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感觉
普通心理学 感觉
一、单选题
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2.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3.下面哪个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不管在白天还是傍晚,看到树叶的颜色都是绿色的 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
4.在史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是()。
A.反比关系 B.等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乘方正比关系 5.厨师做菜会越做越咸,是因为()造成的。
A.味觉对比 B.味觉失灵 C.味觉混合 D.味觉适应 6.马赫带可以用()来解释。
A.明暗对比 B.侧抑制 C.视觉感受野 D.视敏度
7、当你中途离开电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8、由于()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A.明暗对比 B.视敏度
C.视觉感受野 D.侧抑制
9、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0、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11、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1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受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3、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14、吃了糖以后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15、下列哪种是外部感觉?()
A.运动觉 B.平衡觉 C.皮肤觉 D.内脏觉
普通心理学 感觉
16、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1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18、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A 感觉适应 B 感觉后象 C 感觉对比 D 闪光融合现象
19、“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
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B.注意分配的规律 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 D.动机定律
20、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幅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幅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A.后像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21、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 D.联觉
22、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定时间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蓝绿色的正方形的现象,称为()
A.知觉 B.适应 C.对比 D.后象
23、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受阈限
24、差别感觉阈限是指()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25、差别感受性是指()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最小差别量
二、多选题
1.下列哪些现象反映的是后像?()A.抬头仰视太阳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圆饼状,位于黑色背景之上 B.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向上飞升 C.在空旷的沙漠中看到的海市厦楼
D.精彩的电影结束后,不断在眼前浮现的故事情节
E.注视一个红色方块,移开视线后,会看到一个绿色方块 2.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加法过程,后者是减法过程 B.前者是减法过程,后者是加法过程 C.前者是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D.后者是将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
E.两者虽然过程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普通心理学 感觉
3、关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
A.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B.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就越低 C.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就越高 D.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没有关系
4、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是()。
A.感觉后象 B.视觉的后象 C.负后象 D.正后象
5、感觉是()
A.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人脑对直接作用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C.人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D.属于认知的心理现象
6、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影,黑背影中间有一电灯形状的光亮形状,这就是()
A.后像 B.继时时对比 C.正后像 D.无彩色对比
7、适应是()心理现象
A.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 B.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 C.刺激作用停止后出现的 D.两种刺激同时作用时引起的
8、对比是()心理现象
A.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 B.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
C.刺激作用停止后出现的 D.不同刺激作用同一感觉器官引起的参考答案:
1-5 BBDDD 6-10 BCDAC 11-15 DCADC 16-20 BBCBA 21-25 DDADC 1 AE 2 ACD 3 AB 4 ABD 5 BCD 6 AC 7 AB 8 CD 3
第二篇: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六章-记忆
第六章-记忆
一、单选题
1.为了要记住 “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 “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阐述策略
D.组织策略
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A.机械记忆 L
B.内隐记忆
C.重复记忆
D.有意记忆
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A.重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A.按语义关系编码
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
D.使用字形编码
7.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8.使短时记忆信息得到存储的有效方法是()。
A.引起个体注意
B.采取有效的编码
C.复述
D.睡眠
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A.平行扫描
B.完全系列扫描
C.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D.继时性扫描
10.对输入的信息暂时储存和加工,并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联系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内隐记忆
D.工作记忆 11.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图像记忆
B.声像记忆
C.视觉编码
D.听觉编码
12、早期记忆研究的主要的实验材料为?
