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2 07:2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 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

1.前言

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2.适用专业范围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 3.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4年测评和修订一次。4.培养规格

4.1素质要求

本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执着精神。在学习态度上应该勤奋努力,并且具有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视野上应该比较开放,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在学习道德上应该维护真善美的艺术品格,拒绝违背诚信的行为。

4.2能力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通过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培养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在演出、观摩、研讨、讲座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养。

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对艺术作品的品位与质量、学术成果的是非与价值等形成基本的鉴别能力;对艺术发展的状况与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对比自身学习的目的、方法、成效、方向等进行自觉的借鉴与判断。

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把课堂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转化运用其中获得的知识;在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现创造性的思维,并积极进行创新尝试;能够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总结,并通过文字、话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

4.3知识要求

舞蹈表演在舞蹈类专业中对舞蹈技能的要求是最高的,并且需要培养学生对表演实践全面而深入的体悟。因此本专业首先需要掌握在舞蹈表演方面所必需的基本舞蹈技能,在此基础上丰富表演方法与经验,并掌握舞台表演所需的综合性素养。其次本专业需要在技能性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表演所需的人文素养,除了尽量获取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与文化知识,也需要获取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跨艺术门类的知识,并适度延展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本专业需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丰富阅历。最后,本专业还应该通过训练和表演实践,学习、总结并掌握舞蹈的专业教学方法和相关应用理论。

4.4培养年限与学分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制一般为4年,可实行3-5年的弹性学制,建议总学分在180-200。对达到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方向并制定学分要求。5.课程体系 5.1总体框架

舞蹈表演以舞台表演活动为教学中心,需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课程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应兼顾学生全面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可建设发展内容丰富多样、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院校特色的通识和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应开展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非课堂教学),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计划。

5.2 课程设置 5.2.1课堂教学环节 5.2.1.1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指文学、艺术概论、音乐、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的文化理论与综合素养课程,以及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

5.2.1.2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舞蹈史类课程(如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舞蹈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概论、舞蹈语言学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等。目录外特色专业另有基础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5.2.1.3专业课程

包括基本功训练课程(芭蕾、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身体技能训练课程)、舞蹈风格性训练课程(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国际标准舞等不同风格舞种训练课程)、剧目与排练课程、舞台表演理论、舞蹈专业教学法等。以上专业课程可根据不同表演方向有所侧重。以上目录外特设专业另有专业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注:由于舞蹈专业在课程中已经包括了大量身体机能训练,因此建议取消体育课程。)

5.2.2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类教学内容,是舞蹈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环节,包括排练、表演、采风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实习实训。

5.2.3 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成果要求

根据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毕业考核应该分为作品和论文两个部分,既考察学生艺术表现的能力,也考察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考核以表演作品为主,论文为辅。鼓励论文的写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尤其鼓励论文结合自身的表演作品进行写作。5.2.3.1毕业作品要求:

毕业舞蹈作品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成效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舞台创造与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检验。舞蹈作品须由学生独立表演完成,应具有完整性,能反映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水平。

5.2.3.2论文要求: 选题: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在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范围的限定性:学位论文不能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课题,必须限定在所学专业范围之内,可以涉及一定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内容或进行跨专业的比较研究。

第二,内容的准确性:论文应建立在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基础上,选题应注意结合本人的实践经历与基础。

第三,操作的可行性:选题时应综合考虑本科生的编创实践与学术水平,以及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方面的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性。

写作和答辩:

第一,论文写作应有导师检查进展情况,并进行写作指导。导师论文的指导必须是具体的、有阶段性的,并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论文写作应满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根据舞蹈编导专业的特点,论文可以是创作体会、作品阐释等贴近实践的内容,在写作字数上可控制在3000-5000字左右。

第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安排答辩或宣讲环节,综合考察论文写作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师资队伍

6.1师资队伍结构 舞蹈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考虑舞蹈学教学的特点,最低师生比为1:8。

舞蹈表演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30%;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重点综合性院校应略高于此比例。另可根据专业需要聘请特殊表演人才通过审核程序后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

6.2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6.2.1教师背景:

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其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系统掌握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要有必要的身体示范能力,并具有成熟的舞蹈表演实践经验。

