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神秘的湘西和我学习民俗学的感想
浅谈神秘的湘西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湘西土家族女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素为湘、鄂、黔咽喉之地。包括吉首、泸溪、凤凰、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湘西饮食的味道,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借助特有气候条件,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自成一家。
湘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奇秀、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都齐全。例: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吉首夯苗族风情、天下第一漂、坐龙溪大峡谷、红石林、龙山火岩溶洞、里耶古镇、洗车河、矮寨大桥„
湘西人杰地灵,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远古的有中华苗族祖先蚩尤、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近现代政治家彭荩臣、军事家抗倭英雄彭冀南、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开国元帅贺龙、现当代作家沈从文、艺术家宋祖英、何继光、奥运冠军龙清泉、杨霞„可以说,湘西在土家族和苗族的历史里,在贺龙和吴八月的枪杆里,在沈从文和彭学明的作品里,在何继光和宋祖英的歌声里。身为湘西人我感到很自豪骄傲。
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犷、豪放、热烈。酒,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土家苗寨家家户户多有自己酿酒的习惯,酿制的多为甜酒、白酒。
白酒中以苗家的包谷烧、土家的高梁烧最好喝。夏天用凉水冲甜酒当水喝,用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水煮开泡糖馓和阴米再加蜂蜜当茶饮,充饥暖身。平日劳动归来,没有下酒菜也要喝一两碗包谷烧或高粱烧解乏。家中来了客人,甜酒、白酒亦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年、节,接亲嫁女,红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动,酒的作用便更显得重要了。所以,在我们那里一般的孩子都是喝酒的能手,可以说我们是含着酒“提”子长大的。
酸辣,也是我们土家苗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味道。在湘西,不论在土家山寨,还是苗族村落,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那是腌制酸菜的工具。湘西的酸菜,腌制时间比较长的,如大头酸、酸辣子、酸鱼等等,腌制时间比较短,如醋萝卜、豆夹酸等等,一般一至数日而已。在我们那里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的说法。在家里,家家种有辣椒地,户户备有酸菜坛子。
腊味在湘西味道中份量很重。腊味出自熏制。听我们老一辈的说因为从前湘西的腊味制作都集中在腊月,所以冠之以“腊”。进了冬月,在冬至后立春前,天气转到很冷,家家户户将喂了一年的年猪宰杀,出去春节期间需要食用的外,将余下的猪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块,擦抹盐椒粉后,将其装入大缸腌渍,让盐椒充分溶粘在肉条上。七八天后将腌渍好的肉条悬挂在火堂熏烘。经过数月的熏烘后,肥肉变成亮晶晶的深色,精肉红色,此时可下架食用或贮藏。一是将熏烘好的肉条藏在谷堆或谷壳中。二是藏入锯木屑中。三是挂在通风干燥的壁板上。四是用稻草包裹放在干燥处。湘西腊肉,在现今既是一份骄傲的美食,也是酸痛的记忆。因为以往的我们经济落后,十分贫穷。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也吃不上几顿肉。到了春节时,才一年辛苦喂养出来的大肥猪宰杀熏制成腊肉,用应不时之需。此外,腊舌子、腊猪蹄、腊乳猪更加味道醇美。现今,鱼、蛇、狗等等,皆可熏制腊味。
由于是少数民族,有很多当地的风土民情。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长方形。房屋建筑材料多以木,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赶年,比汉族提起那一天过年,月大过29,月小过29。土家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很事,大家帮忙。逢年过年到土家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的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和蜂蜜,双手捧给客人。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调整发展思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最后,也是很多同学知道我是湘西的,问我的问题(湘西赶尸)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民俗。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尽管“湘西赶尸”从没有得到科学验证,也并没有亲眼证实,但是却成为很过惊悚电源的原型,从此广为人知。例如:僵尸家族、僵尸叔叔„
我的感想:
上完一学期的民俗学了,觉得民俗和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即使人们看不到民俗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可是它却对我们日常生活交往起到一乐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民俗,即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民俗风情。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使存在着历史留下来的糟粕,可是那些习俗都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任何民俗文化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语言、心理,具有不成文法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每一次上课,都是跟着老师的脚步去领会原来的文化底蕴,由于各个民族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了解。我希望凭借着文科生的优势,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一步的探索那些文化。
第二篇:我学习民俗学的感想[模版]