A、无意义音节
B、单词
C、句子
D、德文字母
1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4、有一种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是该刺激的某种缩小了的拷贝,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种理论叫做()
A.模板假说
B.原型假设
C.特征假设
D.鬼域模型
15、由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主要依靠()
A.注意
B.知觉
C.复述
D.练习
16、早晨或晚上时间充分被利用进行学习,其效果往往优于白天,这是由于白天受
A.前摄抑制干扰
B.倒摄抑制干扰
C.单一抑制干扰
D.双重抑制干扰
17、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经过复习转化来的记忆称为()。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登记
18、使用部分报告法的目的是:
A.增加被试感觉记忆的容量
B.鼓励被试采用某种策略记忆信息
C.揭示当时被编码,但可能被快速遗忘的信息
D.说明“组块”在扩展记忆容量中的作用
19、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最重要的方法是:
A.进行复述
B.避免干扰
C.加大记忆组块
D.把记忆单元划小
20.感知过的事物或对象再度出现时,人能够识别出来称为()。
A.再认
B.回忆
C.表象
D.想象 21.有预定目的,而又自觉地运用方法的识记是()。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22.以经历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称为()。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3.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弗洛依德
D.冯特 24.遗忘的规律是()。
A.进程均衡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少后多 25.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叫()。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26.校庆时两位老同学相会,虽然叫不出名字,但彼此能认识,此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回忆
B.再认
C.识记
D.保持 27.“由大联想到小、强联想到弱、高联想到低”是()。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因果联想 28.“由学生联想到老师”是()。
A.相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因果联想 29.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30、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A.会议
B.重现
C.表象
D.想象
31、开卷考试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3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组块
A.9±2
B.7±2
C.5±2
D.6±3
33、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34、由火想到热,由久旱逢甘露想到丰收由骄兵想到必败,这些联想属()
A.类似联想
B.对比联想
C.接近联想
D.因果联想
35、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是()
A.物理特性编码
B.表象(形象)编码
C.言语听觉编码
D.语意编码
36、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A.有意识记
B.意义识记
C.机械识记
D.不随意识记
37、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38、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A.记忆准备性
B.记忆正确性
C.记忆持久性
D.记忆敏捷性
39、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记忆。
A瞬时
B短时
C 长时
D 运动 40、识记的材料在保持中会发生()的变化。
A 量
B 质
C质和量
D 以上都不是
41、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性的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42、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
A积极
B消极
C熟悉
D情绪
43、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想象的形象。A 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44、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通过()接受信息的保持量为最高。
A听觉
B视觉
C视听同时
D视听交叉
45、学生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是()记忆。
A形象
B情绪
C动作
D语词—逻辑
46、老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已教过的生字,叫学生读出来,这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再现
47、遗忘的规律是()。
A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B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C均衡的,先后一样
48、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条件是()A.注意
B.复述
C.输
D.储存 49.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
50.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A.7±2个组块
B.8±2个组块
C.9±2个组块
D.10±2个组块
51、关于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等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内隐记忆
52、记忆有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编码、保持和()A.遗忘
B.注意
C.提取
D.联想
53、篮球比赛中,对于如何组织进攻、传球、上篮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54、过度学习能增强记忆效果。一般来说,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多少时效果较好?()A.10%
B.30%
C.50%
D.70%
55、关于遗忘的研究表明,不愉快的事情较愉快的事情更容易遗忘,人们总是记住过去的美好时光,这是因为:
A、刺激的干扰
B、记忆痕迹的衰退
C、记忆被压制
D、提取失败
56、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记载或表达的方式称为:
A、编码
B、加工
C、表征
D、感觉登记
57、长时记忆的编码性质是()A.自然编码
B.视觉编码
C.听觉编码
D.语义编码
58.识记是人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它是()A.信息的简单接受过程
B.信息的贮存过程 C.信息的编码过程
D.信息的提取过程 59.感觉记忆的存储形式是()
A.概念体系
B.语义
C.视象和声象
D.图式
60、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61、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忆
62、材料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或被遗弃受()控制
A.组块
B.注意
C.复述
D.编码 63、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64、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个组块
A.5-9
B.7-9
C.5-7
D.9-11 65、在短时记忆中,把几个孤立的项目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来识记称为()
A.组块
B.编码
C.项目
D.容量 66、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表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
67、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就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A.注意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68.工作记忆也称()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情景记忆
69.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
A.整体报告法
B.重学法
C.部分报告法
D.节省法 70.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D.负迁移
71、通过()可以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72、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运用了部分报告法,首先提出存在()记忆
A.瞬时
B.短时
C.长时
D.内隐
73、具有加工信息和与存储信息双重功能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74、()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A.机械重复
B.精细复述
C.联想
D.回忆 75、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76证明感觉记忆存在的研究方法是()
A.延迟报告法
B.部分报告法
C.整体报告法
D.词干补笔
77、斯滕伯格通过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A.平行扫描
B.自动提取
C.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D.完全系列扫描
78、下列哪一项的描述不符合短时记忆的特点
A.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B.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
