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拿与针灸教案
针
灸
推
拿
学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教师:燕小妮
2015年-2016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 绪论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的目的:
1、了解推拿按摩发展简史
2、掌握推拿按摩概念、注意事项、适应症及禁忌症 重点难点:推拿按摩概念、注意事项、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推拿按摩的发展简史
1、起源:早起人类的一种无意识、自我的保护反应、自我治疗手段的发展和健全。人类现认识到按摩的治疗作用,然后发展成理论,然后理论指导实践,才发展而成。
2、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的医事管理制度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个专科。
3、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提高,出现的中药,此时,按摩术和中药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
4、秦汉时期,随着中国的统一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按摩术也日趋完善,此时出现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此书记载数十种按摩手法,确定了按摩术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推拿按摩早期一致的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按杌、导引。是指用手和其他部位(肘、臂、背、膝、足、臀)等工具,在人体体表的部位或特定穴位的穴位,运用力的技巧型变换,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推拿和按摩的区别
按摩:目前认为多数属于保健行业的范畴。如:美容、洗浴、休闲、旅游、手足等按摩。在国内主要是按摩师操作,在国外多由护士、按摩师操作。
推拿:现多属于医学治疗行业领域。如脊柱推拿、旋转手法。在国内外主要由医生操作。
三、按摩的特点
简(手续简便)、便(便于操作)、验(效果明显)、廉(价格便宜)
四、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
1、神经系统的作用
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或抑制作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地说,缓慢而轻、时间长的,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则起兴奋作用。
运用按摩手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 力,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运动后肌肉酸痛。
2、对皮肤的作用
按摩首先作用于皮肤,使局部衰亡的上皮细胞得以清除,皮肤的呼吸得到改善,有利于汗腺的分泌,以及汗注入和皮脂的排出。按摩可使皮肤内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开放,局部血流量增加,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得到相应提高,改善皮肤的营养,使皮肤润泽而富于弹性。经常进行按摩,可以促进皮肤代谢,加强皮肤屏障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和开放,使局部的血注入供应加强,营养改善,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并可加速疲劳肌肉中乳酸的排除,有助于消除疲劳。采用适宜的手按摩,在运动前可增强肌力;运动后可降低亢进的肌张力,减轻以至消除肌肉酸痛。经常进行按摩,能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和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这不仅对体育运动有实在际意义,而且还能消除骨伤病人因固定过久对关节、韧带、肌腱的不良影响,并能预防关节韧带因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以引起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大循环中的阻力,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影响血重新调整肌肉和内脏的血液流量,以适应肌肉紧张工作时的需要。按摩后可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增强抗病能力。
5、对呼吸、消化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以直接刺激胸壁或通过神经反射使呼吸加深。经常进行胸部按摩,不但要以改善呼吸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率。按摩全身或腹部后,能使氧的需要量增加10-11%,相应地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按摩腹部通过机械作用和反射机制,能提高胃肠道的分泌机能和消化机能。
6、活血散淤、消肿镇痛的作用
对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所致的淤血肿胀,适时地采用合理的手法按摩,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去,促进淤血消散、吸收和肿胀消退。缓解伤部由神经反射引直的血管和肌肉痉挛,减轻或解除疼痛。
7、对某些运动性病症的作用对运动员的头痛、失眼、神经衰弱、肌肉痉挛有治疗作用
五、按摩的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以免擦伤被按摩者的皮肤。天气寒冷时,按摩前应先把手搓热,然后再进行按摩。
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必须适宜,便于按摩者操作,使被按摩者的肌肉充分放松。
3.按摩的方向一般说来应按淋巴流动的方向进行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不宜按摩。
4.按摩时用力应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要随对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以便
及时调整按摩强度。作关节被动活动时,活动的幅度应掌握在生理活动范围之内。用力要适当,不可粗暴。
5.按摩递质是为了减少按摩时对皮肤的磨擦,使用的递质有酊剂、乳剂和粉剂等。常用的按摩递质有10%的樟脑酒、舒活酒、按摩乳、滑石粉等。
六、按摩禁忌症 肿瘤部位禁忌按摩。
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做腹部按摩。对患血友病、紫癜病者,一般不做按摩。
局部患皮肤病、淋巴管炎、淋巴腺炎、脓肿等急性炎症者,患部不做按摩。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轻者24小时之内,重者48小时之内,以及肌腱、韧带完全断裂的急性期,均不宜按摩。
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早期不能按摩。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年老体弱的危重病患者。
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要领的疾病(如骨折骨裂和颈椎脱位等),也应视为禁忌证,严防治疗失误。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患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七、按摩的应用原则
有力、均匀、持久、柔和、深透、渗透
第二章 常用推拿手法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推、揉、一指禅推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手法的基本要求
持久:手法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有力: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均匀: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柔和:缓和,不使蛮力
深透:浅层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 渗透: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手法的分类
1、放松类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祛瘀、消除肿胀作用的手法。
一指禅推法 滚法 揉法 缠法 拿法 拨法 牵拉法 搓法 击法 弹法 踩法
2、温通类手法:具有温通经络作用的手法。
摩法 擦法 推法 点法 捏法 捻法 掐法 振法 拍法 推桥弓 鸣天鼓法 刮法
3、助动类手法:疏通狭窄、分解粘连、滑利关节作用的手法。摇法 背法 抖法 屈伸法。
一、滾法 1.概念:
(1)侧滚法:用手背小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2.动作要领:
• 侧滚法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立滚法肘关节伸直。• 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 着力部位应吸附在治疗部位,避免往返拖动 • 手的滚动幅度应在120°左右。
• 注意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要协调一致 3.作用及应用:
滚法的作用是缓解肌肉粘连,消除疲劳。滚法主要应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4.作用层次
滚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于肌肉层
二、揉法 1.操作:
(1)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2)指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较柔缓和的摆动。
(3)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4)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2.动作要领:
• 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 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 • 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且有规律 • 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3.作用及应用
• 揉法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也可以缓解损伤部位的疼痛,作用于腹部有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 指揉法作用于穴位,掌揉法主要用于腰背、腹部;鱼际揉多用于头面部;掌根揉法、前臂揉法、肘揉法主要用于腰骶部
4.作用层次
• 作用于腰背、四肢等处时应使力量到达肌肉层; • 作用于腹部时力量应达胃肠 • 作用于穴位时应有酸麻肿胀感觉
• 作用于头面部,用于美容时力量仅达皮肤和皮下
5.特点
轻揉缓和,刺激量中等,可用于全身各部位。三、一指禅手法 1.操作:
(1)指端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锋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操作时,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碟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锋一指禅推法。2.动作要领
• 沉肩:肩关节放松,不要耸起,不要外展 • 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 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
• 掌虚:半握拳,拇指指间关节的掌侧与食指远节的桡侧轻轻接触。• 指实:着力部位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
• 紧推慢移:紧推就是指摆动的频率稍快,每分钟140次左右;慢移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要慢。
3.作用与应用
• 本法可缓解肌肉经暖,消除疲劳,是放松肌肉的有效手法。
• 本法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颈、肩、四肢多用罗纹面或指端一指禅;颜面多用偏锋一指禅推法或碟推法;腹部常用跪推法。
4.作用层次
应用于肌肉层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拿法、搓法、拨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四、拿法 1.操作
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使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2.动作要领
前臂放松,手掌空虚 捏拿的方向与肌腹垂直 动作要有连贯性
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应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捏拿肌腹,指尖关节不动 3.作用与应用
