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7:1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

第一篇: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

中国文学欣赏感想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课。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已经很陌生,偶尔提起一些诗词,只是觉得很熟悉。上过潘水根老师的中国文学欣赏,暂时离开繁琐的数理统计经济现象,再一次接触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感到很亲切。同时也通过听课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潘老师上的课,初听觉的很不可思议,讲的外星人和古代文学的千丝万缕的练习,一开始对我来说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好像天方夜谭。不过慢慢地仔细想想。那些推理的确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也许外星人真的曾经来过我们地球,甚至统治过一段时间,现在到其他星球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听到很多古代的传奇,觉得很是奇妙。早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都那么先进的技术的思想,不得不感慨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

在经过无数次的冥思苦想后,我若有所悟。以下都是我的一些想象。我认为在很久以前,我们居住的地球在经历了若干纪,无论从温度、土壤、水啊等刚刚具备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抑或说是外星高科技生命改造了我们的地球,让地球变得适合于生命的生存。那时期的地球还处于蒙昧时代,尚未开发。是外星高科技生命人类把最初生命带入了地球,在此之前,地球上也许有了一些初级生命现象。至于外星人到地球来的原因,是为了实验、占有、开发还是为了流放犯罪,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在此先后来到地球的并不是一个外星球的外星人,而是由很多家,就像清末侵华的八国联军,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星球的外星人到地球来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那时的地球,就这样被这些外星人所瓜分占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有黄种、白种、黑种等不同的人种,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汉族、蒙古、不同民族的真实起因吧。

另外,听老师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从身世到官场经历,从友谊到身边的女人。似乎古代诗人的感情生活都很复杂,李白前前后后有四个女人,而且一些是门第比较好的,让人想到倒插门女婿。对那些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很奇怪。他竟然还会丢下自己的儿女不顾,执意一个人是寻找他的人生理想,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不过文人思想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不管怎样这不能改变他就是中国文明千古的一大文豪的事实。

一直以为李白是个豪放派。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出他的潇洒俊逸;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体现出他的浪漫豪迈;表达对亲友的关心思念,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李白无愧于“诗仙”的美誉。李白的诗作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这些诗作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作者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其实他也是个落魄的失意的政客。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显而易见。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尽管仕途失意,李白仍旧是个十分乐观豪放的人,这从他的诗句中可以充分体现。李白试图去做一个乐山乐水之人,大彻大悟,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可是他始无法超脱,无法放弃对功名的追求,对报国的希望。所以我相信李白的旅行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朝阳暮霭,他一定带着深深的愁绪,漫无目的,否则他又怎么会嗜酒贪欢,对月当歌?

相对杜甫,我比较喜欢李白,李白比杜甫显得烂漫率真些,杜甫给我的感觉是很抑郁的一个人。虽然两个人都仕途不如意,但会自我安慰的总比郁郁终日的好些吧。我坚定不移的认为,两人的文才其实都是非常杰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话说得够有胸襟!有时候是要懂得得失的必然性,既然,已经没有了也就不必太自责了,现在不如开心的饮酒,以后会再有的!人生何尝不是会这样呢?很喜欢李白,喜欢他的傲慢,喜欢他的自信,喜欢他的才华,喜欢他的乐观,喜欢他的潇洒,喜欢他的诗歌......人生有太多的道理,在他的是诗歌充分的展现了,人这一生的坎坷、挫折、得意、失意、平淡、华丽......有时间我会仔细的读一读他的诗歌,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其实,应该是说人生的学问吧!

总之,通过中国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再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文学,为我的大学生活中增添了一抹色彩,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了解了豪放风光的诗人背后的辛酸,对我来说是一次很难忘的学习。

非常高兴能选到潘老师的这门选修课。上大学也快两年了,学了很多门选修课,以前总以为选修课只是修学分的,修够学分就可以了,讲什么也不用去听。完全没有按照兴趣爱好来选。知道上完老师的这门课之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原来选修课业可以叫一个人提高很多。我是一名理科生,从小就不是很擅长语文,更不用说写作啦,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梦,自己也写过不少的小诗,但从来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看,生怕被笑话。说实话,上完老师的这门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孜孜不倦的精神。

