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合集)

时间:2019-05-12 08: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

第一篇:马克思

关于《资本论》的读书报告

第一次接触《资本论》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博大精深”“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高深难懂”等词语,但是当我细细品读了几页《资本论》后,嘴角微微向上扬起,感觉《资本论》还是很有意思的,它吸引着我继续深入的读下去,它能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阿尔都塞研读《资本论》时的心得体会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资本论》这个茫茫森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前后用了40年的写作时间,是马克思留给后人最伟大的思想丰碑,它是马克思毕生的心血,也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他把高深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都未能抽出时间整理和出版《资本论》后面几卷的手稿。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嘱,付出巨大精力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恩格斯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既很好得保持了马克思的原意,又能够做出必要的补白,并且对有关章节作了挪动和删节。恩格斯在整理出版前三卷之后,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第四卷的工作了。后来,《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交由考茨基处理。考茨基对手稿作了整理后,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册出版。

一 《资本论》各部分内容简介

《资本论》一共分为四卷,每一卷都是马克思的心血。《资本论》第一卷的总题目是“资本的产生过程”,其目的是分析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通过阅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我加深了对商品的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对商品只是肤浅的认识,阅读了第一章之后,我了解了商品的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以后的几个章节分别讲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等相关内容。《资本论》的第二卷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它说明的正是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的实现形式。全卷共分为3篇,分别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3个部分。在这里我了解了资本增值就必须不停地运动,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成资本循环。资本循环周期的时间,作为下一次重新回到这个起点花费的时间,所以资本家总是设法缩短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我看来资本周期循环一次就体现了资本增值的过程。马克思又进一步讨论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应,社会总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物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马克思分析指出,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社会总生产的这个基本条件,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

《资本论》的第三卷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问题。在这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的揭示,研究了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深刻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通过阅读本部分我大致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似的,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会加剧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资本论》的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及其手稿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性、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对抗性和暂时性,为工人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使广大工人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制度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消灭剥削、夺取政权准备了理论基础。二

关于 《资本论》中方法论的体会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是要真正掌握它,并且把它运用到实践中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三 关于《资本论》与所学专业的联系

通过阅读一部分《资本论》后,感觉《资本论》也能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现代企业资本经营等联系起来。这对于我学好应用经济学这个专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使执行职能的资本的量已定,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土地(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也会成为资本的有弹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是资本具有一个不依赖于它本身的量的作用范围。对于这段话有很深的感触,我认为现代企业要提高资本增殖能力和资本生产效率,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对象质量,提高劳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加强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扩大资本“作用范围”,增强资本“扩张能力”。首先,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其次,适用优质材料,提高劳动对象质量;第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第四,重视劳动资料维护保养,扩大劳动资料无偿服务。总之,现代企业作为资本经营者,不但要重视资本积累量的增加,更要重视资本扩张能力的增强和资本积累利用效率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学习《资本论》对于我的专业——应用经济学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更好的理解商品、资本、市场等,并且把《资本论》的知识应用到经济学的学习中,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刻学习,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四

关于《资本论》引发的人生感悟

《资本论》中的内容让我增长知识,其作者马克思更是令人敬仰。从1843年底开始,马克思就开始着手于研究政治经济学,想写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在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他因投身革命而中断了研究,1949年9月,因革命失败他被迫侨居伦敦。在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的这一时间段中,他写下了共24册的《伦敦笔记》。在当时,马克思不但要和疾病做斗争,还要和贫困作斗争,虽然环境很艰苦,但在1857年7月至1858年6月,他还是写下了约50印张的手稿,即《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草稿。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马克思相继完成了其他的草稿。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没有完成他的出版计划,《资本论》的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的。

关于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是坎坷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就像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多么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奋斗,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想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辜负青春,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我们的野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自己的生活需要靠自己打拼。就像我最近听的一首歌中所写的:每当黑夜来临,我心中冉冉升起;为了明天能有曙光,爱与恨都要被隐藏;勇敢不代表不紧张,可是信念不能伪装;我拥有梦想的力量,抵抗怀疑我的眼光。我深深的被马克思的精神所震撼,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是那样平凡。以后,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人生最重要的是志向,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条件。人生一辈子不是进行百米赛跑,人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马拉松不需要计较你的起点是落后了还是站在第一名,马拉松计较的是你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坚持走多久。如果你能坚持走出足够的距离,哪怕你放慢了一点 速度,只要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清晰的,未来就能走出别人所没有走出来的距离,你就能看见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我会谨记马克思的这种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以上便是我阅读《资本论》的一点心得体会,以后的学习路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拼搏,不断进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第二篇:马克思

马克思传读后感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最后总结,学习一个人,一定要学习他的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的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

第三篇: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一个如何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着多重的困难:一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二是如何对待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三是如何对待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任务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原则和科学结论。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这种“改变世界”的性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的理论。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在文化学的层面上,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旗帜的光辉典范。

回顾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巨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篇:马克思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结果,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真理性已被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证明。

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由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构成的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完备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

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阅读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涵及其内在统一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经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五篇:马克思

有理想有纪律便会团结

有理想,有纪律便会团结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少数部门和单位,不是严肃认真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是自行其是,只顾为本单位甚至个人谋取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关键词:理想 纪律 团结

认真选读了邓小平爷爷《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爷爷在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即席讲话。

当时讲话发表的时代背景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少数部门和单位,不是严肃认真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是自行其是,只顾为本单位甚至个人谋取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少数干部包括极少数高级干部和高干子女,打着“改革”的旗号,醉心于“一切向钱看”的腐朽观念,采取种种非法手段,通过投机倒把、倒买不正之风,完全背离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党的纪律。它严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引起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愤慨。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论述了在新时期坚持理想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这篇讲话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重读这篇文章倍感十分必要。通过这次认真而又系统的学习,使我们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积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同时,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刻领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领导性。其中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疫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永葆生机和活力。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不好就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邓小平爷爷在讲话中谈到,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我们要学习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特别提到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我们的国家这么大,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二靠我们有组织纪律,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没有理想和组织纪律,我们中国就会像一盘散沙。

更通过这次阅读,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及党的作风建设、党的组织纪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很感谢邓小平爷爷的这番讲话,让我深刻的领悟到了,马克思的重要性,我们今后会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党。

参考文献:《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3年版。

下载马克思(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

    1.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我不能否认...马克思是......

    马克思

    哲学视角: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的必要性 摘要: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必要性 正文: 7月23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

    马克思

    上海体育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马克思科学方法论期终作业 关于论文 “许昌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现状” 的方法论考察 因笔者本科专业是英语毕业论文......

    马克思

    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马克思大全

    物质与意识的较量——观《宇宙与人》有感在高中政治书的哲学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作用。”而今天,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在进一步学习了......

    马克思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

    马克思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

    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凌晨2时,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布吕肯巷664号住宅的一个房间里,一声啼哭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卡尔·马克思。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名字,后来会和......