本法可缓解肌肉粘连,提高肌肉兴奋性,消除疲劳。 本法多用于颈、肩、四肢等部位,是保健常用的手法 4.作用层次
作用于肌肉层
五、提弹
根据部位的不同,用拇,食,中三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肌肉或肌腱提起,然后当放开时用手 指弹动肌肉或肌腱。
六、拨法 1.操作: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文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吃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2.动作要领
先按后拨
拨动时应垂直与肌腱、肌腹、条索
以上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3.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 肢体麻木或疼痛
保健中主要运用于背部脊柱两侧 4.作用层次
拨法产生的力作用于肌肉层或神经干部位
七、搓法 1.操作: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2.动作要领 用力要对称 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3.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舒理肌筋,调和气血,多用于治疗结速时。主要用于四肢、胸肋,尤以上肢为主。4.作用层次
本法作用层次从深层到浅层,即从肌肉层到皮下、皮肤。5.特点
刺激柔和,男女老幼均可应用 6.注意事项
有力沉稳,移动的速度要慢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击法、踩跷法、摩法和擦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八、击法 1.操作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2)侧击法:五指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的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4)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有弹性、节律地击打患者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击法: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节律地击打患者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2.动作要领
腕关节放松并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自由摆动,才能做到有弹性的击打。 操作时应有一定的节律,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3.作用及应用
掌击法和侧击法可通过振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指尖击法可开窍醒脑,改善头皮血液循环。掌击法主要用于腰骶部、下肢。侧击法主要用于颈肩部、四肢部;指尖击法主要用于头部。击法多在治疗结时应用。
4.作用层次
掌击法和侧击法、掌枝棒击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在肌肉层;指尖击法产生的力作于头皮和头皮下。5.特点
正确使用本法,患者有舒适之感,以被人们所接受。6.注意事项
应因人因部位选择不同的击法,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护皮肤。
九、踩跷法
1.操作:医生用足踩踏患者腰背和、四肢 2.动作要领
以足跟或者足心,或者足底外侧,或第一趾骨头着力 踩踏力量应根据患者体质、治疗部位而定。3.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缓解肌肉痉挛,通过经活络,用力放松肌肉,通经止痛 4.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深达肌肉
十、抹法
1.操作:用双手的罗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作上下左右的单方向移动。本法用于前额部。2.动作要领:
用力易轻不易重,易缓不易急。 用拇指近端带动远端进行操作。 双手有力及两手速度要对称 3.作用及应用:
本法具有镇静安神、提神醒脑的作用,作用于颜面又有保健、美容的作用。
十一、摩法 1.操作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摩腹。一般顺序: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做环形的而有节律的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穴位。2.动作要领:
上肢及腕部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动作要缓和协调。
用力易轻不易重,速度易缓不易急。3.作用及应用:
掌摩法主要用于腹部,能调理胃肠功能,预防手术后肠粘连。顺时针有通腹作用,逆时针有涩肠作用。
指摩法主要用于面部、眼周及穴位,可用美容保健。4.作用层次:掌摩法作用在胃肠;指摩法作用在皮肤和皮下。
5.特点:本法刺激量轻柔缓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美容、保健常用手法
十二、擦法 1.操作: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的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主要用于腰骶,四肢和肩部。产热慢。
(2)侧擦法:用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的直线快速擦动。本法主要用于腰骶、四肢、及肩背产热快。
(3)鱼际擦法:有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的直线快速擦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和颈肩部。产热快。2.动作要领:
无论上下擦还是左右擦,都应沿着直线的方向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要适中。
动作要连续,速度要均匀且块,往返距离尽量拉长。3.作用与应用:
本法可温通经络,治疗寒性疾病。作用层次:
本法作用层次为由浅至深,作用效果是热从浅层至深层,我们将此称为透热 4.注意事项:
治疗部位应充分暴露 治疗部位应涂适量润滑剂。 本法多用于在最后
在施用本法时医生要注意自然呼吸,不要憋气。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推法、点法、按法及推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十三、推法
1.概念: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称之推法。掌推法、指推法、肘推法、拇指推法、十指分推法、鱼际分推法。2.动作要领: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推时应手指在前,掌跟在后 应遵循血液运行方向推动 速度要均匀 3.作用及应用:
推法可通经活络,如:恶心、呕吐、咳嗽,腹胀 促进静脉静脉回流,治疗静脉曲张 化瘀消肿,治疗损伤引起的淤血肿痛 4.特点:
本法手法作用与方向有关 注意事项:
在做推法时应注意压力要适中,方向要正确。
十四、点法
1.操作: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可瞬间用力按人体的穴位。单手拇指点穴、食中指点穴。2.动作要领
手指都应用力保持一定的姿势,避免在点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早成损伤。 作用及应用
本法有通经活络,通行脏腑、调理气机的作用,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功能。
3.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深。在点穴时,患者局部有酸麻胀重的感觉。4.特点:
本法刺激量大,见效快。5.注意事项:
施用本法时,在注意保护自己手指时,也应保护患者皮肤
十五、捏法 1.操作:
(1)二指捏: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指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皮肤,两手边涅边交替前进。2.动作要领:
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捏拿肌肤松紧要适中 3.作用与应用
捏脊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 捏自上而下,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发红为度捏最后一遍时,捏三下,向上体两下。目的在与提高刺激强度,还可以捏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
4.作用层次:皮下 5.特点:
本法轻快、柔和的特点 6.注意事项:
捏拿肌肤松紧要合适 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十六、按法 1.操作要领:
(1)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
(2)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2.动作要领:
逐渐用力
作用背部时,应随着患者的呼吸向下按压用力的时机为呼气末,力量顺时用力 3.作用与应用:
本法常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如按揉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抖法、弹法、振法、拍法、背法和摇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十七、抖法
1.操作:患者坐位,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并使患者肩外展,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连续、小幅度、均匀的上下抖动。2.动作要领:
患肩应处于外展位。 在抖动过程中要有牵引的力量
抖动必须连续的、小幅度的、快速的、均匀
十八、振法 1.操作:
(1)掌振法:以掌置于治疗部位,做连续的、快速的、上下震动。掌振法作用于腹部、腰部。(2)指振法:以食指指端置于穴位上,做连续的、快速的、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穴位。2.动作要领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
频率要快,每分钟大约要振200-300次 3.作用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腹部、腰部和穴位。
作用于腹部有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十九、弹法
1.操作:医生先用拇指腹按压住食指的指甲,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快速弹出,有弹性的敲击患者的头部 2.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
动作轻快,柔和,有弹性,有节律
3.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镇静,可醒脑,用于治疗失眠和嗜睡,用于头部。
二十、拍法
1.操作: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拍,虚掌拍打体表。2.动作要领
虚掌
腕关节要自由摆动,且肘关节要自由屈伸 可单手也可双手 3.应用及应用:活血止痛 二
十一、背法
1.操作要领:术者同患者背靠背站立,以两肘与患者两肘套紧后屈膝、弯腰、提臀,将患者用力反背起,患者两脚离地,以达到牵伸患者腰段脊柱的目的。然后再做快速伸膝提臀动作,同时用臀部颤动或摇动患者的腰部。
2.作用与应用:本法可使腰段脊柱及其两侧伸肌被动过伸,可用于治疗腰部扭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腰椎骨质增生者慎用甚至禁用。二
十二、摇法
摇法是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回旋的转动,属功能性运动手法,亦可作为某些复合手法的准备手法,动作要缓稳,范围由小到大。切记此手法需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1.操作:
(1)肩关节摇法有三种操作方法:托肘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一手托住肘部,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肩关节。
握手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肩关节。
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 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
(2)颈部摇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术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下颏,双手以相反方向作左右环转摇动,用力不可过猛。
2.作用与应用: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颈部扭伤、颈项酸痛等症。3.作用与应用
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粘连。用于治疗肩关节扭挫伤、肩部腱鞘 二
十三、拔伸法
1.操作: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后,以双手拇指顶住枕骨后方(亦可置于风池穴上),用两前臂分别压在患者两肩。双手拇指的向上顶推力及双前臂的下压两肩的力,使颈椎处于持续的慢慢向上拔伸的力量中(形成拔伸)。2.作用与应用