6.2.2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修养和创新精神,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能提出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创新问题,并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耐心听取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6.2.3教师发展规划: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以追踪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应重视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舞蹈表演专业教师尤其需要机会进行教学、演出实践与观摩。

7.教学条件

满足舞蹈艺术教育需求,各项设施完善的校园环境;积极乐观,鼓励创新的具有艺术开放氛围的学习环境;运转有效,体系完善的行政管理环境。

7.1基本教学设施:

舞蹈专业教室:足够面积与层高的空间(面积不低于120平米、层高不低于3.5米);舞蹈专用地板、地胶;专用把杆和镜子;多媒体基本设备;舞蹈伴奏用钢琴;适合舞蹈训练的恒温设施。

文化课教室:具有多媒体视频设备并且满足文化课教学需求的教室。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7.2特殊教学设施:

应该有满足学生舞台实践基本需求的展示空间(剧场、黑匣子、展演教室等)。

学校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的舞蹈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等,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7.3实践基地建设:

与舞蹈专业剧团、院校、剧场等建立艺术实践的联系,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7.4教学经费:

除了日常教学经费,需要将艺术实践的经费,如演出、创作等经费纳入预算。

7.5教学质量监控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7.5.1生源质量:

舞蹈表演专业在身体技能方面要求较严格,应该通过专业考试确保达到舞蹈表演基本要求的合格生源。在此基础上保证招生环节的公平选拔,并制定特殊表演人才的遴选机制。

7.5.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培养方案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教学对象受益的公平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性;多样化教学的全面性,以充分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舞蹈表演培养的是具有舞台表现能力的表演人才,要适度控制授课班级规模。其特点一是课堂学时量大,主要是身体训练类课程需要大量的接触性教学。这就造成舞蹈表演专业的课堂学时数远远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在控制课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体系的整体均衡问题很重要。二是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调节复杂多变。艺术实践是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必需手段,舞蹈表演的参与性实践和集体性实践比例很高,往往和课堂教学发生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三是在高强度的身体训练之外,要注意舞台经验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7.5.3教学结果:

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作为以身体表达的艺术门类,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以现场展示评价为主,并且具有主观尺度较大和描述性评价的特点,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衡量。由于舞蹈专业训练的持续性,要将教学评价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单一的最终考试成绩评价。

教学结果的衡量应包括以下指标:技能水平——学生掌握舞蹈的身体机能水平与艺术表现水平;知识程度——学生获取舞蹈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程度;创造能力——学生独立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行为表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道德规范等价值观的体现。

8.名词释义:

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反映学科前沿,深化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关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公共基础课:国家规定及学校自设的文化与思政课程 通识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课程

实践课程:创作、排练、论文、实习等实践类课程

第二篇:生态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生态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生态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本质与内在规律的科学。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学具有核心战略意义和地位。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资源和粮食短缺等许多新的危机和挑战。控制和解决这些危机,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高度关注,使生态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学教育和研究也因此而得到蓬勃发展。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人类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目前,生态学已成为全世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专业之一。

生态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城乡建设等众多领域。按照研究对象的类型、层次结构和尺度关系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的不同,生态学可以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方向领域。此外,由于生态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计算生态学等方向领域。在应用方面生态学还可以有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设计与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等方向领域。总之,生态学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多学科交叉、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等,在生态学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趋势。

现代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学科交叉明显等特点。生态过程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高级的、复杂的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地学和人文科学等都会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态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与生态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态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态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由此可见,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4生态学

3.培养目标

3.1.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生态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并能够在生态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学校制订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应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在充分调研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按照国家战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追踪,建立定期评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相符程度的机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4.培养规格

4.1.学制 四年

4.2.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毕业总学分要求:一般为140-160学分(含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学分)。4.4.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执行。4.4.2.业务方面:

(1)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2)掌握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3)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同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初步的外语交流及科技写作能力。

(5)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从事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管理的能力;

(6)了解国内外生态学理论发展和应用前景及有关国家生态学发展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8)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各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行业发展和地域生态特点,在以上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相应的知识、能 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各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生态学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4.4.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常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师资队伍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14。对于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25名专业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需增加1名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8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每门实验课程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每1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5.2.教师背景及水平要求

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升教学和学术水平。

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并与经典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对教学法的研究,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学科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5.3.教师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机构。设置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教师上岗培训、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有效推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批改作业、进行答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教学条件

