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时间:2019-05-12 07:5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第一篇: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人生的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诞生于粗过苦县厉乡曲仁里。周朝曾召唤他做守藏室的史官。在这里,他更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体认。就这样,老子的智慧一日一日增长着。

曾经孔子来拜访老子,老子对门生说先把路打扫干净,他自己去迎接孔子。于是老子便骑着牛去郊外迎接。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并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这样赞美老子:‘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他会走;但是龙,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看到周市逐渐削弱,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遇到守门将领,希望老子为他写些东西,好指导自己有所依循出事。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有五千多字。老子写好以后,就出关走了,从此就没有人指导他的下落。”

这是《老子说》第一章的内容。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地我们的世界观也在随之变化,渐渐越来越科学,但是先辈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我们去学习认知。或者有人认为这些没有必要,我们的哲学已经进步了,老旧的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那些根源,就没有办法认识到哲学发展的过程。有句话说:我们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先贤的智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了解哲学,了解世界。

从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里,我看到了许多他对人生的想,也慢慢明白了许多。老子说,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这与自古的教诲不同。芦苇柔韧,强风来时能弯腰,大树刚强,暴风来时只能折腰。人也是一样,如果太过逞强,结果可能会与预想中大有出入。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为吴王当车夫,最后才保存实力,得以复国;韩信年少受辱,从人胯下爬过而没有出手伤人性命,如果他不弄忍受,出刀杀人,那么刘邦就不会得到一员大将。就像水虽柔弱却能环绕群山,风虽柔弱却能掀翻房屋,刚强未必是真正的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因为变现出柔弱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表现出愚鲁并不是真正的愚鲁,而是一种谦让,自己有这种能力才能谦让。圣人处处谨谦,退让,反而能够得到爱戴,是一样的道理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能滋养万物,正如人施德而不求回报。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吧,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助人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会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礼物了。水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能方能圆,却处于底下的位子。这和生长的谷子不是一样么?结满穗子的谷子总是低头的,而空谷子竟是向着天空自鸣得意的,有分量的人和事总是谦逊不争,而没有实力夸夸其谈的人才需要用语言来填充自己的空虚感。所以做人应如水,不失本性,谦下不争,或许这样才能真正的利人利己。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承载任何容器中的水,太多了会溢出,刀剑锋芒太露,就会容易折断,一个人的金银太多,最后总不能守住。老子提倡功成身退,在得到自己需要的以后就不要贪心想得到更多,不然适得其反。这让我想起曹操身边的一个人,他很聪明,曹操说什么他都能理解并猜到主子的用意,曹操也常常夸赞他的才华,可是有一天,他却被曹操杀死,他或者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子为何会突然翻脸。其实理由很简单,曹操疑心重,要面子,他出谜题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你却事事都猜到了,这让主子的面子往哪搁?这就是锋芒太露而被折断的例子。现代社会很复杂,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极为重要。居于人下,就要看人家脸色办事,锋芒该露,但不能太过抢眼,抢了上司的风头就有些麻烦了。人也不能太贪心,因为东西一旦多了,就很可能不懂珍惜,到最后全部是去了才觉得痛心疾首。就像对待至亲之人一样,平时应该多去探望他们,不然等到生命已去,才发现自己有很多话、有很多事没有告诉他,后悔也没有用了。当然,贪心是人欲望的支配,但我们应该控制欲望而不是叫欲望控制了你。回想建国初期的两大贪污犯,他们可都是建国的功臣,可是在得到权力后被金钱所诱惑,从他们贪念蠢蠢欲动那是开始,留在史书上的将不是他们为建国付出的努力,而是建国第一个特大贪污案件的主犯。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人的缺点。每个人都会有,如果我们不去克服它,那么魔鬼就会找上门来。谦下不争,千百年前的老子已经道出了这样的道理,可是中华堂堂几千年历史中,真正领悟的人又有多少呢?