第十周结束啦,老师的课也结束了,但老师教导的话语永远没有结束,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虽然结束了这门选修课,以后和老师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但是师恩难忘,我会永远铭记您。

第二篇:中国文学欣赏-伤逝

《伤逝》读后感

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欣赏

读完《伤逝》这本小说后,我心里很沉重。没想到鲁迅先生也写爱情小说,让我有点不敢相信,大概其深层原因是没这么简单的,看之前我在这样想着。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全文描写得细腻、细心、细事无非。文章的语言对我来说还真是不怎么通俗,幸好大部分还看懂了罢。

那是1925年时候的爱情,但在现在看来其中很多的场景及结果似乎还深刻仪预料得到的,全然不像是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的爱情。想想觉得可笑,大概爱情原本就是这么现实,经不起生活的折腾。

在那个年代,子君做为一位女性能够毅然作出这样的决定:和涓生走到一起,不顾与叔叔朋友的反对,旁人的议论,似乎今天以我们今天的心情来看,今天的环境,今天人们的观念来看都是没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去讨论什么的,那个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说细分起来过去和现在还是有区别的,然而子君是在1925年的背景下,那时社会是容不下这样半新人类的同居夫妻的,官太太讥笑那消瘦的阿随,其实也是在蔑视这对违背了伦理的“夫妻”。这个社会给了衣服破旧的“我”的白眼,仅仅是门房也有轻贫的资格。涓生在无法得到反响时选择求助于伯父的同窗,得到的是冷冷的回答和子君的死讯“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罢”甚有讽刺意义,却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他们这类青年的看法和态度,涓生的未来应当也仍是死灭了,随着子君的离去。在那个时期,妇女的地位还未提高的时候,能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是值得去思考的,也确实是非同一般的举动。

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其实子君骨子里还是个封建的妇女,开头她在会馆与涓生言谈时便是微笑“两眼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在看见雪莱半身像时也会不好意思,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她终于也成为了家庭煮妇,“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她是个会感到丈夫冷淡的感性女人,却只会用往昔的回忆,逼出已冷漠了涓生的虚假的温存。她在涓生的怒气中仍旧催促吃饭或毫无感触似地大嚼。子君甚至有小女子的虚荣,无法承受房东太太的讥讽,因几只油鸡与官太太暗斗。子君在婚后,慢慢丧失了原来涓生所喜爱的勇敢和新的思维,即失去了爱的本初。不管怎么说,子君这个女性,代表的不只是自己。

涓生是个在会馆以钞书为生的文艺青年,他与勇敢,同样被新思想感化的姑娘子君相爱。文章的开头提到子君坚决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句话在男女不平等,半封建家庭专制的社会里是不同于“厌世家所说的无法可施”的中国传统妇女的,涓生与子君的相爱与其说是互吸不如说是互惜,他们同为被“五四”感化的新青年。他们选择了同居,违背了家庭专制制度,违背了当时所谓的伦理教化。涓生作为一个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文艺青年,他的勇气比子君持久,他更为被深刻地影响,他选择“一条腿跪了下去”的西方求婚方式。在失去工作后,心却跳跃着。涓生在全文中所提到的情绪全由子君的变化掌控,他忧虑子君的操劳,子君成为他的包袱,在一起时,是他人生远行的包袱,她去了后,是他的心理包袱。他确是无法了解在子君终日为饭米的改变后,竟无疲损。涓生是个矛盾的人物,他想远离却迷茫,他认为“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他依稀有了摆脱“盲目的爱”的想法,但个人奋斗思想只使他把责任归为“全因为子君”。

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所以,做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鲁迅先生通过涓生的手记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还没说的话是:爱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其实爱情本来没有错,错的是不能长厢厮守,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真的无法承受失去。子君选择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压力在那个时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时代里,子君的执著,却给她带来无数鄙视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种绝然的态度,已经注定她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的悲剧的开始,尽管我相信爱情是神圣的。但是生活依然要继续,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态度10个人里有9个人持否定态度的时候,那么那仅存的一个人必然被孤立起来,最后你再坚持也是无用的,其结果是被摧残或者被同化,就像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易样,当整体的这种观念没有上升时,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是必将被摧残而不会长久,进步人士不愧是进步的,比一般的人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更何况是像鲁迅这种文化人士,然而刚走过封建社会还蹒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的中国来说,谈这个事情却是一种奢侈,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美好,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人可以像鲁迅一样的文人,像子君一样的女子太少了。套用一句经济学的话说:这个东西没有市场,大家还接受不了,你一定要强行进如的话,最终结果只会是被市场给淘汰,惨败而归。