舒筋通络,解痉止疼,滑利关节,可用于治疗落枕、颈部扭挫伤、颈椎病等
第三章 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课时:4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头面部、肩颈、腰背推拿手法、上肢、下肢推拿手法 课的目的:学会不同手法在不同部位的变换应用 难点重点:手法的熟练程度 全身按摩方法、顺序范例
主线:头面部→胸腹部→上肢→下肢前部→颈肩部→背腰部→下肢后侧
1、头面部: 推摩印堂到太阳(分推,不宜过重,反复5-7次)轻摩眼眶(3-5周,由内向外)
推摩鼻翼(拇指指腹,3-5次)推摩水沟至地仓(3-5次,点压上提)轻摩下颌到颊车穴(3-5次)轻摩颊车到太阳穴(3-5次)
点揉穴位由印堂到百会,攒竹到百会,睛明、攒竹到百会、各半分钟(攒竹:眉毛内侧端,与睛明穴相直;睛明:眼角旁开0.1寸)梳理头皮,五指指端(干洗头)
勾点风池穴1-2分钟,点后揉2-3遍 轻揉耳廓,向下牵拉3-5次,鸣天鼓手法,牵拉颈部,拔伸
2、胸腹部: 按压双肩6-8次,轻→重→轻,动作缓慢。分推胸部到两肋2-3次,女性在乳房下侧分推。
两手掌轻摩腹部,提拉腹直肌,轻→重→轻,3-5次 点穴位:左手中、食、无名指点上脘、中脘、下脘各1分钟 天枢、气海、关元穴各1分钟
摩腹:顺时针揉30圈,轻推由下至上到肩部
3、上肢: 右侧上肢拿揉外侧、内侧,反复3-5遍(搓法)
按揉腕关节(拇指指腹)1-2分钟 点按曲池、曲池穴、手三里、内关穴、合谷 推按手掌(拇指由下至上)3-5次 腕关节旋转、牵引、拔伸
拔伸指关节,抖动上肢1-2min,用力均匀,最后一次可大力点。
运拉肩关节顺、逆时针各3-5次
4、下肢前部: 直推,下肢前、内、外侧各推3-5次,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拿揉,下肢前、内、外侧自上而下各3-5次 按压穴位,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各1-2分钟
抱揉膝关节内外侧1-2分钟 拍打下肢前、内、外侧
推摩足背(双手拇指指腹10-20次)摇动踝关节顺逆各5-8周(牵拉)
5、颈肩部: 拿揉颈项部2-3分钟 指压颈椎两侧自上而下2-3次,点揉 拿揉肩部,自内向外2-3分钟 按压穴位,肩井、天宗各1-2分钟 滚肩部,1-2分钟 扣击肩部1-2分钟
6、背腰部: 按揉背腰部(双手掌)脊柱两侧按足太阳膀胱经,按压、滚(推)脊柱两侧,拍打扣击1-2分钟
扣击腰部两侧,按压肾俞穴1-2分钟,全手掌擦命门穴1-2分钟,腰眼穴
7、下肢: 拿揉臀部和下肢后侧3-5分钟 滚臀部和下肢后侧3-5min 按压穴位,环跳、委中、承山、昆仑、太溪、承扶(臀横纹中点处)、殷门(承扶直下6寸),揉搓,提拉,扣击,切击,抖动 抱揉下肢(小腿)后侧3-5遍
双手拇指推揉足底3-5次,推、搓、扣击足底5-10次,扣击足跟部5-10次 拔伸下肢关节,运拉下肢
第四章 针刺练习及应用
课时:10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肩颈穴位针刺方法 腰背部穴位针刺方法 上肢穴位针刺方法 下肢穴位针刺方法 综合治疗手法针刺方法 课的目的
1、了解十四经脉在体表循行分布及腧穴关系。
2、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毫针的操作方法和重点腧穴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根据疼痛所在而定,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远治作用 十四经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有的还具有全身性的作用。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颈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
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如胃的中脘、梁门以及邻近的章门、气海均能治疗胃病等。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
即自然标志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
定型标志,如两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平第四腰椎。 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
2.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或宽度,分别规定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寸,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3.手指同身寸法
六、针法
针法又名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
(一)针具
(二)针刺练习
纸垫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 自身练针法
(三)针刺前的准备
做好诊断、辨证、解释工作 检查选择针具 清毒 体位选择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四)毫针刺法 1.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执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短针)。(2)挟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以消毒棉球裹于针尖置于腧穴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长针)(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皮肤,右手执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皮肤松弛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执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皮肉浅薄处腧穴。2.针刺角度和深度(1)角度:
(2)深度
原则: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体质:年老、小儿→浅刺,中青年→深刺。
形体:形瘦体弱→浅刺,形体强→深刺。
部位:头面、胸背部→浅刺,肢及臂、腹部→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 深刺。3.行针与得气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其得气和调节针感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蚁走等感觉;医者指下有沉紧等反应。(1)提插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的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插——针从浅层刺入深层;提——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2)捻转法
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刺手拇中食指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3)刮针法: 用手指由下而上地刮针柄,可以增强针感。(4)震颤法:将针抖动震颤,即提插幅度很小而频率很快的动作。5.留针与出针
(1)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让其在穴内留置一段时间,一般留针10~20分钟。
(2)出针:是指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执针慢慢捻转并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五)针刺注意事项
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针刺。
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原因】紧张、虚弱、疲劳、体位不当。
【表现】 头晕目眩,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重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处理】立即将针取出使病人平卧,头低,予饮温开水或糖水;重则指掐心针刺人中,内关,百会,足三里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作好解释,取穴适当少些,手法略轻些,并采取卧位针刺为宜,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不予针刺。2.滞 针
【原因】紧张、捻转幅度大连续单向捻转,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针下非常紧,出现提插捻转和出针困难。
【表现】肌肉紧张:于刺穴周围掐揉或在刺穴上、下、左、右附近腧穴再刺一针。【处理】肌纤维缠绕:可向相互方向轻轻反复捻转,同时不断地轻轻提插。3.弯 针
【原因】手法不熟练,指力不均匀,用力过猛变换体位,针身变曲,针柄倾斜,不能捻转提插出针。
【处理】纠正体位,左手按住针刺部,右手顺针柄倾斜方向轻轻而缓慢地退针 4.断 针
【原因】质量欠佳、针根身有损伤,指力过强,变换体位。
【处理】不要移动体位;断端部分还留在体外,用镊子取去。断端部分与皮肤拍平,重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用镊子拨去,断端深陷,手术。
上肢穴位针灸方法(掌握)
1、尺泽穴
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
解剖: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胁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肺痈。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5~10分钟。治急性吐泻时点刺静脉出血。
2、列缺穴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简便定穴法: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到达的凹陷处。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痛,偏正头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疼,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手腕无力。
刺灸法:斜刺0.5~0.8寸;灸3~5壮或5~10分钟。
3、少商穴(鬼信)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
解剖:在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喉痹,咳嗽,气喘,热病,中暑呕吐,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手指挛急。刺灸法:浅刺0.1寸,或三菱针点刺出血;灸2~3壮或3~5分钟。
4、少海穴(曲节)
定位: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解剖: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返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
主治:心痛,手颤,臂麻,肘挛,腋斜痛,颈强,癫狂痫证,头痛,目眩,牙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10~20分钟。
5、神门穴(兑冲 中都 兑骨)
定位: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腕横纹上。
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心痛,心烦,恍惚,健忘,失眠,惊悸,痴呆悲哭,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咽干,失音。
刺灸法:直刺0.3~0.5寸;灸2~3壮或10~20分钟。
6、少府穴
定位:仰掌微屈指,在第4、5掌指关节后方,第4、5掌骨之间。
解剖:在第4、5掌骨之间,有第4蚓状肌,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布有第4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心悸,胸痛,悲恐善惊,小便不利,阴痒痛,遗尿,掌中热,小指挛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7、少冲穴(经始)
定位:小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固有掌侧固有神经。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手挛臂痛。刺灸法:浅刺0.1寸或三菱针点刺出血;灸2~3壮或3~5分钟。
8、内关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郁证,癫狂痫证,中风,热病,偏头痛,月经不调,产后晕血,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5~10分钟。
9、劳宫(五里 掌中 鬼窟)
定位:掌心横纹上,第2、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取穴。
解剖:在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刺灸法:直刺0.3~0.5寸;灸3~壮或5~10分钟。
10、合谷穴(虎口)