老子说,名利心重,宠辱皆惊,人应无私忘我,才能宠辱偕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太看重名利,所有的一切都是压力,如果至名利于身外事,那么就不会活的如此心惊胆战。至名利与身外很难,我们熟知的陶渊明是一个,隐居山林,与世无争。或者这是出世的想法,但我觉得应该是像老子一样,处于世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尘世,用自己的想法思考人生。

老子说,静下心来感受世界,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人生的想,与世界,与自然,与自己的最深邃的对话。

第二篇: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近日得读《老子他说》一书,因时间关系,仅读一遍,恐不得其精髓,虽认为它类似于随谈,文章散且无序,但浅显和随意笔法使人读起来不像文言文那样令人费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和他的著作《老子他说》,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亦影响至深。

《老子他说》的绪论中就首先谈及老子以及老子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当今人们对老子文化研究的不同。现在研究老子的学者遍布全球,但是有些论点不免拾人牙慧。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能洋洋洒洒地出一本厚厚的书。“道可道,非常道”在我肤浅的理解中,就是道理和规律等一些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让我觉得,像我们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不要总把理论挂在嘴边,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其实,人要学会一个字——“沉”,不沉难以深。有点儿想法就说出来,难免显得肤浅,有时亦会言多必失,就像美酒一样,越深藏越香,不深藏怎么能像美酒一样发酵酿香?人和酒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

我对上文这段话有两种理解,首先我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瓶颈和问题时,不要苦恼郁闷,因为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大部分人觉得问题棘手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必将看到希望的信念,因为凡是失望和绝望的地方必有希望。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苦闷,不要忧郁暴躁,因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它,只是现在的方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状况。

其次,我对这句话的另一个理解就是不要被世俗套牢、束缚,学会创新和另辟蹊径。先从修道方面来讲,无论后世哪个宗教,或者教育哲学,都会树立一个美和善的标准。殊不知变生于定,互相依存。凡是人为所谓的美与善的道,一落痕迹,早已成为不美不善的先驱了。得道的人,大多数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观观念,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构想。也可以说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实,一存此念,早已离道太远了。因此老子便说“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所以说在学习中,可以总结前辈的经验,但不可没有创新地全盘接收。当所有人说这个方法或者方案好的时候,不要以为找到了好的方法,因为它不一定还有它的不妥之处,如果可以就再去寻找更好的办法。如果不能替代它,就必须要完善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中国整个文化的根脉。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所处的文化大氛围就这一个字。知“道”且行“术”便能久立长存。

第三篇: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定稿)

读南怀瑾《老子他说》有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老子他说》中对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浅出,让人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论,对社会影响深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这部著作让我对老子的学说乃至道家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顿悟。

南怀瑾大师认为尽管历来的通人达士们,口头笔下,都在反对神仙佛道,但是遇到无可奈何之处,在潜在的意识里,何尝不懂憬超越人间,倘佯于天人的美景。所以练气行功,讲究气住丹田的人们,依旧多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古往今来,无数贤人雅士乃至民间游人都对老子崇尚至致。南怀瑾先生在书中说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我觉得南怀瑾先生真实地道出了当今中国时下的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弃。取其金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才是当代人类真正获得心灵深化的最佳途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人,不要总注重理论,更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将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会有大发展的人。南环瑾先生在《老子他说》的书中也着重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举历史的名例让读者去参透实践的意义,发人深省。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这让我想起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这句话。无欲无求方能活得潇洒,而从古到今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无求无欲呢?有多少人又能摆脱世俗的羁绊,笑傲一生,淡薄于江湖之中呢?

《老子》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真善美的价值何在。教我们要识道的真谛,做到不执著,为而不为.....南怀瑾先生是这样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的种种,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我觉得老子的这句话在告诉人们在深陷困境,挫折中时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相信前方就有出去的大门。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勇于突破,开辟新天地。

看到过这样一首诗:不系轻舟顺水流,也无欢喜也无愁。随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尽头。我觉得这首诗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老子的人生观,思想的精髓。我们要学会做个淡泊的人,但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才华,向社会奉献自己。学习老子处事的态度,但同时也要有所为,这才是当代人的义务责任,做一个有用的人,笑傲于江湖。

