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欣赏诗歌之美
欣赏诗歌之美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唐诗宋词达到顶峰。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扛放射着诱人的光芒;她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绚丽奇葩,散发着迷人的馨香。母乳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之美,实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背诵古诗词,品味古诗词,收效甚好!古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学习时不可不细细咀嚼。
第一、了解古典诗词的体式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体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变化,但它的基本特点却被一直继承下来。这些特点是语言精练、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句式整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它的精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往往短短几行、二三十字,就能生动地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而且含蕴无穷,意味深长,百读不厌。它的韵律和节奏,能够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加上整齐的句式,更便于记忆和传诵,因而能够广泛流传。学习它的这些长处,对丰富和发展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是大有益处的。这说明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的题材范围内还可以使用,老枝也可再放新蕾,古调新声仍动人。第二、认识诗词中的形象美
翻开古典诗词,美不胜收的句子比比皆是,有的诗句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这些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都给我们一种美感。这种美,能诱发读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由此可见,形象的魅力在诗歌中是不可忽视的。在鉴赏时,值得细心去捕捉。
古典诗词的形象美,表现在对艺术形象的描写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具体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所谓事象,即在诗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写物,而是直抒其事,或是借助前人的作品、典故,使艺术形象蕴藏其后,需要读者仔细体会玩味,展开想象来丰富、补充、完善作品的艺术形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
第三、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美的语言。其语言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经常使用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愁思的深长。修辞方法用得好,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加深了诗意的表达,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第四、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像音乐一样美妙,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荡的绝唱。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融入了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明月常圆而人情难圆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尽管不无青春苦短的伤感,但叹息轻微,其中仍交织着对青春的珍惜和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然而写来柔婉似水,笔致缠绵,悠悠相思中饱和着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企盼。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人回味无穷。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音乐与文学高度完美结合的精品不胜枚举。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紧密结合,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从而把读者带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妙境界。
第五、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只有领略了诗词的意境,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从很多古代诗人词家的作品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派的诗人,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的诗里充满了自然的生趣和田园的风光,每一首诗里面都隐藏着一幅山水画。《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再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饮酒》(其五)这首诗,是陶渊明著名的诗篇之一,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凡朴实的农村生活,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有机交融统一,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深邃、浑融、完整的意境,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创造出一个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这首诗能让人看到一幅由人、山川、飞鸟这些平淡之物构成的画面和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能让人体会到陶渊明田园诗意境中平淡而有无限的丰采和简练之中有深厚的韵味,能让读者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
第六、体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长期深入人心,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发挥了 “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虽然古典诗词抒发的是古人在彼时彼地的情志,但大多与后世以及今时今地的人们在思想感情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如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简单的情节,描绘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将最伟大的母爱浓缩在一个简单的画面里和瞬间的思想状态中,让我们反复回味隽永的却是人性最自然、最真切的亲情之爱。第七、领悟古典诗词的哲理美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精华,许多诗篇不仅展现了祖国山原湖川的秀丽雄伟,家乡春夏秋冬的千姿百态,故园晨昏夜午的奇趣,风雷云雨的壮观,松柏梅竹的高洁,虫鱼鸟兽的生气等等,也渗透着诗人的挚爱、依恋、深思与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细细品味,定能对人生有所启发。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一首有哲理的小诗。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该诗妙就妙在句句不说读书但句句形象地说读书,寓理于形象之中。
总之,我国的古典诗词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情,又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诗歌的教学,重在品读诗之美,是我们的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深切体会古诗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第二篇:蝴蝶之美诗歌
采撷了聊斋的夜色 就想穿越了17年的阻隔
我破落的青衫在月影下尽情歌唱
衣袂飘飘话平生
细语款款诉衷肠
我盘踞在一块石头之上,听着石头愉快地开花
如果石头的爱情也像这样火焰般地盛开,却又怎能抵达那些妖娆的芬芳,那一地匆匆跌跌的花瓣 不忍凌乱
那些凋零的花瓣,不去想春天的往事。可我又梦到你,都不抵一泓明月的轻灵
仅在一瞬的琉璃中清醒。如果你能看到,请不要叹息。我早已安睡
故人远了,下一刻如何安往?镜前的忧郁,总是这样静静的穿梭,如果你能看见我的忧伤
如果你能看我的影子。请不要苏醒!
请给我,一丛暮雨的绯红
我还在月光的流动中,倾诉。子夜的思念,还未读懂,只有逐渐苍老的故事
青涩的花季已经远去,是什么在芬芳的枝叶中孕育,飞过一朵,泣血的歌声?
在回忆里,钟鼓的时针还在等。所有的梦都已打开,不再会有孤独的影子
黑夜,我提灯远去
只有叹息,那跳动的音符定是你痛苦的呻吟
那一天,我看见闪动的灵光,与你片片落红的追忆。可是你散落的花雪?