定位: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解剖:有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布有手背静脉网,第1掌背动脉的分支;布有桡神经浅支,深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聋,齿痛,面肿,咽喉肿痛,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臂痛,上肢不遂,指挛,手指屈伸不利;咳嗽,发热恶寒,无汗,多汗,疟疾,小儿惊风。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分钟;孕妇慎用。
11、曲池穴(阳泽 鬼臣)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有桡侧腕长伸肌和腕短伸肌、肱桡肌;浅层有头静脉属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绕返动脉分支和桡神经本干。
主治:热病,感冒,疟疾,心中烦满,咽喉肿痛,齿痛,腹痛,吐泻,痢疾,疮,疥,隐疹,丹毒,荨麻疹,月经不调,高血压,癫狂,善惊,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刺灸法:直刺0.8~1.2寸;灸3~7壮或5~15分钟。
12、手五里穴(尺之五里)
定位: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解剖:有肱肌;布有桡侧副动静脉;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主治:咳嗽,吐血,嗜卧身黄,疟疾,肘臂挛急、疼痛,上肢麻木。刺灸法:直刺0.5~0.8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3、肩髃穴(中肩井)
定位:在肩峰与肱骨大结结之间,上臂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解剖:有三角肌、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腋下神经。主治:肩臂疼痛,肘臂挛急,肩中热,上肢不遂,风热隐疹。
刺灸法:直刺0.5~0.8寸;灸3~7壮或5~10分钟。
14、外关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腱和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手指疼痛,手颤,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热病,颊肿,胁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5、肩井穴
定位:在肩部上方,当大椎穴与肩峰的连线中点处。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主治:头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乳痈,中风,难产。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灸3~5壮或5~15分钟。
16、十宣穴
定位:在手指尖端,距指甲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固有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器。主治:昏迷,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指端麻木。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三菱针点刺出血。
(三)下肢穴位针灸方法(掌握)
1、梁丘穴
定位:在髌骨上缘上2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
解剖:在股直肌与股外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胃痛,膝盖不得屈伸,股痛,寒痹,乳痈。刺灸法:直刺00.5~0.8寸;灸3~5壮或5~10分钟。
2、血海穴
定位: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之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隐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3、太溪:内踝与跟腱凹陷处
4、昆仑:外踝与跟腱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1寸
5、犊鼻穴(外膝眼)
定位:屈膝,在膝关节前外侧,当股骨外侧髁、胫骨外侧髁与髌韧带外侧缘所构成的凹陷处。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肌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膝关节痛,下肢麻痹,脚气。
刺灸法: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6、足三里穴(下陵 鬼邪)
定位:屈膝或平卧,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约1横指,当胫骨前肌之上。
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胃痛,脘腹满痛,呕吐,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胸胁支满,噫膈不利,疳积,癃淋,遗尿,鼓胀,水肿,痫病,癫狂,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鼻疾,目疾,耳聋,喉痹,发热,头痛,半身不遂,痹证,乳痈,产后晕血。凡一切虚弱,五劳七伤皆可治;并有保健和回阳救逆的作用。
刺灸法:直刺0.5~1.5寸;灸5~15壮或10~30分钟。
7、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口苦,呕吐。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8、悬钟穴(绝骨)
定位:在外髁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有胫前主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胸腹胀满,胁痛,膝腿痛,脚气。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9、三阴交(承命 太阴)
定位:在内髁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缘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7壮或5~10分钟。
10、承山穴(鱼腹)
定位:在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两端,当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时,肌腹下出现交角处。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痔疮,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1、委中穴(委中央)
定位:俯卧屈膝,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之间。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腱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腹痛,吐泻,中暑,疮疖,咽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灸3~5壮,或5~10分钟
12、承扶穴
定位:俯卧,在臀大肌下缘,臀横纹的中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痛。
刺灸法:直刺1-2寸;灸3-5壮或5-15分钟。
13、殷门穴
定位:俯卧,在臀横纹中点之承扶穴直下6寸处,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
解剖:在办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3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主治:腰脊、大腿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7壮或5-15分钟。
14、环跳穴
定位: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的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3寸;灸5-10壮或15-30分钟。
15、涌泉穴(地冲)
定位:与足底前1/3处,足趾屈时呈凹陷处。
解剖: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的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痫,昏厥。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6、解溪
定位:踝关节横纹中央,平齐外踝高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直刺0.3-0.5寸
17、膝阳关
定位:膝外侧,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 主治:膝肿痛、小腿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四)腰背穴位针灸方法(掌握)
1、腰阳关穴
定位:俯卧,于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
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7壮或10~15分钟。
2、命门穴(属累 精宫)
定位:俯卧,与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遗精,阳痿,带下,胎漏,痛经,遗尿,癃闭,泄泻,头晕,耳鸣,五带七伤,手足逆冷。
刺灸法:直刺1寸左右;灸3~7壮或10~30分钟。
3、悬枢穴
定位:俯卧,与后正中线,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7壮或10~15分钟。
4、肾俞穴
定位:俯卧,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1腰丛。
主治:遗精,阳痿,遗尿,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膝软,目昏,耳鸣,耳聋,水肿。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7壮,或10~20分钟。
5、大肠俞穴
定位:俯卧,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4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3腰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腰痛,脱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7壮,或5~15分钟。
6、腰眼穴
定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的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有第4腰动静脉背侧支分布;布有第3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五)腹部针灸方法(了解)
1、关元穴(下纪 三结交 丹田)定位:仰卧,腹中线上,脐下3寸处。
解剖:血管同中极穴;布有第12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虚劳乏力,少腹疼痛,脱肛,疝气,便血,泄泻,尿频,尿闭,白浊,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赤白带下,阴挺,崩漏,恶露不止,胞衣不下。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孕妇禁针。
2、气海穴(脖眏 下盲)
定位:仰卧,于腹中线上,脐下1.5寸处。
解剖:血管同中极穴;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腹痛,腹胀满,泄泻,水谷不化,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四肢乏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3、神阙穴(脐中 环谷)定位:脐窝正中。
解剖: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腹痛,腹胀,泄利不止,脱肛,小便不禁,水肿鼓胀,中风虚脱,四肢厥冷,风痫角弓反张,五淋。
刺灸法:禁针,灸5~10壮或10~30分钟。
4、中脘穴(胃脘 太仓)
定位:仰卧,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处.解剖: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胃幽门部)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吞酸,反胃,水谷不化,泄泻,痢疾,黄疸,哮喘,失眠,惊悸,脏躁,癫狂痫证,惊风。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5~30分钟。
5、上脘穴(上管 胃脘)
定位:仰卧,于腹中线上,脐上5寸处。
解剖: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泻痢,虚劳吐血,痰多吐涎,癫痫。刺灸法:针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6、膻中穴(元儿 上气海)
定位:与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之间。
解剖: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前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咯唾脓血,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噫膈,鼓胀。刺灸法:平刺0.5~1寸;灸3~5壮或10~20分钟。
