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历年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老提不高,在我从教的十几年里。不断的摸索,探究,一堂课仅仅40分钟,怎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在实践中我慢慢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中脱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率,必须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将课堂40分钟合理利用?做如下几点阐述:
一、精心备课,巧妙预设
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做好课前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我们要想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使课堂效果最大化,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落实一个“备”字?怎样才是有效备课的合适方式?我认为,备课不是单纯地抄写课本内容照本宣读,必须钻研教材,掌握所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找准突破口同时要了解学生的现状,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寻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精编巧用学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备课,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比如,我在备《比例》一章的教学时,我首先认真查找了大量的有关资料,特别是相关的考试题,然后对这些习题进行归类,总结常见的题型,总结相应的解题方法.同时,对于这些习题,我也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进行了相应地处理.对于课堂上的提问,习题的讲解,我都根据习题和学生的特点做好了预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从课堂效果来看,的确非常好,层次好的学生能够比较快地掌握比较难的习题,并能对相应的习题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而层次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做出相应的习题.
二、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每一节好的课堂效率都必须有一个好的开端,尤其是对于枯燥无味内容抽象的数学课来说,一个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我们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数学味,要因人而异。
1、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导入的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入“角”,多媒体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和五角星,让学生猜一猜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角,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角的兴趣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上要设计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创设情境,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起他们探索数学的激情。如创设问题情境:我在对《统计》一课的。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但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能够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能够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样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明白买什么水果吗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如学习圆的面积积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拼剪来探究新的知识,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的拼剪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圆的面积公式就是长方形的长乘宽也就是半径的平方乘常数。
4、讲述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三、拓宽渠道,联系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总之,师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高效的课堂决不可能是老师一个人在战斗.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只有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那么如何向我们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孜孜以求的。
第二篇: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威信县长安小学 王帮飞
摘要:在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为了切实“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学校也掀起创建高效课堂的浪潮。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教;转变角色,由关注“教”到关注“学”,实现教学双赢;爱与责任并重,关注学困生;改进教法学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高效课堂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数学
高效 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固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而且是高耗低效。它忽视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必然,因为教师不可能跟原来一样搞题海战,靠磨功取得成绩。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是门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构建、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为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今天,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和部署下,我们学校也在积极推进高效课堂的创建,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的谈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了解学生 承认差异 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如果我们把学校看做是一个工厂的话,那么它加工的将是世界上最难加工的产品。没有统一的型号,没有统一的规则,也没有统一的流程。做好这份工作必须认真研究自己手中的“半成品”,这些有了一点点阅历、学识,有了简单的思想和性格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和影响,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性格,有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习惯。只有了解清楚这些个性差异,才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搞好优差互补。如果我们不能对他们逐步做到了如指掌,工作时尽量因人而异,就会严重地影响教育效果,就更别说课堂的高效了。
二、转换角色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全方位的转换了较色,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权威讲授者”和“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1.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知识记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重复,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原有认知结构
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讨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组织学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的积极思维等等。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因地制宜的教学情境,组织好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组织好数学发现过程的认识顺序,组织好教学的课堂环境,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替,指导而不指令”。
2.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引导者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关于数学的信息,因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被动摇、弱化,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位监控者,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到”且“能学到”的数学才是职责所在。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认知结构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是一种主体行为,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现学习目标。
3.教师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合作者
探索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行为,它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学生的探索学习中所起脚手架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脚手架的作用在教
学中的充分体现,应该是教师作为学习合作者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师参与学生的数学探索的学习,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合作者,是学生数学的支持者和理解者。
4.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的教师角色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论体系,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论方法,不仅仅依靠考试作为评论学生发展的手段,而要与其他评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改变过分注意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分类的做法。教师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压力。
总之,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要学什么,寻找和搜集资源;帮助设计有效的学习方式、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三、关注全体 重视个体 关爱学困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
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品学兼优,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这是不可能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当然不同,我们应正确面对,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某些表现应该能理解,善于分析,正确引导。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在数学教学中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快乐,让他们将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尊严的活着。
我们可以用目光和微笑与学生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能从我们的目光和微笑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我们也可以用欣赏、夸奖、提问和允许回答问题等手段来体现我们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和鼓励往往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的!