C.短时记忆可以自动转化为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一般为5秒到两分钟
79、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80、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阐述策略
D.组织策略
81、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82、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暂时的储存和加工,并且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内隐记忆
D.工作记忆
83、不仅和嗅觉、听觉、视觉有关,而且对记忆也有重要影响的中枢区域为()。A.海马区
B.额叶
C.顶叶
D.枕叶 84、()能够较好的解释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A.反响回路说
B.定位说
C.SPI理论
D.突触结构说 85、与许多复杂的认知技能(如阅读理解、词汇学习、逻辑推理等)有密切联系的记忆是()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86、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87、下列关于长时记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长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
B.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为语音代码
C.长时记忆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建构的过程
D.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扮演着意识的角色
88、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A.识记
B.保持
C.重现
D.联想 89、“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一种()。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直接回忆
D.追忆
90、Posner等人应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A.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B.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C.听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D.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 91、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92、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是()
A.物理特性编码
B.表象(形象)编码
C.言语听觉编码
D.语义编码 93、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
A多样化复习
B.及时复习
C.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过渡学习94、各种感觉的后像就是()的不同表现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95、反响回路是下面哪种记忆的生理基础?
A.瞬时记忆
B.语义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96、头脑中呈现出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热胀冷缩”时的样子是()。A.情绪记忆
B.动作记忆
C.情境记忆
D.语义记忆
9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二、多选题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A.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B.遗忘是逐渐产生的C.应及时复习
D.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
A.个体觉醒状态
B.复述
C.组块
D.定势
E.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会发生()的变化。
A.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迁移逐渐下降
B.有些不重要的细节会逐渐消失
C.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D.内容变得更加具体
E.内容变得夸张和突出
4.引起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衰退
B.其他刺激干扰
C.对不愉快经验的自我压抑
D.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
E.脑组织病理性损伤
5、以下关于记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个性的形成是记忆发展的前提
B.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C.记忆的内容有时可以提取有时不能
D.有了记忆才能把过去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
6、以下属于内因记忆测量的方法有
A.节省法
B.词干补笔
C.系列回忆
D.模糊字辨认
7、艾宾浩斯第一个运用无意义音节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绘制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了()
A.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B.时间因素影响遗忘 C.材料性质影响遗忘
D.材料数量影响遗忘
8、记忆是通过(),再认或回忆等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A.复述
B.识记
C.注意
D.保持
9、长时记忆系统中编码信息的方式为()
A.语言特点为中介编码
B.主观组织
C.形象编码
D.语义编码
10、记忆表象是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验过但现在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特性 A、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
D、抽象性
11、倒摄抑制()
A.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B.表明遗忘是衰退的结果
C.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D.表明遗忘是干扰的结果
12、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内抑制
D.外抑制
13、下列有关感觉记忆,说法正确的是()。
A.储存时间大约为0.25s~2s
B.容量没有限度
C.有鲜明的形象性
D.是记忆的开始阶段
14、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知道对方是谁却叫不出名字,过一会儿就会想起来,这被称为()现象
A.暂时性遗忘
B.舌尖现象
C.抑制现象
D.压制现象
15、遗忘受()因素的影响
A.时间
B.识记材料的性质
C.识记材料的数量
D.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16、在短时记忆中,组块是()
A.把几个孤立的项目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
B.编码信息
C.项目
D.扩大容量
17、短时记忆的功能是()
A.加工信息
B.存储信息
C.知觉信息
D.复述信息
18、关于记忆的SPI理论假定,记忆或记忆系统主要有()。A.程序记忆系统
B.知觉表征记忆系统
C.语义记忆系统
D.初级记忆系统
E.情景记忆系统
19、感觉记忆的特征是()。A.鲜明的形象性B.信息的被意识性C.信息保持时间在2秒之内D.记忆容量较大 20、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
A.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
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 C.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
D.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三、填空
1.记忆的过程(环节)是___、___、___。
2.根据记忆内容与对象分类,记忆分为___、___、___、___。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分为___、___、___。
3.表象具有___、___、___、___等特点。它是___和___的中间环节。4.识记是___和___事物,从而___的过程,识记分为___、___、___、___四类。
5.保持是记忆过程的___环节。是信息的___,也是___的巩固过程。6.和保持相对的是___。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恢复或___,或者产生错误的___。暂时性遗忘是由___造成的___的障碍。永久性遗忘是由___引起的___障碍。7.艾宾浩斯是___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他发现的进程是___,有___的特点。8.前摄抑制提_______________。倒摄抑制是_______________。
9、遗忘理论有三个学说,它们是___、___、___。
10、联想是___的复活,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联想的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
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和。
12、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和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3、再认的速度与准确性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事物识记的;二是当前事物与经验过的事物的。
14、记忆中的联想主要有接近联想、、和因果联想。四.名词解释
记忆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无意识记忆 有意识记忆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保持
回忆
再认 遗忘 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再认与回忆的主要因素。
2.记忆的过程包括儿个环节,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3.三个记忆系统的信息是否都意识到?