7、天枢穴(长溪 谷门)定位:仰卧,在脐上旁开2寸处。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腱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绕脐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呕吐,黄疸,水肿,月经不调,产后腹痛,阑尾炎,肠梗阻,肠粘结,肠道蛔虫。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8、下脘
穴位:仰卧,腹中线上,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第五章 灸法
课时:6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灸法基础知识学习和艾条制作方法 艾条上下肢灸法
艾条腰背颈肩部位灸法、针灸方法 学习目的:
主要掌握灸法制作方法和灸法应用 重点难点:灸法制作急操作要领
第一节 灸法概念和特点
一、灸法概念:
灸法,古代称:灸焫(ruo)。《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然火。按而灼也。说明灸疗就是烧灼的意思。所以灸法是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或病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
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灸法的特点
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居住在北方人们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宜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说明灸法主要适宜治疗属寒的各种疾病。《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进一步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也。可见灸法可以弥补针刺和药物的不足,当有些疾病在针刺和药物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或针灸并用,从未而取得姣好的疗效。加之灸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经济节约,所以它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灸用材料
就用材料古今以艾为主,但也常常针对不同病症采用其它材料施灸。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1、艾绒
灸法常用材料就是艾叶制作的艾绒。艾叶是一种多年生的本草菊科植物,生长于我国各地。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
艾叶经过加工,制作成柔软的纤维状的艾绒。其优点:第一,便于搓成大小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有力而不起火焰,能穿透肌肤,直达深部,故能很好的发挥防病保健等方面的作用。艾叶药源广泛,加个低廉。所以几千年一直沿用。
2、艾绒的采制
每年5-6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置于阳光下曝嗮干燥后,放于碾槽内反复研磨,然后筛去杂梗和泥沙。反复多次,制作成淡黄的洁净细软的艾绒。质量不好的艾绒生硬不易团聚,燃烧时常易爆散坠落而烧灼皮肤。
3、艾绒贮藏
《本草纲目》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故艾绒以陈久、干燥者为佳。
(二)艾制品
1、艾炷
将纯净的艾绒放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搓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小体,成为艾炷。艾炷要求搓捏紧实耐燃而不易散裂。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其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灸治时,以艾炷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的轻重。临床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用于直接灸;中炷如黄豆大;大炷如蚕豆大,用于间接灸。近年来制作了标准的艾炷规格,该高为1厘米,底部直径为0.8厘米,重1克,可燃烧3-5分钟。
2、艾条
艾条分为无药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在艾绒中掺入药粉,如丁香、肉桂、干姜等,叫做药艾条。
二、其他灸材料
除艾绒外,灯芯草、黄蜡、桑枝等
第三节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灸于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1、化脓灸
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是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灸疮,从而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能否形成灸疮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灸疮,所得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目前临床采用本法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炎,体质虚弱等,疗效较好。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体位和点穴:体位平正、舒适。
(2)安放艾炷和点火:艾炷放好后,有绒香将其点燃,待接近皮肤、病人感到灼痛时。可在施灸部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纱布附冷水抹净所灸部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灸7-9壮。(3)敷贴药膏
2、非化脓性
以达到温熨为主,不致发成灸疮者,为非化脓炎。方法操作,将其施灸处涂以少量凡士林,安放小艾炷点燃后,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如此连续3-7壮,以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疤痕。病人易于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二)间接灸 间接灸或者隔物灸
1、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0.5-0.6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少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后放下再灸治,如此反复进行,知道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治疗外感表征及虚寒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弊病、呕吐、腹痛等
2、隔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0.5-0.6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每灸4-5壮后须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以起泡,应注意保护多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等
3、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合于脐部。病人仰卧屈膝,以食盐填平脐部孔(盐可先炒至温热,加强透热作用)。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直至症状有所改善为止。加放姜片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气爆,导致烫伤。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及虚脱等
4、隔附子灸
5、隔胡椒饼灸
二、艾条灸
(一)悬灸
1、温和灸
点燃艾炷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和舒适感,一般每穴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和回旋灸
(二)实按灸:太乙针和雷火针
(三)温针灸:针刺和艾灸的结合,适用于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针刺的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病上穿置一段约1.5厘米左右的艾条,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出去灰烬,在将针取出,可在灸位下方垫一硬纸。
(四)温灸器灸
(五)天灸:用刺激性的药物敷贴皮肤后,局部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六)灯草灸
第四节 灸法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灸法的作用
1、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临床多用于治疗风寒祛邪为患的各种病症
2、温补脾胃、回阳固脱
3、行气活血、消愈散结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足三里,关元、大椎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二、灸法的适用范围
范围广,临床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症。
三、注意事项
1、体位
2、施灸顺序:先阳后阴,先上而下,先少后多
3、施灸量
体制强者壮数宜大、宜多;体质虚弱者壮数宜小、宜少。根据不同部位肌肉丰厚程度选择壮数大小数量。急慢性病选择壮数大小多少,一般疾病次数少,慢性病次数多
4、灸法补泻
温和灸一般为补,火快而急为泻
5、灸法禁忌
阴虚阳亢、颜面、大血管分布、妊娠妇女腹部腰不宜灸
6、灸后处理
灸后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皮,可任其自然恢复。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挑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化侬着严防感染
7、注意安全
课程考试
课时:4学时实践考核日期: 考试地点:针灸推拿室 考试对象:2012级 考试方式:时间考试、操作
考试目的:掌握26种按摩手法、综合手法;掌握主要穴位位置、穴位针刺方法、留针、出针方法;掌握灸法的方法。考试方式:随机抽签考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单一手法抽签、综合手法抽签 第二部分:主要穴位抽签 第三部分:穴位灸法抽签
第二篇:针灸与推拿课稿
1.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使之产生温热或
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2.隔姜灸:用鲜生姜切0.5-1cm的姜片,针刺几个孔,放在灸穴上,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烧至患者
有灼痛感时拿起姜片,另换艾柱再灸。本法适于寒冷性疾病。
3.隔蒜灸:用鲜大蒜切0.1-0.5cm的蒜片,针刺几个孔,放在灸穴上,再将艾柱放在蒜片上点燃,烧至患
者有灼痛感时拿起蒜片,另换艾柱再灸。本法适于痈疽初起及毒虫咬伤等症。
4.隔盐灸:先用干净的食盐填平肚脐,再将艾柱放于盐上点燃,烧至患者有灼痛感时移除艾柱,另换艾柱
再灸。本法适于吐泻所致肢冷、脉伏,或中风脱证、肾虚尿频,有回阳救逆的效果。
5.隔饼灸:将各种温热药物,如附子,研末加辅料制成药饼,作为灸治衬垫物施灸。本法适用于顽固性疾
病及中风脱证。
6.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7.耳针疗法:耳穴是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是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刺激点。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
激耳穴的一种疗法。
8.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方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按摩。
9.推拿手法:用手或肢体的其它部位,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从而实现
其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称为~。熟练的手法技术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四大基
本要求,从而达到“深透”作用而又不损伤机体。
10.紧推慢移:行一指禅推法时,在拇指端或其螺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应缓
慢地循经或作直线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推动的速度一般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11.一指禅推法:用拇指端或指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前臂与腕部的协调摆动和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上的手法。