第四篇: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1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读《老子》有感2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1老子反对战争,说“兵者不祥”(战争是不吉利的),但又强调要加强自己的国家安全,提出“轻敌几丧吾国”,要有防御之器,不能随意泄露国家机密,即“微明利器”。

2他还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治事莫若啬”。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啬道俭德”,把老子重农思想淹没在刻啬精神之下,啬通“穑”,是耕稼,农业生产,读后感《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

3老子的无为治国是“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后有作为”,我们要透过“无为”,看到“无不为,有为”的实质。他提出“无为而治,以正治国,不争之德,执古御今,希言自然”。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致使民不聊生。忌好大喜功,胡作非为,折腾老百姓,用打击、镇压和杀人作为统治手段,因为“民不畏死”,即“有为难治”。治国不要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当政者要总结古代治国方法,“以古御今”,“不争善胜”,“报怨以德”。这样,才会使国民回到小国寡民“尊道贵德”的悠然自得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老子认为历史倒退到古代好,而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恬然自乐。

4在政治上,老子还提出“大国以下小国”的国际关系思想和主张。即大国不要鄙视小国,应当高姿态,屈尊俯就,自觉处于雌伏地位,以得到小国的信赖和指靠;小国尊重大国而见容于大国,大小国能满足各自述求,各国才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在今天世界西方各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妄言中,中国睦邻友好,和很多小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妄言不攻自破。

三、人生理念上,老子的清虚自然思想更是从古到今人生哲学中的绝唱。他提出“致虚守静”,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归真返璞、道法自然、少得多惑“等思想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大变革中,疲于名利、金钱等物欲、欲横流中的醒目镜。告诫人们当身存长命,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甘于像水一样谦下、不争、涵容、柔弱,应变自如,其结果是”若水胜刚强“。做人应该”知人自知,自知者明“"天长地久”天地无私故能长远,长生长存,人应自知谦退,反而能赢得别人的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要虚怀若谷,知足知止,认识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远离五色五味,不被名利困扰,珍惜生命。为人要善良,讲话实在,学业专精,向圣人学习“不争之德”。“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看老子,他讲的不争其实质是一种稳妥积极的顺应自然的争,是一种存身之道,是“上善若水”。老子被尊为神,名副其实。

读《老子》有感3

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

《老子》读毕

《老子》读毕。《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老子》于我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云:“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经典之为经典,于此可见!

读《老子》有感4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读《老子》有感。”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并提倡,但对“不善人”,不但不批评,还要当作我们的镜子,用“不善人”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缺点,以便于改正、提高自己,这不容易做到。

难怪孔子说老子是一条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基本上能做到把“善人”当做老师,当做榜样,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读后感《读《老子》有感》。但若把“不善人”当做镜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度量,相当高的涵养和精神境界。

我们之所以很难做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是对坏人深恶痛绝,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

惟其如此,我们如果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就更应该正视自己、解剖自己,让正义之光照亮自己,让先贤的智慧唤醒自己,让恶者之行警戒自己,让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扫除心灵上的任何藩篱,抹去心境上的所有尘垢,还一颗清纯空明的天然之心,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的自然人。

读《老子》有感5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文学大师。在这众多文学大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而现在我读的这本书,就是那闻名天下的老子毕生的道义总结,让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这本《听老子讲道》总共可以分为几点来诉说。

一、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去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许多人字面解释说:大智若愚,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好像很笨一样。然而这个解释对不对呢?答案是肯定的,没错,大智若愚就是看上去很傻,不介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也就是成功者所为。别人不愿意操练,他就要更加努力地去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他却更加勤奋地做准备;别人不愿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天才,聪明的人却没有成功,这就是大智若愚。

二、“无”胜于“有”