4.简述局部报告法对感觉记忆研究的意义。
5.考试时,为什么是非题、选择题比问答题容易做?
6、简述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答案:基础心理学习题库)
7、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基础心理学习题库)
8、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答案:基础心理学习题库)
六、综合题
1.评述三个记忆系统。
2.阐述遗忘发生的主要原因。
3.试述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4.请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异同。
1-5 CBCDD
6-10BACBD 11-15 DABAA
16-20DCCCA
21-25 ADBCD
26-30 BBCAC 31-35 DBCDD 36-40 ADDBC
41-45 BDCBD 46-50 CBBDA 51-55 ACDCC
56-60 XXCCD
61-65 ABBAA
66-70 BABCB
71-75 DACBB
76-80 BDCCC
81-85 ADXAC
86-90 DXXXB
91-95 CDBAC
C 1.CD 2.ACE 3.ABCDE 4.ABCDE 5 BD 6 ABD 7 AB 8 BD 9 ABD 10 XX 11 CD 12 AB 13 ABCD 14 AB 15 ABCD 16 XX 17 XX 18 ABCDE 19 ACD 20 BD(C)1.(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直观形象性、形象概括性、模糊、片断)(不稳定性、个别差异性)
4.(识别、记住、积累知识经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5.(中心环节、储存、暂时神经联系)
6.(遗忘、提取、再认和回忆、干扰、提取信息、衰退原因、存储性)
7.(德国、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8.先学习的内容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妨碍)
9、(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10、11、保持再现(或回忆和再认)
12、时间地点
13、巩固程度相似程度
14、对比联想类似联想
部分练习未整理答案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练习与答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二、简答与论述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哪些,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关键时间、时间和各阶段发展特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 关键期 学习准备
二、简答与论述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小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哪些?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与论述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名词解释 人格
自我意识
二、简答与论述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名词解释 认知方式 智商 性格
二、简答与论述
学生之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差异对教育有哪些启示?
性格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名词解释 学习
二、简答与论述
1、学习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2、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3、简述加涅的学习分层和学习结果分类
4、我国对学习的分类是怎样的?
第二节
联接学习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试误说 准备率 强化 消退 惩罚
程序教学
二、简答与论述
1、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准备率对教师的启示有哪些?
3、学习信息加工模式是怎样的?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名词解释 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 完形顿悟说 学科基本结构
二、简答与论述
1、完形顿悟说的意义?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对教师教学有什么启发?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4、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名词解释
动机及其功能
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诱因
二、简答与论述
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由哪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分别是什么?
2、学习动机是如何分类的?分别指什么?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名词解释
自我效能感
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
二、简答与论述
1、简述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3、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4、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是什么?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简答与论述
1、论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根据阿特金森的公式:Trg=Mg*Erg*Ig , 教师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3、“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反映了什么定律,请分析。
4、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有哪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论
一、名词解释 学习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二、简答与论述
1、迁移是如何分类的?分别指什么?