12.滚法:用手背近小指部分或小指、环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通过前臂的旋转摆
动,连同肘关节做屈伸外旋的连续动作,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的手法。
13.揉法:用掌或掌根,或大鱼际,或小鱼际,或手拇指面以及肘尖部等其他部位着力,固定于一定的穴位
或部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的手法。
14.推法:用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或小鱼际、肘面、肘后鹰嘴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缓慢地做
单方向直线推动的手法。
15.摩法:用掌面或食、中、无名指三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在皮肤做环形有节律地抚摸的手法。
16.擦法:用四指面、手掌掌面、大小鱼际部位附着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往返摩擦的手法。17.抹法:用双手或单手拇指面为着力部位,贴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做上下或左右轻轻的往返运动的手法。18.拿法:用拇指与其他手指指面,或拇指与食、中指两指为着力部位,对称用力,一紧一松,一拿一放,拿取一定穴位或部位的手法。
19.摇法:用一手握住或夹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或固定关节远端肢体,做缓和回旋转动的手法。20.扳法:用两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的手法。21.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
的综合症候群,多发于30-60岁的人,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2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退变或在外因作用下,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
出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1、灸法的主治作用
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使之产生温热或
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①疏风解表,温散寒邪
②温通经络,活血逐痹
③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④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⑤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2、灸法的适应证
适应证: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病症为主,如阳虚、气虚、痹症、痰饮、久泄、肢冷、预防保健
3、灸法的禁忌证
禁忌证:部位:颜面部、浅在血管部不宜瘢痕灸
机体状况:实证、热证、阴虚发热证不宜灸
人群:孕妇下腹部腰骶部不宜灸
4、拔罐疗法的作用
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
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①负压作用
②温热作用
③调节作用
④不同罐法的不同作用
或①通经活络 ②行气活血 ③消肿止痛 ④祛风散寒
5、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适用于肩背痛、腰腿痛、胃痛、咳嗽、痈疽初起等
选穴:①感冒、发烧、哮喘等肺部疾患——大椎、肺腧 ②胃肠疾患——脾腧、胃腧、天枢、气海、足三里
③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刺血拔罐
④疮疡——灵台穴或局部刺血拔罐
⑤风湿痹痛、落枕——局部拔罐
⑥妇科疾患——肝腧、脾腧、肾腧、八髎、关元
⑦痤疮——大椎刺络拔罐
⑧荨麻疹——神阙、血海、曲池或病变处拔罐
⑨中暑——大椎、委中等刺络放血
⑩高血压——曲池、委中、足三里、肝腧、心腧、肾腧
面瘫——面部局部拔罐
肥胖——中脘、天枢、局部
腰痛——肾腧、大肠腧、腰阳关、委中
6、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注意事项:选择肌肉丰厚处,吸力及时间不可过大,避免起泡,动作要稳、准、轻、快
禁忌证:①有出血倾向的不宜拔罐
②全身高度水肿不宜拔罐
③皮肤高度过敏及局部皮肤破损、溃烂、或有骨折、静脉曲张处不宜拔罐
④五官部位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
⑤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
⑥大血管、浅动脉及疤痕处不宜拔罐
⑦肌肉瘦削、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过多处不宜拔罐
7、耳针疗法的适应范围
①各种疼痛性病证
②各种炎症性病证
③一些功能紊乱性病证
④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证
⑤内分泌代谢性病证
⑥一部分传染性病证
⑦各种慢性病证
8、耳针疗法的选穴部位
①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病——胃(穴)②根据中医理论辨证选穴:如因肝开窍于目,故眼病——肝(穴)③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神经衰弱——皮质下(穴)④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神门(穴)——镇静、安神
9、耳穴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预防晕针
②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③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
④耳穴应轮流选用
10、常见疾病的耳穴选穴
头痛: 皮质下、神门、脑 失眠: 皮质下、神门、心
小儿厌食: 皮质下、神门、脾、胃、小肠、大肠 小儿遗尿: 皮质下、神门、肾、膀胱、尿道
小儿多动症:皮质下、神门、交感、枕、肝、心、肾、肾上腺 戒断综合征:皮质下、神门、交感、内分泌、口、肺 便秘: 皮质下、交感、大肠、直肠
呃逆: 神门、内分泌、肝、胃、贲门 假性近视: 皮质下、内分泌、脑干、肝、眼 肥胖: 皮质下、内分泌、胃、三焦
11、推拿的作用原理
①调理疏通经络: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就能引起局部经络反应,激发和调整经气,并通过经络影响
到所连属的脏腑、组织和功能活动,从而调理集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全
身疾病的效果,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
②促进气血运行 ③调整脏腑功能
④舒筋滑利关节:1.通过手法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祛淤,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新陈代谢 2.运用恰当的活动关节的手法松解黏连 3.应用整复手法纠正筋出槽、关节错缝
⑤增强抗病能力:1.通过刺激经络,直接激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同各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 3.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对抗邪气
12、推拿的适应证
①内科疾病:感冒、头痛、胃脘痛、便秘
②外科疾病:乳痈初期、褥疮、术后肠粘连
③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
④儿科疾病:脑瘫、肌性斜颈等
⑤骨伤科疾病:筋伤、扭挫伤、脱位等
⑥五官科疾病:颞颌关节紊乱、耳鸣等
13、推拿的禁忌证
①各种急性传染病:肝炎、结核
②各种感染性疾病: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③某些急性损伤:脑或中枢神经损伤,内脏搓裂伤、骨折早期、皮肤破裂
④诊断不明者:骨折,颈椎脱位、急性脊髓损伤 ⑤某些严重疾病:严重心脏病、肝病、恶性肿瘤 ⑥某些急腹症:胃、十二指肠穿孔 ⑦各种出血症:外伤出血、便血、尿血 ⑧烧伤、烫伤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⑨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⑩不能安静的精神病患者、年老体弱者、久病体虚、过饥过饱者、醉酒者
1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则、取穴、手法、基本操作
(一)诊断: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后突单侧型
(二)治则:舒筋活血,理筋整复,通经止痛
(三)取穴:夹脊、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绝骨、昆仑等
(四)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拔伸法、扳法。
(五)治疗方法:
1.循经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医生用滚法,按揉法于腰臀及患侧下肢部,反复操作3~5遍
2.点穴通经法:医者用双手拇指按揉患者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绝骨、昆仑、阿是穴,每穴0.5分钟
3.按压整复法:医者用左手掌叠放于右手背向下按压腰部,由轻到重,逐渐加压,然后放松,反
复操作数次
4.牵引复位法:病人俯卧位,一助手用双手拉住患者两腋处以固定肩部,另两名助手分别握住病
人双踝,令三助手做对抗牵引,以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医者双手叠掌放于
腰部向下按压,反复牵拉、按压3~5次
5.理筋整复法:病人侧卧位使患侧在上,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一手按住肩前,另一手或肘住部压
在臀部后上方,两手同时用力,做腰部斜扳法
6.通经康复法:最后医者用滚法或按揉法在患侧腰及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施治
(六)基本操作:
1.在患侧腰臀及下肢部施加以按法、揉法、滚法、拔弹法,重点刺激夹脊、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及肌肉紧张痉挛处。
2.在患者俯卧位施加纵向拔伸法,然后在患者腰部病变节段施以双手掌有节奏的按压法,同时可
适当施以下肢后伸拔法。3.在患者侧卧位施以斜扳法。
4.在患者腰腿痛区域施以滚法、按揉法、弹拨法,然后在腰部及腰骶部施以擦法,有透热为度。
15、颈椎病的治则、取穴、手法、基本操作
(一)诊断:病名:颈椎病,证型:神经根型
(二)治则: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三)取穴及部位:
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神门
部位可取斜方肌、冈上肌等。
(四)手法:
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捏法、拔伸法、旋转、搓法、抖法、擦法等。
(五)基本操作:
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用滚法、揉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患者上肢的肌肉约6~10分钟。2.拿、捏法、指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
3.按揉以上俞穴,“得气”为度。4.颈项部拔伸:
①医者站在患者背后,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向下用力,双手大拇指顶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其下颌部,并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旋转。
②嘱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作颈部左右旋转运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进行按揉。
5.拿肩井3~5次,然后以搓、揉法于患侧上肢施术各1~2遍结束治疗。
(一)诊断:病名:颈椎病,证型:椎动脉型
(二)治则: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三)取穴及部位:
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翳风、百会、太阳、神庭、四神聪、头维
部位可取斜方肌、冈上肌、后枕部、颞部、前额等。
(四)手法:
颈项部:滚法、揉法、按法、拿法及拔伸法
头面部:抹法、分推法、按揉法、扫散发、五指抓拿法
(五)基本操作:
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用滚法、揉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患者上肢的肌肉约6~10分钟。2.拿、捏法、指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
3.按揉以上俞穴,“得气”为度。
4.按揉风池、风府、翳风和一指禅推法于上述穴位及后脑枕部,活血化瘀,改善基底动脉供血。5.用拇指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在两颞部及前额部操作约2分钟,用力要轻柔。6.用扫散法操作1~2分钟。
7.用五指拿法拿头部五经3~5分钟。
8.拿肩井3~5次,然后以搓、揉法于患侧上肢施术各1~2遍结束治疗。
第三篇:针灸推拿英语
关于中医的谈话
(一)(P = 病人 D = 医生)
(P = patient D = doctor)医生:你好,史密斯先生。今天感觉如何?