我学习民俗学的感想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湘西苗族女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素为湘、鄂、黔咽喉之地。包括吉首、泸溪、凤凰、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 的唯一地区。湘西饮食的味道,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借助特有气候条件,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自成一家。湘西人杰地灵,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远古的有中华苗族祖先蚩尤、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近现代政治家彭荩臣、军事家抗倭英雄彭冀南、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开国元帅贺龙、现当代作家沈从文、艺术家宋祖英、何继光、奥运冠军龙清泉、杨霞„可以说,湘西在土家族和苗族的历史里,在贺龙和吴八月的枪杆里,在沈从文和彭学明的作品里,在何继光和宋祖英的歌声里。身为湘西人我感到很自豪骄傲。
第三篇:民俗学的学习总结
民俗学的学习总结
姓名:吴宝全 班级:计算机2班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 11级 学号:20110864232
民俗学的学习总结
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一、学习情况
这学期选修选选到了《民俗学》,每星期一次课的民俗学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民俗学的神秘和老师讲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我感觉民俗学是一门非常让人感兴趣的学科,可以了解各地各种风俗习惯。
民俗学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俗的定义、物质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信仰民俗等五大内容。
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文化模式,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
物质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服饰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耕、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交通民俗是历代人民关于交通工具和运输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服饰民俗是人类关于服饰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工匠民俗是历代工匠们在工艺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民俗;商业民俗是在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交易习俗。
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人生礼仪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岁时节日民俗,我知道了中国岁时节日发展得五个阶段,大致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孕育期、秦汉时期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融合期、宋代至清代的丰满期以及民国以来的转型期。并了解了许多之前不了解的节日,如彝族的摸奶节、壮族的蛙婆节等节日。
中国节日民俗的功能:具有塑造民族性格的功能;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功能;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具有进行道德文化教育的功能;具有促进经济贸易活动的功能;具有促进文体娱乐活动的功能;具有延续民族历史的功能。
社会组织民俗:是指那些产生并服务于民间的、具有某种稳定传承特征的民间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大体可分为血缘型社会组织,如氏族、家族;地缘型社会组织,如村落、部落;业缘型社会组织,如民间的行会、社火组织等等。血缘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血缘与姻缘关系构成的,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组织。
信仰民俗:包括信仰、巫术、禁忌、占卜、预兆等多方面内容。信仰民俗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常常依附于生产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等诸多民俗事项之中,与这些民俗事项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信仰的产生与盛行,既是先民精神上的需要,也是他们情感上的需要。首先,信仰可以使人对群体产生皈依感。其次,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其三,信仰可以给人以强有力的安定感。信仰被赋予永恒,并将永久存在。
二、学习收获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跟着课堂的深入了解对民俗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国家还存在着那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各个民族,各有各的特殊文化。民俗学有如下几大特点:
1.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比如服饰的民俗习惯,各民族各有特点,如苗族服饰、侗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汉族服饰等都各有各自的特点;又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2.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如业缘组织就是因行业内外各种不正当竞争加剧,严重地影响了商业秩序,为平易市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就需要在诸行业内部建立起必要的协调机构.3.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如传统岁时节日的日期确定与远古历法有关,在农耕民族中,岁时节日的日期确定与农耕文化,特别是与农耕文化中的信仰民俗具有密切关系。
4.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娱乐等一系列的活动。
每一次上课,总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去领略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化底蕴,各民族有不同的,各个国家也相对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去了解,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过,这一学期的课,多多少少让我了解到了一些知识。更有信心的让我去探索那些存在的文化。
三、存在的困惑
还没有上过课之前,我认为民俗学只是关于一些传统节日的学科。现在我知道民俗学核心概念——“民俗”的内涵在被人为的扩大,致使人们误认为什么都是民俗,民俗无所不包。同时,民俗学学科的外延也在膨胀,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分支学科。我们应该怎么区分什么是民俗学,什么不是民俗学。而且民俗学包含的太多,我们该怎么更好的学习民俗学,有层次、清晰、系统的学习民俗学。