2、迁移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根据现代迁移理论,迁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定式
二、简答与论述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促进迁移的教学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名词解释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二、简答与论述
1、知识学习是如何分类的?举例说明
2、知识学习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简答与论述
1、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3、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名词解释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艾宾浩斯曲线 组块
二、简答与论述
1、关于遗忘的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名词解释 技能
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二、简答与论述
1、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2、操作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3、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简答与论述
1、论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涵义和特点。
2、简答对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二、简答与论述
1、对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有哪些?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名词解释 学习策略
二、简答与论述
1、学习策略是如何分类的?
2、简答学习策略的特征?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名词解释 元认知策略
二、简答与论述
1、简答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的方法有哪些?
2、资源管理策略有哪些?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简答与论述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是什么?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名词解释 问题
二、简答与论述
1、问题解决有哪些基本特点?
2、简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什么?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如何通过教学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名词解释 创造性
二、简答与论述
1、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影响创造性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培养创造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名词解释 态度 道德
二、简答与论述
1、态度有哪些解构内容,解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2、理解道德定义时要把握哪几点?
3、论述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4、论述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简答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名词解释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简答与论述
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教师实施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 心理评估 心理辅导
二、简答与论述
1、中学生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有哪些?
2、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名词解释 教学目标
二、简答与论述
1、论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2、行为目标表述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第二节
组织教学目标
一、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二、简答与论述
1、教学中的九大事项是什么?
2、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哪些?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媒体?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名词解释 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 情景教学 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掌握学习
二、简答与论述
1、如何按照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课堂管理
二、简答与论述
课堂管理有哪些功能?
影响课堂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会对课堂管理产生影响?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名词解释 群体
正式群体 群体动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二、简答与论述
群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班级管理如何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简答与论述
课堂纪律是如何分类的?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名词解释 教学评价
二、简答与论述
教学评价与测量和测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如何分类的?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名词解释 信度 效度
二、简答与论述
标准化成就测验有哪些优越性与不足?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有哪些?
合理的评分过程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名词解释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简答与论述
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二、简答与论述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微格教学
二、简答与论述
教师成长的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科顿提出的教师反思框架和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是什么?
第四篇:心理学感觉概述教案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一)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种类
⑴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⑵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二、知觉
(一)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种类
1.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1)物体知觉
①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人的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年龄因素。②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等。空间知觉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③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
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似动现象。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C.社会投射效应
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D.社会刻板效应
是指社会上的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
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3)错觉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视错觉,还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以及时间错觉等。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2.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1.二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3.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2.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1)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主要是由外周感受器、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以及相应的神经 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三个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 的感觉器官。感觉产生的条件是:
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相应健康的感觉器官
(2)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
首先,皮质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接着言语活动直接参与知觉的形成,即把知觉对象纳入一定的范畴系统中。
四、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感觉剥夺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切断志愿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志愿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第五篇:心理学基础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A近距刺激
B 远距刺激
C 物体本身
D 判断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C)。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三、多选题
1.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2.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 3.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 C)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现象 4.内部感觉包括(ABC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空间知觉包括(ABCD)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6.错觉的性质包括(ABD)
A 歪曲的知觉
B 虚幻的知觉
C 特定条件下的知觉
D 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人脑对从各种感受器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阈限:感受器官对适应刺激的反应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由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来度量的,这个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5、敏感化: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对强度较弱的刺激也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6、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7、知觉的理解性: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做出合理解释的特征。
8、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按照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先后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
9、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0、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关系和自我的认知。
五、简答题
1.请你说说听觉的信息加工原理。
声音信息自周围听觉系统传导至中枢听觉系统,中枢听觉系统对声音有加工、分析的作用,象感觉声音的音色、音调、音强、判断方位。还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对声音的开始和结束分别产生反应。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信息还与大脑中管理“读”、“写”、“说”的语言中枢相联系,有效完成我们经常用到的读书、写字、说话等功能。
2.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4.结合实际谈谈知觉的准确性怎样才能提高?
⑴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⑵打破知觉习惯,不 受习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进行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去上班或上学;再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种,有时不妨试着换另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再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食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再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⑷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己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⑸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的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地观点。
⑹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整。
⑺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何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的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再把它知觉为事实。
5.你有知觉偏见吗?怎样才能克服?
有。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6.错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这与“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个命题矛盾吗? 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