爱情是浪漫的,但爱情同样是物质的。没有了物质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我们主人公的爱情,在没有物质做基石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文章谈到很多生活的场景,为了柴米油盐所烦恼的生活,在生根货了一段时间之后,涓生似乎有很多感触,对爱情原本的太过于理想化,导致他适应不了同居后子君的改变。文章好几次提到:生活还要过下去。这类似的话,日子过的紧迫,致使同居前和同居后两人的态度对比起来差别如此的明显,爱情不是绝对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是必然的,这或许对那些纯粹的爱情主义者是一个打击,但是没有办法,你必须要棉队现实,爱情如果离开了生存,那么就不存在意义了。这是鲁迅所要表达的小影响下的一连串结果,而最终又致使涓生说出了所谓的真实而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给现在恋爱中的人一个警醒:面对爱情时不要太盲目,不要太理想化,某一天,当理想中的爱情遇到柴米油盐的时候难免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恋爱中的人们,醒醒吧!”

爱情是苦涩的,但苦涩中却蕴涵着永远的哲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人如果太执着于某种情感,往往会引起这种感情的变化,涓生和子君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压迫和金钱困扰的冲击下,终于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一个是以爱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一个却作为一种生活。

现在做为旁人来看我似乎是很理智的,很清白的,然而当时的子君和涓生只怕早以被所谓的爱情给冲昏了头脑,我们先把鲁迅所要表达的东西放一边,把文章中的爱情放到现在来对比,只怕也未尝没有比较的意义。子君的勇气值得继续,然而在爱情面前的盲目、单纯又是值得引以为鉴的;两个人的沟通也尤其重要,放在今天看文中两人当时的状况或许至少子君和涓生多一点沟通的话,爱情的梦想也不会破灭的如此之快;社会的舆论其效果确实不错,我们要充分为自己所用,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没钱就少谈爱情,钱这个东西现实点来说多多益善,不然为了爱情就要准备好吃得苦中苦。

在爱情理想的追求过程中,涓生从浪漫走向实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则从果决刚强走向平庸懦弱,从希望到满足进而走向失望和绝望。在与生活所作的悲剧性抗争中,子君是弱者和牺牲品,而涓生则作为一个强者终于站起来,“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作我的前导„„”。不能说他一定会成功,至少,他还没有失败。

问世间情为何物?

第三篇:中国文学欣赏_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著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著

(选定名著的标准(6条)名著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著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著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著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著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著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著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名著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著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著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 名著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名著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

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著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封神西厢镜。

这28字中,除《桃花扇》、《西厢记》外,全部是小说。

文学主要有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第二讲

中国诗歌

第三讲

中国散文

第四讲

中国戏剧和《西厢记》

第五讲

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思考与练习

1.选定名著的标准有哪些?

2.名著与通俗读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读名著?

4.为什么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5.中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5.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一般要求

三、教学难点

文学欣赏的特征、原则、和要求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狭义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种形式。

文学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体体现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三个互相联系、作用、依存的基本环节的动态过程。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作用

指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轻松愉快。

美感娱乐是身心和谐的愉悦感。

审美作用就是精神超越作用,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但纯文学的审美作用相对突出,是其主要功能。《奥狄浦斯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表现的就是美。

科学是真,宗教是善,文学是美。文学之美的具体表现:

1.文学的形式美

2.文学的社会美

3.文学的语言美

A.文学语言的意象性;B生动的人物形象群体;C文学语言的表现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多层次解读;

三、文学的功能:审美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四、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4.文学欣赏是以“通感”和“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原则A.不可当真;.B.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C.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D.正确看待创新;E.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三)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1.要读名著

2.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3.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A.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B.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C.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D.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E.学好母语

F.联系中外文学实际,不断比较。

五、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3.文学是三大功能是什么?