看着我这个标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无怎么可能会胜于有呢?无不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个穷光蛋吗。我只想对这些人说:“是的。”没错无就是一无所有,但是,一无所有也意味着没有痛苦、悲伤、悔恨等。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坐在河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一个路人看见了,就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少妇哭着说:“我的儿子死了,丈夫把我赶了出来,如今我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了,我觉得生活实在太痛苦了。”那个路人问:“那你出嫁前,觉得痛苦吗?”妇人说:“那个时候我无忧无虑,过的非常快乐,不知道痛苦是什么。”路人就说:“对啊,在你出嫁之前,也没有丈夫和儿子,但是你一样过的十分快乐。如今你这么痛苦,可见不上没有丈夫儿子这件事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人生便是如此,我们总是去定义人生:拥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快乐,放弃是哭泣。所以我们才会去害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怕这一切不能永恒,所以就紧紧地去抓住它,不让他离我们而去。但是,抓的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快。所以“无”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它却比“有”要拥有的多得多。

三、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上善若水的意思大多数人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天性,人都是喜欢往高处走的,没有人喜欢鞠躬尽瘁,谁不想当大哥。但是,做人不能总想着当大哥是把,做人就是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与世无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的,也正是因为这般的困难,凡是能达到这点的,已经算是超凡脱俗了。

四、适可而止,学会止步

适可而止,这四个字,说起来十分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当今的生活,比起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好太多了。但是当你去问“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题时,却很少有人能露出一个开心的笑容点头称是,因为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完成的事上,如婚姻不理想、工资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饭菜不好吃等等。人们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更好。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一个房子,一张床等等的小东西。但是永远都填不满的是人们那无边无尽的贪念。其实,人生在世,所需不多,因为,你只有一个胃。”可悲的是,现代生活中不知足者总是多过知足者,他们往往认为幸福等于财富。然而过度地去追逐名利,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个贪念升起,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贪念,环环相扣,没有尽头,但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让心越来越累。财富究竟是什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身外之物!

在这之后,我这想说一个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到的时候,想不失去,拼命保护,也是留不住的。舍弃的时候,想不得到,一直拒绝得到,上天也会在下一次给你更大的礼物,你逃也逃不掉。这就是一句话说的“是你的总是你的,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所遁形;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你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你只有失去了,才会得到,懂得得到的道理。

读《听老子讲道》,笑对幸福人生。《听老子讲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有那对灵魂的升华。

读《老子》有感6

其一,王蒙的语言太罗嗦,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也许是王蒙老了,爱絮叨,老年人大都如此;也许是王蒙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意思。总之,他颠三倒四、翻来复去地说了又说,不厌其烦,却让人读着有点烦。王蒙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而且耐心地把读者想像为小学生,运用了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描述同一件事,让人实在难以忍受。

其二,王蒙还是没有彻悟。书中,王蒙一再强调自己现在很超脱、很看得开,彻底想明白了。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得出王蒙还是很看不开的,他还是有些火气,有些怨气,象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虽然想表现得豁达大度一点,但言辞间总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象是失宠的佳人,虽然想显得淡泊从容一些,但却忍不住为花落而伤春。读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南老则真正是通家,是了家,其言辞柔和,不偏不倚,心态淡定,无欲无求。王老勉之矣!

其三,王蒙的解读并没出什么新意。王蒙大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说明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个人的感受来谈老子。如果王老能立足于亲身感受,而不囿于自身感受,舍弃卿卿我我,解悟大道无边,那这书就真有价值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状态。

明代洪应明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每人都应淡泊名利,不应以一时荣耀而忘形,不应以一时屈辱而自弃。愿你我之心皆如海阔,皆如天空。

读《老子》有感7

癞蛤蟆已经读完了很久,其实这本书我一直都在跟,说句实诚话,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烽火的太监习惯,最初的极品,然后是陈二狗,还有那本完全就没打算写完的桃花,还有林林总总的。

很多人都觉得癞蛤蟆没写完,赵甲第在后面的红顶商人的部分也几乎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觉得癞蛤蟆是一部好小说,一部能够令人深省的好小说。

首先要说的第一个人物可能不太讨喜,就是那个精明世故的谢思,有个词儿怎么说来着?无独有偶,我在高中时候也遇到一个拜金女,长相自然是好看的,最后还是因为我没钱和我分手了,我也不觉得自己怎么穷啊,论学习,我自然比不上赵甲第这种妖孽,但是好歹作文还算拿奖到手软,玩儿乐器也玩儿得麻溜的,可是偏偏别人就是瞧不上我的没钱。

这都快三年的时间了,其实我心底有憋着一股气,总是希望自己没有那个女人一样过得好,活得精彩,最起码也得像《极品》里面的柳云修的那句男儿不苟活于世其实哪一个男人不是再受了这些**的情伤才真正成长的?