当黄昏远去,又一个怎样的夜晚。但花期不在,怎么谢去那些荼蘼
我知道,凋零的言语中定有你的相思。只是还未懂得,我朝你而来
如果不是日子一近再近,昨夜我不会
伐断谢落在门前的那把月光,捻成一绺纯白的线,想念一只雁南行的哀伤
用细密的针脚缝补衣袂的缺口
为了赶赴明年的三月,我趁着夜雨上路
撑起这把红色的油纸伞,将雨水阻隔在一首诗之外
这一碟红,是桃花凝成的一瓣胭脂
晕染开了夜,陷落在渔火红肿的双靥里
乘着小舟,漾在故乡浓密的睫毛下
双桨在江心划开一道斜斜的口子,轻烟绕着雨滴
潜入无言的深处,一探究竟
恰逢,一尾鱼摆弄柔软的尾鳍
捻碎了长夏的最后一声叹息
我想过了今夜,我便再也无法回去
蝴蝶之美,美不过梁祝
红尘之险,险不过世俗
我立在孤独的城头 等候一个人
跨越世俗而来
第三篇:美之娇诗歌
漫游醉入繁华流年
偶尔一眼把你寄存心底缠绵
进入视线
浅浅勾画素妆点点
已是百花之冠
赛似牡丹
一身桃花颜
桃花面
牵动心弦
我已被你娇容醉倒,丢在路边
找不到回家的路线
轻浅一谈
岁月缠绵
爱恋
一游便是无法离散
缠绵与天地间
似花蝶之恋
白云爱上蓝天
黑夜爱上繁星点点
如此缠绵
你是我不变的诺言
为你姗姗而来聚与流年
雨中游览
似蝶翩翩
浅笑淡颜
涂一世色彩斑斓
绘画眉间爱恋
桃花颜
一道风景线
雨中翩翩
只为你一笑而疯癫
那是温柔蔓延
阳光灿烂
你的脸
三月桃花四月细雨缠绵
走路翩翩
进入视线
那一眼
不在转身记忆万年
谱写流年
爱恋
思念不觉得孤独
无眠也心安
一笑为你而言
心中牵绊
你是水中白莲
居淤泥而不染
白如玉淡淡
心中爱恋
一笑陪伴
默默欣赏你的容颜
不会厌倦
走着走着花开了
那是你的笑脸
春姑娘一般
单纯
美如一片绿甜甜
看着看着睡了,赏着赏着醉了,赞
只为你来,与流年
一世情缘
第四篇:生命之花诗歌欣赏
虽然 不能像大众那样
活泼的走进人群
可是我依然很感恩
虽然 不能安排日子的轨迹
可是我依然不懈的努力
有了生命的呼吸
就把生命展示到极致
早也好晚也好感受到就好
//
我走在阳光里
把生命晾晒
我静默在时光中
温馨自己的生命
不需要他人的理解
也不需要赞扬和怜悯
快快乐乐的做最好的自己
//
我爱你呵
这美丽的生命
像花儿一样唯美唯真
如果时光曾经怠慢了你
那么 这清醒的时刻将加倍的珍惜
//
我活着
活得像孩子一样
我快乐
快乐的像清粼的泉水
我的生命是诗是画
虽然简单的只有一撇一捺
我是从哪里而来
又是到哪里而去
没有谁能够知道
只看见一个“我 ”在路上
时而劳累时而开心愉快坚强
//
我感恩冰雹捶打也感恩坎坷路洼
经过了大雨泼洒蓝天上彩虹悬挂
我看见了
看见了生命的美丽之花
//
我是否像个小丑儿
我不知道
逆着方向在一处安家
可爱的世界里都是娃娃
开心的笑脸不知道世事的繁杂
//
月儿星儿小花小草还有小树苗的说话
清清亮亮的朝露晶莹着心灵的对答
我总是开心的倾听着它们的心花
珍惜生命闪亮自我才是最和美的妙佳
//
我走啊走啊走啊……
握着自己的生命之花
走到阳光雨露里
走到狂风寒冻里
但 无论在哪里
都顽强的展示自己
……
//
因为 我爱你
是的 我爱你
爱上了自己
爱上这来之不易的春
爱上这迟来了生命花蕊
其实 你一直都是那么美
只是 你没有在意过自己
生命是太珍贵
好好的在人间
感受一回
//
我摔倒了
跌的很痛
我没有了脚
我趴着行走
我不怕荆棘扎身
我依然快乐前行
//
山花开了
枫叶红了
大雁凌空如画屏……
我欣赏着这一切
我是个幸福的人
//
生命多么美
多么美
美得沉醉
美得如蜜
美的无与伦比
……
//
我是多么的爱着你
爱着你
我生命的花蕊!
第五篇:诗歌之美论文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二、移情入景
在意境隽永的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语也。”(王国维《人间语话》)。景物是有开的,实的,情思是无形的,虚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譬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崔莺莺送别张生赴试时唱的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布满青云的天,铺满落花的地,秋风萧瑟,北雁南归,连排四个景物,画出一片荒落衰败的景色,正好衬托出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一派灰蒙中也有一片红色的树林,在别人看来“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映入莺莺眼里,片片红枫都化作了离人的血泪。于是透过这萧条凄厉的秋色,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伤别悲凉痛苦的心绪。秋凉与悲秋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
将情思化入景物的笔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词一物,一句一景,看起来它们互不干涉,但并不各自为政。这是因为每个景物都呈现一种枯瘦昏暗的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结连成为一脉景色,这沉沉暮勾通,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思溶入景物的。
移情入境,景不过是达情的媒介。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们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
三、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登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冈,良苗亦怀新”。杜甫《发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再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到了凉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不论运用何种手法,都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生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韵致精深的意境。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
美中驰骋翱翔。既要用上述的方法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又不要拘泥于这些方法,不要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对诗歌注释,不要对诗歌做吹毛求疵的挑剔。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受到周围境和自身意(情)的影响因素太多,已完成的诗歌是诗人当时意境交融的结果,是已经凝固了的琥珀。让我们用欣赏琥珀的细心和敏锐的眼力,去品味琥珀的形、色、意之美,去体会琥珀形成的过程美!这诗歌的琥珀在每一位细心的欣赏者面前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独特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