4.文学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要读名著?

5.文学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文学欣赏有哪些要求?

8.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二讲 中国诗歌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会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

三、教学难点 诗歌欣赏

四、学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诗歌的概念 1.诗歌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2.诗歌的功能

诗歌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言志”。言志的诗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3.诗歌的分类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如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诗剧等)和抒情诗;

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称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从年代来分,可分为古典诗和现代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4.诗歌的特点

A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如:《长恨歌》

B.表达方法的抒情性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和谐的音乐性

韵律和节奏

D.想象的丰富性

E.结构的跳跃性

如:王昌龄的《闺怨》 5.诗歌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拟: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夸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借代:“大珠小珠落玉盘”

6.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 概况

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A.西周产生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先河,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石。

B.战国时屈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C.汉魏六朝出现的汉乐府是诗歌的一种新的形式,融合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骈文盛行,诗歌内容空泛。

D.唐代诗歌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时期:准备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张若虚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巅峰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李白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代表诗人白居易。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E.宋代以文为诗,词鼎盛。

F.元代,散曲盛行,明、清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

G.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H.“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新诗诞生。

I.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J.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朦胧诗等新的诗歌形式出现了。

(二)诗歌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诗歌?

2.诗歌有些什么类型? 3.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5.创作一首格律诗。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散文的定义

2.散文的特点

3.如何欣赏散文

二、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

2.如何欣赏散文

三、教学难点

散文欣赏

四、课时安排:2节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散文的定义

最初的散文概念很广,统称为文或文章,指与韵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作品。

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 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重要性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喝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门,诗乃窗。

(余光中)

1.没有散文就没有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2.散文是最自由灵活最无约束的,活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3.散文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满足读者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短小精悍,灵活机变。作者可根据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最便于表现主题的具体样式,可以是溶知识与文学于一炉的科学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观的风物游记,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还可以是记述言行观感的日记,如郝建秀的《进京日记》;又可以是倾吐心事的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那些是信手拈来的随笔扎记,录写见闻的参观访问记写,也都可归之于散文一类。在结构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专长。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手法。游记散文自然应以记叙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知识小品则往往以说明为主,间以叙述事理;书信、扎记之类首先是陈述事理,免不了要对人对事作以评述(即议论),有时也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抒情)。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选材广泛,可大可小。大至伟人要事,小至民间琐屑,前者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主席从延安起身登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临别时刻的动人场面,后者如张洁的《挖荠菜》,写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散文可以是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也可是娓娓细腻的情人秘语,报刊要闻、街谈巷议、花鸟鱼虫、米麦豆穗,未来的构想,成功的设计,罗列的趣闻,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海外奇谈、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来,经你精心构思,表达你深遂的思想,抒发你真挚的情意。但须切记,紧扣主题,切不可方构园,背离文章的宗旨。

4.意境深邃,诗意盎然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古有“诗文一家”之说,这是认同散文具有诗的文质。因此,诗意盎然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5.语言凝练明快,富有神韵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散文的发展脉络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1.古代散文成熟于春秋战国、在当时出现了以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为主体的第一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成功地记述传播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记载描绘了唇枪舌剑、刀光血影、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创作第二个灿烂的高峰。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无论从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来看,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3.唐宋时期,各家辈出,各领风骚,出现了一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第三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创作,呈现出风格多样,个性鲜明,题材广泛,体裁各异,多姿多彩,多不胜数的局面。人们往往把唐诗时期的散文,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能够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艺术珍品。

4.元、明、清时期,古代散文创作逐渐衰微,虽然在这个朝代的早期和晚期尚有几篇稍有生气的作品,人们在散文创作的理论方面也有所探索,也曾出现过打着不同旗号的各种散文流派,但总体上看散文创作比起元杂剧明清小说的繁荣显得相形见绌。

5.近现代散文在吸收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吸收部分外来思想,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四)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五)散文欣赏

如何欣赏散文

1.牵住线索,沿波讨源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文概》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没有线索,文章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二月兰》以“二月兰”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2.领悟意趣,品尝意味