第四篇:民俗学的学习总结
民俗学的学习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随着课堂的深入了解,我对民俗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国家中存在着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极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民俗学的概念的变更基于不同时期对于“民”和“俗”的认识以及所占据的理论依据。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一、学习情况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了解了民俗的基本概念。首先我理解了民俗的三个角度,即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民俗学、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民俗链地缘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其次,我也了解了民俗的表层特征(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以及深层结构(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同时,民俗又可分类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在第二章中,主要讲的是物质民俗,即物质生产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服饰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其中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耕民俗,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地域性与季节性、功利性、技艺性、保守性与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狩猎生产具有以下五大特征:狩猎工具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狩猎对象采取了主动性的猎取;
2、人们采取了集体围猎的形式;
3、人们创始了捕猎方法和技巧;
4、火在围猎、熟食兽肉方面的广泛应用;
5、形成狩猎习俗中见者有份的传统。饮食民俗经历了自然饮食状态、熟食、烹调和多元融合四个阶段的发展。居住民俗经过了初创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在居住类型上,有洞穴居、干栏式建筑、帐篷或移动式居所、上栋下宇式建筑等。居住民俗的表现有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交通民俗是历代人民关于交通工具和运输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拂尘、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工匠民俗是历代工匠们在工艺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民俗。商业民俗是在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交易习俗。
第三章是以社会生活民俗为主展开的教学。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了诞生仪礼民俗、婚姻仪礼等。
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组织民俗。可分为血缘型社会组织、地缘型社会组织、业缘型社会组织。
第五章讲的是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又被称为“精神民俗”和“心理民俗”。信仰的产生与盛行,既是先民精神上的需要,也是他们情感上的需要。首先,信仰可以使人对群体产生皈依感;其次,信仰可以给人以安;其三,信仰可以给人以强有力的安定感。
二、学习收获
每一次上课,总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去领略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化底蕴,各民族有不同的,各个国家也相对的存在不同的文化,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去了解,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过,这一学期的课,多多少少让我了解到了一些知识。更有信心的让我去探索那些存在的文化。
从最开始的农耕民俗开始,我就对民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于农民的耕作工具,我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感,如果有机会我很想从现实中去了解他们是如何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的。饮食民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其中还有很多详细的内容课程还没有涉及到,我利用了课余时间查阅了资料,对其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个人很喜欢洞穴居、干栏式建筑。其具有风朴的特点。居于洞穴居、干栏式建筑之中,可以享受别具一格的韵味,感受人民之间最淳朴的感情。
关于人生仪礼民俗,自己曾经陪同亲人到过寺庙祈福,对于求子习俗之类并不见陌生。虽然这是一种迷信,但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它既是人们的精神依靠,也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演变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尽管我并不相信求神之说,我还是会带着一种尊重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类习俗与文化。就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在16岁的时候就接受过成年礼,当时父母在家中大摆筵席,所有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那时并不懂这是一场成年礼,只知道是民间的习俗,上了民俗学这个选修后,我才渐渐理解了这种习俗的意义。曾也参加过很多场别人的婚礼,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细节,比如“纳采”、“问名”、“纳吉”等名词,我并无法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听过老师的讲课后我对这些词 才有了一定的概念。„„
学到的还有很多,感觉民俗学让我收获很多。我逐渐热爱民俗学,选修是一段时间的,学习是一生的。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我有没有机会再学习相关的课程,我依然会自己找一些相关书籍,继续了解探索这些存在于民间的民俗与文化。
三、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在民俗学的学习过程中,我存在着许多困惑。比如,我无法理解民间的算命,以及算生辰八字。算命先生是如何进行测算的呢?为什么有一些人能够算得如此精准?难道这真的是一种科学的算法吗?具有可信度吗?而如何根据两个人的生辰八字计算两个人是否会相冲?其间又有何依据呢?在婚俗中,回门为什么是在婚后第三天呢?这是一种由习惯演变成的风俗还是有特定的意义呢?
