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

时间:2019-05-15 04:5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

第一篇: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1.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 生物科学 3.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在充分调研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按照国家战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追踪,建立定期评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相符程度的机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修订人才培养目标。4.培养规格

4.1 学制 四年

4.2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毕业总学分要求:一般为140-180 学分(含毕业论文(设计)学分)。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由教育部统一规定。4.4.2 业务方面

①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②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③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同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④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各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行业发展和地域特点,在以上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特色。

4.4.3 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14。

对于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25 名教师;在120 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 2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8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

每门实验课程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 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一般不超过5 人。每1 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 名实验技术人员。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保持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以学科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对教学法的研究,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教师能够基本适应本学科的外语需求。

5.3 教师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机构。设置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教师上岗培训、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有效推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批改作业、进行答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教学条件

6.1 教学设施要求 6.1.1 基本办学条件

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 号文件的要求执行。6.1.2 生物学教学实验室

本专业办学点必须设有能够承担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或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等专业内容实验的实验室。其空间布局和实验设备能保障各科实验有序进行。

实验室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要根据实验内容和所用设备、试剂等采用符合相关要求的材料。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使用符合国务院1988 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针对开设的相关动物实验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和动物福利教育的制度。

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应配备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具有应急处理预案。

具备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6.1.3 生物科学教学实验室仪器

实验室应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1000 万元以上。常规仪器设备应满足基础实验单人操作。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每年提供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设备费和实验消耗费。

6.1.4 实践基地

具有满足人才培养所需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其中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各办学点要有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障野外实习的基本经费并制定野外实习的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各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科研院所、学校、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6.2 信息资源要求 6.2.1 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教学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选用应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充分考虑宽口径人才培养原则,使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

计划选择使用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质量中、英文教材。鉴于生物科学学科知识更新较快,鼓励使用近五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使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专业选修课若无正式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在重视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6.2.3 图书信息资源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应包括纸质、光盘、声像、数据库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期刊和图书资料。

6.3 教学经费要求 6.3.1 基本要求

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较好满足生物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

而稳步增长。

6.3.2 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1000 万元,且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5000 元。

6.3.3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7.质量保障体系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专业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附录 1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

1.专业类知识体系 1.1 知识体系

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教育三个部分构成。

1.1.1 通识类知识

除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讲授有关专业发展史和现状的内容。人文和社会科学、外国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和艺术等内容由各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1.1.2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知识及其实验技术。

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大学课程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化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理、化基础。

1.1.3 专业知识

生物科学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包含动物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生物学(植物学)或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专业知识包括: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基因组学、免疫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学现象并探寻其内在规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育)

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 2.1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知识体系给出了生物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框架内的知识要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体现,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将知识体系内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1.1 理论课程要求

生物学专业的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知识点。本标准仅规定如下9 个知识领域和104 个知识单元。

生命的化学组成:

生命的基本化学分子、糖生物学、脂类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维生素与辅酶、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息传导、生物氧化及生物能学、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DNA 的复制、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合成、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及其重要的生命活动:

细胞、细胞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细胞质膜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的膜性细胞器、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染色质(体)、核糖体、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细胞死亡、细胞的社会化联系。

生殖与发育:

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卵裂、原肠作用、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胚轴形成、细胞命运的决定和胚胎诱导、器官的发生和形成、性腺发育和性别的决定。

遗传与变异:

遗传、孟德尔式遗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式遗传的拓展、非孟德尔式遗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真核生物的遗传连锁与作图、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转移与作图、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与DNA 损伤修复、重组与转座、复杂性状的遗传、群体遗传、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生态、传染与免疫。

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兴奋、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渗透调节、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生殖系统。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与结构、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矿质营养、水分生理、生长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次生代谢途径与产物、生长与发育、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逆境生理。

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进化、多样性、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绿色植物、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脊椎动物。

生物与环境:

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生物圈。

生物专业理论课在500-600 学时为宜,其中选修课原则上不少于150 学时。

课程的具体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由各高校自行确定。

2.1.2 实践课程要求

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25%,实验类课程的学时不少于理论课程。生物实验教学不少于400 学时。

构建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占总实验教学的比例不低于50%。基础型实验单人操作率不低于80%,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的单人操作率不少于总实验的25%。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实验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内容)如下。

绘图和显微成像技术:

实物绘图、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显微摄影技术。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技术原理、灭菌、接种、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保藏。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技术: 微生物代谢

