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国大典》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 较好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部分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开过大典的顺序。
2、理解课文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理清开国大典的顺序,学习大典前部分,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大典”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师:对,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开国大典。
3、揭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读题)。
4、理解题意。学习典:会意。甲骨文里的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典就是典礼。在典前面加上大字说明什么?(隆重、盛大)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开国就是创建新的国家的典礼。能不能把时间、地点带进去说说课题的意思。(提示:可结合第一自然段)
从课题中我们就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命题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大典顺序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篇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典礼仪式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5----10)`
2、除了典礼仪式这个场面,还写到了哪些场面?试着也像老师一样用四个字来概括。(阅兵仪式11---
13、群众游行14)这三个场面是大典时的,那么1----4写的是什么?大典前会场盛况。第15段写大典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3、作者就是按照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这样的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过程的。
三、学习大典前部分,感受会场的隆重
过渡:下面让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大典前会场的盛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大典的隆重?拿出笔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人员广泛,人数多)
(2)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写到了参加典礼的人很多,你知道吗?“丁字形的广场上-----------像海上的波浪。”
这一段写的是群众入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场面的隆重?“四面八方,人的海洋”说明人很多。(人如海,旗如潮,这场面真是热闹啊!)“清早、直奔、五更天、步行四五十里”体会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相机讲解生字“擎”。多音字“直奔”。指导朗读。
群众们急切地赶来参加开国大典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典的隆重。
(3)学习会场的布置部分。
我们还可以从会场的布置来感受大典的隆重。
哪几个自然段写会场布置?(2、3)这两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方位顺序)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用====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词。指名回答。师生合作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堂作业本》,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第4题示意图。指名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交流订正。
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解说员,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图来介绍一下当时的会场布置情况。
四、小结写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参加典礼人员广泛、会场布置、以及群众入场时的激动兴奋写出大典前会场的盛况。像这种对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就叫做场面描写。
2、下面,我们就要试着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去年百年校庆的场面。
出示百年校庆图片,回忆画面后学生写话。(可以单写会场的布置情况,能干的同学可以再写写参加校庆的人们的活动)
3、交流反馈。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典前会场的盛况,还学习会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话。那么大典进行时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感受感受够吧。
板书
开国大典
成员众多
大典前
会场盛况 {
会场布置(方位)
(1---4)
群众入场
场面描写
典礼仪式
(5---10)
大典中
阅兵仪式
(5-----14)
(11——13)
群众游行
(14)
大典后
(15)
第二篇:开国大典(第2课时))
主备人:陈庆玲
审核人:
单位: 罗庞塬小学
班级:五年级
姓名:
时间:2014年12月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
开国大典(第2课时)
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某一场面的描写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交流、我提高。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2、我能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我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知识连接: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预习案】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来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
2、勾画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预习自测】-----我努力,我充实(5分钟)
[1]、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
1、来势凶猛,声势浩大。()
2、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3、精神振奋,欢腾雀跃。()
4、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5、恭敬、庄重地立着。()[2]、课文内容回放:
(1)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 举行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2)理清典礼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宣布新中国成立---
主备人:陈庆玲
审核人:
单位: 罗庞塬小学
班级:五年级
姓名:
时间:2014年12月,----。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我成功,我自豪(10分钟)
1、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1)“人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直奔”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个句子写的是群众在 时的表现,用到了(3)课文按照 顺序叙述,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
1、2、典礼盛况3、4、。
【探究案】
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合作交流】——我参与,我快乐
1、勾画并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修辞手法,我从中体会到:。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两股红流”指,“光明”不仅指,更象征着。
2、交流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说它“庄严”
3、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是因为 ;说它“雄伟”是因为。
(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总结全文,让学生对所学的重点知识加以梳理)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练习册。(必做题)
2、小练笔:用自己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选择一个熟悉的、较为盛大的场面,4、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进行描写(如六一活动、运动会、开学典礼等)(选做题)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后反思】
第三篇:《开国大典》教案1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师: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预设)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预设)生:隆重
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预设)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然后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交流。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归纳。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点拨: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过渡)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自由读5至10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感受。划完的同学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并且交流各自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课文。2.交流感受。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师:请你说说你画出了哪些群众反应的句子?(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相机出示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过渡:是啊,群众的反应是这么得热烈,那么,除了这一段写了群众反应的句子,你还可以从哪里找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呢?(预设)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多种方式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范读。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听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体会反复的用法)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语段三: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指名读)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我们坚强勇敢的小兵张嘎;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语段四: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4)感情朗读。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63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国旗迎风飘扬,这是澳门回归,国旗记载着永恒的一刻;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九号升天时升起的国旗。在这63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生:(写话)小组交流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师:是啊,同学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最后,老师与你们一起共勉何其芳的诗句:“崭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这节课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剩下的部分。
第四篇:拥有好心情公开课教案(第1课时)
第三节 拥有好心情
第一课时 奇妙的“情绪”
情绪需要调节
教学目标
①了解最基本的情绪类型,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喜怒哀惧。②具有调控情绪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③懂得情绪的有关知识及中学生情绪的特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分别对人的影响。
学时重点:了解最基本的情绪类型和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学时难点:为什么情绪需要调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If you happy》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同学们,听这首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请一位同学回答。很好!我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此时此刻都拥有一份好心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拥有好心情》。
1、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情绪类型。
2、中学生的情绪大都_________,_________也较大,很不稳定。这是因为中学生的内心存在不少_________,比如,渴望________又离不开对父母的_________,渴望与人_________又不愿意敞开心扉,渴望_________却又意志薄弱。
3、情绪分为_______情绪和_________情绪。
4、当人处于_______ 的情绪状态时,就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反之,长期处于愤怒、忧愁、焦虑等_________情绪状态的人,很容易患各种疾病,其判断与分析能力也会下降,容易失去理智,缺乏自制力。
思考:为什么说情绪需要调节?