我们班二年级时来了一个女生,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生活,从小缺乏关爱,也缺乏管教,各方面的习惯相当的差(甚至在老师上课时躺在讲堂上睡觉),每科成绩都是只有几分十几分,是全校老师都头疼的一个学生。一次她突然病得很厉害,我二话没说立马背着她冒着大雨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我已经累得半天喘不过气来,我一边陪她打点滴一
边和她闲聊,她一直静静的盯着我看。出院后,我常常不是提醒她要按时吃药就是叮嘱她要学会照顾自己,渐渐地我发现她亲近我并会主动和我交流了。她似乎在我这里得到了那久违的母爱。她也慢慢的变了,变得特听话,学习特别认真,期末考试居然考出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爱与责任是真谛,教育天堑变通途”的含义。
我们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信念,我们要用教化+感化+强化来贯彻这一信念。
四、改进教法 优化教学过程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学为主体,以学定教。在设计教法、引导学法时,必须在正确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地分析学情,体现教法的科学性。设计教法时,以学定教,应突出以下四点要求:
1、注意唤起儿童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教学概念时,可提问学生“关于××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计算时,可启发学生“这题怎么算呢?试一试吧!”;或者通过练习题复习学过的知识。通过提问或复习,一是找准教学的起点,切入教学,二是为学习构建新的知识提供相应的固着点和支撑。
2、提供恰当的“数学原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有效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我们认为“再创造”的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数学原型”。如学习几何形体,应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典型的实物、模型等,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操作、分析;再如学习计算方法,要为学生提供2—3个或更多的具体的算式,引导其进行分析、推理、计算,探寻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其规律。
3、进行“启发式”教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时,首先要通过问题设置和引导,使学生进入“愤”与“悱”的状态,然后教师利用相关的谈话、点拨、演示等,进行“启”与“发”,使学生心通而言达。
4、要设计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活动,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
课堂结构也需要高效化,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的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定稿]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像喜欢玩一样喜欢数学课,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数学活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数学故事与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动力;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数学问题的体验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动态课件,促知识掌握应用;研究数学课堂高效互动模式使知识的认知层层递进促学生思维发展。
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尤其低年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感觉到一个较大的困惑干扰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那就是:我们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不吸引学生。难道是现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出了这么大问题?孔子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思索、改革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像喜欢玩一样喜欢数学课,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数学活动,将数学教学与适宜的趣味化游戏相结合,消解小学生学数学的“苦”——化“苦”为“甜”、化“厌”为“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岂不事半功倍?深入研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对学生学数学的促进作用,课堂的学习氛围将更加浓厚。本着对这两点的思考,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大量摸索、实验,这个研究也在我们区成立了同名专项课题来促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现将初步取得的一些有效的经验阐述如下。
一、恰当运用数学故事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探
究及掌握
低年级学生尤其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一些了解和基本数形知识,但数感及空间观念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他们又活跃好动,枯燥的数学讲解与练习难以吸引他们,此时,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搜集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动物故事等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就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建立数感与形感,一举多得。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几和几”这一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以“
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教材设计重操作、感知,对学生学习数的组成是个强有力的辅助。但我在执教时就思考能否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来引发孩子们对数的组成的质疑与兴趣?我就想到了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以此来设计“4和5的数的组成”一课,让孩子们在质疑思考中体验到数的组成有1种至几种,但分成的两部分的和是不变的,来为加减法的理解做好铺垫。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猴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有一天,小猴子们下山去玩,走着走着,它们看到了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许多带回家。妈妈看到它们摘回的桃子别提有多高兴了!就给三个孩子分了分。妈妈告诉老大说:“明天早上你吃3个桃子,晚上吃1个桃子”,对老二说:“你和老大相反,明天早上吃1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老三呢,早上晚上都吃2个桃子”。这时候,老二和老三不高兴了,它们嚷嚷道:“不公平!不公平!老大早上吃3个,它一天吃的最多了!老二最少!老三不多也不少!”小朋友,你们给猴妈妈评评理,她给三个孩子分的桃子公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们对4的组成的讨论及质疑,在这种趣味横生的故事情景下,孩子们思维积极、讨论热烈,结合小棒学具的操作轻而易举的将4的组成弄清、记牢。在接下来5的组成学习中,也以此故事为引导找出5个桃子的所有分法,为以后5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时间”是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认读5分5分来数的时刻,并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掌握5分5分数的基础上,会用1分1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单元的第1课时,我设计了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来引发学生对认识钟表的兴趣,拉近认识时间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故事情境设计如下:一年级的小同学小明一家最爱看电影了,这天,他的爸爸妈妈就带他去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贺岁片》。