在那个岁月,也是打架,抽烟,喝酒度过的,好在我没有像那位小景哥跑去云南什么的玩儿赌石,如今我也是一名大一的学生,而当初的那个女孩儿却是连大学都没上,这算不算是阴暗的想法?呵呵。

第二个我想说的人物是老校长,特别是老校长在赵甲第那一届开学典礼上的那番发言,曾国藩说立言立功立德,其实老校长这一番最诛心却也最不诛心的言论不就是在立言?凭什么?凭自己?这句话说出来,写下来,可不就是费点墨水,费点口水,可是做到,要付出多少的汗水?我读的大学只是一个专科,算是高考不如意的那种人士,但是看了这段话之后,我真是觉得自己应该知足,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去努力,不就像陈靖,李檀还有赵鑫这些人?虎人多出屠狗辈,但是真是这个理。

我在读癞蛤蟆的时候,有一些细节总会反复去体味,读个十遍二十遍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每一次读的时候都会感到鼻子微酸。

那就是在金海**之后赵甲第受伤住院,远在加拿大的商虹去看望小八两的时候,老实说,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是真的流下泪来,从年初至今,无论面对何种突如其来的坎坷,窒息的压力,无形的重担,切肤感受到何种的冷眼和炎凉,哪怕是挨了两枪都可以在外人面前去自嘲几句的赵甲第,猛的一下子就红了眼睛,嘴角扯动,微微濡若,却没有喊出声音,没有喊出那个最平凡不过的字眼,儿童时代过后,少年到青年,不漫长,但说短暂也绝不段在的整个十年,赵甲第似乎忘记了如何去跟眼前的人撒娇,偶尔的一些跨国电话,他总是不知如何开口,更不知如何结尾,大多以沉默为结局,将心比心,赵甲第成熟么?成熟,当然成熟,金海**怎样的一个波澜壮阔江山如画,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成熟的年青男人,却在妈妈面前哭鼻子,算起金海**这一年,赵甲第也才二十出头,换位一下,任何人上去,都很难比赵甲第做得更好,蔡言芝说赵甲第在金海**中不知天命而尽人事,有多难?细数周围二十岁出头的人,在家当啃老族的数不胜数,视吃父母用父母理所当然,赵甲第一声带着哭腔的妈中,有时蕴含了多少种感情?

再有赵甲第挨了两枪去见蔡言芝的时候,我是真觉得一个爷们儿能够做到这步值了,赵甲第是枭雄么?这个定义自然是不好下,论隐忍,他比不过赵太祖赵鑫,连自己都承认否认也没有用,更是比不上膝下无黄金陈青帝,论韬略腹黑,更比不上恐怕一辈子都找不到一个真正朋友的叶无道,可是我却偏偏觉得赵甲第活得更真实更为丰满。周幽王有烽火戏诸侯,可是赵甲第却是能够靠着这挨的两枪拿下上海竹叶青蔡言芝,他有算到这步么?我觉得大概是没算到,但是我觉得就像老佛爷说的,一个男人成功与否,看的不是他的顺境,而是逆境,敢不敢有担当,敢不敢肯付出?一个男人的品行如何,言尽于此。

还有就是在赵甲第继承了金海的庞大基业,在全书的后半段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和天字号狗腿韩道德的一段对话,其中一句话依然值得让人去深思,很多人都不懂赵甲第为什么会来个态度大变继承了金海,原因无他,因为父亲白发了。

