知觉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感觉过程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阈限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巧玲珑,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A、越强B、越弱C、一样D、呈正比
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联觉D、继时对比
7、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A、感觉对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彩色对比
8、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感觉对比D、彩色对比
9、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的过程。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a和b
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1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A、运动知觉B、听知觉C、空间知觉D、时间知觉
12、对联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A、空间知觉B、错觉C、时间知觉D、运动知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4、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5、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6、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7、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18、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A、知觉恒常B、知觉选择C、知觉理解D、知觉整体
19、人的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的能力称为()。A、时间知觉B、生物钟C、时间估计D、时间错觉
20、人的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A、观察B、认识C、观察力D、知觉的理解性
五、分析题:
1、万绿丛中一点红。
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5、将一根木棒的一截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
6、吃了甜糖以后,吃桔子格外酸。
7、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8、同样听一个报告,本行的专家与对这个地球知道很少的人,所得到的收获就截然不同。
9、强光照射下的煤块的亮度远远大于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人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
10低年级学生常混淆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如把6看成9,把“折”看成“析”等。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感觉?它具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感觉阈限?怎样测定人的感觉阈限?
3、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4、什么是感觉对比?
5、什么叫适应,什么叫暗适应和明适应?
6、什么叫联觉
7、知觉具有哪些种类?
8、知觉有哪些特征?
七、问答题:
1、什么是知觉?它和感觉什么联系的区别?
2、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
3、如何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组织好教学?
4、讨述感觉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5、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五篇: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B)关系。考过两次 A.成正比例
C.不成比例
B.成反比例 D.成准比例
4.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D)。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提示:他往往是感觉上的差异)5.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D.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D.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8.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A.暗适应 C.不适应
B.明适应 D.知觉适应
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A.漂白过程
C.暗适应
B.明适应
D.感觉后效
10.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B)。考过两次 A.转换
B.收集信息
D.中枢加工
C.神经传导 11.“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A.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2.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A.比较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13.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B)。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A)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15.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17.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A)属性的反映。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18.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B)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19.味觉属于(C)。四种感觉考过2次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20.位置学说不能解释(C)。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21.双眼视差是(B)知觉的重要线索。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22.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
A.比较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23.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C)A.声音的混合 C.声音的掩蔽
B.声音的起伏 D.拍音
24.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A),掩蔽作用越大。A.频率越接近
B.强度越接近
C.频率相差越大
D.音色相差越大
25.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B)A.色调 C.中和度
26.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C)。A.音强
C.音色
B.音高 D.音波
B.亮度 D.饱和度
27.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A)越大。A.色调
C.饱和度
B.亮度
D.强度
28.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A)。A.色调
C.饱和度
B.亮度
D.中和色
29.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D)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知觉P72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知觉P60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3超感知觉P43 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无须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和感觉器官为中介而知觉外界事物的一种现象,俗称第六感觉。)
4感觉适应(P50)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5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45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P73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与选择。这一过程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这一过程中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2.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P76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现象。
3.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P44(1)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2)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不同感受器上的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它们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
(3)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4.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P77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5.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60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2)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3)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四、论述题
本章分析:(本章内容最为繁杂)
1、本章历年平均考分为11分,主要题型为选择,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型的概率较低。
2、本章选择题是考试中的难点,考生可从历年考题中找出可能要考选择题的线索。
3、.名词解释:社会知觉P72 知觉P60 感觉适应(差别与绝对)感受性(差别与绝对)感觉阈限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P45-48
4、出已经考过的仍需关注外,还需关注简述知觉的特征。在此处出偏题的概率较高。
社会知觉P72 知觉P60 感觉适应(见上面名词解释)
(差别与绝对)感受性P45-46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比如,人能看见1 千米远的四分之一的烛光。差别感受性:是指对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刺激差别量的感觉能力。比如,100克的重量必须增加2克,才能察觉到重量的变化。
(差别与绝对)感觉阈限P45-46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简述知觉的特征P61-66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包含以下几个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
感觉和知觉[小编推荐]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
心理学感知觉教案
心理学 心理学;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 认识发展与教育: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注意。......
心理学知觉说课
知觉的特征==说课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四大特性的概念,学会分析影响知觉特性的因素。 能力目标: 通过生动形象的......
3 感觉与知觉(共五则范文)
三 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 1 2 感觉......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C.外部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
心理学感觉概述教案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一)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心理学课件讲义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是不可避免的,在与人交谈中第一句话便可看出你是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如果你不能掌握交际的基本技巧,那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朋友。 可能有的人会说了,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