细胞器分离及成分分析技术:

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等)的分离纯化、细胞主要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生物样品制片与染色技术:

组织的固定、涂片和临时装片、徒手切片、石蜡切片、半薄切片、超薄切片、微生物细胞及特殊结构染色、制片染色、活体染色、荧光染色。

光谱与色谱技术:

光谱技术(可见光、紫外光、荧光)、色谱技术(离子交换色谱、纸色谱、亲和层析、气相色谱或高压液相色谱)、酶动力学参数分析。

分子操作技术:

离心技术、DNA 提取、RNA 提取、蛋白质提取、PCR、核酸纯化、酶切、连接技术、核酸和蛋白质电泳、载体构建技术、大肠杆菌转化、Western blot 技术。

电生理操作技术: 神经肌肉标本制备。离体动物器官制备技术: 离体心脏、离体小肠段。整体动物实验操作技术:

常见模式动物雌雄的鉴别、解剖观察技术,常见脊椎动物活体采血技术,常见动物的麻醉技术,麻醉动物的血压直接测定法,麻醉动物的呼吸调节。

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

细胞原代培养、细胞传代培养、细胞的冻存与复苏、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技术:

实验设计与样本处理、生物统计。野外工作方法:

常见动、植物鉴别方法,动植物标本制作,样方与样线调查方法。

另外,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获得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在第4 学年,原则上不少于10 周(不含撰写论文和答辩时间)。

2.2 核心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理论教学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以及实验教学基本技术和技能融入到核心课程体系中,也可适当增加本校特色教学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再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规律进行编排,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本标准确定的核心课程有6(或8)门,分别为普通生物学(或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

核心课程(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本标准不做统一规定。原则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25%。

3.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面对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面临许多新课题,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应对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和不同的创业、就业志向。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3.1 生物科学专业(理科)

属于理科专业。在系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教育等工作。

3.2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

属于理科专业。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教育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3.3 生物科学专业(农林院校)

属于农林院校开设的生物专业(理学)。在较系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农学、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农林实践、研发和设计能力,能够在农学、农业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指导农、林生产等工作。

3.4 生物科学专业(工科院校)

属于工科院校开设的生物科学专业(理学)。在较系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研发和设计能力,能够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指导工业生产等工作。附录22

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1.名词释义 1.1 专任教师

是指从事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的专任全职教师。为生物科学专业承担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体育、通识教育等课程教学的教师,担任专职行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1.2 生物学综合型实验

是指实验内容至少涉及二个以上(含)生物学二级学科,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将系统、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集于一个经过缜密设计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解决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3 生物学研究型实验

是指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文献调研,技术路线设计,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宣讲实验报告的一整套教学环节。是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基本过程,认识科学研究基本规律的实验。

1.4 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

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知识领域又被分割成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分为核心(必修)和非核心(选修)两种,知识单元是所有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基础内容。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相应的,知识点又分为核心知识点和非核心知识点。2.数据的计算方法 2.1 生师比计算方法

生师比=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 2.2 学时与学分的换算关系

学时和学分的对应关系由各高校自主确定。2.3 教学科研仪器总值计算方法

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只统计单价在800 元及以上的仪器设备。

专业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第二篇:生态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生态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生态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本质与内在规律的科学。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学具有核心战略意义和地位。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资源和粮食短缺等许多新的危机和挑战。控制和解决这些危机,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高度关注,使生态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学教育和研究也因此而得到蓬勃发展。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安全、粮食安全、人类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目前,生态学已成为全世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专业之一。

生态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城乡建设等众多领域。按照研究对象的类型、层次结构和尺度关系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的不同,生态学可以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方向领域。此外,由于生态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计算生态学等方向领域。在应用方面生态学还可以有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设计与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等方向领域。总之,生态学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多学科交叉、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等,在生态学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趋势。

现代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学科交叉明显等特点。生态过程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高级的、复杂的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地学和人文科学等都会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态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与生态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态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态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由此可见,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4生态学

3.培养目标

3.1.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生态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并能够在生态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学校制订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应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在充分调研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按照国家战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追踪,建立定期评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相符程度的机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4.培养规格

4.1.学制 四年

4.2.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毕业总学分要求:一般为140-160学分(含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学分)。4.4.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执行。4.4.2.业务方面:

(1)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2)掌握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3)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同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初步的外语交流及科技写作能力。

