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家乡》校本课程
《感受家乡新变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政治。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威海市的变化更是大,各项发展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威海的中学生应该感受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能分析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市城乡居民自1978年以来工资增长情况,制成统计表。
2、收集我市城乡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制成统计表。
3、通过访谈长辈或观察法归纳出我市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制成课件或拍成照片
4、上网查阅我市1978年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5、享受养老、医疗保障、城市低保人数的比重的变化。
6、家用电脑、手机、VCD等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内容学生在政治课中学过。作为威海人初三学生也应该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归纳总结出来。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政治论文、诗词、漫画、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成就。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4、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打算,写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良好: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能完成作品。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的幸福体验---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
第二篇:校本课程的感受
校本课程的感受
我喜欢的科目很多,但是最喜欢的科目是校本!
因为校本有很多好玩的,好看的,动脑筋的东西。
我喜欢校本中的折纸和剪纸,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可以折出剪出很多东西了,折出的东西有﹕鞋子、衣服、裙子、钱包、甜筒……我剪出的东西有﹕福字、窗花、鱼、花……
不过我最喜爱的校本课程中里的画葫芦!
葫芦看似普通,可是它的用处很多。它可以吃,它可以画,它也可以做成瓢呈水。
画葫芦的步骤很简单,先把皮刮干净,要是不把皮刮干净,上完了颜色会掉色。然后,用好看的颜色画出美丽,可爱的你心中想的东西。最后,把葫芦涂上一种油,可以让葫芦的表面变光滑,上完了颜色就不会粗糙。再装上可爱的零件,美丽的背景一个好看、美丽、你心中的葫芦就做好了。
赵旖蕊
五年级(二)班
桃洼学校檀峪小学
我对校本的感受
我喜欢的科目有很多,例如;美术,语文,英语…… 但是我最喜欢校本,因为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动脑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动手又动脑。
我觉得校本开展的很对很正确,我非常喜欢,也和珍惜,为什么珍惜呢?因为每个星期只有1节
我们的样式各种各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我们做了好多小玩意,有;葫芦彩绘,折纸,剪纸……
校本课程竟然这么好,我想,那么我作为一个小学生,一个少先队员,我为什么不
好好推广一下校本这么好的课程呢!校本是我在这几样课程最喜欢的,我最热爱的。
做东西,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可以通过亲身感受,让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上的连在一起。也让我更多的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通过校本课程,我们扩大了知识面,了解到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校本课程太有意义了,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快乐的校本课程,是一项丰富的课程,它给我们提供了快乐的学习的平台,也给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校本的理由。校本是我前进的力量,我爱校本!
檀峪小学 韩朝阳
第三篇:《家乡旅游》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中云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
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显示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在组织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利用乡土资源促进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整理乡土文化资源,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通过开发这门课程,力求让学生逐步形成关注和理解乡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回顾课程开发与实施之路,有几点体会愿与同行分享。
一、学校重视,领导牵头
上饶市教育局2008年下发的《上饶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指出:“校长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教务处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为了落实文件精神,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走上正轨,2009年我们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的学校校本课程审查委员会,指导和管理全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并制定了《中云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方案》。
二、从调研入手,掌握学情
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教材怎样编写?一开始,老师们都比较困惑。在认真阅读了县教研室转发的《上饶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等文件材料后,我们决定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入手。于是,在2009年秋季,大家一起编制调查问卷,找来部分学生进行试测。问卷改进后实施调查,并组织学生座谈。然后整理问卷,分析数据,最终形成了一份三千多字的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后来发表于《婺源教育》2010年第3期)调研发现,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对当地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十分有限,他们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学习兴趣不够浓。调研结果出来后,我们的编写思路也逐渐清晰了:遴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以贴近学生认知心理的方式编排,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逐步形成关注和学习乡土文化的意识与兴趣。
三、以集体智慧,完成教材稿
一个多月的酝酿后,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大家积极思考,出谋划策,拟定了一个教材设计方案:初定全书四个单元,分别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实践活动”,课程名称为《我们的家乡》。后来,四个单元调整为“家乡美景”“家乡民俗”“家乡物产”“家乡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到前面的四个单元之中。
在洪校长和汪副校长的组织下,学校老师利用一个多学期的时间进行编写和修改。参与编写的每个成员承担了2-3篇课文的撰写任务。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大家分头撰写。白天去图书室寻找资料,上网搜索;晚上和周末,在家里研习教材的行文特点,习题设置的技巧,拟写课文初稿。老师们把初稿拿给学生看,让他们谈谈阅读后的感受,然后再做修改。2010年元月,教材初稿基本完成。我们把整本教材打印出来,并做了封面和封底。
四、向专家请教,反复修改
这时候,教材仅仅是一个初稿,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把这本样书拿到县教研室,学校课题组顾问、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洪主任认真看了书稿之后,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一是教材的单元设置比较笼统,可以再细化,建议我们去县博物馆参观学习;二是教材显得比较单薄,可以再充实一些内容;三是课文插图要精选。领导指出:编写教材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这是让学生学习的书,一定要多下功夫,反复地推敲,不厌其烦地修改。
