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八年级下7.1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牛顿(N)
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再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样设计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
学生对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力的作用点是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2、力的示意图
通过课本小组自学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然后找三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作图。最后,由教师边点评边引导学生得出作图要点。
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培养形成良好规范要求。
探究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事例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达标检测
练习题的设置与探究点对应,题目少但题型都有代表性。可以及时、客观、全面的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学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反馈学习目标。
七、教学反思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简单、有趣,且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新课标要求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注重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在学生认识规律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力的教案
第一节
力的教案
课题:力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教学方法:探究型授课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磁铁、大头针、刻度尺、多媒体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投影“嫦娥二号”发射时的影片和照片,提出问题:“嫦娥二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生:观察与思考,积极发言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生:列举例子
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教学过程
1、力是什么
Ⅰ(展示并罗列现象)
师: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打右手;人推车……(学生实验:左手拍打右手,手拍打桌子)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扣球……(学生举例…)
生:亲自感受,观察,思考,举例
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师: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 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Ⅱ(分析罗列的现象)
师:可以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手 拍 桌子; 左手 拍 右手; 人 推 车 ; 汽车 拉 拖车; 起重机 吊 货物; 运动员 踢 球; 运动员 举
杠铃; 运动员 扣 球;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地球 吸引
篮球。物体 作用 物体 物体 作用 物体 生:猜一猜、观察实验、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Ⅲ归纳总结
师: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 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生:自己归纳并得出结论
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生:学生举例,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 Ⅰ、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师:(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师: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师:(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把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师: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生:学生实验:(亲自体验并思考)(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Ⅱ归纳总结
师: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生:投影 “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归纳并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3、力的作用效果
师: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看以下演示实验:
竖直上抛的篮球,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投影仪对比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学生看图、分析并思考,说明足球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改变以及改变的原因)
师: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师: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看以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亲自体验并思考)师: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进一步理解
师:通过学生实验来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三)小结
(学生回顾并体会过程和方法,巩固知识和技能)
(四)思考与练习练习:课本第83业的练习题
思考:为什么有时用力推物体,物体却不动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作业(配套练习)
(六)板书内容
第三篇:初中物理 7.1 力教案
7.1力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会做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重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四、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力的概念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⑶力的单位:牛顿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
解析 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练习:
1.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只要物体的 变化了,不管是 还是 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称做力.
3.力的三要素:力产生的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决定的.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一、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索沃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 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7-1 1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2.产生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至少要几个物体?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教师: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义的力吗?
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用手打击课桌时,施力物体的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用力拍打课桌,体念手有什么感觉?为何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游泳时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力的大小
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表示,在国际单位预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1牛的力有多大呢?是一条牛的力气吗?
两个鸡蛋重约1牛,一包方面面对手的压力约为1牛,一个普通初中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牛。
发给学握力计,测出自己握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课本图7-2,几项体育活动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不讨好的作用效果的两种具体表现: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演示:用力改变弹簧的形状:有用细绳拉着物体在斜面上从静到动、从动到静、或改变运动方向。
第二课时
六、力的三要素
1.按教材组织学生活动:用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在门上,观察产生的作用是否相同。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2.教师:既然力的作用效果与它的三要素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出这三个要素呢? 力的图示是一种形象化表示力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如下: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确定力的作用点(一般在受力物体上)和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教师示范作图过程
4.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根据情况作出点评,指出不对之处。
七、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课本26页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一 力 一. 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4. 力的符号:F 5.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二. 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表示方法:
第五篇: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力》初中物理重要的内容,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 年级物理 章 节《 》
下面我从6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教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教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