(5)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从事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与管理的能力;

(6)了解国内外生态学理论发展和应用前景及有关国家生态学发展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8)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各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行业发展和地域生态特点,在以上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相应的知识、能 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各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生态学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4.4.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常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师资队伍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14。对于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25名专业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需增加1名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8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每门实验课程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每1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5.2.教师背景及水平要求

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升教学和学术水平。

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方法,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并与经典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对教学法的研究,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学科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5.3.教师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机构。设置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教师上岗培训、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有效推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批改作业、进行答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教学条件

6.1.教学设施要求 6.1.1.基本办学条件

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的要求执行。6.1.2.专业教学实验室

本专业办学点必须设有能够承担生物学类(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环境与地学类、计算分析类等专业内容实验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其空间布局和实验设备能保障各类实验有序进行。

实验室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要根据实验内容和所用设备、生物制品、生化试剂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化学试剂管理符合《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压力容器的使用和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使用符合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针对开设的相关动物实验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和动物福利教育的制度。

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应配备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具有应急处理预案。

具备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噪声低于55分贝,具有通风设备的实验室,噪声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

6.1.3.实践教学实验室仪器

实验室应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800万元以上。常规仪器设备应满足基础实验单人操作。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每年提供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设备费和实验消耗费。

6.1.4.实践教学基地

具有满足人才培养所需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其中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各办学点要有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障野外实习的基本经费并制定野外实习的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各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科研院所、学校、自然保护区、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6.2.信息资源要求 6.2.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教学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选用应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充分考虑宽口径人才培养原则,使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

计划选择使用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质量中、英文教材。鉴于生态学学科知识更新较快,鼓励使用近五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使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专业选修课若无正式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在重视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运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6.2.3.图书信息资源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应包括纸质、光盘、声像、数据库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期刊和图书资料。

6.3.教学经费要求 6.3.1.基本要求

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较好满足生态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6.3.2.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生态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1000万元,且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0.5万元。

6.3.3.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

7.质量保障体系

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专业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专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 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研究单位、高等学校、行业、企事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第三篇: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等。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1-2]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2]

具备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2-3]

4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生物学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野外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3]

6研究领域

生物科学专业研究对象由生物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发展历史、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界。当前比较通行的是美国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5界系统。他将细菌、蓝菌等原核生物划为原核生物界,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划为原生生物界,将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划分为营光合自养的植物界、营吸收异养的真菌界和营吞食异养的动物界。中国生物科学家陈世骧于1979年提出6界系统。这个系统由非细胞总界、原核总界和真核总界3个总界组成,代表生物进化的3个阶段。非细胞总界中只有1界,即病毒界。原核总界分为细菌界和蓝菌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它们代表真核生物进化的3条主要路线。

7专业前景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对于求职来说,文凭其实只是一小方面,招聘单位对文凭作出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应聘者有更高的专业能力。所以说,专业知识、能力过硬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是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

第四篇: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系2005年招生专业简介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生物科学是21世纪带头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能从事日益发展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生物科学是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利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内重要物质(如核酸、蛋白质、酶、糖类、肽类等)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其代谢、调控的机理等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毕业后适于报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生物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方向适于到科研院所及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到与生物科学专业如医药、食品、农林等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单位、集团公司从事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广阔。

二、专业主干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分子免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等。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生产开发、教学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为核心,还包括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毕业后适于报考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就业方向适于在与生物技术直接相关的医药、食品、农林类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院校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宽阔。

二、专业主干课程: 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现代生物技术,分子免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等。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生产开发、教学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生物技术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为核心,还包括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等。毕业后适于报考本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类相关学科研究生专业学习;就业方向适于在与生物技术直接相关的医药、食品、农林等高新技术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管理工作,就业前景宽阔。

二、专业主干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现代生物技术,分子免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学基础实验等。

生物制药技术(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生物制药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产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备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制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地掌握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学、药学等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专升本及研究生专业学习;就业方向可在各类医药高等院校、医药研究研发部门、生物制品、医药企业、药品检验和药品管理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物制药教学、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 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生物药品化学、发酵工程、分离纯化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设备等。

生物教育(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该专业是江西省级示范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各相关专业的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就业方向可进入有关研究单位、中学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如医药、食品、农林、及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科研、管理或技术开发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