小明和妈妈约好了在电影院门口等爸爸。“快7时了!电影就要开始了!现在是6时55分,离电影开始还有5分钟!”那现在到底是几时几分呢?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表盘上数字处的分钟数的学习和5分5分读数的讨论、研究。再探讨现在时刻到底是6时55分还是7时55分,用钟表学具操作拨一拨,来确认认识时的办法;并通过拨一拨发现1时与60分的关系。接下来,通过电影的推进(7:05),爸爸的到来(7:15即7点1刻),爸爸迟到多长时间的计算,电影结束(8:40),回家用时,一家人回家(8:55)等时刻和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读取的方法,时间差计算,时间常识等等。本课创造性利用故事情境将知识点与小明一家看电影的事件结合起来,饶有趣味,吸引学生去跟随小明来参与其中,并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练习了能力,达成目标。
在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一课,我利用了画图创设情境,引出了课题及学生对本课图形知识的思考。教师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山林,房屋,太阳,云朵,小路。创设出童话般的情景,展现了各种线条的运用,引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讲出这幅简笔画中有什么数学基本图形?那就是点,线,角,也有面等。引发讨论其中的线条分为哪些类型及其不同处,从而导入“直线”、“射线”的认知、概念,引入本课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运用自然,流畅,贴切,且激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效果很好。
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数学问题的体验学习,操作促认知,活动
促成长
几何图形及图形变换的知识在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些此类知识虽然很具象,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空间想象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因此,我认为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必须从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搭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深化认知的桥梁,从而起到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事半功倍之效。
二年级上册“轴对称”一知识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对“轴对称”这一现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并认识到“轴对称”的特点及对称轴。我就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动脑操作活动来实现对知识的层层掌握:“看一看”——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事物与图案、“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去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事物、“剪一剪”——想办法怎么动手剪出对称的美丽图案、“验一验”——发现图形的对称轴、“画一画”画出图案及几何图形的对称轴、“演一演”——做出对称的动作与造型进一步体味轴对称;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并体会到数学的图形美与几何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典型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操作来深化认识,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化解理解难点,提高学习成效。如:相遇问题作为小学阶段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题型。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多次演示、操作来帮助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并引导学生逐步用“两人”、“同时”、“从两家出发”、“相对而行”、“在校相遇”等关键词来描述他们的运动过程。这样学生们理解深刻,学起来也不枯燥。在理解了相遇的基本概念及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来添加信息生成相遇问题,这样理解和解决起问题来就容易多了。
在许多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动手动脑的结合,对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也会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规律”教学时,我利用了一个小小的自制学具操作,化难为简,化繁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将加减法算式的两个数据写在两个纸条上,让学生抽拉第二部分来确定小数点的对位问题,形象准确,且对“小数点要对齐”这一计算法则印象深刻。而在第4单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小数的性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小数点的圆片学具,在探索出“小数点移动规律”后,边讲规律边操作移动圆点,大大加深了对规律的认知和掌握。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动态课件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促知识的理解 运用 “平移”是二年级下册要求掌握的图形变换方法。教学目标要求在学生认识平移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会运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水平与竖直方向任意移动规定格数,再画出图形。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其实难度很大,不容易掌握。我教学本课时,认为教材的例题设置难度太大,起始课不利于学生对平移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利用课件制作设计“石窟寻宝”一内容,展示了多颗宝石在方格图中的分布,并在师生探究探寻当中,动态展示出每一颗不同颜色的宝石从红宝石的位置平移得到的过程,其中又制作、渗透出了平移中“找点”、“找线”、“整体搬家”、“图形+间距格”的方法,学生学的效果很好,兴趣很高。
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一内容的总复习部分,我也设计了生动、丰富、准确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再现与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变换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体蕴藏的美,并产生出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情感。这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我们师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应该是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了。
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为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我设计了“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探究一课,在学生利用学具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结合课件动画动态折叠成体,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哪些特点的展开图可以折叠为正方体,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学习设计出圆柱体动态切割、拼接为近似长方体的操作,过程清晰呈现,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与理解。