我县的博物馆有“县级第一馆”的美誉,藏品丰富,资料详实。周末,我们来到县博物馆参观,大家收获很大。春季开学后,我们又多次坐下来集中讨论,调整单元结构,增删部分篇目,确定课文配图,并给每一幅插图调色、剪裁。4月初,教材的电子稿送到了县教育印刷厂。半个月后,我们拿到了样书。我们找来部分学生对教材提意见,然后继续修改。5月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大家来到多媒体教室。课文投影到大屏幕上,作者在电脑前负责读稿,编写组老师坐在台下,一段一段的,一句一句的,逐一讨论、校对。有时候,为了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大家都会反复讨论,再三推敲。遇到有争议的内容,或是上网查询,或是向他人求证。就这样,一课一课的修改,我们用了近一个月才完工。这样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我校老师的科研能力。大家在这过程中一起学习、相互交流,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王文生老师撰写的课程开发体会文章《第一次编写乡土教材》发表在《教师月刊》杂志2010年第12期。
五、收集反馈信息,改进教学
2010年9月,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正式进入课堂。这时我们既兴奋,又有些不安:学生会喜欢这门课程吗?在阅读中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老师在教学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四、五、六年级分别确定了一个跟踪评价的校本教材教学实验班。通过听课、交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教材使用中的反馈信息,为调整课程的实施,改进校本教材编写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经验。
在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教学观摩活动。王文生老师的校本课程教学课件《婺源的“红绿黑白”》荣获上饶市信息技术作品评比一等奖。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校本课程建设,2010年12月下旬,我校举行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学校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部分优秀习作还汇总成两期《作文报专辑》。在学期末,我们对三个校本教材教学实验班进行了调查、分析,掌握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详细的数据分析见我校《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为下一步的改进与调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建设出更好更多的校本课程,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四篇: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的补充,校本课程可以给予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对数学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数学情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而相关的数学事件、数学人物、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等文化内容的渗透很少。冀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有理数、代数式、整式的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因此作为对七年级学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更多的侧重于对数学事件以及相关人物的介绍,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介绍数学的奖项,感受数学在世界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这两年,随着我国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屠呦呦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大家对诺贝尔奖非常关注,诺贝尔奖是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仅有文学、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和平五个奖项,而没有设立数学奖项,但是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专门为数学设立的或者是包含数学的奖项: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高斯奖、晨兴数学奖、苏步青奖、陈省身奖、罗尔夫?内万林纳奖、邵逸夫奖。通过对这些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全面地感受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了解负数曲折的产生过程,关注数学发展经历
在小学,学生已经认识了负数,但是并没有对负数有太多的了解,初中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并且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但是,课堂上学生用45分钟认识的负数,在数学发展史上,从发现到正式被承认,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负数在中国,在法华寺,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达着负数是因为实际的需要出现的;李悝的《法经》中对负数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规定了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解释因为解方程,同样也需要负数;正负数的乘除法则直到1299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中才有明确记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我国古代数学家为了区分正数和负数,创造了两种记录负数的方法:一种是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分别表示,通常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另一种是采取在正数上面斜放一支筹来表示负数。在西方,1484年,法国的舒开在《算术三篇》中曾给出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却又不承认它,说它是荒谬的数;意大利学者卡丹在《大术》中承认负根,但认为负数是“假数”。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R.Bombelli,1526~1572)在他的《代数学》中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学生感受到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也需要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负数,中外的数学家都为它的出现、使用、发展付出了艰苦的探索。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负数的出现,扩大了数的范围,又引出了有理数,于是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如无理数与希伯索斯、根号的使用……
三、认识中外数学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古今中外,数学家前仆后继,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我国数学家刘徽治学态度严谨,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在当时计算工具很落后的情况下,他开方即达12位有效数字。他在注释“方程”章节18题时,共用1500余字,反复消元运算达124次,无一差错,答案正确无误,即使作为今天的大学代数课答卷亦无逊色。近代数学家熊庆来、陈省身、丘成桐、华罗庚、陈景润等不仅自己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培养学生方面同样也是尽心竭力。挪威的阿贝尔,不顾家境贫寒,一直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数学家无数的辛苦,这些故事更是令学生感慨不已。
四、经历数形结合的神奇,体会数学思想的妙用
奇妙正方形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正方形的面积是小学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增大或者减小b后仍为一个正方形,那么对所形成的新正方形面积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一个问题,体验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与同学交流、自主探究的有趣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勾股定理的介绍打下一个基础。图形几何不仅展示了数学之美,也揭示了世界的本质,还改变了人们理解自然奥秘的方式。