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中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类高新技术,该专业培养微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生物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毕业生掌握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遗传代谢理论及微生物育种技术等生物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在本专业从事生产及调控、最佳工艺选择、产品分析与检验、设备管理及维护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科研开发能力。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各相关学科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主要就业方向是进入有关研究单位、中学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如医药、食品、农林、及环保高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科研、管理或技术开发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艺下游技术、食用菌技术等。

水产养殖技术(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是现代农业急需专业,培养具备掌握现代水产增养殖学、育种学、配制饲料、防治病害及现代水产运销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从事生产技术开发、教学、科研、销售及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本校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各相关学科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有关水产企事业单位从事水产技术开发、销售、科研、教学、管理和创办现代化农业企业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无机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鱼类学、水产动植物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化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营销学及创业学等。

地理教育(专科)

一、专业适用范围: 当前地理专业人才奇缺,该专业培养急需的地理专业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胜任中等地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及其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适于继续报考地理学相关专业专升本或研究生专业学习,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地理科学基础教学、科研、旅游、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等部门工作,就业形势较好。

二、专业主干课程: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与水资源、土壤与植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计量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科学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

第五篇: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 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

1.前言

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2.适用专业范围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 3.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4年测评和修订一次。4.培养规格

4.1素质要求

本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执着精神。在学习态度上应该勤奋努力,并且具有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视野上应该比较开放,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在学习道德上应该维护真善美的艺术品格,拒绝违背诚信的行为。

4.2能力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通过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培养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在演出、观摩、研讨、讲座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养。

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对艺术作品的品位与质量、学术成果的是非与价值等形成基本的鉴别能力;对艺术发展的状况与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对比自身学习的目的、方法、成效、方向等进行自觉的借鉴与判断。

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把课堂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转化运用其中获得的知识;在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现创造性的思维,并积极进行创新尝试;能够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总结,并通过文字、话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

4.3知识要求

舞蹈表演在舞蹈类专业中对舞蹈技能的要求是最高的,并且需要培养学生对表演实践全面而深入的体悟。因此本专业首先需要掌握在舞蹈表演方面所必需的基本舞蹈技能,在此基础上丰富表演方法与经验,并掌握舞台表演所需的综合性素养。其次本专业需要在技能性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表演所需的人文素养,除了尽量获取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与文化知识,也需要获取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跨艺术门类的知识,并适度延展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本专业需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丰富阅历。最后,本专业还应该通过训练和表演实践,学习、总结并掌握舞蹈的专业教学方法和相关应用理论。

4.4培养年限与学分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制一般为4年,可实行3-5年的弹性学制,建议总学分在180-200。对达到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方向并制定学分要求。5.课程体系 5.1总体框架

舞蹈表演以舞台表演活动为教学中心,需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课程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应兼顾学生全面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可建设发展内容丰富多样、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院校特色的通识和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应开展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非课堂教学),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计划。

5.2 课程设置 5.2.1课堂教学环节 5.2.1.1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指文学、艺术概论、音乐、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的文化理论与综合素养课程,以及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

5.2.1.2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舞蹈史类课程(如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舞蹈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概论、舞蹈语言学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等。目录外特色专业另有基础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5.2.1.3专业课程

包括基本功训练课程(芭蕾、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身体技能训练课程)、舞蹈风格性训练课程(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国际标准舞等不同风格舞种训练课程)、剧目与排练课程、舞台表演理论、舞蹈专业教学法等。以上专业课程可根据不同表演方向有所侧重。以上目录外特设专业另有专业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注:由于舞蹈专业在课程中已经包括了大量身体机能训练,因此建议取消体育课程。)

5.2.2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类教学内容,是舞蹈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环节,包括排练、表演、采风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实习实训。

5.2.3 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成果要求

根据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毕业考核应该分为作品和论文两个部分,既考察学生艺术表现的能力,也考察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考核以表演作品为主,论文为辅。鼓励论文的写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尤其鼓励论文结合自身的表演作品进行写作。5.2.3.1毕业作品要求:

毕业舞蹈作品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成效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舞台创造与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检验。舞蹈作品须由学生独立表演完成,应具有完整性,能反映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水平。

5.2.3.2论文要求: 选题: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在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范围的限定性:学位论文不能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课题,必须限定在所学专业范围之内,可以涉及一定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内容或进行跨专业的比较研究。

第二,内容的准确性:论文应建立在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基础上,选题应注意结合本人的实践经历与基础。