还有很多类似的疑惑,我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得到解答。
第五篇:关于湘西古老神秘葬礼的调查(彭芙蓉)
关于湘西古老神秘葬礼的调查
怀化学院预科部09级四班
彭芙蓉 2010年5月15日
摘 要
湘西土家族葬礼习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事象,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又有对处理死者的信仰。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后而歌,叫啸以兴哀,不过,民族历史的悠久,民族杂居的融合,使土家族的葬俗不断发生演变,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悼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唱丧歌来哀悼死者,慰籍生者。同各民族 一样,它是人生礼仪的最终‚告别仪式‛,从丧仪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土家族人的心理世界。
关键词
土家族;葬礼习俗;吊唁; 绕棺;跳丧;唱丧歌; 送葬; 捉魂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居住的人们多数是土家族、苗族,同时也混合着一些其他民族。这里有着很多古老神秘的东西,湘西的葬礼就是一个古老神秘的风俗。
一、葬礼的主要形式
火葬,唐代樊绰《蛮书》云:‚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过去土家族多行火葬。有些地方志称:土民有‚停丧火化等恶习‛。1973年,湘西州文物考古队在保靖县四方城发现元代‚骨灰葬‛土墓一座。
岩墓葬,唐代张孺在《朝野佥载》日:‚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岩凿龛以葬之‛。同治《保靖县志》载:‚仙人木,在县北乳香岩河岸,绝壁上洞口横有木箱一个,名日‘仙人木’。‛
《永顺县志》亦云:‚仙仁棺在南谓州,悬棺石壁,不知年代‛。光绪《龙山县志》、《古丈坪厅志》、《湖南通志》,对酉水流域的岩墓葬都有类似记载。酉水流域已经清理的岩墓葬就有20多座。在南渭州岩墓中出土‚崇宁重宝‛、‚天圣元宝‛两枚宋钱,表明岩墓相当一部分是宋以后所葬。
土葬,是丧葬的主要形式。如今皆从土葬。
丧俗,‚土人信鬼巫‛,‚死者环尸哭泣且歌,终日即葬,无丧服‛,这是古风。土家人死后,长子或长女到水井边敬神,取回一竹筒水为死者洗尸,然后穿寿衣,腰上捆一支白线(一岁一根),把棺材放在堂屋正中,棺内撒火灰,铺皮纸,方才人殓。停枢一般是三、五、七、九单日。其间要请土老司开路念经做道场。正亲戚送猪头和钱纸,叫‚烧猪头香‛;一般亲友,要吃‚烧香酒‛。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吊唁亡人。葬前一天为‚大葬日‛,杀猪宰羊作祭奠,晚上唱‚孝歌‛,通宵达旦。送葬时土老司沿路丢‚买路钱‛。安葬时土老司在井内用米画八卦,洒雄黄酒,棺材入坑,孝子先挖三锄,然后众人堆土搬岩砌墓放鞭炮。安葬完毕,死者亲属还要向新坟连续送三夜火把,‚三朝‛后堆坟,摆设酒肉‚招魂‛
二、葬礼的基本形式
湘西土家族的葬礼,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一)祭奠:寄托哀思
1、洗澡穿衣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准备好寿衣、寿鞋。人死后,要给亡者进行洗澡,洗澡主要就是洗额头、手心、脚心、胸口, 各洗三下,并不是像我们活人那样洗澡。再就是给亡者穿寿衣,寿衣一共分有三件,白、红、黑色。穿寿衣也是有讲究的,第一件,应是要穿白色的寿衣、寿裤,第二件穿红色的,黑色的则是穿在最外面的。据老人说,白色的寿衣寿裤是为亡者准备在阴间夏天穿的,红色的准备是春天、秋天穿的,黑色的则是冬天穿的。再者就是要穿上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还要梳头打扮一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就不让他认祖归宗。亲属给死者洗澡,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
2、破血盆、破地狱
‚血盆‛是一种象征性的瓦盆,男人死后破地狱,女人死后破血盆。意思是女人成人后,每月带有血腥,生儿育女更是如此,水洗对水神不恭,太阳晒对太阳和老天不敬,犯下罪孽,因此到阴间一定会坐水牢。为此在死者前行时,为他向神灵开罪,祈求神灵宽宥死者,为死者求情,以便更好的为死者超度。长子或长女拿一个瓦盆高举,重重地向屋前路口的石头上摔下,着地破的同时抬头向老天讲一声‚天啦‛就可以了。