2、教师精讲
活动1【讲授】感悟生活
(一)奇妙的“情绪”
1、情绪体验
师:提到心情,你们觉得自己最近心情如何? 生:学生交流讨论。
师: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比一比,情绪词语接龙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接龙游戏,请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说关于情绪的词语,最好不要重复。
生:兴高采烈、沮丧、愤怒„„
师:如果把这些情绪的词语归纳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3、情绪的基本类型
师:喜、怒、哀、惧是人最基本的情绪类型
在这四种基本情绪的基础上,还可以组合成很多不同的情绪。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表演这四种情绪,其他同学猜猜他表演的是什么情绪类型(学生表演)师:上台的同学表演得非常生动,其余的同学也很不错,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他们表演的情绪类型,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吗?请同学通过讨论后告诉老师 生: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身体姿势等。
师:的确,我们往往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便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他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从中可见,情绪是多么的奇妙呀!
活动2【讲授】深层体验 片段一:小明的清晨遭遇
小明清晨一起床就发现妈妈做了他最喜欢的火腿煎蛋,他非常地开心,正当他准备开动时,家里的猫跳上了餐桌把他的早餐弄翻了,小明生气极了,恨不得把猫抓起来打一顿。他想请妈妈重新做一份,可是妈妈已经上班去了,他感到十分失落。他想自己动手做一份早餐,可是又害怕上学会迟到„„
片段二:
下课了,李华一边往门外走一边想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心里也不由的开心起来。哪知自己的脚突然被撞了一下,身体失去平衡差点跌了个嘴啃泥,李华气得回头望去,班上的调皮鬼王辉正朝着他坏笑呢„„ 师生分析
师:
1、以上事例中,在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分别经历了几种情绪变化?
2、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你能总结出初中学生的情绪的特点吗?
师:(小结)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可是情绪的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如果我们随意放任自己的情绪有时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好与团结,甚至使人违反校纪,触犯法律。
师:根据人的需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满足了人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多样的情绪,并且每一种情绪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成为情绪的“奴隶”,相反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3、合作探究
情境故事: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多媒体展示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故事)。
师:如果说他的情绪没有很快的好转,那篇论文的命运会如何呢?
生:他就会埋没一篇天才的科学论文,论文的作者也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情绪对人有影响。
材料分析: 材料一: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指出:“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激励,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生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都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就曾有一个“杯弓蛇影”的故事。古时候,一个人到朋友家吃酒,突然发现就被里有一条蛇影,随之心情紧张、疑虑,心境破坏,不久身体颇感不适,不思饮食,最后患了一场大病。后来,他得知那杯中的蛇影,原来是朋友挂在墙壁上的一张弓的影子,这才解除了疑虑,恢复了心情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此人的病情可以说完全是有疑虑的情绪造成的。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2)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不同的情绪状态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
师:积极情绪:可以促使人积极地行动的情绪,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
消极情绪:削弱人的活动能力的情绪,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下降,容易失去理智,缺乏自制力等。
师:那么,健康情绪有哪些特点?
生:健康的情绪都事出有因 健康的情绪都表现恰当 健康的情绪表现适可面止
4、当堂精练
1、运动员临场比赛和学生考试所表现出来的怯场证明了()
A不同情绪会对人的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 B 智力因素非常重要
C 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非常重要 D 人的判断分析能力会下降
2、小毛正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动画片,爸爸却把电视机关了,于是小毛很生气;小马希望老师表扬自己,却因为上不专心听讲收到老师的批评;小朱新买的“随身听”丢失了,感到很伤心;小华渴望友情,最近却和一个好朋友闹翻了.....可见,情绪产生于()
A 人的知识是否丰富 B 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C 人的经历是否充沛 D 人的朋友是否真诚
3、关于情绪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情绪对人有积极作用 B 情绪对人有消极作用 C 情绪是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D 以上都错误
第五篇:26-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精选)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3、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激动,自豪的感情。
三、难点
学写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课型:新授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乘时间隧道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2.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二)复习字词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按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的顺序记叙的)2讨论课文典礼中讲了几部分内容?(典礼盛况、阅兵盛况、群众游行)
(四)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1)阅兵盛况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阅兵中,群众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重点句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个场景描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呢?
从喊哑,拍麻等词可以体现出人民看到威武雄壮的军队和强大的武装的激动,充分表现出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欢欣鼓舞之情。(2)群众游行
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大典结束
“两股红流”分别向东城、西城的街 道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A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提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流行队伍。
B“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六)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总结:难忘的1949年10月1日,人民难忘那历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更难忘哪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献身的英雄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七)主题阅读
(八)作业布置
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