散文的意趣和意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文中的人事景的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的一种艺术韵致。写人注重神采,叙事注重寄意,写景意在抒情,含蓄蕴籍,空灵飞动。“一切景语即情语。”写景散文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

3.找准文眼,细察理趣

散文尽管取材广泛,内容博杂,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在散文中总有一些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精练警策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它是作者精心安设的“机关”,与文章的立意关系重大。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文眼,如果抓不住文眼,就会影响对散文的正确理解、深刻把握。如《哭小弟》的文眼“哭”;《二月兰》中的“紫气直冲霄汉”。《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理趣是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的高层次追求,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4.把握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六)《幽径悲剧》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些什么特点?

3.简述中国散文的发展概况。

4.散文有些什么类型?

5.谈谈季羡林《幽径悲剧》的特色

6.欣赏散文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7.任选一篇散文进行赏析。

第四讲 中国戏剧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戏剧的欣赏方法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按剧本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向观众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剧本、演员、舞台是戏剧的三要素。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中国戏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的大禹治水之日。

最初的歌舞都是集体性的,后来出现擅长歌舞的专门人才,即巫觋(xi:男巫师)他们的表演在北方叫“跳神”,南方叫“巫舞”。

春秋时期,从巫师中分化出“优”。“优”以歌舞、诙谐、作乐、杂耍等为帝王服务。开始“优”是由侏儒担任。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角抵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游戏。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尤以《东海黄公》(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故事的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即“钵头”,西域传入的舞乐)歌舞戏的主要情节是人虎相斗,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代面》(戴面具或化粧有塗面和假面等裝扮)

《踏摇娘》(北齐(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人苏某,烂鼻貌丑,嗜酒,常在醉后殴打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等。

由于西域各国的音乐、艺术传入中原,汉族的民间歌舞有了胡乐,几乎所有的戏曲都离不开乐器胡琴(胡人发明的琴)。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也称瓦市、瓦舍、瓦子(宋朝的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和“勾栏”(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剧形成。

世界上把中国戏剧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中国戏剧丰富多彩,有国剧京剧,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如粤剧、越剧、黄梅戏、滇剧、评剧、河南梆子、鄂剧、豫剧等

(二)戏剧的分类

欧美等国,戏剧主要指话剧。广义的戏剧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话剧、歌剧,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

按类型分戏剧有悲剧(《窦娥冤》、《哈姆雷特》);喜剧(《望江亭》、《钦差大臣》);正剧(悲喜剧,《白毛女》、《暴风雨》)

按题材分戏剧有历史剧(《屈原》、《亨利四世》);现代剧《雷雨》、《等待戈多》)

(三)戏剧的审美特征

A.综合性。戏剧是能把绘画、雕塑等的直观性和文学、音乐等的过程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它吸收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各种艺术的诸多因素,因此具有综合性。

B.矛盾性。戏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矛盾冲突。因此有人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C.直观性。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直观的艺术。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使观众获得“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戏剧正是以其真实可信的直观性,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戏剧艺术的欣赏方法

1.主题美。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塑造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戏剧欣赏者在看戏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准确地抓住戏剧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

2.个体美。戏剧中的个体美表现在语言、动作、服饰、布景等方面。如《屈原》中的《雷电颂》一场,屈原的台词(语言)抒发了他对发动势力的忿恨,对光明、自由的热爱。台词写得激情澎湃、铿锵悦耳,表现了语言美。

3.综合美。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求欣赏者具有多种审美能力,善于从综合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因此,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从剧本、导演、表演的有机结合,“单体部件”与“整体结构”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

(五)《西厢记》欣赏(略)元代戏繁荣的原因:

1.都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繁荣。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使文学的接受群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创作者与欣赏者分离,文艺作品消费阶层的出现,促进了专职剧作家和演员产生。

2.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戏曲创作的内容和表现对象。黑暗社会向文学提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要求,也提供了现实主义题材;元杂剧对封建压迫剥削和统治者抨击十分强烈,对受压迫者的抗争给予了深切同情和热情歌颂。