3、开路朝房
亲人在房里过世,尸体已经到了灵堂,按土老司的说法,必须把魂魄也请到灵堂。一番敲敲打打,孝子跪跪拜拜,通过炮火,一路护送。虽然短短的距离,沿途点满蜡烛,给魂魄照明,纸钱引路,锣鼓开道。
4、入殓
开路朝房后,给亡者举行开光明和抿目。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同时,亲人还要在亡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或银的东西,这叫做‚含口钱‛。亡者放入棺材里之前,往棺材内先撒火灰,铺纸铜钱,方才入殓,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让亡者右手拿一条手绢儿,左手拿一枝桃树枝。听老人说,手绢儿和桃枝是为了亡者在去阴间路上擦汗、赶野兽的,再脚边点上清油灯。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
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 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5、布臵灵堂
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
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6、家祭
家祭活动,可长可短,全看主人的意思。简短一点的,也要两个多小时,如果是全堂家祭,可到天亮。全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告祖‛。道士在灵堂里引路,一路吆喝,一路敲打,孝子一路跪拜,意为告诉祖先,亲人来临,请祖先原谅后人,宽宥后人的过失,祈请接纳新的成员,得到祖先的认可,然后相送。二是相送的过程非常复杂,俗语曰‚穿魂‛,孝子披麻戴孝,手握哭丧棒,头戴阳冠,长子手捧灵位牌子,次子手捧遗像,由东街上,到西街下,一路喊魂,一路相送,一路跪拜。伴有一路敲打,一路说唱,孝子背上还背有篾织的人身,并且人身不准掉下来,否则视为对先人不恭。)由于路途遥远,泥泞曲折,所以时时曲折前行,时慢时快。慢时跪步前行,快时小跑前进,在灵堂兜圈子。送完后是‚惜别‛,表达孝子依依惜别之情,祈求祖先保佑后人,福荫子孙。
7、吊唁仪式
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丧家要在大门口设臵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亡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亡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土家人办丧事戴孝帕是有规定的,直系亲属戴的孝帕是用一长根布缝成的尖尖的帽子,戴着直接披下来的,一般客人就戴的是短点的,直接在头上围成一个圈戴着,孝帕还有长短之分,越长,就证明此人与死者关系越密切。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亡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亡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亡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8、绕棺、跳丧、唱丧歌
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廉‛,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与‚哭嫁‛不同,土家人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送亡人‛,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 的生死观。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中,请土老司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烛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并用小竹篓遮着;土老司将法咒一念,召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远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之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