不孝,敬鬼神无用。

真应该看看现在社会上那些不愿意赡养老人的人,是不是应该拖出去直接枪毙掉。

在赵甲第所有的女人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沐红鲤,可能和赵甲第一样对这样的文青范儿比较足的女人没有抵抗地,或许也是因为沐红鲤这样的女孩儿在生活中更显得常见一点,因为我遇到的女人之中,没有王半斤这种疯疯癫癫但是能够称为天字号狐狸精的女人,更没有像东莞妹金枝玉叶李锦枝这样的大家闺秀,可能很多的男人在少年时到都对着那个在台上孑然一身唱着孩子的女孩儿念念不忘,可能他已经记不清楚她的模样,可能他已经被世态的凉薄磨平的棱角,但是可能那一首《孩子》直到很多年后的梦境中,依然会回荡。

我忽然觉得还有一个人必须得说一下,就是本书中最大的BOSS赵鑫,金海实业的缔造者赵太祖,这样一个男人,无论是做老公还是父亲都是一件幸事,可是反过来讲,我们有没有想过努力成为赵鑫那样的人?赵鑫先年在东北闯荡,吃了多少苦?恐怕不比陈青帝来得少,连赵甲第也都说,赵三金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牛掰的商人,就连《灰色》一书中都说赵鑫无意间让很多寒门出人头地,天字号凤凰男陈靖说过他早年看他媳妇的世界,就是在阴间看阳间啊!这一句,何止是在说陈靖?李檀,陈靖,赵三金,哪个不是遭受到了无数白眼才在这个丛林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

读《老子》有感8

《老子》的书,种类颇多。关于生死的,却仅此而已。刚读到这,我十分奇怪,生,是很坚强的;死,才是柔弱的,老子为何要颠倒过来呢?其实,并非如此,我仔细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在生活中,你只要活着,难免就会有挫折、饥饿、疾病……折磨得你痛不欲生。这,自然会令你感到生命的脆弱,你的生命力即使再顽强,也经不住时间的消磨,一个人或许只会到死才明白:我的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堪!

相反,死亡是永恒的,更是一种特殊的解脱,你一旦死了,就再也用不着饱受天地的不公,用不着去体会世道的沧桑,用不着去感受人世的苦与酸。死亡后,你就再也不要受疾病的折磨,受别人的嘲笑,受命运的安排!死,岂不是很坚强吗?

不过,这固然是一种消极态度。因为,如果死亡如此美好,那全世界的人都去自杀算了,老子这样说在于还有另一个道理:柔弱胜刚强!

是啊,生固然脆弱,但它有它的脆弱之美!一个人徜若不经历挫折,又哪来收获?如果生是永恒的,是坚强的,那么,文字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哪部著作不是作者受尽苦难写出来的?中国古代,哪位诗人不是官场失意才写下了千古名作?李白、杜甫二人一个流放到边疆,一个逃亡到边疆,方才写出到现在还令人啧啧赞叹的诗句,李后主和李清照,又都是北上南下后才大展才华,他们的生若是紧强的,那就绝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生,而是老子发现:只有饱受苦难,只有充分体会到生的脆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因此,现在才会有家长把孩子托给特困家庭扶养,这和老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谚语或许也是从老子这句话里引深出来的,但没有老子的彻底,老子这句话用我自己的一句话说便是:如果“生”没有挫折,不脆弱的话,那么,它就不配做“生”!

第五篇:读《老子》有感

徐超 30707094 广告092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本来想写成《老子》批判,因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抱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和自负,这种崇拜和自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中的同时,对社会事务抱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裹足不前和无所作为。当然,这也与中国社会的特殊生活环境有关,因为社会总是由统治者掌控着,除非知识分子能够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如果站在客观公正的社会立场,知识不仅不能带来个人的益处,也无法带来社会益处,相反,完全有可能让知识分子本人甚至牵连家人招致灭顶之灾。明知不可为,当然就只能带着一种嘲弄的态度看着统治者屠毒社会,连带让治下平民百姓共同走向毁灭,悲叹社会可怜的命运。