D: Hello, Mr.Smith.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病人:好多了。谢谢!今天我可以坐直了。针灸的确很棒。
P: Much better, thank you!I can sit straight today.The acupuncture is really great.医生:不错。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针灸只不过是治疗像你的椎骨侧突疾病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D: Ye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TM)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It has a complete theory about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Acupuncture is on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treat diseases such as your pleurapophysis.病人:尽管如此,我的许多同事对中医还是有些不解。你能否多给我讲点?
P: All the same, many of my colleagues feel much puzzled about CTM.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more about it? 医生:没问题。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所致。而疾病的治疗就是阴阳的平衡。
D: Sure.According to CTM theory,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is the incoordi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s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m.病人:嗯,什么是阴阳?
P: Oh, what's Yin and Yang? 医生: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概念并代表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中医学运用阴阳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同时, 阴阳也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法则。
D: They are the two concepts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y represent the two contradictories in everything.In CTM theory, Yin and Yang are used to expla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henomena of the body.They are also the principles of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病人:那么你们中国医生是怎样用这一理论来给病人治病的呢?
P: Then how do you Chinese doctors treat your patients by using this theory? 医生:大体说来,中医有两种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D: Roughly speaking, there are two common ways of CTM curing diseases: drug therapy and non-drug therapy.病人:真有趣。你们通常都用什么药?
P: That's very interesting.What drugs do you often apply? 医生:至于药物治疗,中医常用草药、矿物质、动物药等。
D: As for drug therapy, traditional medicines are used such as herbs, mineral, animals, etc.病人:那非药物治疗呢?
P: And how about non-drug therapy? 医生: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按摩、拔火罐等。D: As for non-drug therapy, there ar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and cupping.病人:关于针灸和按摩,我略知一二。拔火罐是怎么回事?
P: I know a little about acupuncture and massage.What's cupping? 医生:拔火罐就是把一个真空的杯子放在皮肤上引起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通常,医生把一个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在杯子里一会儿以排出里面的空气使它成为一个真空杯,接着快速地把空杯子放在选定的皮肤上。
D: It is a treatment using a vacuum cup sucked firmly on the skin.Usually, the doctor fires an alcohol sponge and puts it inside the cup for a short while to make the cup a vacuum one, and then he places the vacuum cup instantly over the selected spot of the skin.病人:有效吗?
P: Is it effective? 医生:就像我们治疗你的病用的针灸一样有效。但是拔火罐特别适合痛症。
D: Just as effective as acupuncture which we are using to treat you.But cupping therapy is specially good for pains.病人:太绝妙了。
P: That's really fantastic.医生:实话告诉你,据资料统计,与西医相比,中医更擅长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D: To tell the truth,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et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viral infections, immune system, cardio-cerebrovascular system and nervous system without causing any side-effects compared with western medicine.病人:非常感谢!医生。我现在对中医的理解要好点了。
P: Thank you very much, Doctor!I've go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TM now.an I book an appointment for a foot massage? 我能预约做足底按摩吗? A I'd like a foot massage.A 我想做足底按摩。B Come this way, madam.B 女士,请这边来。
A No, sorry, not now.Can I book an appointment for a foot massage tomorrow? A 不,对不起,不是现在。我能预约明天做足底按摩吗?
B Certainly, madam.What time would you like? We're very busy in the morning.B 当然,女士。你想什么时间来?我们上午非常忙。A Well, how about 2pm? A 哦,下午2点怎么样?
B 2pm.Excellent.Now can I take your name? B 下午2点。很好。我能知道您的姓名吗?
Notes注释 You can book appointments face to face, for example, if you want a foot massage: Can I book an appointment for a foot massage? / Can I book an appointment for a foot massage? You can suggest a time: How about 2pm? / How about 2pm? 你可以面对面地进行预约,如果你想做足底按摩的话:Can I book an appointment for a foot massage? /我能预约做足底按摩吗?你还可以提出一个时间:How about 2pm? /下午2点怎么样? When making bookings with clients, you may want to indicate busy times: What time would you like? / What time would you like? / We're very busy in the morning./ We're very busy in the morning.当你和顾客进行预约时,你可能要指出忙碌的时间段:What time would you like? /你想什么时间来?/ We're very busy in the morning./我们上午非常忙。
Key phrases and sentences I'd like a foot massage.Come this way, madam.No, sorry, not now.Can I book an appointment for a foot massage tomorrow? Certainly, madam.What time would you like? We're very busy in the morning.Well, how about 2pm? 2pm.Excellent.Now can I take your name? 我想做足底按摩。
女士,请这边来。
不,对不起,不是现在。
我能预约明天做足底按摩吗?
当然,女士。你想什么时间来?我们上午非常忙。哦,下午2点怎么样? 下午2点。很好。
我能知道您的姓名吗?
A:Please point out the painful place with your finger.Is there any relation between the pain and the weather? B:Yes,the pain comes more intense when the weather is bad.And the pain comes intense when I walk too much.A:Have you eve had any trauma? B:Yes, I have.A:Does the pian become more intense at night? B:Yes, ti does.Just like a needle prick.Besides, the place that hurts often feels cold,too.A:Do you have the sensation of ants crawling over the painful part? B:Yes, I do.A:I'd like to treat you with acupuncture if you agree.B:By the way, does acupuncture hurt? A:Acupunture may cause just a little pain, but it also causes a certain feeling of numbness and distension.We'll try it every day for seven days.Will that be all right? B:Yes.Let's start today.1.您怎么不舒服了? What's your complaint? 2.我来给您把一下脉。Let me feel your pulse.3.我看一下您的舌头。Show me your tongue.4.您受过外伤吗?
Have you ever had any tauma? 5.疼痛和天气有关吗?