3.知识分子地位下降、命运凄惨,促成了他们与下层

民众的接触,并走上俗文学的创作道路。元建国后80年间废除了科举取士,知识分子被迫沉于下潦,与下层民众地位相似、情感相通,是元杂剧富有人民性、战斗性的重要原因。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促进了文学作品由“言志”“明道”“教化”向“代言”“俗乐”“闲情”的变化。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民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都人。生卒年不详。有杂剧存目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

《破窑记》《丽春堂》两种及《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

题材演变与故事创新

唐·元稹

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始乱终弃”的行径;贬斥莺莺为“尤物”“祸水”。鲁迅称其“遂堕恶趣”。

宋·秦观、毛滂《调笑令·莺莺》,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首,摒弃“女人祸水”论和对张生“始乱终弃”的称扬;故事成为文人创作和民间说唱的热门题材。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变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书生形象。塑造了老夫人,红娘的形象。矛盾冲突也由崔张矛盾转为老夫人与年青人的矛盾;单线结构。

王实甫《西厢记》的创新:

不仅将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代言体的戏剧,而且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创新。思想上强调“情”:“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反映了元代社会宋儒礼教松弛、尚情重欲抬头的思潮。王《西厢》发出了最强音。通过贵族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尤其可贵的是,戏剧塑造了下层婢女红娘的光辉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情节(略)

红娘的形象:汤显祖: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

识何败红,战小也二不姐。克十!闺红分潘范诚

胆庭者中

;章,冓

有:红之

此盖也蟊辱

军夫;贼

师人坏,家张有

何谱生唐

攻者行之,不红止罪

破也者人,;,也

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在关键时又敢于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她是《西厢记》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A、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B、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C、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崔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kuai。囿于深闺,渴望爱情

初到殿堂“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主动对吟(一本三折)p46 长亭送别“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xia谲jue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都会令人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张生跳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明·朱权: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王骥德:今无来者,后掩来哲,擅千古绝调。

明·徐复祚:语其神,则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言言本色: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莺莺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哀怨深沉。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娘语言鲜活泼辣,爽朗明快,雅中有俗。既然泄露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里陪酒陪茶倒扰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蜻枪头!

(2)字字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张生: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张生: 我拽起罗衫欲行,他陪着笑脸 儿相迎,不做美的红娘特浅情,便做 道:“谨依来命。” 莺莺:晚妆

残,乌

亸。

脸,乱

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

来娘倒!〔去红不娘

害云

心〕

烦呀

〔,旦

怒撒

叫了

〕也

红!

厌的波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项,氲氲呵改变了朱颜。(3)熔前人诗词佳句及口语白话于一炉。

诗词佳句

如:

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观《鹧鸪天》)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口语入词

如:

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莺莺)常言道“恭敬不如从命”。(红娘)

他们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女大不中留。(红娘)(4)叠字的大量运用。

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

枕儿,则索昏昏沉 沉地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榅作重重叠叠的泪。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地随。

思考与练习

1.戏剧的三要素是什么?

2.简述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什么?

4.按类型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5.按题材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6.戏剧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7.如何欣赏戏剧?

8.戏剧为什么会在元代繁荣?

9.《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10.简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11.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第四篇:课后感想

国际贸易结算-------课后感想

开学时刚拿到教材,一看这个标题,《国际贸易结算》,就觉得这门课和会计这个专业关联不大,心里就默默犯嘀咕,这个课与专业没太大联系,不用太努力学习。并且觉得这是一门很枯燥很无趣的课程,经过一学期的事实证明,在王老师的授课下,发现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首先,王老师是一个很乐观很风趣的一个老师,国际贸易结算里面许多枯燥乏味的陌生的名词、业务流程图等等,在王老师的精心讲解下,变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完全是在一种很轻松的很融洽的氛围下接受那些原来有些抵触情绪的知识。慢慢的,上了几次课后,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门课。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话,这句话不假,但是老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在王老师的影响下,我渐渐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碰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上课没听太没明白的问题,会自己在课后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上网查资料弄懂。不得不说,很感谢有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教我们这门课程。