四、构建数学教学师生高效互动模式,促知识探究、思维发展
在低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教学中,我总是设计学生之间多样、互动的背诵、朗读、对口令、问答、排龙、抽调等形式,促进课堂学习气氛及学生学习效果。
在中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我所做的探索是:学生组内探讨算法——组际交流不同算法——组际评判各种算法——选出最优化算法加以总结——组内再探讨其应用要点——组际间设计题目来互相考验算法——个人提出本课算理或题目的质疑——教师及全班组织讨论解答。基本是按这一流程或有机动调整,其中设计了学生个人、小组间、组际间、个体与全体间、师生间的多方面多方位思想交流与思维互动,我们都感觉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思维提升效果。
在高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探索:个人观察图文——个人汇报数学信息——组际间补充信息——各组轮流分析题目——各组对其分析指评议论——组际交流此问题的不同解法——其余组提出质疑问难——全班优选好的解决方案——组际间编题训练互测此类问题——各组提出新的收获与思索——教师课堂小结。这样的探索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与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数学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我觉得我们都收获很多。
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上,我还实践了一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复习问题,请其余同学来分析、回答或可不断申疑、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懂、弄透、总结归纳出方法,再来让另外的同学提问讨论。每节复习课有这样的3位—5位同学做准备性发问、发言,大大提高了孩子们数学思考的兴趣和质疑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晰简练表达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效率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还尚为浅薄、单薄。今后将更用心尽力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师生都乐享其中的数学教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从而使数学的学习对他们自身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个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把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突破口,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积极参与,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竞争意识。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教学时,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出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和教学有关的事例,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兴趣盎然,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教学方式作出调整,准确把握重难点,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只有做到因人而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学生作业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有针对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敏捷性能够真正得到锻炼。一是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弹性作业。比如,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免做作业,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或者针对那些学习上确实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单独开小灶,适当为他们留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做作业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性作业的实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注重课堂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加投入,学习起来是轻松的,而不是痛苦的,会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该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要做到少而精,导入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探究新知。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合理过渡,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遇到的困难最小化,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把数学家的成功故事介绍给学生,还可以把数学领域等待解决的问题告知给学生,引起他们探究欲望。
第五篇:浅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浅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45-01
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创设教学情境,以兴趣引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比的认识》这节时,我拿出一瓶同学们常喝的早餐奶问学生:“这种早餐奶的标签写道奶与纯净水的比是6: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6:4'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处早餐奶中牛奶占6份水占4份。我趁机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工厂要配制这样的早餐奶100升,需要奶和纯净水各多少升呢?”学生们的情绪更高涨了。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对学生的诸多解题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我指出今天的学习主题――按比例分配,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带着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新授要实,以联系促进思维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充分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又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基于这两个特点的理解,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都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2充分预设并注重生成。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地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
2.3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3.练习要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
3.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3.2练习要具有开放性。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得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