6.1.教学设施要求 6.1.1.基本办学条件

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的要求执行。6.1.2.专业教学实验室

本专业办学点必须设有能够承担生物学类(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环境与地学类、计算分析类等专业内容实验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其空间布局和实验设备能保障各类实验有序进行。

实验室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要根据实验内容和所用设备、生物制品、生化试剂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化学试剂管理符合《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压力容器的使用和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使用符合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针对开设的相关动物实验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和动物福利教育的制度。

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应配备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具有应急处理预案。

具备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噪声低于55分贝,具有通风设备的实验室,噪声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

6.1.3.实践教学实验室仪器

实验室应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800万元以上。常规仪器设备应满足基础实验单人操作。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每年提供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设备费和实验消耗费。

6.1.4.实践教学基地

具有满足人才培养所需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其中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各办学点要有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障野外实习的基本经费并制定野外实习的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各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科研院所、学校、自然保护区、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6.2.信息资源要求 6.2.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教学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选用应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充分考虑宽口径人才培养原则,使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

计划选择使用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质量中、英文教材。鉴于生态学学科知识更新较快,鼓励使用近五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使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专业选修课若无正式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在重视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运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6.2.3.图书信息资源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应包括纸质、光盘、声像、数据库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期刊和图书资料。

6.3.教学经费要求 6.3.1.基本要求

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较好满足生态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6.3.2.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生态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1000万元,且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0.5万元。

6.3.3.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

7.质量保障体系

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专业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 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研究单位、高等学校、行业、企事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第三篇:《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概述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等文件,进一步深化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 中,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工业外贸”等本科专业合并,统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年,“贸易经济”专业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保留的特色专业,2012年正式设置为目录内专业。新形势下,我国内外贸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日益显现。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这两个具有共同理论基础和应用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

本标准是全国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制定本校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过程中,可对本标准的条目进行细化,但不得低于本标准的相关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代码:0204 2.2本标准适用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贸易经济

020402 3.培养目标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言,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4.培养规格与基本要求 4.1 学制与学位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可实行弹性学制,但修 业年限不少于三年。鼓励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4.2 知识要求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 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

第一,基础性知识。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 实掌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专业性知识。了解从事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 规和惯例,掌握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专门知识的基本原理,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以及商务文书的中外文写作规范。

第三,工具性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 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第四,通识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 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状态和趋势。4.3 能力要求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会利用现 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知识、自我消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 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具 备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养成尊 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等的良好素养,在读、说、听、写、译等各个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4.4 素质要求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富于进取,具有团队意识。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 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自然科学常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 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贸政策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掌握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具备从事经济贸易理论研究或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 理品质。5.课程体系 5.1 总体框架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 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5.2 理论教学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通识课。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应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均衡设置。

第三,专业基础课。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合理安排给定课程的结构与课时。

第四,专业课。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条件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设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必修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物流学、国际服务贸易、服务经济与服务贸易、期货市场学、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 谈判等,各高校根据专业要求应至少从中选择开设6门课程。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性修读。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业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5.3 实践教学

第一,实验(实训)。各高校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或环节,利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专业实习。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至少包含一次专业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周。

第三,社会实践。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创业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应不少于4周。

第四,毕业论文。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学术性和实践性。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提倡聘请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6.教学规范 6.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应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修订。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应有规范的论证和审批手续。6.2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应在开课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内容视课程性质而定,一般应包括课程性质与简介、先修课程、课时数、各章节知识要点、教材、参考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6.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前需认真备课,编制《教学进度表》,明确并公布课外辅导与答疑时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语言文字规范,仪表端庄。教师应适量布置课后作业,并认真反馈意见。6.4 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需制订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教师应直接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6.5 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考核 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成绩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7.师资队伍 7.1 师资规模与结构

第一,教师数量。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鲜明特点,为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确保教学质量,需保证有充足的教师资源,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人,18:1生师比仅为基本要求,提倡降低生师比。

第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30%。

第三,学历结构。专任教师学历的最低要求是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30%。7.2 教师专业背景与水平要求

第一,教师专业背景。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需通过岗前培训上岗。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提倡定期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提倡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去国内外名校进行访学或交流。

第二,教师水平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爱岗敬业;应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不断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积极开展并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8.教学条件 8.1 信息资源要求