其次,王老师不仅仅教授我们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讲课之余,会给我们传授很多课外知识。包括,如何做人,还有对事情的看法。王老师从她的生活经历以及她的广泛阅读中,将她的丰富经历与我们分享,给我们这么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许多间接经验。真的是受益匪浅。还有,我深深的被老师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对一些问题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看待,而是学会积极的从乐观的方面看待,着也让我的生活更加阳光。犹记得王老师说的要常“喜乐”,更是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最后,还得真心的谢谢老师。谢谢王老师这个学期对我们的精心教诲,不管是专业知识上的传授,更是生活做人方面的经验的传授。还得谢谢王老师对我们有时候违反课堂纪律的宽容。谢谢王老师精心为我们整理的一些资料,那些资料真的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衷心的谢谢王老师!

第五篇:课后感想

《赢在中国》课后感想

在课程即将开始,主持人放出一段音乐,这种气氛和士气,首先就令人精神焕发!让人从心底有一种轻松和渴望。赢在中国的助教们那种朝气蓬勃,和对工作的热情,团队精神、凝聚力、犹如春天般的阳光,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参加培训的学员有很多,大家都是来自各个企业的精英,为了学习我们相聚在这里,缘分让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朋友之间拉近了距离。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分小组建立起了一个家庭,然而选出了一家之主,和副家长和五位组长,我担任了其中之一,生活组长。也确定了队名和口号,如何打造优秀的团队为了团队,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还得靠团队。

在报数游戏活动中使我体会了一句话,没有对手、没有目标,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只要勇于承担,奉献、用心待人,用心做事,团队协作能成功的道理,与团队一起成长,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敢于相信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失误而承担的后果,虽然是个简单的游戏,但是能体现每一个人都一份责任。

当自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时,正是体现你生命的价值的时候。当做好一份工作时,是在提升你生命的价值,当自己还在学校时,我们都是社会的索取者,走向社会工作时,才开始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融洽到工作实际中去。

在这两天的课程中让我领悟了以下几点:

1、领袖风采: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就要带头做好每一件事,用

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位人。

2、责任:在培训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什么事责任,作为团队的一员,就要履行工作的职责,作为领导就要承担失败后造成的结果。领导永远是承担责任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公司的一员,以后我要努力工作,提高效率,维持工作成果。不择不扣的去执行完成每一项工作。

3、感恩:说道感恩,首先非常感谢公司的老板能给我这么宝贵的机会,让我来这里学习。虽然很累但这一切是非常值得。有时候自己经常把感恩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但很少用行动去做到,很多学员在台上分想了一些感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称自己还有机会就要好好的孝敬自己的父母,用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人。去行动去感谢曾经帮过你自己的每一个人。

4、

下载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后感想

    目前中国风电产业正步入整合时代 20101060汤辰电气五班 从2009年之前连续四年翻番增长,到2010年增长幅度放缓到30%,曾经“大爆炸”发展的中国风电产业已经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

    课后感想

    上周我们进行了党课培训,尤其是周六的王振民教授讲的《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和下午林泰教授讲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那样的多党制》,让我印象颇深,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课后感想

    关于本课程的感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一新生,能够亲眼一睹博士生导师的风采,实在是荣幸之至,而这也是促使我选择您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对于外国教育方式的好奇心也是促成我......

    课后感想

    课后感想 怀着忐忑又激动无比的心情走进教室,不知道在蒲公英第一次正式的课程能否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我整了整衣冠、又检查了一遍该准备的教学资料与教具,长舒一口气......

    中国文学中的思乡诗词欣赏

    中国文学中的思乡诗词集萃 高一语文备课组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创业课后感想

    找工作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快毕业了,在毕业前后的这段时间里,自己一直以来最关注的也就是工作问题了。总体而言,现在的工作是比以前难找多了,而且我觉得以后不管经济形势如何都不......

    商务礼仪课后感想

           练习1、()是保险经纪人的委托 A保险人 B受益人 C投保人 D被保险人 2、()不属于保险市场上的保险中介 A保险人 B保险经纪人 C保险代理人 D保险公估人 3、经纪人是在各种......

    就业指导课后感想

    就业指导课后感想 最后一次就业指导课已经在上周四结束,算下来共上了四次课。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课在我的生涯中也许是唯一的一次吧。 第一次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