第三,操作的可行性:选题时应综合考虑本科生的编创实践与学术水平,以及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方面的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性。

写作和答辩:

第一,论文写作应有导师检查进展情况,并进行写作指导。导师论文的指导必须是具体的、有阶段性的,并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论文写作应满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根据舞蹈编导专业的特点,论文可以是创作体会、作品阐释等贴近实践的内容,在写作字数上可控制在3000-5000字左右。

第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安排答辩或宣讲环节,综合考察论文写作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师资队伍

6.1师资队伍结构 舞蹈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考虑舞蹈学教学的特点,最低师生比为1:8。

舞蹈表演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30%;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重点综合性院校应略高于此比例。另可根据专业需要聘请特殊表演人才通过审核程序后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

6.2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6.2.1教师背景:

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其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系统掌握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要有必要的身体示范能力,并具有成熟的舞蹈表演实践经验。

6.2.2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修养和创新精神,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能提出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创新问题,并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耐心听取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6.2.3教师发展规划: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以追踪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应重视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舞蹈表演专业教师尤其需要机会进行教学、演出实践与观摩。

7.教学条件

满足舞蹈艺术教育需求,各项设施完善的校园环境;积极乐观,鼓励创新的具有艺术开放氛围的学习环境;运转有效,体系完善的行政管理环境。

7.1基本教学设施:

舞蹈专业教室:足够面积与层高的空间(面积不低于120平米、层高不低于3.5米);舞蹈专用地板、地胶;专用把杆和镜子;多媒体基本设备;舞蹈伴奏用钢琴;适合舞蹈训练的恒温设施。

文化课教室:具有多媒体视频设备并且满足文化课教学需求的教室。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7.2特殊教学设施:

应该有满足学生舞台实践基本需求的展示空间(剧场、黑匣子、展演教室等)。

学校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的舞蹈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等,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7.3实践基地建设:

与舞蹈专业剧团、院校、剧场等建立艺术实践的联系,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7.4教学经费:

除了日常教学经费,需要将艺术实践的经费,如演出、创作等经费纳入预算。

7.5教学质量监控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7.5.1生源质量:

舞蹈表演专业在身体技能方面要求较严格,应该通过专业考试确保达到舞蹈表演基本要求的合格生源。在此基础上保证招生环节的公平选拔,并制定特殊表演人才的遴选机制。

7.5.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培养方案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教学对象受益的公平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性;多样化教学的全面性,以充分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舞蹈表演培养的是具有舞台表现能力的表演人才,要适度控制授课班级规模。其特点一是课堂学时量大,主要是身体训练类课程需要大量的接触性教学。这就造成舞蹈表演专业的课堂学时数远远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在控制课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体系的整体均衡问题很重要。二是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调节复杂多变。艺术实践是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必需手段,舞蹈表演的参与性实践和集体性实践比例很高,往往和课堂教学发生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三是在高强度的身体训练之外,要注意舞台经验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7.5.3教学结果:

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作为以身体表达的艺术门类,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以现场展示评价为主,并且具有主观尺度较大和描述性评价的特点,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衡量。由于舞蹈专业训练的持续性,要将教学评价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单一的最终考试成绩评价。

教学结果的衡量应包括以下指标:技能水平——学生掌握舞蹈的身体机能水平与艺术表现水平;知识程度——学生获取舞蹈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程度;创造能力——学生独立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行为表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道德规范等价值观的体现。

8.名词释义:

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反映学科前沿,深化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关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公共基础课:国家规定及学校自设的文化与思政课程 通识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课程

实践课程:创作、排练、论文、实习等实践类课程

下载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气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气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电气工程是围绕电能生产、传输和利用所开展活动的总称,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设计、电设备制造、 发电厂与电网建设、 系统调试与运......

    生物科学专业求职信

    尊敬的xxx公司领导:您好!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求职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的推荐自己。我热爱生......

    生物科学专业自荐书

    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自荐书,谢谢! 我是邯郸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专业为生物科学。得知贵单位的发展前景广阔,根据我的学习情况,社会工作能......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浙江大学进入学校主页>> ·本专业授予农学位,按“应用生物科学”大类在提前批次招生,学生在读期间享受政府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本专业是一个多学科、宽口径......

    生物科学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类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安全3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是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生物科学是校级特色专业。建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山东省重点学科......

    生物科学专业特点

    专业分析 1).优势 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 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 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

    2018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深化高等学......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