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

8.2 教学设施要求

第一,教室和阅览室。教室数量应能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习的需要,阅览室应保证学生拥有座位和足够的空间。

第二,实验室。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规范,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切实保证实验室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实习基地。各高校应拥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成为学校与有关方面长期合作和交流的有效平台,通过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本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并通过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能等全方位的训练。8.3 教学经费要求

各高校要切实保障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专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非教学用途。各高校需合理确定教学经费的最低保障标准,并保障教学经费的稳定增长。9.质量保障 9.1目标要求

质量保障的目标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满足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兼容,要有利于各高等学校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办出水平。9.2组织运行

各高校应围绕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建立并完善有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明确学校作为专业建设的责任主体地位,负责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提供经费保障等;强化教学单位作为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的实施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负责动态修订和完善师资保障、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等具体事宜,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9.3 监控机制

通过多元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途径,完善常态化的内部质量管理自我评价机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相关评估机构的联系,积极构建质量监督的外部评估制度化机制;建立顺畅的教学名词释义

1.专任教师:是指高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并承担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

2.资源建设费:包括课程建设费、教材建设费、教学大纲编写费、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费、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购置费等。

3.教学运行费:包括课时费、命题费、阅卷费、监考费、课堂教学资料复印费、论文指导与答辩费、实习指导费、学生实习补助、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

4.教学评估费用:包括教学质量评价督导专家费用等。

第四篇:舞蹈表演专业评估工作总结

舞蹈表演专业评估工作总结

我校本学期进行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工作,工作期间,学校上上下下,每位教职员工,以及学生都为此次评估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尽了自己的力量。并从中发扬优势,总结经验,完善不足,真正从根本上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这里,把前阶段的评估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备则是保障教学工作的先觉条件。在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通过此次评估工作,使我系表演专业的教学硬件设施在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的情况下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如教学音响设备的改良与更新;教学辅助设备的增添与配备。教学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使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工作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和促进。同时,在系部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舞蹈表演专业的办公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到整个办公环境的改良,小到一些电源线、电话线、网线的安装,系领导多次进行协调与督促。无不透射出我系领导班子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进而,更大程度上调动和促进了教师们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

评估工作,使我们总结了自身的优势,同时也使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教学方面,从教学质量到教学管理,舞蹈表演专业都始终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但也发现教学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整改,舞蹈表演专业就“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问题”多次开展教研活动,本着“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及时调整、及时改进、及时完善,使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校荣我荣,校耻我耻”,我校乃至我系部的每位师生都有着主人翁的精神,处理每件工作都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不过关,决不停止;不达标,决不放手。加班加点,奋战到深夜已成为家常便饭。评估的前期工作阶段工作较为烦琐,每位教师都肩负重任,而且每项任务都非常艰巨,但高度的责任心使每位教师都耐心细致地处理好每件工作,无论份内事、份外事,从不抱怨、团结支持、互帮互助,评估工作使大家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提高了能力,拓宽了眼界。

评估工作,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指导,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也使我们每位普通老师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尽管评估工作已经结束,但他指导性的精神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现在我们每位教师都已做好准备,和学校在一起,带着满腔的热情步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第五篇: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xxx体育学院艺术系xx级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将于xxxx年x月毕业。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院各项大型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表演编排能力。

我始终相信“机遇只会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勤奋努力、刻苦训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已具备了舞蹈、健美操训练及各项比赛的组织管理能力,且各项均已获得优异成绩及相应证书。

作为学生,我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作为参与者,我具备诚实可信的品格,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作为领导者,我具备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有很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个性乐观执着,敢于面对困难的挑战。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下页附履历,敬请斟酌,恳请接纳,回函是盼,我恭候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iexiebang

下载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舞蹈表演专业实习大纲

    兴华职高 舞蹈表演专业实习大纲 实习周数:9周 学分:9 适用对象:职高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培养加强学生良好的舞蹈素质、基本理论知识、舞......

    2018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监督,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

    2018交通运输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交通运输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等专业,培......

    2018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木工程专业) 1概述 土木工程是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铁路工程、矿山设施、港口工程等的统称,其内涵为用各种土木建筑材......

    2018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应用王 计创造的方法、发生及安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为。设计学以设计行为为对象,研究设设计发生及发展的......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

    2018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 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