唱丧歌,半夜以后进行绕棺、散花后的活动。丧歌的曲调有‚撒尔嗬‛,‚叫歌‛、‚遥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灵的,有赞美爱心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司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一坟棺材。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把‚跳丧‛当作情谊象征,说‚把不起来耙送不起针,跳一夜丧鼓送人情‛。
9、开馆
开馆就是打开棺材,让亲人见亡者最后一面,属性和亡者相冲突的不能见,因为道士说看了对对方都不好,这也是一种风俗吧。亲人们看是可叫唤亡者,可和他讲话,老人说,这时候亡者什么都听得见就是不能说话,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植物人一样。一般亲人都会讲一些让亡者安心走的话。听别人说,有的亡者会在这时长长舒一口气。然
后,就会把棺材死死钉牢,叫封馆。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开馆仪式非常隆重。还有解结仪式,就是亲人和亡者脱离关系的仪式,土老司用一穿有很多铜钱的长长地绳子打一活结,让亡者的直系亲属一个个拉开活结,并在拉时叫一声亡者(按辈分叫),随后就要豪声大哭,老人说这时是最痛苦、最感人的时刻,因为哪位拉了绳子就说明你和亡者脱离了关系,就像亡者喝了孟婆汤,走上奈何桥一样的意思吧。一般这时,在场的每一人都会被孝子的哭声感动,流下眼泪。这是在出殡的前一个晚上,随后孝子们就会去休息,为明天的出殡做准备,后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唱丧歌。
(二)送灵:泪撒送灵路
1、出柩
在鸡叫二篇以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来到灵堂。力气小的人有的拿着火把为人们照路,有的放鞭炮;力气大的人,就围在棺材旁,用手抬棺材。道士一声‚起‛,在一片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孝子的哭喊声中,棺材慢慢的抬出灵堂,在离灵堂不远的土地(土地神)屋边放好。又是一片孝子的沉痛的哭喊声。哭喊声渐渐的稀少了,孝子们被劝住了,只有亡者的女儿和侄女一直守住棺材边,到天亮。
2、绑丧杠
天亮后,由负责抬丧的很内行的人,用竹篾、稻草、竹棒、木头抬杠等,绑成轿状。木头有两根主杠,很粗,大小相等,在棺材的两侧,并从箍在棺材的两个竹篾圈中穿过。两根横杠在主杠的两端,都用竹篾绑在主杠上;每跟横杠上还有两个连环圈,分别套着两根小木
棒,俗称‚子杠‛,共有前后四根‚子杠‛,供八个人抬。
3、送葬
这是丧葬最隆重的一环。道士受里拿者公鸡,口里念着咒语,将公鸡的鸡冠咬破,鸡血滴在棺材上。在亲友的哭声震天,鞭炮齐鸣时,锣鼓喧天。土家人送葬,棺前必须一人丢钱纸于送殡的路上,谓之丢‚买路钱‛,相传送殡上山,沿途有饿鬼阻路,故丢钱纸于路途,施舍于众饿鬼。路途中,棺材不能停下,更不能靠地,所以,出殡时,往往需要较多的男子轮流抬丧。抬丧,另一方面,抬棺材的人还抬着死者在棺材里不停地抖动,俗话说是死者不愿意走,孝子必须下跪,请求死者不要这样子;一般出殡一次,孝子要下跪达十次之多。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孝子前面带路,上山时,各路亲戚的乐队一起敲响,各路亲友的鞭炮一起点燃,孝子在前面由人掺扶着退步缓缓前行,众人把灵柩抬上山,放在墓穴里,孝子就一一向前来送葬抬丧的人跪着作揖。孝子此时是很伤心的时刻,往往在短短的路途中,想起亲人的点点滴滴,不觉伤心欲绝。往往主事的会安排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掺扶,有些甚至跪在地上不肯走,完全事被人牵拉上坟山的。
4、埋葬
等灵柩到了山上,放在墓穴里,亲友就会自动散去,有专人负责掩埋。在挖好的墓穴里,道士用雄黄和朱砂画八卦,然后将棺材移到墓穴里,这时男的孝子拿着挖锄,从棺材的小端跪者往另一头走,到另一头以后,用锄头用力挖三下,如果有几个孝子,几个孝子都得挖