不能对古代哲人保持一种理性的批判,不能把古代哲人一些理性思考加以促进,不能按照良好理念具体实施和架构社会制度,总是生活在古代哲人的阴影之下,甚至把古代哲人的认识当作理所当然的先验的保持自己虚荣心的僵化观念,那么社会就永远无法进步。

但是,由于本人对《老子》表达含义存在理解的模糊,为了更加确切地把握《老子》要表达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细究考究,所以一时还不敢托大,因此也就把帖子名称称为有感。

原来读《老子》,那是把它当作经典学习,就像一个学生囫囵吞枣的诵读。近来读《老子》,只是出于一种东方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推崇的内在好奇心驱使,因为本人毕竟是在业余时间对《老子》进行解读,对于《老子》当时的社会环境,老子本人所受文化影响,老子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都有许多未知和疑惑。况且,在现今,世界文化受西方的影响极其巨大,西方文化中那种依据理论提出的理念和架构方式,指导实践和应用,并形成一种能够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结构,并在已有架构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调整,这些西方思想方法,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任何理论如果没有找到实证根基,那么仍然是空泛无益的,理论一定要带来应用才能够体现理论的价值。估计东方式学者,在从《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灵巧智慧思维中不断开悟提升而产生某种幸福满足之外,对于怎么形成具体的社会关系框架实现老子设想,还没有太多的空间和能力去做。

中国的知识分子把尊严(也就是面子)看得很重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和活跃环境中产生的思想不仅让他们痴迷,而且也能让他们在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冲击面前保持住一份东方学者应有的特色和矜持。当然,东方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意识到,东方文化从来就不是平民的荣耀外衣,在中国古代,不管你学识多深,如果离开了统治者,你就是一个寒酸的“孔乙己”,自以为高人一等,却里外不是人。在平民百姓看来,你就是一介腐儒,在统治者看来,你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我们可以相信有些中国的学者是对同胞具有悲悯情怀的,他们希望君主与平民能够各此做好自己的角色,相安于事,让社会稳固发展。由于君主对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人,所以学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进言,让中国每一届君主都是圣君。他们能够以宽广的胸怀,以睿智的智慧,体恤平民百姓。但是,可能吗?

统治者们首先是通过暴力得到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告诫统治者,你的暴力本来就是对社会的破坏,是一种违背人性的东西,不要因为自己通过暴力战胜了其他人,就忘乎所以,接下来和平统治天下更困难。作为学者的老子,确实是对统治者推心置腹了,一切都为统治者着想,一切都是关怀着统治者。这种总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看问题,大概是东方学者从祖师爷的老子等人那儿带来的永远无法消除的“忠心”。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就来看看统治者是怎么被宠坏的吧。统治者的地位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老子这样的学者的思维逻辑,在战争中,统治者就是凭着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让自己有崇高的地位,要是统治者不随时打击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敌对力量,随时让自己保持高度警惕,他的地位就必然受到各种威胁。所以统治者随时都必须“用兵”,当然这种“用兵”可以只是保留一种威慑力量,就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为了在和平时期保持住崇高的地位,统治者还必须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如“君无戏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随时都有取人性命的威严。当然“礼”的保证对于维护君主威严也很重要,尽管老子提倡统治者“无为”,也就是让统治者不要太过干预平民生活,不要强制平民对自己行如跪拜的礼,但是统治者甚至一旦习惯了别人的跪拜,突然让人不跪拜,君主还真不习惯,并迅速由别人的不跪拜想到别人是想“犯上作乱”。清朝时,英国特使马尔戛尼来到中国,当时的乾隆就规定必须以跪拜礼会见,因为特使不跪拜就意味着清朝的“王化威严不能够披于四方”。

对于统治者慢慢形成高高在上的思维定式,老子也是有提醒的,“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就是让统治者不想总接受别人的吹捧,这样会慢慢被吹捧冲昏头脑。到君主坐上龙椅宝座,旁边人说话甚至连说话都必须讲究了,哪怕在你甚至对统治者的微词都会让统治者不高兴,并迅速形成对自己崇高地位受到威胁的联想,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敌对情绪,凭借着权力,这种敌对很快就可以停歇,权力治人那是太轻松了。