五、了解数学猜想,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哥德堡七桥问题和商品中的条码来自于生活中。哥德堡的七桥问题被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他把问题归结为“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并产生了有关图论的研究。商品中的条码有助于实现商品零售(POS)、进货、存货管理、自动补货、销售分析及其他业务运作的自动化。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能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历史的渊源,能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客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较高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朴炅美.数学维生素[M].郑炳男,译2012.编辑 李建军
.中国现代出版社,
第五篇:校本课程
晏子礼貌护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就派晏婴出使南城。晏婴到达楚国。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个子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似笑非笑地指了指小门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轻蔑地反击道:“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打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听了这话,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故国齐都,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一场大雨!”
楚王接上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取你来出使我国呢?”晏婴接着楚王的话讽刺道:“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水平低,就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无理,无奈,只好吞下这颗“苦药丸”!
铁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时代的大诗人,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五岁时一家人随父亲迁入蜀地,他才开始读书人字。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富裕的家境,使李白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这一年,李白的父母送他到学堂去读书,可他刚念了几天,就觉得读书太枯燥,太没意思。于是,他经常读着读着,便丢开书本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有一户人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门口低着头干着什么。他走近一看,只见老婆婆双手一根大铁杵,正专心致志地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
李白觉得非常奇怪,便走近老婆婆身边,好奇地问:“老婆婆,你磨这根打铁杵,有什么用呢?”老婆婆抬起头,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面前,就一边擦着汗,一边回答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这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心理想,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这么粗的一根大铁杵,的磨多少年,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于是,他问老婆婆:“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针,怎么能做到呢?”
老婆婆看了李白,然后认真地说:“孩子,你不要笑,也不要觉得奇怪,更
不要认为做不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非常手感动。他仔细地想了想,老婆婆的话可真有道理。于是,就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一个礼,跑回家读书去了。
从此以后,李白便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且不断地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
“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取得成功。
学会感恩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许多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世匠霍金。
与霍金相比,我们有的人什么也不缺,要手有手,要脚有脚,可生活给了他一点磨难,他就开始怨天尤人了。这样的人没有感恩之心,快乐也就与他失之交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快乐。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的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用礼貌维护尊严的精神。
2.体会晏子不顾个人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礼貌护尊严》这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借助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晏子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课文中写了几次晏子巧妙地反驳楚王的羞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体会句意,理解全文内容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句意。
①“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②“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就能——!”“如果——,无异与一场大雨!” ③“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底的,出使下等国家。”
2.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
1.让学生找出描写晏子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的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
3.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的可贵品质。
三、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从晏子身上学到了用礼貌能维护尊严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语言的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铁杵成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故事的来历。
2.学习李白刻苦学习的精神,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过“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词、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自学。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李白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想一想李白为什么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①学生汇报,老师帮助归纳。
②出示句子“他才开始读书认真„„富裕的家庭,养成贪玩的习性。”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李白是怎样逃学的?“毫无目的”是什么意思?
②李白在逃学路上看到什么?“专心致志”怎么理解?
③老婆婆是怎样回答李白的问话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李白从老婆婆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思考:
①李白从此以后是怎样做的?他终于成了什么?
②“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让学生谈谈心得体会。
四、布置作业
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学会感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霍金的感人事迹,学习他那颗感恩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简介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霍金遇到了怎样的打击?
2.他是怎样不怕困难战胜一切的?他在取得辉煌的成就时是怎样感恩的?
3.谈谈你对本文的认识。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霍金是怎样对待命运之神的?重点理解霍金说的一段话。
2.讨论交流:你是怎样对待感恩的?
四、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懂得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感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