Is there any relation between the pain and the weather? 6.如果您同意,我想用针灸给您治疗。
I'd like to treat you with acupuncture if you agree.7.我捻针时您有什么感觉?
How do you feel when I rotate the needle? 8.针灸可能有点疼,还会使您感到有点麻木和发胀。
Acupunture may cause a little pian and a certain feeling of numbness and distention.9.针灸会有疗效,但需要长期治疗。
Acupunctue will have effect, but a prolonged treatment is needed.10.你得服用一些中草药。
You nee to take some Chinese herbs.11.您知道什么煎中药吗?
Do you know how to decoct Chinese herbs? 12.请付完这6剂药后再来找我。
Please come back to me after taking these 6 dosages.
第四篇:针灸推拿论文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06届针灸推拿专业(1)班 毕业论文集 ZTX01120姓名:×××
针刺、闪罐治疗面瘫30例疗效观察
作者:×××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专业××班
指导教师:×××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院××科
提要:目的:通过针刺与闪罐的治疗,观察面瘫的恢复。方法: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患者30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辩证施治,分别进行针刺,闪罐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6例,占总数的86.7%,显效3例,占10%,好转1例,占3.3%,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闪罐是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关键词:面瘫(中医);针刺;闪罐;综合疗法;疗效观察.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4年9月至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实习期间,积极配合临床指导老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在对30例面瘫患者的治疗上,以针刺闪罐为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宝鸡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均属周围性面瘫,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13/12岁,最大75岁,其中20~50岁患者13例,占总数的43.3%,病程最短者10小时,最长者18天;其中风寒证19例,占63.3%,风热证5例,寒热并见证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中枢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7天内达高峰,1周内就诊患者占大多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2.病情分析
2.1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19例,占63.3%;风热袭络者5例,占16.7%;寒热并见者6例,占20%。
2.2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
病。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2.2.1 风寒型: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克于面部经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侧面患侧面部肌肉痉挛且自觉发紧感,怕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 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感受风邪,经脉痹阻,郁而化热,气血失和不能濡养筋肉而致面瘫,发病前可有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及轻微外感等前驱症状,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之热象。
2.2.3 寒热并见证:系指寒热之邪同时或先后侵袭空虚之脉络而发病,面部表现为拘紧、疼痛、怕冷、抽搐等经寒证,同时伴有性急、口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证。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3.1.1 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主穴: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随证配穴:鼻唇沟变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额纹上部未出现,阳白透头临泣;皱眉不能或无力取攒竹;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颧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
3.1.2 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1.5~2寸不锈钢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
1.1 一般情况随之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红,为主。手法:平补平泻,风寒证以补法为主,风热证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分钟。加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间隔1天,一般2~4个疗程;但要注意的是:面瘫初期不宜带电,等5~7天病情稳定后带电,电针穴位组一般以阳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人中、承浆为主,可酌情选用1~2组。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风热证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远红外线照射,但必要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时间宜短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2 闪罐疗法
3.2.1 物品制备:二号玻璃火罐(罐口直径为3.5厘米)2~4个,棉球及95%的酒精100ML,持针钳1个,酒精灯1个。
3.2.2 操作方法:用持针钳夹棉球蘸少许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在瓶口一定要挤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着后烧伤患者皮肤),燃着后往玻璃罐里一闪火,马上扣在患者面颊所选的穴位上,即额头或鼻唇沟附近的纹头消失部。口往左歪,患侧在右颊;口向右歪,患侧在左颊。要顺序闪扣,如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每次扣上要马上起罐,再闪火扣罐再起罐,一般每穴位闪扣15~20下(夏季可减为10~15下)。若罐口热烫,可几个罐子交替轮换使用。操作完毕,用干净棉球擦净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
3.2.3 选取穴位: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等。以上四穴为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每次都用,每天上午闪拔1次。疗效标准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无任何后遗症。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复,活动欠灵活,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仍有轻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种原因失治误治,表情肌功能、肌力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留有永久性后遗症。治疗结果(见下表)1~20岁
N痊愈显效好转 无效 加重有效率612 90 2
0 0 1
0 0 0
0 0 0
100% 100% 100%
[1]
侧);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型)。按以上针、远红外线照射、闪罐治疗7天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14天,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出院后至笔者写稿时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讨论
7.1 病因分析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喝候》记载“偏口风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喎僻也……”。可见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入中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络),以致面部脉络受损,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本组中风寒证19例,占总数的63.3%,风热证仅占5例。由此可见,我们在面瘫病人的治疗与调护上,在以补法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风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另外要保持情志调畅,适当营养,则预后较好。
7.2 方义分析
7.2.1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此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祛风清热,改善局部症状,而且具有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内侵之功效,故可治疗面瘫。主穴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和颊肌神经末支有面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为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攒竹穴系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颊肿之效,临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阳、下关、合谷等穴具有加强主穴的作用。
7.2.2 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瘀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显瘀血,既能除风,又能扶正。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因此,深受患者的欢迎。通过连续闪罐,达到活血通经,扶正驱邪,恢复健康的目的[2]。
7.3结果分析 综观本组治疗结果,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但在预后方面,则青壮年的预后良好,这是由于青壮年正处于生命旺盛时期,机体内部正气充沛,正邪相争,正胜邪负,邪去病除,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相反,在五十岁以上的患者中预后则相对较差,这是由于患者年老体虚,机体内部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乏力,当邪气入侵时则正邪势均力敌或邪胜于正,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预后较差,体现了祖国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体会
8.1 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的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方案,以免耽误良好的治疗时机,尽量减2
20~50岁 12 50岁以上 12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55岁,检验员,于2004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一天前乘公交车时未关紧窗户而当风受凉,第二天晨起后洗脸时发现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饮食含颊,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院就诊,查:除上症外,BEII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玄紧,头颅CT检查无脑梗塞及脑出血。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左
少后遗症的问题。
8.2 中医方面,针刺结合闪罐不失为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搞模式化;在远红外线照射、闪罐、以至电疗仪的选择上也要酌情谨慎。
8.3 虽然目前我们在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上取得了良好满意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一些量化指标(如电针治疗仪的选择时机,闪罐、远红外线照射的适应症等方面)上,仍须继续进一步努力研究,以使我们的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更好的为人类医学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2): 27~28
[2] 胡熙明,宋祖敬.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1:25-28 致谢
本文收集资料及撰写过程中承蒙„„.的帮助,„„。
第五篇:2016针灸推拿试题
针灸推拿科测试题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阴经是指
A.六脏的经脉 B.六腑的经脉 C.督、带脉 D.循行胸腹经脉 E.循行背部经脉
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3.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4.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
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 5.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6.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7.三焦的下合穴在
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
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 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9.手三里位于
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
10.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1.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2.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3.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15.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1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18.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
A.至阳
B.至阴
C.会阳
D.肩井
E.昆仑 19.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20.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2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22.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2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24.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26.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27.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2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30.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二、简答题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包括按揉法、拿揉法、牵抖法。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活血止痛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为主。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
提插法、捻转法 ;
痢疾、吐泻
1.A 2.C 3.C 4.C 5.B 6.C 7.C
8.D 9.E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16.C 17.A 18.B 19.B 20.E 21.E 22.B 23.C 24.A 25.B
26.D 27.A 28.D 29.B 30.D
二、简答题
1.推拿的复合手法有哪些?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包括按揉法、拿揉法、牵抖法。强直性脊柱炎推拿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以和营通络活血止痛为主,后期以舒筋通络,滑利关节为主。2.针刺基本手法有哪些?隔盐灸可以治疗?
提插法、捻转法 ;
痢疾、吐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