君主毕竟是装成神的人,是人难免存在隋性,例如不想上朝,例如玩玩斗蛐蛐。如果你竟然因此就去劝诫这个掌握每个人生杀大权的“君主”,想让“君主”为千秋万代着想,勤于政务,那么,你的生命就随时有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有“伴君如伴虎”一说了。

老子对统治者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学者了,想不断让统治者开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都是让统治用行为对社会示范,用宽容和尊重来让社会自我发展,也让统治者尽可能保持长久的统治。老子对统治的出谋划策可以说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了。但是结果如何?统治者偏偏就听不进,因为统治者是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权的,他们凭着那套权谋之术取得了成功,让自己占有了天下,取得了江山。当然,他们更相信权谋,更要主动出击,用强力驯服他人和社会。

尽管《老子》总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耐心规劝,但是其实从一开始,老子就站错了位置,错了问题,老子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统治者从暴力得到的生活的哲学逻辑,就是与老子的哲学逻辑相违背的。作为真正的学者,考虑应该是让社会怎么来钳制握有权力的统治者,让统治者意识到社会的稳定生存就是一种成员的彼此尊重和关注,是一种对每种社会争斗带来严重后果的制止,让社会冲突能够在不造成生命和财产太大破坏的规则下进行。

不能相信救世主,也没有圣君,他们本来就是凭着践踏别人的肩膀上升的。圣君如果不践踏你们,他们又怎么能够“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社会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为了社会的生存正义,为了让不长期受统治者的盘剥,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抗争,让统治者意识除非人类平等地同生共存,否则就是共同的毁灭。

对此,西方的社会学者考虑就更周全,除了提倡社会文化道德,给予社会成员正确的合理的生活观念影响,让社会成员在内心里自我约束,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之外,外在的约束同样不可缺少。幻想“圣君”,“恩赐”是可悲的,也许你对君主的吹捧让你得到了好处,但是,在你得到好处的同时,必然有人有所失去。无端的得到和无端的失去,都如“抢劫”和被“抢劫”,最终就是一场反抗被压制的生死搏斗。

让民主自由法制精神进入我们的东方文化和生活的天空,建立起一套人类共生共存的良好规则,让每个人尽展所长,让人类在分工与合作中不断前进。其实《老子》一直提倡的“无为”的真谛就是统治者给予社会充分的自由,只有人们拥有足够的自由,人们才能把精力放在自我强化上。老子同时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如果想为天下大事打算,那么你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让人们来对你加以判断选择。没有足够的远见,没有足够的心胸,不能如老子说的“去甚、去大、去奢”,如果想强行取得“天下神器”,那么,社会将处境危险,“覆巢之下无完卵”。

下载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1. 又是人生三步路以外什么都看不清 2. 一个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偶然因素太多,意料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杰出的头脑,能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及时的寻找到那个通......

    读老子有感

    回到原点之上善若水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读老子,我可以毫不犹豫骄傲地说,我在读人生,我在读人的本真。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易性”。“......

    读《老子》有感

    爱的细节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是道家留给后世的无可比拟的瑰宝。朱光潜老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美......

    读漫画有感(汇编)

    读漫画有感读漫画有感1这是一幅有着深意的漫画,一个人砍着树,一只啄木鸟愤怒地啄他的像木头一样的脑袋,并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这则小漫画就这么简单,但仔细一想就能想到......

    读老子有感(5篇)

    读老子有感有幸能读老子五千言对我来说还有一段小故事。04年,我从局里到契税征收窗口负责税收业务。当时我是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子。每天对着数以百计纳税群众,有些心浮气躁,再......

    读《老子》有感(合集五篇)

    ——读《老子》有感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现在一般认为:《老子》一书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 学说的实录和发挥,其书奠......

    读《老子》有感(合集5篇)

    读《老子》有感(一)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读毕《老子》读毕。《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

    读《教育漫画》有感

    读《教育漫画》有感 张文杰 英国早期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的《教育漫画》,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教育思想,还是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整体从体育、德育和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