看谁挖得多。然后,土老司将包的米(开始用来架罗盘)散往每一个孝子,孝子则用孝衣接着,那个孝子接到的米多,预兆死人留给后人的禄多。埋葬仪式完备,其他人七手八脚地把棺材掩埋,将坟墓前方和两侧用石头砌好,有半人高,正前方用比较方正的石头砌个小洞,用于后人缝年过节给死人烧香纸。土家人死后,后代为了不忘记祖先,除了在家中设立牌位,还会在祖先死去后不久的日子里为祖先立牌,当然,这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碑文内容可记载亡人生平,可记载死者相关亲属等……最后,在一阵鞭炮声中结束埋葬的程序。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5、捉魂仪式
安葬完毕后,亡者家属们,要向新坟连送三夜火把。听老人说,安葬几天过后(具体哪一天,道士们会掐指算出日期告诉亲属的),亡者的魂魄要回家一趟,一是看亲人最后一面,二是拿一些自己的东西,这叫着‚回煞‛。这天晚上,属性和亡者相冲的亲属不能呆在家里过夜,那天晚上家里也会有很大的动静,比如:门自然开了(也许是风吹开的);听见有开门声音,但出去看门又是关着的,还有听见亡者在世时的动作声音,像咳嗽声、笑声等等(也许是人的心理作用)。第二天早上亡者的家属们要带上酒和'刀头肉'到新坟上'捉魂',将蜘
蛛和其他小虫捉来放进纸筒内封好,拿回家供神龛上,表示亡人已到家神龛上,同历代祖先们一起生活了。七天后,火化烧掉。
6、化缟裥、化屋
怕亡者来到阴间没有房屋,孝子为亲人准备纸做的房子,和亡者身前穿过的衣物鞋子毛巾等,聚在一起,摆放整齐,加上一把纸伞(备出远门之用)。在道士等的协助之下,亲友和孝子一起在捉魂那天拿到新坟点燃火化。燃烧的时候,孝子要不停的呼唤:‚XX,来领衣服啊!来领房子啊!‛如果有物件没有烧完,亲人是领不到的,所以必须全部烧成灰烬。
一场丧礼才算是真正结束了。这就是湘西既古老又神秘的葬礼!
三、葬礼文化蕴含
丧葬礼俗是民俗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是活在人们心中的制度与仪式。土家族历史上有过火葬、悬棺葬等葬式,但在明代设臵土司以后特别是在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式,佛、道对当地民间信仰的影响,风水观念的引入,使本地的葬俗多已汉化,唯其歌舞伴亡的风俗至今留存,体现了民俗的稳定性。民俗有教化、规范、调节等功能,能对社会起到一种‚软控‛,是一种无形中的深层控制,能约束、教育民众,保持社会稳定,增加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调剂民众日常生活。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及歌词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容,葬礼上每个仪式、每句歌词都代表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上家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追求。土家族人对生命的达观认识,对祖先及其灵魂的虔诚崇拜,把丧场变成传承文化的课
堂,变成歌舞娱乐的场所的独特方式,折射了其乐观、忠诚、进取、开放的民族精神。
四、关于土家族葬礼文化的总结
1、对湘西葬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持久的时空形态,其传统性因素必然得到承继和传播。建议如下:
①、录制传统丧葬习俗全过程的电影作品,抓紧时间组织对具有跳丧、绕棺等特殊技能活动的老人的访谈,并作相应的作品搜集整理。
②、针对现代丧葬习俗中有关攀比之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达到丧事简办的目的。
③、根据土家族传统丧葬习俗,建立一个包括传统习俗全过程的少数民族殡仪馆,其活动的统程可由相关负责人负责。同时,活动中的如跳丧,绕棺等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仪式活动,可由负责人培训更多的有益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对此有特殊爱好的,组成专门队伍。
2、对湘西葬礼文化的建议
湘西葬礼中有些东西迷信成分太过于浓烈,让人们的迷信思想应要慢慢的纠正过来,对一些自然现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正确的对待。
参考文献
[1]唐代樊绰.《蛮书》 [2] 唐代张孺.《朝野佥载》 [3] 《保靖县志》 [4]《永顺县志》 [5] 《龙山县志》 [6]《古丈坪厅志》 [7]《湖南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